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英语口语交际类型的题目解题思路(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翩翩君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考英语口语交际类型的题目解题思路
中考英语中如何做好口语交际类型的题目?北京四中宋琳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考查题型:
1.选择填空补全对话。该类题一般给出A、B两人对话,空出若干个空要求补全。
2.完形填空补全对话。该类题形式上与“完形填空题”类似,一般要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答案或填上正确答案。
3.排列顺序型补全对话。一般五六个句子为一组,把顺序打乱,然后排列正确的顺序。
4.对话配对型。一般五六个句子为一组,五六个答句为另一组,都把顺序打乱,选择正确的答案配对。
5.选择句子补全对话。一般要求从七个句子中选出五个补全对话。
解题思路:
做这类试题,要求同学们按照所给的情景,选择最佳问句或答句,完成题目。要做好这类题目,关键是平时要养成讲英语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口语水平,熟练掌握日常会话项目中常用的问答语。情景会话语言具有句子简短,常用省略并且表达方式灵活等特点。同样一句话,因使用的时间、场合、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做这类题目的.思路和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9点:1.要根据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表达法。2.要正确判断出对话的情景。3.问话或答语不能离题。4.用筛选法选择正确对话。5.从语意进行判断。6.根据习惯用法进行选择。7.答语要符合西方人的文化、风俗和习惯。8.要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9.要遵照口语交际特点,不要死套语法规则。
从的中考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常交际用语的这类题目已改变了以往只考一些约定俗成的交际用语的习惯,而是注重在情景中理解题目。同学们光靠死记硬背,照套语法规则是不能很好完成这一项目测试的。此外,在考试题型上也作了一些改动。以往完成对话,仅仅是挖去对话中部分关键词,让学生填写,很大程度上是考查学生背诵对话的能力。新题型则更突出了交际功能,把对话中一些关键的交际用语整句挖去,在对话后给出选项,学生必须对整个对话所发生的情景进行判断,然后根据对话的上下文做出选择。因此,在复习、记忆日常交际用语时,不能孤立地去记忆,而应将它们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去理解记忆。(北京考试报 安京京)
【题型说明】
近年来,各地考试语文试卷,设计了大量的考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检测题,考查的内容主有两方面:说话要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要得体(约占80%);语言的歧义,表达重音,说话的技巧(约占20)。这类考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感悟能力。
【例析指津】
一、得体题
做语言得体题关键是要全面正确分析当时说话的语境,包括特定环境、人物身份和文体语体等。
语言得体与特点环境的关系
例1、看看下面哪一句话不得体。
秋风送爽,田野里处处洋溢着喜悦:高粱羞了红脸,谷穗笑弯了腰,大豆摇着打着拍子,棉花与白云嬉闹……
语言要符合特定环境的需要,比如喜庆的场合不能说晦气的话,严肃的场合不能说俏皮的话……不仅是在这些生活场中,在文章中,语言也要符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这里的语言环境是洋溢着喜悦气氛的田野,那么,语段的内容也要符合“喜悦”这一情境。而“高粱羞了红脸”虽说成功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了成熟高粱的特点),但却不符合这里“喜悦”的语境,因为“羞”的形象不能表现“喜悦”,所以我们说此句的语言是不得体的。
例2、看看下面哪一句话不得体。
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旁,他听见了救命的呼救声。原来是两个贪玩的孩子落入了小溪中,小孩的头在水中时隐时现,情况万分紧急。他顾不上多想,立即跳入溪中,奋力向落水儿童游去。
这里的语言环境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可这里的内容却只有在水深流急的江河中才能出现,所以这篇作文由于内容不符合特定环境的需要而造成了语言的不得体。
人物语言必须符合人物身份特点
例3、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位局长带着他的秘书和司机出去办事。中午,局长与这两个人商量着今天自己掏钱吃饭。可是这顿饭由谁出钱呢?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一人说一句顺口溜,顺口溜中要有“尖尖、圆圆、千千万、万万千、没有”这5个词,谁说不出来谁付钱。说完之后,三个人开始思索。司机的顺口溜先溜出来了:“车头尖尖,车轮圆圆,我走过的路千千万,我走过的桥万万千,我出过事没有呢?没有。”秘书:“笔头尖尖,公章圆圆,我写过的材料千千万,我盖过的公章万万千,我得到过提拔没有?没有。”局长:“筷头尖尖,杯口圆圆,我吃过的山珍海味千千万,我喝过的美酒万万千,我付过钱没有?没有。”三个人的顺口溜都符合要求,局长没有办法,只好说:“条子拿来,签个字算了。”
这虽然是个故事,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发:司机的职业是开车,秘书的职业是写文章、盖公章,所以职业的习惯作用使这些内容在顺口溜中脱口而出,正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那么局长呢?局长的职业可不是吃喝啊?可是局长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他已经习惯使“吃喝”这一内容不自觉地在他的顺口溜中脱口而出。
交际语言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注意考虑语言的后果,特别是听话者的感受。
例4、当你遇到下列情况时,你认为说法比较委婉得体的一项是 ( )
A.同学小强被自行车撞伤,你打电话给他妈妈通报情况说:“阿姨,不好啦,小强出车祸了!”
B.当你排队买车票有人插队时,你说:“喂,别插队,自觉点。”
C.你参加演讲比赛得了一等奖,同学们夸你,你说:“过奖啦,我有天赋嘛。”
D. 当你的同桌向你请教问题时,你说:“好吧,咱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这是在考查得体题最为常见的考查点。A项“你”这样说之后,小强的妈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说不定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B项中的“喂”是不礼貌的语言;“别插队”用的是祈使句式,是命令的口吻,也是不对的;“自觉点”就显得更加不礼貌,而且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不利于解决问题。C项中“我有天赋吗”的话语显得很骄傲,盛气凌人,不利于团结,也容易伤害别人。只有D项是对的。
例5、按要求写一段话。
某学校高三年级举办学习方法交流会,还邀请了高一高二年级的学习委员参加。一开始,主持人说了一段开场白:“……对今天交流的内容,许多学习好的同学作了认真的准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吧!”结果,使本来比较活跃的气氛沉闷下来,造成了冷场……
两周以后,高二年级召开同样的会。某班学习委员担任主持人,他认真研究了高三交流会的冷场原因,说了一段很好的开场白。本来,因邀请了高三的优秀生,会场气氛显得严肃;主持人的开场白,一下子使会场气氛活跃起来,发言热烈。
请写出这位主持人的开场白(限40字以内)
那位高三的主持人造成冷场的原因是没有顾及听话者的心里感受,他这样一说,成绩好的同学不敢发言了,因为他们能够保证他们的发言就是真知灼见吗,他们有顾虑。主持人的话语中还隐藏着这样的信息:发言的就一定是成绩好的。那么即使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会发言了,因为这会给别人带来“不谦虚、自大”的评价和印象。成绩目前较差的学生就更不敢发言了。较好的说法比如:对今天要交流的内容,每位同学都很熟悉,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信对大家会有启发的。
语言交际时的的用语要注意感情色彩
词语的褒贬色彩在语言运用中是应该注意的。
例6、一个学生在与别的同学交流时说:“昨天晚上,爸爸看到我的成绩,表现出一幅无可奈何的嘴脸。”中哪一词的使用有问题。
这里的“嘴脸”就不符合感情色彩,因为这里说的是自己的父亲,而“嘴脸”带有贬义,如果不用褒义,最起码也应该用个中性词,如“神色”等。
语言交际时要注意谦辞敬辞的正确使用
例7、中学生王真写了一首诗,寄给了一家久已慕名的诗刊编辑,并附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李编辑:
您好!
寄上拙作《秋月》,望拜读。敝人有吟诗雅趣,学习之余,凑成几句,错处颇多。但自己不能斧正,您是大手笔,望工作之暇给予修改,不吝赐教。
此致
教祺
王 真
X月X日
请将原文中错误处划上横线,并标上①②③这样的序号。
原文中 “拜读”是敬辞,是说自己读别人的作品,这儿应该改为“费心一读”。“雅趣”这个词用在自己身上是不谦虚的语句,应该改为改为“爱好”。 “斧正”这个词用在请别人帮助自己改文章,自己给自己改文章,不可以用这个词,应该改为“修改”。 “教祺”在这儿是把对象的职业搞错了,对方是编辑,应改为“编安”
所以我们在交际时,谦辞敬辞不能乱用,否则是要出笑话的。
例8、甲中学会致函乙中学学生会主席王峰,邀请他参加甲中学学生代表大会并介绍乙中学学生会工作经验。可开会前夕王峰病了,为此,他写信给甲中学学生会,说明不能到会的理由。
下面四种表述哪一种得体( )
A、因病不能到会,不能为大会助兴,深表遗憾。
B、因病不能到会,不能为大会助兴,深表歉意。
C、因病不能光临,不能为大会效力,深表歉意。
D、因病不能到会,坐失学习良机,深表遗憾。
这到题A项B项中的“为大会助兴”、C中的光临都用错了,只有D是谦虚的,得体的。
交际语言题还要注意语体的要求
例9、假如你获得全国中学生“圣陶杯”作文比赛一等奖,有人向你祝贺,请你根据不同文体要求,作出表示谦虚、上进的回答。
(1)日常口语体:
(2)正规口语体:
(3)有文采的口语体:
第1题日常口语体突出通俗易懂,使人易于接受的特点,如:嗨,没什么,学无止境,我还得下功夫才行。(或“多谢了,这点儿成绩不算什么,我还得继续努力。”)第2题的要求是正规,应该突出庄重严肃的特点:谢谢(您的)鼓励,我还有许多不足,还得继续努力。第3题富有文采的口语体应该注重语言的华美和含蓄,如:这仅仅是开始,是我人生乐曲中的一个小小音符罢了。我一定继续努力,奏响我人生的凯歌。(或“谢谢您的夸奖。虽然我现在在大海中采到了一颗珍珠,但大海中还有千万颗美丽的珍珠等待着我去寻觅。”)
例10、从语体风格来看,下列句子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A、实行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给违反纪律的党员以应有的批评和处分,把坚持反对党、危害党的分子清除出党。
B、幼儿园的小朋友,从明天起,下午两点钟进幼儿园,每天可以在家里午睡。
C、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D、对于确属坚持错误意见和无理要求的人,要给以批评教育。
这道题目应该选B,因为B项是口语,而A、C、D三项是比较严肃的书面语。
二、语音题
语音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口头表达时的语音技巧,主要包括说话时的停顿、重音、语气、语速、语调、节奏等等的掌握和运用。
一是重音技巧。朗读时要准确地识别和读出重音。一般地说,排比词语、用作对比和比喻的词语、关联词语以及其它需要强调和突出的词语等,需要重读。重读的主要方法是强调重音,注意停顿和节奏变化等等。
二是语调技巧。一般指朗读时声音的高低、强弱、急缓。叶圣陶具体论述了语调的技巧。
关于语调的高低,他说:“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
关于语调的强弱,他说:“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
关于语速,他说:“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须急读。”还说:“吟诵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文章的了解与体会,综合地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
例11、下面句子朗读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韩麦尔先生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朗读时要用缓慢、沉重的语气,读出韩麦尔先生面对国土沦陷,不能再使用民族语言的痛苦和悲愤。)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朗读时,应在“河”和“入”之间有短暂停顿,以表达作者虽年老体衰,仍向往驰骋沙场报效祖国的愿望。)
C.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第二句中的“亲人”要重读,突出诗人刚刚踏上延安土地,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时急切、激动的心情。)
D.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两句话都用升调读,前句设问,后句反问作答,表现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由衷的赞美之情。)
这道题目是要求考生去辨析括号里面的朗读分析是否正确。A项原句是表达了韩麦尔先生此时的痛苦和悲愤,所以应该用缓慢和沉重的语气朗读,才能把握文中人物的感情而引起自己和听众的共鸣。B项中考查的是对朗读停顿的考查。在“河”和“入”之间应该有短暂停顿,首先是因为在朗读时,主谓之间应该停顿;内容上看,短暂的停顿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空间,去感受作者铁马冰河,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于后文的入梦来形成比较,更加突现出作者强烈的报效祖国的愿望。C项考查学生的重音把握能力。重音的确定要根据句子表达的中心意思确定,特别是这类题目,要认真分析题目中对这个重音的分析。很显然,能够突出“诗人刚刚踏上延安土地,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时急切、激动的心情”的词应该是“扑”而非“亲人”。正是因为急切的心情才有急切的动作“扑”,也正是因为有激动的心情才有因激动而产生的动作“扑”。D项显然是通过升调来表达赞美之情。如果读成降调,这一层意思就表达不出来了。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读去感受一下。
【巩固反馈】
1、在一场紧张激烈、唇枪舌剑的辩论赛决赛中,正方第一辩手情急之下说出了一句最终导致失败的口误。赛后二辩对三辩说:“逞什么能啊!说不好就不要说,还当什么‘一辩’!”三辩回答道:“就是!当时我也站起来了,可她硬把话筒给抢去,回去真该好好批她!”这时指导教师和一辩刚好经过,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事后,指导教师要二辩和三辩主动找一辩谈心。
请从语言得体连贯的角度替二辩和三辩分别拟出“道歉”、“安慰”、“鼓励”的话各—句。(3分)
2、新学期开始,班主任让同学们自荐和竞争各学科科代表的位置,你很想当初中某学科(可写任意一科)科代表,但你这科的成绩并不是全班最好的,你怎么说才得体而又能取得同学的信任支持呢?(表达不能超过40字,4分)
3、如果你住的宿舍楼门口总是被自行车堵塞,影响大家的通行,你打算写一条告示来解决这个问题,最简明得体的说法是 (不超过20个字。2分)
4、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做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
自从我省(A) 西部(B) 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来(C),本市各界(D)对震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 已逾100万之巨(H)。我厂本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J)转送到了灾区(K)。
处改为
处改为
处改为
处改为
5、一位农村同学家境困难,在一场洪水中住屋倒塌,财物被水冲光,全校师生闻讯后立即主动捐款捐物,帮助该同学渡过难关。
如果你作为师生代表,带了钱物去慰问和鼓励这位同学,该说些什么话,把这几句话写下来。(不超过50字)
6、海湾战争前,一中立国外交官与伊拉克外长举行会谈,试图规劝伊拉克撤出被其占领的科威特。下面语句最得体的一句是( )
A、贵国若不及早撤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就获得了大举进攻的借口,所以萨达姆总统应采取灵活策略,暂时放弃科威特,以避开美国的强大攻势。
B、希望贵国政府切实履行联合国的有关决议,无条件地撤出所占领的科威特领土,以缓和十分紧张的海湾局势。
C、相信伊拉克政府会正视伊拉克所面临的灾难,量力决策,否则,势必会出现后悔莫及的局面。
D、希望萨达姆总统从海湾和平和贵国本身的利益出发,争取主动,避免出现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7、李红因家庭经济困难,同意学校保送她上师范大学,师范大学的招生老师考察李红时问她:“有些优秀学生,不愿被推荐上师范院校,你是怕高考落榜呢,还是碍于学校老师的面子,不好推辞呢?还是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呢?”
李红应选下边哪一句话回答,才既得体又诚实。
A、凭我的成绩,考大学应没问题。至于职业,我认为都有其优越的一面。
B、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能被保送上大学是值得骄傲的,我应尊重学校给我的这份光荣。
C、关于保送我上师范大学的事,学校征求过我的意见,我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才同意的。
D、都不是,是因为我家庭比较困难,反复权衡,我还是读师范院校合适。
8、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一位官员以友好的态度问中国运动员:“贵国是否准备申办年奥运会?”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也没有使用“无可奉告”之类的辞令。这位奥委会官员听完的回答后连连点头说:“是的,‘中国——奥林匹克’,正如你所说的,‘相映生辉’。”
(1)、这位中国运动员是从哪两个方面发表自己见解的?请把你的推断写在下面,不超过30字。
□□□□□□□□□□□□□□□□□□□□□□□□□□□□□□
(2)、请你选择另一个角度侧面回答国际奥委会官员的问题。要求态度友好,用语得体,不超过30字。
□□□□□□□□□□□□□□□□□□□□□□□□□□□□□□
9、李华家住在农村,是某中学高三年级的一位住校生。他最近没有钱买饭票。但因复习迎考,挤不出时间回家,就写信给父母(其父母文化浅)。下面是原文,其中划线处哪几项明显有问题?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儿(A)多日未回家,十分想念您们(B) !儿深知父母对儿寄予厚望(C) ,所以在校学习刻苦用功,丝毫不敢玩物丧志(D) 。现在可告诉(E) 父母的是:儿成绩一直稳定,自觉(F) 今年高考大有希望。只是近日囊中羞涩(G) ,没钱买饭菜,又无时间回家,因而盼望速送“孔方兄”若干(H) 。不胜感谢(I)!
遥祝
安康(J)
愚儿华(K)
年1月12日
用语不当的几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10、法院在审理一案件时,需传证人罪犯的妻子到庭。审判员说哪句话才比较得体?
A、传证人到庭 B、把罪犯的老婆带上来。
C、传证人到这里来 D、叫罪犯的妻子来。
11、下文中有几处不得体的地方,在文后括号里填入这几处序号,并改正。
听说贵公司尽日在资金周转方面存在困难(a) ,如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b) ,我们一定鼎力相助(c) 。本企业能从各处弄得到钱(d) ,还有不少财务专家(e) ,如你们需要指点的话(f) ,我们将不吝赐教(g) 。当然,我们决不勉强(h) 。请你们好自为之(i)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12、根据下面规定的条件,写出对“你能帮助我解决这道难题吗?”这个问句的两种回答。
(1)谦虚者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骄傲者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说话要注意身份和对象,要得体,才会有好的效果。根据下面的内容,按照要求和说话人的身份分别写出应说的话。
青工小王经常请假不参加车间组织的业务学习,理由是要在家当“陪读”——陪儿子康康复习功课、作家庭作业 ,否则康康考试会不及格。
(一)如果你是小王所在车间的主任,就这件事情,你对小王这样说:
(二)如果你是康康的班主任,知道了这个情况后,你将对小王这样说:
14、敬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读者给报社编辑写信说:“敬颂编安。”
B、长辈给侄儿李冰写信说:“顺颂安康。”
C、老李给同事老张写信说:“谨致鸣谢。”
D、小明给同学小王写信说:“特此函达。”
15、朗读下边这首诗歌该用的感情是: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A慷慨 悲壮 B自豪 喜悦 C悲凉 忧伤 D愤慨 遗憾
16、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B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C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D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参考答案】
1、例:对不起,那天我俩太冲动了,说了些伤感情的话。其实我们都努力了,获得第二名已是了不起的成绩。只要我们团结协作,下届冠军一定是我们的!
2、参考例句:我热爱化学,责任心强,还有你们的信任支持使我有信心当好化学科代表,请大家给我一个机会。(此题为开放性的,只要说出自己的优点,表达自己愿望和点出竞争学科并表达简明得体的即可得全分;若三方面缺一的可扣1分。每超5个字扣1分。)
3、您愿意自己的家门口被自行车堵住吗?(只要表述简明得体都可)
4、非改动不可的四处:E、F、H、I
5、答案要点:(1)老师同学都很关心你。(2)这是一点心意,请收下。(3)希望不要悲伤,我们共度难关。
6、D 7、D
8、(1)奥运会宗旨及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意义。(2)关键不在申办时间,而在于中国有能力举办奥运会。
9、用语不当的几处是:B、D、G、H、I、K
10、A
11、(1)b]口语化。改为“需要”(2)[c]“鼎力相助”一般指对方,不指自己(3)[d]口语化。改为“筹集到资金”(4)[e]改为“懂财务的人”。(5)[f]口语化。改为“技术帮助”。(6)[g]“不吝赐教”改为“毫不吝惜”。(7)[h]去掉。(8)[i]“好自为之”改为“慎重考虑”。
12、(1)谦虚者回答说:好,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我也不一定解出来。(2)骄傲者回答说:没问题,不到两分钟,我准给你解出来。
13、(1)车间主任对小王说:做父母的不能放弃自己的努力,不能以荒废自己的事业为代价培养下一代。(2)康康的班主任对小王说:要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依赖性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陪读弊多利少。
14、A(B项长辈对晚辈不能用“顺颂”;CD中“谨致鸣谢”、“特此函达”是官方书信用语。)
15、 A 16、D
1、书图并重,狠抓“双基”,掌握要点――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条件
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空间地域分布,能不能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是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地理分布知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地图来反映的,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一样,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地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许多地理试题和练习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地图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地理时,必须书图并重,既要熟悉、理解教科书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怎样描述、分析、概括的,又要了解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区域分布的轮廓图,从而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要点,并力求做到十分熟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正确地解答填图、读图及其他各类地理问题。
2、联系地图,理解记忆,融会贯通――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切不可将它 们割裂开来,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当结合地图,把有关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 较、推理,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会审题,理清思路,切题解答――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要对各类地理问题作出准确无误、完整清楚的解答,逐步学会审题,进而做到善于审题是关键的一步。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决不要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善于审题既能避免重复、遗漏,又能提高答题质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
4、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必要的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通过对一些分析性、比较性、概括性、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和读图题、问答题的解答来进行综合分析训练,做到分类熟悉范例,理清分析思路,掌握解题规律,逐步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5、独立思考,加强练习,严格要求――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本训练
适当加强解题练习,是检查学习与复习效果,巩固复习成果,提高复习质量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智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有力措施。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巧。最好在教师指导下,精选一些带启发性、灵活性、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习题来进行练习,以便从中受到启发,逐步掌握解答各类习题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的人在作解题练习时,不肯动脑筋,不下深功夫,常常离不开教科书、地图或复习资料,边翻书,边答题 或边看图,边答题,甚至照书抄,照别人编写好的“题解”抄,这样作是不会收到良好的复习和练习效果的。
中考温馨提示:
1.调整心态,注意劳逸结合
合理安排近期的学习和生活,不要“开夜车”,以免影响考试正常发挥;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去,防止交叉感染疾病;增强体质,调整心态,以充沛的精力应考。
2.查看考场,做到心中有数
南京市将在6月14日、15日双休日组织中考。全市128个考点在6月13日下午16时30分至18时统一开放,以便考生和家长掌握前往考点的路线和时间,考生还须到考点学校了解本人所在的考场和考点内饮水处、厕所、医务室等设施的所在位置。考试当天,考生和家长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防止因天气、交通等原因耽误考试。
3.不带与考试无关的物品
除思想品德和历史学科开卷考试外,考生入场时,只准携带必需的文具用品,如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2B铅笔、橡皮、小刀、圆规、三角板等,不得携带存储有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涂改液、修正带、计算器等,若不慎带入,请立即交给教师保管。(详见《南京市中考指南》第38页)
思想品德和历史学科开卷考试所需资料,可由考生自行装袋并写上姓名和考试号码后,可在下午第一场英语考试进入考场时,集中到资料袋摆放处集中保管,英语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完成试卷和答题卡等材料清点后,考生可领取本人的资料袋。
4.牢记时间限制
考试开考30分钟后,迟到考生不能入场参加考试,场内考生方可交卷离场,交卷离场后不得以任何理由再次进入考场续考。交卷后,不要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考试结束前15分钟,场内考生停止交卷,提醒考生注意,须抓紧时间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每天下午第一场考试结束后,不清场,也不播进场铃声信号。请考生不要远离考场。
5.认真检查试卷、答题卡和条形码
考生领到答题卡和试卷后,认真检查印刷质量,遇试题字迹不清楚等问题,可举手向监考教师询问。 在监考教师粘贴条码后,考生还须检查条形码上打印的姓名或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的姓名或考试证号相符。
6.规范答题
考生只能在试卷、答题卡规定处填写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不能在答题卡上任意涂画或作标记。
网上评卷时,选择题由阅读器自动识别,必须用正规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由教师评阅,每位教师只能看到分配给本人评阅试题的图像,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并严格按照答题要求在指定答题区域内答题,切不可超出规定的答题区域。
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
1、 小朋友们肯定知道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你知道八方指的是( )、( )、( )、( )、( )、( )、( )、( ),地图上通常是按上( )下( )、左( )右( )来绘制的。
2、 早晨,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 ),你的左面是( ),你的右面是( );[如果将早晨改为傍晚呢?]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前面是( ),你的后面是( ),你的左面是( ),你的右面是( )。
3、 □383如果商是两位数,□中的数字可能是( );如果商是三位数,□中的数字可能是( )。
4、 0除以( )数都得0。
5、 当除数最小时,( )( )=306
6、 一个数除以7,商是12,当余数为最大时,被除数是( )。
7、 一年有( )个月,大月有( )个,分别是( ),小月有( )个月,分别是。
8、平年一年有( )天,是( )个星期( )天,那闰年呢?
9、 8月份有( )个星期( )天,那4月份呢?
10、 红红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三个生日,他是( )月( )日生的,下年她有生日过吗?
11、 闰年的上半年有( )天,下半年有( )天。
12、 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写在括号里。
1981年 19 20
( ) ( ) ( ) ( )
13、7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9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14、24时表示今夜( )或明日凌晨( )。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 )周年。
16、小刚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 )小时。
17、小红去外婆家玩,路上用了2小时,下午1:30到达,出发时间是( )。
18、小华和他的5个朋友一起做花,第一天做了16朵,第二天做了16朵,第三天做了20朵,平均每人做了( )朵红花。
19、( )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0、临海小学从7月6日开始放暑假,9月1日开学,一共放假( )天。
21、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
2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 );测量土地等面积时,常用更大的面积单位( )和( )。
23、物体的( )或(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4、长方形的面积=( )
长方形的周长=( )
正方形的面积=( )
正方形的周长=( )
25、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26、已知△+△+○=40 ○=△+△+△
那么△=( ) ○=( )
27、三(1)班同学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22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23人,两样都参加的有8人,三(1)班一共有( )人。
2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课桌面的面积是40( ) 小红身高是142( )
教室门高2( )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是6( )
花园的面积是180( )
29、填上适当的小数。
9分米=( )米 35厘米=( )米
7分=( )元 4角=( )元
5米8分米=( )米 1元3角4分=( )元
30、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公顷=( )平方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5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7平方千米=( )公顷
80000平方米=( )公顷
这是什么味儿?
What's that smell? .全不清楚时。
What's that smell? (这是什么味儿?)
Oh, no! Something's burning. (噢,不好!是什么糊了吧。)
I wonder what that smell is?
I wonder where that smell is coming from?
什么声音?
What's that noise?
What's that noise? (什么声音?)
It's my alarm clock. (是我的闹钟的声音。)
这是排什么的队?
What is this line for?
What is this line for? (这是排什么的队?)
I have no idea. (我也不知道。)
Why are people lined up? (人们为什么排队?)
打什么鬼主意呢?(你忙什么呢?)
What are you up to? .p to “就某事有……企图”、“打……的坏主意”、“从事……”。
What are you up to tonight? (你今天晚上忙什么?)
Why should I tell you? (我干吗非得告诉你不可?)
What's going on? (是什么呀?)
我可以问一个问题吗?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 (我可以问一个问题吗?)
Sure, what is it? (当然,什么问题?)
“drowsy”是什么意思?
What does “drowsy” mean?
What does “drowsy” mean? (“drowsy”是什么意思?)
It means “sleepy.” (“drowsy”表示“犯困”。)
这是什么?
What's this?
What's this? (这是什么?)
It's a foldable bed. (这是折叠床。)
那是什么?
What's that?
这是谁的?
Who does this belong to?
Whose is this?
To whom does this belong?
哪一个?
Which one?
That's my car. (那是我的车。)
Which one? (哪辆?)
这叫什么?
What's it called?
What's it called? (这叫什么?)
It's called tempura. (这叫“天麸罗”。)
What do you call it?
这是什么礼物?
What did you get for me? .种说法不只限于送礼物时。还有“你给我买什么了?”、“你给我带什么来了?”等的语感。
What did you get for me? (是什么礼物?)
I got you a doll. (我给你买了一个娃娃。)
去哪儿呀?
Where are you headed? .较随便的口语说法。
Where are you headed? (去哪儿?)
Home. (回家。)
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are you off to?
比如说?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隔多长时间?
How often? .隔几分钟来一趟车”或者“隔多长时间打一次网球”等用于询问时间的间隔时。
How often should I take this medicine? (这药一天吃几次?)
Five times a day. (一天5次。)
How frequently?
U.S.A.是什么的缩写?
What does USA stand for?
What does USA stand for? (U.S.A.是什么的缩写?)
It stands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它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缩写。)
多长?
How long? .问距离、尺寸时间的长短,听到这样的提问,对方以具体数字回答。
How long have you dated her? (你和她交往了多长时间?)
About four years. (大概4年吧。)
How long is her hair? (她的头发有多长?)
Very long. (很长。).能用具体数字回答时,也可以用类似very long这样的话来回答。
多早?
How early?
How early should we leave? (咱们多早出发合适?)
Let's leave at 7∶30 am. (早晨7∶30吧。).How表示问“多……”的说法还有以下几种。
How short? (多短?)
How fast? (多快?)
How far? (多远?)
How quickly? (多快的速度?)
How slowly? ([速度、动作]多慢?)
How soon? ([时间/期间]多快?)
How late? ([时间/时刻]多晚?)
How much? ([不可数]多少?)
How many? ([可数]多少?)
How big/large? (多大?)
How small/little? (多小?)
暑假什么时候开始?
When does summer break start?
When does summer break start? (暑假什么时候开始?)
On July 25th. (7月25号。)
开学典礼是哪天?
When was the opening ceremony?
When was the opening ceremony? (开学典礼是哪天?)
January 8th. (1月8日。)
你知道这个生词的意思吗?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
这个词怎么发音?
How do you pronounce this word?
How do you pronounce this word? (这个词怎么发音?)
Climb. The “b” is silent.
A和B之间有什么区别?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and B?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and B? (A和B之间有什么区别?)
They're about the same. (它们几乎相同。)
中考数学解题思路方法
1选择题的解法
1、直接法:根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通过计算、推理或判断,最后得到题目的所求。
2、特殊值法:(特殊值淘汰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
2仔细审题考试时精力要集中,审题一定要细心。要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搞清题意(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注意异同),从多层面挖掘隐含条件及条件间内在联系,为快速解答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否则,一味求快,丢三落四,不是思维受阻,就是前功尽弃。
3.三层递进模式解题技巧
第一要保证不考砸。
第二要正常发挥。正常发挥就是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80%,发挥出80%已经很不简单了,发挥出80%无疑是没考砸。
第三要向更高标准迈进,就是在保证已发挥出 80%以后,再向发挥100%努力,再向超常发挥进发。
4.做题原则“一快一慢”
这里所谓的“一快一慢”指的是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题目本身实际上是这道题目的全部信息源,所以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逐字逐句地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各方面真正地看清题意。有一些条件看起来没有给出,但实际上细致审题你才会发现,这样就可以收集更多的已知信息,为做题正确率寻求保障。
5.步步为营
数学中考阅卷评分实行懂多少知识给多少分的评分办法,叫做“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而考生“分段得分”的基本策略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不失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能分步做的一定不列综合式,解答过程中,该展示的推理过程和步骤决不省略,一个题目不能完整做出也要尽可能得分。会做的题目若不注意准确表达和规范书写,常常会被“分段扣分”。
中考数学压轴题
1、压轴题难度有约定:历年的中考数学压轴题一般都由3个小题组成。第(1)题容易上手,得分率在0.8以上;第(2)题稍难,一般还是属于常规题型,得分率在0.6与0.7之间,第(3)题较难,能力要求较高,但得分率也大多在0.3与0.4之间。近十年来,最后小题的得分率在0.3以下的情况,只是偶尔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引起各方关注。控制压轴题的难度已成为各届命题组的共识,“起点低,坡度缓,尾巴略翘”已成为上海数学试卷设计的一大特色,以往上海卷的压轴题大多不偏不怪,得分率稳定在0.5与0.6之间,即考生的平均得分在7分或8分。由此可见,压轴题也并不可怕。
2、分析结构理清关系:解决中考数学压轴题时,要注意它的逻辑结构,搞清楚它的各个小题之间的关系是“平列”的,还是“递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去年第25题的(1)、(2)、(3)三个小题是平列关系,它们分别以大题的已知为条件进行解题,(1)的结论与(2)的解题无关,(2)的结论与(3)的解题无关,整个大题由这三个小题“拼装”而成。
3、应对策略必须抓牢:学生害怕“中考数学压轴题”,恐怕与“题海战术”有关。中考前,盲目地多做难题是有害的。从外省市中考卷或从前几年各区模拟考卷中选题时,特别要留意它是否超出今年中考的考查范围。我认为压轴题的解题能力不能靠一时一日的“拔苗助长”而要靠日积月累的培养和训练。在总复习阶段,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放弃一些难题和大题,多做一些中档的变式题和小题,反而能使他们得益。
中考数学几大答题技巧
1、迅速摸清“题情”
刚拿到试卷的时候心情一定会比较紧张,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不要匆匆作答。首先要从头到尾、正面反面浏览全卷,尽可能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摸清“题情”的原则是:轻松解答那些一眼就可以看出结论来的简单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对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以从心里分为比较熟悉和比较陌生两大类。对这些信息的掌握,可以确保不出现“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尴尬局面。
2、答卷顺序“三先三后”
在浏览了试卷并做了简单题的第一遍解答之后,我们的情绪就应该稳定了很多,现在对自己也会信心十足。我们要明白一点,对于数学学科而言,能够拿到绝大部分分数就已经实属不易,所以要允许自己丢掉一些分数。在做题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三先三后”的原则。
首先是“先易后难”。这点很容易理解,就是我们要先做简单题,然后再做复杂题。当全部题目做完之后,如果还有时间,就再回来研究那些难题。当然,在这里也不是说在做题的时候,稍微遇到一点难题就跳过去,这样自己给自己遗留下的问题就太多了。也就违背了我们的原意。
其次是“先高后低”。
这里主要是指的倘若在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遵守先做分数高的题目再做分数低的题目的顺序。这样能够拿到更多的总得分。并且,高分题目一般是分段得分,第一个或者第二个问题一般来说不会特别慢,所以要尽可能地把这两个问号做出来,从总体上说,这样就会比拿出相应时间来做一道分数低的题目 “合算”。
最后是“先同后异”。这里说的“先同后异”其实指的是,在大顺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把难题按照题目的大类进行区分,将同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考虑,因为这些题目所用到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在思考的时候就容易提高单位时间效益。
3、做题原则“一快一慢”
这里所谓的“一快一慢”指的是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题目本身实际上是这道题目的全部信息源,所以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逐字逐句地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各方面真正地看清题意。有一些条件看起来没有给出,但实际上细致审题你才会发现,这样就可以收集更多的已知信息,为做题正确率寻求保障。
当思考出解题方法和思路之后,解答问题的时候就一定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这样不仅给后面的题目赢得时间,更重要的是在保证踩到得分点上的基础上尽量简化解题步骤,可使得阅卷老师更加清晰地看出你的解题步骤。
4、把握技巧“分段得分”
对于中考数学中的难题,并不是说只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拿分而其他学生不得分。实际上,中考数学的大题采取的是“分段给分”的策略。简单说来就是做对一步就给一步的分。这样看来,我们确保会做的题目不丢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
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
议论文的定义: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一)论点的把握
答题思路
论点位置一般在:(1)标题;(2)开头;(3)篇末;(4)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5)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论点概括要注意:(1)要抓住中心词; (2)要使用陈述句式; (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4)语言要简洁,文意要通顺;要立足得分。
(二)论据
常考题型及方法
1、概括论据 (找出和论点要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概括)
格式:何人做何事(事件的表述要符合论点)
注:假如题目给定概括的例子,那么要注意仿写
2、文章运用了某某的事例(引用了名言)有什么作用
格式:
运用了……事例(简单概括),证明了……(论点或分论点)。(或与……所论证内容一致)
3、补充事实论据
注意:
1)论据要能证明论点;2)要有典型性、权威性;3)积极思考课本上学习过的名人。
4、论据能否被替换
思路:
如果不能。1)不能;2)论据内容是……;3)本段观点是……;4)两者相符合,所以不能。
如果能。1)原论据……;2)新论据……;3)本段论点……;4)换掉更典型,更有代表性,更能证明观点
注意:可能原文中的论据与上下文有照应。
5、关于论据的位置
1)论据能否互换位置(删)
2)给定论据,放回原文中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思路:
能否互换位置:首先概括论据,然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能否删除某一论据:首先概括论据,然后分析是否证明论点,最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给定论据放回原文:首先概括论据,然后分析证明哪个分论点,最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关注过渡句。
(三)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格式: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引用论证
格式:(如果是讲道理)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如果是引用)使用了引证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
格式: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四)论证结构
常见题型及应对方法
1、 直接通过选择和填空的方式判断论证结构
思路: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由此判断是总分、并列、层进还是对照。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
2、提问A段到B段之间能否互换
思路:首先判断两个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找一句总起句或总结句,在顺序上与两个段落的排列一致。
3、下面文字是从文中挖出来的,你认为放到哪个位置最合适。
思路:从文章中抽出的段落含有分论点,判断这个分论点与其他分论点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总起或总结句与分论点的照应顺序来找准位置。
[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
It has been said, “Not everything that is learned is contained in books.” Compare and contrast knowledge gained from experience with knowledge gained from books.
In your opinion, which source is more important? Why?
Model Answer 1:
“Experience is the best teacher” is an old cliché, but I agree with it. We can learn a lot of important things from book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lessons in life come from our own experiences. Throughout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from primary school to university to adulthood, experience teaches us many skills we need for life.
As children in primary school, we learn facts and information from books, but that is not all we learn in school. On the playground we learn how to make friends. In our class work, we learn how it feels to succeed and what we do when we fail. We start to learn about the things we like to do and the things we don't. We don't learn these things from books, but from our experiences with our friends and classmates.
In our university classes, we learn a lot of information and skills we will need for our future careers, but we also learn a lot that is not in our textbooks. In our daily lives both 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 we learn to make decisions for ourselves. We learn to take on responsibilities. We learn to get along with our classmates, our roommates, and our workmates. Ou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help us develop skills we will need in our adult lives. They are skills that no book can teach us.
Throughout our adulthood, experience remains a constant teacher. We may continue to read or take class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owever, our experiences at work, at home, and with our friends teach us more. The triumphs and disasters of our lives teach us how to improve our careers and also how to improve our relationships and how to be the person each one of us wants to be.
Books teach us a lot, but there is a limit to what they teach. They can give us information or show us another person's experiences. These are valuable things, but the lessons we learn from our own experiences, 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ulthood, ar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we learn.
Model Answer 2:
People are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through their entire life. I believe that lif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are the basic reasons of the humankind's evolution. However, in my opinion, knowledge gained from book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 life.
The most obviously important advantage of books is that they hold all knowledge gained by previous generations. People write books about their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which are gained through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This knowledge is accumulated in books that are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o, basically, people get all knowledge about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 from books, analyze it and than, according to their experience and new data, write new books. In this case, books are the holders of humankind's experience.
For example, at old times people thought that the Earth was flat. It was concluded from observations and studdying. However, the next generations,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ir ancestors, proved that the Earth was round.
Personally, I think that books are very important because they are able to give people the basic and fundamental knowledge. Books store history, the important events and discoveries. Without them it is difficult and sometimes impossible to move forward, make new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To summarize, I think a person should take basic knowledge from books because it will help him to make his own inventions, conclusions and discoveries. Only using both books and one’s experience one can move forward.
Going overseas for university study is an exciting prospect for many people. But while it may offer some advantages, it is probably better to stay home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ies a student inevitably encounters living and studying in a different culture.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is statement?
Model Answe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going to study in a foreign country, with its different language and culture, can be a frustrating and sometimes painful experience. But while overseas study has its drawbacks, the difficulties are far outweighed by the advantages. Indeed, people who go abroad for study open themselves up to experiences that those who stay at home will never have.
The most obvious advantage to overseas university study is real-life use of a different language. While a person can study a foreign language in his or her own country, it cannot compare with constant use of the language in academic and everyday life. There is no better opportunity to improve second-language skills than living in the country in which it is spoken. Moreover, having used the language during one's studies offers a distinct advantage when one is applying for jobs back home that require the language.
On a university campus, the foreign student is not alone in having come from far away. He or she will likely encounter many others from overseas and it is possible to make friends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This is not only exciting on a social level, but could lead to important overseas contacts in later professional life.
Finally, living and studying abroad offers one a new and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and, perhaps most important, of one's own country. Once beyond the initial shock of being in a new culture, the student slowly begins to get a meaningful understanding of the host society. On returning home, one inevitably sees one's own country in a new, often more appreciative, light.
In conclusion, while any anxiety about going overseas for university study is certainly understandable,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benefits offered by the experience make it well worthwhile.
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