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课文复习中的能力培养之我见(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aikufeife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课 文 复习中 的 能 力 培 养 之 我 见
赵 国 强
课文是学生首先接触的语言材料,是教学和复习的主要依据。怎样把夯实基础与全方位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是英语复习教学中所探求的重要课题。笔者拟就课文复习教学,略谈以下体会和做法。
一 、类比分析,提取精髓,培养鉴别能力
复习的过程,是知识由片面向整体、由单一向综合的形成和转化过程。尤其是高考试题日趋灵活的今天,弄清课文的重点结构,在类比中分析语言,在比较中鉴别是非,达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对于掌握语言内在规律是很有帮助的。培养学生鉴别能力可通过以下途径:
1)利用课文中的句子,采用添词换词等方法设“陷阱”题,让学生通过对比训练,吃一堑长一智。譬如在复习高一册名词性从句时,将本册课文中的句子稍作变动,编成习题来突破who(m)ever的有关重难点。
⑴ Any man with eyes in his head can see that ....(L3)
⑵ Clothes made of it would be invisible to anyone who was stupid of unfit for his office. (L7)
⑶ Anyone who refused to bow was thrown into prison. (L17)
可将以上课文中的句子改编成:
⑴ has eyes in his head can see that....
A. Any man B. Anyone C. Who D. Whoever (正确答案D)
⑵ Clothes made of it would be invisible to was stupid or unfit for his office.
A. who B. whom C. whoever D. whomever (正确答案C)
⑶ refused to bow were thrown into prison. (L17)
A. Those B. Who C. Whoever D. Those who (正确答案D)
2)将课文中的典型结构或句子,一题多变或多译。比如:在复习使役动词时,将make/let/have/...sb.do;get/cause/force/oblige/...sb. to do及leave/ drive/have/ ... sb. doing罗列在一起;在复习regard...as时,将treat...as,take...as, have...as,think of...as,
refer to...as,consider...(as/to be)等整个中学段所学的近义词组一线贯穿;复习“花费”、“查(词典)”等词,完全可以大范围将相应的知识点网络起来。也可以通过变句式、变符号等方式改写课文句子。举以下三例说明(空格上的词是要求学生填充的):
例1:As we have seen,oceans cover more than 70% of the earth.(L16,SI)
⑴ As we know, oceans cover more than 70% of the earth.
⑵ It is known that oceans cover more than 70% of the earth.⑶ As is known, oceans cover more than 70% of the earth.
⑷ Oceans cover more than 70% of the earth, which is the fact (that/which) we know.
例2: What does a new evening dress cost? (L5,SI)→
⑴ What is a new evening dress worth ?
⑵ What is the price/cost of a new evening dress?
⑶ How much did you spend on/for a new evening dress?
例3: There is a lot of air in loose snow, and this helps to keep the cold out. (L5,SII) →
⑴ ...in loose snow, which helps to keep the cold out.
⑵ ...in loose snow;(and) this helps to keep the cold out.
⑶ ...in loose snow. This/That/It helps to keep the cold out.
类似通过各种变换培养应变能力、通过归纳形成知识链的作法,是新课学习时所很难开展的。
3)结合重点或难点,将课文中的简易句子通过改写来加大难度。如:将This happened in London. It was November and the weather was very wet and cold. (L3,JBV)改写成This happened in London in November when it was very wet and cold;将He thought the Prime Minister a wise, honest man表达成He thought of him as a wise, honest man;将I thought that he was referring to the younger of the two noblemen.(L4,SII)改编成I thought what he was referring to was the younger...来进行比较,以此温故而知新。
4)分析典型标题、主题句或课文层次等。尤其在复习科普文章时,引导分析Keep the Balance of Nature等标题和段落大意,指出Watching Ants中的This is how the whole city is fed等主题句(topic sentence),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着眼整体,触类旁通,培养运用能力
挖掘教材,以整体组织复习,是培养运用能力能力的途径之一。
1)将课文改写成完型填空或改错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语言,以此培养判断和应试能力。附课文短文改错练习(L7,SBI):
A Emperor cared for new clothes above anything else. 1. An
Once two cheats came and called them weavers. They said 2. themselves
they could make the most magic clothes which the foolish 3. that
couldn't see.The Emperor was glad and asked them∧weave 4. to
the cloth for him in no time. Thinking that when he put up 5. on
the new clothes he could be able to tell who were stupid, 6. would
he gave all they needed it\ and they pretended to work 7. it\
hard. Then,the Emperor sent his Minister and other official 8. another
to see how the weavers were getting on with his cloth.Though 9. √
they could see nothing, they have to tell the Emperor that 10. had
the cloth was most beautiful.
2)把课文作为引子,安排相应的书面表达进行训练。
A)模仿对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达尔文等人物描写,引导学生练习写人。如结合Einstein中的short,a big nose, a short thick moustache and deep-set eyes等,让学生对鲁迅的肖像(appearance)作一番描述;结合Portrait of a Teacher写Our...Teacher;结合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写How I Learn English等。
B)结合Great Wall of China; Continents and Oceans等,让学生练习写地点,如My Lovely Country/Hometown/School;The Great Wall等。可口头演讲,也可按照提示进行书面表达。
C)利用现有的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或作文,以此培养组材技巧和观察能力。比如在复习Look Carefully and Learn的时候,直接运用课文中的六幅插图,将开头写出,让学生接着往下写。如:This is a chemistry class in the lab. An ordinary professor with glasses is...
D)结合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等课文,让学生写《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故事。
E)结合Watching Ants中的eggs→worms→ants等段落描写,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蚕等动物的演变过程。
F)结合书信、通知等材料,见缝插针地进行专题训练。
三、开拓视野,拔高档次,启蒙欣赏能力
1)结合课文背景,适当介绍文学名人或文学内容。
课文材料不乏名人佳作,但由于篇幅受限,名著的全貌往往很难单从课文中欣赏到。复习中,教师可利用少量时间,将Mark Twain和Charles Dickens这些家境、生平大同小异的文豪牵扯到一块儿介绍给学生,还可借助手势和表情,用浅显的英语将那脍炙人口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这样既可开扩学生眼界,也是教师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听说的良好契机。我在组织复习The Footprint时,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全篇名著的梗概,同时板书Robinson, an English sailor→ to S. Africa to do business→left on a desert island in a storm→ save food, clothing, tools, guns, his dog...→live by hunting and by raising animals and crops→meet with canoes of savages→ once save a savage→name him Friday & make him servant→ save three more→turn master of the group→help a captain put down a rebellion on a ship→leave rebels on the island→return to England→visit the island again→ Friday was killed by the Indians...讲述中,将妙趣横生的情节(如起名Friday等)尽量详讲,并注意采用学生所学过的词语来表达故事内容。这样,基础知识及听说技能一箭双雕,同时为他们毕业后深造奠定了一定的文学基础。
2)结合词语,适度介绍谚语、成语或修辞。
结合课文中的某一词语或结构,恰如其份地灌输诸如within a stone's throw(一箭之遥),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Set a thief to catch a thief(以毒攻毒)之类的成语和谚语等,无疑对夯实基础和开拓学生视野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课文中的有些语言精华如对偶(antithesis)、委婉(euphemism)、反语(litotes)、对句(parallelism)、重复(repetition)等等,中学生在新课学习时比较困难。但在复习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和指点给学生,会让他们养成欣赏及把握优秀语言的习惯,并激发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遨游的学习热情。
总之,如果教师注意采用多元化的变换手段,抓好课文与多方面能力的有机联系,就会给他们驾起懂→熟→会→通的“桥梁”,让他们在新奇的氛围中去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
(本文发表于《英语天地》1997年第4期)
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之我见
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课在要求学生记忆的问题上,有三种模糊认识必须克服;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 者:王世改 WANG Shi-gai 作者单位:扬中市新坝中学,江苏,扬中,212212 刊 名:镇江高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JIANG COLLEGE 年,卷(期): 15(1) 分类号:B842.3 关键词:中学生 记忆能力 重要性政治课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
21世纪已经到来,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也将是中国人民实现世代梦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谁创新,谁就前进、就发展,谁不创新,谁就倒退、就落后,最终不打自垮。创新如此重要,但创新的基石在哪里?在教育。国际21世纪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遗憾的是,在目前政治课教学中,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搞题海战术,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为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我就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热情去野外学习和搜集标本,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密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很难想像,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的人能有什么创造。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看书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例如,我在讲“保持生态环境”这一内容时,讲了这样一段话:“自从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传开以后,人们无不对狼深恶痛绝。可是近几年以来,科学家却向人类呼吁:救救狼吧。美国阿拉斯加涅利钦自然保护区在饱尝‘杀狼保鹿’ 的痛苦之后,居然又把狼请回来做客了。”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迷恋于学习,迷恋于科学,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之滋长起来。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是培养创新的动力
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和周围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所以,只有教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并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可亲。上课时,老师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要关心学生,随时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用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教师的语言神情要对学生充满希望、鼓励。学生如果回答问题不正确,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他们把问题弄通、弄懂,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力求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充满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只有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完全平等、充满生气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大胆质疑,才乐于与教师展开讨论,才会“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核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上好一堂政治教师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疑问,课堂上才能巧妙地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就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激励学生质疑的具体做法是:(1)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去质疑、讨论和探索。其材料要多从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也可以从材料中摘录。(2)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变单一角色为多重角色。教师要摒弃权威角色,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角色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3)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尝试式。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跳一跳,够得着,学生可望又可及,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4)在实施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及时鼓励、表扬他们勤学好问,不惟书、不惟师,敢于问难质疑的良好品质。
四、体验是培养创新的关键
体验就是让学生对创新有亲身经历之感。我这里所谈的体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重点述自己是怎样讲的,从而提示凝结在教材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以此让学生从教材中,从教师的分析中学会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模拟前人的思维,在模拟前人的思维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发展知识的快乐。例如,我在上“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一课时,先播放《国际歌》,营造树立崇高理想的课堂教学气氛和学生承接知识的心理氛围。歌曲结束时,投影出相应的思考题:1.英特纳雄耐而是指什么?(共产主义)2.这是由谁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3.他是根据什么提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度生产力这一规律)4.请你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模拟马克思、恩格斯的思维,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予以大胆想像,勾画出共产主义的蓝图。5.我们怎样才能早日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前面三个问题容易回答,后两个问题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而这正是创新所需要的高级思维。正如有的学生所说:“到那时,我们可以朝辞地球绿水间,千里火星一日还”;“到那时,春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月球当地球”;“到那时,没有战争,没有掠夺,人人平等,美国的新式武器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对学生的民言我给予及时肯定,我说:“你们和伟人马克思、恩格斯想到了一起。不过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具体的想像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予以高度概括的,你们是否具有这样的聚中思维呢?”于是学生们又开始了积极的思考,踊跃回答。就这样,最高理想因距学生思想实际较远而行成的教学难点,在寻找伟人的思维、模拟伟人的思维中得到了实突破,不仅突破了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一种间接创新的体验和发现知识的快乐。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二流人才的分水岭。”日本学者强调:“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要培养全球性、进攻型的创造型人才。”曾经饱尝“因落后而挨打”的中华民族,在聆听着知识经济时代清脆的脚步声和睿智者激呐喊时,不能不猛醒,除了创造教育,我们别无选择,这是时代的机遇,更是强者的挑战。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坚信,只要解决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思想政治课堂这片沃土定会培养出绚丽的创造教育之花,成功地收获到丰硕的创造教育之果。
初一英语复习能力如何培养
一.听力
1、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英语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一般的英语老师在英语课堂上都是尽可能地利用英语来组织教学,无论老师说多说少,同学们都可以把这当成练习听力的好机会。千万不要因为听不大懂而放弃。如果能利用好老师的课堂上的语言,对你的听力会有不少的帮助。
2、在这一年里,充分利用国内或国外的优秀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等,选择比较适合自己水平的节目,看比较简单的英语原声电影等等。坚持下来,就会在无形中既提高了听的能力,还能有助于增长词汇量和知识,是帮助你打下牢固听力基础的较好方法,并建立语言沟通能力和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暹罗猫吃什么猫粮好_查看更多商家
3、在泛听的基础上,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项、综合和强化性听力训练。选择难易适度的材料,先易后难,先慢后快地进行。
4、注意做题方法。在做听力题时,一定要做到听前先把听力试卷全部看一遍,听第一遍时,不要急于做答,应仔细把全文听完,尽可能弄明白文章在讲什么;听第二遍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做一些记录,如:时间、地点、数字、人物、天气等等,同时把可能正确的答案做上记号,以便听第三遍时检验核对。
二.阅读
1、提高阅读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选择不同文体和不同题材文章,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知识。
2、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单从兴趣出发,相反,有意识地读一些自己不太了解,甚至不大感兴趣的科普、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章。而重点在扩大词汇量、拓宽视野的阅读训练,就可以选择英文杂志或报纸。此外,还要注重循序渐进,根据不同阶段自己英语水平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
3、进行有效的阅读方法训练。可以利用老师布置的阅读文段,也可以利用自己选择的文章来进行训练。同学们首先要善于培养自己对文章上、下文和指代关系的推理能力,要学会领悟词义及判断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以及抓住关键词语捕捉信息的能力。
4、阅读时不但要领会文章的意思,还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预测故事的结尾,对人物关系、人物品质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等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写作
英语写作能力也是灵活运用知识的一种综合能力。
1、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从根据提示词写单句开始,到写单句,然后到写几句话,最后到写流利的文段。
2、尝试多种形式的写作,如短信、说明、通知、便条、明信片、看图写作、根据表格或记录写短文等。
3、在练习时,要充分了解所提供的情景素材,注意使用常见的连接词来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使句意表达连贯、语法正确、符合逻辑。还要注意字母的大小写和标点符号。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之我见
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作 者:曹广春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实验小学三校区,211700 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实践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 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民族之体。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各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更加具体、更为生动的途径。
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包含极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些知识内容既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直接材料,又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子。因此,各学科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充分挖掘本学科教训内容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因素,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采取响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加强素质创新教育,学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促进虚伪声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能够独创性的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真正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与问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着二者不能偏废;语文是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础,是一门中和性很强的学科。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素质的培养。而职业学校的众多特点又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创新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这里,针对这一问题,既影响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简单谈以下我的认识,供个位同仁商榷。
首先,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鼓励起创新精神。
现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某写人的眼里(贪污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由于对职业教育的传统的偏见意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崇,致使报考职业学校的仍大都是一些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对于新知识特别是较深知识的学习,他们的接受能力远远低与那些被重点高中及普及高中所招收的学生。更由于学习安置的优越性,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因此,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入手,鼓励其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是学生的头脑中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其次,改革传统的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体现在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高低上,而这种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一个人文化背景的广阔与否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这便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所形成的评议素质所起的作用。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有较强的封闭性,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和手脚,隔绝了他们与社会与时代的联系,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打击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导致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相冲突。我们培养的是能够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人,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各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改革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开放性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与信息时代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其中,语文教育着眼于培养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着眼于人的持续发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满足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基于这一点,在课文教学中,我闪应改变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一切,哪怕是发现一个好的词语。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些关注,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才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进而增进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教材的体例编排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我们知道,现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在种类、编写水平等方面都比以前有了大的突破和改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应该构建成能力为本的体系,也就是说,教材应该成为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工具,不能简单的将其变为知识的仓库。教材编写不仅要依据学科的逻辑来进行,更要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来进行。我们的学生特点要求我们的语文教材不能与初中教材有太大的脱节,跨度要小。翻阅过我手头的教材,我认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知识》(江苏省教育厅师范处组织编写1987年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职业高中试用教材 1986年版)第三册比较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前者注重了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递进性和系统性,基本上是知识的再整理,哪怕是基础再差的学生也不会望而却步;后者结合部分具体的篇目,侧重了对文学史的介绍,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又是一个不太很高的台阶。综观这两本教材,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还能够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它在吸引住学生的同时,既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其全面素质,又便于教师用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等。因此,教学中,我以教本为本,以上两本教材为依据,让学生涉猎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有时,未讲到的内容,学生也能主动去预习,查找资料;课堂上,积极主动,这对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国家教育部曾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 ,21世纪,我国不仅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用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肯定,未来的世界,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那些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拓者型人才。结合这一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培养他们大胆主动、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尝试的习惯。在课文教学中,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其张开想象的翅膀:文体写作教学中,把学生引入社会,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多向社会学习。唯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学生素质才能真正培养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与社会的发展和起拍来。语文教学才能充满活力。
中学物理实验能力培养之我见论文
摘 要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是物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实验过程包含观察、操作和思维三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交叉的心理活动。观察主要表现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主要表现在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思维主要表现在设计、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过程中。
关键词 中学 物理 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能力应涉及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学习,忽视对其实验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表现为:(一)教师自演自说。做演示实验时,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边做边说,学生在下面看热闹。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参与程度很低,学生的三种实验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二)学生机械式地做实验。学生不理解实验,不清楚实验的目的、原理,更不知道设计实验方案时考虑的问题和选择方案的方法,只是按书中步骤操作和记录数据,甚至于为迎合书中结论而拼凑数据;(三)还有些学校在黑板上做实验,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实验。
这些情况,教师往往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学生则是为了应付老师作业。学生由于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发展,逐渐失去了做实验的兴趣。
为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其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为了认识某一物理现象,并对此物理现象做出判断。但学生在观察时常抓不住要领,理不顺关系,表现为不知道该看什么和如何去看,以及看不清所演示的现象。为此,我们要做到:
(一)明确观察目的。观察一个物理现象,首先应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即明确观察什么。只有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才能在实验的过程排除与观察目的无关的因素,抓住所要观察的主要物理现象,达到观察的目的。例如:高中物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就是要用控制变量法看看质量确定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和合外力确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其它现象都是次要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讲解来实现。
(二)指导观察方法。常用的观察方法有:顺序观察法、整体局部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推理想象观察法。
(三)提高实验本身的可见度。实验尽可能做到仪器简单、过程明了。但有些实验现象很不明显,可见度小,应借助于机构、光电的方法转换变量进行放大,或采用染色,衬托背景等措施突出观察的对象,增大实验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就是用了光杠杆的原理来放大桌面的形变和通过液面的升降来反映瓶子的形变。对于一些较隐蔽的、不方便直接观察的物理现象,有时候我们也会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演示,但这并不能代替实际的物理实验。
(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发现自己观察中的不足,提高实验观察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以及按实验步骤操作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规范教师的示范,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前提。教师演示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独立操作时的依据,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讲实验原理,更应在课堂上加强对实验的演示。为此,教师应从实验方法的设计、器材的选择、操作的顺序、观察的方法、结论的归纳等方面精心备课,并在课前反复演练,力求操作规范、熟练。
(二)强化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基础。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起始于实验的基本操作。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凡是涉及基本操作的训练,必须采取“讲清原理,示范操作,学生练习”的做法,人人动手,反复练习,最终达到人人能独立操作。
(三)上好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中心环节。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我们提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实验时,教师先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一步步、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跟,学生在教师的步步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习惯。提升其实验操作能力。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良好途径。第二课堂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技能。例如,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带着课堂中的问题及教师布置的小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审阅批准后,可一人或几人一组来实验室操作。可以举行实验操作竞赛、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举办物理科技晚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进行实验操作考核,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措施。改革传统笔试形式,让学生实际操作,抽签选择实验进行考核,可以促进学生上实验课时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中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及根据实验目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形式难以替代的优势,实验情景能生动地吸引学生,实物和现象能刺激学生产生探求原因的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我们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改进或变换实验方法,预想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等形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密.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结构模型初探[J].学科教育,(6).[2]冯克诚.中学物理实验改进设计与规范操作实用全书(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之我见论文
【摘 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话题。文章通过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写作营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并探求写作方法,在愉悦的气氛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等手段和方法,积极探索作文教学改革的方法,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36-0130-02
小学作文教学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循规蹈矩,没有根据学生特点真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应该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及时转变作文教学思路,探索作文教学改革的方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了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从3个方面来谈谈感受。
一、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写作营养
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所以,要引导学生多留心身边的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怎样指导学生汲取生活中的营养呢?笔者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1.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不单是记事,更多的是锻炼认识能力,培养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正如老舍先生所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记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起来了。”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按要求写好“日记”,把感触最深的东西用记事的方法写进日记去。由于持之以恒,学生养成了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写作兴趣浓了,认识水平提高了,积累的词汇也丰富了,写作水平也自然提高了。
2. 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现实生活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学生有丰富而充实的生活体验,才能激起写作的欲望,才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景可写,有情可抒。为了深入实际生活,了解生活,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比如,春天,带领学生到村外野游,让学生饱览秀美的青山、绿水、花草、树木、鸟鱼、青蛙等;夏天,去观赏镇南“荷花泡”的美丽景色;秋天,和学生一起到田野参观农民喜获丰收的愉悦场面;冬天,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察“树挂”,看查干湖冬捕。
总之,让学生把耳闻目睹的有意义的事情随时记下来。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写作意识,提高了写作水平。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探求写作方法
阅读和作文是小学语文的两大组成部分,这两大部分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方面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的独立性,但二者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运用,吸收必先于运用。所以,让阅读教学为写作提供充实的条件,使学生在阅读课中所获取的知识向写作方面迁移,这样才能使阅读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此,笔者采取以下两种做法:
1. 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渗透作文因素
通过课文的阅读,让学生掌握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组织材料、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能力。阅读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写作基础知识,如文章的开头、结尾连贯和照应,以及常用的修辞方法等,多做对应训练,把谈和写结合起来。
2.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其特点进行分析
一是抓住思想内容,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材料。思想内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它是文章的中心,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了写这篇文章选了哪些材料?”这篇文章的中心句子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并积极思考: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里用了哪些事例?这样,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阅读,进而归纳出各个事例。接下来,教师再抛出问题:作者为什么用这些事例来写呢?引导学生把事例与中心句联系起来思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就会发现:原来课文所选的事例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这时教师可进行最后总结:文章中选的事例都是围绕中心思想而选择的。
这就告诉我们,写文章的时候都要学会围绕中心选材,并且要把能反映中心的材料详细写,不能反映中心思想的材料略写或舍弃。时间长了,在学生的心里就有清晰的观点:写文章首先要确定中心,然后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来写,注意详略得当。
二是抓住课文结构,教会学生如何布局谋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的结构方式来教学生,比如总分总结构型、线索贯穿型等。对于各类文章,像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等,教师都要总结出课文的结构方式,包括总结出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总分式、因果式、转折式、递进式等,这对学生写作会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在写作中碰到类似的内容就顺理成章地采用此布局谋篇的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三是品重点词句,教会学生“言之有物”。首先是在阅读中学修辞方法,如常见的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反问等。如《珍贵的教科书》中的第二自然段写具体的学习情况,就用了一个排比句:“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教科书,只能抄一课学一课。”四个“没有”写出了当时学习条件“非常艰苦”。
教师在带领学生体会内容后,要告诉学生排比不但句式整齐,而且具有增强语势、方便感情的表达等多重作用。建议同学们能把在阅读课中学到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一定会使作文犹如锦上添花。其次是在阅读中学人物刻画,如常见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描写等。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领悟课文写法的妙处,从而以课文为例子,引领学生学会人物刻画的方法,这样才能把文章写细,把人物写活。
三、在愉悦的气氛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写作兴趣和欲望是很难写好作文的,所以,小学生作文需要有积极的情感参与。为了调动学生的愉悦情感,有效的方法是在愉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情趣,具体做法是:
1. 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这一特点,写作前教师先为学生创设愉悦而欢快的情境,然后指导作文。如在写“记一次劳动”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以“洗手帕”“浇花”“涮碗”“锄地”等为题,并把做这些事情的准备工作及劳动过程演示给学生看,也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使其有所体验之后,对创设的情境产生了兴趣,然后动手去写,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先联想后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已趋成熟。他们富于想象,想象的也比较合理,根据这一特征,教师可以随时创造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以此展开联想、推测,并互相讨论。然后把自己和大家的联想整合在一起,写出故事的整体内容。在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所学课文的内定,进行合理的想象。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学完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联想和讨论。“当小女孩带着微笑冻死在大年夜,死后她会怎么样呢?”“她见到疼她、爱她的祖母了吗?”“她得到温暖了吗?”“她吃到香喷喷的烤鹅了吗?”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把自己的联想用恰当的语言写出来。
总之,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汲取营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并探求写作方法,在愉悦的气氛中激发和培养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艳.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1).
[2] 刘青平.小学生作文观察能力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院,,(4).
初中生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论文
摘要: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健康的阅读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一些有一定思想内涵、语言优美耐品的文章,教给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应用不同的加工策略从文本中提取丰富的意义。
二、确定和新课标精神相宜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诵读,多感悟,多积累。
三、培养灵活的阅读方法,包括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关键词:能力 理念 方式 方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积30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诸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树立健康的阅读教学理念
阅读本应是一种精神享受。“让学生快乐地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快乐”,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养成健康个性,使阅读成为终身需求和习惯,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建立并坚持什么样的阅读教学理念呢?从教学目的来说,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考试取得好分数,而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逐步使阅读成为其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教学内容看,阅读不应只让学生读一些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或是风格幽默滑稽的作品,而应该让学生多读一些有一定思想内涵、语言优美耐品的文章,尤其要反复阅读经典书籍;从教学方式看,不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也不能让学生在阅读时仅仅把一个个文字和标点转化为脑海里的印迹,而应该教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运用不同的加工策略从文本中提取丰富的意义;从要达到的效果看,阅读教学应该营造出一种师生互相感染的氛围,让学生的精神面貌悄悄地发生变化,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都得以提升。
二、确定和新课标精神相宜的阅读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形成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因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虽然语文教师们都有强化阅读教学的意识,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对课文进行“抽筋扒骨”式的“理性”分析,七嘴八舌、热闹非凡的师生问答,或大量机械的练习等现象,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根本――多诵读、多感悟、多积累。当然,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也不是没有必要,只是不要太过琐碎和程式化。无论是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还是对阅读方法的介绍,都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其阅读能力的形成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在大量具体的阅读实践中通过诵读和感悟自然习得。
三、培养灵活的阅读方法
1同中求异比较法。学习《孔乙己》时,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入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
2异中求同比较法。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来分析。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理解鲁迅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新教学理念,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技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才能大力提升阅读能力,从而为学生升入高级学校或步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贺玉萍 杨继汉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古训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也经常听人说:教师只是引路人。由此,我认为教师的作用应是“导”、“领”、“引”。
再到课堂上去看看,有些教师仍是领衔主演,坚守着“我是主人”的底线,有些教师仍然滔滔不绝地讲,口若悬河地讲,酣畅淋漓地讲,神采飞扬地讲,苦口婆心地讲,口干舌燥地讲,自始至终地讲,分秒必争地讲。再看看听者(课堂的真正主人),有的装腔作势地听、有的昏昏欲睡地听。在教师舌枪唇剑的`强大攻势下,在密织的火力网面前,学生只能被动地被牵着鼻子走。
新课程改革已开展多年,各地都开了很多次培训会,办了很多届培训班,也多次组织观摩学习课,各级领导的大力动员、专家的精彩阐述、骨干教师的临场示范都做得扎扎实实,滴水不漏。教师也积极进修、研讨、交流,参加了各种培训。让新理念进人脑、进课堂。教师本人也不断“充电”,可以说对教师进行了脱胎换骨地培训与改造,使之俨然成为课改的践行者,担负着新世纪教育大业的重担。
然而,有些教师一站到神圣不可侵犯的讲台上,他的本位思想就马上回归,守住“阵地”大讲特讲起来,什么新理念、新方法,全抛到九霄云外。难道真的要像山东杜郎口中学当年一样去做吗?用刚性的要求去约束吗?同行须知道,当你精彩展示时,学生的收获在哪里,课堂的效率怎么样呢?
甘肃省的大部分基层教师参加了“中英项目师资培训班”,培训者把学员按40人编班、10编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将讨论结果板书出来,然后展示,学员的学习是自主的、合作探究的。好多教师感触颇深,信誓旦旦地说:回去后,我也要这样上课。可是真的站在讲台上,仍然我行我素,可见的讲台魔力无边。
说这些话,丝毫无缩小同行劳动成果的意思,只是对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了暴露。希望各位早日焕发活力,积极运用新的理念执教,要敢作为、有作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都闪亮。我们再不能干“喧宾夺主”的傻事了,我们的教育大业也经不起这样的拖延了。
(作者单位:730606甘肃省靖远县东湾中学)
★ 培养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