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导入之我见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黑心中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导入之我见(共含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黑心中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导入之我见

篇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导入之我见

于老生常谈中推陈出新――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导入之我见

文\王亚娟

摘 要:针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导入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每一节复习课的导入都趣味盎然,引起学生的复习兴趣。

篇2: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导入之我见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在新授课中往往丰富多彩。相比之下,复习课的导入则显得相形见绌,而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更是琐碎、繁杂。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应设计出适宜的导入环节,使得学生很快融入知识体系。

一、宕开要领,推陈出新

复习字形一类知识,与其生硬地强调某某字易出错的地方,不如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拿出纸和笔,美曰:中央电视台推出汉字书写大会,我们也来个汉字书写比赛。接着报出如“刹那”“越俎代庖”“啜泣”“苦心孤诣”等词语进行听写。学生平时的字形练习多是在作业本上,写上三到五遍。这种开门见山,像小学生听写词语的形式,虽然陈旧,但对于初中生,也不乏新意。一下子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即使很多人不能将所报字词全部写正确,但他们将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很快地翻书,或是询问其他学生,()找正确的写法。巩固字形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不会觉得这类知识的复习枯燥无味,课堂气氛自然兴趣盎然。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借名言,联系学过的词语,说说意思,因势利导引入词语的.运用。入课,示几个词语,思考写话展示。或是出一个即兴的写话小题目、开头,要求必须运用到中学学过的一些词语,课堂说片段,师生对于使用的词语进行品析。这其中,必然是学生在头脑中对词语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进而理解,最后运用。

二、设置悬念,寻本探根

初中语文要求学生阅读很多名著,很多是学生喜爱的,如《格列佛游记》等。这类名著的巩固,可巧设悬念,避而不讲。课堂导入:格列佛是谁?他在哪些国家游玩?学生可能会七嘴八舌,说出一些。教师不补充讲述,偏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格列佛游玩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些事情有趣吗?引得学生自己弄个水落石出。这样设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把名著复习当作故事会,探讨巩固内容自然不在话下。

像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样,和现实生活较远的名著,可在课前借助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和部分片段文字,师生共同看图和朗读,没兴趣的学生自然约束自己,跟着一同进行。即使主人公故事和现实生活大相径庭,但文学终究是源于生活的。虽时代久远,也能从中寻找些影像。探究名著主人公、故事内容,逐步引入,究其根本。

三、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对于经典诗文默写,可以做一些游戏引入,如,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些纸条,上面写上经典诗文其中的一句,让生抽取,对下句或上句。或者是在课前给生布置任务,准备一些小纸条,写上经典诗文的某一句,空出上一和下一句。上课分别传给同座左右、前后,后做自己收到的纸条。学生把收到的纸条默写,就像做游戏般,有情节、有竞争,巩固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语段修改和修辞运用也适宜创设情境。常让学生写日记的教师,可在课前将学生的日记随机发下去,课堂引入:我们都来当小老师,批阅一次日记,看看日记中有没有毛病,把有毛病的句子用横线画出,在旁边用铅笔修改正确;把日记中使用的修辞用曲线画出,可以进行适当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初中生有一定的修改句子的能力,当然是欣欣然地进行。这样,教师再让学生说发现,由此归纳语段修辞的方法和原则、修辞用法等就能因势利导,继而迎刃而解了。

老生常谈幸听之。“万事开头难”,好的导入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毋庸置疑。但要注意导入的时间及调整课堂气氛,时间不宜过长,以两到五分钟为宜,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无定法,导入亦无定法。让我们在语文复习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推陈出新地尝试,增其益处。让我们每一节的复习课导入都趣味盎然!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白柳初级中学)

篇3:初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与运用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问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包括几部分?内容有哪些?

 

明确:三大部分。

 

(—)汉语知识

 

1.语音:汉语拼音规则。

 

2.标点符号:复习巩固标点符号知识。

 

3.汉字:在小学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达三千五百个汉字。构字常识。

 

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

 

4.词:词的分类

 

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词义的褒贬。

 

5短语:短语的结构(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

 

6.句子: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复句的主要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和常用关联词语(复句不超过二重)。

 

7.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简明、连贯、得体。

 

(二)文体知识

 

1.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

 

2.说明文(对象特征、条理、方法)

 

3.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

 

4.应用文(书信、电报、规则、计划、总结等常识)

 

(三)文学知识

 

1.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

 

2.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2、问 除了汉语拼音方案外,使用汉语拼音时还应注意什么?

 

明确:

 

1.y、W的使用规则,了解y、W的使用规则

 

应懂得一个道理:一个音节里至少有一个元音。那么,“衣、乌、因、英”的正确拼法就是:yi、wu、yin、ying。

 

当一个开头有y、w的音节里有其他元音时,i、u就可以不用了。

 

如yā(鸭)就不能拼为yiā。

 

2.标调的位置

 

汉语有四声,加上轻声就有五声了。轻声不标声调,其他四声的声调符号应标在元音上。如果音节中只有一个元音,可以标在元音上。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就要看哪个元音在声调方面起主要作用。哪个元音在读音时最响亮,哪个元音就起重要作用,声调符号就标在哪个元音上。一共有六个元音(ɑ、o、e、i、u、ü)。ɑ最响亮。所以,凡有ɑ就标在ɑ上,没有ɑ就标在o或e上,o和e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音节里。如果音节里没有ɑ、o、e,那么就会有i、u、ü,如仅有其中一个,标在那一个上就行了,如果i、u、并列,谁在后面就标在谁上面。

 

3.大写

 

人名、地名开头的字母和一句话开头的字母要大写。

 

3、问 怎样区别顿号、逗号和分号?

 

明确:逗号是表示句中的停顿,在一个句子的意义上,结构上可以断开的地方,可用逗号。如主谓之间,主语是主谓短语且较长;复指成分之间;主谓短语做谓语和宾语等,都可用逗号隔开。

 

顿号是表示句中词或短语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停顿时间短于逗号。

 

分号主要是表示复句中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其中一个分句中已用了逗号,并列分句之间一般用分号,其停顿时间长于逗号。

 

例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昇、祖冲之之所以永远被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

 

(1)孔子、司马迁、鲁迅等是并列词。所以中间用了顿号。

 

(2)除复句的分句之间用了逗号外,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谓之间也用了逗号。

 

(3)四个复句之间因是并列关系,所以用了分号,构成一个大的排比句。

 

4、问 在使用冒号和破折号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明确: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容易和破折号中表示说明或解释的用法相混淆。如,给下列各句方框处加上标点。

 

①用表格整理材料的优点是口容量大,直观性强,眉目清楚,便于对材料作进——步分析。

 

②冰心的“问题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口——是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二是揭露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如处水火的惨痛生活,三是从人道主义立场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③我国的四大发明口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

 

④这四种权力口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①②句使用冒号,③④句使用破折号。其用法的主要区别是:

 

(1)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如①②,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注释,则用破折号,如③④。

 

(2)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如③④,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

 

如①②。

 

5、问 怎样区别省略号前后点号的用法?

 

明确:

 

(1)省略号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就用句末点号。如:“我去钓鱼的时候,不就干脆放你们一天假吗?……”

 

(2)省略号前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一般不用点号,例如:“同志,你真是……”

 

(3)省略号后一般不用标点,如:“他把小刀塞在我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但省略号后,后边还有话,省略号后要加标点,如:“那是, ……实在, 我说不清……其实, 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6、问 对话时标点怎样使用?

 

明确:对话时标点的用法要注意两种标点:一是引号,一是冒号。

 

请看下面例子:

 

①梁赞叹似地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说。”

 

②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头。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③“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④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

 

(1)在语段中对话的前后要加引号,如①;如是转述的话,可以不加引号,如②。

 

(2)如先引用某某的话,再指明“某某说”,不再用冒号,如③;如果是在叙述中的引用,引文前可以用逗号,而不用冒号。如④。

 

7.、问 句号与逗号怎样辨别?

 

明确: 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之后的停顿;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一句话中间的停顿”,既指单句中间的停顿,也指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停顿。例如:

 

A.他,是语言的巨人。

 

B.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A句中逗号,是单句中间的停顿;B句中逗号,是复句中分句间的停顿。有个顺口溜,谈到逗号,除了“表示一句话中间停顿’’以外,还有表示强调的作用:单句中间用逗号,哪里强调哪里逗。强调主语,就在主语后面用逗号;强调宾语,就在宾语前也用逗号。

 

8、问 问号与叹号怎样辨别?

 

明确:

 

例l.你不党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例2.我的身体已经残破了,大脑再坏了,拿什么为人民做事情呢!

 

显而易见,用问号侧重于表达反问的语气;用感叹号,侧重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也有人在反问句结尾既用问号又用叹号。这是既表达反问的语气又表达强烈的感情。

 

9、问 破折号与括号如何辨别?

 

明确:句中的插入成分常用破折号标明。例: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碴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破折号的这种用法和括号很相似,但是有区别:破折号引出的话较为重要,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而且是正文的一部分,可以和正文

 

一起连着读;而括号中的话较为次要,只是对正文的注释,不能和

 

正文——起连着读。例:

 

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

 

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这里的括号不能改为破折号,上一句的破折号不能改为括号。因

 

为括号引出的话,不是插入语,不能上下文连着读,破折号引出的

 

话,是插入语,能和上下文连着读。

 

10、问 如何辨析同义词、反义词?

 

明确:在辨析同义词时,首先要把握几个词是否为同义词,其次要辨析它们的细微差别。可以从词义的轻重、范围、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的使用对象、搭配习惯,词性和语法功能上把握,还可以从语素分析上找出其细微差别。但要注意不能脱离具体语境。

 

在辨析反义词时要注意:一是词性必须相同;二是词和短语不能看作反义词;三是一个词和它的否定形式不能看作是反义词。在一般情况下,形容词中反义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名词和一部分意义较实在的副词中也有一些反义词。

 

11、问如何辨析褒义词、贬义词?

 

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密切关系,往往随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如“清高”一词,旧时指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是褒义词; 现在往往指为人自傲,不通时务,难以相处,而带有贬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词语的感情色彩常常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褒义贬用和贬义褒用的现象,有时还能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因此,在解有关褒义词、贬义词的题时,首先耍弄清词的本义,带什么感情色彩;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考虑,然后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选择。

 

12、问如何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明确:解这种题,首先要明了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然后要分析具体语境,所谓语境,就是上下文,看上下文说的是什么,以此来推定词语使用的范围、对象、程度、褒贬义等;再选定某一含义,并把这一含义放回语境加以检查,看前后是否一致。

 

基础知识复习(二)

 

1、问 怎样区别词、短语和句子?

 

明确:词是构成短语或句子的语言单位,作为词,必须兼顾“最小的”和“自由运用”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是构成句子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而且大多数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就成为一个句子;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它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一个句子可由一个短语充当,也可由一个词充当。

 

一、词与短语的区别

 

1.根据语音来区分。词的内部各语素之间语音上一般是连续的,也就是说语素之间没有停顿,如“艰苦卓绝的斗争”就是由四个词构成,“艰”与“苦”、“卓”与“绝”、“斗”与“争”之间不能停顿;短语的内部成分之间在语音上大多是停顿的,如“雄伟壮丽”、“聪明漂亮”等,中间都可以停顿,所以是短语。

 

2.根据意义来区分。一般来说,词的意义有整体性,即它的意义不是它的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如“苦瓜”是指一种蔬菜,而不是“苦”和“瓜”的意义相加;可短语的意义就不同了,它一般是由组成短语的几个词的意义相加,如“思想感情”是“思想”和“感情”的意思相加。

 

3.用扩展法来区分。即在两个音节之间插入成分,插入后意义不变的是短语,意义交了或不能插入的是词。如联合式的组合可插入连词来检验,“聪明伶俐”可扩展为“聪明”和“伶俐”,所以“聪明伶俐”是短语,而“壮观”等组合不能插入连词,所以是词。

 

二、短语和句子的区别

 

1.句子有语调,句终加标点。如“看书!”因为有了“!”号,所以标志着这是个句子,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动宾短语了。

 

2.句子具有表达性,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完成一项简单的交际任务。如“他哭了!”短语不具备这个特点。

 

2、问 怎样区分单句和复句?

 

明确:首先要把结构和意义结合起来作为辨认单句和复句的标准,其次借助关联词语和语音停顿。在结构上,构成复句的各个分句互不包含,互不充当成分;这些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其中包括省略句、无主句或独词句。在意义上,几个分句必须有逻辑联系,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看着这情景,将军觉得十分快意。”这个句子,从结构和意义的结合上来分析,分句互不充当成分,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复句。“他们思考着,判断着,探索着,寻找着(自己)的路。”这个句子的谓语是一个联合词组“思考着,判断着,探索着,寻找着”,其后同带一个宾语“路”,属于单句。又如:“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这是称代复指做主语的句子,也属于单句。复句往往以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各种关系,但关联词语不一定都用于连接分句,也可以连接词、短语;因此,辨认单句和复句,需要在弄清结构和意义的前提下,抓住关联词语来考察。如:“由于得到了新鲜的血液,伤员饮食增加了。”“得到了新鲜的血液”虽是动宾短语,但可以视为蒙后省主语“伤员”的省略句,“由于”是连词,连接的是一个分句,全句视为复句。而下面的句子则是单句:“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看见他那忧郁的目光。”“只有”这个关联词在于强调介宾短语“在这个时候”所充当的状语。至于语音停顿,也有辨认单句与复句的作用。几个动词做谓语,倘若中间没有隔断,就是单句;中间隔断了,则是复句。如:“他每天都在沙发上看会儿电视。”这是单句; “他努着小嘴巴,指着对面的工地。”这是复句。

 

3、问 怎样找句子的主干?

 

明确:所谓主干,是指把句子的所有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压缩掉摊以后剩下的成分,�般是指主语、谓语和宾语。

 

找出句子的主干,就是把句子中主语、谓语和宾语补充成分的修饰、限

 

制、几补充成分即定语、状语补语、压缩掉,只保留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中心词,这就叫紧缩的方法。如: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多厚。

 

这句话句中,主语是“雪”,谓语是“下”,宾语是“半尺”、“纷纷扬扬”

 

“大”是句中定语,“多厚”把定语、补语压缩后,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雪下了半尺。

 

①句子的主干是从结构的角度来说的,是与修饰、补充成分相对而言的。结构上的主干并不等于表达上的重点,从表达的角度看,重点往往是在那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上。

 

②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全句。被紧缔掉的成分虽然不是句子的主干,但是,在表达意思上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是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更丰富、更明确、更生动、更形象。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有时甚至跟原来句子的意思相去很远。

 

③否定句在摘出主干的时候,一定要把否定词一起摘出来,否则主干的意思正好和原句的意思相反,所以,否定词不能压缩掉。

 

4、问 怎样判断多重复句?怎样进行分析?

 

明确:判断一个复句到底是一般复句还是多重复句,关键是看它在结构上形成了多少个层次。

 

分析多重复句,首先要统观全局,找准多重复句的第一个层次。多重复句不管有多少层次,总有一个影响全局的层次,我们如果抓住这个层次,对多重复句的大的结构关系便掌握了。

 

第二,逐层分析。我们抓住第一个层次之后,把多重复句分为前

 

后两个部分,然后对这两部分进行分析,找出第二层次。

 

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5、问怎样修改病句?

 

明确:常见病句的病因有:

 

1.用词不当;

 

2.词语搭配不当;

 

3.句子成分残缺;

 

4.词序不当;

 

5.句式杂揉

 

6.自相矛盾;

 

7.关联词运用不当(也算用词不当或词语搭配不当的特例);

 

8.重复累赘;

 

9.指代不明;

 

10.句子前后不一致……

 

要注意,有些句子从语法或逻辑上说不通,但在修辞上说得通,或人们早已习惯于此,这不算病句。

 

常见题型有选择题、改写题。

 

分析句子主干是检查句子有无毛病的最佳途径之一。修改病句要尽量保持原貌和句子本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还有的题目要求在原句上用符号法修改,这样的要求也不能忽视。

 

6、问 同是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有何区别?

 

明确: 1.明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词(像、如、仿佛、宛如、如同等),一般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比较抽象的事物。

 

例: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本体:头发,喻体:小姑娘的发髻。

 

比喻词:宛如。

 

2.暗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是、成为等)。一般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比较抽象的事物。

 

例:有几个园里的古老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本体:盘曲嶙峋的枝干,喻体:一幅好画。

 

比喻词:是。

 

3.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一般形式是: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例: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已形成的隔阂。被比喻的事物没有出现,也不用比喻词,全是直接用比喻的事物代替的,所以叫借喻。

 

7、问 为什么带“像”的句子不都是比喻句?

 

明确:判断带“像”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1.表示两种事物的比较不是比喻

 

例:①这些恒星像太阳一样,体积不太大……

 

②小开朗长得像他的妈妈。

 

例:⑦中的恒星与太阳是同一本质的事物。例②中的“小开朗”和“他妈妈”也是同本质的事物,这只是同质事物的相似点的比较,不是比喻

 

2.表示对一种情况的推测、揣度,不是比喻

 

例:①这座楼很新,像是刚盖的。

 

②那幢建筑,好像是游泳馆。

 

例①②中的“像”、“好像”用来表示对情况的揣度。是对各自的句子中的主语进行推测性的判断。

 

3.表示想像的不是比喻

 

例:①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刹时把天遮得严严的。

 

②他真像失败了似的那样伤心。

 

例①②都是表示想像的,构不成比喻。

 

4.表示举例子的引词不是比喻

 

例:随着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词,像网吧、网虫等。“像”后面是列举的例子,而不是喻体。

 

8、问 怎样区别比拟与比喻?

 

明确:比喻,在于“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比拟,在于”拟”,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通点。所谓相通点,以拟人来说,就是让物也具有人的特性,或者让此物具有彼物的特性。

 

特别要注意,有比喻词出现的,就不是拟人,而是比喻。换而言之,拟人不能出现“像”字。例如:小鸟像个歌唱家在放声高歌。

 

这只是个比喻句,它只是把“小鸟”比喻为“歌唱家”罢了。如果要造拟人句,就应改成“小乌在放声高歌”。

 

造比喻句、拟人句时要注意。造拟人句不能忽略被拟对象的特点。例如: “我高兴极了,连课桌也对我微笑。” “课桌”一笑就会“破裂”,造比喻句要考虑环境。

 

9、问 借代和借喻有何区别?

 

明确: (1)借代与借喻的作用不同。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联系的东西来代替。如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它的作用在于“代”。借喻则是不说出本体、喻体的比喻,它的作用在于“喻”。例如:

 

①“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会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 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②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例①中的“花白胡子”指的是长着花白胡子的人。这是用特征代替事物的本身。例②中的“翡翠”指的是像翡翠一样的海浪,是借喻。

 

(2)借代与借喻的关系不同。

 

借代中的本体和借体是相关的关系;借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关系。例如:

 

①“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白白的米换不到白白的现洋钱,好像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②如果说翟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刘白羽《长江三日》)

 

例①中的“袁世凯”指的是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因而借体和本体相关,是借代。例②中的“风景画”是比喻巫峡山光水色的,二者之间取其相似,是借喻。

 

(3)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例如前面的两个例子,例②可把“风景画”改为明喻:巫峡的山光水色像一幅风景画。而例①则不能改为:银元像袁世凯一样。

 

10、问 如何选择和变换句式?

 

明确:句式的选择和变换其实也属于修辞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往往需要选择运用恰当的句式。

 

这类题主要考查陈述句、疑问句、析使句、感叹句之间,肯定句和否定句之间,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的句式变换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句式的选择。

 

从题型看,这类题以选择题和句式变换题为主。无论哪种题目,解题时均要注意:一是把握题目要求,二是要熟悉各种句式的基本特点,三是要确保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

中考基础知识部分复习

《兰亭集序》文言基础知识复习

初中语文复习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技巧

课文复习中的能力培养之我见

《核舟记》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前复习重要知识点

“狗拿耗子”之我见

《水浒传》之我见

武侠之我见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导入之我见(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导入之我见,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