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复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共含1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绫瀬はる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谈复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英语阅读和运用的'能力.
作 者:葛海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三里初中,江苏,泰兴,225400 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 英文刊名:HOPE MONTHLY 年,卷(期): “”(11) 分类号:H3 关键词:复述 必要性 方式方法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困难,通过用图式理论来解释英语阅读过程,提出: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同化和顺应激活学生原图式,创建新图式,使图式相互作用,实现学生从学习阅读到在阅读中学习的`过渡.
作 者:姚淑超 李白清 作者单位:姚淑超(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523808)李白清(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 10(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英语阅读理解 图式理论 语言图式 内容图式 修辞图式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目前教学研究的热点.图式理论对于提高学生预测、分析和理解语篇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阅读教学这一具体使用环境,分析如何运用图式理论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有效提高阅读效率.
作 者:李润博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6(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图式理论 语篇 阅读教学 阅读效率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全文通过阐述图式理论,分析阅读理解的实质及其与图式理论的关系,探讨了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 者:谢清 Xie Qing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刊 名:丽水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 年,卷(期): 31(3) 分类号:G420 关键词:图式理论 英语阅读 语言图式 内容图式 结构图式课堂小组活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学生在英语阅读课上被动接受远远大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意识,提高学生驾驭目的语的能力及使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其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小组活动创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提高;拓展视野,激发新的.想法;强化阅读技巧和阅读效果;加强了使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但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受上课时间限制,课文的讲解和讨论不充分;少数水平较弱的同学产生依赖心理,参与不积极等.
作 者:张馨 ZHANG Xin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刊 名: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MOUNTAIN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年,卷(期): 25(6)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英语阅读 阅读教学 课堂活动 小组活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
学好英语需要四种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对高中生来说,阅读是一种关键性的技能.本文将要探讨一种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或学习.
作 者:杨富合 作者单位:青海乐部县第一中学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任务型学习 略读 导读 精读 讨论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阅读能力,是提高听、说、写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界的关注,对其研究也不断深入。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是该学派有别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重要特征,也是该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近年来的MNET试题依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从客观上提出了应当达到的`能力水准,其中之一就是要具备完备的语篇分析理解能力。?高中学生的语篇知识实际上必须与语篇分析理解能力平行发展,语篇分析理解活动是语篇知识的实际运用,语篇知识又是语篇分析理解活动的前提。语篇分析理解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1.领悟或运用句法;2.领悟或运用逻辑表达手段;3.领悟或运用修辞手段(初级水平);4.领悟或运用篇章组织手段;5.领悟或运用文体。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1.阅读过程从被动到互动的认识
??传统的阅读教学在语法翻译法理论指导下,依赖语法分析来理解语义,用能否译成确切的母语作为衡量理解的标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词汇与语法之间,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深层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阅读速度上不去,交际运用能力也跟不上。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传统理论强调从音素―字母对应,词组―句子对译关系着手,语言点讲解往往不能紧扣上下文,即紧扣语篇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自从心理学家Nuttal(1982)提出,阅读是“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交流的互动过程),并把外语阅读描写为“active interrogation of a text”(对语篇的积极询问)人们才逐步认识到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交流的双向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语篇将其信息编码,而读者通过译码来获得语篇的含义,在此过程中,读者即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语言单位从句子到语篇的认识
??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语言学家如J.G.Nesfield和Noam Chomsky都认为:“句子为最高一层的语言单位。”而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在与夫人Hasan合作的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书中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a semanticunit”)。K.L.Pike更明确指出:“语篇处于最高层次。”系统功能语法把语篇视为一个超级句子,认为可以像研究句子一样来研究,并构制一套语法。这在语言学的发展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它打破了传统的纯语法和句本位的研究,主张将语法研究与语篇或话语分析结合起来。
??3.语篇分析在阅读课中的实行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与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
[1] [2]
转述法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词、词组和不易理解的复杂句子结构等问题,使用转述法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阅读中的难题,提高教学效率.
作 者:刘艳 Liu Yan 作者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管理系,内蒙,古包头,014030 刊 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T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9(3) 分类号:H3 关键词:转述法 分阶段训练 阅读教学浅谈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而且,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学的尴尬局面,这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须。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不少省市的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作探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4、交流评价。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专题研究性阅读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专题研究性阅读与教学性阅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养成自觉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专题研究性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将为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性阅读和公务性阅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学教学中,如果能切实抓好专题研究性阅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以后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方法和能力上的准备,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靠短时间的突击教学是不能奏效的。我们提倡的专题研究性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在专题研究性阅读方面的自觉性,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研究习惯,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
电教手段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曾爱华
[内容]
一、运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
拉开新课帷幕的方法有许多。如引人入胜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故事,引人深思的提问……但根据教材特点,恰当地运用录音,幻灯等创设情境,则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上课伊始,我出示自制灯片:列车将开动,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的情景。然后,用富有吸引力的语气深情地讲述:这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任务,凯旋回国。这时,他们已踏上了归途的列车,战士们一个个从车窗里探出身子,挥动着手,望着成千上万前来送行的'朝鲜亲人,满含热泪,深情地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学生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顺势设问:“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称朝鲜的土地为亲爱的土地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学便从这里开始。
二、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
小语阅读教材,都是经专家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由于学生见识有限,有些课文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沿海的孩子不知《草原》的辽阔,内地的孩子较难理解《海底世界》,农村的孩子较难领会鲁迅笔下的“高墙院子上四角的天空”。北方的孩子很难体会《瀑布》那“如烟、如雾、如尘”的意境,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的场面。如果运用电教手段,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认识、观察事物的良好条件,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瀑布》一课,对瀑布声音的认识、理解,可通过播放“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录音,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达到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入境始与亲”的境地再通过瀑布录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让学生认真观察,细细品味。那“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像一座珍珠的屏”等理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铁路时,我运用抽拉灯片演示火车行进过程,形象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不仅明白了课文内容,更钦佩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
三、运用电教手段,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基本的训练。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许多: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但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用语言表达而学生的认识仍不够清晰的情况,此时,若恰当地用上电教手段,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对“追上去”“迎上去”不大理解,可设计活动灯片,通过观察动片让学生明白:小蝌蚪面对面向鲤鱼“游”过去叫“迎上去”;小蝌蚪从乌龟后面朝同一方向“赶”上去,叫“追上去”。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直观地理解,品析了词义,语言训练也就到位了。
此外,阅读教学中还可利用抽拉灯片指导背诵,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可用动片演示:狐狸和老虎怎样向森林深处走去?百兽看到了都吓得怎样?学生边看边说边记。也可制作或填空或比较句子的文字灯片,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这样既加大了训练密度,又加快了信息反馈的速度,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仅仅是“手段而已”。它是根据教学目的采用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材因时选用,并与其它教学手段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圈点评注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设置的这些教学目标:理解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积累精彩的词语和句子;培养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的习惯和方法…….要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圈点评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作 者:陈建敏 作者单位:兴仁镇初级中学,四川,邻水,638500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HUAZHANG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7 关键词:圆点评注 阅读教学 运用电教手段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曾爱华
[内容]
一、运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
拉开新课帷幕的方法有许多。如引人入胜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故事,引人深思的提问……但根据教材特点,恰当地运用录音,幻灯等创设情境,则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上课伊始,我出示自制灯片:列车将开动,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的情景。然后,用富有吸引力的语气深情地讲述:这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任务,凯旋回国。这时,他们已踏上了归途的列车,战士们一个个从车窗里探出身子,挥动着手,望着成千上万前来送行的朝鲜亲人,满含热泪,深情地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学生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顺势设问:“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称朝鲜的土地为亲爱的土地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学便从这里开始。
二、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
小语阅读教材,都是经专家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由于学生见识有限,有些课文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沿海的孩子不知《草原》的辽阔,内地的`孩子较难理解《海底世界》,农村的孩子较难领会鲁迅笔下的“高墙院子上四角的天空”。北方的孩子很难体会《瀑布》那“如烟、如雾、如尘”的意境,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的场面。如果运用电教手段,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认识、观察事物的良好条件,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瀑布》一课,对瀑布声音的认识、理解,可通过播放“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录音,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达到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入境始与亲”的境地再通过瀑布录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让学生认真观察,细细品味。那“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像一座珍珠的屏”等理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铁路时,我运用抽拉灯片演示火车行进过程,形象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不仅明白了课文内容,更钦佩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
三、运用电教手段,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基本的训练。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许多: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但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用语言表达而学生的认识仍不够清晰的情况,此时,若恰当地用上电教手段,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对“追上去”“迎上去”不大理解,可设计活动灯片,通过观察动片让学生明白:小蝌蚪面对面向鲤鱼“游”过去叫“迎上去”;小蝌蚪从乌龟后面朝同一方向“赶”上去,叫“追上去”。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直观地理解,品析了词义,语言训练也就到位了。
此外,阅读教学中还可利用抽拉灯片指导背诵,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可用动片演示:狐狸和老虎怎样向森林深处走去?百兽看到了都吓得怎样?学生边看边说边记。也可制作或填空或比较句子的文字灯片,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这样既加大了训练密度,又加快了信息反馈的速度,进而提高
[1] [2]
浅谈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而且,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学的尴尬局面,这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须。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不少省市的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 [2] [3]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李俊 于 -3-29 17:31:07上载(此信息被阅读 339人次)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信息的过程,是传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受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一. 画龙点睛 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包括两个录像片、一个文字片和一个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的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在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教师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利用“文字片”和“图文片”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文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请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然后,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中的文字部分还是爸爸的话,背景部分的图片共6幅,上面3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下面3幅是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情景,爸爸话的两层含义:既赞美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的品格,更赞美了建设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在这张“图文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建设者。
从《白杨》教例可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借助与其他教学手段难达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二.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
[1] [2]
复述策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从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入复述的'学习策略,通过教学实践来介绍复述的几种类型和具体操作方法,同时介绍了其他辅助复述策略的学习方法.希望在听力实践中对学生和教师有所帮助.
作 者:邢丽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8) 分类号:H3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 学习策略 复述策略多媒体技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手段风格不一,容易造成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自行制作适应本人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电脑教学课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课件的制作,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使CAI技术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实践,大胆地将CAI技术引进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现以JEFC教材第二册Lesson71 Ann’s birthday为例,具体介绍电脑课件的应用。
该课是一篇阅读文章(Reading1 passage),整篇文章围绕小女孩Ann的生日这一主题,介绍了Ann的生日联欢会情况,从联欢会前的准备,到小客人的来访,祝贺送礼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描述,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过生日的风俗习惯。如参加生日要准备礼品,向主人祝贺说“Happy birthday”,吹生日蜡烛,唱生日歌以及吃生日蛋糕等。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他讲解课文,只会将一篇栩栩如生、充满情趣的文章弄得索然无味。笔者借助于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如录像。电脑等,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带领学生走进“生日”这一温馨的话题。
一、CAI在导入课文教学中的运用
本课的主题是“过生日”,一切内容必须围绕“生日”展开。笔者事先用扫描仪将该课的两幅彩色图片输入电脑,在讲课时,首先用视频编辑推出一张彩色图片,打上字幕:“Ann’s birthday”,再点击鼠标,让画面从不同的角度飞人屏幕,然后用几句简短的话概括文章大意。
It was2 Ann’s birthday. She had3 a party on that day. Her mother and her friends went to the party.They sent her some presents. Pol1y came4 to her party too.And it gave5 Ann its present. Ann liked it very much.
接下来,教师在投影屏幕上显示: Discussion6 Topic7(谈论主题)
l> When is your birthday?
2> What do you do on that day?Do you have a party?
3> who go to your paty?
4> What present do you get for your birthday?
5> Do you have a good time?
然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围绕这些问题讨论、发言。这一系列问题中的单词,皆是学生已学过的,比较简单又贴近学生生活;同时,生日又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全班学生都非常兴奋,气氛热烈,连一些平时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用英语谈了自己的生日。以下是摘自一位学生的发言:
My bithday is October l0th. On that day I have a party. My parents and my brother come to my party.I get a bike from my parents and my brother give me a new pen. We eat a birthday cake and some fruit.
have a good time.
在发言后,我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一两个小问题:
eg: Is the birthday cake delicious8?
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
学生在回答时,其它学生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课堂气氛十分融洽,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课文。
二、CAI在单词教学中的应用
JEFC的阅读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差异之一是单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结合生词创设情景,结合情景讲故事”。创设的情景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涉及的知识要符合学生认识范畴,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单词、理解词义的目的,掌握新词。
笔者首先把英文教学简笔画编入电脑课件,并显示在屏幕上。教师借助于简笔画,运用手势、表情教新单词。
Look at the picture please. It was half past four.It was Ann’ s birthday. The sandwiches were on the plates,and the candles were on the cake, Ann felt(fee1)very happy. So she laughed (laugh).
应用的效果:
A.活化单词呈现的情景,使学生尽快理解词义。
B. CAI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并由此带来记忆单词的正迁移效应,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三、CAI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该课在篇首就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 present did9 polly give Ann for her birthday?”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找出问题答案。但课文较长,书的内容又较抽象,对于某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CAI技术的应用可以克服这一缺点,使整篇文章活化,有助于调动全班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英文对话,将整篇故事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并伴有“生日快乐”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效果很好,很容易就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然后,教师再点击鼠标,显示教材课后问题:
1)When was everything ready?
2)Why did Ann feel happy?
3)What did Ann’s friends say when they saw10 her?
4)Why didn’t Ann open LiLei’s present?
5)Did Ann like Polly’s present? How do you know?
利用电脑板书可省去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防止学生走神,使问题以最快速度。最清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快教学节奏,使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四、CAI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该课虽然是阅读文章,但如果仅仅是将它单纯地作为阅读文章来教学,不免有些枯燥,而如果将其转化为视听说教学的形式就可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眼、耳、脑、口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反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愿望。
在学生集体朗读过该课文之后,教师对电脑画面中的人物设置静音,由学生为其配音,将学生分成几组,为整个故事中的人物,如Am,Ann’s mothe等进行配音;接着进行小组练习,让学生自由操练;教师在屏幕上设置漂亮的彩色背景图案,画面上有彩色横幅,上面写着“Happy birthday to Ann!”旁边画一些汽球。玩具等;最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如生日蛋糕、蜡烛、门铃、三明治等,让学生上讲台表演,配以“Happy birthday”的背景音乐,鼓励全班学生一起唱生日歌,让小演员吹蜡烛,分吃蛋糕,真正体会到国外小朋友过生日时的乐趣。
五、CAI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JEFC教材往往放在阅读文章的中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又要完成语法教学的任务,容易顾此失彼。利用CAI技术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呈现语法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法结构,再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大量操练,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该课的语法难点之一是句型“So+be(have,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十主语”,有“也”、样”的意思。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也适用于另一个人。笔者在讲解这一句型用法时,利用视频编辑得到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去上学的画面。教师配以画外音:“Jim is a tudent. He goes to school every day”,接着在旁边的画面上一个小女孩也背着书包上学去,与之相对比。
教师可说:“Jim is a student and so is Li1y.He goes to school every day,and so does Li1y.”然后,教师将画面换成一名中年男子骑自行车的画面,说:“My father can ride a bike So can I.”让学生根据画面情景用该句型造句。例如,画面上出现一群男孩子打篮球的画面,其中有林涛与李雷。学生说出,“Lin Tao p1ayed basketbal1, And so did Li Lei.”最后让学生用这些句型自编对话进行操练。
应用的效果:
A。在具体语境中呈现与学习语法知识。
B。加大了课堂容量与操练密度。
C。改变了学生“在交际口语中不重视语法”的错误观念,使学生在交际中着重学习与运用语法知识。
扩展:提高中学英语听力能力的新途径
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易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在打折扣。所以学生在听音时的情感因素与听力理解的有效程度往往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学生听音目的明确,并有强烈的听音欲望,其效果就好。反之,如果学生对听的内容不感兴趣或上述所举的智力障碍的影响,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消极意识。进一步产生心理抵触和厌倦情绪,这样就会影响听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听力材料内容,选取一些有趣的画面,展现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意境,增加悬念,提高兴趣,实践证明这是提高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
那么如何创设意境?精心选材是关键。教学中教师所选的材料必须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而且必须难易适中,带有悬念。听前通过投影仪利用简笔画画一幅与所听内容相关的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能够集中到画面所带来的问题中去。如学了高二上册第一单元Hurricar1e后,我选了一篇与之有关的听力内容。听前展示给学生这样一幅画:一天晚上,一男子睡在自己的床上,但不在家里,而是在院子里,床已压塌,那位男子圆睁双眼,惊恐万状!当学生看此幅画时,都急切地想知道其内容.这时,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对话: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1:A man。
T: Where is he?
S2:He is0nthe ground1。
S3:He is lying2 in bed and his bed is broken3。
T:What has happened to him?
S4: It is hot in the house, so he has to sleep outside but unluckilv his bed is broken.
S5:It is hot inside4 the house, so he has to sleep on the top of the house. Suddenly5 he is blown off6 the building and the bed is broken into pieces。
S6: The man is woken7 up by some noise. To his surpise, he finds he is lyig in his bioken bed.
T:……
这样的铺垫,很有必要,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增强学生的反应和应变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师生之间一系列的对话,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地进行艺术性处理,分层次按步骤设计不同层次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并回答。这样有利于消除其智力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便于他们把握教学内容,理解并听懂大意,从而提高听力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要将其教学内容分五步骤:
第一步:听第一遍录音,提出5个问题,让学生进行Yes-No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听内容有大概了解。
第二步:听第二遍录音,设计5个True or False题,让学生判断、目的是让学生进一了解其内容。
第三步:听第三遍录耷,设计5个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连贯记忆力。只抓住信息而不善于把它们连续不断地记在大脑里是不行的。因此听者既要使大脑不断吸收、判断和储存信息,又要使听的过程不致中断,既要注意用心记,又要集中精力听。从头到尾记住所听内容,不但包括它的大概意思和主旨,而且包括顺序、层次、细节等等。这一部分的设计对提高听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步:细节处置。学生所听的录音一般为英美人士所朗读,因此在训练学生听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读音的变化现象。如句子中出现的连读、同化、弱化、重音、语调等现象给听者带来极大的困难。其实,这些现象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了。因此应反复让学生听并让其模仿,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增强其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第五步:听写填词。这一段的任务是训练大脑抓关键词的能力。此项难度较大。就所听短文进行处理,去掉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主语、部分谓语动词或表示时间、地点的名词、否定词、从属连词等。要求学生边听边填。在听写过程中碰到长词或熟悉的但不能立即写出的词,要求只写出该词的前两三个字母,听完后立即补充完整。因为听者所听到的是一现即逝、一连串的语流,它就像天空中飞翔的小鸟让人难以捕捉,如果停下来思考,就会影响对下文的理解。
经过这种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训练,学生们普遍产生了学英语的激情和信心,也一致认为听英语有一种既紧张又活泼、既轻松又快乐的感觉。一节课下来,既觉得有收获感也有成功感。更重要的是经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但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消除了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增强了自信心,而且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读音障碍、语速障碍、词汇障碍、母语干扰障碍等,提高了听力能力。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不管高考题型如何变化,学生也不会“听”而生畏了。
鼓励创新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施策略。本文就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鼓励创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初步探索。一、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结合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维产生和培养要有相应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把阅读教学的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积累经验,才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开辟广阔的空间。所以,阅读教学中切不可在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语言文字理解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抓住某个情节加以“发散”,那看似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上游离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
其次,小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他的生活经验与旧知识,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感人的画面,从中引发创新思维。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结尾是这样的: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这句话的感情后,要求学生以“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句式,并回忆二至四年级学过的《送雨衣》、《关怀》、《温暖》以及《飞机遇险的时候》记叙周总理光辉事迹的课文说一说。要说好这句话,学生一方面要回忆有关的课文,检索过去贮存的有关周总理事迹的表象,温故知新,用已知唤起对未知的渴求;另一方面,还要运用学过的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信息。这个检查组合的思维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学生的回答可窥一斑:
生 1 :我们不会忘记,周总理让邓妈妈送雨衣给一位在雨中站岗的战士。《送雨衣》
生 2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工作了一夜的周总理,走出人民大会堂,看见一位清洁工人在扫地,他不顾疲劳,快步走过去和工人握手,并且说:“同志,你辛苦了。”《温暖》
生 3 :我们怎么会忘记,在飞机遇险的时候,周总理顾不得自己的生命安危,把降落伞包让给同机的小女孩。《飞机遇险的时候》
二、培养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求异
1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在教《将相和》一课时,有位老师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题目:①蔺相如会不会和氏壁一起撞柱子,为什么?②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胜负?③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是三个富有两可性的命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依据。这就大在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2 、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蛇与庄稼》这课中,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用图示法表示猫、田鼠、土蜂、苜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情境留给学生想象和创新的时空,学生纷纷多角度展开思维,有的用顺向思维分析,有的用逆向思路进行思考。一个学生谈了他的分析:苜蓿长得好要靠谁?要靠土蜂。土蜂怎样才能很好地传播花粉?不能有田鼠捣乱。怎样才能减少田鼠的数量?这与猫的多少大有关系。学生利用图片加箭号的方法,言简意明地分析了这四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不同的图示法的演示分析中,教师并没有作什么过多的讲授,着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动脑动手又动口,依靠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标志着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的.水平得到提高。
3 、引导求同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积极求异,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莠并存,这时教师应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再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找出正确或最佳的答案,这个答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造性成果。如教《凡卡》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设想,如果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会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所有设想归为两类,一是爷爷马上进城,接回凡卡;另一结果是让凡卡忍着、熬着、因为城里苦乡下也苦。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引导下集中到了这一分歧点展开求同思考,一起来分析凡卡受苦受难的原因,从而更深刻认识到旧俄时代的黑暗现实。
三、培养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驳问,尊重其理解水平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对教师大胆提出疑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笔者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个学生认为,课文中用桃子等物与花生作对比好象不合适,它们同样有用,只是用处不同而已。桃子外表好看也有用,他觉得桃子等物比花生更可爱。学生的观点独到,但与教师的预想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选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其次,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有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创造中的错误往往是创造成功的先导,应刮目相看。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理解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或理解不正确的循循善诱,启发指导,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运用图式理论指导英语阅读教学
就英语阅读教学而言,语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虽然通篇没有一个生词,但读完之后总是似懂非懂,阅读效果不尽人意.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好图式理论,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创建新的图式对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大有益处.
作 者:王猛 作者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外事学院,云南,昆明,650033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8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图式理论 构建主义 语篇教学 英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