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最忆兰江水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pingupinkcaptain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里最忆兰江水散文(共含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ingupinkcaptai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梦里最忆兰江水散文

篇1: 梦里最忆兰江水散文

兰江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境内。又名(hú)水、兰溪,由衢、婺两水汇合于兰荫山下,再由南向北流经兰溪市区,直至建德梅城,全长46公里,市境内长22.5公里,为钱塘江最大支流的一段。

唐代诗人戴叔伦,官至容州刺史,在其《兰溪棹歌》中如此描述雨后的兰江美妙夜色: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人将兰溪夜色描绘得如此景境清幽,令人陶醉和神往。正因如此,历史上在两宋时期,兰溪被誉为“天下江南”。风流皇帝明正德皇帝更于正德十四年桂月十五御题“兰荫深处”四字在兰荫山麓,又平添了兰江水绕山山望水的妩媚和幽静。

兰溪古城依山傍水。东依大云山,西临兰江,略呈半月形。旧有四门:东谓安政门,南叫明德门,西为清波门,北称拱宸门。因历遭战祸,年久失修,古城城墙已大部毁圮。现在沿江尚存的600余米城墙为明正德七年(1512)重筑。现有西门城楼,于1995年重建。主楼2层,依江而立,气势雄伟,为千年古城、滔滔兰江传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兰溪县城因兰江而名,也是我故乡的县城。依三江汇合之天然地理环境,古朴的小城如今在三江六岸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伫立江岸,听江风雨,坠入滚滚江水一去不返;环顾四周岸上,车水马龙、流光溢彩,似曾相识又未曾相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兰溪县城一中度过了三年高中求学生涯。那是一段难以忘却的青葱岁月。当年大部分从农村上来能到县城一中读书的学子,家境都差不多,生活贫寒却又内心富足。兰溪县城是我们大部分人到过的最大的城市。延安路两旁的建筑虽然破旧但比农村的高大,街道虽然不是很干净却十分宽敞。横亘在兰江东西两岸的兰江大桥,是那么地霸气和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小时候在兰江支流---梅溪长大,也知道梅溪溪滩的水最终会流到兰江,来到兰溪县城之后,看到宽广的江面滔滔江水时,才知道自己小时候是如此地“井底之蛙”。

周末之余,或一人或邀上两三个同窗好友,从一中后山翻墙,从通往大云山顶的`小径,蜿蜒攀爬到大云山之颠,俯瞰县城,远眺江水。习习微风中,或感慨,或追逐嬉戏,或高歌,或粪土当年万户侯。

沿着大云山正路而下,依山而建的楼房,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早上下山,常会碰到穿着睡衣的男女,手中拿着各色马桶或痰盂,行色匆匆地忙着什么。空气中弥漫着只有在农村田野里才会有的气味,浓郁而不失生活本质。这一带,记得有个特别好听的名字---桃花坞,因为在附近没找到太多的桃花,就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叫这么好听的名字。

高二的时候,读到唐伯虎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最后两句最有名: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于是在一段时间,常常翻越大云山到桃花坞一带,寻访桃花庵,拜访桃花仙。到后来才知道,风流才子唐伯虎笔下的桃花坞竟在苏州。

沿着大云山,顺着桃花坞,一路穿堂越巷。但见两边或多或少明清时代半旧不新斑驳可见的古建筑,街边市集林立,贩夫走卒,鸡鸭鱼肉,瓜果蔬菜,各色人等,好一番热闹的《清明上河图》。

兰溪方言属于南部吴语婺州片,大多数话因为在韵母上收声比较快,因此兰溪话别有一番滋味。特别是兰溪女人说话,一颦一笑,生动有趣,慢则细声软语,快则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耳接不暇,竟似兰江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闲庭信步间,兰江赫然在眼前。江两岸石阶埠头上,已经有三三两两的人,在濯衣洗物,她们或专注或偶尔与旁人闲谈细聊,家长里短,好不热闹。

再越江而望,中洲背(中洲公园)赫然在江中。中洲背,在兰江中,为婺、衢两江汇合冲积而成。四周环水,东西宽900米,南北长1800米,占地面积约1100亩,呈琵琶状。经悦济浮桥或兰江大桥支桥均可入园。宋时为西市,县尉柳叙筑“柳氏大院”于此,曾作《柳氏大园八咏》。置身小岛,环顾四周,波光掩映,烟柳迷离;漫步中洲,曲径通幽,山水楼桥,景致雅丽。

立于岛内,仰望兰江大桥,江桥巍峨,江水汹涌。再见时,江桥依旧,江水如初,这一刻,尽然已过廿七八载。曾经的少年,已然早生华发,漂泊异乡,物是人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是而已!

篇2: 最忆南锣鼓巷散文

最忆南锣鼓巷散文

那一年的冬天,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还是第一次来首都,没来之前,心里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生活在北京的人是什么样的?北京的街道是什么样的?天安门真如电视上那样吗?期盼着,车从五环绕进四环,再进三环,最后在两环内的宾馆里停了下来,住在了两环内,竟然挨着南锣鼓巷,这是我没想到的,也是万万没想到的。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不算长,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改称南锣鼓巷。

其实南锣鼓巷并非他一条胡同,里面四合院整齐排落,胡同纵横交错从南向北,东西各八条胡同。

顺着南锣鼓巷再往北走,东边的第三条胡同是东棉花胡同。进入不远就是闻名中外的中央戏剧学院,也是中国影视表演的顶级学府。这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话剧与影视明星。陈宝国、陈道明、巩俐、章子怡……都曾在这里学习生活。

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一条胡同。据记载在90年时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此胡同中部,北边有一片2、3层的楼房,黑瓦白墙,围合成一个个小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秀丽,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和周围的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雨儿胡同13号院门旁挂着“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的牌子。这里是画坛巨匠白石老人的故居。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茅盾故居……

南锣鼓巷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整条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门口都是过道儿大门,极具民居特色,传统、朴实。这里比较安静,没有叫嚣声,既和谐又自然,虽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更贴近于生活。

在这里不管是文学大师、画坛巨匠,还是耀眼的明星,都有数不尽的故事。这里老北京人喜欢,因为他有地道的北京味;旅游人喜欢,因为他涵盖了整个北京的特色;蓝眼睛的老外也喜欢,因为这里有雅致的情调、浪漫的情怀,“在别处”、“转角遇到爱”、“心是孤独的猎手”、“鬼味”,光听店名就有一种欲罢不能,无限神往之感。

坐在任何一家客店,门外是古老中国的昔日尘烟,门里却是熟悉的蓝山咖啡和杜松子酒。似有似无,似梦似幻,仿佛在古今交错的时间里徜徉,在中西合壁的空间里感受传统与时尚的激情碰撞。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在压力如此大的北京也可以如此任性,如此悠然。

篇3:梦里故乡最美丽经典散文

梦里故乡最美丽经典散文

双溪与石门、慈利、临澧、澧县四县接壤相邻。雄鸡一唱天下白,站在双溪寺岗坡上,东方微光,一声轻脆的鸡鸣,便惊醒土著四县的居民,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双溪就这样幽远博大。

双溪人好客,待客茶为先。无论生客熟客,只要你踏进家门,哪怕一天几趟,主人家也要递上热茶让你喝个痛快。

双溪人喝茶讲究。除普通的茶水外,还有菊花茶、红枣茶、金银花茶、薄荷茶、蜂蜜茶、蛋茶以及百草入味的自制茶。香香的,甜甜的,花花绿绿的,暗香浮动,幽香清远。

春光明媚,农人把绿茶洗净,滤干,炒得香喷喷的,佐以少量蜂蜜,或晒或烘,放入茶水杯内。农家人都备有茶水罐,冲泡后倒入小碗,直让你喝得舌底生津,提神贯气。沉淀的茶料,技巧娴熟者在茶水殆尽时晃动茶具,连茶带水一同入口,细细嚼咽,回味无穷。

茶的炮制也随四季的变化略有不同。春季萍星点绿,鸟语调筝。寻常农家采来嫩芽初吐的嫩茶,用文火炒,手工搓,烘干了,冲出来的便是春意浓浓的绿茶。若是到了浸种育秧的季节,农人便会把沁人心脾的谷芽子粑粑呈到您面前当作茶点,那味鲜浓郁清香悠长,远胜于中式蛋糕、西洋面包。您会不顾胃大哥的抗议,贪婪地把它纳入库存。双溪人的这种嗜好,就是他乡的游子,也会梦里回津。

夏日炎炎,火云贯日。您在毒毒的黄枯太阳下蒸烤一路,进到农家落座,主人就会从夏季专用的大茶壶里,倒出一大碗凉浸浸的红茶给您解乏。初入口时有点苦涩,下喉时顿觉滋润,再一咂巴一回味,苦涩味全无。似有丝丝清香袭入肺腑,便觉暑气顿消。凉飕飕一股清气。叫您身爽心快。

家乡茶引佐方,多以偏方为主,夏日以薄茶、生姜、金银花、甘草为常用料,泡制又以喜好各有千秋。我的父老乡亲便引申出许多茶文化来。

丹桂流香,秋浓似酒。秋日,是农人收获的季节。进入双溪,主人便会跟你敬上一杯特制的菊花茶,和他们共话丰收,您便融进这浓浓的秋里。唠叨中,热情地主妇便会把从后院端出自产的双溪的蜜柑、冰糖橙、柳叶橙、宫川、碰柑、蜜橘等名优水果,像玩珍宝似的向你展示他们丰收的喜悦,倾诉他们创业的艰难。描述他们心里的憧憬,和由此引出的许多你在城里听不到的动人故事,你便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述着、谈着,说不定什么时候,主人会咔嚓一声宰掉九斤黄(桃源名鸡),叫你品味双溪珍禽的美味。酒醉饭饱后,一杯浓浓地红糖茶,使你处于亢奋状态的味神经再度兴起,你会叹服,天底下竟有这等的美味!

光摇银海,寒窗点雪。冬夜,你坐在农家的火炉旁,喝那罐里倒出来的滚烫的浓茶,俨然在饮一杯红葡萄酒。聊着、侃着,主人会变着花样。冲一碗糯米甜酒。就着自制的麻花、薯片、苞米花敬你;或就着塘火烧糍粑,当塘火把糍粑阳面烤焦,逐渐鼓起来时,那意味,是城里人不能享受的,那不仅是饮食,而且是一种乐趣。

喜庆敬茶,是另一番风味。品茶,则是你的口福了。

在双溪,有人生了小孩,近亲乡邻自是一喜。你便会喝到一碗甜甜的红糖茶,里面滚动着三个剥了壳的白生生的熟鸡蛋。要是恰逢孩子出世当天你是第一个做客,那糖茶碗里的鸡蛋会更多,而你就是新生儿的“逢生干爹”或“干妈”了。

如果恰逢主人家有新婚之喜,那茶道便更加讲究。由新郎、新娘端着茶盆,向长辈、亲戚筛茶。即使新娘子再腼腆,也得按辈份尊称一声某公某伯某舅某姨,恭恭敬敬地献上一杯茶。

最精彩的要数闹洞房时的吃抬茶。当新郎新娘抬着茶盆送到您坐前,亲热地道一声:“请吃茶”,您应付的是“四言八句”的“茶”祝语。新娘根据客人的语决定上茶的种类。如客人一句“早生贵子”,则新娘子筛的`就是红枣茶。

茶在当地民俗中,温馨、香远、清新而雅洁。流传过“无茶不成婚”约定:即订亲“下茶”,结婚“定茶”,洞房“合茶”。男子定婚后,须在春节、端午、中秋节向女方馈赠茶叶等物,俗称“送茶”。而新媳妇在大年初一、端午节、父母寿辰时,都要恭恭敬敬地向长辈敬蛋茶,此习俗沿用至今。

临溪而建的小镇,生出几座茶楼,老人们谈天论地,博古论今,自然是一种乐趣。不知谁借用一古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雅俗共赏,自然贴切。小镇便又多了一道绚丽的茶文化风景。

沿溪而行,溪两岸柳树,被春风剪得丝丝条条,如藤漫垂,活似少女的披肩秀发,蓬蓬松松,清清爽爽。田野开遍了油菜花,香气袭人,与绿柳相映成趣。微风吹过,轻挪款摆,显得那样文雅、端庄和妩媚。如细看柳枝,那芽苞点点,如蟹眼惺忪,似米粒吐白,便进入唐代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树才黄半未匀”的意境了。

柳是报春的信使,春来柳先知。“春风勾起垂杨柳”的万条绿丝,“湍湍乱扑行人面”的杨花飞絮,“无心插柳柳成行”的顽强生命力,都给人们无穷的遐想与启迪。

双溪柳乖巧,和风起舞中,便生出许多活生生的故事来。

记忆中的双溪一湾碧玉,一清见底。被溪水戏弄的鹅卵石,错落有致地散落水底。河蟹、河虾便在其间穿来舞去;小鱼儿或成群结队,或标新立异,阳光下,煞是可爱。当夏天热烈地走来,便有农家小孩三五成群,脱得精光,跃入水中,那小河也就被小把戏撩得痒痒的,无处躲藏。

清晨,当东方太阳光顾双溪河边,两岸便有了送不走的棒槌声,双溪顿时涨了精神。

精使棒槌的人大都是妇人。她们先是把抹了肥皂搓揉过的衣物丢进河里抖开甩匀,接着提起来甩在青石板上,抡起棒槌使劲捶捣。“咚、咚、咚!”落点准确,那声音清脆,若是在河道拐弯处,那捣棒的声音便立刻有了回音。三、五下后,另一只手伸出立即翻面,但棒槌的节奏不会因此而减弱,这些娴熟的技巧便出自于我称为奶奶、母亲、大婶、大姨、阿姐的妇人们。

黄花闺女往往留下一串故事。要不棒槌捶在岩板上,要不就捶破了自己的手指头。这时近处的柳丛里,便传来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原来尾随的还有一群俊后生。他们想帮忙,碍于大婶大妈的群枪舌剑,只好悄悄地赖在树丛里,看人家姑娘家洗衣。一旦有姑娘“哎哟”声传来,那定是有人走了神,便有大胆地送过歌来:“姑娘洗衣心想郎,棒棒敲在手指上,夜半醒来手指痛,只怨棒槌不怨郎……”

瞬时河沿沸腾起来,嬉笑声、责骂声、捣棒声响成一片,热闹了那帮大妈大婶们,可怜那姑娘,羞得如同三月的桃花,红晕便打落在河里,点燃了满河金波。

岁月在棒槌声中流逝。如今使棒槌的,不再全是女人。你会看到成双成对的小两口,那使棒槌的换成了后生家。那后生一边捶衣一边望着自己的新媳妇,脸上挂着微笑,几乎要把新姑娘(双溪称新媳妇为新姑娘)望出水来。那新姑娘被望得不好意思了,就会撒娇似的嗔怪几句。若是被旁人听去了,那场面又就开锅。

双溪人洗衣,总离不开棒槌。尽管岁月在棒槌声中流逝,小镇在棒槌声中变迁,甚至当洗衣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双溪河两岸仍排满了幸福的捣衣人。

我眼前的双溪,这时就是一支活泼潇洒的进行曲,隐约听见一股青春活力在奔流。

篇4:最忆是同学散文

最忆是同学散文

不知不觉,高中毕业30年了,当年那些毛头稚嫩的小帅生、青涩俊俏的女同学,如今已像当年的父母,看着正在上高中上大学的孩子们,那不正是当年的自己吗?

30年的沧桑岁月,像一把刀,不经意间在我们的额头、眼角处划上几道,在太阳下呈现的是光影,在孩子们面前是父亲抑或母亲的笔划,在同学们面前则是岁月的记忆;30年的沧桑岁月,又像一把梭,在布满乌黑的发缎上悄悄穿出了根根银丝,每一根白发我们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因为那是我们生活的印记,是我们一步步走过来的足迹。挺直的腰板不那么硬朗了,不知何时患上了炎疾,时不时总想让小孩爬到背上乱踢腾一翻,才觉得舒服。在时光面前,我们能挽留下点什么呢?褪去的是我们的容颜,惟有不衰的是我们的`情谊,是在那三年的时光里留住的难望的回忆,这份情谊随着时间的变换,美酒一样的醇厚,让我们一生值得珍藏。

我们毕业于汲县三中,以前的汲县现在叫卫辉市,现在的三中已经不是我们上学时的三中了。汲县三中,位于东乡李源屯镇区,两三排整齐的教室都是红瓦斜脊,高大的法国梧桐枝叶连着枝叶,遮蔽了太阳光线,使校园显得浓郁静寂,来到这里让你觉得如此场所很适合读书,除了树上的鸣蝉聒噪几声,不用担心有人来打扰你。一进大门,西边有一两亩菜地,那是老师们开辟出来的,菜通常长得很好,感觉我们的老师教学之余再到菜地除除草种种菜,锻炼锻炼,过着一种无比自闲的田园生活,也不失是一种文人的境界。东边是隔壁小学学堂的山墙,借着一面面墙壁,用水泥粉出一块块大黑板。我记得曾经爬很高才够着那些黑板,在上面办版报,内容是庆祝第一届教师节的成立。每排教室前面都有一两个乒乓球台,一下课那便是同学们活跃的地方,为了有效利用十分钟时间,排队挂号,挂上号也只能打三个球。尽管是砖台,拦网也是半截儿砖,没人介意,大家还是玩得很开心很热闹。

那时的高中学生一般都住校,睡得是土炕,一个三间的宿舍里两个大炕能睡几十个学生,磨牙梦话打呼噜,都成了炕上的“夜话”,至今还记得谁会说梦话,谁最会磨牙,谁的脚最嗅。想想高中时代那种集体生活还真有点想念,尽管我们想在今年的十月一日聚会,而且还选择了太行山的跑马岭景区,但景区的住宿条件也却实太好了,全是标间,只有三四个三人间,也被我们全包了,再也回不到大通炕的年代了。三中的食堂很大,学生打饭,一般五六个人一组,每组分一个口大底小的小圆桶,打好后,找个地方几个人围个小圆桶吃得蛮香蛮香,当年的伙食还可以,中午通常汤面条比较多,大锅汤面条浓浓的,较黏糊,好吃。后来我们同学见面时,常提起当时吃饭时的小组,还有那种小圆桶,特让人怀念。

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很多同学自从一毕业就从未谋面。现在通讯发达了,有了手机,还有了微信、,纵是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同学们的那份友谊与怀念,经过一个月的联系,我们找到了很多常年不见的同学,通过手机听着他们的声音,看着他们有些成熟稳重的面孔,回想起了30年前的那些个他,好亲切,好激动。突然,心中荡漾起当年的一首歌: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

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

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

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啊!亲爱的朋友们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属于你

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篇5:梦里花开心若兰露的经典散文

掬一杯香茗,携一瓣诗香,漫步于淡淡墨香氤氲的花间词海中,似醒非醒,亦醉非醉。窗外,斜阳草树被几分烟雨渲染,雨未停,花自散。

或许,那是在梦中,在江上飞舞的衣袂,也在梦中,繁花烂漫。落英也缤纷。良人未归。心如同一座寂寞的城,那城中的青石板,已被时光雕琢了伤痕。

如若可以,我愿做一个竹径中,低眉抚琴的那个青衣女子。那带着淡淡忧伤的旋律,或是淡雅如兰的相思,或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韶华三弄、云水禅心,渔歌唱晚、雾锁重楼 。

如若可以,我愿做一个酒狂、一个羁客,登东皋舒啸,临清流赋诗。于尘不染、遗世独立,顺舟而下、扣舷而歌。

如若可以,我愿在某个脱离尘世的林子中,用尽一生,去守望他的浅笑安然。雁字回时,赋上几句风雅。月满西楼,浅酌一杯淡酒。众荷嬉语,奏上几曲韶华。再或许,痴痴凝望,斜风细雨里他的白衣如画,用一纸瘦迹,染尽一生的琉璃白。

如若可以,我愿独上兰舟,穿过魏晋时的风雨,去看大唐时的牡丹,去赏宋时的梅花,若是累了,就半盏青灯,无欢,无念,无伤悲,在菩提树下,将经文默念。

然,浮生若梦兮,为欢几何?

纵然是弱水三千,终不知哪一瓢,才知我的冷暖,或许只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或许,我的梦早已沉浸在了古韵古香的半城烟雨中,伫立在那个水暖山柔的风中,住进了那多情词客的心里。

篇6:最忆父母熬鸡汤散文

最忆父母熬鸡汤散文

活了这个岁数,喝过不少鸡汤,可最能让我回味的还数我小时候父母熬的鸡汤。

那时养鸡贴补家用,是农村家庭最普遍的一种做法。一般时候,父母们是不会轻易地把鸡蛋拿来吃的,只是为了给孩子补身子,或来了客人,才见到餐桌上有一碗水蒸蛋,或煎蛋饼、鸡蛋炒韭菜什么的。如果要杀一只老母鸡,不是到了迫不得已,父母们决不会这么做的。这是一个靠“几只老母鸡滋养一家人“的时代。我的父母当然也不例外了。

小时候我的身体虚弱,经常生病。为了给我补身子,有一年,父母养了一大群鸡。因为父母悉心饲养,鸡养得又肥又大,存活率高,让全村的人羡慕不已。父亲专管杀鸡,杀后的工作全是母亲包了。母亲有一种特别的做法。她专用陶罐熬汤,取深井里的水,放一些红枣、干制春笋片,少许冰糖等,洒上盐,放在柴火上烧炖至两三个小时,一罐鲜汤终于出炉了。嗅一下,满屋子的肉香味。当鸡汤端上桌,三姐弟围坐在一起,一人一碗,吃了再添。那时我的身体不好,我能得到父母的特别照顾,给我盛汤的碗常常是大碗。父亲和母亲坐在我们旁边,不停地告诉我们不要性急,慢慢吃,还教我们怎样用筷子、勺子,可能是怕我们烫着或噎着的缘故吧!他们喜欢端详我们姐弟三人的吃相,直到我们饕餮的节目结束。可能是因为鸡汤的营养的滋润,我的身体一天天地茁壮起来,当长到十岁时,我超过了同龄伙伴的身高和体重。自到现在,我的身体没什么毛病,可能得益于那时的鸡汤吧!

每当我们期末考试,母亲下厨做鸡汤已成了一种习惯。有一年夏天,为了省下捌毛钱的.车费,母亲步行了二十多里来到我就读的学校送鸡汤。在路上,她遇到了滂沱大雨,尽管备了雨伞,但还是淋得浑身湿透。鸡汤装在保温瓶里,拿出来时还是热乎乎的。由于母亲淋了雨,裹着湿透的衣服,可以看出母亲有些不适,嘴唇发乌,说话时有些打颤。她强打精神以免我的担心。我害怕她着凉生病,就想让她迅速回家,可她执拗地看我把鸡汤吃完。她说,你吃完了,妈就高兴。妈现在只不过是受了一点凉,回家洗洗热水澡就会好的。送她回家时,我心里涌上一丝愧疚和担心。那时的我成绩不好,更是担心母亲结扎后虚弱的身体。母亲那一次回家后,因为淋雨受凉,果真大病了一场。

高考前那一年,母亲因病去逝。父亲再忙,也要坚持给我送鸡汤。父亲做的鸡汤,味道重,油腻较浓,吃在嘴里滑溜溜的,一股浓浓的香味绵长不尽。与母亲做的汤相比,其实我更喜欢母亲熬制的。高考前夕,学校午餐时,父亲正挑着一担东西出现在学校操场上。我慌忙地帮他把担子卸下,然后把他领到宿舍。他开行李,是米和菜之类的东西(那时学生在食堂蒸饭)。最后,他小心翼翼地从蛇皮袋里拿出一个布袋子,布袋里装的是母亲生前经常为我送鸡汤的保温瓶。他示意我趁热吃下。他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煞是高兴。他说,男孩子就是要这样,能吃,能喝,能睡,才是好样子!当时父亲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母亲去逝后,他一个人忙里忙外的,辛苦劳累就别提了。所以,他比一般同龄人显得苍老。当我吃完鸡汤,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自豪地说,好样子,这才是我的好儿子!父亲脸上布满了皱纹,可在他老人家那慈祥的会心一笑的刹那中,那老槐树般的皱纹烂漫得像盛开的山花,永恒在我的心底里。离开学校时,我送了他一程。望着他远去的日渐苍老的、佝偻的背影,我的鼻子不由得一酸,眼眶里暗暗地滚出了几滴热泪。

过去了好多年,现在我也为人父了。每当我想起父母熬的鸡汤,内心别有一番回味和温暖。多少年来,这种怀念和回忆浓缩成一种力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它总是激励着我奋力前行,永不懈怠。

篇7:最忆儿时那年饭散文

最忆儿时那年饭散文

在我的老家,年饭,既是指大年三十中午的团圆饭,也是指亲友之间拜年吃饭,还指拜年热潮过后,邀请邻里乡亲到家里吃年饭。邀请邻里乡亲吃年饭,叫做“请年饭”。“请年饭”的对象一般是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与自家友好的邻居,或者是帮工过自家的人。

老家过去的年饭,一般是八大碗。肉、鱼、油豆腐,这三样,就是所谓的“正菜”。肉,当然是“走过油锅”的扣肉,鱼,是用茶油炸好的鱼块,油豆腐,是自家做的,过年的时候家里能做一轧或者两轧豆腐,这过年就比较丰盛了。

过年的鱼和肉,都是生产队统一分配,数量是按照家里人口和家里劳动力所赚的工分的多少所定。人口多,家里劳动力多,当然分配的鱼肉也多,像我们家,即使人口多,可是劳动力少,只有妈妈一个人赚取工分,是属于“超支户”,分到的鱼肉相对就会少一些。

一到腊月,我们自编的儿歌就会响彻在上学和砍柴打猪草的路上:

“二十一,不着急,二十二,炒豌豆,二十三,扫炭灰,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抖糍粑,二十七,走亲戚,二十八,杀鸡杀鸭敬老爷(读ya),二十九,打油做酒,三十,呷(吃)一餐——ji。”

而“三十,呷一餐——ji”这句,当念到“餐”字的时候,下巴扬起,得意之情写满在脸上,这“ji”音,读平声,却要念出悠长而回味的音调,似乎美餐就在眼前。

那时候过年,大年三十的中午的团圆饭,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所有的孩子可以放开肚皮胡吃海吃。正如俗话所说:“年头到年尾,只盼这一餐。”按我的揣测,我们老家三十中午饱食一餐,既是对辛劳一年的劳动者的犒劳,也是对小孩的盼望已久的回馈,更是家人团圆以后的庆贺。这先祖立下的习俗,其实蕴含着诸多的道理。这让我们从小就知道有盼头的日子,总会有希望。据说,当你对某一种食物吃饱吃腻的时候,就不会再想吃。在那样的年代,饱食,然后腻食,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的智慧。

大年三十的中餐,在家人饕餮盛宴以后,主妇们就会有计划地留出给拜年客人吃的“正菜”。

正月初二开始,我们外出拜年吃年饭咯。

“到亲戚家拜年吃饭的时候,正菜碗里不要轻易动筷子啊!”

这是父母在正月初二在我们要外出拜年出发之前的口头禅,也是我们家的家风:拜年吃饭的时候,夹菜,只能夹自己碗边的蔬菜,筷子,不能在菜碗随便乱翻;正菜,主家不劝,决不能自己夹着吃;夹菜,要斯文,吃菜,要矜持。

这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父母从小教导我们吃年饭和到别人家吃饭的规矩。

其实,我们拜年,主要是到姑姑家和外婆家。姑姑家,是父亲的嫡亲,对待我们非常热情,外婆家,是母亲的嫡亲,对待我们更是热情。可是,在外婆家拜年的时候,也会被外婆村里的邻居请去吃年饭。这个时候,父母的告诫是必须要遵循的。

吃年饭的时候,主家有专门的筷子放在餐桌上,用来劝客人吃菜的。最有意思的是,有的主家在客人吃饭的时候,手拿筷子指着正菜碗不停地劝吃:

“来,来,夹菜吃!没有好招待的。吃菜,吃菜。”

主家很热情,手里的筷子总在指着正菜碗,就是不着菜碗夹菜给客人。客人深知“正菜碗”是主家待客的“标本”,也很知趣,附和地说:

“不用夹,不用夹,在吃,在吃呢。”

于是,伸出筷子,到“正菜碗”里探出一点碎块鱼肉,表示已经动过“正菜碗”。

对于小孩,主家会夹菜到碗里,当我们把主家夹的鱼肉放回菜碗里的时候,主人若发现了,就会说:

“不要讲礼,没有什么好菜招待的,你们随便吃,随便吃啊。”

其实,主家在心里暗自赞叹这孩子有家教呢。因为在那物质非常贫瘠的年代,有几家能让你在拜年的时候随心所欲来吃呢?当然,家里殷实的,或者大方的主家,就会再三劝吃,再三夹菜。这个时候,才可以吃下主家夹来的鱼肉。

谁都明白,年饭桌上那八大碗中,其中扣肉、煎鱼、油豆腐这三碗菜,基本都是年饭中的“摆设”。尤其是那碗扣肉和鱼块,要招待所有的亲戚。扣肉碗里,有些主家会在扣肉底下垫些油豆腐,那是可以吃一点的,而那碗鱼,几块用茶油炸好的鱼块,是每一餐年饭中的“傀儡”——没有谁家舍得煮一整碗鱼,都是用青菜炒鱼或者用白菜梗炒鱼,炒好的青菜或白菜梗放在碗里,在上面摆好鱼块。而年饭中必须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可是鱼又不足,巧妇只好如此。而作为主妇的母亲们,深谙其中道理,所以,都会告诫自家孩子到亲戚家拜年的时候,不能随便吃鱼肉。

可是,到外婆家拜年,可以不必拘束。

我们经常说外婆家外婆家的,也不是专指外婆,在我看来,外婆家是每一个儿童心灵深处的天堂,是我们年少时候的避风港。外婆家,是一个特殊的符号。这个符号,代表了疼爱、关怀、温暖、自由。

得到外婆家亲人恩惠的人,长大以后,不管走得多远,外婆家是永远的乡愁情结,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内心深处总有一缕阳光,总有一份热情。

小时候,外婆家,就是我们兄弟姐妹的天堂。

父母生育了七个孩子,我们从小就没有爷爷奶奶,爸爸在外工作,母亲要出工劳作,我们都是大的带小的长大,家务的繁重和家境的贫寒可想而知。可是,到外婆家,我们不需要像小妇人般做家务,是外公外婆的宝贝孙辈,是舅舅舅妈的真正客人。

外婆家比较殷实。三个舅舅,一个是大队干部,一个是赤脚医生,还有一个正当年,而我的外公在家族里具有绝对的权威。外婆,虽然是母亲的继母,却非常温和贤惠。

我们最难忘的是大舅妈和小舅妈家的年饭。

两个舅妈知道我们家因为子女多,劳动力少,家里贫穷。所以,过年的时候,总会为我们家的兄弟姐妹特意留下大块瘦肉、壮实鸡腿和要有尽有的油豆腐。

在大舅家吃年饭的时候,大舅妈拿着劝菜筷子,不停地夹杂放到我们碗里。你若推让,大舅妈就会强制性分给我们每人两块扣肉,每人一个鸡腿,我们俗称“鸡把子”。因为父母的.告诫在心里,我们还是会推让,于是大舅妈就会说:

“我的崽呀,舅妈家是谁家啊?尽管吃,家里有,都是为你们准备的。舅妈家里今年家运好,养的鸡,都活蹦乱跳的。这是特意为我的这些宝贝外甥留着的呢。”

大舅舅在旁边,笑呵呵地看着他的外甥们吃,不时附和:

“蠢呀,特意留给你们的,必须吃。”

我们的母亲,从没有如此亲热地称呼我们为崽崽或者宝贝,所以,在吃大舅妈的年饭的时候,不要说那大块的扣肉,不要说那壮实的鸡腿,就是听到大舅妈这“我的崽呀我的宝贝外甥啊”的称呼,心里感觉幸福极了。

而小舅妈,嘴巴不甜,却有绝妙的“劝吃法”。我们每每回忆在小舅舅家吃年饭的时候,都有一种苦恼的幸福感。何谓“苦恼的幸福”呢?

小舅妈厨艺同样很棒,劝吃菜同样很热情。她的热情表现在行动上。不时往你碗里夹菜,不时说“吃,吃”。你如果推让,她趁你不备,夹起扣肉或鸡腿到你嘴唇边擦一下,然后就说:

“你看,你看,这肉都被你的嘴唇碰过了,必须是你吃掉的了,哪个还会吃?”

有时候,已经吃的很多了,她还是如法炮制地用她的特殊方法劝吃。到她家吃饭,真有吃饱了撑的感觉。

两个舅妈的年饭,是我们贫苦的童年时代最美好的滋味,也是我们贫寒的童年时代最温暖的记忆。每每回忆起来,心里特别甜蜜,也特别感恩。

而今,很多人羡慕我们大家庭的和谐,其实是有源头的。古语说:施恩无念,受恩莫忘。即使“无念”也“莫忘”,但是,所有的言行已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年饭,是一个家庭主妇的试金石,而餐桌上则是一个家庭家风的展示台。

篇8:最苦的忆心情散文

最苦的忆心情散文

我的胆怯、我的迟疑,错过了她给的所有机会。

那年,春天来了,我始终不相信松哥的那句:“看感觉你很喜欢她样子”。

夏天到了,我还烧到不信自己,总觉得“人家(她)是那么优秀的孩子”,我怎么可能会去打她的主意!

秋天过了,我才知道,原来我真的是喜欢她,见不到她我会想她,脑里全是她的足迹,可却不敢主动去联系,因为——我怕,我也不知我是怕什么!认真想想,这也是挺要命的。

到了那年冬天,这是个特别的慢长特别冷的节季,有事没事打开电脑看着她的照片,怎么看照片中的她的眼睛里,还是没有我的`影子。

又是一年的春季,连我的闺蜜(男闺蜜)都看着不顺比我还猴急,代我表白了我才知~!至今我都没亲口和她说过“我喜欢你”,也没给她发过这样的几个字!

若我知道后来会如此想念你,若我知道今年的春天是没有开始的结局,二年半前我定会在茫茫人海里将你躲得远远的,因为我不想做什么痴情的疯子!

篇9:中秋最忆故乡月散文

中秋最忆故乡月散文

独自站在山头,洗澡着月色,便想起老祖父独酌着母亲酿制的桂花酒时,老是讲述月亮的故事。翘首明月,又看见月宫里那棵影影绰绰的桂树。斫了又合、合了又斫的桂树和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的月儿,还有捣药的玉兔,以及嫦娥,一路被揉进了中秋,秋水一般温润着几千年延续一贯的亲情。“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一轮圆月,载满了思乡之情,就像母亲酿制的桂花酒那淡淡的喷喷鼻气,把寰宇岁月孕育成今夜的.楼台、月色,暖暖地占据着人们的心房。

那时节,庄稼已收割完了,劳碌了一天的人们又在月光下燃起袅袅炊烟,院子里的老桂树正随便率性地披发着酝酿了数十年的清芬;那时节,我老是一小我爬到屋后的山头上,静静地守候月华。圆润如玉的月盘逐渐地移动在浩瀚无垠的苍穹,我走,她也走,我停,她也停,静默无声地为我照亮登山的小径。透过枝叶婆娑的树木,洒下斑驳的光影,让颗颗夜露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在轻风的拂动下,滚来滚去,构成一幅光影绰约的绝美画幅,为我洗去登山的疲惫。

故乡和月是接洽在一路的,看到了月,也就看到了家,看到了家中守望的亲人。故乡的那轮明月,依旧披发着银色的光辉,淡淡的洒在小小的山岗上。乡间的巷子上是否还有辛苦的农平易近披霜冒露的影子?至今,故乡还传唱着一首古老的儿歌:“月光光、照四方,照得禾杆姐姐洗衣裳,衣裳洗得白当当,送给弟弟上私塾……”悠悠儿歌展示出的是一幅恬美、圣洁的月色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尽管也有四时轮回,尽管也有阴晴圆缺,但故乡月在我心中永不沉落,永不黯淡,永不消费。它老是一部无以穷尽的大年夜大年夜书,常系于远方赤子的心头,任你若何反复地读,也琅琅上口,永远都不厌倦。

篇10:彼岸最使人忆散文

彼岸最使人忆散文

习惯一个人独自在岸边行走,有时也喜欢去凑偶尔的热闹,用足迹和笑声证明自己曾经走过。有时向彼岸望去会瞥见短暂的定格的场景,喜欢将这些场景连缀,加上自己的构想令自己暂得心安。

在自己的岸边独自行,到头来平静的可怕,装的无动于衷俨然成常态。

某一个清晨,彼岸透出一些光亮,想了想自己,决定让目光多谢些留恋却发现浮起的雾气早将目光阻拦,那时的我们竟没有一丝介怀,只留下一丝淡淡的'笑容,朝自己来个叹息无助却不悲伤,虚弱的叹息中充满令人惊悸的韧性。此时的我们对自己感到诧异,问自己我这是怎么了。心中默默念道好想本该这样,这样才符合我。

就这样我们继续前行,不,应该说是一种变相等待。我们怀着一个奢侈的信念,期待在雾气消散的那一刻与彼岸之人相互凝视。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这样一个梦吧!

也许你会继续前行,在另一个所在驻足凝视彼岸不一样的风景。但那退却的场景在我们心中占据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分量。因为彼岸承载了太多留住留不住的记忆。观念。

是谁在风中没落了千年,是谁此时想起对你切切的呼唤。追忆的彼岸

中秋最忆故乡月散文

短篇散文梦里伊人

一生一梦里散文

忆今昔散文

寻觅兰踪散文

情至深处忆是最伤人散文

夜梦里的哭喊散文

梦里依稀故人来散文

梦里的新房的情感散文

一江水,带走一缕魂散文

梦里最忆兰江水散文(锦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梦里最忆兰江水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