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 实践和认识(共含3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友盛鑫国际搬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 实践和认识
1.实践的地位和定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大脑等生理因素对人的认识和才能有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所以,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学习和继承他人的间接经验对提高认识非常重要;但归根到底,他人的经验也源于实践。
其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为认识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在实践中,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其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其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活动本身,更在于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认识的价值的最终实现。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认识之所以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是由实践和认识的特点决定的。首先,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其二,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
其三,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
其四,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
其五,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最终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4)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4.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实践观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为了能够帮助大家很好的掌握这个考点,考研辅导老师帮助大家梳理的此考点的重点内容。同时结合历年的真题,希望能够给2015考研学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复习带来帮助。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二,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劳动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3.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有探索性和准备性的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四、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五、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真题1】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答案】D
考研政治马原:牢牢掌握四对认识
1.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不只是讲认识,认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发展、如何创新,都一定是以实践为立足点。所以实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真理性的检验标准、目的。换而言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则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甚至是破坏作用。
实践对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并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力争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直接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本质的间接认识。二者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它们的联系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交织、互相渗透:A.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可能大不一样。b.理性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
二者相互联接、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由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亦即无限性)和非至上性(亦即有限性)决定的。
4.真理与谬误(认识)、成功与失败(实践)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但是,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②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 马原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