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复习: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海盐厚乳举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考研战斗到五月,春季应该小有收获。按照辅导班进度,学员们在紧张的一季度复习之后,已经开始春季政治复习的总结。在考研的路上,你不可能一直走在前面,但是你如果已经走在前面,就应该再接再厉,更进一步。喻攀老师给同学们总结马原复习精粹,建议同学们分四周去消化,第一周复习内容的六个重要知识点。用心学习,必有所得。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2、3、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5、6)和科学社会主义(7、8)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知识点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相关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知识点三、物质;物质、运动与时空(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和唯一特性。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特点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规定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知识点四、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知识点五、实践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形式;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①直接现实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即物质生产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知识点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1991年文科多选题】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解题方法与考点点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即意识的源泉是物质,而并非大脑,但是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大脑,A错误;意识就其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来说,是特殊的物质,但是不由大脑产生,B错误;意识就是本质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C正确;观念的东西不过是头脑中经过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表明意识就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同物质具有同一性,D正确;E项表述错误,反映者是意识,被反映者是物质,二者有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但是不是完全同一的。正确选项为CD。
【单选题】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解题方法与考点点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体现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题干考察实践高于认识的特征,三个基本特征中,只有直接现实性是实践不同于认识的特征。
练习题
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
政治马原复习: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2015考研战斗到五月,春季应该小有收获。按照辅导班进度,学员们在紧张的一季度复习之后,已经开始春季政治复习的总结。在考研的路上,你不可能一直走在前面,但是你如果已经走在前面,就应该再接再厉,更进一步。政治教研室喻攀老师给同学们总结马原复习精粹,建议同学们分四周去消化,第一周复习内容的六个重要知识点。用心学习,必有所得。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2、3、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5、6)和科学社会主义(7、8)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做到: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知识点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相关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知识点三、物质;物质、运动与时空(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和唯一特性。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特点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规定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知识点四、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知识点五、实践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形式;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①直接现实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即物质生产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知识点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1991年文科多选题】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解题方法与考点点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即意识的源泉是物质,而并非大脑,但是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大脑,A错误;意识就其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来说,是特殊的物质,但是不由大脑产生,B错误;意识就是本质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C正确;观念的东西不过是头脑中经过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表明意识就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同物质具有同一性,D正确;E项表述错误,反映者是意识,被反映者是物质,二者有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但是不是完全同一的。正确选项为CD。
【20单选题】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解题方法与考点点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体现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题干考察实践高于认识的特征,三个基本特征中,只有直接现实性是实践不同于认识的特征。练习题
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
有句台词相信大家都有听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没错,它就是出自于著名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它无比励志地告诉我们:只要所持的信念一直存在,就总有被回应的一天,哪怕现在无人理解。
不可否认,守住心中那份不肯放弃、不肯妥协的信念很重要。但如果你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没有利用好时间,那么就难有回响。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儿子死于狼口之后,难抑悲伤的心情,逢人都会自顾自地倾诉,这是一份多么惹人同情的命运啊!然而,她遭遇的却是世人的训斥和白眼,一切皆因她的念念不忘,未能从失子之痛走出来,展开自己的新生活,导致她被视作不祥之人。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像祥林嫂那样念念不忘呢?只不过我们所念念不忘的,有点“特别”。
因为某个明星长得好看而对他念念不忘,导致我们为能学到他身上的正能量与优点;因为某个品牌的衣服好看而念念不忘,导致我们开始注重华而不实的外表;因为某款游戏的风靡而念念不忘,导致我们堕入无尽黑暗的深渊.
如果可以把这些念念不忘的时间拿来学习,我们还用但系自己的学习成绩吗?如果可以念念不忘书中的知识、书中的难题,我们还用担心自己考试不合格吗?如果可以念念不忘自己今天是否诚实做人、乐于助人,我们还用担心自己走入深渊吗?
我们的一生像一段单向的旅行,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美丽的风景,但是我们一定要选择值得的风景念念不忘!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佛说无量寿经》
定位生命的价值是一桩非常严肃而重大的事情,凡夫的知见太狭劣,往往认假为真。
芸芸众生都在迷惑颠倒中狂热追求五欲六尘,你跟他讲求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能你会被认为是另类,甚至大脑进水了,他们会觉得西方极乐世界虚无缥渺、类似乌托邦。
有个公案:一个国家有一种泉水,喝后就会得精神病。国王就存了一个心眼,就让他的国人去喝,都让他们得精神病,唯有他自己不喝。等到大家都得精神病时,就把共有的行为认为是正常,大家一致觉得国王太不正常,搞得国王快统治不下去了。因为大家都认为他不正常,国王没办法了,心想:“干脆我也喝吧!”于是国王喝了泉水也变成跟他们一样,在臣民眼里,他们的国王也“正常”了。所以印光大师说:相不相信净土法门,不要去问别人。哪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相信,你也要相信!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万牛莫挽的精神。
如果你有这种信心,就要把世间的事务放下,五欲六尘追逐之心放下,转自己的心力在道德上,并尽形寿精勤努力、念兹在兹就可得极长生,契入自性的寂定,达到不生不灭的'境地。一切菩萨示现成佛,绝对不是以国王的身份示现成佛的,一定要示现比丘的身份,舍家弃欲,这是非常重要的提示。修行人对于世事一定要有放舍的心。在家居士如果基本生存解决了,鼓励你要一心一意修行佛法。这个时代的价值观认为谁事业做得好,天天很忙,就是有价值,这是共业所感。传统社会认为闲人才是贵人。念佛求往生是我们生命中无量劫以来的一件大事。无量劫以来我们都是由于放不下世事,懈怠、放逸,虽然遇到净土法门,但信愿建立不起来,于是直到今生还在婆娑世界滞留。难道您还没有玩够吗?酸甜苦辣还没尝够吗?释迦牟尼佛再三殷勤劝勉我们放下五浊恶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在此世界能建立净土的话,西方极乐世界可以不必存在,法藏比丘也不需要精勤努力地修成阿弥陀佛。
正因为我们业力太重,自己解决不了生死问题,阿弥陀佛的加持才对我们甚关重要,对这一点一定要搞明白。很多老年人因为一辈子过得很苦,苦难要有回报,要用痛苦凝注巨大的求往生心。大众不要再因循苟且了,也不要对世间有任何幻想。现在我们所处世界属于五浊恶世,一世不如一世,一年不如一年。佛弟子一定要严峻解剖自己,不能自欺欺人。真正要了生脱死的人,他一定要有与众不同气魄,敢于特立独行,不怕别人的误解轻慢、冷嘲热讽。作为求往生的净业行人,要甘心把自己边缘化,把自己淘汰出局。尤其是在你世间事业做得最辉煌时,你能急流勇退,平淡下来,好好念佛。你要有这种气概!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经典散文
如果你想知道身边的某人是否为真正的文艺青年,那么就带他去看《一代宗师》吧。若是文艺青年,会沉醉其中欲罢不能,而伪文艺青年,即普通青年则会如坐针毡哈欠连天。
但是,我看完电影后头痛了好久又作何解释呢?走出黑暗沉寂的电影院,明亮耀眼的阳光让我一阵阵晕眩。如此慢节奏的文艺动作片无疑是对心灵的折磨。看完后,就两个字——压抑。无论你认为它的剧情有多么支离破碎,台词有多么深奥难测,配乐有多么诡异缥缈。只要冠以王家卫的名号,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了。先说梁朝伟吧,他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还没有从《花样年华》中走出来,雨夜横扫众人后优雅的带上白色礼帽的一瞬间,我依稀看到了周慕云的影子,《一代宗师》也成了动作版的《花样年华》。梁朝伟戏份显然不如章子怡的多,举手投足之间仍是魅力十足的,也许只有梁朝伟能撑起王家卫的各色脚本。而赵本山和小沈阳这对师徒活宝,则是相形见绌了。虽然本山大叔竭力想做出武林大师的范儿,但是他一张口,我还是笑了。权当是给整体沉闷的氛围增加一些调料吧。
再说章子怡,“墨镜王”给“国际章”的面部特写来得太多了,以至于整个电影看下来,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披着黑毛大氅的宫二小姐那种清冷孤傲不施粉黛的脸,浮现在幕布的右下角,身旁是轰轰作响的喷气火车,小朵小朵的雪花漫天飞舞,夹杂着尘土和纸屑。章子怡的确把宫二演出了精气神来,因为章子怡的完美演绎,宋慧乔所饰演的张永成反倒成了摆设。她这种人,唱戏能成名角,出家能成高僧,因为易着迷。和叶问的感情戏也拿捏的若即若离,一次交手,一个承诺,一粒纽扣,一盒青丝燃成的灰烬,以及寥寥数语,就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爱情。江湖儿女,轻生死,重别离。在她最美的时候遇见了他,是她的运气,可是她已经没有时间了。最后,她只能选择留在自己的岁月里孤独终老。宫羽田死了,留下一句“不问恩仇”的遗言,而这个倔强硬气的宫二姑娘,为了手刃欺师杀父的马三,终生不嫁,不收徒传艺,遁入空门,青灯古佛。这多少让人想起了老舍《五虎断魂枪》中的沙子龙,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关上院门,一气将六十四抢刺下来,望着天上的群星,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自言自语道:“不传,不传。”后来,叶问再想见识宫家的六十四手时,宫二只是淡淡一笑:“六十四手,我早忘了。”纵是一代宗师,也抵不过枪炮战火的威力。武学千年,胜负都是过眼云烟,失传的何止一招一式?
整个电影仿佛是一曲民国传统消逝的哀歌,电影画面犹如油画般精致典雅。王家卫是个留白的高手,他总不肯把意思说透彻,非要让你自己去悟,颇似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一三隅反,则不复也。”禅味十足的台词固然让人费解,它像刀子一样扎进你的身体,带起一块血肉就走了,留下你冥思苦想,目瞪口呆。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人之所以能相爱,是因为他们曾承受过同样的悲苦,而且在以后的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愿意肩负同样的苦难。影片最后的画面,定格于一尊尊落满尘土的佛像上,光影斑驳间,宫二双手合十,闭目念诵。女人断发如断头,尘缘岂是说了就了的?
宫二说,都说人生无悔,那是赌气的话,如果真无悔,该有多无趣啊……
我相信,只要心中念念不忘,命运总会在未来某一刻给予回响。
展信佳!我在二十年后的首都北京执笔作信。这时的你,应该处在一种怎样的情绪里呢?也许有些抱怨和焦虑,也许会有胜负未卜的迷茫,甚至会有一些坏念头吧。毕竟这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线上考试,总是让人万般紧张却又抱有很大的期许。
经历了很多生命的悲喜,也完成了很多人生答卷的我,想要在这个时候送给你三句话。
君子养心,莫善于城。既是考试,诚信便成为了最低的参考门槛。诚信要求我们怀着一颗诚心去做事。其实不论是现在的线上月考,抑或是未来人生的考场都是如此,唯诚可善己,唯诚可善人。《管子・戒》有言: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如若面对自己都拿不出诚心,被小利冲昏头脑,日后又如何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真诚呢?所以啊,首先清空自己的坏念头吧,以诚心待人待事,必将收获更多的真诚和善意。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中国有句俗话,胜败乃兵家常事。考试难免会有高下之分,但是不论结果如何,都无需感到迷茫。考好一次并不代表高枕无忧,考差一次也不至于毁天灭地。在最终的战争到来之前,一切的成败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强。老师也不是唯分数论者,相信他们一定更欣于看到一个好学的你,胜不骄败不馁的你。所以啊,放弃漫无目的的臆想,放手去做吧,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使你更强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尽管我们总把梦想初心挂在嘴边,可真正去坚守的又有几人呢?跟从他人总是容易的,可这就意味着生命要变得平庸;若把生命看作一幅画,终究不过是几条平行线而已。但那些坚守住初心的人,无一例外都描绘出了一副恣意豪放的生命画卷。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清晰地知晓现在自己该做什么而不该做什么。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求知若渴,虚心若愚。所以啊,请葆有你的本心,铭记自己想要活成怎样的人,不要焦虑,少些抱怨,到达胜利之前,无法回头。
说到底,这一切都要归到一个欲字。你能想到以后的年月里,你会见到多少欲火焚身自取灭亡之流吗?但同样,你也会见到很多人乘欲而上,以梦为马,活得温柔而善良,精彩且洒脱。请记住你对自己的期许,线上月考只是生命大海里一朵小小的浪花,处变不惊便可锦上添花;但若自欺欺人,为物而使,它也可能会成为将军的马蹄钉。
白云苍狗,真心常驻。但愿我这封信能对你有一些帮助,顺利地度过考试时光!
请相信,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请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祝坦然今朝,洒脱余生,考试顺利,万事有成!
上一次走这条路,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有人专爱那些来来往往的地方,像我。租屋,旅社,火车站,码头,飞机场,川流不息的路。这些地方自有天成的沧桑感,见证感。我不能再同意――偏我又是个爱记诵旧景的人,多年前在这儿做过什么,想过什么,几年后又一次上路,回忆总不自觉浮现于脑海。这种感觉就是,与某种景观或情形相遇,电击般觉得梦中相识。而就在那一刹那,我清楚地意识到,那就是自然报我以回响――是我向谷中投掷“存在”,很久很久,传来坠石一声。明白这一点后,为逃脱情感重负,我往往请那劲挺的枝条为我撑腰,又向着清风寻求慰藉。它们都懂得,我知道。
诗人们也都是深谙此理的。苏轼的红梅“尚馀孤瘦雪霜姿”,不随俗作态媚人,却遭“更看绿叶与青枝”,实际上,那是苏轼自己在排遣不合时宜之愤,红梅为他承重;又有郑燮的咬山竹,生根于破岩,与其共享坚毅浩然之气。冥冥之中,这就像庄子所言的“天人合一”,此时人即是景,景即是人,脱离二元对立的境界并非人人都有。如果说我寄情自然只求自得解脱,无法达到如此境界,所得仅仅是多年后的记诵旧景的话,那么诗人们却于寄情之时,更把自身融入自然,写就诗文――他们得到的就不只是自然的回响,而更多的,是历史的回响。都说相遇是缘分,人若与诗中之景相遇,其实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抱着欣赏的心态。能否真正解其中滋味,就是另一说了。能够恰好在某个能够与之感同身受的时间点与诗相遇的人,那才称得上回响的载体。而这一重回响,是建立在上一重自然的回响之上的,你在理解的同时,应不自觉有一种“他实在说出了我要说的话”的感觉,明白这一处景在此为何意,也通晓其暗示的情感。这样的机会实在少之又少,若你碰巧遇到,应万分珍惜。
诚然,回响不只在诗中。已经有很多人善于将情赋予物,再把它收入自己心灵的行囊,伴着自己上路。其实数年过后,这个行囊,就是你的人生线索,留影机――它暴露你的行踪,点点沥尽你生命的颜色,熬过你最难堪的酸疮。这是一个善于寄情之人的苦恼之处,却更是他的幸福之所,只因他区于别人,生命中多了一个,小小的转角。
经典语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不是除了你,我就没人要了。只是除了你,我谁都不想要。
2、世界上,唯独骗不了的,是自己的心,它总在你最没提防时,暴露你的欢喜忧愁。
3、有些伤痛,何可言、何能言、何处言、何时言;有些秘密,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不须说。
4、喜欢和爱有什么分别?喜欢一个人,不至于渴望跟他共度余生。需要和爱有什么分别?需要一个人,还不至于希望下辈子再跟他一起。――张小娴
5、不愿成长的人,只能被现实拉扯着跌跌撞撞向前,即使遍体鳞伤、血肉模糊。没人在乎你是否痛了,他们有他们的路要走,他们很忙;也没人能够替你承受,这些都得是自己承担,无可奈何,无可避免。
6、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想太多,才让自己如此难受。
7、不要轻言你是在为谁付出和牺牲,其实所有的付出和牺牲最终的受益人都是自己。人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这是一条悲欣交集的道路,路的尽头一定有礼物,就看你配不配得到。
8、其实,对于一个已婚的女人而言,究竟怎样的痛苦可以称之为痛苦?年轻的女子大抵以为,小三来砸门,婆婆来吵闹,已经是最最不堪忍受。可是若你去问任何一个主妇,她们都会摇头。痛苦莫过于,你身边的男人,从来不觉得你有什么好值得去痛苦。
9、美好的人,并不是那么难遇到。难遇到的,是美好而且深爱我们的人。
10、前女友、前男友,是男人女人心中的一道伤疤,既不忍去看,又无法挥之而去。爱上了一个曾经经历过“长恋”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你和他的幸福经历,去盖过他和她的曾经。既然注定无法更早一点地遇上他,那就用更快乐的方式拥有他。
11、幸福的最高境界,不过是陪着一个旧人,守着一屋的旧物,悠悠地数着一段旧岁月。
12、友情和爱情一样,也是有保鲜期的,想一想,有多少已经不联系的朋友,默默地存在于你的通讯录中。 不是不想联系,实在是人生残酷,时空变幻,你我再无交集,与其相见,不如怀念,与其攀缘,不如随缘。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修行,各自向前。
13、同伴,不一定非要到最后,某一段路上,对方给自己带来的郎朗笑声,那就已经足够。
14、有的爱情,活在相片里;有的爱情,活在你心里。但最能让人踏实幸福的爱情,还是要那个人,活在我们的身边。――苏岑
15、无需刻意铭记无法实现的爱情,无论有什么样的记忆,我们再长大一些的时候,时间就会把回忆里的泪水风干。那时候,回忆里,就只剩下温暖片段了。
16、说真的,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我仍旧思念着他,因为这不是阳光就能驱散的雾气,也不是风暴便可吹没的沙造人像。――《简爱》
17、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缘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露水。唯独与你,像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
18、你不会为同一个笑话笑了一遍又一遍,但你为什么一直为同一件事哭了一次又一次?
19、每个人都有不可理喻的地方,不要苛求别人,也不必埋怨自己。
20、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散文
看过一个演讲,其中有一句话给我影响特别深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说的是,无论友情还是爱情,如果你做到了对此念念不忘,为此付出真心,努力,那么对方一定会感受到你的真心付出,并最终有所回应。是的,我想,无论是情感还是其他的,比如梦想,比如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都一样适用这个道理。
记得曾经有个朋友,做事情特别有原则,他的事情永远都是有安排,有计划的,有条不絮的。他给所有的事情都规定了时间,期限去完成。我很佩服他的这个习惯,在大学之后,我们很多人在众多闲散时间的蛊惑下迷失了自我,变得懒惰,不知所措。然而,在一次闲谈中,我了解到他依然还如中学时候一样的坚持着那个习惯,我很惊讶,在惊讶之余深深感受到他的那股韧劲,身体里透出的坚持,自信。这样的朋友,我觉得以后必会有大的成就。他身上的这一点就足够我学习一生。
在大学的时候,一直很佩服一个室友,她是那种属于整天北打了鸡血,时刻准备着冲出去的女孩子。在寝室,我们是很少看到她影子的,真正的早出晚归,我一直很想不出她身体里是有什么东西在促使着她那么多的精力,那么努力的。我有一段时间,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努力,找不到可以奋斗的动力。
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中学时候的我,那么努力,那么单纯,没有一点其他的私念产生,那个时候的我,只有一个目的,考大学,没有觉得苦,没有一点的累,有一点点的进步就能够受到莫大的鼓舞,可是,那样的我在什么时候就消失了呢?我找不到答案。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写点东西,从纸上的写写画画到电脑上的不停敲击,时间在不停变换,那个热爱文字,喜欢文艺的心,从未改变。我没有敢告诉过别人我有一个作家梦,我怕别人会笑我,会给我放冷枪,所以我选择在暗中慢慢的努力,去一点点实现我的理想。很多时候也会想过未来,但是从我大学开始不断的变化之中,我就知道无论我计划又多好,有多完备,如果没有毅力去坚持,去奋斗,那么他永远都只是我脑海里的计划,而已。
一贯的边走边回头,让我总有一点点的'失落感。失去了很多,是的。在时间的不断冲刷下,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改变了,我很怕,有一天我会变成我一直摈弃的不喜欢的那种人。还好,至少我的身边还有我最好的朋友,有可以交心的知己。无论经历多少,他们都会在我身边,一直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标。我很庆幸,在这个还不算太晚的年纪开始回首,开始拿起自己的梦想,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是的,只有那个一直坚持不放弃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