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介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dahan_88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介绍(共含18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ahan_8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介绍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介绍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介绍

1、察

①察,《说文》“复审也”。“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举荐。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2、病

①病,《说文》“疾加也”。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

比较:病;疾

3、彻

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通达;贯通。)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深透;透彻。)

②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日光下彻;穿透)

篇2: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

1.道(dào)

(1)名词。

①道路。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规则,正确的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④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⑤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2)动词。

说,讲。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得(dé)

(1)动词。

①取得,得到。

如:a.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

b.一狼得骨止(《狼》)

②达到。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③助动词。能够,可以。如: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满井游记》)

④同“德”,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副词。

与“无”连用,译为“是否”。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3.定(dìng)动词。

①固定,集中。如:定目细视(《幼时记趣》)

②安定,稳定。如: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结束,完了。如: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湖心亭看雪》)

④平定。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归纳

一切: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梦溪笔谈》)

鞠躬:今义:行礼。古义:①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池 ?古义:护城河。 ?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居 ?古义:停留、过了。 ?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走 ?古义:“跑”的`意思。 ?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 ?古义:热水。 ?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去 ?古义:离开。 ?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但 ?古义:只,只不过。 ? 今义:转折连词。

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 ?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

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文理 ?古义:文采和道理。 ? 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致词 ?古义:对……说话。 ? 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篇4: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

(1)代词。

有人,有的人(事)。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副词。

①表示猜测,或许,也许。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有时。

如: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及(jí)

(1)动词。

①赶得上。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等到,到了。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2)介词。

表示动作的'时间,到……的时候,趁着。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3)连词。

和,同。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急(jí)

(1)形容词。

快速的,湍急的。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2)副词。

①危急,紧急,关键。如:或王命急宣(《三峡》)

②赶快,快速的。如: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石壕吏》)

篇5: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1.使(shǐ)

(1)名词。

使臣,奉命的`人。如: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2)动词。

派遣。如:扶苏以数谏敌,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是(shì)

(1)判断动词。

是。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代词。

这,此。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受(shu)

动词。

①接受。如: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

②遭受。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4.书(shū)

(1)名词。

①书,书籍。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②书信。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③公文。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动词。

书写,记下,写。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5.孰(shú)

(1)代词。

谁。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2)副词。

①哪里。如: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②跟“与”连用,表示选择。可译为“与……比,哪一个……”。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同“熟”,仔细。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6.数(shù)

(1)动词。

计算。如: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2)数词。

读shù,几。如: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3)副词。

读shu,多次。如: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7.属(shù)

(1)名词。

①类,同一类的事物。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部署。如: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2)动词。

①连续。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

②读zhǔ,同“嘱”,托付。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8.说(shūo)

(1)名词。

①说法,言论,主张,方法。如:著书立说(成语)

②文体的一种,也称“杂说”。《爱莲说》

(2)动词。

①说,讲,谈论,叙述。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②解说,说明。如:请说之(《公输》)

③读shuì,劝说,为别人出主意,讲道理。如:范增说项羽曰(《鸿门宴》)

(3)形容词。

读yuè,同“悦”,高兴。如:公输盘不说(《公输》)

9.私(sī)

动词。

偏爱。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风齐王纳谏》)

10.素(sù)

(1)形容词。

朴素。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

(2)副词。

平素,向来。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篇6: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一、阳

1、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阳光,太阳。(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3、温暖。(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4、通“佯”,表面上,假装。(儋阳为傅其奴)

5、出的,外露的。(周秦古玺,多作阳文)

二、要

1、重要,简要。(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2、险要。(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3、需要,符合,适合。(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4、同“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

5、要挟。(惟大辟无吏可要,然犹质其首)

6、相约,誓约。(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7、要点、关键。(要在安国家,利人民)

8、希望。(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9、总括、概括。(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10、约束、控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

三、宜

1、适宜,合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2、应当,应该。(诚宜开张圣听)

3、表推测,大概。(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四、遗

1、遗失,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以困矣)

2、遗失之物。(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3、遗留,剩下。(蒙故业,因遗策不遗余力)

4、wèi,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剩余的。(地有遗利,民有遗力)

五、贻

1、赠给;送给。(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遗留。(贻训我之怀矣。自贻伊戚)

篇7: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归纳

相(xiāng)

(1)名词。

读xiàng,丞相,宰相。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副词。

①互相。如: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②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信(xìn)

(1)名词。

信义,信用。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2)动词。

①相信。如:吾尝疑乎是,仅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②信任。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3)形容词。

诚实,真实。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4)副词。

确实。如: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

兴(xīng)

(1)名词。

读xìng,兴致。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

(2)动词。

①起。如: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

②兴起。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③使……兴盛。如:若无兴德之言(此处“兴”为形容词使动用法)(《出师表》)

④复兴。如: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篇8: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大全

1.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安稳的,安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动词。

养生,享受。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疑问副词。

表反诘,译为“怎么”。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本(běn)

副词。

本来,原来,最初。

如: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3.比(bǐ)

(1)动词。

①并列,紧靠着。如: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个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③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2)介词。

①等到……的时候。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②比起。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4.鄙(bǐ)

(1)名词。

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如: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形容词。

①(地位)卑微的,低下的'。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目光短浅的。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5.毕(bì)

(1)动词。

完毕,结束。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2)形容词用作助词

用尽,竭尽全力。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6.敝(bì)

形容词。

破旧的,破烂的。如: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观刈麦》)

7.兵(bìng)

名词。

①士兵,军队。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篇9: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总

1。使(shǐ)

(1)名词。

使臣,奉命的.人。如: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2)动词。

派遣。如:扶苏以数谏敌,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是(shì)

(1)判断动词。

是。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代词。

这,此。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受(shu)

动词。

①接受。如: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

②遭受。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4。书(shū)

(1)名词。

①书,书籍。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②书信。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③公文。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动词。

书写,记下,写。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5。孰(shú)

(1)代词。

谁。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2)副词。

①哪里。如: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②跟“与”连用,表示选择。可译为“与……比,哪一个……”。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同“熟”,仔细。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6。数(shù)

(1)动词。

计算。如: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2)数词。

读shù,几。如: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3)副词。

读shu,多次。如: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7。属(shù)

(1)名词。

①类,同一类的事物。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部署。如: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2)动词。

①连续。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

②读zhǔ,同“嘱”,托付。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篇10: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

1、故

①故作名词用时也指事情。故,事也。

故重因果关系。指某种原因引起的事情,多是使人不愉快的麻烦的事。(现代汉语中:事故,变故。)

②《广韵》旧也。故的反义词新、今。

作为时间观念,指过去的、从前的。故都,过去的国都。故乡,从前的家乡。故人,旧友,从前的相知。

③原因,缘故。④故意⑤通固,本来。⑥所以,因此。

2、覆

①覆,《集韵》反也。特指向上事物的向下翻转或倾倒。

②遮盖、掩蔽③翻转过来④倾覆,颠覆

3、更

①《说文》更与改互训。(改变、更换)

更侧重于前后相续,是以一个顶替另一个的相互交换;就新旧来说,更不是除旧布新,而是推陈出新。

②经过,经历。③抵偿④另,另外。引申:再。

⑤更加⑥副词,重新。⑦五更

这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篇11: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

1、察

①察,《说文》“复审也”。“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举荐。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2、病

①病,《说文》“疾加也”。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

比较:病;疾

3、彻

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通达;贯通。)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深透;透彻。)

②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日光下彻;穿透)

篇12: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

相(xiāng)

(1)名词。

读xiàng,丞相,宰相。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副词。

①互相。如: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②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信(xìn)

(1)名词。

信义,信用。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2)动词。

①相信。如:吾尝疑乎是,仅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②信任。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3)形容词。

诚实,真实。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4)副词。

确实。如: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

兴(xīng)

(1)名词。

读xìng,兴致。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

(2)动词。

①起。如: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

②兴起。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③使……兴盛。如:若无兴德之言(此处“兴”为形容词使动用法)(《出师表》)

④复兴。如: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篇13: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集锦

1.道(dào)

(1)名词。

①道路。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规则,正确的'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④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⑤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2)动词。

说,讲。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得(dé)

(1)动词。

①取得,得到。

如:a.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

b.一狼得骨止(《狼》)

②达到。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③助动词。能够,可以。如: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满井游记》)

④同“德”,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副词。

与“无”连用,译为“是否”。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3.定(dìng)

动词。

①固定,集中。如:定目细视(《幼时记趣》)

②安定,稳定。如: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结束,完了。如: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湖心亭看雪》)

④平定。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

4.度(dù)

(1)名词。

量长短的标准。如:如:吾忘持度(《郑人买履》)

(2)动词。

①跨过,越过。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读duó,估计。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5.发(fā)

(1)名词。

读fà,头发。如: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观潮》)

(2)动词。

①出发。如: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②征发,征派。如: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③发迹。如: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发出。如: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6.伐(fá)

动词。

①讨伐,进攻。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②砍伐。如: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小石潭记》)

7.方(fāng)

(1)名词。

①方圆,面积。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②方向,方位。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③地方,地区。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副词。

正。如:方欲行,转世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狼》)

8.复(fù)

(1)动词。

①反复,重复。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②恢复,还原。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③回答,答谢。如: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副词。

再,又。如:复行数十步(《桃花源记》)

9.负(fù)

动词。

①背,用背驮东西。如: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②依靠,依附。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10.盖(gài)

(1)名词。

盖子。如: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

(2)连词。

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3)语气词。

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如: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副词。

①表示原因,原来(是),(是)因为。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②大概,大约。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篇14: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实词

1.质(zhì)

(1)名词。

①底子,质地。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资质,禀性。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

询问,质问。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2.治(zhì)

动词。

①医治。如: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研究。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③惩治,治罪。如: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3.置(zhì)

动词。

①丢弃,弃置。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

②放置,布置。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设置,布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购置,置办。如: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4.至(zhì)

(1)名词。

极点,极致。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动词。

到,到达。如: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形容词。

周到,周全。如: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5.诸(zhū)

(1)形容词。

众多,各。如:诸君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2)兼词。

相当于“之于”。如: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6.走(zǒu)

动词。

①疾趋,奔跑。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②逃跑,逃奔。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

③快速地动,滚动。如: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④奔向。如: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7.足(zú)

(1)动词。

值得,足以。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名词。

脚。如: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3)形容词。

①充足,富有。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

②心满意足。发:最爱湖东行不足(《钱塘湖春行》)

8.卒(zú)

(1)名词。

①士兵。如: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②步兵。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2)副词。

终于,最终。如: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9.左(zuǒ)

名词。

①左边。如: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

②左手。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

10.作(zu)

动词。

①耕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②制作。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③创作,写作。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当做,比作,变作。如: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

⑤发生。如: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⑥奋起。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⑦做。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⑧振作,激起。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⑨和……一样,如同。如: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⑩成为。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记》)

篇15: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释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释义

1.举(jǔ)

动词。

①举动,发动。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②举用,任用。如: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举荐,推举。如: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④举起。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具(jù)

(1)名词。

用具,工具。如: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

(2)动词。

①具备,具有。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②备办,准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3)形容词。

详细的。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副词。

同“俱”,表示范围,皆,都。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绝(jué)

(1)动词。

①断裂,隔断。如: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②停止,消失。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③尽,光。如: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2)形容词。

①与世隔绝的。如:自云先世避秦是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②独一无二的,无人能及的。如:以为妙绝(《口技》)

③最高的`,最险的,没有出路的。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核舟记》)

(3)副词。

极,非常。如: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4.空(kōng)

(1)名词。

天空。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2)动词。

①消散。如: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②读kng,使……缺乏。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使……净。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句中的“空”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体魄山石后禅院》)

(3)形容词。

没有东西,空的。如: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5.类(lèi)

(1)名词。

①类别,种类。如: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②事理。如: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2)动词。

类似,相似。如: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6.怜(lián)

动词。

①爱。如: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②怜悯,可惜。如: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登楼》)

7.临(lín)

(1)动词。

①站在高处看低处。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

②当着,面对。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③靠近,到。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2)副词。

临近,快要。如: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8.乱(luàn)

(1)名词。

叛乱,祸乱,战乱。如:自云先世避秦是乱(《桃花源记》)

(2)动词。

扰乱,破坏。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形容词。

①杂乱。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②混乱。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9.略(lüè)

(1)名词。

谋略。如: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副词。

丝毫,一点儿,与否定词连用,表示丝毫没有。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10.名(míng)

(1)名词。

①名字,名称。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②名声,美名。如: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名词活用动词。

①指出,说出。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②命名,取名。如: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③出名。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3)形容词。

有名,著名。如: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篇16:重庆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重庆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1、送达,送来。(存问致赐《汉书?武帝纪》)

2、表达,表示。(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3、达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得到,取得。(每岁致数百金)

5、招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6、致使,使。(何意致不厚)

7、尽,极。(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专心致志)

8、情趣,情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闲情逸致)

1、质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2、质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3、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4、通“贽”;见面礼。名词(厚币委质事楚)

5、本质。(非天质之卑形者神之质)

6、人质。(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7、正、刚刚。(质明,避哨竹林中)

1、治理,管理。(故治国无法则乱)

2、医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3、惩处。(不效则治臣之罪)

4、部署,训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5、讲究,研究。(奚暇治礼义哉?)

6、对付。(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7、治理得好,与“乱”相对。(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8、整理。(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1、众多;各个。(诸如此类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2、相当于“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3、第三人称,他、她、它(们)。(告诸往者而知来者)

1、祸患。(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2、强盗。(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3、杀人者;作乱的`人。(几落贼手死)

4、狠毒。(董卓狼戾贼忍)

5、伤害;杀害。(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

6、作乱叛国或外来侵犯的人。(忍能对面为盗贼)

7、凶狠,残忍。(董卓狼戾贼忍)

篇17: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

11.察(chá)

动词。

①察看,观察。如: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幼时记趣》)

②明察。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长(cháng)

(1)名词。

①长度。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②读zhǎng,首领,头目,长官。如:陈胜,吴广皆此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③读zhǎng,秦朝时,主管万户以上的.县的官员称“令”,主管万户以下的县的官员称“长”。如: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2)形容词。

①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与“短”相对。如:南市买辔头,背时买长鞭(《木兰诗》)

②时间、空间的长久,辽远。

如:a.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

b.北山愚公长息曰(《愚公移山》)

③广阔。如: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④远。如:清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

⑤读zhǎng,年岁大,辈分高的。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3)副词。

①永远。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经常,总是,时常。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

13.称(chēng)

动词

①读chèn,适合,符合,相称。如: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②称道,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③号称。如:袒右,称大楚(《陈涉世家》)

④著称,闻名。如:骈死于槽里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⑤声称,述说。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14.乘(chéng)

(1)动词。

①乘座,驾驭。如: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②趁着,利用,凭借。如: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

(2)量词。

读shèng,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为一乘,译为“辆”。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15.出(chū)

(1)名词。

①出产的东西。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

②国家外部或家族外部。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动词。

①出现,显露。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②献出,拿出。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③发出。如: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④与“入”相对,出,出去。如: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⑤流出。如:汪然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⑥从……生出。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16.传(chuán)

动词。

①传送,传递。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②传授,传给。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7.辞(cí)

(1)名词。

文辞,言辞。

如:a.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b.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

①告别,离别,辞谢。

如: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b.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②推辞,不接受。如: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羌村三首》之三)18.次(cì)

(1)名词。

层次。如: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山市》)

(2)动词

①编次,编排。如:陈涉、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②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9.从(cóng)

(1)动词。

①跟从,跟随。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依从,依顺。如: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朝目标而去。如: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诗经?蒹葭》)

(2)介词。

自,由。表示起点。

如:a.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b.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20.当(dāng)

(1)动词。

①担任,执掌。如: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

②读dàng,顶替。如:募有能捕之者,当期租入(《捕蛇者说》)

(2)介词。

①对着,向着。如: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

②在……时。如:当此时,诸君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3)副词。

①应该,应当。如: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将,将要。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篇18: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汇总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今:监狱。

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

文言文常用实词知识介绍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全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解释

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

文言文实词的知识点

上海高中文言文实词

初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文言文实词教学案(高三教案设计)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介绍(通用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介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