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要减的美美的”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言文知识点常用实词
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关于文言文实词的知识点
要,读音一:yo
(1)形容词
①主要,重要
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狱中杂记》)
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辨认出来。
②险要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冯婉贞》)
在险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墙,树立一个大旗上写着谢庄团练冯。
③简要,切要
可谓要言不烦也。(《世说新语言语》)
可以说是语言简要不繁琐。
(2)动词
①符合,适合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察今》)
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②总括,概括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
总之,社会长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③想要,希望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名声。
读音二:yāo
(1)名词,通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墨子兼爱中》)
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
(2)动词
①通邀,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张良出来,邀请项伯。
②要挟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
只有砍头没有什么可要挟的,可是还要拿死者的人头作抵押。
③相约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虽然曾与府吏相约,但和他见面的机会永远没有了。
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字/词 | 释义 | 词性 | 例句 | 出处 |
具 | 有 | 动词 |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核舟记》魏学洢 |
详细 | 形容词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
交通 | 交错相通 | 形容词 | “阡陌交通” | |
妻子 | 妻子和儿女 | 名词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绝境 | 与世隔绝的境地 | 名词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无论 | 不要说,更不要说 | “无论魏晋” | ||
如此 | 像这样 | 介宾短语 | “诣太守,说如此” | |
鲜 | 鲜艳 | 形容词 | “芳草鲜美” | |
少 | 形容词 | 陶后鲜有闻 | 《爱莲说》 | |
股 | 大腿 | 名词 |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口技》 |
孤 | 古代王侯的自称 | 代词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孙权劝学》 |
治 | 研究 | 动词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文理 | 文采和道理 | 名词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伤仲永》 |
何苦 | 哪怕 | 副词 | “何苦而不平” | 《愚公移山》 |
宜 | 当然 | 副词 | “宜乎众矣” | 《爱莲说》 |
爷 | 父亲 | 名词 | “卷卷有爷名” | 《木兰诗》 |
识 | 认识 | 动词 | 未尝识书具 | 《伤仲永》王安石 |
记住 | 动词 | “默而识之” | 《<论语>十则》 | |
居 | 居住 | 动词 | 面山而居 | 《愚公移山》-《列子》 |
请 | 请让我 | 动词 | “请从吏夜归” | 《石壕吏》 |
美 | 美丽 | 形容词 | “芳草鲜美”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漂亮 | 形容词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认为……美 | 形的意动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聚 | 使……聚 | 动的使动 | “聚室而谋” | 《愚公移山》 |
止 | 阻止 | 动的使动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
栖息 | 动词 | 非梧桐不止 | 《惠子相梁》 | |
惩 | 以……为苦 | 形作动词 | “惩山北之塞” | 《愚公移山》 |
北 | 北面 | 名词 | “惩山北之塞” | |
向北 | 名作状 | 北饮大泽 | 《夸父逐日》 | |
灵 | 成为灵异的水 | 名作动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陋室铭》 |
乱 | 扰乱 | 形作动 | “无丝竹之乱耳” | |
造反 | 动词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大道之行也》 | |
贼 | 害人 | 名作动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
劳 | 使……劳累 | 动作使动 | “无案牍之劳形” | 《陋室铭》 |
蔓 | 牵牵连连的 | 名作动 | “不蔓不枝” | 《爱莲说》 |
枝 | 枝枝节节的 | 名作动 | “不蔓不枝” | |
清 | 显得清幽 | 形作动 | “香远益清” | |
宴 | 举行宴会 | 名作动 | “会宾客大宴” | 《口技》 |
啼 | 哭着 | 动作状语 | “忽啼求之” | 《伤仲永》 |
宾客 | 客人 | 名词 | “会宾客大宴” | 《口技》 |
以宾客之礼相待 | 名作动 | “宾客其父” | 《伤仲永》 | |
利 | 以……为利 | 意动 | “父利其然” | |
风烟 | 在风烟中 | 名作状语 | “风烟望五津”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箕畚 | 用箕畚 | 名作状语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愚公移山》 |
跳 | 跳着 | 动作状语 | “跳往助之” | |
毕 | 用尽 | 形作动 | “吾与汝毕力平险” | |
全、都 | 形容词 | 群响毕绝 | 《口技》 | |
名 | 说出 | 名作动 | “不能名其一处” | |
出名 | 名作动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陋室铭》 | |
名字 | 名词 | 并自为其名 | 《伤仲永》王安石 | |
善 | 擅长 | 形作动 | “京中有善口技者” | 《口技》 |
奇 | 奇异、罕见 | 形容词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核舟记》 |
余数、零数 | 名词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隧 | 钻洞 | 名作动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狼》 |
日 | 每天 | 名作状语 | “日知其所亡” | 《两小儿辩日》 |
吾日三省吾身 | 《论语》十则 | |||
东 | 到东方 | 名作状语 | “孔子东游” | 《两小儿辩日》 |
箫 | 吹箫 | 名作动词 | “箫鼓追随春社近” | 《游山西村》 |
犬 | 像狗一样地 | 名作形 | “其一犬坐于前” | 《狼》 |
洞 | 打洞 | 名作动 | “一狼洞其中” | |
屠 | 指屠户 | 动作名 | “一屠晚归” | |
耻 | 以……为耻 | 形的意动 | “不耻下问” | 《<论语>十则》 |
新 | 新知识 | 形作名 | “温故而知新” | |
苟 | 苟且 | 副词 | 故不为苟得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
表示希望 | 副词 | 苟无饥渴 | 《君子于役》 | |
已 | 通“以” | 副词 | 自董卓已来 | 陈寿《隆中对》 |
停止,放弃 | 动词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孟子《鱼我所欲也》 | |
停止 | 动词 | 白露未已 | 《诗经》(《关雎》) | |
与 | 通“欤” | 语气词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孟子《鱼我所欲也》 |
和 | 动词 | “吾与汝毕力平险” | 《愚公移山》 | |
通“举”,选拔 | 动词 | 选贤与能 | 《大道之行也》 | |
给予 | 动词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 |
欣赏 | 动词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答谢中书书》 |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2.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论语〉十则》
3、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论语〉十则》
4、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回避。《鱼我所欲也》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鱼我所欲也》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鱼我所欲也》
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鱼我所欲也》
8、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9、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孟子〉二章》
10、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孟子〉二章》
11、衡于虑。 衡通横 梗塞。《〈孟子〉二章》
1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孟子〉二章》
1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曹刿论战》
14、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出师表》
15、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16、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 《三峡》
1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露。《马说》
18、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本领。《马说》
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马说》
20、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马说》
2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只”,只是。《马说》
22、百废具兴。 具通俱,都。《岳阳楼记》
23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托咐。《岳阳楼记》
24、通假字:可爱者甚蕃 蕃通繁,繁盛众多。《爱莲说》
25、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送东阳马生序》
26、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隆中对》
27、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表时间。《隆中对》
28、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之常用实词
常见文言实词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3.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4.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6.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高考文言文实词的知识点
①大,扩大:非问无以广?识(问)明道德之广?崇(屈)
②宽阔:安得广?厦千万间(茅)
识①知识:非问无以广识?(问)
②知道: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问)识记住:汝识?之乎(石)
达①通达:不达?于事(问)先达?德隆望尊(送)
②得志、显贵:名达于缙绅间(柳)
知①知道:圣人所不知?(问)荆人弗知?(察)
②了解:君何以知?燕王(廉)句读之不知?(师)
③通“智”:孰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失①失掉:失?时不雨(论)破家失?国之事(柳)
②过错:我岂有所失?哉(信)
军①军队:公子遂将晋鄙军?(信)都督诸路军?马(指)
②驻扎:沛公军?霸上(鸿)
击①敲打:为一击?缶(廉)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②攻打:为击?破沛公军(沛)诸侯共击?楚(屈)
内①里面,(与外相对):常在王卧内?(信)内?立法度(过)
②内心:内?怀犹豫之计(赤)内接纳:放入:距关勿内?诸侯(鸿)赵不内?(屈)内?所著披袄中(王)
如①到,去:至海陵,如?高沙(指)
②如同:固不如?也(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倍①加倍: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黄)
②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谢①道歉:至鸿门,谢?曰(鸿)
②辞别:乃谢?客就车(信)
③拒绝:阿母谢?媒人(孔)
④告诉:多谢?后世人(孔)
⑤凋落:花之既谢?(芙)
意①心意,意图:吾意?决矣(赤)以此下心意?(孔)
②意料: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之也(指)
坐①座位: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信)
②犯罪或错误: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举①举起,抬起:举?手谓公子曰(信)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鸿)
②成功:莫令事不举?(孔)
③攻占:戍卒叫、函谷举?(阿)
④全:举?家庆贺(促)杀人如不能举?(鸿)
⑤拿:吾不能举?全吴之地(赤)举?以予人(六)
⑥发动:举?事必循法以动(察)兴举?义兵(《自明本志令》)约以连兵大举?(指)胜胜利:胜?负之数(六)
胜①能承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五)
②尽:刑人如恐不胜?(鸿)何可胜?道也哉(游)
斗①酒器:亚父受玉斗(鸿)
②大:则与斗卮酒(鸿)
★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