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片段练习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豌豆尖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语文文言文片段练习题(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豌豆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文文言文片段练习题

篇1:语文文言文片段练习题

语文文言文片段练习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篇2: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填空:(6分)

(1)这些言论选自 ,作者是孔子,他名丘,字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2分)

(2)出自本十则的成语很多,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2分)

(3)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 (2分)

【小题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3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

【小题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2分)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吾日三省吾身

(2)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小题5】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2分)

答案

【小题1】(1)《论语》 仲尼 思想家 教育家 (2)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⑴通“悦”,愉快 ⑵生气,发怒 (3) 有害

【小题1】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或在浊世中才能显示君子本色。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1)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2)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小题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篇3:初中文言文片段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片段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题。(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2分)

① 以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名状(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小题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

乙文:

小题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 因为 ② 说出 。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以是重点的虚词,意义很多。此句中应译为因为。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斗、蛇荫等。斗、蛇都要解释为像那样即名词用作状语。荫根据语境应译为遮映。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两文的内容可知,甲文主要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是通过写水中的游鱼来表现的`,即运用了侧面(间接)描写。乙文除了写水的清澈,主要写了水流的湍急,如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是直接描写出来的。

小题4:试题分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由此可见,两文在写景之后都有思想感情的表达,所以是借景抒情。

篇4: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近世涂民耳目 涂:闭塞;堵塞

B.故待农而食之 待:等待

C.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D.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导,引导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D.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

篇5:语文中考文言文练习题

语文中考文言文练习题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和②亦③并④类

2、翻译:

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篇6: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精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1)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估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3.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同县的人。

(2)以此为有利可图。

(3)通“攀”,牵,引。

(4)四处拜访。

2.D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不使学。

5.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篇7:语文文言文乘隙练习题

语文文言文乘隙练习题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步至村,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乘其隙也。

又有人曾遇强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忽噀①其面,其人愕然,刃已揕②胸。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水之事,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己洞颈。盖已陈刍狗③,其机己失,恃胜失备,反受其害。

[注:①噀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②揕一zhàn用刀剑等刺。

③己陈刍狗——结刍为狗,巫祝用之。这里指识破机关]

1.对下列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值偷在市饮酒正好遇到

B.恃胜失备依赖

C.遂曳矛而斗扛着

D.乘隙漏洞

2.对下列加黑字意思理解不同的一项( )

A.壕州定远县一弓手

B.有一偷亦善击刺

C.后有一壮士

D.一举而毙

3.上文中一偷与一寇被击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4.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5.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A.观者如堵墙B.各未能进

C.其人愕然

D.矛己洞颈

【参考答案】

1.C项(曳:拉、牵引)2.D项(程度副词,一下子)

3.盖已陈刍狗,其机已失,恃胜失备,反受其害

4.恶人并不可怕,只要分析出他的弱点,就一定可以战胜他。

5.A(比喻)

文言文片段对比习题

初三语文总复习之文言文练习题

《口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提升练习题

文言文练习题与答案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战国策》练习题及解析

初中文言文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赵人患鼠》文言文练习题

语文文言文片段练习题(合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文文言文片段练习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