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witter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共含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witt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篇1: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小石潭记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清洌:清凉

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3、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4、俶尔远逝:忽然。

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6、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7、邃:深

8、寂寥:寂静寥落。

9、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10、明灭可见 明灭:或现或隐 11、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冷清清

二、重点语句翻译

1、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斗折蛇行:(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其岸势犬牙差互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7、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2、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篇2: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怀民未寝 寝: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4、相与步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6、月色入户 户:窗户

7、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 8、解衣欲睡 解:脱、 脱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篇3: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 2、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

3、饿其体肤, 饿:使 ……受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使 ……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 ……颠倒错乱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 恒:常

9、生于忧患 生:生存发展。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篇4: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1、 七上: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2、 八上: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 “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 “阙”通“缺” (《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三、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中考文言文复习提纲(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现将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多义词整理如下。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诚: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 敌人(盖以诱敌《狼》)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度:1、duï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方: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â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4、非常、最(初极狭)

寂: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 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 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 2、依靠(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 2、完成,达到 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

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 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4、极高的,陡峭的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隶: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 2、鱼(呷浪之鳞)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篇5: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一、孟子二章

(二)阅读甲、乙文,完成第6~10题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 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原野。

6.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7.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8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9.乙文中说到“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10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三)阅读甲、乙文,完成第11~14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亡

11解释句子的加粗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悉可俯拾。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文:

1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甲文的主要观点: ;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篇6: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二、鱼我所欲也

(四)阅读甲、乙文言文,完成第15~19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5.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天祥泫然出涕涕: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17.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18.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答:

19.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答:

篇7: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复习资料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古今异义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复习资料

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的复习资料:文言文

初一上册苏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