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长期护理研究管理论文参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乐高小兔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保险长期护理研究管理论文参考(共含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乐高小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保险长期护理研究管理论文参考

篇1:保险长期护理研究管理论文参考

保险长期护理研究管理论文参考

[摘要]长期护理保险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较好途径之一。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从长期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模式应从商业保险逐渐过渡到社会保险。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龄化,长期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4月日本正式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计划。虽然这一险种出现较晚,但发展速度却较快,目前已成为一些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还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继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之后,6月15日,国内第一家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这是国内首个全国性的具有全面保障功能的长期护理保险。它的推出,标志着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

一、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较好途径之一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简称LTCI),是指为那些因年老体衰、疾病或伤残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一种保险。当被保险人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甚至不能利用辅助设备生活时,由保险机构付给保险金用来补偿其护理费用。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可以说是人口老龄化的产物。这种产品的出现,不仅在我国有其必然性,全球也是如此。从经济发达国家来看,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而人口出生率却持续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上,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以日本为例,20达到或者超过65岁的老龄人口有2560万人,占总人口的20.04%,超过1/5的日本人口已经达到或者超过65岁。日本年的出生率也创下历史新低,平均每名妇女一生中生育1.25个孩子,到2025年日本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8%,约三个半人中就有一个老龄人口。日本是这样,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也不例外。根据联合国规定,凡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称为人口老龄化,处于人口老龄化状态的社会就是老龄化社会。那么,进入21世纪后,全球将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就成为全球各国必须解决的课题。

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也在加速,人均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而死亡率和生育率始终保持下降或不变,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亿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北京为例,2005年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7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7个百分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基数大,发展快。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从1953年-1982年的29年时间里,65岁以上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81万人,平均每年递增2.27%,从1982年-1990年的8年时间里,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4929万人增加到629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0万人,平均每年递增3.10%。两者相比,后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比前29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快37%;二是经济基础差,负担重。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却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种老年性疾病如老年痴呆、脑中风后遗症、脑损伤、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等的发病率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些多发病、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再加之意外事故在老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也较高,越来越多的老龄人需要接受长期性的护理服务,才能安全地过着正常的生活。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根本无力承担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据有关部门调查,2005年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大量的“四二一”、“四二二结构”及“空巢家庭”出现,使得广大中青年人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而且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经济、心理和身体压力均较大,许多人处于亚健康中,更有一些人英年早逝,特别是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子女无暇照顾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加之老年人较过去更为长寿,需要护理的卧床周期延长,导致护理费用不断增多,而护理费用是不计人医疗保险范畴的,这笔不断上涨的费用给老年人及其子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非一般人能承受。而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承保各种专业性或非专业性的长期护理、家中护理或护理机构的护理。在被保险人出现日常活动能力丧失或认知能力障碍,即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不能进行日常生活,包括:起床、穿衣、脱衣、洗漱、进食、行走、移动物品、如厕、沐浴等或患有老年性痴呆等症时,由保险公司给付被保险人保险金。因此,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不仅可以充分满足老年丧失生活能力者的需要,缓解长期患病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和身体负担,提高由于病理性衰老或正常衰老的老龄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且,对人口正处于老龄化的国家也十分有利。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较好途径之一。

二、发展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国情。我们考虑什么问题,做什么事情,都要从这个国情出发。我国现有人口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的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多。仅65岁以上的人口就接近日本(2005年大约为1.2776亿人)全国人口,尽管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82321亿元,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很低,2005年人均CDP只有13943.6元,与世界各国比较,排在百多个国家之后,这主要是人口众多之故。从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经历来看,人口老龄化与其经济发展呈现出正相关,一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人口老龄化却不是这样,而是在经济欠发达,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时出现的,因此社会经济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并未具备发达国家雄厚的物质基础。况且,各个地区、城乡、行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为3.22:1。(2)不同地区收入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均GDP美元值相对差异系数要高于世界各国的相对差异系数,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和差距大的特点十分明显,突出表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等高收入地区,约占总人口的2.2%,相当于世界的高收入发达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等6个沿海省份,约占总人口的21.8%,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世界”是山东、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相当于世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主要是贵州、甘肃、陕西、西藏等中西部地区,相当于世界上的低收入水平,约占总人口的50%。地区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特别是东部与西部差距非常明显。以205月为例,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912.77元,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为1671.18元,而收入最低的青海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可支配收入仅为641.2元,二者收入差距为2.6:1。(3)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较大。收入最高的计算机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为47725元,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仅为7611元,收入差距为6.27:1。(4)高低收入差距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显示,最富有的10%的城镇居民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特别是我国还有许多低收入人口,2005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年收入低于683元)的数量为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低收入人口(年收入在684—944元)数量为4067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4.3%,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合计数量为6432万人。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基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费较高,我国目前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少,人们支付能力不足,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应从富裕地区开始,如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针对中高收入者。从目前来看,由于人们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对保险还有一些偏见,特别是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费较高,非一般人能承受得起,因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应选择经济效益较好、职工收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计算机业、软件业、电力、金融、通讯等,重点发展团体长期护理保险,使其作为一些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以此吸引和留住企业关键岗位人员。政府应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减免,在税收上可将企业这部分支出记人费用,免除税收,以刺激有效市场需求。保险公司应在调研的基础上,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不断开发适合不同层次客户需要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论证,加强对疾病发生率、恢复期长短和护理费用率等精算数据的收集,使得长期护理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保险费率以及给付额更加合理。另外,针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应建立一系列配套设施。例如,与一些专门的护理服务机构联合或自己设立相应部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信息及服务。

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模式应从商业保险逐渐过渡到社会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有多种实现模式,世界各国均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相应的模式。美国主要以自愿保险的方式,采取商业保险模式。但这种以盈利为目标的保险模式,仅限于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而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资助的医疗计划(Medicaid)支付,目前Medicaid已承担了美国主要的长期护理费用。日本和德国采取社会保险模式。它们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政府强制实施。在日本,凡40岁以上的人必须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特点是全民皆保,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几乎是所有国民。德国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凡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的人自动参加护理保险,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覆盖全国人口的90%左右。两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覆盖率之高,是采用社会保险模式的结果。这主要取决于两国有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我国经济欠发达,人口众多,其老龄人口就相当于日本全国的总人口,也相当于德国和法国人口相加之和。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许多倍。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初创时期,社会保险存在地区性的不平衡,绝大多数地区缺乏社会保障,80%的劳动者与老龄人没有基本养老保险,90%的人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目前还不能采用社会保险模式。仅凭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只能满足部分老年人的需要,它不足以解决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问题。当前,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应分地区、分行业、分人群采取三种长期护理保险模式:(1)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高收入行业以及高收入人群中,可采用商业性的K期护理保险模式。因为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较高,要求投保人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以最近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为例,30岁女性,保额10万元,缴费期为,年缴保费需7600元。象这么高的费用,不是城镇一般收入人群和农村大多数人所能承担的,因此这种模式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要。(2)在中部地区和收入在中等水平的行业、人群中采用个人、企业、政府共同承担的“三位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因为中部地区经济不及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居民的收入不如东部地区的经济收入高,中等收入的行业和人群不如高收入行业、人群,可采用个人、企业、政府共同负担的模式。这部分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应与我国目前国力相适应,满足老年人基本长期护理需求。(3)在西部地区和低收入行业及人群中,采用政府全部负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考虑到我国国力有限,为节约费用,这部分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可首先考虑建立老年互助之家,由政府出少量费用,由低龄健康老人向高龄老人提供服务,还可建立免费性质的“成人日托中心”,其护理应是最基本的护理,目的是使这些人不至于因病致贫和因病更贫。

但从长期看,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应建立覆盖全民的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更好地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为此,待条件成熟时,应将长期护理纳入到社会保险的范畴内,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保费的“三位一体”机制,政府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减免,国家应承担起低收入人口的全部长期护理费用。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体系,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护理信息。在护理机构的设置上,城市可以社区为依托,强化家庭护理服务,发展医院与社区的联合服务,建立不同服务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农村可以乡、村卫生所为基础,建立老人之家,这样既可以提供迅速方便的护理服务,又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解决就业矛盾。同时,应完善康复医疗服务,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长期护理中心,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质量。在经济发展、健全法制的基础上,逐渐摸索经验,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过渡到社会保险,使全国老龄人和残疾人以及需要照顾的人群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健康生活。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由于占用工作时间来护理老人的机会成本十分高昂,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太高,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无法自行解决长期护理问题。在我国过早进入人口老龄化情况下,不妥善解决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发展适合不同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对缓解家庭及社会的压力都极为必要。特别是建立对低收入人口的长期护理保险,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子操,杜能.人身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陈琴.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

[4]甘雨粒.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J].保险研究.,(10).

[5]厉英,张静.国外护理保险现状对我国护理保险发展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6).

篇2:护理研究论文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管理

【摘要】目前我国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老年病患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其中以慢性病的患病者比率最多。在患者卧床期间,常会出现很多并发症状,较为常见的是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通过相关部门的研究发现,良好有效的医院护理水平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患者在卧床期间并发症状的发生,进而最大化的减轻患者的疼痛。而我国现阶段,各医院在患者护理方面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层次不齐,水平不一,为并发症的出现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关键词】老年病;护理水平;并发症

本文在对医院护理人员的深入访谈和沟通基础上,展开对卧床患者及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希望能够为以后医院护理工作模式提供应有的帮助和指导依据。现报告如下。

1各医院对不同常见并发症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

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各类医院对于卧床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常见并发症已经有了相应的关注,但是,通过深入沟通访谈我们发现,对于常见的几类并发症,医院的关注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

①压疮是备受关注的常见并发症在以上我们所提到的四种常见并发症中,以压疮的受关注度最为明显,并且,已经有很多医院制定和践行了良好的处理措施,比如制定常规护理流程,建立有序的工作制度,把该病纳入医院不良事件管理等,通过这些很大程度的为患者减轻了病痛带来的痛苦。不同的医院采取的措施各有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有的医院建立了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规范了难免性压疮和压疮的上报流程。并且制定了压疮的诊疗以及护理规范”;在访谈中,管理人员指出“压疮如果是院内发生的,就定为不良事件,按照流程来上报、分析和讨论”;另外如医院护理部牵头建立压疮的管理组织,制定压疮管理的实施方案。

②DVT越来越受到关注DVT作为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已经有个别医院管理者意识到了DVT早期预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要性,,并建立了多学科合作的DVT防治小组,并制定了多层面的预防和处理流程,但是,从医疗行业整体来看,医疗部门对于DVT的关注甚少,偶尔能做到的也就是知识培训和开会时强调加强基础护理的工作,并没有真正把他应用到医院护理实际工作中。比如在采访中,有的医院工作人员提到:由于DVT需要牵涉到非常复杂的工程,他在牵涉护理行为的同时,还和医疗等方面密切相关,因而造成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关注不力。

③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受关注程度低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在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疾病感染方面,只有大部分的三级医院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流程。比如他们有的成了危重症小组,专门用来检测和控制危重患者的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情况;有的医院建立了完善的制定、培训、落实、控制到反馈,再完善这样的一个完整流程;另外还有一些医院时对于危重症患者在这两种并发疾病的方面给予严格的关注和护理。与三级医院详细,一二级医院在这两种疾病的管理方面就显得甚为匮乏和不足,并在原因分析中指出,由于这两种病症都是需要由医生出具诊断书才得以确定,而护士仅仅是执行医生的医嘱,所以在并发症护理方面,只有医生要求过的,才能够给予关注和处理。

2不同级别医院在常见并发症管理水平上差距大

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发现,不同级别医院在这房间的处理措施和管理水平上差异巨大。通常,三级医院会在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几次沪上,根据相关的指导说明,再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详尽的管理措施和办法,还能够保持随时及时的更新。相比较而言,一、二级医院在这方面的'工作则要差很多,在这方面的管理基础非常产,很多一级医院对并发症的管理仅仅做到了最基本的基础护理和具体操作技术方面,他们的制作流程和制度往往来源于上级医院,把上级医院的文件直接拿来学习,而这样未必适合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了使用中俄低效;同时,在培训提升方面,也仅仅只有个别护理骨干人员才能有机会参加,且次数很少,大大制约了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能力。

3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管理措施落实情况与受关注程度存在差距

对于卧床常见的并发症压疮、DVT等的处理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而目前,由于受限于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等因素,很多医院护理工作者在这方面的重视和关注还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提出呼吁,各类医院都应该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和流程,护士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患者在并发症的护理方面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并把相关的制度和流程、措施等践行到实际工作中。

4护理管理者对常见并发症的认知态度影响并发症的受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各类医院对卧床患者中比较常见的压疮和DVT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1、在压疮方面,由于该病情的发生风险极高,且病情的发展和护理质量的好坏有着必然的直接关系,目前多数医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并积极采用了品管圈,PDCA循环等科学管理手段,在管理体系中详细包含了风险评估、护理常规、不良事件上报、专科会诊等方面。

2、在DVT方面,由于其危害性极大,万一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患者出现动脉栓塞导致死亡,所以,DVT已经日益受到各类医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3、对于另外两种并发症,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医院及各类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度普遍较低。笔者在此呼吁相关人士和各级医院,今后尽可能的在这两种并发症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采取必要的措施如严格管道护理、呼吸功能锻炼等方发,有效的为这两种病症的控制和减弱贡献自己的力量。

5总结

本文通过对国内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管理现状分析,深刻揭示了目前我们各类医院在各类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化,以及对于不同并发症的关注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上发现,目前在护理管理水平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说非常不完善,为此,我们应该建立和落实各级医院的指导性护理规范,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从总体上提高对于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小妹,肖明朝,赵庆华,丁福,王迎春.重庆市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护理人员能力及培训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08).

[2]解敏.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帮扶及一体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卫生人才.2015(01).

[3]张学辉,喻姣花,褚婕,胡琼.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及展望[J].护理研究.(32).

篇3: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WHO于1986年向全球推荐了消毒隔离、消毒灭菌、无菌技银烧伤敷料是采取纳米技术利用精细方法将纯天然的银离子制成产品颗粒,均匀覆盖在医用脱脂纱布上,具有较为稳定的性能,可发挥抗炎杀菌作用。纳米银敷料覆盖在创口后,可迅速持久的释放纳米银离子,银离子通过结合细菌病原体的DNA碱基,抑制DNA复制;同时结合细菌病原体蛋白质,形成银蛋白,使细菌失去活性。因此纳米银烧伤敷料的覆盖可迅速杀灭侵入伤口的细菌等病原体,控制感染。而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烧伤患者时,由于烧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治疗效果,因此重视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S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在烧伤患者治疗期间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缓解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促使患者创面较快愈合。在护理干预期间,需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根据烧伤实际情况,做好维护工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展开相应操作,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在使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时,先行对创面以生理盐水清洗后覆盖,以纱布绷带或胶带固定。总而言之,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烧伤中采取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较快康复,效果显著。术操作、监测并通过监测进行HAI(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控制效果为主的五项关键措施,这些措施的落实均涉及到护理工作。调查研究发现,45%的医院感染与不正确、不规范的护理工作有密切关系,因此规范和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者职能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1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措施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整个过程。护理工作人员处于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它包含了消毒、灭菌、无菌操作、隔离技术等基础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控制医院感染应对护理人员提出严格要求。

2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知是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这一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属性的一种反映。当前,医务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观念和意识淡薄,对感染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态度决定行为,从而就出现了手卫生制度执行不到位,医务人员对消毒剂的性能、使用方法、浓度等掌握不准确等现象。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被动、执行力度不够;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病人及家属管理不到位等这些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3规范护理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3.1健全制度,有章可循

认真贯彻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依据最新《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及时修订、完善适合实际工作的各项消毒、隔离、无菌制度等。

3.2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充分发挥护理部、护士长的管理作用,以身作则,从日常操作入手,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制度执行力,靠自我管理做好过程监督、指导工作,对可能发生感染进行预测和判断。建立定期检查、监测制度,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监测,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限时改进工作。

3.3加强感染知识培训

科室可以采取全员培训与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讲解、示范、演练、医院感染专题讲座宣传形式,要求各级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管理者定期在科室召开小组讨论会,对医院感染控制内容进行专项提问,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强化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将医院感染控制知识与护理“三基”培训有机结合,丰富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3.4落实手卫生制度

加强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随时进行规范洗手考核,养成自觉洗手和手消毒的习惯,在不同病人之间与各项诊疗操作前、后等相关环节均要做到规范洗手和手消毒,并严格定期进行考核。对于接触过传染病人的医护人员要求其结束工作后立即进行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护士长每月监测工作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提高手卫生意识和习惯,严格掌握手卫生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3.5加强病房管理

保持病房及环境整洁,按科室要求合理安排病床,病房卫生按标准进行管理,定时消毒、通风,保持空气洁净。工作中要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便于及时发现感染病例,按时限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院内感染知识巧妙的融入疾病健康教育中,使病人在了解疾病的同时也能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医嘱保证随员数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避免探视。

3.6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护理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认真做好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为各项操作提供安全用具。严格执行一人一巾一带。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特殊情况下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7监测与监督

常规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应进行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经常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规范化的护理管理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完善必要的防护设施以及科学的护理配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相关感染防治规章制度,把对护理人员的感染防治知识培训和宣传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预防意识,真正落实好各项操作规程,减少职业损伤,减少因护理人员的原因而造成医院感染和自身感染的发生。

作者:苏晓丽 户丽艳 宋丹 单位:吉林大学第四医院

篇4: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医院感染的类型

此类感染的发生主要是来自患者机体的细菌致病。既包括长期在患者身体某些部位定植的菌群,也包括患者机体携带的从周围环境中来的菌群。正常情况下,上述菌群与患者的机体环境处于协调状态。

2护理管理在防止感染中的作用

随着医院科学的迅速发展和诊疗手段的日益多样化,医院感染问题愈来愈受到医学界及某些相关学科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研究对于医学感染的控制提出了无菌操作、消毒、灭菌、抗生素应用方面的关键措施。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这几项均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中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加强环境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手术室、产房需经常用清水擦洗平面和物体表面,用清水拖地,进行湿式清洗。普通病房空气要保持新鲜,定进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勤打扫卫生,地面采用湿式清扫。用有效氯为1000mg/L的含Cl消毒剂擦拭墙壁、床头桌及窗台1~2次/d(一桌一巾)。病房、走廊、厕所的拖把要分开,当地面被血液、体液等污染严重时,可用有效氯为1000mg/L的含Cl消毒消毒剂拖地。紫外线有较好的杀菌作用,通常用于室内空气和室内物品表面消毒。

4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4.1护理人员在进行手术、注射、穿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时极易被锐器刺伤

护理人员在处置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器械、物品时应戴手套,对从事有可能被患者体液或血液溅入的操作时应戴手套或防护眼罩。

4.2时刻保持手的清洁

强调洗手意识。洗手作为感染预防的第一步,是最重要、最经济的措施。

5加强基础护理,减少院内感染

5.1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胸部的活动受到体位的影响,可导致机体的痰液不易排出体外。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坠积性肺炎。护理人员应通过协助患者进行痰液的排除。对于痰液粘稠,不易排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进行化痰治疗,以恢复正常的呼吸道功能。

5.2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留置尿管是造成泌尿系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在感染的预防上,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应在膀胱水平以下。每日用0.1%新洁尔棉环消毒尿道口,每周更换集尿袋1次,以防逆行感染。

5.3外科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此类感染的预防关键在于术前积极准备以及术后按时换药。可减少患者皮肤切口发生感染的可能,同时为提高患者抵抗力,应鼓励患者多进食。

5.4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医院中各种疾病患者都有可能,因此环境中致病菌群较多。对于器械需要定期严格的进行消毒,过程中严格遵照操作规范。

5.5医疗垃圾的处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不能与生活垃圾混放,及时放置于医疗垃圾处理箱,并由专人进行收集处理,以防止再次留入市场。严禁随处丢弃。

5.6重视监测工作

每月固定时间对空气、器械等进行细菌等微生物的检测,以确定是否达到消毒和灭菌的效果。通过经常监测效果,发生问题及时纠正。监测要建立制度一定要长期坚持,选用的监测方法应有科学性,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自19世纪中中叶,近代护理学奠基人之一南丁格尔倡导科学护理以来,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是护理工作的重。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逐渐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因此,在感染的预防上应注重行消毒、隔离、灭菌等护理操作,并通过现代化的护理及管理方式以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目的。护理及护理管理者,应该成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

作者:马玉萍 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计划生育服务站

篇5: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期间沁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0例患者,将20仅进行常规管理时接收的4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经过护理管理后接收的43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220例,女性190例,年龄20~55(37.7±17.1)岁;实验组中男性230例,女性200例,年龄21~56(38.1±16.8)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年为控制医院患者的感染率,医院进行护理管理。护理人员的卫生宣传:对护理人员进行卫生管理的培训,强调卫生知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认真对待并遵循卫生原则,进行勤洗手、勤通风等,预防感染的扩散和发生。医院环境的卫生管理:护理人员每天对自己的衣物、床单等喷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尤其是病房中的公共物品需要及时进行消毒管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检查前后需时刻注意自身和患者的卫生管理,保持干净卫生的接触。重点科室的卫生管理:对于新生儿病房、产房和手术室等地方,这些地方的人群免疫力均较低,细菌容易传播,因此,这些地方作为重点管理科室进行卫生管理,认真消毒手术器械、统一回收管理垃圾、并且时刻监测空气质量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的医院患者感染率,同时比较护理管理前后各项目(包括:医疗器械卫生、医护人员卫生、空气质量等)的感染监测合格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过护理管理后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

实验组患者感染率(3.9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29.27%),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

2.2管理前后各项目的感染监测合格情况

实验组中患者经过护理管理后各项目的总合格率(91.79%)明显高于护理管理前各项目的总合格率(6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经过护理管理后的实验组患者感染率(3.95%)明显低于未经过管理的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其原因进行分析:①护理管理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卫生意识,勤洗手、勤通风等,减少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时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明显减少感染例数[4];②通过对医院内环境的杀菌消毒等护理管理,减少医院病房内各种物品表面的病原菌,防止其他病人使用时再次感染,对空气进行消毒则是防止通过空气的流动而导致病原菌的传播;③通过对新生儿病房、产房和手术室等重点科室的严格管理,减少手术器械传播的感染,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使新生儿和产妇处于健康的环境中,由于此类人群均为免疫力较低者,及时处理垃圾则减少垃圾滋生的病原菌造成的威胁。因此,加强护理管理可以明显减少医院内的感染情况发生。经过护理管理后各项目的总合格率(91.79%)明显高于护理管理前各项目的总合格率(6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其原因进行分析:①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后及时对手术器械按照要求进行杀菌消毒操作,使手术器械达到安全使用的标准,有效保证手术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②护理人员每天时刻注意自身的卫生情况,尤其是手部,在接触患者前后均进行清洗消毒等,保持清洁卫生的形象;③护理人员每天需要进行空气质量的检测,维持医院内空气保持合格状态,如出现不合格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因此,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医疗器械卫生、医护人员卫生和医院内的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在医院内进行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明显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同时有效控制医疗器械的卫生、医护人员的卫生,并且提高医院内的空气质量,安全值得在医院内进行推广。

作者:陈莹真 单位:沁阳市人民医院

篇6: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于4月~4月进行优质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并与管理实施前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卫生质量和医务人员卫生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其中管理前的资料选择时间为2012年4月~204月。

1.2医院感染评定标准

评定参照《医院感染分类诊断标准》执行,对手术切口、胃肠道、皮肤、呼吸道、泌尿道以及其它部位感染情况进行登记。

1.3优质护理管理措施

1.3.1管理小组的建立

由院领导牵头组织,建立感染管理科,筹备感染管理小组,同时落实相关设施,如消毒、灭菌设备以及细菌室等,各科均任命专人担任感染监控员,各科室间协同合作落实感染护理管理措施。

1.3.2规章制度的落实

参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的规定,对各科室提出消毒管理要求,同时制订考核标准,保证病房的清洁和整齐。各科室严格划分无菌区、污染区,并定时进行消毒处理,各科室感染监控员定期检查,并进行汇报,感染管理科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并登记检查结果。

1.3.3人员素质的提升

定期对感染管理科人员及感染监控员进行培训,如知识讲座、外出参加感染管理培训等。同时由感染管理科为核心,对医院各科人员进行感染知识培训,通过宣传栏、小手册等形式进行宣传,并不定期进行考核,不合格者加强培训直至考核合格。

1.3.4医院环境的监测

设立感染24h监控制度,医护人员发现感染后需填写感染报告,并在3h内上报感染管理科,确保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情况完全掌握。此外,密切监测医院微生物学,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各科室物体表面和空气的菌群,得出结果立即反馈到科室进行整改,同时加强抗生素药物应用的管理。

1.3.5医疗用品的管理

严把消毒关,加强管理医疗用品的流通环节,确保医疗用品的消毒质量和安全性,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的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各部位感染发生率均显著降低,管理前的感染总发生率为1.58%,管理后的感染总发生率为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医院卫生质量的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前,医院卫生质量合格率为92.87%,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达到99.40%,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医务人员卫生执行情况的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前,医务人员卫生执行率为39.97%,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提高到52.99%,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报道指出,护理人员卫生执行率低下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导致的医院感染占医院感染总数的30%以上。此外,医院有着环境复杂、人员密集等特点,医疗废弃物和带菌患者均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发生后,感染造成的心理负担导致康复速度减慢,患者住院时间随之延长,医疗质量大打折扣,这些极大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而医疗质量又是评价医院好坏的最重要指标,所以医院的声誉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施行优质护理管理对患者和医院都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指出,护理人员导致医院感染主要有以下因素:①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和意识均比较欠缺,导致不能很好地落实感染管理制度;②护理人员未能及时隔离带菌患者,同时病区的消毒措施执行力差;③《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落实力度不够,卫生行为不规范。本研究中,医务人员卫生执行率仅为39.97%时,其对应的医院卫生质量为92.87%,两者均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另外其对应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达到1.58%,亟需改善。本研究中采用优质护理管理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干预,其内容主要是针对上述3个问题进行制定,如加强相关知识和意识、落实有关制度及加强卫生监督等措施,以期提高卫生行为执行率、改善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疏忽。在本研究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各部位感染发生率均有明显降低,感染总发生率由原来的1.58%降至0.93%,医院卫生质量合格率由92.87%增高到99.40%,医务人员卫生执行率由39.97%提高到52.99%,管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采用优质护理管理后,医院的卫生质量和医务人员卫生执行情况均得到显著改善,医院感染情况也得到有效控制,与常银环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优质护理管理可改善医院卫生质量和医务人员卫生执行情况,进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良好。

作者:卢凤英 延丽雅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朗医院感染管理科

篇7: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我院外科收治的12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精神障碍、意识模糊、恶性肿瘤。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25~67(41.2±2.9)岁;手术类型:神经外科手术25例,胸外科手术38例,骨外科手术50例,其他外科手术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应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呼吸进行24h持续动态监测,密切留意患者感觉运动、临床意识、瞳孔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同时给予患者饮食、康复指导。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分期护理管理措施:①术前:a.术前组织学习。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并在日常护理中严格执行;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结合外科实际情况做好规范、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b.加强监控力度:定期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提高护理人员灭菌、消毒、无菌操作的意识。保持病房清洁、通风,每天紫外线消毒30min,每个月对空气病原菌含量进行检测。c.加强营养支持: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力低下,甚至有的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增加了患者感染的风险。因此,术前应指导患者多摄取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康复。②术中:注意病房护理与手术室护士做好工作交接及配合。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护理时,应从肢体远端较小静脉逐步向近心端穿刺。手术可导致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温及血压等指标紊乱,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患者安全。③术后:a.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房温湿度适宜,地面、物体表面及空气定期消毒,定时开窗通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各项操作。b.做好呼吸道管理。协助患者深呼吸,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对于无法排痰患者给予诱导排痰。c.密切观察患者感染征象:术后加强患者全身症状、体温及引流等情况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性感染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评分。满意度评分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90分为满意,分值越高表示满意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外科患者由于病情大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创伤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加之各种侵入操作,导致患者感染风险增加。有研究认为,外科患者发生医院性感染的因素较多,除了患者年龄、免疫力、基础疾病外,医院管理不到位也可增加患者医院感染风险。还有研究指出,医护人员对感染预见性不足,无菌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可增加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本研究根据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护理分期,患者不同分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旨在研究降低患者继发性感染的有效护理模式,促进患者预后。术前组织学习、加强监控力度、加强营养支持,术中积极配合,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术后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呼吸道管理、密切观察患者感染征象。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分期护理管理措施应用于外科护理管理中,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分析原因:术前加强医院感染的培训和监控力度,提高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的规范性。由于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力低下,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术前指导其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从而降低患者医院感染风险。术中密切配合,规范进行无菌操作,降低了感染的风险。术后加强病房管理可减少空气中病原菌的数量,提高患者舒适度,严密观察患者感染征象,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可有效防止感染进一步发生。总之,分期护理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吴艳 安淑君 单位: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篇8: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危险因素

1.1预防医院感染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

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多年来我们没有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和流行,还有大量抗菌素的应用。这种侥幸心理导致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规范。

1.2消毒措施不到位

由于护理人员意识淡薄,导致消毒灭菌措施简化,达不到消毒要求。

1.3侵入性操作

如导尿、动静脉插管、介入治疗、腔镜的使用、各种穿刺等破坏了人体皮肤、粘膜正常的屏障功能,增加了外源性感染的机会。

1.3.1各种穿刺时皮肤消毒不规范如常用的0.5%碘伏应以穿刺点为中心由里向外螺式消毒二次,直径大于5cm,待消毒液自然半干燥进行穿刺。但个别医务人员只消毒一次,且作用时间不够;一次穿刺未成功,不更换输液器具二次穿刺,可引起静脉炎、局部感染。

l.3.2连续使用中的一次性鼻塞、湿化瓶没有规范更换、清洁消毒,或一人用完后清洁消毒措施不规范由于这类病人病情较重,自身抵抗力差和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菌素,频繁或长期使用湿化瓶输氧,因而氧气湿化瓶或管道染菌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监护仪发射器及导联线、雾化吸人器等也存在同样问题。

1.3.3体温表、止血带使用后不清洁处理直接浸泡于消毒液中,影响了消毒因子对被消毒物品的消毒作用。

1.3.4血压计、听诊器等清洁消毒措施不到位

1.4病室内空气污染

基层医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探视人员、陪员较多,人员流动性大,使空气洁净度明显降低,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悬浮造成空气污染,引起呼吸道感染。特别有危重病人时,各项诊疗操作频繁,医护人员及陪员多,加重了空气污染。个别病人对紫外线、消毒液过敏,使病室空气及物表消毒不及时,也是造成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

1.5床单位消毒措施不到位

如扫床套、污被单清洗不彻底或没有清洗直接浸泡消毒、消毒液浓度不足、浸泡时间不够等,都不能有效杀灭病原菌,造成交叉感染。

1.6洗手不规范

手是发生医院感染最重要的传播媒介,规范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医务人员每天坚持高质量的洗手消毒可使医院感染率降低25%~50%,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近40%的医护人员是在完成各项操作后才洗手,主要原因是:(1)洗手依赖性差,没有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2)基层医院洗手设施不合理,不建全。(3)病房工作量大,工作时问紧,危重病人多,使医护人员忽视了洗手。

1.7医疗废物收集不规范

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危害认识不够,如诊疗后的一次性手套、口罩、护士拨针把棉签交给病人压迫止血后扔在病房生活垃圾袋内,造成了病源菌的扩散。

2管理对策

2.1科护士长积极配合护理部和感染科工作人员

加强相关人员病室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以《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处理原则为内容,对临床医生、护士、从事消毒、医疗要之;集处理的人员进行有关理论、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2.2加强病室内相关物品消毒措施的落实

2.2.1科室要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病室内使用物品消毒措施如持续氧疗、雾化、监护病人的一次性鼻塞、湿化轰、善吸入器管道、面罩、监护仪发射器及导联线等每天更换消毒,同一病人用后彻底清洁并消毒。

2.2.2加强病房管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护士长加强管理,限制陪护和探视人员,减少病房人流量,空气消毒每2~3次,每次≥30min。开窗通风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了除病菌的方法,每天2次,每次20min~30min。提高至空气洁净度。

2.2.3改善病房洗手设施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赖性,必要时手消毒,是减少交叉感染的主要措施

2.2.4护士长、监控护士随时检查医务人员有无违反控制医院感染操作规程的行为。护士长在周、月质量考核会诙二存在的问题反馈。并有整改措施。必要时与经济挂沟。

2.2.5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诊疗后的医疗废物须回收于专用的有标志的黄色塑料袋内。减少因医疗废物而造支亏菌的污染及扩散。

2.3减少侵入性操作

如能口服的不用静脉给药,能保守治疗的不用手术治疗,以保护机体正常的屏障功能,减少外源性感染的机率。

2.4病人人院后责任护士把预防医院感染知识的宣教贯穿于住院始终

如勤洗(教给病人正确的洗手方法)、不乱窜病室、常见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隔离方法、生活规律等病室感染控制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科室护理单元承担着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责任。因此,探索护理管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保证护理质量,为病人营造安全的护理环境。

作者:雷建萍 徐卫霞 单位: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中医医院

篇9: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5月—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234例,男120例,女114例;年龄18~68岁,平均(46.48±2.36)岁。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同意进行本次研究,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将23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护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护理人员的管理。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管理,重点讲解医院感染的多发因素、危害及控制要点,使医护人员能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从思想和行动上均充分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治工作。另外,还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和责任管理,以明确每位医护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2)医疗操作活动中的护理管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全体医护人员均应定期学习该措施,并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防止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护人员发生及交叉传染,另外具体科室的感染预防工作应进一步细化,尤其是重点科室,如婴儿室、产房、供应室及手术室等,以使操作规范实施更加顺利。(3)患者护理管理。针对不同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完成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的常发因素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嘱患者注意做好个人卫生清洁工作,如有亲属需要探访患者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且叮嘱患者尽量不要随便串病房,同时通过人性化的交流,使患者和家属能配合预防感染的措施的施行工作。(4)日常消毒管理。日常消毒管理工作在整个医院感染控制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应做好日常消毒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消毒供应室的操作规程,将不同科室、不同种类的器械进行科学分类,并严格控制污染的流动,将污染区的清洁区进行有效区分,定期对器械消毒情况进行抽查,确保从消毒供应室流出的每一件器械都符合清洁消毒标准。同时,严格执行日常消毒工作管理人员的安防防护工作,实施消毒工作时必须穿防护服,按照标准洗手法洗手。另外,院内的环境也应有专人进行定期消毒,保证空气流通,有效杀灭病菌。(5)规范监管制度。建立完善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监管制度,由专人对具体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定期检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如空气及地面的消毒情况、消毒液及消毒器械的细菌残留情况、医护人员洗手情况等,如有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每位医护人员都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及护理质量进行观察。护理质量通过患者填写护理质量评分表确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医院感染9例,发生率为7.69%(9/117);观察组医院感染2例,发生率为1.71%(2/117),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4,P<0.05)。对照组医疗纠纷8例,发生率为6.84%(8/117);观察组医疗纠纷1例,发生率为0.85%(1/117),两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0,P<0.05)。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7.23±3.05)分,观察组为(95.23±3.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03,P<0.05)。

3讨论

医院感染比较常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医院感染发生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还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直接因素。因此,采取合理措施有效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护理工作在医院住院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如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不按操作规程进行,则会降低护理服务的质量,加大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可能,因此,加强住院患者的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十分必要。目前,临床中针对医院感染的护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松懈、不按操作规范操作的现象;各具体科室护理部不重视医院感染,仅仅按照常规护理进行工作;防控感染各环节运行不畅,存在诸多隐患。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管理,做好护理人员的管理、医疗操作活动的管理、患者的护理管理、日常消毒的管理及规范监管制度等工作,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较少,且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评分较高,均表明实施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上的重要作用,今后的实际临床工作中,还应加强住院患者的全方位护理管理,针对不同科室的患者指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为进一步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做出应有贡献。综上所述,加强患者的护理管理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玲利 单位: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

篇10: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4月至202月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0例,女80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8岁,平均(47±7)岁。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50例,女40例,平均年龄(42±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龄(4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管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加强无菌操作的护理

对医疗器械的用具应进行严格清洗,且遵守去污、除菌等清洗工序,并认真执行各道工序。若器械用具是金属类,清洗后要达到无污无锈且光亮的标准,若器械用具属于玻璃类,清洗后要无水珠、无污垢、无血迹且光亮,若为碗、盘等器械用具,清洗后除了要达到无污、清洁等标准外,还不能出现脱瓷变形的情况,对于剪刀、手术钳等用具,在清洗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刀口。

1.2.2进行护理防范教育

相关人员应定期对日常护理工作中易发生护理差错的环节进行分析,并根据临床护理发生的差错实例总结,在以后工作中要吸取经验教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并且要执行操作规程,尽量减少院内感染,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1.2.3加强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

在器械物品进入无菌室进行存放前,必须要进行灭菌、干燥、无损检查。且进出顺序要以先进先出为基本原则,物品的存放位置要固定,每天还要对物品进行清点与湿式清扫,并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若发现有过期或缺损的物品,不能对外供应。存放物品的室内环境温度要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要小于60%。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院内感染发生率。主要包括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比较

经相应的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为74.4%,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例数为45例,感染发生率为50.0%;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例数为13例,感染发生率为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院作为与患者接触的重要区域,其护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者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患者对医院的认可度,并且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还直接反映其管理水平。护理管理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中,牵涉到控制感染的所有环节,另外因门诊每日的客流量较大、各种患者来往复杂,极易导致发生院内感染。若医护人员所使用的医疗器械没有经过彻底清洗、灭菌、消毒,很容易产生交叉感染。因此,控制与预防院内感染是门诊护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相应的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加强门诊护理管理制度的完善力度,能够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率。综上所述,提高医院门诊护理管理水平,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重视并加强医院门诊护理管理。

作者:王铮 单位:长春市妇产医院

篇11:手术室护理管理效果研究论文

手术室护理管理效果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风险意识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2例作为观察组,住院期间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加强了风险意识管理;另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2例作为对照组,住院期间手术护理管理中未加强风险意识管理。通过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风险发生率,观察分析风险意识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管理,有助于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一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应予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风险意识管理;手术室;效果;患者

在医院诸多科室中,手术室是重要科室之一,是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手术治疗的场所,工作节奏快,人员流动性大,再加上手术室患者病情具有复杂性,术中情况多变,这均大大增加了手术室的风险性[1]。可以说,手术室是护理风险系数极大的科室之一。为了保证患者于手术室的生命安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就要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加强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笔者主要针对风险意识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展开观察和研究,并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做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2例作为观察组,住院期间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加强了风险意识管理,其中男107例,女95例,年龄19岁~75岁;另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2例作为对照组,住院期间手术护理管理中未加强风险意识管理,其中男100例,女102例,年龄19岁~76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对照组202例患者于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进行手术治疗期间,手术室在护士长的指导下进行常规的手术室护理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手术室针对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管理和手术室护理管理。在观察组202例患者于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进行手术治疗期间,手术室已经进一步加强了风险意识管理,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1)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参加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和学习,通过实际案例向护理人员强调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岗位职责加以明确,了解自身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求其按照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自身做起,加强风险管理。(2)进一步完善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以制度进一步明确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因违反或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行操作而导致的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与此同时,对于因违反或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行操作而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护理人员,按照规章制度,采取惩罚措施,以示警戒,督促其及其他护理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增强风险意识。(3)定期检查手术室的护理管理情况,对于存在的差错、隐患等的根源进行分析,若分析结果是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就要及时对制度或者工作流程进行修改,或者增加必要的设施;若分析是个人问题造成的,要及时查找责任人,限期整改,通报全科,让大家引以为戒,实现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持续改进。(4)要求护理人员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时刻保有预防和控制护理风险的警戒心,在术前、术中、术后严格做好各项护理工作:①在术前,要对手术时需要用到的医疗器械、设备进行认真的准备和检查,做好手术室的消毒工作,深入病房,加强询问,对患者的病史、基础疾病以及过敏史等进行详细地了解和掌握,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接患者时,对患者的姓名、手术通知单、手术部位等进行严格核对。②在术中,安全舒适摆放患者的手术体位,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采用娴熟的技能协助术者完成手术操作,及时准确地传递手术器械、药物,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地观察,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变化后,及时汇报给术者,并配合术者进行对症处理。在进行输血操作时,要在对患者血型和需要的血量进行严格核对后,再进行输血,输血后,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的观察。术中要执行口头医嘱时,大声重复一次。术者完成手术操作后,关闭患者体腔前,护理人员对术中使用的器械用物进行认真核对,确认无误且未遗留在患者体腔后,再关闭体腔。③在术后,按照规定将切下的组织及时放置在标本袋里,将标签贴好,及时将送检的标本送检,对手术室进行清理,对医疗垃圾进行整理并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避免污染事件的发生。对患者术后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等进行严密观察等。

1.3效果评价指标

护理质量评分(以自制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表进行评分,满分100分)、护理满意度(以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统计,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以及风险发生率(回顾性分析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统计风险发生率)。

1.4数据处理

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c2进行检验。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有诸多风险,既有不确定性的不安全风险,也有可能发生的不安全风险,如果未重视护理管理,则会导致一些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2-3]。有研究提示,一些差错伤害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得以避免发生。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管理和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以对手术室护理中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发现、处理和控制,将护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将已经发生的护理风险的损失程度降至最低[4-5]。本院近几年进一步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尤其是加强风险意识管理,通过对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派业务突出的护理人员外出学习新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将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从术前至术后严格做好各项工作,并定期进行考核和检查,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加以识别,并督促责任人及时改进,实现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持续性改进。此外,在日常工作中,时常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列举典型事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使护理人员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术室护理风险,在平时的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就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规范地做好各项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处理。此外,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6],要对手术室存在的风险有预见性,对各种手术室护理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7]。通过高度重视手术室护理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提高,风险发生率得到降低。本次研究结果对此进行了有效的证实: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管理,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更好地做好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水平、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8],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扬.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0):443-444.

[2]李桂凤.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126-127.

[3]刘勤荣,张忠兰.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12(10):111-112.

[4]王东艳.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158-159.

[5]邓庆秋.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3):178-179.

[6]卢鸯鸯,王佩佩.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的作用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3):86-88.

[7]林艳玲.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6,6(14):147.

[8]李政玲,李方姣,张艳萍.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3):248-250.

护理管理内科院内感染研究论文

长期氧疗的护理论文

薪酬管理研究论文

我国护理绩效管理论文

我国儿科护理管理论文

糖尿病护理管理的论文

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论文

体检中心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ICU护理管理风险管理论文

长期护理下社会保险制度的障碍因素论文

保险长期护理研究管理论文参考(整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保险长期护理研究管理论文参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