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促进企业发展 论文(共含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ICC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转换企业审计工作模式的思考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整体提高,各地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国有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企业改组、改制,审计工作范围集中在少数重点企业。市县审计机关怎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审计的作用,有效的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笔者就转换企业审计模式提出一些看法。
审计关口前移,加强事中、事前审计
当前,市、县级审计部门对企业的审计主要实施事后审计模式,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应该肯定,事后审计在摸清家底、查错纠弊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摸家底、揭问题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企业审计的总体思路应该以审计为手段,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要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企业盲目决策、违法乱纪以及管理水平低下等现象的产生,企业审计就要把审计关口向前移,加强事中、事前的审计监督,建立长效审计模式。
改进工作方式,注重审计时效
现阶段对企业的审计,基本上由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为主,审计部门负责实施,而企业与审计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如果没有立项计划或立项滞后,那么审计部门就无法对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特别是重大经营决策实施审计监督。要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尝试:
一是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增强主动性。要加强事中、事前的监督,就必须在企业与审计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日常联系机制,做到会计信息共享,并指定审计人员对口联系若干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力求持续性、务实性,杜绝形式主义。变过去的“要我审”为“我要审”。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审计机关也要监督和指导企业内部财务人员依法履行国家的财经法规,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二是突出重点,搞好服务。由于各方面的局限,审计部门对企业日常监督不可能面面俱到,审计工作重点应该是促使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科技创新制度和重大决策程序,重点是对制度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督。使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制度化、规范化,重大经营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日常审计,把一些苗头性的、倾向性的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切实加强审计结果的落实,以防止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反复发生。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可利用其政策、专业方面的优势,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适时提出建议。
三是积极参与市场经济环境建设。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外部经营环境息息相关,只有把审计监督与外部环境协调起来,才能形成合力,使企业审计工作得到实效。首先,作好信息反映工作,把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管理经验及时报告给政府决策部门,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真实、翔实的依据。其次,保护企业的正当、合法经营,抵制各种不合理摊派,在治理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发挥审计的作用。
全面落实审计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是衡量审计工作成绩的标准。对考核标准的落实与评价直接影响到审计成绩的价值取向。目前企业审计结果落实的比较好的指标有:纠正违规金额、查出损失浪费金额、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数量、移送案件数量。这些指标主要考核“查错纠弊”这一审计职能完成的好坏,而对于促进增收节支金额、提出被采纳的建议条数等预防性指标则往往被忽视,这不利于审计部门加强“促发展”的力度。建议审计部门在全面落实考核指标的同时,可以在促进企业发展考核指标上作一些探索,如增加“定期提供企业经济运行审计报告”、“防止决策失误挽回的损失金额”等指标。
-------- 自 金审网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促进企业发展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关于转换企业审计工作模式的思考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整体提高,各地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国有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企业改组、改制,审计工作范围集中在少数重点企业。市县审计机关怎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审计的作用,有效的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笔者就转换企业审计模式提出一些看法。
审计关口前移,加强事中、事前审计
当前,市、县级审计部门对企业的审计主要实施事后审计模式,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应该肯定,事后审计在摸清家底、查错纠弊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摸家底、揭问题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企业审计的总体思路应该以审计为手段,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要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企业盲目决策、违法乱纪以及管理水平低下等现象的产生,企业审计就要把审计关口向前移,加强事中、事前的审计监督,建立长效审计模式。
改进工作方式,注重审计时效
现阶段对企业的审计,基本上由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为主,审计部门负责实施,而企业与审计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如果没有立项计划或立项滞后,那么审计部门就无法对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特别是重大经营决策实施审计监督。要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尝试:
一是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增强主动性。要加强事中、事前的监督,就必须在企业与审计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日常联系机制,做到会计信息共享,并指定审计人员对口联系若干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力求持续性、务实性,杜绝形式主义。变过去的“要我审”为“我要审”。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审计机关也要监督和指导企业内部财务人员依法履行国家的财经法规,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二是突出重点,搞好服务。由于各方面的局限,审计部门对企业日常监督不可能面面俱到,审计工作重点应该是促使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科技创新制度和重大决策程序,重点是对制度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督。使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制度化、规范化,重大经营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日常审计,把一些苗头性的、倾向性的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切实加强审计结果的落实,以防止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反复发生。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可利用其政策、专业方面的优势,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适时提出建议。
三是积极参与市场经济环境建设。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外部经营环境息息相关,只有把审计监督与外部环境协调起来,才能形成合力,使企业审计工作得到实效。首先,作好信息反映工作,把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管理经验及时报告给政府决策部门,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真实、翔实的依据。其次,保护企业的正当、合法经营,抵制各种不合理摊派,在治理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发挥审计的作用。&n
[1] [2]
经济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刍议论文
摘要:
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企业发展反过来促进着经济管理模式及理念的更新发展。我国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目前都存在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上的问题,要想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就必须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和经济管理模式,加强内控制度,培育先进文化以吸引人才。
关键词:经济管理;企业发展;内在关系;模式创新
一、引言。
(一)经济管理。
通常来说,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的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实际上,经济管理是经济管理者对于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过程。从广义上讲,经济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经济管理可以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不相干的生产要素之间不会自动相互影响形成生产力,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管理,才可以将不相干的生产要素人为地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生产力。
第二,经济管理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的包围之中,人类改造自然不断进步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人类劳动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管理者的智慧。经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越高,则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此时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结合与搭配也就更加科学,从而工作效率提高,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经济管理使得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前提是科技可以得到科学的管理。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再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二者之间的搭配便可以形成一股巨大的发展力量,在科技得到应用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进步之中。
第四,经济管理影响着总体经济发展能力。经济管理需要处理多方面的事物,同时也要调节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是经济管理中五个必要的生产要素,这五个生产要素在经济管理中并不是简单的相加,经济管理的水平高低影响着五个生产要素之间的配合,因此,经济管理水平影响着经济总体的发展能力。
(二)企业经济管理。
从经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经济管理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其重要侧重的研究点在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宏观的角度讲,经济管理是政府对于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进行指导调控的管理行为,从微观的角度讲,经济管理则是企业或者某些经济组织为了集团组织利益而采取的管理活动。套用经济管理的定义,企业经济管理就是企业经济管理者为达到预定的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指挥等活动[1]。
就企业的经济管理而言,其主要围绕企业内部各方面因素来进行经济核算活动的开展,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内部组织和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使得企业活动向着企业目标不断迈进。具体而言,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经济管理多元化的特性使得经济管理在公司内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经济管理带有很大的利益性质,因为企业运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经济管理中,管理者多应用薪酬、奖金和奖惩等手段来调动企业利益链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了能使得企业的发展处于一种融洽的氛围中,经济管理者必须从中做出调节,除了通过一些奖惩手段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意外,同时还要采取各项活动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二、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追求经济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则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懂得如何管理经济的企业才能在发展中奠定基础,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不仅是企业健康运营的需要,同时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中高速的发展时期,虽然经济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企业法人代表经济管理意识不强,把经济管理只是简单的认为财务管理,更加注重于企业业务的发展,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缺乏长远的经济管理规划。
在经济快增长的环境中,这就导致了企业在经济发展战略、企业融资运营等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另外,资源配置、人员安置以及企业的财务管理同样也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会从整体上影响着企业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如果企业不能正确的`使用各种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严重的限制。经济管理从企业战略与长远发展层面进行调控,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管理对于市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建立起规范的经济管理制度,严格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控制与监督,合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优势并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经济管理可以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管理者往往更加关注于企业业务的开展与市场的拓广,而对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这是由于企业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阶段时,随着企业成本的加大以及获取利益的增加,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企业在运营中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为了企业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经济运作当中,企业的经济管理者开始学习先进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并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去筹划企业发展的未来道路。合理的经济管理策略使得企业处于正确的发展方向引导下,并且随着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企业的发展逐步踏入正规,顺利度过转型期。
(三)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产物。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上文中讲,当企业初始发展时,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管理者无暇顾及经济管理,而且发展初期的企业规模比较小,人力物力及其他各种资源都很有限,即使不采用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也能将各种资源、各种因素统筹规划,因此,这时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好坏的作用不明显。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因为企业缺乏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问题开始显露出来,随着投入与收益的同时增加,企业必然会产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完善诸如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经济管理制度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强公用车辆使用、人员接待等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等等[3]。
这些制度的确立都是为了建立一个井然有序的企业运行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问题与财务问题也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难点。此时,必须引进专业的人才进行规划,进行广泛、深入的经济管理改革。比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可以引入一些财务管理的自动化软件,协助工作人员完成报表、数据分析等工作。利用自动化的办公软件对普通事物进行处理以及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实现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财务管理只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方面,以其为例可以说明经济管理的一些思路和方面,将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都采用相通的方式进行改革时,经济管理的水平便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主要问题。
(一)对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到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后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各个中小型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对于发展初期的企业或者一些小型的企业作用不明显,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行业的白热化竞争,经济管理的优势在企业发展初期就开始显露,而且经济管理制度和经济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
(二)经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在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粗放型经济管理现象非常严重。在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中,企业往往片面的追求生产和销量,盲目的追加投资,最终却导致了企业收益降低。在企业管理的内部,缺乏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工作目标虽然很明确,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却不通畅,即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的机会,于是出现了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无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是出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之中的,因此,企业也不能一劳永逸,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
(三)企业经营管理组织效率低下。
企业经营管理组织形式是企业经济管理落后的重要因素,目前经营管理组织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企业的高层领导管理半径过大,无法对于超过管理范围的事物做出专业性的指导,因此,企业的决策就有偏颇的可能。
第二,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单一,传统的“直线职能制”模式已经不在适用于当下的企业经济管理中。
第三,经济管理工作中收集到的数据与各类信息往往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当企业高管依据这些数据做出决策时,失误率较高。
第四,传统模式下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的适应能力较差,每当发生一些突发情况时,管理组织的解决能力不足,反应速度迟缓,工作效率低下。
(四)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
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独立有特色的文化能够为企业保持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企业管理的核心也应该是文化的建立与培养。目前我国很多的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属于自己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根基不牢固,无形中导致了企业的核心力量不稳定,经济管理的工作偏离了企业发展的方向,阻碍了企业的进步。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如果慢于社会整体的建设步伐,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各类信息数据的采集不全面、不正确。而且缺少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企业对于事物的处理速度和处理质量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企业做出的各项经济管理决策不准确且不能适应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
(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尽合理。
新经济形势下,各个企业都加强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但是在不少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仍有不合理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对于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不够。经济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模式一直处于不断地更新之中,如果仅靠企业工作人员利用业余的时间来学习新知识、新方法,这不能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需求,因此,企业要定期邀请专业学者来对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以跟随经济发展的潮流。
第二,企业应该广纳人才。就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而言,除了要对在职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外,还应广泛的聘请有知识、有才能新员工,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注入新生力量。
第三,企业缺乏长久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企业员工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优化经济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理念,促进经济管理模式创新。
企业的长远发展必然离不开有效的经济管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和经济管理模式。首先,企业应该制定出规范的规章制度,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观念。其次,企业要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传统的粗放型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下时代的要求,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应该逐步向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经济管理模式创新重在转变,这一转变应该以以下三个方向为指引:
第一,模式的转变应该提高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模式转变的前期应确立好发展定位、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所拥有的以及潜在的市场进行深入的科学调研,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抓住发展机遇。要加强成本控制,强化质量监督机制,不断地规范管理制度,为企业实现长久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第二,良好的经济管理模式应该为企业员工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可以给予员工愉快感,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端正其工作态度,充分发挥出员工的工作才能。
第三,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增强团队合作,为企业凝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努力。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管理模式要在市场的需求引导下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实施后,要对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和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整。
(二)强化内控,提升企业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行各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催促着企业的经济管理也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确实对于当今时代的企业管理有所帮助,它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管理出现的误差,另一方面可以获取准确的信息,有效地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对市场的控制力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就要增强内部文件在企业内部传递处理的时效性,是经营者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的运营状态,是干部职工能够获取到企业发展的信息,在增强企业决策者决策的准确性的同时,也增强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确立可以为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增进政府、企业、客户三方之间的联系,搭建起互惠互利的发展平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其涵盖了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众多领域,如金融、营销、投资、市场、法律、信息等方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于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重点在于全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和人才工程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立与企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对于一个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让优秀的企业人才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对自己人生做出合理的规划。因此,企业在发展中要培养一种企业特色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吸引优秀的人才,用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文化增添一份特色,以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文化管理应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使企业经济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方面,要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吸引海内外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的加入,为加强和改善企业经济管理提供人才的支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积极地鼓励经济管理人才进行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并积极的对于科学有效的创新进行推广试行,激发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优秀人才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科学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奕松。分析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J]。赤子(中上旬),:171。
[2]刘威扬。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8(05):77—78。
[3]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经济空间,2012(02):85—86。
[4]肖锋。浅谈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7—28。
[5]张宁。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19(03):110—111。
[6]任娟。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7):23—24。
建立科学治理模式促进生猪产业绿色健康发展论文
随着农村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南安市农村生猪养殖所带来的收益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养猪业逐渐成为农村畜牧业的主体。但随着农村生猪养殖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养殖过程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南安市农村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农村生猪养殖中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治理实例,提出了适合南安市实际的科学治理的方法,探索有利于减少猪场的污染,净化环境,同时还有助于提高生猪的养殖治理技术,为农村生猪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1 引言
生猪养殖污染的严重性分析。生猪养殖是南安市一项主要的农业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发展迅速。据调查统计,目前南安市生猪养殖场(户)有2500多家, 存栏50多万头,其中:存栏2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有250家左右,存栏约 40多万头。规模化、集中化的生猪养殖,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猪养殖每年产生大量的粪便排泄物,如不及时处理,不仅会对周围的环境、水质、空气造成污染,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会对生猪养殖本身造成一定的危害。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不但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由于生态环境科学遭到破坏,严重威胁水环境安全、人居环境和老百姓健康。与当前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的理念相背离。如何创新养猪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变废为宝,实现猪粪便的有机利用,对于做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减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真正实现生态养殖、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实例介绍
2.1 益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南安市东田镇东田村
占地200多万m2,其中林地100多万m2,池塘4万多m2;猪场用地6万多m2,现有猪舍11栋2万多m2,良种母猪300多头,生猪存栏2500多头,添置了固液分离机,配有封闭式的`粪便堆场300多m2,建设800 m3的氧化塘,1500 m3的沼气池。是一家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用循环农业模式,就地消纳养猪粪便,实现养殖污染的根本治理。
公司治理养殖污染的措施:采取铺置缝隙地板,尤其是现代化高床集约化养猪,从妊娠母猪、产仔母猪、断奶仔猪到育肥猪都采用全漏缝地板或半漏缝地板的铺置,不仅便于粪便的收集,做到干湿分离,同时也能改善猪舍卫生和防疫条件;实行雨污分离,全场的养殖污水通过管道收集,雨水通过明沟排出,实现雨污分离;建立“猪-沼-果(草、林、菜、鱼等)”循环农业模式。粪便干湿分离后,废水流入1500多m3的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仔猪保温和生活用气;沼液流入氧化塘,进行多级氧化塘处理收集后,进入固定的输送管道、沟渠或运输工具将沼液尾水回用山上施灌80多万m2的油茶, 10多万m2的速生林及鱼池等;猪粪清理收集后和沼渣集中堆积发酵加工为有机肥料,用于林地;确保粪污处理措施全程落实,实现养殖污染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做到生态循环型零排放。
2.2 龙峰园农场位于南安市洪濑镇谯琉村
三面环山,防疫条件良好,拥有山地100多万m2,种植速生林24万株;猪场用地20多万m2,猪舍3万多m2,现有生猪存栏数6000多头,其中良种母猪620头;该场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先后获得“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生猪基地”和“南安市副食品调控基地”称号。
建设容量为12700 m3的大型沼气池一座,配套全自动高效固液分离机,以及配套沼气发电系统和生化处理设施;购置2台分别为120kw和75kw发电机,利用沼气24h发电,日发电量:1670kw时,基本解决场内用电,月节约用电费3万元左右。
养殖废水全部经过处理,回收用来冲洗猪舍,循环利用;用于灌溉周边速生林;在养殖场配套小型有机肥料的生产,聘请专业的技术顾问来指导,年提供5千多t有机肥,多数自用速生林施肥;最大限度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达到“达标排放”。提供电力,热能及固液肥料等额外有价值的副产品,实现“双赢”和”绿色养殖”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3 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思路对策
为促进生猪产业绿色发展,确保通过养殖全过程综合治理,实现养殖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经过实地考察,认真总结南安市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成功事例,综合分析各种治理方式,因地制宜提出南安市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总体思路:对于规模化养猪场,要大力推广“漏缝地板-干清粪-少冲洗-减排放”, “漏缝管道干湿分离-干清粪-少冲洗-减排放”等模式。同时,在农林地面积较大的地区,重点推广“猪-沼-果(草、林、菜、鱼等)”生态循环型养殖模式,实现就地消纳污染物;在农林地面积较小的地区,大力推广沼气发酵、生化处理等措施;最大限度促进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达标排放;对农村家庭散养的小养猪户,指导开展“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措施,提倡相对集中饲养,实现污染物集中标准化处理和资源化循环利用。
4 生猪养殖中废弃物的处理工艺流程
4.1 生猪养殖中废弃物的处理工艺
生猪养殖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过程,收集干湿粪,清除部分鲜粪从而可以有效减少水冲洗量,降低污水量的产生,在源头上减少污水的排放量,同时将污水通过固液分离机进行处理,从而降低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对粪便的氧化效率和厌氧消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沼气池进行发酵处理,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如果是大猪场,沼气量充足,可以用来发电;如果是家庭散养,沼气量少,可用来日常的烧饭或冬季保温。同时整个工艺流程在全封闭中进行,将杀死大部分污水中所含有的病毒细菌,可以有效降低蚊蝇的滋生,切断寄生虫的生长周期,产生的沼渣和沼液成为农作物的优质有机肥料。如果有一定种植面积,可用作林、果、茶等的有机肥;如果缺少种植需求,可通过生化处理后,在工艺流程中采用生物法进行处理,固定化微生物节能曝气生物池提高了微生物的适应性和活性,同时解决了传统生物处理工艺中由于污水的第二次污染,最大的优点就是除臭确保了污水处理站周围环境不受污染,达到“达标排放”。
4.3 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技术参数
4.3.1 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南安市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实例
应注意把握相关技术参数:存栏1头生猪需要配备0.1 m?粪便储存空间,0.2 m?沼气池,0.3 m?污水尿液储存池(储存2个月),1m2养殖舍实际活动占用空间;5头猪的排泄物至少要用667m2地来消纳。
4.3.2 养殖废水排放标准
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日排放浓度,主要指标如下表所示:
5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针对生猪养殖污染综合治理较为经济适用的治理模式,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新思路,也对综合治理模式的原理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通过在一大型生猪养殖场进行实施,不仅减少了猪场以及周围环境的污染,具有明显的污染治理效果,实现了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收益,值得在南安市农村生猪养殖基地推广使用。
★ 企业发展工作简报
★ 企业发展工作总结
★ 企业发展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