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词义新解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鱼贝贝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语境与词义新解论文(共含16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鱼贝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境与词义新解论文

篇1:语境与词义新解论文

语境与词义新解论文

语境对词义的决定作用,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语境决定了义位,也就是说语境不同,词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语境的概念,源于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认为语言不是一套完备的体系,语言的意义不可能完全由它自身而要由语境来决定。语境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语境指话语产生的当时及其前后的各种事件,可称为“情景语境”,包括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语境,又称小语境;广义语境则包括话语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可称为“文化语境”,除包括狭义语境外,还包括与人的言语表达行为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环境气氛、社会背景等,因而又称为大语境。伦敦学派的创始人约翰·鲁伯特·弗斯吸收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概念,并主张语境有两种: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内部,即一个结构和一个系统内各个成份之间的组合关系;另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外部,即语言是不可能和语境分开的。西方语言学家对语境理论的阐述对于我们今天对语境与词义的理解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词义除了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外是由环境补充、确定的。因此,词义的运用、理解与交际的环境,说听双方的职业身份、心情、生活经历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句子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往往需要参与交际的人自己去补充。而交际的语言环境则可以使词语具有比较确切的意义。具体的说,语境就是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的功能有两个:其一是解释功能,其二是过滤功能。语境不仅帮助我们推究词义,还帮助我们防止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的出现。因此,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研究语境对词义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来共同探讨一下:

(一)社会语境决定词义

(1)历史社会环境

在不同时代,所处社会环境不同,语言环境也肯定有所不同。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种不同,才能更好地理解词义,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例如:

小说《六十年的变迁》里季交恕问方维夏:“你知道这个消息吗?”方:“什么消息?”季:“蒋某开刀了啦!”方:“什么病开刀?”季:“你还睡觉!杀人!”显然方没联系到1927年社会革命形势的变化,就不明白“开刀”两字究竟指什么,要别人做进一步的解释。

(2)语用社会环境

词的“组合意义”的研究就是在语用社会环境影响下词义的若干变异意义,即交位变体,是受整个社会语言内部因素影响的`结果,主要是一个义位受近邻或远邻的义位“语义溢出”作用而获得的新义。例如:

A.这小东西,真可爱!

B.这是些什么东西!

同样的“东西”,但由于说话人的语气,声调不同,而使两者的基本义和附加义有所不同。“东西”《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义项: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但在第一句话中的“东西”,特指说话者喜爱的小动物或小孩子,使基本义缩小,并且具有了喜爱的情感附加义。第二句话中“东西”指让说话者厌恶的事物,具有了厌恶的情感附加义。

篇2:语境与词义新解的相关论文

【摘 要】语境对词义的决定作用,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语境决定了义位,也就是说语境不同,词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关键词】词义;语境;变化

语境的概念,源于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认为语言不是一套完备的体系,语言的意义不可能完全由它自身而要由语境来决定。语境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语境指话语产生的当时及其前后的各种事件,可称为“情景语境”,包括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语境,又称小语境;广义语境则包括话语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可称为“文化语境”,除包括狭义语境外,还包括与人的言语表达行为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环境气氛、社会背景等,因而又称为大语境。伦敦学派的创始人约翰·鲁伯特·弗斯吸收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概念,并主张语境有两种: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内部,即一个结构和一个系统内各个成份之间的组合关系;另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外部,即语言是不可能和语境分开的。西方语言学家对语境理论的阐述对于我们今天对语境与词义的理解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词义除了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外是由环境补充、确定的。因此,词义的运用、理解与交际的环境,说听双方的职业身份、心情、生活经历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句子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往往需要参与交际的人自己去补充。而交际的语言环境则可以使词语具有比较确切的意义。具体的说,语境就是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的功能有两个:其一是解释功能,其二是过滤功能。语境不仅帮助我们推究词义,还帮助我们防止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的出现。因此,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研究语境对词义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来共同探讨一下:

(一)社会语境决定词义

(1)历史社会环境

在不同时代,所处社会环境不同,语言环境也肯定有所不同。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种不同,才能更好地理解词义,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例如:

小说《六十年的变迁》里季交恕问方维夏:“你知道这个消息吗?”方:“什么消息?”季:“蒋介石开刀了啦!”方:“什么病开刀?”季:“你还睡觉!杀人!”显然方没联系到1927年社会革命形势的变化,就不明白“开刀”两字究竟指什么,要别人做进一步的解释。

(2)语用社会环境

词的“组合意义”的研究就是在语用社会环境影响下词义的若干变异意义,即交位变体,是受整个社会语言内部因素影响的结果,主要是一个义位受近邻或远邻的义位“语义溢出”作用而获得的新义。例如:

A.这小东西,真可爱!

B.这是些什么东西!

同样的“东西”,但由于说话人的语气,声调不同,而使两者的基本义和附加义有所不同。“东西”《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义项: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但在第一句话中的“东西”,特指说话者喜爱的小动物或小孩子,使基本义缩小,并且具有了喜爱的情感附加义。第二句话中“东西”指让说话者厌恶的事物,具有了厌恶的`情感附加义。

(二)上下文语境决定词义

(1)词语言义的变体——言语义

语言义是指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一个词汇单位,或语言的词汇系统中的一个成员。也就是词的基义或概念义。“言语义”是指进入特定语境或言语片断的词,实际上指什么,现代语义学称为组合义,也就是义位处在言语组合中的变体。有的语言学家称这种义位变体为词的“涵义”而不是“意义”。词典上所列的义项,都是词的语言义,而不可能,也不必要把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言语义即义位变体都列上。例如:

A.场景:手术室门外,焦急地守候着正在进行子宫肌瘤摘除手术的病人家属,门开了,医生出来。

病人家属问:“切了吗?”

医生答:“切了。”

根据上下场景提示,这“切了”的一问一答是指“肌瘤切除”。

B.场景:一年后,这位医生来到一群老太太中锻炼。

大伙问:“切了吗?”

医生答:“切了。大家都一样,到了退休年龄谁还能例外?”根据上下场景提示,这里的“切了”是指办理离退休手续只能按年龄“一刀切”。

C.场景:锻炼完,医生回家。见女儿在看书,记起出门时要她把排骨切好。

医生问:“切了吗?”

女儿答:“早就切好啦。”

根据上下场景提示,这里的“切了”是指切排骨。

看,“切”“了”“吗”这三个语词符号本来是从交际场景中抽象出来的,在词典里都有全民共同理解的确定词义即语言义,其组词成句的方式也是符合高度抽象的汉语语法规律的。但经组成“切了吗?”“切了”这两个非主谓句进入不同交际场景后,无论是充当疑问句或陈述句,其话语含义并不一样,却又能顺利地进行思想交流。在医院和家里的对话,话语含义和字面意义一致,但“切”的具体对象不同,这是交际场景使抽象的语义具体化;而在锻炼时的对话,明显含有超越字面意义的寓义了。这是交际场景赋予话语的寓义。“切”这个词在辞典中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增加“退休”这个义项。这就是语言义的变体——言语义。

(2)篇张语境的延伸——具体语境

很多的话都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了解它的确切的意思,同样的话,两个人处境不同,可能会作截然相反的理解。例如:

《智取威虎山》剧中:坐山雕拿到杨子荣献上的联络图狂喜,杨子荣压着怒火,对行将覆灭的众匪说:“联络图一到手,牡丹江一带就是我们的了。”这里的“我们”在这种语境中,具有“包容”和“排除”两个相反的义项。匪徒听了这话认为“我们”一词包括他们在内,可是杨子荣说的“我们”一词则排除匪徒之外,这语言中的奥妙,观众一听就明白。幽默,含蓄的语言,会使观众心情松缓舒适,但如果不是这个语境,而是杨子荣面对战友说这话,“我们”就只能有一种义项。

(3)语义范围的改变——组合义

在交际过程中,上下文语境随时给词义以强烈的影响,增加或减少,改变词义所表示的范围,以适应交际的广泛需要,例如:

“菜”,孤立起来看,“菜”的词义是“蔬菜,可做副食用的植物。”一旦进入上下文语境,义位间,义位内部的变化都有可能。“买菜”“吃菜”两个义位的组合,使“菜”的义位扩大为泛指包括“蛋品、肉类、蔬菜”在内的副食品,由此可见“菜”的义位由于组合发生了广化。“摘菜”“泡菜”“渍菜”通过义位的组合,使“菜”的义位不同程度缩小,限于白菜,萝卜等。“摘菜”有两个意思:一是摘好可做菜的植物果实或叶子。二是去掉黄烂的叶子。这实际上也从另一角度限制了“菜”的范围,由此可见,这三个组合使“菜”义位发生了狭化。

(三)情景语境决定词义

(1)隐含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同样的词语组合,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意义可能很不一样,如“我等你半天了。”这样一个词语组合,出自不同人之口,表达的意义就很不一样。如是恋人之间说这样一句话,则往往含有一种撒娇意思,如是一般关系的两人见面时说这样一句话,则可能是一般陈述和埋怨,而如果是公安人员对犯罪分子说,则带有一种震慑罪犯的作用。又如在开着车窗的公共汽车上,甲对坐在车窗边的乙说:“今天真冷。”这句话单从字面上理解,可能只是陈述一种自然现象,但如结合具体情景来理解,甲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可能是让乙把车窗关上。再如,周末孩子对父母亲说:“明天星期天。”孩子说这话的时候并不是陈述一个事实,而可能是要提醒父母亲别忘了带他去玩或者作别的事情。

(2)情景语义

唐代朱庆馀和张籍的两首对答诗可以很好说明这个问题。朱庆馀的诗《闺意献张水部》是:“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籍的答诗《酬朱庆馀》是:“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这两首诗光从字面上看,全是关于闺秀装扮、姿色的对答,但实际上是一方在应举前借献诗向主考官请教,另一方给予满意答复的一场有趣对答。这两首诗对答得珠联璧合,委婉含蓄之中对答双方对诗句的言外之意都心领神会。由此可见,情景语境往往使词语产生言外之意,读者往往要结合一定的语境去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彼此更好地交流思想感情的效果。

由于情景语境常常能使言语产生言外之意,因此,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者有时为了追求某种特殊表达效果,往往保留一些言语空白,如婉转的告诫、含蓄的情感表达、辛辣的讽刺等把一部分言外之意留给听者自己去补充、理解。

(3)临时语义

词义在特殊情景语境作用下,往往会发生多种转变,最常见的是使词语意义向相反方向转变产生临时语义,而这其中又以词语感情色彩的转变为最常见。如孙犁《荷花淀》中写水生妻子等人去寻丈夫不着归来时的心情:“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失望,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在这里“狠心贼”成了几个女人对自己丈夫的昵称。再如“冤家”这个词,本指具有深仇大恨的人,但在我国许多古典戏文中却往往成为妇女对亲爱的男子的昵称。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语言中的反语等大都是利用词语的词义转变形成的。

情景语境使语义发生转变,并不总是向反义方向转变,在有些语境中,语义也会发生其它转变,使词语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临时意义。如“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这个俗语,这里的“天”和“人”都不再是原有的意义,不是实指某处的天空和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增加了一层新义:“天”指更高的境界,“人”指更有能力的人物。

(四)个人语境决定词义

我们不能忽略个人语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文章中,说话人本身的处境以及他的性格气质学识水平思维习惯对词义的影响。同样是“我去上课”,教师说是去讲课,学生说是去听课。同理,大夫说“我去看病”,与病人说“我去看病”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话语由于人的地位、处境的不同可能会做出截然相反的理解。

欢乐聚会上,有人惊呼:“火”!这时,成人的心理是骤然惊恐。因为他们直接或间接地经历过火灾,产生了对“失火”时许多可怕的心理联想,然而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中,一个未见过、听过或经历过“火灾”的人,对“火”的语义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牛”这个词,所指意义对一般人可能是相同的,但联想意义则不同。中国人联想到的是勤劳,印度人联想到的是神圣,欧美人联想到的是肉和奶的奉献者。汉语的“醋”常使人联想起“嫉妒”的内涵,英语与其对应的词“vinegar”却与“不愉快的,尖酸的,坏脾气”联系在一起。这都是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词义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语境对词义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词义在语境之中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语境以直接或间接,显现或隐藏等多样方式影响着语言的活动,制约着词义的显现。研究词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有利于词汇语义学中进一步研究语言运用的课题,从而也有利于选择恰当、准确的词语,提高交际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修订本) 商务印刷书馆 .北京

(2)石安石《语义论》商务印刷书馆 1993.北京

(3)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4)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侯维东《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5.4

(6)冯海霞《词义在语境中的变化》天津师大学报 .3

(7)黄伯荣、瘳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3:分析语境探求词义

分析语境探求词义

文言文教学要根据上下文意的`内在联系确定词义;要根据全文脉络及作者的意思揣摩其情理和意味,从而斟酌词义;要联系语言和文化背景审定词义;要结合具体语境,活解词义.

作 者:蒋士祥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2) 分类号:H1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分析语境   探求词义  

篇4: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论文

关于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论文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只有在真实语境的具体运用中才能实现其交际功能。词义不仅具有静态的语言义,而且会受特定语境的制约而产生动态的言语义。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词的语言义无法自给自足,它只能勾勒一个词语抽象的轮廓,却无法提供被概括对象的全部细节,必须借助语言义之外的语境信息才能够得以补充和确定,顺利完成交际。因此,词义对语境有极强的依赖性,它只有在语境中才得以显现,又是在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中不断演变和发展。语境不仅是词义存在的土壤和解释词义的必要条件,也制约和影响着词义。所以,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语境理论概述

语境,简言之,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作为沟通词汇语言义和言语义的桥梁,对于语境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语言学家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国外语境研究概述

在西方语言学界,最早将“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概念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他于1923年在The Meaning of Mean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境问题:“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并创立“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随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在马氏基础上成功地将语境概念引入语言学的研究当中,他在《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书中,将语境区分为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和由非语言因素构成的“情境中的上下文”两类。

(二)国内语境研究概述

在我国,语境研究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传统的语言研究就已经注意到语境在词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就反复强调对词义的解释要注意“隐括”和“随文解之”的区别。此后,近代学者黄侃进一步提出了“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的观点,其“解文之训诂”也等同于在特定语境中解释词义。陈望道是我国最早明确提出、探讨语境问题的语言学家,他在1932年的《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著名论点以及语境构成的六个要素,影响深远。

二、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与影响

进入言语系统的词义,必然会受到语境的制约与影响。语境对词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可以显示词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境使词义由概括模糊变得清晰具体;由多义变为单义;还可增加词的临时性意义,使其充满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境还会影响到词义的选择,制约着词义的组合与搭配。

(一)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词多义或歧义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是由于多义词具有多个义项,或是由于词义本身的模糊性,也可能是因为同形同音词的混淆。这时,必须借助特定的语境作为补充才能够确定词的具体含义,实现词义的单一化。

(二)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词义具有概括性,它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抽象概括的反映,舍弃了客观对象的细微差别。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对“草”的释义为: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这只概括出了“草”这类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并未容纳客观世界中所有草在形状、颜色、高矮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三)语境赋予词临时性意义

在特定语境中,一些词往往还会增加临时性意义。这些临时性义素并非词义本身所固有的,而完全是由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所临时赋予,并且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古代注疏所说的“因文诂义”“随事为文”等。如果脱离了上下文语境,这种意义便会消失。

(四)语境可以选择词义

语境对词义的选择,指在具体语境中词语搭配的问题。一个词能否在特定语境中出现,能否和语境中其他词语相互搭配,表现了词义的选择性。例如我们可以说“喝水、喝药、喝汤”,却不能说“喝饭、喝西瓜、喝馒头”,这是因为在“喝~ ”的语境当中,只有“水、药、汤”具有[+液体]的义位特征,而“饭、西瓜、馒头”却只有[-液体]的义位特征,后者只能在“吃~”的语境中出现。因此,语境会对词义产生制约,只有符合语境的词义才能被选择和显示,否则便会出现搭配不当的问题。

三、语境分析对词义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语言运用中,词义和语境紧密相连,从语境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汉语词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动态语境:词义研究的必要条件

语境分析在词义研究方面最首要的贡献在于:它突破了以往词义研究仅局限于语言内部结构的传统,将词义研究的视野由语言内部转向宽广的外界语境。传统语言学更多关注的是词汇的语言义,而忽视了对其动态言语义的分析,将语境的因素排斥在语言本体的研究之外。实际上,语境与词义密不可分,动态语境更是词义分析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语境渗透:词义发展的有效途径

语境对词义的发展和演变也发挥着巨大作用。词的语言义和言语义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词义的言语成分和语言成分之间也存在着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许多言语义是在语言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且一些言语义还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逐渐演变成词语的语言义。

(三)语境分析:符合汉语特点的必要补充

与词形丰富的西方语言不同,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词语缺乏形态的变化。而且,悠久的历史为汉语沉淀出极为丰富的词汇,加上中国人倾向于含蓄、婉转、隐晦的表达方式等,使得语境在汉语词义分析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中国人在言语交际中善用的比喻、婉言、双关等修辞方式,如果没有特定的上下文语境,甚至深层的社会文化语境为依托,仅凭字面词义就想顺利完成交际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广义的社会文化语境来看,其对词义的影响更是一种深层次、潜移默化的影响。假如不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就无法读懂《红楼梦》的深刻内涵;假如不了解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就无法体会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因此,结合语境来进行词义分析,不仅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有效方式,更是理解汉语词汇深层内涵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语境对词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它使词义变得单一而确定,灵活而生动,并成为词义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为词义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和依托。因此,词义依赖语境,词义研究也必须结合语境分析才能够真正做到完整和科学,离开语境,词义也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篇5:战国语境下的“白马非马”新解

郭智勇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香山文化研究所,广东中山528400)

[摘要]“白马非马”是中国名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个久悬未决的公案。传统上对它的解释都过于牵强,

无法令人信服。在充分阅读《战国策》文本和对战国年间思想状况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战国时

代的“白马非马”其实是一个非常朴素的话语。它的本意是:“白马”指的是“白马”这个地方而不是真正

的马。这表明传统上以为是战国公孙龙所著的《公孙龙子》极有可能是后人的托附。

[关键词]白马津;战国;日常语言;公孙龙

“白马非马”是中国名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一个著名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久悬未决的公案。据说它是战国时期的名家公孙龙所提出和主张。传统上,主流学派都以《公孙龙子》中的有关论述作为正解。该书《白马论》说:“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马”所指的仅是物之“形”,而“白”所指的是物的“色”,“色”和“形”不是一码事,所以“白马”不等于“马”。不难知道,这是从比较抽象的理论思维角度所作的一个概念分析判断。

问题是,这一对“白马非马”的解释仅仅是《公孙龙子》一书的说法,在先秦其它的典籍中并不旁证。

特别是,在刘向所辑的极为可靠的先秦典籍《战国策》中,本是有一段关于“白马非马”的话语的,只是二千年来这段话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解释。《赵策二?秦攻赵》有这么一段: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已如白马实马,乃使有白马之为也。

这段话的上下文是这样的:

秦王曰:“寡人案兵息民,则天下必为从,将以逆秦。”苏子曰:“臣有以知天下之不能为从以逆秦也。

臣以田单、如耳为大过也。岂独田单、如耳为大过哉?天下之主亦尽过矣!夫虑收亡齐、罢楚、敝魏与不可知之赵,欲以穷秦折韩,臣以为至愚也。夫齐威、宣,世之贤主也,德博而地广,国富而用民,将武而兵强。宣王用之,后富韩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为齐兵困于ト之上,十年攘地,秦人远迹不服,而齐为虚戾。夫齐兵之所以破,韩、魏之所以仅存者,何也?是则伐楚、攻秦而后受其殃也。今富非有齐威、宣之余也,精兵非有富韩劲魏之库也,而将非有田单、司马之虑也。收破齐、罢楚、弊魏、不可知之赵,欲以穷秦、折韩,臣以为至误。臣以从一不可成也。客有难者:今臣有患于世,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已如白马实马,乃使有白马之为也。此臣之所患也。昔者秦人下兵攻怀,服其人。三国从之,赵奢、鲍佞将,楚有四人起而从之,临怀而不救,秦人去而不从。不识三国之憎秦而爱怀邪?忘其憎怀而爱秦邪?夫攻而不救,去而不从,是以三国之兵困,而赵奢、鲍佞之能也,故裂地以败于齐。田单将齐之良,以兵横行于中十四年,终身不敢设兵以攻秦折韩也,而驰于封内,不识从之一成恶存也。”于是秦王解兵不2出于境,诸侯休,天下安,二十九年不相攻。《赵策二?秦攻赵》这段话二千年来都被置于一种扭曲的状态。归笼一下,传统的解释大约有三种,但都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第一种理解可说是不知所谓,如鲍彪所注:“如使白马实马,必有白马之为,而天下之马不皆为白马,故曰非马。”[1]这种解释与文章的语境毫无关联。第二种理解是似是而非,如戴文光所注:“白马原非马,六国原不纵。使名之为白马,实有白马,则六国言纵,实成其纵,今都不然。”[1]p1037这种理解好似与上下文有些关系,但仍然过于模糊,没有给出古人讲这些话的理由。第三种认为这一段是错简,完全不予理睬。这种理解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取消问题。

总之,过往的注解对这一段文字实质上并没有作任何真正意义上能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解释,也就是说对这一段文字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这使得我们对战国时代的著名命题“白马非马”的原意扑朔迷离,也使得我们对《公孙龙子》有关“白马非马”的理解是否真的出自战国名家心存疑虑。

笔者曾对《吕氏春秋》中“藏三牙”作过研究,得出了与过往的理解完全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吕氏春秋》中的“藏三牙”并非《公孙龙子》的“藏三”命题,它其实是一个日常意义的文字诡辩。

因为人们日常所知的常识是“藏两牙”(古“藏”通“臧”,“臧”是小孩的常用称呼,“臧两牙”是说“七八岁的小孩由于换牙常给人感觉只有两个牙。)“藏三牙”的.说法是一种辩术,它从字型上来说“藏三牙”。

“藏三牙”是说:“藏”字有三个“牙”型笔画。

[2]

在对《吕氏春秋》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战国时期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的思想主旨有了深刻的认识。战国时期的名家是建立在日常经验基础上的名学,它强调的是日常语言层面上的言意相符和名实一致。它与《公孙龙子》中纯粹的概念分析和逻辑梳理有相当的学术距离。笔者因而怀疑《公孙龙子》对“白马非马”的论述未必是战国时期形名家公孙龙的原意。

为此,笔者对《战国策》和相关经典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和深入的理解,果然在《战国策》文本所提供的背景和线索中找到了战国年间的这个命题的真正含意。

问题的答案出在“白马”上,传统上由于过于受制于《公孙龙子》文本,总以为这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实则从《战国策》文本出发,完全可以看出,“白马”指的是洹水边的一个地名,在战国年间是一个有名的渡口,秦国与东方六国的边界所在。这一点可以从《战国策》文本中体现: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挟荆,以东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流魏氏。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大王拱手以须,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秦策一张仪说秦王》)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傧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宣君有微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赵策二?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战国策》中“白马非马”的“白马”是一个地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哺乳动物“马”。“白马非马”这一话语在当时其实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言语,完全没有《公孙龙子》中概念分析和逻辑演绎的意味。

读者朋友也许会问,笔者凭什么要这样来理解?也就是说,为什么战国时的形名家要说“白马非马”这样的话?只要我们不被《公孙龙子》所前定,而是从《战国策》所提供的背景和线索中去思考,这一段话的含意其实是非常明确的。

我们都知道,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人是非常重视盟誓的。在进行重大的合作行动之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结盟仪式,宰杀牲畜以牲血涂口并将牲血注于盟书之上,进行口头及文字上的发誓诅咒以神圣化。1965年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时期盟誓遗址就是一个最好的实证,《吕氏春秋》中有杀牲结盟详尽的文字解说: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3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于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今周见殷之僻乱也,而遽为之正与治,上谋而行货,阻丘而保威也。割牲而盟以为信,因四内与共头以明行,扬梦以说众,杀伐以要利,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二子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诚廉》)所以宰杀牲畜从而进行“歃血”是结盟仪式中至为重

中国大学网免费论文频道 lunwen/

篇6:词汇与语境研究的论文

词汇与语境研究的论文

摘 要:语境意义包括语言语境意义、情景语境意义、文化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联想意义等。同时,词义还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词汇教学不能脱离于他们的使用环境,即语境。拟就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言语境意义;情景语境意义;文化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联想意义

1 引言

词汇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有丰富的语境意义。一般来说,语境意义包括语言语境意义,情景语境意义;文化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联想意义等。同时,词义还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词汇教学不能脱离于他们的使用环境,即语境。本文拟就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2 语境与词义的基本关系

Geffrey Leech 说:“语境是语言交际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语境对于正确理解词义,话语意义以及正确选择词语表达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于一个词准确透彻的理解是依赖语境的帮助来实现的。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分为三类,即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简单的说,话语语境是指字、词、句、段等的前后可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情景语境是语篇指产生的环境。文化语境是指某种语言赖以根植的民族里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伦敦学派的核心人物物弗斯接受并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理论,他指出:情景语境不仅包括说出来的话,而且还包括说话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的姿势,所有参与交谈的人以及这些人所处的那一部分环境。关于语境与词义的关系,Firth说:“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他认为在任何语言中,一定的词总是结伴出现。他所讲的“结伴”关系,就是狭义上的语言语境。“结伴”可以是搭配关系,前后文以及词与词之间的语境联系。一个词的准确意义在这种语境(结伴)关系中充分体现出来。语言学家Linda Taylor也说:“只能在词与词的相互联系中来理解掌握词义”。英语语言学家D。A。Cruse说的更透彻:“事实上,我们可以再深刻一点,大胆的说,一个词的词义是由该词的语境联系而构成的”。

3 情景意义

情景意义就是词汇或短语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产生的语用意义。概念意义从情景中产生,是从许多情景意义中提取的,同时又独立于具体的情景意义。孤立的一词一句会有若干所指或解释,在交际中就靠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所指或涵义。正如英国哲学家Wittgenstein 所说:“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n its usage in the language”。

请注意以下句中kill的词义。

(1)The lion didn’t leave his kill until he had satisfied his hunger。

(狮子吃饱了后才离开猎物。)

(2) My feet are killing me。(我的脚很痛。)

(3)That frost killed the flowers。 (霜冻死了鲜花。)

(4)He killed the bottle。(他喝完了那瓶酒。)

(5)That joke killed me。 (那笑话是我笑破肚皮。)

Kill 的基本意义是“杀死”。但在上面的例句中,都不能解释为“杀死”,且语义各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字典的编辑就是收集词的语境意义。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语境意义是不可能全部收入任何一部字典的。从这一角度来讲,词的准确意义只有靠语言环境来确定。请看下面的一组句子。

(1)I had a hand in drafting the contract。

我参与了合同的起草。

(2)Give me a hand with this desk,will you?

帮我办一下这张桌子好吗?

(3)We need three more hands。

我们还需要三个人手。

(4)We had a bad hand in the game。

他拿了一手烂牌。

如果一个学生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死死记住hand就是“手”,“手”即是hand,很难理解上述各句。离开了语境,一个单词只是一种符号,与其他任何的单词并无多大区别。学生应该懂得一个词只有与上下文相联系,才有其生动的意义,词语的含义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东西,它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的语言学家甚至就认为,each word when used in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充分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间词义交叉,词义不对等以及词汇的语境和语用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理解和运用词汇。

4 社会文化意义

文化语境意义是一种广义上的语境意义。Wilkins指出:“词汇的学习涉及词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的文化及民族特点自然会由词汇反映出来,这首先表现在它给词汇涂上一层文化色彩。对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离不开文化语境。文化语境与词汇的联想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从3个方面来说明。

(1)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词汇的联想意义或相同或相似。比如,百兽之中,狐狸生性狡猾,汉语有“狡猾的狐狸”之说,英语也有as sly as a fox之喻。

(2)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词汇的联想意义各不相。英语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同一词在不同文化境中产生各自特有的联想意义,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3)某一文化语境中特有的词汇联想意义,在另一文化语境中可能空缺。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汇在一种文化语境中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境中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既不产生任何联想,初相联想意义空缺。

竹子(bamboo)这种植物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史文人墨客赏竹、咏竹、画竹。竹也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高风亮节的性格象征。但bamboo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同样,一些词汇在英美文化语境中所拥有的联想意义在汉语文化语境中是空缺的。例如,beaver(河狸)喻指“卖力气得人”;eggplant(茄子)是个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字眼,是对“黑人”的蔑称;daffodil(黄水仙)是“春天”、“欢乐”的象征。

许多词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学生仅仅了解词的字典上的含义而不了解其文化语境涵义,就很难正确使用和理解这些词。

5 词义的变化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及其词义的变化最为显著。这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忘,借用外来词和旧词添新义。在现代英语中,nice是个褒义词,跟good,fine同义,但在过去,nice曾是“愚蠢的”“傻里傻气”的意思。coffin这词来自希腊语,一向指“棺材”,随着原子能科学研究发展,现在coffin可以用来指运送放射性物质的重屏容器。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变化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生的,而是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词义不仅在形成过程中与客观世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在词义的变化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化,词汇原有的概念意义往往被削弱,甚至消亡。陆国强教授将这种变化前和变化后的词义分别称为原始意义(primary meaning),派生意义(derivative meaning)。陆教授认为,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分化的现象,有的词原始词义逐渐消失,为派生意所代替。如harvest一词原指“秋天”,但该词义逐渐消失,现只用其转义“收割”或“收成”。

词义的变化进一步说明词义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词汇教学应该是动态的,不能忽视词的使用环境。

6 语境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应将词汇置于社会语境中来教。词汇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许多使用的空间,即语境,因为词汇来源于生活。教师应使课堂社会化和语境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将词汇的生活中的使用环境移到课堂上来。二是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语境。教材蕴含的语境也是来自于社会,因为教材本身也是源于生活的。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自英美作家的作品,多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背景,里面的许多词汇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遇到这类词汇一定要结合其文化语境来进行教学,既要讲词汇的表面意思,也要讲词汇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

(2)英语词汇浩如烟海,而学生的词汇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语境信息来准确地理解生词的词义。在一定的语境中生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语义关系。生词的词义隐含在语境中,语境以不同的方式揭示生词的词义。

(3)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其社会交际功能,因而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语言交际不可能在真空里进行,它必须发生在一定的场合里。所以,语言和语境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将学生置于有交际的语境里,使他们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本质上说,词汇教学应当是从语境到语境的教学。学生从具体的上下文中领悟一个词,最终能将这一词置于新的语境中去。教师不仅应将词语与其语境联系起来,还应当创造新的、丰富有趣的语境,帮助学生领悟一个词语的涵义。

7 结语

词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唯一的,它往往随着上下文、环境、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动态的词汇教学法,将词语和具体的语境相联系,不仅要讲词的基本意义,还应重视词的语用意义,即语境意义。教师应充分运用语境理论与语境知识来丰富词汇教学方法,尽量创造丰富有趣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领悟词汇的意义,鼓励和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词语正确的放置到新的语境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3。

[3]@王建华。语境层级与语义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

[4]@张雯。英汉词义的差异与翻译[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

篇7:语境、语境设置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简单地说,语境就是具体语言形式出现的环境,它可分为广义的语境和狭义的语境。

广义的语境是指社会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价值观念等等。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局部交叉渗透。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任何语言都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这便是语言的文化功能。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被人们用来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交际。ァ∠烈宓挠锞呈侵赣镅孕问匠鱿值木咛逵锞常又称情景。Halliday认为情景语境是由“场景”、“方式”和“交际者”三个部分组成。Hymes又进一步地将情景语境细分为八个因素:场景、角色、功能、意念、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以及语言辅助手段。

社会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社会交际规则,同时人们又必须根据情景语境中的诸因素作一定的调整。

语境设置的意义

英语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学生交际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交际功能也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学习英语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交流信息,即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即席地使用语言或话语规则进行言语交际活动。

交际法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和练习语言形式,才能培养学生判断语言形式是否得体的能力、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和意义的能力以及在适合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语言的能力。

中学生英语新教材以功能-结构体系为依据,以情景-话题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呈现教学内容。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正确地设置语境,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显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在轻松活泼、真实可信的语境中操练语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之一,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的语境设置

一、词汇教学与语境设置

美国《时代》周刊对各界成功人士做过调查,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词汇量特别丰富。L.R.Hubbard认为,“The misunderstood words(被误解的词)是学习“三大障碍”中最主要的障碍。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NMET中有了词汇拼写题,而且能力题型的分值在增大。如果教师孤立地去教单词,进行繁琐的讲解,而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这样不但起不到效果,还很有可能成为“学习的障碍”。如果学生看到中文“开“就只会背“open”,那么碰到“开车”、“开水”、“开灯”、“开机器”等词组就会出现错误,造成错用乱用。

在情景中学习词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牢固地记忆,还能使学生掌握使用语言的场合。

1.使用直观教具创设情景

词汇教学尽量使用直观教学,可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简笔画等设置情景。下面以初中第一册Lesson 49课为例,介绍怎样在情景中教生词。这一课共有九个单词:colour,red,white,black,green,yellow,blue和brown。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彩色粉笔。

Step 1 Presentation

教师举起一支红色的粉笔问“What colour is it?”后自己回答“It's red.”并边读red边在黑板上写出红色的red,领读几遍。然后教师仍举起红色的粉笔问“What colour is it?”让学生回答“It's red.”接着用同样的方式呈现white,blue,orange,green,yellow和brown。在呈现black一词时要用白粉笔在黑板上涂一个方块,把食指蘸湿,在白方块上写black,黑色的black就显示出来了。最后在这八个词的旁边写上colour。教师使用简单的教具粉笔设置语境,呈现出了所有的九个生词。

Step 2 Practise

教师收集各种颜色的笔,指着学生不同色彩的服装进行操练。先由教师问“What colour is this pen?“学生用colour words回答,进行控制性的操练。然后指着服装上的色块,一半同学问,另一半用colour words回答,进行半控制性的操练。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语境中逐渐巩固生词。

Step 3 Pair Work

学生两人一组,就各自的文化用品,彩图上格林一家穿的服装进行自由对话,问句可以从“What colour is it?“扩展开来,像“Which is your pen?The blue one.”“Whose shirtis white?“等等。这样,学生在信息交流中使用了学过的生词。

上面三个步骤从单词的呈现到单词的巩固操练,再到在对话中使用生词,都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贴切自然,效果也比较好。

另外,教师还可以介绍像a white lie(善意的谎话),a black sheep(败家子),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black tea(红茶),white coffee(清咖啡),brown sugar(红糖),green eyed(红眼的)等有关颜色的词。对于颜色词不能直接翻译或颜色错位的奇怪现象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介绍。

2.利用非语言手段进行词汇教学

作为语境因素之一的语言辅助手段包括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伴随语言的动作等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导入、演示还是学生的操练或实践活动,非语言手段都在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英语词汇中很多动词、动词短语和表达喜怒哀乐的形容词都可借助非语言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初一年级Unit 20中throw,ride,swim,fly,jump,sing,run;Unit 22中的write,read,listen,clean,count,watch,stand,talk,open,close,work和wear。这些词汇如使用动作等辅助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弥补学生语言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使词汇在情景中出现,使交际更具真实性。ァ 3.词汇的检测要创设语境

我们先来看一组练习,要求根据中文写出单词的正确形式,使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明确:

a.He is much (高)than you.

b.Thank you for (告诉)me.

c.The house was (建造)last year.

d.It's not easy to (胜)their team.

e. (小刀)are used for cutting things.

f.He drove his car very (小心).

g.Whose books are these? (他们的),I think.

h.This story happened in the (十九)century.

-ト绻只看中文,上面练习的答案可能为tall,tell,build,win,knife,careful,their和nineteen。但根据句子提供的语境,练习的答案应该分别为taller,telling,built,beat,Knives,carefully,Theirs和nineteenth。可见死记硬背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平时对学生词汇的检测要尽可能设置语境,测试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汇的能力。

二、语音教学与语境设置

中学英语中的语音教学除了教会学生认识音标,会读单词,更应该着重重音、节奏、语调的训练,使学生会读句子,会朗诵语篇。

当我们听到学生读I get up at six这个句子时,我们只能判断他是否读对了每个词,至于他的重音是否正确,我们就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我们设置以下三个不同的语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判断了。(加横线处表示重音)

(一) A:What time do you get up in the morning?

B:I get up at six .

(二)A:Who gets up at six in the morning?

B: I get up at six.

(三)A:What do you do at six?

B:I get up at six

语调也是这样,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正确的语调。例:

* Is this your ruler?--Yes.

* Excuse me! --Yes()?

两个相同的Yes,两个不同的语调,代表两种不同的语言功能。

因此,我们不仅要教好音标,读准单词,更重要的是要把语音语调与语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把握轻重缓急、高低起伏,以便更深地了解作品的思想意图和感情内容。

三、篇章教学与语境设置

中学英语新教材以背景-话题为主线编写的。每段对话,每篇课文都体现不同的语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钻研教材,寻找、挖掘和活化篇章本身的语境,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进行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从而把教材上凝固的文字转化成声情并茂的语言实践活动。

使用实物、图片、简笔画、音乐、幻灯片、录像、VCD、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一种真实的语言氛围,可让学生受到语境的感染和语境的暗示,从而情不自禁地融入语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自然的交际。下一段是四个可供参考的语境设置。

初中教材Book One Lesson 30,我们把一辆小自行车推进教室,拿一张自行车执照,寻找自行车失主的情景就相当逼真了。在Book One第六单元,Book Two的第十五单元,Book Three的第十单元都有“打电话”的对话。我们可以把电话机搬进课堂,一个真实的语境就设置好了,学生可以练习报电话号码,操练打电话的常用句式和结束电话的方式。Book Two和Book Three中都有“问路”的内容,我们可以把教室比作一个小城市模型,一排排的桌子就是一幢幢建筑物,每排之间的空间可以看作一条条的街道,折叠好的卡片上写着school,post office,park,bus station,toilet等名称放到桌子上,就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语境中操练“问路“,生动有趣。高一教材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异同一课,我们可以选择好两段有代表性的区别英音和美音的录音带,投影片上写好两段在词汇和语法上有英美差异的短文。让同学听录音,看短文,比较它们的异同,并在真实的语境中产生感性认识。

另外,介绍异国文化,可使语境的设置更为地道。如,初一Lesson 16中涉及个人隐私的年龄,初一Lesson 26受到他人赞誉的礼貌应答,初二Lesson 69以谈论天气作为话题的开始,初一Lesson 70受到邀请而礼貌地拒绝,初二Lesson 95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医生使用委婉语避免禁忌语以及整篇的幽默感……这些饱含英美文化的例子比比皆是。文化的习得是语言习得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在创设情景时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以消除障碍和失语。这样能使我们在语境中操练的语言形式恰当和得体,也使设置的语境更真实有用。

总之,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境设置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新教材在这方面的优势,正确合理地设置语境,并在真实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在语境中教学生掌握并运用词汇,在语境中简明扼要地点拔语法规则,在生动形象的篇章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篇8:语境与处境

语境与处境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人类为文明付出的代价已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事实上,先知先觉者一直不懈地试寻找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故而现代性问题成为当代学术思潮的核心.导致现代性分裂的是一元化体验结构与多元化现实诉求的冲突,偶在性问题由此突显出来,意义这一超验结构作整合现代性分裂的期待目标虽不是实在性存在但确是发生作用的存在.

作 者:郑丽丽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枣庄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AOZHU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6) 分类号:B089 关键词:现代性   偶在性   正当性   超验结构  

篇9:浅析语境与翻译

浅析语境与翻译

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于语境,语境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语境研究是正确翻译的必要条件.

作 者:曹翠红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外语商务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6) 分类号:H0 关键词:语境   语言语境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翻译  

篇10:紧扣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教师中心稿)

紧扣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教师中心稿)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邮编 221200

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别强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 即指扣语境,这是正确理解词义的前提;“重要词语”,主要指显示文章要旨的关键词语、耐人寻味的词语、显示结构层次的联络性词语以及起指代作用的词语等。所谓“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就是揣摩、推断在语境中被具体化或被引申了的词义,大致包含有指代义、隐含义、一词多义、比喻义等。

一、根据上下文,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现代文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一般来说,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常在其前文里,答案可以从上文寻找到(有的需要提炼概括)。例如:

1、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句中指示代词“这样”所指代的内容是:马克思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从上文可以找到。)

2、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1994年全国卷第23题)

“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头角上的骨架。(前句较长,可以采用缩句的办法显示其脉络,得到答案。)

二、依据语境,理解词语的潜在含义。

在阅读中,人们首先理解的是语言的字面意义。然而,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常常超过其字面意义。这就需要从字里行间“读出”其意欲表达的意图,即潜在含义。

1、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巴金《灯》)。

句中的“灯光”由全文看,不应是实指,而应该理解为“光明、希望、信念”,整句表明作者对抗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2、(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4分)

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解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清理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三、依据语境,推断出多义词的含义。

汉语中,一个词有时会具有多种相关的词义。词的多义现象对思想表达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语言丰富多彩,但也会给阅读带来一些不便。词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总要跟其他词组合成句才表达某种意思。因此,对于词的多义现象,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去体会,并正确理解它的含义。

例如:(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问:本文段中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本题中的“内容”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内容”的词典意义是事物内部包含的实质和意义,它只适用于本文中的内容②;由内容①的上文“……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可知内容①指的是文章体裁的各种类型;而内容③所在的句子“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可见它是指文章语言的表达方式。因此,文段中三个“内容”的内涵是各不相同的。

四、依据语境,把握词语的修辞义。

修辞方法的使用能够使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这种“变异”,能够更加有力地表现作者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更丰富多彩地体现语言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在理解词语时,我们要结合上下文,对修辞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去揣摩、理解。例如: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句中的“睡着了”使用了讳饰的修辞,把马克思的溘然长逝说成是“睡着了”,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比尊敬和对他逝世的无比悲痛之情。

2、幽雅的歌舞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儿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句中的“贝多芬”、“莫扎特”用了借代的修辞,依据“飘出”,可知须演奏,由“三月不知肉味”可知是高雅的,因此,“贝多芬”“莫扎特”代指的是:演奏的贝多芬、莫扎特的乐曲声。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必须以对全文的把握为依托,瞻前顾后,去粗取精,融会贯通,在具体语境中从多侧面、多角度地去把握,切实挖掘出词语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联系: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汪振学  邮编 221200   手机(0)13951462218

篇11:紧扣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教师中心稿)

紧扣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教师中心稿)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邮编 221200

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别强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 即指扣语境,这是正确理解词义的前提;“重要词语”,主要指显示文章要旨的关键词语、耐人寻味的词语、显示结构层次的联络性词语以及起指代作用的词语等。所谓“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就是揣摩、推断在语境中被具体化或被引申了的词义,大致包含有指代义、隐含义、一词多义、比喻义等。

一、根据上下文,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现代文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一般来说,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常在其前文里,答案可以从上文寻找到(有的'需要提炼概括)。例如:

1、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句中指示代词“这样”所指代的内容是:马克思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从上文可以找到。)

2、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1994年全国卷第23题)

“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头角上的骨架。(前句较长,可以采用缩句的办法显示其脉络,得到答案。)

二、依据语境,理解词语的潜在含义。

在阅读中,人们首先理解的是语言的字面意义。然而,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常常超过其字面意义。这就需要从字里行间“读出”其意欲表达的意图,即潜在含义。

1、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巴金《灯》)。

句中的“灯光”由全文看,不应是实指,而应该理解为“光明、希望、信念”,整句表明作者对抗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2、(20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4分)

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解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清理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三、依据语境,推断出多义词的含义。

汉语中,一个词有时会具有多种相关的词义。词的多义现象对思想表达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语言丰富多彩,但也会给阅读带来一些不便。词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总要跟其他词组合成句才表达某种意思。因此,对于词的多义现象,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去体会,并正确理解它的含义。

例如:(19

[1] [2]

篇12:语境与语境因素分类

刘 舰

(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在理解语篇语义中,语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我们了解和掌握众多的对语篇的定义和理解以及语境与语义的关系。在语境分析中,其方法在不断变化,已从一元化演变到多元化。为了满足多元化语境分析的需要,有必要对语境因素进行重新分类,以希有助于语境分析。

篇13:语境与语境因素分类

一、语境的内涵

语言环境简称为“语境”( context),伦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里诺斯基( Malinowsk)首先提出了“语境”这一术语。1923年,他在给奥格登( Ogden)和理查兹( Richards)著的《意义的意义》写补录时提到:语言是“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思想信号”,“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随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sh)1950年在《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书中,把语境的含义加以引申,他认为不仅一句话的上下句,一段话的上下段式语境,而且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叫语境。随后,韩礼德( Halliday)在1964年提出了“语域”(register),实际上也是指语境,他认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构成了语境的三要素。要想认清语境,我们就要弄清语境三要素的内涵:语场,即言语活动涉及的范围,如政治、文艺、科技等;语旨,即交际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语式,即言语活动的媒介,如口头方式或书面方式。一般来讲,作为语言的使用者,面对任何一个具体的言语语境,只要能确定这三个要素的内容,他就能准确地理解所处的语境,也就为下一步进行正确的言语交际作好了准备。继韩礼德之后,1965年美国另一位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 Fishman)也陈述了他对“语域”的理解――“语域”是受共同行为规则制约的社会情境,包括地点、时间、身份和主题,通俗地说,就是谁何时何地对谁说什么语言。我国著名的文体学家秦秀白认为:(范文网 )语言的使用与使用的情景语境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是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它们促成不同的情景类型的形成,从而产生不同的语篇类型,即语域。我国另一著名学者胡壮麟在1994年把语境分为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是指一个词、一个短语、乃至更长的话语及语篇前后的内容;情景语境是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以及时间;文化语境是指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文化、经济、宗教和政治背景。参考中外语言学家的论述,对语境可作这样的概述: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是由一系列同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为语言表达特定意义所依赖。

二、语境与语义的关系

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同语音形式相结合就构成语言单位。语义就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反映,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和相对的稳定性。随着语义学、语用学和语篇分析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语境与语义的关系了。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句子语法学家们对语境与语义的关系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认为,语义可以不依赖语境,即不受语境影响的那种不变的和非歧义的语义是存在的。这种观点对于语义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有关索引词(indexicals)和限定词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理解语义是离不开语境的。Leech(1974/1981: 67)认为,语境在语义确定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有助于消除信息中的歧义或多义;其次,它能够帮助确定某些指称词的所指;最后,它还能够提供说话人或作者省略的信息。一个语言单位一旦脱离一定的语境,其语义往往是难以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游移性;但是当它一旦与特定的语境相结合,其语义就有确定性了。Lech将语义分为七类:1.概念意义;2.内涵意义;3.社会意义;4.情感意义;5.反映意义;6.搭配意义;7.主题意义。对这七种意义的理解必须通过语境才能变得更为清晰。Firth曾说过:“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context is a new word.”这就是说,英语中每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含义。在一定的语境里,人们不是任意说话的,相反他们要选择语境所要求的语码,言语行为,话语特征和礼貌程度等。对此以Hoenwich( )和Lyons (1995)为代表的学者持一定的保留态度。他们认为语境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语义问题的,既不完全肯定语境对理解语篇语义的作用,又不断然否定,哪怕是解释句子语义也不能完全排除它的作用。

三、语境特征

语境分析的方法已经从一元化经过二元化、三元化走向多元化了。Scollon,R.和S.Scollon曾用实例分析了语境的一元化特征。Thornborrow&Wareing曾举例说明:语境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即情景因素,这就是语境的二元化特征。而Saeed又把说话人的语境分成三个方面,其中非语言因素又被分为两个方面,这就说明语境特征是三元化的。但是,本文认为,利用多元化分析会更客观和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进而使语境分析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应用价值。这样,在具体描写语境特征时,可以按照实际需要对语境因素进行分类。本文在前人的分类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语境特征的一元化

早期人们认为语境即是“语言的环境”,汉语译为“上下文”,指在语篇中去理解―个词或一句话的意义。也就是说,语言环境就是通过语篇的上下文来了解某语段(utterance)的含义。Scollon,R.和S.Scollon(1995: 51)举例说:

第一说话人:Should I have it translated?

第二说话人:Yes,here they are.

这两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话,之所以能保持语义的连贯性而不影响交流,是因为在这之前两人已经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A(上引第二说话人):Bill,that’s a great idea.Couldyou write up a one-page summary for tomorrow’s boardmeeting?

B(上引第一说话人):Of course,Mr.Hutchins.Should Ihave it translated?

由此可见,语篇本身构成了其语言成分(语句或语段)的环境。作为语境的语篇可以是语段所在的语篇,也可以是语段所在语篇之外的另一语篇,即互文(co-text)。但是不管涉及多少语篇,它们都是从语言内部来寻找语篇意义的衔接性和连贯性,都属于语言语境。这就是语境特征的一元化。

(二)语境特征的二元化

先来看看Thomborrow&Wareing举的例:Meet mehere at the same time tomorrow with a stick this long.

显然,上句中的me,here,the same time,tomorrow和thislong等词语虽然本义都是很清楚的,但是听话人只有通过当时在场的人物才能确定me是谁,通过他们所在的地点确定here的方位,通过他们当时会面的时间(the sametime)来确定下次会面的时间,从他们当时会面的日期知道第二天( tomorrow)的日期,用周围可表示长度概念的事物(如栏杆)或用手比划才知道该多长(山is long)的棍子。这些词语都是指称词(deixis),离开具体的语境,它们只是一些完全不着边际的抽象概念。

所以,对语篇语义的理解,单依赖语言语境有时候还不能完全理解一个语篇的意义,因为许多语境提示不存在于语篇内部,而是存在于语篇外部,即交际双方使用语言时的情景。所以,语境也包括非语言因素,特别是情景因素,这就是语境特征的二元化。

(三)语境特征的三元化

我们还是先看这样一个例子:

A:I’m hungry.

B:I’Il lend you some money.

这两句话之所以是连贯的,是因为人们有这样的文化知识,即知道用钱可以买到食物。但是这种文化知识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所以Saeed(:182)把说话人的语境知识分成三个方面:1.从已说过的话中可以找到的;2.从物理语境可以估计到的;3.从背景或共享知识中可以找到的。

其实他的第一方面就是语境特征二元化中的语言因素;二元化中的非语言因素被区分为两个方面:第二方面强调客观的物理的语境,即我们常说的情景;第三方面则进入说话人的主观世界。这就是语境特征的三元化。

(四)语境特征的多元化

既然语境特征可以一分二,二分三,所以在对语境特征进入系统描写的阶段,人们必然进入语境描写的多元化时期。Lyons在1977年就提出了6种语境知识:角色与地位、空间和时间方位、正式程度、媒体、恰当的主题、恰当的语域。Brown&Yule在1983年也提出了6种语境知识:先前讲过的话、说话人与听话人、时间与空间、会话的形式、讨论的题目、对话的目的。Harris则在1988年根据构成语境的知识和意识的相互作用确认了7个语境类型:世界知识、语言知识、集体知识、作者、特定知识、体裁、语篇因素。而Scollon,R.& S.Scollon于1995年在构筑语境语法时,也区分了7个成分:序列、参与者、场景、基调、信息形式、共现类型、表现。在以上四种语境特征体系中,Hams的体系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接受。在实际的应用中,笔者发现,这几种方法过于混乱,互相缠绕,轻重难分。

经实例考证和研究,本文认为,在进行语境特征描写时可以通过下面五个类型来进行:1.交流者――知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等)、目的、关系、心理因素、语速语调、地位、先前信息等);2.主题;3.交流手段、方式――声音、图文、动作、景象等;4.正式、紧缓程度;5.时间、空间。该分类主要在于把人及其所属特性归在交流者一类,有利于归类分析;再把交流者以外的因素按其物理特征分为四类。这样在进行语境描写时,不至于过度混淆。但是,该分类还是存在后四类因素中有些在很大程度上受交流者的影响,比如,一个人的言语能力决定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肢体语言的多少;地位的不同也会影响正式、紧缓程度等。这种交叉影响是进行复杂的语境描写所必然出现的。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对语境特征的研究,许多学者早巳不满足于限制在语言语境的范围内来理解语义,也不满足于采用二分或三分的方法,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充分把握并利用这种趋势,有利于理解语境特征并进一步推动对语境特征的研究。本文正是在此理念驱动下形成的,文中提出的五种分类更加明确地把交流者这一复杂多变的因素单列,进行细化处理,有利于分析应用。其它的四类处理起来也简单得多。当然,后四类中有受交流者影响的可以单独分析和处理。总之,语境特征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一家之言不可完善和终结,本文只希望能有助之。

[责任编辑:姜欣悦]

篇14:语用、语境与外语教学

语用、语境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表明外语教学单靠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成功进行语言交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下使用语言的能力.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增加语用知识的'习得,不但能让学生了解语言的结构形式,且能使学生根据语境恰当、得体、灵活地运用语言,避免语用失误,提高学生的话语理解和交际能力.

作 者:牛淑杰 NIU Shu-jie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年,卷(期): 21(1) 分类号:H319 关键词:会话含义   语用   语境   外语教学  

篇15:语境与词汇教学

语境与词汇教学

本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做了初步探讨,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和学习词汇,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 者:韩向华 HAN Xiang-hua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山东,潍坊,261042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境   词义   词汇教学  

篇16:语境与英语词汇教学

语境与英语词汇教学

随着语境理论研究的兴起,语境词汇教学的应用得到教师和学者们的.重视.利用语境进行词汇教学不仅能体现英语教学的创新性,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对提高词汇教学有所帮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灵敏感知语言环境、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探讨了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并研究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作 者:毕宏伟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2008 “”(36)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语境   词义   词汇教学  

语境、语境设置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境与英语词汇教学

论文:分析所得税费用算法新解

语用能力、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

初二新解作文

企业系统新解

报仇雪恨新解散文

语境训练作文

英语单词语境记忆

新解木桶理论与企业培训的重点

语境与词义新解论文(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境与词义新解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