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美学语境中的和谐美哲学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响亮的耳光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当代生态美学语境中的和谐美哲学论文(共含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响亮的耳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当代生态美学语境中的和谐美哲学论文

篇1:当代生态美学语境中的和谐美哲学论文

当代生态美学语境中的和谐美哲学论文

随着生态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生态美学的出现,当代美学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它对自然生命本质的肯定,为自然审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背景。人们之所以要强调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是因为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提供衣、食(包括呼吸)、住、行等诸多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需要有新的理论意识来协调和处理现有的各种关系,最终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新境界。用“自然的规律与人的规律的和谐统一”对审美客体进行判断的“美的规律”依然有利于当代社会的和谐理念。当代生态美学语境中的和谐之美,重在结合现实生活,用审美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以免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生本质性的异化。

论文百事通这符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本文将和谐理论置于当代生态美学语境中,从人居环境的美化、生产环境的治理、人文景观的建设三个方面对当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更为深入地了解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矛盾现象。

生态作为自然事物的生命状态,为自然审美提供了本质规定。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在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无可非议需要利用自然所提供的一切资源。人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水土资源及其所滋养的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来维持生活。有些自然资源可以再生,有些却不会。这就需要人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研究,了解各种资源的属性,从而进行合理的保护性的开发与利用。保护的目的正是为了可持续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说保护是为开发与利服务的。中国儒家思想之所以强调“天人合一”,其目的也在于表明具有主观意志的“人”,要与具有客观规律的“天”和谐相生,共同发展。道家所倡导无限和谐与自由,也是只有当人与大自然合一时,才能达到最高最美的境界。美国的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也谈到,“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和谐共生关系,‘我们应该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这些都说明,人类在征服自然、创造幸福的同时,一定要去探寻自然的客观规律,以免人为地造成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不幸的灾难。所以人们在研究自然、利用自然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比如,西南边陲的云南山清水秀,空气怡人,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天堂”。这样的美誉,源于聚居这片热土的少数民族同胞能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谐友好地演绎着本民族的心灵梦幻。他们喝山泉、对山歌,用描绘自然的服饰点缀人生的舞步,让喧嚣都市的游客在云雾飘渺的山里、湖畔、田头和林间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虽然他们只是以祭祀神山圣水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心灵的呼唤,但同样达到了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人居环境大有改观。国家通过推行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评比活动,大大推动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大小城市的住宅区、街道旁都非常重视拆临、建绿工作。不论城市或乡镇,都对水土资源和森林植被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房建盖的设计规划都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统筹考虑,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一切说明人们对人居环境有了更为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更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许多城市都像古代王宫选乡间美女一样向乡下选购移植一些名贵的大树,这对城市的美化倒是有利,但对有些名贵树种的保护却带来了危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物也是这样,尤其是一些原始森林里的大树,最好不要移植。

当今世界,各国的工农业生产都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促进自己的发展,大力开发自然资源,无视水土流失、森林乱伐以及废水、废气污染的现状,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破坏了人与自然所保持的较为和谐的状态。全球变暖已加速了冰川的溶化,从而导致海平面快速上升。中东地区过度的石油开采也加剧了陆地的沙漠化。地球只有一个,石油再多也是有限的,更不要为控制这片土地而不懈战争。这些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实际上扰乱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生命的自由与完整的关系状态。濒临海洋的国家,已为海啸发愁。许多大都市的上空,弥漫着沙尘暴。这些现象说明当今人们的现实生活已与自然界存在不和谐因素,需要人们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行为途径,以适应自然客观发展的生态系统。德国生物学家恩施特・海克尔认为,生态就是自然有机生命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他强调自然的生命属性,尤其是自然物之间的有机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人们要充分认识遵循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科学含义,要深入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深刻内涵,合理地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对

以往的`生态破坏采取必要而有效的保护措施。对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工农业生产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整治。如,居山者退耕;采山者植树;临海者还湖;截流者拆堤;排污者治人。诸如此类,严而有序,科学治理,都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满足自然界本身运动与发展的客观需求。近两年,由于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较为有力,在工农业生产方面都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城市都掀起了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热潮。这无疑会带动全社会的人们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用爱心呼唤绿色,用行动呵护生态。尤其是工业生产方面,较多城市的老工业基地都为环保工程做出了较大的牺牲,忍痛割爱。但这样的割舍,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景观既是自然生命本身的外化形式,又必然是为人的感官而显现的“景”和“观”。景观美学关注的是自然生命为人的视角呈现的外在形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已经成为自然的审美主体,人们对自然眷恋和欣赏的需求更为迫切,更多的人希望到名山大川中寻找生命的乐趣和人生的启迪。所以全球都在重视旅游业的开发与利用,兴建旅游景点。但人类的力量在自然面前,毕竟是有限而渺小的,人类无法成为自然的主宰者。所以,当人们在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一定要明白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能力还有待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来逐步提高。“乡村是神造的,城市是人造的。”这是诗人但丁的自然辩证法,他看到的不仅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也看到了自然的无穷魅力。

生命需要自然,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有了和谐的自然空间,才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时代也才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可见,自然环境的和谐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人与自然实属物我相生的统一体。人是自然之子,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分离出来的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罢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们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财富,但也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在赞赏自然景观和兴建人文景观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人文与自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强调当代人的功绩时,也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地球需要绿色来滋润,人们必须深入理解“青山绿水”、“山清水秀”、“山穷水尽”此类词语的因果关系。没有青山绿水给养,哪有茂林修竹掩映珍禽异兽;没有绿野沃土的现实思考,哪有碧海蓝天的浪漫遐想。即使是环卫工人,也不要等不得黄叶落地就用扫把去打它个光枝秃丫。这不是讲究卫生,而是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虽说落叶归根,也要等绿叶老黄,瓜熟蒂落。我们不难看到,自然应有的节奏开始混乱: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物种的破坏,使得人与自然处在空前的失衡与分裂之中。面对当代精神生活的困境,和谐美学具有“拯救精神”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传统美学将以其根本的和谐气质寓于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端正人们遵循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和热爱自然的科学态度。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生态讲自然的体,景观讲自然的象,环境强调自然的用,它们分别在自然本质之真、自然现象之美、自然实用之善三个层面言说了自然的审美品质。在这三者之间,如果说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意味着对自然美理解的非完满性,那么它们明显是共同构成了理解自然美的整体框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环保工程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勇于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重担。现代工业文明需要我们到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去发现和掌握生态规律。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们不能再使绿洲沦为沙漠,品尝风沙袭人的苦果。在发展文明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生活富裕,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时代进步的前提条件,也是人与社会、人与内心世界和谐的大环境。由此可见,当代美学虽然在理论的分化中产生了生态美学、景观美学和环境美学,但这三种“美学”却共同指向:建立在生态自然观基础上的新自然美学。 我们一定要端正遵循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构建和谐而生态的当代社会不懈努力。

篇2:当代语境中动画的美学论文

当代语境中动画的美学论文

从1895年第一部动画短片在法国巴黎公映起,动画便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展示着自己超越常规的表现能力和艺术魅力。当代随着科技和媒介的发展,动画所拥有的属性越来越宽泛,领域越来越广阔,其美学特征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媒介化、真实化、奇观化、狂欢化。

一、媒介化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动画对媒介的依赖。动画自产生之日起,X#传播媒介就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没有必备的摄影、录音、剪辑、放映等器材,动画电影就无法产生;没有现代摄像、录音、无线发射、无线接收、电子成像等技术,电视动画也无法产生。媒介直接制约着动画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现代电子媒介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动画对媒介的依赖只增不减。以前,动画电影作品可以通过电视的方式传播,早期电视播放的动画片,基本上是动画电影短片,即便到现在,我们也依然能在电视上欣赏到各种动画电影作品。但是反过来,电视动画却因制作和表现上的限制,无法通过电影传播。网络媒介兴起后,动画的局限性就更加明显。动画电影、动画电视剧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传播,但网络动画却无法在电影和电视上表现。由此可见,在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动画的表现形式有了很大的扩展,但其传播媒介却限制了其表现,以至于特定的动画形式必须依赖特定的媒介而存在、而传播,可以说,动画与媒介已经形成了生死相依的关系。

第二,媒介对动画的规约塑造。当代动画与媒介之间虽然是一种生死相依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可逆的,动画必须依赖媒介而存在,而媒介却不一定要依赖动画才有意义。无论电影、电视还是网络,当代动画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从其产生起就并不是为了动画。所以,这种单向依赖关系导致了媒介化的第二个特点,即对当代动画的规约塑造。这种规约塑造不仅表现在内容、风格上,还表现在创作和接受方式上。特定的动画形式必须依赖特定的媒介存在和传播,也只有用特定的媒介,才能证实该动画形式的合法身份。

二、真实化

一般人认为,动画表现的是虚构想象的世界,假定性和夸张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但就动画所展现的视像来看,真实反而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真实还逐渐转向超级真实。从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

诞生开始,动画就一直致力于建立真实可感的效果,白雪公主的形象是根据真人的形象设计的,《白雪公主》中的场景拍摄采用的是多层摄影技术,以营造出真实的光影效果,甚至猎人要杀害白雪公主的那场戏,也是经过真人反复演练的。但因其二维手绘的技术特点,使其所实现的真实效果仍不能和真人电影相提并论。到了当代,三维技术飞速发展,传统动画方法崩溃并让位于数字技术,动画对真实的表现能力便已无人质疑。我们所熟悉的各种电影大片中那些惟妙惟肖的高仿真效果、众多动画片中纤毫毕露的动画人物、以假乱真的动画场景,都是最好的证明。也正是动画的这种真实化效果,才使得当代的动画被广泛地运用于医学、教育、建筑、广告、娱乐等领域。这种在各种领域越来越广泛运用的动画真实,将现实的东西与想象的东西之间的对立逐渐消除,而转变成了“超级真实”。因此,真实化是当代动画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也是研究动画文本的一个重要角度。

三、奇观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动画的超级真实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动画的奇观化。奇观影像是指电影为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提供的新奇、怪异的故事或画面。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和追求,是人类的本性。特别是在大量复制品存在的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新奇事物的追求更是前所未有,这从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科幻和动作大片中就可以看出来。动画本身的特点,更能让影像的奇观性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它让没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命的表现形式,还是现实世界完全不可能的故事内容,都能让我们惊叹不已,感叹想象力的神奇和伟大。在电脑的帮助下,宏大的场面已经不再是难题,动画表现的内容、场景越来越不受限制,我们在动画里所能感受的“奇观”也越来越多。影像的奇观化直接影响到的是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当人们在奇观化的动物世界和精灵世界中享受了各种奇观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眼就不再愿意回到平凡、普通的视觉形象上来,他们形成习惯性的'动画欣赏期待――期待动画给他们提供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提供的奇观满足。

四、狂欢化

“狂欢”和“狂欢化”,最初是巴赫金通过研究拉伯雷和中世纪诙谐文化而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巴赫金把包括一切狂欢节的庆贺、仪式、形式统称为狂欢。狂欢性具体体现在:全民性、取消等级使人们趋向于亲昵、正反同体和逻辑颠倒、粗鄙(即包括了各种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谈和表达、行为和动作)。狂欢仪式的核心在“小丑即位加冕当了狂欢节的国王,后来被剥夺王位脱冕的转换过程,它“使神圣同粗鄙,崇高同卑下,伟大同渺小,明智同愚蠢等等接近起来,团结起来,定下婚约,结成一体”?。它把彼此对立的两个极端结合在一起,揭示了事物的相对性。于是,狂欢仪式既是仪式性的,又是反仪式的,并对等级制起着颠覆作用。其中的笑也表征着深刻的双重含义,是否定(嘲笑)与肯定(狂喜之笑)的结合。巴赫金主要将狂欢化(即作为狂欢节上全部活动的狂欢式被转人文学语言)理论用于对拉伯雷、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苏格拉底等人文学作品的研究。当代动画也可借鉴这种研究,因为狂欢性不仅从当代动画的外在形态中彰显出来,更融入了其表义体系、乃至文本结构中,成为当代动画审美特别是以叙事为主的动画审美中不可或缺的特性。

首先,以叙事为主的动画所创造的氛围和语境,表现出了与现实世界及其法则的隔绝性,这就如同狂欢节通过节日来强调其与现实世界的不可通约性一样,动画世界是一个“最明显地取消我们的界限和规律”的世界。

其次,各种流行的网络动画和游戏动画,其狂欢性更加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诞生以乘,网络即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虽然网络的最初目的和主要职能都不是用于动画传播,但毫无疑问,网络目前已经成为传播动画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媒介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让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时间和空间上的压缩,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只要有网络,无数人可以同时点击同一个动画作品或广告,无数人可以同时玩同一个游戏。这种同时同动作,本身就是狂欢的一个特点。而网络媒介传播的自由性与互动性,则体现在对狂欢精神的模拟。狂欢精神的投射方向,是精神的解放和自由,是世间的平等和欢愉。而这种自由和平等,只有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这些网络传播的特性与动画结合起来,使得网络动画成为狂欢的最佳代言。无怪乎,目前动画的主要传播途径已经转向网络。

对于在其他领域出现的动画来说,狂欢性主要表现在视觉形式上,二维、三维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图、文、声、像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多媒体的运用,创造出耳目一新的形式风格,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形式上的“狂欢”。

总之,在当代语境中,动画的美学呈现出了媒介化、真实化、奇观化、狂欢化,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到了动画的创作、动画的接受和动画的审美。当然,随着当代社会语境的变化,动画美学势必还会体现出其它新特点,这将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篇3:当代生态美学的视野突破论文

当代生态美学的视野突破论文

【摘 要】生态美学对西方传统美学和实践美学的超越存在三个视野突破: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主客二元对立和强调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

【关键词】生态美学 人类中心主义 二元对立 自然人化 人的自然化

生态美学在我国正日渐成为一门显学。广义的生态美学从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涉及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多重审美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在”。生态美学力图超越实践美学和西方传统美学片面看重人和忽视自然的弊端,提倡尊重自然的本来面目,让自然“自然而然的存在”,并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类的诗意栖居之所,是一种崭新的存在论美学观。

一、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当代的生态哲学和有机整体的系统论哲学。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视野突破就是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中心主义,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已存在了几千年,是从西方人与自然冲突的文化中发展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视角、立场、价值观去评价看待其他事物的存在合法性和有用程度,其背后意味着人和自然是对立相分的。

面对人与自然对立相分日益严重的事实,20世纪后半叶起,生态学、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相继出现。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完全颠覆了传统哲学观与价值观关于自然的基本范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呼唤一种崭新的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观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编织在一起的存在之网和生命条链,没有任何部分能够单独抽出又不改变其特征。地球就是一个巨大活跃的有机生命体,人类只是这个生命体上的一部分。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岩石土壤,他们互相作用,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流,才使得地球生生不息。其代表人物利奥波德明确提出生态整体观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生态整体观摒弃了人类自以为是的高贵,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审视。自然不再是被人类改造、役使、敌对的对象,而代之以一种平等和被尊重的面貌出现。生态美学把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看作是主体性的审美关系,把自然看作自由存在的生命主体,还蕴含着自然是有内在价值,包括内在的审美价值的思想。生态美学认为自然事物有自己的内在价值,把其他物种看成是具有其自身的经验、价值和目的的存在。即使一粒花粉,微小得几乎不为人类所察觉,它依然有它自己高贵的存在理由。它落到尘土中,顽强地、倔强地开出小小的花朵,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二、超越主客二元对立

鲍姆嘉通创建的西方近代美学诞生于18世纪,这个时代“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表示敬意的字眼。所有那些根本不同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学科都渴望称自己是科学的”。这种只以科学知识为唯一真理性标准看待世界的方法也称为“知识论”。知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客体对峙的基本框架,它把人和世界硬生生的分裂,人是认识利用自然的主体,而自然成为被认识被利用的客体,或称“对象物”。

生态美学超越了近代美学主客二分的知识论局限,力求建构一种人与自然相融相契的存在论美学观。这种崭新的存在论美学观摒弃了人作为外在于自然客体的主体一方的隔离立场,让人从自然之外走向自然之内,认为人是一种在自然之内,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在这种审美关系中,对于自然的体认和审美感受,不再仅仅是从外在去感受所谓自然的“形式美”,而是以自己的生命存在与自然奔流不息的生命存在相连。这种审美体验超越了主客二分的认识感知,“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超感性的体悟方式,撤销了物我间的鸿沟界限。在人与自然相遇的刹那间,人投入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嗅、去与自然碰撞,把内在心灵与外在世界合二为一,在与自然完全契合的同时,产生一种与之同体的生命体验。

自然世界这时恢复了“认识论”科学知识在它身上剥离去的神秘、神圣的光芒,从冷冰冰的物质组合重新成为一个使人亲近、令人向往的灵性世界。充满灵性的自然世界不仅是人的物质身体的来源和依托,更是人精神生命的故乡和栖居之所,是人作为异化了的`世界中的吉普赛人,再一次找回生命根源和绵绵不绝精神动力的神圣领地。   三、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人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终极生存意义的美学。生态美学倡导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然的人化”的概念,反对实践美学把人的生活实践仅简单理解为对自然的支配和改造,认为人们更有通过生活实践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体悟自然、与自然依存共生的温情一面。正是这种依存与共生,自然才从蛮荒野地变成人们温暖可亲的生活环境和栖居之所。同时,在对实践美学的超越中,生态美学把长期在实践美学当中被忽略的“人的自然化”的观点放入我们的视野。

“人的自然化”从本质上说是人的解放。用现象学的话来说,“人的自然化”是一种向生命原初状态的还原过程。在此还原过程中,在人身上加上一个括号,括去社会文化的外在重负,让人作为自身纯粹的自然之子,超越现实强加在他身上而造成生命本性萎靡瑟缩的那部分社会文化枷锁,回到一种简朴纯净的生命本来面目。在人类生命物化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今天,“人的自然化”的提出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的生命物化使人的物欲膨胀,对自然所取无度,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危机。同时,人对物的占有却并不能使人满足,处在物质的汪洋大海里,人依然感到心灵的紧张、空虚和困顿。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孤独感、无家可归感就是人的精神生态失衡的表现。生态美学对“人的自然化”的郑重强调,体现了其关注人类精神生态的平衡健康,共建人类美好的自然生态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努力。

在生态美学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一个互相反馈的双向过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真正确立,就是要使“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统一,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酬唱中到达天人合一的完美境地。

参考文献:

[1][美]利奥波德.候文惠译.沙乡年鉴[M]..吉林人民出版社,.213.

[2][美]约翰・赛尔.心脑与科学 [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

篇4:瑜伽哲学的生态美学思想解析论文

瑜伽哲学的生态美学思想解析论文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其深刻性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这种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突出表现于生态美学是从一种新的审美高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间的审美关系,有助于纠正主体性神话的偏颇,也体现了对人类整体前途的绿色关怀。

瑜伽是古代印度哲学中带到神秘主义成分的派别,而练习瑜伽术的人并不一定信奉宗教教文。简言之,它是一种由姿势、呼吸和冥想三部分组成的健身强体术。到了今天,瑜珈这种追求灵魂与宇宙和谐统一的修行哲学,己经发展成一系列从身体到精神的完善科学的修养方式。它所倡导的健康平和的人生态度,身心和谐的观点,和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正顺应了身处嘈杂纷繁的都市中的人们渴望回归宁静放松的心态m。因而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

从广义上讲,瑜伽是哲学。从狭义上讲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的结合。

瑜伽起源于印度,并伴随着古印度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对于瑜伽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各种说法、各种划分。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划分法,是根据瑜伽主要经典的出现及瑜伽体系的建立情况,将瑜伽分为个四个时期:以“韦达经”为标志的“吠陀瑜伽”时期;以“奥义书”出现为标志的“前经典瑜伽”时期;以《瑜伽经》产生为标志的“经典瑜伽”时期,以及近现代的“后经典瑜伽”时期。

1.瑜伽在修持的过程中包括了“与心相应”“与行相应”“与理相应”“与果相应”“与机相应”五个方面

与心相应是对一切事物本质的体认。与行相应是说通过习禅,入定生慧而得观行一致。与理相应是指禅定和教理的融会贯通;教理是由心安、心非安建立起的真俗二谛理论。与果相应乃是观行者与所证无上菩提道果相应的统一。与机相应则是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的相应。在这五类相应中,不论显教密教大多都取“理相应”和“行相应”。理相应,在于法性的应称,是谓“唯识之瑜伽”。行相应着重观行合一,故以禅定为相应。禅定在五相应中位居首要。一心观物心无住相为禅,一境静念无住静念为定。获定境三昧,以习禅为先。习禅之始的静坐,是开启法门的第一步。瑜伽起源于印度,是百代印度哲学六大派别中的一派,至今己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瑜伽是梵文词,意思是自我与原始动因的结合一致。《瑜伽焰口施要集》记载:“……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房与口协,日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故曰瑜伽。”可见练瑜伽的目的是要达到身、心、灵三者的完美结多。

2.瑜伽以达到三昧境界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

这一境界是一种超越时间,超越死亡,“个我灵魂与宇宙精神浑然无分之境”。它不可言说,不可捉摸,超越了人生在世的有限性,是精神极大自由的无限喜悦的境界。瑜伽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三昧境界为自己的旨归。尽管它经历了原始瑜伽、前古典瑜伽、古典瑜伽、后古典瑜伽、近现代瑜伽的发展,产生了王瑜伽、诃陀瑜伽、智瑜伽、坦多罗瑜伽、业瑜伽、赖耶瑜伽、军陀利尼瑜伽和奉爱瑜伽等诸多派别,但其对于三昧境界的追求从未改变。其实践方法一一八支行法,更是清晰地体现了达到三昧境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瑜伽这种心灵的自由与解脱的境界与审美的境界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通过与马斯洛高峰体验的印证,指出,瑜伽三昧境界在自我的状态、“我”与客体的关系以及悦乐感上与审美状态具有一致性。在瑜伽三昧境界中,自我通过忘我而达到了更为真实博大的“我”,有着空灵无滞的胸次而与宇宙万有同一,这正是审美状态的特点之一。与此同时,我”与客体融合为一,并在这种一体关系中,获得了对客体的本真认识。这是一种不借助于概念与理智的“全观”与洞察,而这也正是审美状态的特点。此外,在瑜伽的三昧境界中,主体获得了一种平静中的狂喜,这是一种终极的、绝对的快乐,超越了平常的痛苦与快乐的对立,是一种无条件的快乐。这一特点也是与审美状态的一致的。通过与庄子“心斋”、“坐忘”理论的印证,指出瑜伽三昧境界具有空、静、明、喜的审美特点。

瑜伽的三昧境界超越了生理与物质的欲望,达到了身心的纯净化,从而获得了一种虚空的心灵,这是无执无我的真我的达成。这一状态与庄子所说的“坐忘”、“心斋”的状态是一致的,而这种虚以特物的态度正是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虚空的心境体现为一种宁静的状态。然而,这种宁静并非死气沉沉的.死寂,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极静,二是专注,三是极动。这种极静是思维与情欲活动的止息,唯此才能谛听宇宙生命无边的妙音。但它同时又是精神的高度集中与专注,表明了意识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使得对事物的深入洞察成为可能。瑜伽三昧境界的静寂,是极静中之极动,是生命的极度活跃与灵动。在这里,“我”获得了无限的生命能量,产生了无限生命力的勃发。它是宇宙生命创化的源泉,是生命创生之极动。在虚空宁静的心灵中,自我与万物都获得了本真的存在,以其本来面目呈现出来,这是一种“我明”、“物明”的“朝彻”、“大明”的光芒四射的大光明之境。在虚空静明的心境中,“我”体验到一种无上的喜悦感。这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无以言说的喜悦,它即是恬静的,又是狂喜的。它超越了寻常的苦乐对待,是在宁静的生命之本源中体验到的无极而永恒的欢乐。

瑜伽在通往三昧境界的修行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一系列道德的规范,这种道德是是自性的最高神圣律则,是宇宙万物之主一一“梵”的律则的显现。只有在三昧境界中,它才会成为个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从而最终带来社会的道德化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在瑜伽思想中,“梵”是世界万物的本体,“梵”具有精神性,它产生万物又推动着万物向前发展,万物的一切情状都是“梵”的显现。人与世界万物,与自然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在三昧境界中,人达到了与一切其他众生万物为一之同一性,人与自然的对立消除了。

由此,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得以消除,人不再视自然为自己攫取的对象,而是与之同体的一部分。

总之,瑜伽三昧境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它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消除现代人莫名的焦虑,烦躁,无聊,郁闷,带来审美化的人生,使我们获得平淡而真实的幸福生活。

3.生态美学意味着尊重人的个体生命精神的发展的“自由性”

人的个体生命精神具有自由、自律和自决的创造性本性。个体的自由的状态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是人与自我、社会乃基础上进行扩展。电子文件归档的文件组织形式,可以以件为单位,每件给一个唯一编号即档号,这样可以把同一类问题或者同一类活动而形成的多份电子文件组合到一起,每件文件的档号编号格式为:全宗号一目录号一年度一件号一顺序号,统一放到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命名为:全宗号一目录号一年度一件号)里,这样无论哪种数据格式、数据类型的电子文件,都会以份编组的形式而形成件,统一存储在一个文件夹下。此外,电子文件的整理方法应区别于手动建立文件夹存储的方式,采用软件系统进行电子文件的组织、存储,由系统按照电子文件目录数据库档号规则,自动建立文件夹。在每个条目下:上传电子文件由系统自动编号,存储于所属档号文件下,这样电子文件条目与电子文件无论是一对一(一个条目对应一份文件),还是一对多(一个条目对应多份文件),其逻辑关系都非常清晰。

当代生态美学的视野突破论文

美学论文

哲学论文

美学原理论文

当代公关礼仪论文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哲学?理性与生态-读《生态理性哲学导论》

生态文明论文

语境与词义新解论文

当代小学教学改革论文

当代生态美学语境中的和谐美哲学论文(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当代生态美学语境中的和谐美哲学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