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基于英语阅读探析英语教学论文(共含1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hgdv”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基于英语阅读探析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英语阅读是学习英语四大块之一,是教与学的重点。阅读是集词汇、语法、人文等于一体的系统,考察范围涉及之广众所周知。通过英语阅读能够了解海外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科技技术知识、人文气息等方面的信息,对提高文化知识、涉外交流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在英语教学中的英语阅读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介绍,以突出探析和改善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为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服务。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改善提高措施
一、前言
阅读是人的言语活动及其复杂的形式,阅读的过程是人的大脑接受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过程。经过大量的强化训练,大脑接受该种文字信息的能力增强,处理单位文字信息所用的时间缩短,表现为阅读能力提高。具备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获取英语文献信息的重要工具,是积累英语词汇、掌握英语资料信息的主要途径。英语的教学初衷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二个就明显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听亦是从耳输入信息再经过大脑的阅读方才可以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写是组织语言文字的过程,但是写后也需要经过阅读来提炼文笔或者修正措施,与阅读也有着拖泥带水的关系;说也需要经过缜密的组织语言,从某材料或者文献观点谈谈见解也是需要先阅读获得信息再谈,有着间接的关系。因此阅读在生活学习中有着积极重要的价值,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有关阅读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改善,所以研究英语阅读教学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将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教师不仅要从理论出发,更应该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多方式多角度系统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英语阅读教学重点。
二、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多年的经验来看,很多学生抱怨英语阅读越来越难了,虽然表面上能够看懂每个单词,或者每个句子,但是通篇一段就理解起来费劲。上述现象广泛存在,对于成年人的英语教学更是如此。诚然,英语阅读能力强不是一个方面造就的,但英语阅读能力差却是由很多因素影响的,比如英语词汇量不够、英语语法基础掌握欠佳、人文背景知识不了解等。
(一)学生词汇量偏少
从教学经历来看,很多学生在阅读英语资料或者考题时,时常反映或抱怨生词太多、老出现卡壳,读的很费劲,极大的影响阅读效率及兴趣。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词汇量偏少,词汇意义内涵掌握欠全面导致阅读晦涩难懂。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在于很多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候往往使用单一的翻译法,经常拿着英语对照单词表进行记忆,众所周知这样的记忆方法缺乏灵活性和深刻印象,往往当时记住了单词意思,当其到了文章中就难以知晓了,而且这样的记忆方法导致遇到生词就冥思苦想,不会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推理,从而影响阅读效率与质量。
(二)文章背景知识较为缺乏
对文章背景知识不了解,了解较少可能是绝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在不同地域文化不尽相同,地域差异导致了文化差异,如果阅读量较少,知识面较窄,那么对文化背景的通晓也是存在很大困难的,当然这种对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较缺乏,肯定会影响对文章的阅读,一些典故、事件有着深刻的意义及内涵,对其把握不准,那么对文章意思的理解会相当吃力。笔者认为在语言教学中,不仅仅要向学生讲授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要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因为文化背景知识是需要时间积累和广阔的阅读面,英语教学老师即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文化背景知识,讲授到学生,做到事半功倍。现阶段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英语文章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而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讲解,这些英语基础知识学生大部分都能够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成了学生阅读的较大障碍。
(三)养成不良阅读习惯
俗话说:“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东西。”来自教学的经历发现,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形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包括:阅读出声、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遇到生僻词卡壳就浮躁等等。其中造成阅读时候出声,是又传统观念导致的,因为在学习英语时,一般的教学及学习流程是字母、单词、句子、对话、段落文章,而且从一开始学习单词的时候,学生就被要求在学习时一定要读出声来,从而造成学生习惯于这种阅读方法。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语义、语法、词法和语音是相互独立的统一体,而这统一体的核心内容就是文章和句子的意思。随着科技的发展,文曲星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查阅字典的速度和方便度,一些学生遇到生僻词虽然没有当时查阅,可是查询之后不做记录,且不进行消化,往往下次遇到时又记不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立马查询文曲星等电子词典,可是在考试时候这种情况是万万不能的。
(四)大部分学生阅读量较小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只是局限于课本与相关的练习资料,很多人几乎不进行课外材料的阅读。诚然,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客观的原因,比如教学资源的匮乏(如图书馆英语书籍较小或者开放时间不多等),还有就是当前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具有不少课程需要完成作业及预习等需要大量的时间,英语的学习听、说、读、写都需要练习,很难留下时间来作为英语阅读。还有就是笔者发现学生上完课之后,只是看看上课记录的笔记和完成上课留下的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仅仅是把英语的学习当成是一门课程而非语言,远远不够,而语言学习是需要大量的积累的。上述原因导致的阅读量偏少,难以形成潜移默化的良好语感,导致阅读能力提升成问题。
(五)阅读技巧掌握较少
英语阅读是有技巧的,从考题或者大量英语资料从可以发现一些规律,能够有章可循。从英语考试的角度来讲,如今试卷阅读分数占着极大的比重,因此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是多么重要对于提高英语阅读水平说。当前不少学生做阅读的顺序是先文章后题目,笔者认为这样的阅读方式效率比较低,针对性较差。从笔者从事英语教学经验来看,很多英语文章首段与末段,首句与末句往往是本文章、本段落的'中心所在,但是很多学生不会从这个方面去分析,没有这样的意识。
三、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彻底改变以前不良的阅读习惯,克服以前阅读时存在的问题,把指字阅读,低声阅读和心中默读都是些不良习惯远远抛之脑后。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正确的阅读习惯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集中精力,一气呵成,把握完整的段落大意,对文章形成一个总体感悟。在阅读过程中,切忌碰到生词就查字典或者利用文曲星等工具,切忌一边阅读一边玩弄其他东西,这样的阅读效率可想而知;其次,要“心读”而非“心译”,很多学生在做阅读时,往往看到文章后从心里对文章单词进行逐一翻译,这样的阅读效率大打折扣,也难免会对原文意思造成曲解。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做定时默读训练,培养其用眼与脑快速扫视的阅读习惯。第三,着力培养学生意群阅读能力。因为英语文章大部分是有意群组成的,一个意思的表达不是简简单单几个单词,而且逐字逐句阅读会破坏文章意思的衔接性,对整个文章的意思造成破坏。阅读时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有关联的,把有关联的几个或多个句子看作是一个大的组块储存在短时记忆中来扩大信息量。一个意群可能是一个名词短语,一个动词短语或一个句子,阅读时应抓住关键词,将关键词扩大为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概念的语意群。
(二)通过相关途径扩大学生词汇量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有着很大的关系,阅读能力强掌握的词汇量肯定高,但是词汇掌握多到不一定阅读能力强,是一个必要条件。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进行阐述:熟练掌握构词方面的知识。派生法、合成法和转化法。派生词是又一些前缀或者后缀构成的,例如:un+important→unimportant,im+possible→impossible等。合成即由两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新词,如wood+cut成为woodcut(木刻)。转化是由一种词类转化为另一类词类如:water名词“水”转化为water动词“浇水”。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测词汇的意思。本方法在做阅读题猜测词义时很管用,而且能够极大的提高阅读信心。如可利用解释猜测词义:Janeisindecisive,thatis,shecan’tmakeuphermind.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indecisive就是can’tmakeuphermind即犹豫不决的意思。
(三)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文章意思的把握和吃透不但要掌握分析文章的语法、掌握词汇、掌握阅读技巧,而且对文章文化背景的把握也很有必要,否则理解费力,吃不准。因此,在这个方面作为教师应该在讲解英语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不能忽视,而应作为教学任务来抓;作为学生就应该从广泛的阅读材料中逐步一点点的积累。
(四)掌握英语阅读技巧
英语阅读是有章可循的,通过大量的阅读经验会发现,阅读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一是略读。这种技巧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二是寻读。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的快速阅读技巧。作为一种快速寻找信息的阅读技巧,寻读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准确性。三是细读。要求读者对全文有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深入细致的阅读,不仅要求了解各段落的主要意思和文章的细节,特别要求对关键的词和句子有较深刻、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丰玉芳.培养英语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
[2]单素红.把握英语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09).
[3]王靖.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 吴琴儿
内容摘要:Grellet曾指出,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取信息”。可见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就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仅仅把阅读材料作为学习语言知识的载体,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 阅读能力
一、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其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成为独立阅读能力的人。同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的和书面的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 ,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有很大影响。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就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情报资料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自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测验的目的也在不断变化: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二、何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应着重抓以下三个方面。
(1) 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A)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B)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C)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D )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 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对于课文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文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运用,学习课文,也就是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因此,一开始就可以一句句、一段段来讲和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我们认为, 前一观点强调了语言结构的学习,但却忽视了语言功能的学习,而一开始便逐字逐句地讲练,势必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而后一观点既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又强调语言功能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能够听、说 、读、写,而且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得体。
在课文教学中,应持后一种观点。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可以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应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
(3)基础知识,精讲多练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 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
比如生词的教学,有些人就喜欢搞词汇开花。每碰到一个生词,除了介绍各条词义外,还要引出一些没有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介绍各条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还要给出例句、进行词义辨析,大搞词典搬家。现在高中每课的平均生词量为40个左右,约占课文总词汇量的10%。学生要记忆这些生词已感困难,如果教师再随意发挥,难度就更大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在课文教学中,对于生词,我们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掌握在本课中所表示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其他用法随着以后出现了再讲。这样,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基本的东西也抓到了,也就达到了目的。
有了精讲,多练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保证。然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句型的练就有许多方法。模仿造句是练,模仿翻译也是练 ;背诵句型是练,句型转换也是练。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在几种方法中先用哪一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这方面,我觉得这样会更好:就是先让学生熟悉句型,再做模仿造句,后才做变换性练习。因为只有在学生熟悉本句型的 基础上做变换练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变有依据,才会少犯错误。但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学习某一句型 ,估计学生可以用另外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对应句子来替换,这时,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把这些句子说出来,这样做,往往起到了以新温故的作用。总之,多练,就是既要讲“量”,又要讲“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开设阅读技巧训练课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每周用一节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是有必要的。阅读技巧训练课的目的是学习阅读方法,培训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阅读速度。
在阅读技巧训练课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1)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用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生词量一般在3%左右。《中学生课本同步读物》和《中学英语拾级读物》等材料不失为好的阅读教材。
2) 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与理解准确性是一个矛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但这必须是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求速度,没有准确的理解,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做理解习题来调节阅读速度,也就是每读完一篇做一些理解选择题。正确率一般不应低于70%,如低于70%,就应考虑适当放慢阅读速度。
3) 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都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1)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的阅读快得多。2)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
3、指导学生课外泛读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课内外相结合。进行课外泛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 技能,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开扩知识面,提高他们对阅读各种文章的适应力。
近年来,为了应付高考,复习题、模拟试题充斥市场,占去了学生的大量时间,使他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其结果是,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上去了,而运用英语的能力却下来了。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是英语教学中的 一种偏向。应该把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真实的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通过阅读实践来培养和提高 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阅读方法等方面, 教师应给予指导。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以下做法值得我们大家借鉴:也就是通过阅读比赛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材料选定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了二张能分别表示阅读进展和阅读理解率的统计表,一张发给学生,让学生登记自己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率,另一张供全班用,定期把每位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成绩连成曲线。这样不但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学生之间也能相互了解、互相促进。我想,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可以把一些从来不读英语课外书的学生吸引到英语课外阅读上来,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可逐步得到提高。
高考阅读理解的试题趋势与阅读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阅读理解始终是高考试题中的重头戏,它占笔答部分分值的三分之一。它集中、全面地检测了考生从短文中获得信息能力以及理解的准确程度。综观近年来的高考阅读理解可以得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信息量增大。阅读全节总词汇量逐年增加,对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明显越来越高。请看-春季高考的阅读理解部分的词量和阅读要求分类表:
总词量 短文词量 试题词量 读 速
NMET97 1,723 1,159 564 34.5
NMET98 1,815 1,002 813 36.3
NMET99 2,111 1,316 895 44.2
NMET 2,006 1,330 676 44.6
NMET2001春 2,218 1,580 638 52.6.
2) 试题的设计发生了变化,表层意义理解有所减少,而深层含义试题有增加,重视了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通过字里行间,挖掘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真正意图,领会文章的话外之音。请看-2001春季高考的阅读理解试题分类情况:
题目设计数量 NMET97 NMET98 NMET99 NMET2000 2001春
试题设计分类 文章主旨 2 2 2 2 3
事实细节 8 7 5 5 5
深层理解 3 2 4 7 6
推理判断 4 7 6 4 4
猜测词义 3 2 3 2 2
3)非大纲词汇有所增加。由于新词的出现,考生只用通过context来理解词汇的含义。语言必须面对猜词的事实在试题中的导向很明显。
4)语篇结构较为复杂。NMET99、NMET2000、NMET 2001春季高考连续三次五篇短文的语篇构成都有相当难度。作者在阐述问题时都使用多种语篇手段和修辞方法。行文的跳跃程度较大,陈述次序富于变化,隐含信息较多等。考生读懂了文字,也不一定能立刻领悟语篇的意思。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高考考的是理解和应用,因此,语篇知识的教学必须与语篇分析能力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行发展,语篇分析理解是语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篇知识又是语篇分析理解的前提。阅读过程是一次思考过程,要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应当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浏览和捕捉重要语言线索,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段(语篇)找出中心思想(main ideas)和重要信息,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 (literal comprehension);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对篇章进行深层理解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然后学生根据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进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单一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教材中的语言难点的分析和训练,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那些含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内容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这些语言现象,广泛地向学生传授文化、语用、认知、文体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提高阅读能力,要加大语言输入量。只凭课本中有限的几篇课文恐怕只是“师傅领进门”,真正意义上的具备能力,掌握技巧只能:“修行靠个人”-- 多读英文报刊、杂志,多动脑筋。
SEFC阅读课策略初探
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 崔 虹 1月15日
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教育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以实现交际的目的。
阅读理解究竟是什么?阅读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一个信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图像也可),通过阅读过程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头脑经过接收分析和猜想,把信息恢复过来,这就是阅读理解过程。阅读的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活动的任务是扩大输入、阅读欣赏;这类活动以读为主。可配少量题目,可以检查对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类活动的任务是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预测所读内容、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推断隐含意义、辨识语段过程等。对于这一类以专项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应提供训练性的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使用某项阅读技巧。
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到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 I just picked it up。” 中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无可避免在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中常有这种体会,把一个词组分拆开来,每个词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这些词组组装起来,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过份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往往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一篇文章读完,读者能够讲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但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却一无所知。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就急不可待在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 Half a year after her marriage, Mrs. White was with child.句中的“with child”是一个陌生词组,原因之一是之前没冠词,但只要联系上下文细心思索,就会了解到是“怀孕”的意思。
② John is a thief, he even wants to steal the gold teeth in his grandma's mouth句子中划线的两个词只要认识一个,另一个的意思就可以十拿九稳地猜出来了。
4、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如在“More and more housewives around the world will soon be standing in the check-out lines.”这句子中“stand in the check-out lines”(在超级市场排队结帐付款),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关于超级市场的感性印象,就无从理解。
那么在阅读课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新教材摆脱了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死抠语法的教学模式,我们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一、导入---感知教材。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以SEFCB2A Lesson50为例,教师可首先画出一个禁止吸烟的符号,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Where can you find this sign?
Why is smoking not allowed?
Is there anyone who smokes in your family?
How much money does he/she spend on smoking every month?
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Why?
2、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以SEFC Book2B lesson81(Music)为例,教师可事先安排好一组不同类型的音乐如Pop music, Classic music, Pop music and jazz等等,然后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辨别,从而加深对music的了解,为学新课作准备。
3、帮助排除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生词障碍。可以用旧联新的方法学习有关生词、短语。如教SEFC Book2B Unit19 Lesson73可以安排下列操练题学习生词。Find words in the dialogue that mean the following.
1)to ask for something very strongly : (demand)
2)the buildings and conditions in which people live: (housing)
3)to walk together in a large group through the town in order to express their ideas : (march)
4)strictly not allow : (forbid)
5)not very rough : (peaceful)
6)person who take the national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ight to vote : (citizen) .
以上所有这些热身活动意义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二、读---理解教材。这同样是输入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
1、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
2、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
3、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
阅读理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阅读课教学一般经过下面几个层次:
第一步:略读或粗读(Skimming):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
第二步:精读(Intensive Reading):布置任务(抓细节/找主题句/猜词义等等)→按具体任务要求去读→检查。
第三步:熟读(Proficient Reading):布置任务(详细理解全文)→细读并划出段落、重点和疑点→检查。
第四步:研读(Study Reading):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最后:小结(Conclusion)
检查的方法包括多项选择、正误判断、Yes/No和WH问题、完型填空、信息转换等等。
以上阅读理解的几个层次经过了“读→议→再读→再议”的往复以及“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宏观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Consolidation, Practice)这是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美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
练习的方法有:
1. 问答--就课文提问题。提问可以是记忆性问题(答案是课文中现成的,记住就能回答);理解性问题(答案在课文里,但不一定是现成的);应用性问题(答案要求应用课文中的知识或新的语言知识);创造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评价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表示个人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如教SEFC Book2B Lesson 58(Noise In The Night) 时,问题的设计:
1)记忆性问题
Whom did the lady live with?
What's her personal problem?
2)理解性问题
Was the lady's uncle a non-smoker? How do you know?
Why did Holmes ask the lady if her uncle kept pets?
3)创造性问题
Why did Sherlock Holmes want to visit the lady only when her uncle
was out?
How do you think the story ended?
4)评价性问题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the lady's uncle was?
2. 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如教SEFC Book1 Lesson 98 和Lesson 99时,我把课文编成对话,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做补全对话练习。下面是对话中间部分。
B: I am Dr. Baker, _______.
O: Ah, Dr. Baker, _______. I am looking for another speaker who could give a talk, as our main speaker can't get here today. Would you mind ________?
B: About DNA? You are joking! I know _____ subject.
O: But Dr. Baker, you are world-famous.
B: ________.
O: Everyone knows that you are an expert on the subject. Everyone here has read Peter Baker's Introduction to DNA.
B: ______. But I am not Peter Baker, I am David Baker. There must be some mistake.
3. 复述课文,这是课文教学较常用的以内容为中心的练习之一,可用来训练独白,可由引导式复述逐步进入自由复述。引导方式有:提纲、关键词、图表及图画。复述要防止背说,启发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文内容上。再以SEFC BOOK1A Lesson98、Lesson99 为例,教师把课文的主要逻辑线索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复述:receiving an invitation→at the conference →at the organizer's office→ giving the talk
4. 角色扮演(Role Play),双人或小组活动,教师为参加者配角色,设置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以身份说话。如在教课文SEFC BOOK2B Lesson70 时,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即火车停站时,有一则用德语讲播的通知。Hank因为是American而不懂德语,因而走失了。上课时,教师可抓住这个通知,大做文章,要求学生快速阅读下文,猜猜通知的内容到底是讲什么,并要他们以列车播音员的身份,用英语make an announcement,以便让Hank听懂。如:Ladies and Gentlemen,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 Here is an announcement to make. The train will be divided into tow parts. The front part is going to Frankfort and the other part to Bonn. Please go back to your own seat. Now, once again---
5. 书面表达,就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续写、缩写、扩写和写体会等。或增加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因有蓝本可依(阅读过的课文),这样的写作不致流于空泛,也不如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学生们看到自己也能象作家似的产生灵感,写出心得,便可大大增强自信心,获得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也可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既是读者也是作者,通过将自己的文章与学生的文章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种做法,无疑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它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融为一体,提高和培养了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如教SEFC Book2B Unit 17(Life In The Future) 时,我对学生说:“These are the writer's opinions about life in the future. Now use your imagination, tell me 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life in the future.”这引发了学生发散思维,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写作的情景。学生学生乐此不疲,表现出高度的写作热情,有学生写到:In the future, computer will do everything for mankind, thus people's hands and brains don't have to work, people will 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有一位学生写到他家乡在未来发生的变化:In the future ,computer will help the farmers to plough and harvest. With the help of the computer, our living conditions will be improved greatly in my hometown-----.
学无止境。阅读理解也无止境。要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提高总的文化素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模式。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都应该是学习对象的激活者、示范者、指挥者以及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体现当代教学模式的特点
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与探索
湖北省谷城一中 袁资有 7月25日
近年来, 中学阶段英语的教材编纂方向和高考考试方向都共同地反映了一个声音,那就是:英语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知识型方法正迅速地向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方法过渡。也就是现在教育界说得较多的“素质教育”问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学?这不仅是目前要求每位教学一线执教者和教育研究家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是学校管理者、操作者以及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方法问题作一些讨论。
一、加快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英语教学可划分成两大块,即口头(听说)和笔头(理解和表达);而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笔头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作为一个客观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谁也不能视而不见。就近年的高考而言,150分的试题, 单纯阅读理解就占了40分;从题量上看,也从恢复高考后沿用多年的四篇,增加到现在的五篇。在整个试卷中,阅读理解也是最费时间、比较灵活的部分。从对阅读后的理解方面看:问题已经从过去的原文中找答案和简单地计算,逐步要求根据原文的精神实质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这一部分题中,你会很自然地碰到象“infer(揣测)、imply(暗示)”这一类的词,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段落揣磨出作者说话的目的、文中说话者的引深意、文中没有直接陈述但却有所暗示的内容;甚至根据作者已经谈到的内容,imagine (想象)作者在下一个段落(原文中并没有)可能会说些什么。从试题覆盖的广度上看,一般以交际环境为主,兼涉科技、制作工艺等具体过程。不仅对学生作题速度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其深层理解力,也就是学习语言的扩张力(即素质)提出了挑战。
因此,学生素质的提高,一要靠自身临场的发挥,更要靠平时教师对他们学习解题方法的训练有素。教师如果靠时间一题一题的传授,学生靠一题一题地记“会”,那么在考场上最多是个中分低能的机器,就不用说是将来适应社会了。会教的人,往往是教给学生金钥匙;以后来看,管你会不会教学,只要你从事教育教学,你都不光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必须走向学生“交钥匙”的道路。对教学悟的深,你教给学生金钥匙,悟的不深你交给学生铜钥匙;哪怕你交给学生铁钥匙,也比交给他们现存的金山、银山强。因为现在教材和考试的阅读理解文章中,普遍源于英语报刊的“原汁原味”的真东西越来越多,“国产”英文材料越来越少;没有拿到“钥匙”的人,只能在知识殿堂的门外徘徊。
“应试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升学,其核心是淘汰式的片面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不同,它切实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在各方面打好基础。
二、重视操作过程的启发式教学
阅读教学过程一是指非毕业班常规的教学方式,二是指毕业班综合复习的过程。前者而言,以教材为主,选择余地不大,主要是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进一步活用词汇、语法、句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英语的能力,以期达到加深理解,搞活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后者选材余地大,时代气息强,知识面广,对学生面的要求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者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不管前者还是后者,阅读教学都要围绕中心主旨(main idea)进行。对一段文章的概括要利用它,对这段文章的提问要利用它,对作者语意的深层发掘也要利用它。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西瓜与芝麻”之间的关系。Main idea就是“西瓜”,是大头,是主要矛盾,要重点抓;具体字词句是芝麻,是细节,是技叶,是次要矛盾,不要影响了视线,不必要一一搞得太清楚,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大意,或者“跳跃”式前进。与Main idea无关的不能细说, 与Main idea有关的哪怕学生不太生疏也要提醒。 用适量的问题把学生朝作者的“思想轨迹”上引。学生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一齐跳跃了,想法一致了,启发引导就成功了,----阅读教学也就成功了!
(一)坚持养成训练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进行交际。“口头”方面的某些基本功训练,对阅读理解有正面的帮助作用。以前,我们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教学实践也有偏差,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操练,忽视对语言意义的掌握和运用。交际语言不仅是指语言的音、意统一,同时也指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懂得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比较重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强调使用语言的得体性。这样才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这种交际情景的真实性,是学习语言的生命和实质,交际才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只有在具体情景中交际,得体地使用上下文意思连贯的话,而不仅是孤立的句子,我们教的才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能力。当今考察学生能力的方法,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大步发展。这种语言学习的养成教育,不仅使你的学生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而且使一代人会终身受益。
(二)注重教学手段的直观性
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把英语和要表达的事物直接相联系,让学生直接理解、直接记忆:第二,用英语教英语,让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英语,直接用英语下指令去做事情;第三,尽量使用英语,但必要时使用汉语。由此可见,让学生多听多读是培养交际能力的根本途径。如果要让学生动笔填词或记录句子,要让他们只记关键单词的前几个字母,而且只要自己(当时)认得就行,千万不要象平时做作业一样一丝不苟,要养成一种快的习惯。学习英语,没有快,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
三、阅读教学要当作工程来抓
(一)教师备课重“热身(warming-up)”
1.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2.摘要介绍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
3.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也可根据已有的事实,对文章的结局、后来的前景、隐含的事实进行发掘;
4.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以统一思想,判断是非,使学生醒悟阅读的奥妙。
(二)阅读过程明确“目标(goal)”
1.快速阅读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2.提问好、中、差学生回答指导性问题,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 idea);
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
4.细读:可以每隔几篇进行一次,教师要有所筛选,把握难度、深度,突出一个或两个侧面;对高三而言,不是考试范围的东西不要做这么细;
5.分活动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如果是从其它地方获取的试题,甚至可以更改参考答案;但必须分析说明令人信服的理由。
(三)阅读教学的扩展----“表达(express)”
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不是复述课文;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哪怕比较严重;
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不要对其用法作过多的分析;
3.做大纲所要求掌握语言知识的练习及高考词汇手册上要求的要点;
4.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三言两语,只要中的就行,要少而精;
5.语言运用。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进行改写、提纲、评述等。
四、阅读教学的法宝“自学(self-studying)”
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是“教”不完的。今天的学生,只能靠今后的终生学习才能不落伍。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阅读理解,费工费时,讲解难度大,处理的不好,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出力不讨好。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选材上的优势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个性。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例如,初中学生往往满足于歌曲、游戏、表演等引起的表层兴趣;高中生则不然,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认知兴趣,而是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智力兴趣,渴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来获取知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教师应为他们设计一些交际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换位、调查、解题、讨论、辩论、采访等。
(二)开发学习潜能
开发学习潜能是各学科统一的教学目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发学习潜能主要指开发学生的智力。智力是能力的一部分。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指适合多种活动要求、为人所共有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开发学习潜能是发展个性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培养观察力。其次要培养注意力。再次要培养记忆力。另外还要培养思维想象力。
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阅读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从宏观上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从战略上看,阅读教学要紧扣整体,化零为整,就大不就小,宜粗不宜细。从实质上看,读得懂,然后才说(输出)得出,阅读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总之,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既是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头戏,不抓不行。不但要长抓狠抓,而且要深抓重抓,一抓到底。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1)反复阅读与再现相结合
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学习者应该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
2)试背
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该进行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背诵。
3)熟背
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检查方式,除了个人和集体背诵外,还有对背,即两人面对面同时背诵,因为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
4)默写
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
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学习者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意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在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学习。
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课上没有英语气氛,会使具有好动、情感易变特性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用录音或录像并结合一些其它多媒体直观教具为学生们创设一些情景,将他们要学的内容融于其中,就能达到较好效果。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学校功能室的对话时,用录像机先拍下学生在功能室活动的情景再出现英语标志牌,这样,学生们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并操练,学生们感到生动有趣且记忆深刻。又如,让学生听录音机预先录下的下雨声音,先体会下雨时的情景,再学习有关下雨的对话内容。学生们喜欢这样的课堂情景和英语气氛,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另外教师经常利用实物、图片等辅助教具可以使学生较快地直接获取知识。例如,在教my clothes时,老师指着不同颜色和款式的衣服告诉学生white shirt, blue pants, green skirt等,然后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使他们很快得到直接概念,并流利地唱出编有各种衣服名称的歌曲。再如,讲到my room时,先出示一个房间的挂图,向学生介绍这个房间的摆设。教师边用英语介绍,便用手指给学生们看,使他们在视觉、听觉上得到统一,然后让他们学说、学唱表示物品方位的歌曲。挂图的直观启示,为学生们在学说学唱时扫除了不少障碍,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掌握新知识。
五、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进行音标教学?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 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 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
七、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精读可采用先默读,学了之后要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总之,语感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搞好英语课本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生本理念下英语作业没计的加减法
口王晓琴
(杭州外国语学校,浙江杭州310023)
一、引言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技能的工具,也是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以新课标为指导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讨开展得丰富且有成效,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乐学”了,可是作业改革却受到忽视,于是在传统的“师本”“考本”教育思想指挥下,作业设计存在诸如内容单向性、形式单一性、要求机械性、评价片面性等诸多问题。繁重、枯燥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使学生对作业失去了兴趣,直接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降低、教学和复习的效果减弱。改变这些现状的方法何在?怎样的作业才是最有效、最适合学生的?生本理念为此给出了答案,教师要在作业设计时做好加减法。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让生命自己行动。”它的核心理念是对教育行为本质的回归,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生本教育启发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旨归,以合作为形式,要设计为学生好学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设计为学生好做的作业。
二、生本理念下作业设计的加减法
1.作业总量做减法,优化整合做加法
作业量过大可谓作业最大的一宗罪了。罪因在于传统师本教育的许多规范是用于防止学生不学习的,教师们总习惯把学生设想成懒于学习的,于是用作业“迫使”学生学习。诚然,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但他们同时也具备学习的天性。事实证明,儿童有着学习天性,而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
因此,作业总量必须做减法。作业太多,学生会不堪重负、疲于应付,以至于敷衍了事,不仅达不到教师布置作业的预期效果,而且还从时间和心理上抑制了学生学习天性的发挥。然而,很多教师担心作业量减少后学生练得不够会影响巩固效果和考试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内容的优化整合上做加法,这也是“减负”给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教学论文 )而不是把学习当成负担,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如果一味采取题海战术,学生的大脑很容易疲劳,甚至还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在这种情形下作业效果不佳是不言而喻的。而教师对作业进行优化整合、精选精练,学生便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师希望他们关注的学习内容上,思路便会很容易得到贯通,思维热情会不断高涨,学习质量也会迅速提高。
2.机械作业做减法,作业类型做加法
单一的作业形式无法长时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无法保证学生各项学习技能的均衡发展,因此生本理念下的作业要在作业类型上做加法。作业类型应该涵盖笔头作业、听说作业、表演作业、课外阅读、制作、社会调查等;既可以是练习型的活动,也可以是拓展型、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丰富多样、充满乐趣的作业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对作业保持新鲜感,从而提升作业效益。
作业类型多样了,传统作业中占主要地位的练习型作业就要做减法。许多教师总是固执地认为,多做几道题、多抄几遍课文总比少做少抄或者不做不抄好,因此在布置作业时通常会对某个知识点做反复、机械的练习,觉得这样做就可以“熟能生巧”。殊不知,单调乏味的作业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也会“熟能生厌”,从而违背了生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价值原则。
3.硬性规定做减法,个性选择做加法
传统的师本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常把自己的意志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办事,比如今天一定要完成某一章节的哪些习题等,讲究“齐步走、一刀切”,一是出于教师的方便,二则教师觉得自己教的学生都应该达到同样的程度。如有学生完成不好,还要补做甚至罚做。
而生本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作为主体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差异,如学习基础、成长环境、接受能力、学习方法等。要全班学生做同一个要求和难度的作业是不合理的,而且易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而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状况发生。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习是自发的,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发展。因此,生本作业要在硬性规定上做减法,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差异,为各类学生设计和布置难度适宜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只有个性选择上做加法了,才能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使他们拥有更大程度上的自主发展空间。
4.被动输入做减法.前置探究做加法
基于师本体系的教学是单向传递的,通常采取“课上讲解、课下练习”的刻板模式,学生消极被动地接收,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被剥夺,学习的天性被抑制。生本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认为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等多种方式的自主合作学习。这些与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是一致的。而前置性作业便是实现“先学”的有效方法。
前置性作业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即在教学之前先由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前置性作业使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初步感受、浅层理解及较深入的探究,自主寻求解决的途径,在前置作业上做加法,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表1是《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5SectionA的前置作业。
在这份作业中,后置作业的被动输入转变为前置的自主探究,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不仅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可以主动习得和发掘语言运用规则,而且也使教师可以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有知识状况,从而可以发现和集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实现“以学定教”。
5.教师评价做减法,学生评价做加法
师本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自我、主动的权益和能力,作业评价全凭教师的经验感觉和一支红笔,评价的内容过分注重知识技能,较少注意学生的学习思维、作业习惯、作业过程、学习情绪、创新精神等方面,因此具有一定片面性。而且学生被剥夺了参与评价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意识越来越淡化。
生本教育模式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的尊重,只有当学生主动参与作业评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和学生对作业的责任心。学生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加法。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能消除被评者的对立情绪和疑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认识自己,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在教学《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5Canyoucometomyparty?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对一个邀请写一篇回复。同时笔者设计了一份让学生在写作后对文章进行自我评价的评价表(见表2)。
表格中的项目不仅可以使学生非常清晰和全面地对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评,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清楚作文的评分要求,更明确写作达标的方向,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合作评价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成员间互评作业,学生在批改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可以加深对作业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从他人的`作业中吸取优点指导自己,从而激励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作业。
例如,寒暑假期间通常作业量大,教师如果逐一批改需要大量时间,往往力不从心。笔者曾尝试在开学返校后的第一节课安排合作小组进行作业互评。学生们兴趣很浓,对每份作业的每一页、每一题都进行仔细检查,生怕哪个同学的小错误从他们的眼皮底下溜走。而且如果有谁的书写不整洁,几份作业在一起一比照便十分明显。在最后的评语环节.学生们也毫不吝惜地对每个组员作业的优缺点作出详尽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所产生的激励或督促的效果比教师批改要好得多。
(3)展示与共享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或同伴的肯定和赞赏。将优秀的作业、作品进行公开展示,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可以让更多人共享优秀的作业资源。书写整洁的作业、具有独创性的解题方法、设计精美的海报、优秀的测试卷、和其自身相比有明显进步的作业等,都可作为展示的内容。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有了学习的模范,从另一方面激励了他们更好地完成作业。
三、结束语
随着对教育主体问题的关注,人们开始重视教育的生命机制,希望教育能够激扬生命。作为教育重要环节之一的作业也应能够提升生命、丰富生命,成为学生自然而快乐的成长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压抑和束缚生命,成为孩子们的枷锁和负担。教师们必须改变思维、更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生本理念,做好作业设计的加减法,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天性和巨大潜能,调动他们的兴趣,拓宽学习的空间,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总之,让学生爱上学习、乐于作业,就在一加一减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娟娥.浅谈优化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J].中学外语教与学,(3):35-37.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丽珍.有效作业设计的“四性”取向[J].新课程,2011(6):98-99.
摘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茶文化英语教学也是以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基础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尽管如此,我国各大高校仍然把传统的授课理念和模式应用于茶文化英语教学中。不可否认,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对于英语的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全方面协调发展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要求。本文立足于社会需求,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现阶段茶文化英语教学的现状,对如何开展以职业胜任能力为目标的茶文化英语教学内容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能力;茶文化;英语;教学实践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国民的整体英语水平较过去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国家对各大高校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英语教学有了更多的教学方向。而茶文化英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其中的一条分支更是承担了其特殊的教学使命。各大院校对于茶文化英语教学的要求是最终实现茶文化英语的双目的性转化:一,由以英语语言输出为主要目的向以英语文化输出为主要目的转化;二,由以目的语为教学指引向以母语为教学指引转化。由此看出,茶文化英语教学需要实现的是由过去单一知识输出向综合英语教学转变。这种转变既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英语教学模式自行升级的内在需求。另外,由就业需求引发的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模块也在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整体的就业水平。从长远发展上看,能满足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的茶文化英语教学间接地也为促进我国就业水平的提高做出一定的贡献。
1职业能力培养
1.1职业能力的内涵
广义上的职业能力是指作为一名职业人在工作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在社会职业圈子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而狭义的职业能力是指作为一名职业人完成自身工作任务的能力。由于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意识能动性,职业能力也应涵盖职业潜能的内容。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员工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公司业绩的贡献程度上;对于学校而言,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成果上;而对于医院而言,医生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病症的治愈程度上。然而,由于不同的工作领域对人的职业能力要求不尽相同,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人不仅在某一项工作领域中具有出色的工作能力,更要有在多种工作领域中体现出出类拔萃的工作胜任能力。因此,职业能力从本质上而言体现的是一个人在社会职场中的综合竞争实力。
1.2职业能力培养内容的分类
大体上,职业能力培养主要分为基本职业技能和关键职业能力两方面。其中,基本职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实际运用以及熟练程度等等;而关键职业能力则重点体现在思维结构和社会能力上。如果我们把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比作一个做蛋糕的过程,那么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就像是一个准备材料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材料的挑选是关键。而所谓的关键职业能力就等同于做蛋糕的技巧,不同的蛋糕师傅做出来的蛋糕口感都会不一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职业基础知识内容是基本职业技能的重点;而关键职业能力的重点在于“授人以渔”。
1.3英语能力对于职业能力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以及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英语能力日渐成为受教育者的一项基本能力。为了更加明显地区分求职者的职业能力,进而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许多大型招聘单位陆陆续续地提高了对应聘者英语能力的要求。过去对英语能力没做要求的企业也开始要求英语水平至少四级;过去原本对英语要求四级的企业现已将标准抬高到六级;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外资企业甚至不再以英语四、六级水平为参考依据,而采取自主英语考试制度来检测求职者真实的英语水平。以上这些都表明英语能力正在逐渐被划定为职场上的一种基本能力,同时也是求职者的最基本的职业能力。
2从职业能力培养角度看茶文化英语教学
2.1教学层次自我定位较低
茶文化英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创新教学内容模块最初是为了实现英语文化教学这个最终目的而开展的。但是由于英语文化教学并没有完全被落实到位,导致茶文化英语教学最终也只是作为英语语言教学来开展。而英语文化教学方案没有被完全落到实处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参与教学的群体对教学层次的自我定位较低,缺乏主动意识。有关于茶文化教学的每一篇相关教学内容都是由编撰者从海量英文材料中经过仔细斟酌以及研讨商量才最终确定的。因此,涉及到的茶文化英语教学内容不仅仅包含有大量值得学习的单词、语法,更涵盖了许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英语文化。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一名通晓丰富英语文化的求职者非常容易被视同为稀缺的人才而被保留下来。然而,由于英语文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在广大师生中普及,茶文化英语教学仍然和其他一般性的英语教学一起被当作英语语言教学为师生所用,英语教学层次的自我定位依然还是英语语言教学。
2.2茶文化英语教学难以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职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于英语这门语言学科而言,所谓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基本的就是指听得懂英语、能用英语写作、用英语与人进行无障碍交流以及熟习地道的英文思考习惯等。但是,就目前的茶文化英语教学来说,仅仅能达到的程度只是勉强应付考试。每年各大院校都争相报道本学院今年四、六级的通过率是多少,同比去年上涨了多少个百分比等等。就上传的数据而言,整体上,四、六级的通过率的确每年都在提高。但是,真正应用型的英语能力水平并没有看到实质性的提高。据部分外资企业反映,他们每年都会给应聘者进行英语能力测试。平均100名求职者中仅有3到4名求职者可以勉强及格。而很多求职者表示,自己只善长做英语的选择和判断题,而对于填空甚至英语游戏完全是陌生和抗拒的。这从侧面上体现出我国的英语教学极具有片面性和虚假性。大部分的英语能力仍然是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转变英语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2.3缺乏综合英语能力的师资力量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都是以本国教师为主,外教的占比很低,几乎充当了“摆设”作用。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通过研究各个高校的英语课程安排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普遍特点:一,英语教学的'重点课程依然是交由本国教师操刀,外教的课程仅仅局限于最基础的英语常识;二,尽管如此,但是外教课程的占比依然很低,据不完全统计,本国教师的课程和外教课程比例约为“6:1”。其实,不可否认,本国老师的英语专业性并不比外教差。但是作为同样从我国英语教学模式走过来的本国教师,其英语的综合能力是否如人们想象中那么高,这个问题有待考究。这反映了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对于英语综合能力的师资投入还有所欠缺。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茶文化英语教学策略
3.1从书本中“走出去”
从书本中“走出去”的理念是在于倡导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北京某所高校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特为学生开设以茶艺为学习内容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茶艺展示,考试的内容也是跟茶艺有关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使用的唯一的语言是英语。无论是在茶艺的讲解上还是考试题目的语言使用上,英语都是作为唯一存在的语言。学生们一方面抱着对茶艺的兴趣来学习这门课程,另一方面整个教学过程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北京这所高校在这门课程开设6个月后对该学年的学生进行了英语全套能力测试。通过测试成绩教师发现,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中,有6名就来自参与到茶艺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而所有参与茶艺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中按成绩排名最后一名的学生在整个英语全套能力测试的成绩也是在前40%之内。这种教学成果在体现兴趣教学优势的同时也体现了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更有利于培养英语综合实力人才,从而更有利于增强个人的职业综合竞争力。
3.2将“关键职业能力”培养植入到教学内容中
前文中介绍了“关键职业能力”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里我们主要谈植入策略。“关键职业能力”并不如“职业基础技能”那样可以变为具体化的内容,它更加带有抽象主义色彩,因此更加灵动。但是“关键职业能力”的大方向还是在于思维方式和适应社会能力这两方面。对于茶文化英语教学而言,一方面,茶禅文化的“通透”精髓可以帮助人完成自我思维方式训练;另一方面,茶文化英语的学习过程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一种锻炼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而较强的学习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由此可知,茶文化英语教学是为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的课程。在茶文化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3.3重视外教对于教学的推动作用
社会是和国家联系在一起,而国家是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因此,外教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语言的学习上,更在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上。职业能力也不仅是适应本国社会竞争的能力,更是代表本国在与全世界竞争的能力。外教能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地道的英语语言教学,还包括真实的外国文化、风俗、思想、行为习惯以及职业素养。因此,我国高校不应该为了节约师资成本而吝啬于对外教的聘请。并且由于我国的茶文化闻名于全世界,聘用外教进行茶文化英语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外国人眼中的茶文化是一个什么样子。这样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拉近了我国同世界的距离,为培养国际化的职业能力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群益,王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以级茶文化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旬刊,2011(1):160-161.
[2]朱晓伟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4):138-140.
[3]殷书姣,陈磊.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66-69.
[4]王柳人.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31):202-203.
[5]鄢向荣.茶艺与茶道[M].天津大学出版社,.
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也是联合国五种官方语言之一。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想要与国际接轨,不被世界潮流所淘汰,熟练掌握英语沟通能力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谈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短小而精悍的微视频是高职生喜爱的收看方式。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文章对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微课;高职;英语教学;运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载体,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时间及学习的地点不受限制,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发挥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优势,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一种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的教学资源,记录教师关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用于说明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突出重点、碎片化、多元化等特点。
时间一般是8到10分钟,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或核心内容的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
二、微课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类型多样,英语基础相差较大,教师的教学手段传统且单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大。
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人人家中有电脑。
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辅助的教学手段,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途径,学生可以在家里、学校里学习还没有弄懂的重点知识及难点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微课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它有效地把学习内容分解成几小块,将知识零存整取,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高职公共英语学生英语水平和教学现状
高职学生生源多样化,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教材难度与学生水平不匹配,教材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针对这样的学习状况,使用微课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途径,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四、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老师要将一个知识点讲得详细又生动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比较难。
微课制作过程中既有动画又有声音,教学形式非常灵活,学生通过这种碎片化方式学习,更乐于参与英语教学活动。
课前,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网上或手机上学习下次课重点内容,让学生乐于提前预习。
在课中,可以将本次课的知识或相关内容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集中学习及模仿。
利用微课就能更好地让学生提高英语的听力,通过微课展示的内容,让学生模拟并重复,也可以通过仿真环境的营造,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英语生活及日常交际用语。
[1]课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性地学习相关的微课,从而定制英语学习内容个性化。
学生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地学习英语。
大多数高职生认为大学里的生词很长很难记住,通过微课中的动漫叠加法,让学生记单词不再困难。
微课也可以给高职生查漏补缺,反复学习,并将知识点及重点内容加以固化,从而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
[2]教师可以对基础英语知识与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基础发音、词汇、语法、句型等制作一系列的微课视频,打牢基础,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逐渐提高英语基础。
五、高职英语微课的开发及制作
(一)高职英语微课制作要求
英语教学微课的制作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及英语课程的特点,制作出适合学生的英语微课。
微课在选题上应具有针对性地解惑、启惑;在设计上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新颖,设计色彩要得到美术老师的指导;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主题凝练,短小精悍;在信息化技术上要熟练运用一些软件,如prezi软件等。
高职英语ppt课件制作模版要求整体美,体现时代特色,字体、字号、颜色要协调;在知识点及内容的讲解上要求运用双语讲解,普通话和英语都要发音标准;音调要生动活泼;讲解时适当质疑学生,恰当提问;英语教师的讲解要深刻,知识点的分析思路要清晰。
微课视频讲解时长为8至10分钟,麦克风要事先调试好,注意保持环境的安静,不要有杂音;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下载观看,微课视频图像不能变型,
效果要好,声音、图像、内容及动画要融入一体,将难点问题通过直观及生动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这个知识点,从而增强高职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高职英语微课内容的选取要求
高职英语微课内容的选取要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双向结合。
高职英语教师要对英语教材进行深入而透彻地分析,对英语教学的脉络要很熟悉,通过微课的特点通过专题型、分块性等组织形式来录制微课,让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学习和理解难点,灵活运用微课教学的多种形式,以满足阶段教学内容安排。
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
如,将英语微课系统化,可分成英语语法篇、写作篇、口语篇、听力篇、阅读篇。
还可分成:高职英语能力考试篇、英语四六级考试篇、口语考试篇等。
另外,还要保证内容的精品化,将英语知识点串联后,取其精华,做到精而简,难化易。
精品化的微课开发提升高职生学习英语的专注度及教育和学习的效率,并达到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可以利用已有的微课资源,通过整合和提炼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这几年微课刚刚出炉,热度上升,许多具有前瞻性的院校及教师团队已经开发了英语微课资源,对于一些在硬件设施与师资队伍实力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来说,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及学生的实际选用现有的英语微课资源就可以达到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也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制英语微课,在制作中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展示成果。
如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让学生自制shopping一刻的微课,学生通过重点句型、视频展示等环节掌握关键句型和表达语,在学中练,获得学习英语的乐趣。
六、小结
英语微课能在8-10分钟内对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充分、有趣地分析讲解,学生通过手机下载相关的英语微课,随时随地反复学习与训练,将化难为易,教师要求高职生观看英语微课,并按要求完成作业及听力、口语的模拟训练任务。
学生在课后对英语微课的学习和整合过去的知识,远远大于在有限课堂时间里所学到的知识,实现了高职生源不一,分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春平.基于“慕课”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J].职教通讯,(17):10-12.
[2]邵华.微课理念引导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4(5):99-101.
[3]余永欢,代东东.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路径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33-134.
[4]霍红,刘妍.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8):43-45.
[5]陆汶.“微课”在中高职贯通英语教学中的探索[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6):94-96.
新课程改革下的职高英语教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地发展下,职高英语课堂需要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职高英语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应付考试的手段,职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十分陈旧,难以有效的适应素质教育需求。
寻找符合实际需求的职高时期的英语课程授课方式,能够更加形象的将知识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
本文根据我国城镇英语教学状态进行探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现代教育体制,县城,职高,英语教学
一、县城职高的.学生现状分析及问题分析
(一)存在的不良现状
县城职高的学生(少数优等生,其余均为高考落榜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背景简单而又复杂,家庭世俗的生活观念很浓重且根深蒂固。
英语教学论文
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目前,不少职业中学学生认为学英语很费功夫并且也很泛味,还有些学生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英语可学可不学,所以大多数学习对英语不感兴趣。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有种种因素,首先是大多数学生忽略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动机,其次由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致使长期学习效果不佳,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有些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教学内容全部“灌”给学生,使学生缺少了主动性,还有就是上了职业中学后,学生们把大多数精神花在了专业课上,对英语这门文化课兴趣就不大了。
综上不利因素,如不采取有效办法控制,对教师的教学是极为有碍的,而我认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同时,培养和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主动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英语教学中的不利局面,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提高职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我想谈谈我在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有效办法。
一、了解学生,采取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受教育者,他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所以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他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进行学习,是教师应当掌握的教学艺术。
我每教一个新班,第一周中就常与学生闲谈,了解他们对教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易于接受,对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希望和要求,通过交谈,他们对以往教师的教学作了辩证的评论,认为哪些方法可取,哪些效果不佳,这样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按照他们的要求,尽量使课堂气氛活跃,讲解清楚而有条理,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学生谈谈对我的教学的反映和要求,以逐步改进。这样,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再感到困难和乏味,渐渐地还产生了兴趣。
二、在课内外创造英语环境,给学生以锻炼英语机会
英语课内外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课堂与课内外活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习惯,开展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和技巧,并能巩固、加深、扩大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内外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是我常用的一些形式。
1、训练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要达到熟练使用的目的,不少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做汉译英,但却说不好即便是最简单的英语会话,这就是因为旧的习惯妨碍学习,若教师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词汇是毫无补益的,学生仍然用其本族语言来思维,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大量反复操练来形成一种新的语言习惯,除了课堂上大量操练句型外,我还让学生
1)、用英语介绍自己、家庭、学校等情况
开始大多数学生只是用笔列提纲,没有人主动起来讲述,于是我先作了示范,让学生理解我说的每一句话,再把一些对讲述有帮助的词组、句型,如:My name is……;Iam from……;I graduated from……;My father is……;I’m good at……;My favorite sport is……;ect;写在黑板上,以请几位成绩较好的同学试讲,到结束,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求讲述,有的学生还使用了在课文中学过的新词汇、词组。
2)、每日小演讲
每节课开始,按序号由一位同学用英语讲一讲今天的天气、班级情况,再讲一则事先准备好的小故事,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我把他故事中的key words(关键词)写到黑板上,等他讲完后,我向全班同学提问,并请大家复述他的故事。虽然每次只用 七、八分钟,但对同学们说英语的能力及听力、注意力都有不少帮助。
3)、用英语讨论问题
把学生分成四个组用英语讨论我提出的可以引起不同意见的问题,如What qualifications does a good teacher need?(什么是你心目中合格的教师),Will you continue education after graduation ?(毕业后是否继续学习),Are you going to do after graduation?(毕业后你打算干什么?)等问题的讨论后,由每组派一位代表讲述他们的观点,同学们都很有兴致地参加讨论,通过讨论,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英语交际水平,也使师生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做英语游戏
做英语游戏是发展口语技巧和巩固词汇、训练发音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增进学生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使课堂教学多样化,也有助于缓和课堂上的紧张学习气氛,消除学生疲劳,具有比赛性质的游戏,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克服腼腆羞怯的心理障碍,这些游戏如:
1)、默单词比赛
课堂上用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默写单词,看谁默得最多,或规定默写以某一字母如“O”开头的单词,既然是游戏,学生也没有思想负担,所以很受欢迎,也促使他们自觉记忆生词。
2)、Smith says(史密斯说)
由教师发命令,如:eyes on head,books in the bag,point to your nose等,当命令前加上Smith says 时,学生就执行命令,如不加,则静止动,坚持到最后的一个学生为优胜,这个游戏对培养听觉理解能力有帮助。
3、扩大知识面
学习英语这种语言,也应让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国家有所了解,我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给学生进了:
1)、写英文信。写英文信的格式和信封均与写中文信不同,我把写英文信的基本格式,常用的开头语、结束语、问候语、称呼、落款都教给学生,并要求他们试着写,他们表示要常给同学写英文信以提高自己的英文写作水平。
4、欣赏、学唱英语歌
唱英语歌有助于训练语音和记忆单词,也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为此我教了学生们很多英语歌。有儿歌如《Ten Little Indian Boys》、《Happy birthday to you》,有流传广泛的电影歌曲如《Do―Re―Mi》、《Say you,say me》也有如《The colour of The Night》《Careless Whisper》等学生们喜爱的流行歌曲,通过学歌学生们都觉得英语学习并非死板,乏味而是充满乐趣的。
5、课堂上灵活调节
英语课上,学生常处于积极紧张状态,容易感到疲劳,教师除了注意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多数授新内容外,还可以用一、两分钟讲一些幽默故事如《absent―minded professor》(心不在焉的教授)的系列故事,也可问一些有趣的Silly question(笨问题),这些小安排往往能起到出人意料的`调节效果,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三、构筑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我在英语教学中,十分注意构筑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融洽的情感。
首先,我注意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因为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通过情感因素的培养,尽可能排除学生学习英语的各种心理障碍,创设良好、轻松、民主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愉快感,没有精神压力和负担,这样可激扬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我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加强与学生情感方面的交流。我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潜力的发挥,所以上课时注意以流利的口语、美观的板书、高尚的师德和情操,良好的人格魅力,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对后进学生耐心帮助和偏爱等,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潜能。
其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在学阅读Famous People时,我鼓励学生谈他们所知道的中外名人,有的同学讲了他们的国籍,有的讲了他们的作品及科研成果。我不断地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学生不管讲多讲少,都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人人都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大大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尽可能的发挥。有时候学生在讲话中有些错误,我以友好平等的态度加以指正,或通过启发引导由其自行纠正,让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以上我粗略地谈了自己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的一些体会,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稳定、自发、持久的兴趣,是一项有意义、值得探讨的工作,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改进和提高。
本文提要: 本文通过对阅读的心理机制和学习策略理论的简要分析,阐述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快速阅读策略训练、提高学生英语阅读速度的必要性,同时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实际,论述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哪些快速阅读策略以及如何进行快速阅读的策略训练。
关键词: 英语快速阅读 阅读速度 策略 训练 信息
引言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步伐。阅读作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使读者与作者之间无声的信息交流,而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量的不断增大,正反映了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进行快速阅读策略训练, 不仅是高考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当今信息社会的迫切要求。
一.英语快速阅读的理论根据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眼睛从语言文字获得视觉信息的过程和大脑处理视觉信息并达到辨认和理解的过程,阅读的速度就是理解的速度(胡春洞,:79)。根据Goodman(1982)和Smith(1978)提出的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阅读是一种“思想与语言相互作用”的“心理语言学猜谜游戏”。他说阅读是取样、预期、检验和证实的循环过程。Smith认为阅读需要两种信息:(从书页上获得的)视觉信息,及非视觉信息(包括我们对相关语言的了解、对题材的熟悉程度、一般的阅读能力及世界知识等)。阅读时非视觉信息越多,所需的视觉信息就越少,反之亦然。Smith说:“阅读的技能实际上取决于尽可能少用眼睛------。当我们成为熟练的读者时,我们就会学会更多地依靠眼球背后的已知的东西,更少地依靠眼前的书页。”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下列过程:
1. 读者带着根据对主题的知识而形成的期待开始阅读文本。
2. 用对语言及主题的知识及背景知识代替文本的冗余特征,以对文本最少的取样从文本获取意义。
3. 在取样的基础上对期望从文本获得的信息进行预期。
4. 在阅读过程中检验预期,证实或加以修改,并根据已读部分继续进行预期。
5. 应用所读材料提供的最少的文字、句法及语义线索,在头脑中重建文本的信息。
6. 用包括从文本获得的信息和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有关该题目的已有信息检验所建文本版本的准确性。
7. (1) 如所建文本版本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相符,则重新开始取样,进行下一个循环。
(2) 如有不准确或不相符之处,则使用重读之类的补救策略。
根据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快速阅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熟练的读者不是逐词阅读,而是按意义单位进行阅读。粗看文本取样后,就能以此为基础,结合自己对该主题的已有知识对文本进行总的预期,然后阅读其余部分以证实自己的预期。快速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快速地,有目的、有选择地从文本获取必要的视觉信息,同时结合本人已有的非视觉信息达到快速地辨认和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的过程。
二.影响英语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
1. 阅读材料本身的特征
(1)阅读材料的语言。 语言在外语阅读中的作用比在本国语阅读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语言在外语阅读中是一个主要问题,甚至根据经验的推测也不能代替精确的解码”(Eskey,1988:97)。阅读材料的语言包括词汇的选择,句子的长度,复杂句子结构的使用,以及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或文学语言的使用等等。一篇陌生词汇较多,句子平均长度较长,复杂句子结构使用较多,或语言较书面化、口语化或者文学化的阅读材料毫无疑问地会降低读者的阅读理解速度。
(2)阅读材料的题材。读者对阅读材料的题材或内容范畴的熟悉程度是影响阅读速度的另一个因素。试想有两篇阅读材料:Passage A和Passage B, Passage A是关于一个读者很熟悉的话题而Passage B是关于一个读者很不熟悉的话题,假定两篇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相同或者非常接近,读者在阅读Passage A时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正确率势必会高于Passage B。
(3)阅读材料的体裁。 体裁是指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组织形式。寓言、故事、诗歌和戏剧等体裁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构。如果一篇文章中有once upon a time, beautiful young girl, dangers in the forest这些词,读者就可以很容易的预测出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故事性的体裁很熟悉。读者对文章体裁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正确率。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讲究阅读效率的(胡春洞,1996:51)。
2. 任务特征
阅读理解任务的类型对阅读速度也有影响。读者对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任务有着不同的反应并且会以不同的阅读速度来完成这些阅读任务。多项选择题要比“wh”问句容易回答;回答针对具体线索的问题要比回答依据整体线索的问题容易些;概括理解和综合信息比寻找某个特定信息的难度要大。
3. 读者的特征
读者的阅读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读者的语言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知识,篇章知识, 推理、概括、分析、综合等能力, 阅读习惯, 阅读心理以及阅读的技能和策略都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扎实的语言知识可以帮助读者进行精确的解码。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必要的篇章知识有助于读者进行想象和猜测,对新信息进行推理、概括、分析、综合等加工处理。良好的阅读习惯、坚定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效果。阅读技能和策略的掌握与合理使用可以实现上述因素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最优化,从而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和现状
1.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对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见表一至表三 )。
表一 英语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高中一级目标与要求)
1.能以每分钟50---70个词的速度,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
2.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信件、请柬、通知、便条和常见标志等。
3.能基本把握所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事实、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
4.除教材内容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0万字以上。
表二 英语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高中二级目标与要求)
1.能以每分钟70---80个词的速度,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不同题材的材料。
2.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信件、请柬、通知、便条和常见标志等。
3.能运用一般的阅读技巧,基本把握所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事实、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
4.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5.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语篇未直接写出的意思。
6.除教材内容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20万字以上。
表三 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技能的目标描述(普通高中毕业要求)
1. 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2. 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
3. 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
4.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
5. 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6.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英语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对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具体的要求,但是它对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却足以说明它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
2. 高考英语NMET阅读理解试题的要求
近几年高考的阅读理解试题体现了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了WTO的背景下)对人才英语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要求。除阅读量较大幅度增加(见表四)、突出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外, 试题还考察了学生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及创新思维能力(见表五),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阅读速度和快速思维能力。高考不断提高对阅读速度的要求正反映了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迫切要求。
表四近四年NMET的阅读理解题量与读速要求
年
份 短文词数+
对话篇词数 短文选项词数+
对话选项词数 合计词数 参考时间(分) 读 速 要 求(WPM)
1187+56 632+40 1915 50 38.3
1244+56 735+36 2071 50 41.4
1327 679 35 57.3
1353 692 2045 35 58.4
表五 高考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要求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3.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意,包括作者的态度和意图等。
4.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并能把握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短与段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5.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正确判断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两点:
(1)表四所列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阅读速度的要求是根据参考时间或者说理论时间计算的。事实上,很多考生花在阅读理解试题上的时间远远多于参考时间(35分钟),他们往往从其他试题(如书面表达)中挤出了时间。换言之,考生在高考阅读理解试题中的实际阅读速度并未达到表四所列数据。即使在此种情况下,每年仍有相当多的考生因不能按时完成英语试卷的答题而导致失分。
(2)尽管近几年阅读理解题量在逐年稳步增加,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仍未达到英语教学大纲中所列要求(见表一和表二),与英语国家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相比,差距较大(见表六)。这说明今后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还有提高的空间。
表六 美国全国统一的阅读速度标准
年级 每分钟的单词量(WPM)
低年级 80---158
中年级 175---204
高年级 214---250
大学生 250---280
3.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可谓是希望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信息社会的迫切需求和高考英语对阅读速度逐年提高的要求势必引起学校、师生对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紧、课时有限、班级人数众多、快速阅读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等因素, 显然使得快速阅读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坦言之,我国关于中学英语快速阅读教学及理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广大的探索空间。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很多的阅读课被上成了语言知识讲解课,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只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词汇、语法等知识,疏于背景知识和篇章知识的学习, 忽略了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阅读技能的培养,不重视阅读策略的训练。这种单纯的语言知识讲解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感压抑,反应冷漠,教学效果不理想。
我们认为,真正的快速阅读教学不仅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有益于提高阅读速度的针对性练习(如一些限时阅读材料),还必须注重相应的学习策略训练,以帮助学生“内省”,找到快速阅读中的困难及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适时对自己的阅读活动进行计划、反思、评估和调节。策略训练在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英语快速阅读策略及其训练
1. 快速阅读策略的概念
快速阅读策略是一种语言学习策略。Oxford, R.L.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采取的一种行为或行动,从而使语言学习更成功、自主意识更强、学习过程更为其乐无穷”。它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元认知策略指的是语言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对自己的语言学习进行计划、反思、调整和评估的策略。认知策略则与学习者的学习任务有直接的关系,它涉及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如重述,借助上下文,推理,联想发挥等策略。社会/情感策略指的是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与别人合作,或自己控制和调整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消除紧张和不安等。
有关快速阅读策略的研究表明: (1)语言学习策略对语言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影响; (2)有意识地调整语言学习策略是取得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 (3)语言学习策略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4)语言学习策略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但要向学生提供快速阅读实践的机会,还要加强快速阅读策略训练。
2. 快速阅读策略训练的内容
语言学习策略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语言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有效的快速阅读策略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其阅读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主动性, 为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快速阅读训练的内容包括情感策略、管理策略和认知策略。
(1)情感策略训练。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容易产生焦虑、害怕、缺乏信心和毅力等心理障碍。因此,在快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意志等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形成以下情感策略:
a.认识快速阅读在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下决心努力提高英语阅读速度。
b.对快速阅读训练持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机会。
c.克服对英语快速阅读的畏惧心理,树立坚定的信念。
d.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困难不急躁。
e.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集中全部的注意力。
f.能正确看待考试中的阅读成绩,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自我管理策略训练。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快速阅读活动进行计划、反思、调整和评价。具体地说,就是指导学生:
a.明确快速阅读策略训练的阶段性目标,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个人目标。
b.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快速阅读材料并作出合理的时间安排,善于创造和把握训练机会。
c.及时总结快速阅读训练的成功经验,或反思自己快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化背景知识缺乏、短时记忆能力不强以及逐词阅读和出声阅读等不良阅读习惯等等。根据实际情况,强化、调整或改进训练方法。
d.学会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的阅读目的控制和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e.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获得可能的帮助,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体会和经验。
(3)认知策略训练。指导学生利用它们已经具有的母语阅读能力和有效的思维方法,有目的、有选择、快速地获取相关的信息。
a.利用文本的标题,引言,图表及已有知识预测文章大意。
b.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地阅读全文,回答老师提出的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思考题。
c.略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掌握篇章结构进而领会文章大意,弄清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d.查读文章细节,找出支撑某些观点或结论的例证、数据或者事实。
e.遇到生词时通过上下文猜词悟意。利用同义词、反义词、构词法知识、逻辑关系及生活常识等猜测生词意义。
f.以短语或短句为单位进行意群阅读(phrase reading)。阅读时一眼读懂一组词的意思,然后将这些意思联系起来理解一个句子或段落的意思。
g.将目光从文本某一行的末端快速地移动至下一行的开头,学会目光快速移行,进行有节奏的阅读。
f.克服出声阅读及心读的习惯,学会由眼及脑(人脑直接从字形获得意义)的视觉阅读(sight reading)。
3. 快速阅读策略训练的三个层次和方法
(1) 三个训练层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策略训练:
a.盲目的训练。学生做一种需要某种策略的练习,但不指明该策略及其价值,也不加以讨论。
b.有意识的训练。告知学生具体的策略及其用途。
c.控制的训练。向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比较和评价使用不同认知策略的情况。
(2)三种训练方法。一般来说,训练方式有三种:集中训练、分散训练和个别指导。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都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前者必须脱离正常的语言教学活动进行;而后者可以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因此,从操作层面上看,分散训练更容易被一般教师接受。个别指导通常用于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严重问题,其特点是针对性强,但耗时费力,难以大范围开展。上述三个方法各有利弊,教师应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主要参考书目:
1. 胡春洞,1996,《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 托玛斯-克拉尔(美)著,杨林等译,《英语教学新思路》,广西教育出版社。
3. 文秋芳,1996,《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张登芝,2001,中外外语学习策略综述,《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9-11页。
5. 施丽华,2001,语言学习策略的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第3期,9-12页。
6. 周文筑,2000,常用的中学英语学习策略,《中小学外语教学》,第4期,10-12页。
7. 梁丽冰,2000,“英语科考试说明”评析, 《中小学外语教学》,20第4期,8-10页。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10月第2版。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刊载于《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11、12期和第1期。
一、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是指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篇章和造句的能力。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是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阅读能力便无从谈起,因为任何一篇阅读材料,都是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以及对上下文的理解等几个方面于一体的,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会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
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扩大词汇量。词汇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词汇作为阅读中语言的最小单位,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基本单位。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曾经说过:“事实上,没有语法便不能传授和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便不能传达任何东西。”所以,同学们在英语学习中一定要经常性地集中复习、记忆以前学过的单词,同时又要有意识地去扩大词汇量。
扩大词汇量不是要求考生无限度地去背新的英语单词,而是指在掌握了教材中的词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去多记一些单词,尤其要注意牢记词的多种用法,因为一词多类、一词多义和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考生应该充分利用构词法知识学习、记忆英语单词。了解英语中的构词法知识,牢记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和词根,可以帮助自己借助旧词迅速增加词汇量。
扩大词汇量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阅读。扩大词汇量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背词汇表,在英语和汉语之间找对应关系,阅读时套用单词在词汇表上的释义,而不去注意词汇的语境意义。学习词汇时要遵循一条根本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此,通过阅读来学习词的用法,掌握词汇在不同上下文中的不同含义,弄清楚词汇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注意领会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的交际功能,这是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途径。
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巩固语法知识。孤立的单词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完整的意义。词要通过语法规则的支配,构成一个规范的句子,才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传达一定的信息。一篇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段落又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一篇文章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并做到语义连贯、合乎逻辑。在篇章的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与段落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存在着语义和逻辑上的连贯性。因此,只有巩固并提高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正确地理解篇章中的语境和语义上的连贯性,才能有助于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测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既要求理解准确,又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许多考生平时阅读时常有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
“指读”:用手、笔指着文章,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这样,无形中就限制了眼睛的“扫描”速度,从而降低了阅读速度。
“声读”:受平时朗读课文的影响,阅读时必须读出声来才能理解,也就是说,必须先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再进行理解,这样也影响了阅读速度的提高。
“译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单词、短语、句子的翻译,通过翻译成母语来理解文意。
“回读”:一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短语,便返回到句首或段首重新阅读。
“析读”:在阅读时,对每个句子都进行语法分析。
这些阅读习惯,不仅妨碍了考生的阅读速度,而且影响了考生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因为,考生理解的很可能仅仅是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或其中的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很难掌握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深层含义,更无法培养利用文字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和就语篇内部逻辑进行联系的能力。
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尽量运用下面这些阅读技巧:
1.意群阅读法
“意群”通常是指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都有紧密联系的一组词语。阅读文章时,在一个意群内是不应该停顿的,否则就会影响对文章所要表达意思的理解。
试用“逐词阅读法”和“意群阅读法”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目光停顿的次数。
We are having a wonderful time.I am in the middle of this great forest in South America.We can't travel through the forest by road,because there aren't any roads.So we have to travel by air or boat.We are enjoying our boat trip very much.At night we tie the boat to a big tree by the river bank near a village.
用“逐词阅读法”阅读这段文字,目光应作如下停顿:
We//are//having//a//wonderful//time.//I//am//in//the//middle//of//this//great//for-est//in//South//America.//We//can't//travel//through//the//forest//by//road,//because//there//aren't//any//roads.//So//we//have//to//travel//by//air//or//boat.//We//are// enjoying //our //boat//trip //very//much.//At//night//we//tie//the//boat//to//a//big//tree//by//the//river//bank//near//a//village.//
目光共停顿了65次。
用“意群阅读法”阅读这段文字,目光应作如下停顿:
We //are having a wonderful time.//I am //in the middle of this great forest//in South America.//We can't travel//through the forest byroad,//because// there aren't any roads.//So //we have to travel//by air or boat.//We //are enjoying our boat trip //very much.//At night//we tie the boat//to a big tree //by the river bank //near a village.//
目光共停顿了20次。
由此可以看出,以意群为单位阅读文章,速度要比逐词阅读文章快得多,而且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获取重要信息。
2.扩大视幅法
“视幅”是指眼睛每停顿一次能清晰地感知文字的广度。视幅对阅读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是看一眼或每一次看清楚词数的多少;另一方面是眼睛定量的次数和时间。每次看清的语言单位应该是意群而不是分散的单词。在快速阅读时,考生的视线不应该是逐词地向前移动,而应该是跳跃式地前进,从一个意群跳到另一个意群。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考生要努力扩大视幅,使每次看到的语言单位由一个意群扩大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群。这样,视幅越大,阅读速度就越快。同时,扩大视幅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更好地理解、记忆所读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试中进行快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做更多的题目或检查已经做过的题目,但是,强调了阅读速度,理解的准确率往往会下降。很多同学在阅读的时候,容易出现因为图速度而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问题,往往是一目十行,大脑中却一片空白,根本不知文章所云。要解决阅读速度和准确理解这一对矛盾,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需要多加训练。
一般来说,我们提倡的快速阅读必须是在对文章有较好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一开始不能图快,不求速度,但求准确,什么时候读懂了什么时候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理解能力提高了,再逐步加快阅读速度。
如何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
3.掌握猜词法
猜词技巧是阅读理解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巧。在阅读时碰到生词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因为“猜测词义题”是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之一,所以学会猜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猜词能力取决于他熟悉语言的程度、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具有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常用的猜词方法有:
(1)根据构词法知识猜生词
英语构词法主要有合成法、派生法和转化法。
A.合成法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成一个词的构词方法叫合成法。由合成法而得来的词叫合成词。合成词在英语中非常活跃,而且数量很大。如果遇到的生词是合成词,可以把它还原成一个一个的独立词,看每部分是什么意思,再把各个意思综合起来,便可得到这个合成词的大概意思了。例如:
bedroom-bed(床)+room(房间)-bedroom(寝室)
schoolmate-school(学校)+mate(伙伴)-schoolmate(校友)
B.派生法
通过给一个词根加上前缀、后缀而构成一个新词的构词方法叫派生法。通常情况下,前缀只改变词义,而后缀既改变词义又改变词性。牢记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的用法,可以猜出许多单词的词义。例如:
care(小心)+ful(有……的)-careful(小心的)
use(用处)+ful(有……的)-useful(有用的)
hope(希望)+ful(有……的)- hopeful(有希望的)
im(不)+possible(可能的)-impossible(不可能的)
im(不)+polite(礼貌的)-impolite(不礼貌的)
dis(不)+like(喜欢)-dislike(不喜欢)
C.转化法
由一种词性转化成另一种词性的构词方法。例如:
hand(手)n.-hand(传递)v.
water(水)n.-water(给……浇水)v.
late(迟的)adj.-late(迟地)adv.
after(在……之后)prep.-after(在……之后)conj.
(2)根据上下文语境猜生词
A.根据常识、经验猜生词
例如:
My parents went out and bought a new TV.That afternoon my father put an antenna on the roof(屋顶)so that we could watch the pictures on TV clearly.
根据经验,我们可以判断出“antenna”是电视机的“天线”。
The old man put on his spectacles and began to read.
根据常识,我们可以猜出“spectacles”的意思是“眼镜”。
The door was so low that I hit my head on the lintel.
结合常识,我们可以猜出“lintel”的意思是“门上方的门框”。
B.根据文中的定义、解释猜生词
例如:
Skimming means looking over a passage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 before you begin to read it carefully.
从所给的定义,我们可以猜出“Skimming”的意思是“快速阅读”或“略读”。
The harbor(港口)is protected by a jetty-a wall built out into the water.
根据定义,港口是由延伸到海水里的大墙保护的,所以,“jetty”的大概意思是“防波堤”。
C.利用文中的对比和对照猜生词
例如:
Most of us agreed;however,Jack dissented.
由于“however”是起转折作用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dissented”是“agreed”的反义词,意思是“不同意”。
Mary was talking all the time while Jenny kept reticent.
从前后对照的逻辑关系推断,“reticent”的意思是“沉默不语的”。
His shirt was clean but his shoes were grubby.
根据前后对比的语义判断,“grubby”是“clean”的反义词,因此,它的意思是“脏的,不干净的”。
D.利用事例或解释猜生词
例如:
The doctor is studying glaucoma and other diseases of the eye.
从other diseases of the eye可以判断出“glaucoma”指的是“一种眼睛疾病”。
E.利用重复解释的信息猜生词
例如:
Mr Smith always arrives home punctually,neither early nor late.
根据neither early nor late这一解释,可以推断出“punctually”的意思是“准时地,守时地”。
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中碰到生词时,如果该词无关大局,既不影响答题,又不影响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读者就可以不去管它;如果该生词很关键,影响了对文章整体语义的理解,就应该设法运用正确的猜词方法,尽可能地把握该生词的意思。
三、掌握阅读文章的三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需要读两遍:第一遍阅读,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也就是了解文章的中心要点和主旨大意;第二遍阅读,理解支持文章中心思想的细节。有时要透彻地理解一篇文章,就需要对文章进行第三次阅读。阅读一篇文章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1.略读法
“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目的是为了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个总体印象。
略读时要学会“抓关键,跳障碍”的技巧。了解文章的大意,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关键就是要学会找主题句---概括全段中心思想的句子,然后把每段的主题句的意思综合起来,就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主题句的位置一般在段首或段尾,有时候也会出现在段中,少数情况下,短文中没有具体的主题句,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归纳。如果短文包括几个自然段,阅读时应该特别注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文章的主旨通常出现在这两段中。
在略读的过程中,读者不必去研读细节,遇到个别生词或难懂的语法结构,也可略去不读。
2.查读法
“查读”是指有目的地到文章中查找某些特定的信息,也就是说,在通过略读对文章有所了解后,到文章中去查找与某一问题有关的信息,寻找解题的可靠依据。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快速浏览问题后,要确定所需查找的信息范围,并注意所查信息的特点。例如:如果问题或选项涉及到人名、地名,就应该寻找首字母大写的单词;如果问题或选项涉及到时间、日期、数字,就应该寻找具体的数字。
3.研读法
“研读”就是仔细地阅读,以求获得具体的信息,对文章有深层次的理解。研读主要是指围绕文章后面的问题进行细读,包括理解支持主题句的细节,根据作者的意图和中心思想进行推论,借助语法知识对涉及问题的难句、长句进行分析,力争达到准确地理解,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
上面谈到的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是阅读一篇文章并要达到完整准确地理解时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
在考试时,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段落大意,就可以用略读法;要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就可以用查读法;要掌握确切的内容,深入理解文章,就要用研读法。
总之,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学们在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一定要多读书,以扩大知识面,这对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先读问题,弄清考查要点,以便能带着问题看文章,这样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快速浏览全文,掌握全貌,注意发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如果时间紧,至少要扫视一下起首段和尾段。再把标题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想一想,这样全文大意便清楚了。此时,不要忙于答题。
三、细读原文,捕捉相关信息词,掌握短文细节内容。这是解题的关键,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抓住四个“W”和一个“H”,就是边读边用铅笔做些标记,把What (事件),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How(经过)划出来。抓住了四个“W”和一个“H”,就抓住了文章的全貌,一些直接性的问题便可解决。
2.抓住连接词及起关键作用的副词、代词、介词、插入语等。因为这些词具有因果,让步,递进,转折,指代,列举及承上启下等各种连接上下文的特殊功能。这对考生分清文章层次,辨明各种关系,了解人物心理,推断作者意图,进行逻辑推理等手段来分析难点,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注意领会文章的寓意。
4.根据题意,初选答案。这一步须仔细审题,领会测试要求,确定解题方法。对那些明显的,有把握的题可以断然确定,不必把其余三个答案再作推敲而浪费时间:有些略难的题,应再查阅短文(不是重读一遍),迅速找出依据,予以排除。常用的解题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 直接解题法。即从原文中直接找出答案。
② 归纳解题法。对于不能从原文中直接找出答案的可在把握全文中心和线索的前题下进行概括、归纳得出正确答案。
③ 综合推理法。读者需统观全文,认真分析,综合推理及至计算,最后归纳出正确答案。
题干中有“suggest, infer, intend, conclude, conclusion, probably, likely, reason, because, according to”等字眼时,属于推断概括型,考查内容着眼于全篇,考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④ 捕捉关键词。在阅读时应该注意与问题相关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或同位词等信息词来得出正确答案。
⑤ 转换解题法。即原文这么说,而在问题和所给选项中则用另外的词去转换一种说法,但仍表示同一含义。
⑥ 排除法。根据语言,句法结构,信息词和常识,在没有把握的选项中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
四、重读原文,仔细斟酌核对答案。在解完最后一道题后,如果时间允许,再将原文读一遍;用全文的主题思想统率各思考题,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目的在于对所做答案进一步审查,推出未解答的题,以便减少失误。
再议中学英语阅读
再议中学英语阅读
内容提要: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的一项综合技能。它能够促进词汇积累,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也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综观历年高考,阅读在试题中占据了首要位置。可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势在必行。本文将试从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应对措施、阅读步骤解析等方面进行扼要阐述。
关键词:阅读现状、应对措施、步骤解析、阅读技巧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听、说、写几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提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和要求。英语阅读理解是考查和测试学生英语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高考阅读理解题量逐年增多,知识面逐年拓宽,灵活度逐年增大。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一、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
1. 教学大纲越来越重视阅读。 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对听、读、说、写等各方面的要求,并特别强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在巩固基础的同时促使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高考阅读理解也强调“立足于篇,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基本命题思路。大纲强调了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在高考中加大对阅读能力的考查。这充分体现了以往只侧重对语法和语言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违背语言教学规律的做法。这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飞跃。
2.实际操作的不理想。理论和实践总会有一定的差距,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制约中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因素:
(1)课本阅读材料不够丰富。课本作为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工具,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基本载体。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一些英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知识。从内容方面讲,所选课文的材料过于单一。在高三(人教版)课本中,大部分课文的选材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内容。当然,选取学生熟悉的材料对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没能真正体现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基本用途。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学习者通过语言来获得信息。所以,学习者只有用语言获取了一定的信息,才真正实现了学习英语的价值。而我们的阅读材料是如此的大众化,并没有学生所想获得的语言信息。所以学生很难对语言本身以及语言现象有过多的兴趣。语言作为载体的功能也就被弱化了。
(2)课外阅读量较少。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的功能只有在学习者利用它去获得信息的时候才能真正体验出其价值。学习者只有这个时候才最具成就感。通过阅读去获得他们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
据了解,微乎其微的学生在课外能去读英语课外读物。更多的学生对英语读物感兴趣并想去读,但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高考的指挥棒使得他们不得不去应付课内的各种作业,沉于“题海”。所以也就不可能拿出很多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更何况这些东西需要用另一种语言去获得。
二、应对措施
针对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提供以下几项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阅读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目前考试制度下,高考虽然确定了侧重对能力的考查,但这种单一的形式使目前的阅读教学脱离了本来的轨道。阅读教学仍然是一种应试的模式,把过去几年的高考题目翻来覆去地练习,讲解其中做题的技巧。这是我们通常的做法。
我们不应该忽视语言学习的规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信息的载体。让学生学会阅读不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锻炼能力,最终是为了获取新的信息。当学生因为能够用英语获得新的信息而欣喜时,就体会到了英语学习的快乐,当然就会有更高的兴趣去学好它。
2.丰富阅读材料,扩充阅读量。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获得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材料的丰富程度,将大大影响学习者获得信息的速度。所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丰富阅读材料至关重要。比如:在讲到The Sounds of the World一课时,当把课本的基本阅读材料熟悉后,我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寻最新的世界娱乐动态,获取最时尚的前沿音乐。了解世界顶尖级音乐人,比如:Ricky Martin, the Rolling Stones, Michael Jackson等的最新情况。我还让学生找来相关的唱片来模仿或翻唱。学生们对此兴趣高昂,积极地活动起来。这样,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习兴趣,丰富了知识,极大地调动了语言学习积极性。
3. 以教材为介质,扩展背景文化。
东西方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存在很大差异。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帮助学生顺利阅读,同时也可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如SEFC(1B)中, Unit13 Healthy Eating,向学生介绍西方饮食文化,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有助于理解课文。高中教材节选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在阅读前对作者和有关历史知识进行介绍是很有益的。
4.指导学生分析课文,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语言素质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而不是把文章断成几个孤立的片段去处理其中的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应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去读,从整体上了解,然后再分段教学。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接下来再把文章的自然段落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来,使得文章的线索脉络一目了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于类似文章,他们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去写。
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觉得很具体,很实际,这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5.寓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
在《中学英语大纲》中明确阐述了一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加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熏陶。
现行普通高级中学课本,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很好的题材,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生哲理。
如: 在学Great Women 一课时,可让学生了解Madame Curie、Song Qingling 、Wu Zetian等名人的背景资料。而在 The World Around us一课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濒危动物种类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保护森林、禁止滥坎乱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白色污染,电子辐射以及垃圾分类回收等问题。
6.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
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课后自己大量的阅读,课文阅读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阅读范例,仅依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是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大课外阅读量,作为有益补充。
三、阅读步骤解析
阅读课的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预习预习是要求学生找出影响理解的较难的词、词组或语法结构,上课时教师释疑,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听课,做到事半功倍。
2.背景介绍,语篇导入 该环节可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
3.阅读 阅读时一气呵成,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要求学生当堂限时解题,带着问题快速寻找相关信息,侧重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检测 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可设计出不同检测题型,如问题回答、正误判断、多项选择、大意总结、短文填空、词语释义等要求学生在相应时间内完成,快速反馈正答率,体现高效、快捷。
5.归纳概括 以最简洁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文章的整体结构归纳在草纸上,勾勒出复述课文的提纲。
6.复读 消化语言材料,精细加工,体味阅读成功。
7.深层讨论 巩固语篇内容、熟悉语篇中基本语言结构,充分发挥想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挖掘其创新能力。
四.阅读技巧
1.寻读(scanning )
查找信息时,读者用眼快速扫视,以最快速度从语篇中找到出关键句或词,仔细研读,其它略看即可。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这就是“寻读”
2.略读(skimming )
略读就是选读文章中重要部分和主要细节,以求抓住梗概或精华。用该方法我们可以阅读21st Century, China Daily, Beijing Weekend等等。
3.概括阅读(survey)
阅读文章前,仔细阅读每一章节标题、副标题及相关图片。略读每段首句和文章最后一段,猜测文章中心和各段大意。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优与劣直接影响着阅读速度和效果。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养成默读习惯
不要用手或笔点读或朗读,这样会造成断章取意,不利于整体理解。
⑵养成快读习惯
按意群整体把握文章意思,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细节和信息上去。
⑶养成先看问题后读文章的习惯
因为问题是针对全文或文章的某个细节而设置的,所以,先读问题,在看文章,可谓:“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⑷培养猜词的能力
遇到生词不要马上查字典,可以通过重读文章,从上下文揣摩其含义。
综上所述,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要想提高语言能力,绝无捷径可走。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英语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持之以恒,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报刊、杂志,做到泛读、精读有机结合,掌握阅读技巧,这样,能力提升,思维创新便有了不竭源泉。
元音字母 读 音 例 词
a 在开音节中 [ei] name plane Jane baby cake
在闭音节中 [] bag dad hat map black back
e 在开音节中 [i:] he these me Chinese
在闭音节中 [e] bed let pen desk yes egg
i 在开音节中 [ai] bike fly drive time nice kite
在闭音节中 [i] fish big drink sit milk swim
o 在开音节中 [ u] those close go hoe home no
在闭音节中 [] clock not box shop sock
u 在开音节中 [ju:] student excuse duty Tuesday
在闭音节中 [] bus cup jump much lunch
永嘉新航线培训学校辅导材料
英语读音规则
一,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注:在开音节中,元音字母u在辅音字母j l r s后面时读[u:]音,例如:June blue ruler super
二,元音字母在非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元音字母 读 音 例 词
a [] China another woman breakfast
[i] orange comrade village cabbage
e [] hundred student open weekend
[i] chicken pocket begin children
i []/ [i] holiday beautiful family animal
[ai] exercise satellite
o [] second tonight somebody welcome
[ u] also zero photo
u [] autumn diffcult
[ju:] popular congratulation January
注:动词中的a如果处在开音节位置,a读[ei]音,例如:operate
u处在开音节位置,又在辅音字母j l r s后面时,读[u(:)]音,例如:July influence February issue
三,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特殊读音
元音字母 读 音 例 词
a在[w]音后面 [] want what watch wash quality
a在f n sk ph sp ss st th前 [a:] after plant graph ask grasp glass fast father
i在-nd -ld和gh前 [ai] find child light high
o在-st -ld前
o在m n v th前 [ u] most postcard old cold
[] come monkey love mother
四,-r音节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r音节 读 音 例 词
Ar [a:] car farm dark sharpener
ar在[w]音后面 [:] warm quarter towards
Er/ir /ur [:] certainly bird Thursday
Or [:] forty morning short
Or [w]音后面 [:] word worker worse
注:辅音字母r双写时,前面的元音字母不能与r构成-r音节,而是按重读闭音节的拼读规则发音.例如: carry sorry hurry
-r音节在非重读音节中通常读[]音,例如:dollar teacher martyr forget Saturday
五,-re音节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re音节 读 音 例 词
are [ε] care dare hare
ere [i] here mere
ire [ai] fire hire wire
ore [:] more score before
ure [ju:] pure cure
注:1.are ere ire ore很少出现在非重读音节中,ure在非重读音节中读[]音,例如:picture pleasure
六,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元音字组 读 音 例 词 特例
ai/ay [ei] afraid rain wait day play
air [ai] here mere
al [] small ball talk wall all half calm [a:]
al在f m前 [:l] always also salt almost bald
au/aw [:] autumn daughter draw
ea [i:] teach easy cheap please break great[ei]
[e] heavy bread sweater weather
ear [i] hear dear near clear year
[ε] bear pear wear
[:] earth learn early
ee [i:] jeep week green three
eer [i] pioneer deer beer
ei/ey [ei] eight neighbour they
[i:] either key
eu/ew [ju:] new few newspaper
eu/ew在 jlrs后 [u:] flew brew
ie/ei [i:] piece field receive
oa [ u] coat Joan boat goal
oar/oor [:] roar board door floor
oi/oy [i] noise point boy toilet
oo [u:] broom food tooth school
[u] book look cook foot good
ou/ow [au] flower house count down
[ u] know row throw though
[] young country enough
[u:] group you soup
our [:] course your four
[au] our hour ours
ui [u:] juice fruit suit
七、辅音字母及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
字母及字母组合 读 音 例 词
b [b] bike bus bag
[/](不读音) bomb tomb
c [k] cake picture coat music
c在e前或在i/y前 [s] face decide cinema
ch [t] much chick rich teacher
[k] school headache chemistry
[] machine
-ck [k] cock pocket black knock
d [d] doctor bread hand day
-dge [d] bridge fridge
dr- [dr] children driver drink
f [f] five four breakfast
g [g] bag gardon go
g在e i/y前 [d] orange large German
gh [f] cough enough
[/](不读音) light daughter high
g u- -gue [g] guess league dialogue
h
[h] hot head house hand
[/](不读音) hour honest
j [d] jeep jar joke join July
k [k] kind bike skate make week
kn- [n] knife know knock
l [l] life milk school tall
m [m] monkey come
-mn [m] autumn column
n [n] not shine ten note
n在[k] [g]音前 [] uncle thank hungry
-ng [] morning young wrong
p [p] paper plane pig ship pen
ph [f] elephant photo telephone
q [k] Iraq
qu- [kw] quality quite
r [r] red rubber ruler
s在词首或清辅音前 [s] sit sleep desk
s元音字母间或浊辅音前 [z] music husband
sc- [sk] scarlet
[s] muscle science
sh [] she fish shirt wash
t在通常情况下
t在弱读字母ia ie io前 [t]
[] ten letter meet
patient nation
tch [t] watch match
th在通常情况下 [θ] thin thirty method
th在冠词代词介词连词中 [] the these with than
th在词尾-the -ther中 [] clothe father weather
tr- [tr] tree train country truck
v [v] very voice love leave
w [w] week win wake sweet wait
[/](不读音) answer two
wh--在字母o前 [h] who whose whole
wh [w] what when white why
X [ks] box text exercise
x在重读元音前 [gz] examle exist exact
wr- [r] write
y- [j] yes yard yellow young
z [z] puzzle zero zoo
重读音节 单词中读音特别响亮的音节.用音标标记双音节,多音节词的读音时,应使用重读符号.单音节词多数是重读音节,标记读音时不需要使用重读符号.
开音节
①绝对开音节:单个元音字母后面没有辅字组的重读音节.例如:no blue ba-by stu-dent se-cret.
②相对开音节:单个元音字母后面加单个辅音字母,再加一个不发音字母e构成的重读音节.例如:name these bike home ex-cuse.
闭音节 单个元音字母后面有辅字组(r w y 除外)且以辅字组结尾的重读音节.例如:bag egg fish not cup
多音节词重读规则 多音节词通常在倒数第三个音节重读.
例如: el-e-phant con-grat-u- la-tion
词尾有-ic或-tion,-sion的词,在-ic或-sion,-tion前的一个音节上重读.例如:scien tific im pression nation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也可弥补知识的缺陷,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为了有效地进行复习,我们必须明确复习的任务,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复习前的准备,如何制作复习笔记。复习是为了解决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问题,因此要抓紧平时的学习,要做点综合性的习题,这是搞好复习的基础。
复习的任务:
复习究竟为了什么呢?不少学生认为;复习就是为了考试。只在临考前才进行复习;有的学生认为,复习就是简单的重复。因此,他们在复习时很少开动脑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我们说,复习的任务大致有三项;
(1)强化记忆,使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有些学生总抱怨自己记性太坏,学过的知识,到了该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了。对学习丧失信心;有些学生则认为,学过的东西反正要忘,早记没用,寄希望于考前突击,但由于临考前要记的内容太多了。又记不过来,感到很烦恼。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在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证各种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完整的知识学下来,难免出现漏洞和缺欠,通过复习,自己检查出来后就可以及时补上。凡是抓紧复习的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和缺欠,都及时地得到了补足,很少在学习上“欠债”。因此,他们的知识总是比较完整的。
(3)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这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
一个学生,通过平时分科、分章、分节的学习,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对各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任务。通过复习时的全面回顾,查漏补缺,又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这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没有完成,复习的中心任务也没有完成,还需把已学知识系统化起来。 这时通过复习,把长期学习的各部分知识有机地“组装”起来,或者说,将学过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透彻理解。这个复习时的加工整理过程,一定要遵循思维的规律,采用基本的恩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来进行,直到掌握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完成了知识系统化的任务为止。所谓融会贯通,编织知识之网也就是这个意思。古人所说“温故知新”,就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个新的理解和体会,主要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应注意的问题:
(1)复习要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进行。复习时,首先要确定复习的中心内容,这个中心内容要按照知识的体系来确定。例如,高二学完了全部力学,计划对力学部分进行一次复习,那么复习就要围绕力学这个中心来进行。首先,要熟悉初高中涉及力学的各章节中有关力学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开动脑筋,巩固力学知识,并且完成力学知识系统化的复习任务。
在复习时,从内容上来说,尽量选择与讲新课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来复习。这样,不仅完成了复习任务;而且可以推动新课的学习;另外,每次复习的内容不要太多,要适当,要注意文理交替,也就是尽量不把内容相近的科目放在一起复习。
(2)要有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请伯纳在其剧本《华论夫人的职业》中写道;“人们一向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并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奋力寻找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如果他们未能找到这种环境,他们也会自己创造环境。”复习时,要加工处理较多的知识,要看、要想、要写、要查资料、要设计系统表、比较表;等等,是比较费时间的脑力劳动。因此,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和不受于抗的安静环境,否则,就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问题打断正常复习的思路,影响复习的效果。平时找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很困难,可以采用把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使用的办法。例如,为了复习“力学”。可以把每天完成了当天学习任务后所余下的时间,用来复习力学,坚持一个月,就会收到明显的学习效益。
复习前的准备
复习的中心内容确定后,就要利用平时的零星时间,把与这中心内容有关的书本。笔记、作业、试卷和参考书等一一准备好。这样,在复习的时间里就可以专心于思考了。有的学生计划星期日抽出半天复习“光学”,到了星期日先翻找有关光学的学习资料(过去的书、作业、卷子、笔记,等等)就花去了一半的时间。由于找材料弄得心烦意乱,情绪被影响,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制作复习笔记
在复习时,通过艰苦的思考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应当珍惜这个学习成果,及时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使用。有了复习笔记,就可以使今后的复习保持连续性,不必一次次简单重复了;有了复习笔记,可以促进知识由繁而来向少而精的转化;有了复习笔记,时常看看,可以起到提纲挈领,强化记忆的作用。
会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很重视做复习笔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而这几页纸上记录的正是“编织成的知识之网”。复习笔记是自己劳动的结晶、知识的精华。一定要妥善保管好,备考时用起来,可以使自己迅速回到曾到达过的最高认识水平,使自己迅速地抓住知识的全局、重点、难点、内在联系.
要抓紧平时的学习
复习的最重要任务是解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抽象、概括,从而完成知识系统化的工作。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细胞,本来想通过复习用思维的细胞组成一个思维的有机体,或者说,把概念组成一个概念体系,形成基本的理论。如果平时不抓紧学习,复习时一下子就会陷入到对一个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名为复习,实为补课了,使复习的进展极慢。可以说,平时学习是准备原材料的过程,而复习是组装知识大厦的过程。平时不备料,“知识大厦”在复习时就建立不起来。 可见,抓紧平时的学习是搞好复习的基础,复习是平时学习的深入和继续。二者不可分割。
要做点综合性的习题目的是检查复习的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什么题呢?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题,重点是做点综合性的习题。综合题类型要和复习时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相一致,做综合题来进一步推动知识完整化和系统化的认识过程,也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复习方法:
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自我再现法
自我再现法是独自再现原识记材料的方法。其目的一是检验记忆的准确性,纠正记忆错误;二是通过复现来巩固记忆。运用自我再现法时,最好能将原识记材料放在身边,以便随时对照检查。常用的自我再现法有如下几种;
1、自我口述法
自我口述法是运用口头复述的方法,根据复习任务把识记材料的主要意思?***隼础J褂每谑龇ǎ一定要及时对照,及时纠正复述错误。较长材料可分段口述。若能使用录音机,则可以先把口述内容录下来.然后对照识记材料放录音,在错的地方或遗漏的地方做个记号,接下来再重点识记这些部分。我们平时背诗歌,背回诀,复述故事等都是运用口述法。运用此法可以调动听觉参与复习,效果较好?
2、自我笔录法
自我笔录法是用笔把自己回忆起来的识记材料记录下来.然后再和原识记材料相互对照以纠正错误记忆的方法。
我们平时默写单词、佳句,公式、定理等都是自我笔录。运用此法手动眼看,可以同时调动运动觉和视觉参与记忆。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和口述结合,效果会更佳。
3、自我默忆法
自我默忆法是一种只在大脑中进行回忆的方法。例如,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课后我们就可以在脑子里回想一下,这将课文的中心是什么?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何特点?有哪些生词?如果不能回忆,则立刻翻书看笔记,或者问问老师同学。
尽管这种方法不能使听觉、视觉和运动觉参与回忆,但它却有几个显著优点:
①具有灵活性。不象口述和笔录那样要受到场所和工具的限制。课间休息,散步途中,躺在床上都可以进行默记。
②内容广。人的记忆中.有大量的表象储存,如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这些表象用口述和笔录的方法却很难做到,而运用默忆法。就可以在脑海浮现这些表象。例如,学过地理,我们可以在脑子里浮现一幅地图,各国的地理位置、形状、以及矿产分布和气候类型等一起展现在脑海之中。
③速度快。人们在运用表象和内部言语进行联想回忆时,要比出声口述和笔录快得多。人们说话的速度每分钟150个单词就是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语言就变得不可理解。书写速度的冠军每分钟写575个字母(约合2个词),而运用内部表象的整篇浮现法,速度要快几倍。而且默忆法还很容易直接把握重点、难点。
4、自我测验法
这是一种自我回答的方法,自拟题目。然后自己作答。可以口答、笔答,也可以心答。因而也可以说是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自我测验法拟定的题目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标具体,题型多变,方式灵活,因而增强了复习兴趣。但这种方法.侧重于点。而忽略了面,最好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再针对重点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此法。
阅读和回忆相结合的方法
用单调的机械的阅读来复习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材料尚未完全记住以前就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就是阅读和回忆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有一个识记课文的试验,一种是连续四次进行识记,一种是阅读二次、回忆二次。在识记一小时后测定的保持量,两者分别是52%和75%,一天后测定的保持量分别是3O%和78%,十天后测定的保持量,又分别为25%和75%。这说明阅读和回忆相结合的效果要比连续阅读好得多。
阅读和回忆在一定学习时间中所占的比重对记忆效果影响也很大。心理学家盖兹曾做了一个实验,要求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和传记文章,各用9分钟,其中一部分时间用于试图记忆。诵读和回忆时间分配不同,记忆成绩有显著差异。结果如下:
时间分配 16无意义音节% 5段传记文%
立刻回忆 4小时后回忆 立刻回忆 4小时后回忆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用于回忆 50 26 37 19
2/5用于回忆 54 28 41 25
3/5用于回忆 57 37 42 26
4/5用于回忆 74 48 42 26
盖兹在总结中认为,时间分配的最好比例是80%的时间用于试图国记,20%的时间用于阅读。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在复习中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配学习时间,争取最佳效果。
总结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般都是多学科并进,每天学的各学科知识都很零散,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进行一次总结。每一节、每一章、每个单元、每门学科学完后都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总结。常用的方法有:
1.系统化
所谓系统化,这里是指把零散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的方法。系统化的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采用整体综合法,把在课堂分割讲授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综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我们要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如何统一于一个整体并在整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分别采取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方法,把一些材料联系起来。我们可以采取纵向法搞清一个事物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比如社会发展史,生物进化史,小说发展史,诗歌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等。我们也可以采用横向法来比较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比如日本和美国的地理工业特点的比较,辛弃疾和陆游诗歌风格特点的比较,英语同义词比较等。总之,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能使我们对学过的材料有系统的了解,能把握住其脉络与精髓,在运用时就能得心应手。
2.抓要点
在总结过程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抓要点。所谓要点就是指重点和难点。我们学习的教材都是经过精选和精心安排的,每一章都有一些需要掌握的基本点,如新概念、新定理、新的写作手法等,对此我们要特别注意。至于难点,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在复习时;一旦发现了不懂的地方,要立刻记下来,或查阅词典、参考书、笔记,或请教师友。
练习法
练习的方法又分为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两类。
1、单项练习法
单项统习法是专门复习某一内容的方法。比如词汇练习,就是专门以词汇的拼写、读音。含义为练习内容的。英语时态练习,就是以动词在不同时态下的变形为主要练习内容的。这种练习方法可以使某项内容得到专门的集中训练,从而达到熟练化的程度。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或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难以一下子掌握,这就要把它们分解成一个个部分,单独地加以训练,熟练后再把它们综合衔接起来。
2、综合练习法
综合练习是同时运用多种知识的复习方法。在综合练习中,知识不再是分散零碎的,新旧知识结合一体,因而需要融会贯通。比如有一历史习题要求“综述秦末农民起义”,这就需要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结局,以及农民起义的纲领口号、组织情况等进行综合叙述。语文中的作文也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练习,是人的生活知识,理论知识、词汇、语法、修辞、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的综合体现。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最好能把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从而使我们既熟练而又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实验法
在复习中运用的实验法,是一种使理论直观化的方法。运用实验法不仅能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直观印象和理解,而且实验操作程序本身也是需要我们学习掌握的内容。
在复习中,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重做实验。如果没有条件,我们则可以采取想象实验法。想象实验法,就是把我们以前做过的实验过程在我们脑海中重演的方法。我们可以先想象有哪些实验器具,做哪些实验准备,有哪些注意事项,然后再想象一步步的实验过程以及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在想象实验中,我们脑中要尽量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使自己有一种重临其境的真实感觉。在想象过程中也可以用画简图的方法辅助想象。
课外阅读法
这里的课外阅读是指阅读那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融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通俗读物。在课外阅读时,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以新的形式重现在我们面前,在新的联系中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巩固。但是,这种方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把它和系统的复习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实践法
实践既能丰富知识,又能巩固记忆。夸美纽斯曾建议人们“经常通过实践去把知识固定在记忆里面”。这里说的实践法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在是建立在少量的具体直观及语言直观的基础上的,平时做的练习也都是一些典型化的题目,因而只有在生动、具体、复杂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使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便感性基础不断丰富充实,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例如,学过生物知识,可以去做一些采集制作标本的活动;学过外语,可以进行一些翻译和实际会话活动;学过无线电,可以试着安装收音机、电视机等。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复杂的、意想不到的难题。需要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多种知识才能解决,也只有通过实践,我们学过的书本知识才不会成为空洞的教条。
趣味复习法
趣味复习法是一种带有娱乐性的复习方法。它把单调枯燥的复习变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因而能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常用的趣味复习法有如下几种;
1.游戏法
具体的游戏法是很多的,如猜谜语、对对联、联成语、解趣题、做趣味实验等。
2.节目法
这里是指和学习有关的文娱节目,比如诗歌朗诵,根据课文改编的话剧和绘制的幻灯片,以及英语短剧和英语歌曲等。
竞赛法
竞赛法是具有比赛性质的复习方法。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短时强烈动机,使人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从而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竞赛的类型通常有学科知识竞赛,象地理知识竞赛、历史知识竞赛等;综合性知识竞赛,象文科知识竞赛、理科知识竞赛、文理知识大赛等。此外还有一些操作技能竞赛.
互助复习法
互助复习法是指几个同学在一个学习小组里互相用助,共同提高的复习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主讲法
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个同学在某一学科有专长,或对某个问题理解较深透,就可以采取主讲法,由他来主讲,以使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启示。还有一种方法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主讲的机会来复述识记材料,或阐述自己的观点.根据讲述的情况,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同时也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纠正错误。
2.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针对某些重点、难点,大家集思广益,从而加深理解或解除疑难的方法。
讨论应在每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这样讨论才能深入,才能集中每个人的独到见解而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3.相互问答法
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因而在互相提问时涉及面广,有许多问题可能是自己所忽略的,也可能是理解肤浅的,这样在相互问答中就可以得到补充和提高,在回答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课后复习法
在低年级,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作业多时,自习课纪律就好;作业少时,自习课纪律就不好。当老师批评学生不抓紧时间学习时,有的学生还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作业做完了。这现象说明;有相当一批学生认为,做作业是课后唯一的学习任务。
实际上,按照学习的正常程序,放学后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虽然做作业也具有复习的意义,但是最好还是在做作业前,认真地进行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可以考虑做四件事;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和看参考书。
1.尝试回忆
就是不看书,独立地把老师讲的内容回想一遍的过程。这是自己考自己,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去动脑筋的方法。人坐在椅子上或在院子里散步,表面很平静,可头脑中却十分活跃。有人把这叫“过电影”,即在头脑中把上课的每一个关键问题“放映一遍”;有人把这比喻为“反刍”,就象老黄牛那样,在休息时使食物重回口腔,细细地加以咀嚼。
由于尝试回忆前,经过了预习和听讲,所以完全具备了回忆的可能性。
尝试回忆有四点好处:
(1)可以检查当天听讲的效果。如果自己能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就可以证明自己的预习和上课是有收获的,效果是好的。从而增强了认真预习和专心上课的信心。如果相反,就应当及时寻找原因,改进预习和听讲。例如,学了高一物理的第二章《力物体的平衡》的第一部分以后,在课后尝试回忆时。可以顺利地回忆出;力的定义;力作用效果的体现;测量力大小的单位;矢量和标量的区别;力的表示法和力的分类。这说明学习的效果不错。有的只能回忆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那就应当分析一下原因了。 回忆时,可以边回忆过对照书;也可以回忆后看书。为了使回忆专心,也可以在草稿纸上把回忆的主要内容写出来。
(2)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因为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具有专心和开动脑筋两个特点。学过的知识,只要尝试回忆一遍就会巩固强化一次。不少学生用自己亲身的实践,认识到尝试回忆是加强记忆能力的好办法。
(3)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和目的性。有一个学生讲:“通过回忆,把老师课上讲的在脑子里复述一遍.要求是不看书和笔记,记住的恰好是你已经懂得的部分,没记住就证明你没有掌握好。”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不理解的知识,往往忘起来最快。可以说,尝试回忆是学习成果的无声表达。每次尝试回忆后,如果有一部分想不起来,自然会很着急地去看书、翻笔记,这样,通过尝试回忆提高了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并会自觉地把忘记的部分作为重点来看,从而使看书、整理笔记有了明确的目的。对于一个善于总结的学生来讲,尝试回忆还会促使他寻找具体原因,来与遗忘作斗争。
(4)培养了爱动脑筋的习惯。课后直接看书当然要比尝试回忆省事,但不能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往往不好。而尝试回忆,要追寻思索的过程,要概括上课的主要内容,一旦想不起来,还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回忆的线索,很费脑筋。一个经常回忆的学生,不仅记忆力大增,而且养成了好动脑筋的习惯。有的学生,也抓课后复习。复习的方法是;拿起书,象看小说似地从头到尾着一遍。看书时,好象挺明白,也好象全记得。但是一放下书,真要用时,看的内容又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种课后复习方法没有充分调动起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开动脑筋。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一面看书一面打瞌睡呢?原因之一是采取了这种消极的复习方法。
2.看教科书
尝试回忆后,应该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去看书。因为看的是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础的知识,绝对不能马虎。要看看、想想、再看看……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思考时也可以使眼睛得到适当休息。当然,由于这时看书已不是初次,是在预习、上课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应当是全面过目,有重点的看和思考。对于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不用再花很多时间,要把时间花在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 在看书时,可用彩色笔把书上的重点部分、新的概念、容易忽略的部分,勾划一下。在书的四周空白处,可以记上一些自己的简要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有利于记忆的、带提示性的只言片语,以便再查阅时,从这些批注中迅速地得到启示,回忆起书中的关键内容。例如,生物书中新概念很多。为了查找方便,在看书时,把第一次出现的新概念写在书四周的空白处。在看书时,边看、边理解、边动手,这对于今后复习会大有好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又成了“词典”,可随时查找,十分方便。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看教科书;也不注意对教科书进行“加工”,往往到了考前,为了查找一个新概念,急得满头大汗,你这时再看他的书,不是勾划的太多就是从未处理过,难怪无处可寻了。
3.整理笔记
笔记本不应当仅仅成为上课的记录本。录音带式的笔记,不见得是一份好笔记。应当把笔记变成一份经过提炼加工的适合自己用的复习材料。
整理笔记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带有浓厚的个人特点,是未来特别游泳的个人复习材料,要妥善保存。
4.看参考书
可以在课后复习时进行,也可以在做完作业后或阶段复习时进行.办法是围绕老师讲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的有关内容. 看参考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选好参考书;其次,要先看教科书,在对知识基本理解后,再去看参考书.第三,围绕中心问题看参考书.
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把自己认识到的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用形象手段展现出来,用生动感人的形式组织每一项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结合,保证最佳教学效果,这便形成了英语艺术性教学。
英语艺术性教学是教师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具体体现。英语教师搞艺术性教学,学生们便能在轻松、愉快而又非常专注的气氛中学习英语;能将学习英语语音、词汇、语法、日常交际用语和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这类一般性的活动上升为美的享受和创造活动、学生们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就会得到加强;动机、兴趣、情感、习惯、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就会得到充分发挥。既然英语艺术性教学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有如此之功效,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富于这种神奇的艺术魅力呢?
一、爱心、理解与英语艺术性教学的实践
教师的爱深沉、博大而崇高,它深于父母之爱而不同于父母之爱,它带有鲜明的教育性,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优秀教师一踏上讲台就显得那么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归根结蒂乃是他们对于英语教学深刻而正确的悟性以及对于学生的一份热爱,使得他们进入了艺术性教学的自由王国。只有胸怀“育人”大目标,关心的不只是自己精心严谨的教学设计,宝贵的教学时间,更多的是他们学生们的英语教师才会想方设法,把英语知识教学、言语能力的训练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性格锻炼、情操陶冶和个性发展交融起来,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这种交融,浑然天成,不见人工掺杂之痕迹。在这种巨大力量的影响下,那些在英语课堂上怯懦不敢开口、怕犯错误、不主动参加实践操练的学生大胆起来,敢于开口,不怕犯错误,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进步很快。
二、英语艺术性教学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一位教师能成功地进行艺术性教学,不仅需要拥有爱生之情和对英语教学深刻正确的理解,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形式和师生双边活动等各方面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性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内容艺术化,即教学内容的形象化、情节化。人教社和英语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编的新编中学英语教材现在全国各地普及使用。其内容由课堂、家庭逐渐向社会各方面发展,让学生逐步认识世界;设计有中外学生同校学习的情景,便于介绍英、美国家的生活习俗,使学生了解其人文、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符合学生的需要;其内容生动有趣,其中不乏有趣的人物、好看的图画、符合学生真实生活的对话及英语歌曲和游戏等;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富有浓厚的艺术性和良好地教育意义,着实是一套十分考究别具匠心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用语言、直观教具、副语言手段(表情、动作、手势、眼神等无声语言)和表演等使课文中的人和物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其外形、行为、动作、内心世界的全面细致的把握,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从而逐步掌握语言,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一篇故事课文往往情节丰富,其中人物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步丰满。教师用语言、图画、灯片向学生介绍故事时,要依据情节的发展;对课文提问和回答时,利用多项选择题或完型填空测试理解情况时,也要考虑情节的发展;甚至朗读、示范和领读也应使学生感到情节性,即通过适当的停顿、快慢节奏、抑扬顿挫及表情变化等表现故事情节的曲折、起伏和发展,这样的内容情节化的教学必然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同时也能把握情节。而情节的把握又会反过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型、教学步骤(教师在不同的步骤中作用不同)、讲和练的安排、练习类型、操练方式都有艺术性和非艺术性之别。教学形式艺术化首先表现为多变化、有高潮、过渡和交替自然。
一切教学法著作、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教学形式都应随着特定的教学目的、内容、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同样是“介绍”或同样是“操练”,每一次都应表现出新的特色。教师的活动有了新意,学生的活动也就有了新意。介绍新的语言知识之后,就进行操练。操练的方式就是多变的。如采用世界上现代化语言教学的标准课堂活动组织方法:分排练习,两人小组练习,小组活动及分行练习。同时教师就提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小组讨论或角色游戏等。
一节课的高潮往往与教学内容的情节高潮同时出现。可以说,没有高潮意识的教师在艺术性教学方面是不会做得完美的。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高潮,比如在课堂上平缓语音中的一个高音,忽然射向某个学生一道含有丰富暗示的目光,或者语酣情浓中的一个颇具力度的动作,支委会在学生大脑接受器中产生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是感官刺激,也是情绪刺激。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造一种安全和睦的学习气氛,消除学生紧张、困窘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从而能更积极地投入言语交际活动,进入一节课的高潮。
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过度交替自然流畅也体现出一种英语教学的艺术性。该技艺表现在优秀教师基于对学生透彻的了解,他清楚地知道某一处只要轻轻一点,某一处只要细细一拨;某一处需要讲到七成,而某一处只要讲到五成即可,留下一点余地,让学生去完善,去思考、去补充;该技艺表现在似乎不经意之间,似乎不着力之处;而就在这一瞬间,教师已准确地掌握住学生心理准备和知识技能准备的火候,抓住了熟而不厌的时机,立即过度,自然交替。
教学形式的艺术化还表现在学生的大量参与和多种感官活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每一个步骤都要求学生大量参与,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教师在平时得加强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讲清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尽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目标有紧密联系,且与他们兴趣相投时,学习动机会增强;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让不同特点的学生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获得成功,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投入学习活动,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价值的同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语言交际。
一种感官参与活动容易疲劳,不能持久,注意力不能集中。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持久性强,效率高。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养成习惯,做到眼耳口手脑“五到”,大脑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多种渠道输入信息,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激励成就感,加强了学习动机,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三、英语艺术性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艺术化的结果
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的艺术性都得通过艺术化的师生活动来实现。这其中尤以教师活动的艺术化更为重要,更为关键。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示范表演者和指挥。教师活动的艺术化表现在教态、语言、副语言手段、演示表演、板书及幽默艺术。
教态包括教师的衣着仪表、师德风度和神情举止等。它是教师本人在学生心目中直观性最强、表率性最强的整体形象。优秀教师往往视教态为备课的第一步,上课的第一关,努力加强全面的文化素质培养,注重身教。他服装整洁,仪态大方,精神饱满,动作从容,欢快而严肃,可亲又可敬。教师亲切的目光、含蓄的微笑、和蔼的态度等饱含着对学生的爱。
“善教者心善言。”英语教师良好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效率。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一般的语言只能交流思想,艺术的语言才能交流情感, 情感的交流又促进思想的交流。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的认知过程往往带有情绪性,常常表现出感情支配理智,甚至光凭感情行事的特征。英语教师巧妙运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使之简明、准确、生动、形象,富于条理,幽默和节奏感,创设一个审美情趣,使学生由爱美而动情,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的基础上,从而更好地发展组织、指挥、讲解的工具作用,完成“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学过程,部分学生尽管“中不能言”却“心有所思”,从而积极思考,勇跃参与,观察、分析、归纳言语,领会教师意图,悟出语言规则。
副语言手段包括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亦称作非语言交际手段,这本身是种富含艺术性的表演,表达一定的意思。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语言,是语言的辅助手段。副语言手段的使用,生动形象,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更佳,演示是以实物展示和动作创设直观情景的常用方法。演示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限制本族语的使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表演是形象地再现人物行为、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使英语教学戏剧化的好形式。采用种种表演手段,创造种种语言情景,大大加强师生双边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精心设计的一幅板书是一幅用文字符号构成的艺术画面。教师在设计板书时,注意其目的性、针对性、概括性、条理性、计划性及灵活性,做到整齐、清晰、正确、规范、美观、醒目、格式多样,富有色彩感,这不仅能突出重点,体现出一节课的高潮,而且富于启发示范作用,启迪学生智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美国心理学家特鲁赫伯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富有感染力、最有普通意义的传递艺术。”在英语课堂上,幽默的源泉可来自学生,也可来自教师;可以来自教学内容本身,也可以来自教学方法。几乎每个环节能运用幽默。“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让人接受”(法国演说家海因兹雷曼麦语),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英语课堂,是“传道授业”的捷径,一可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厌学情绪,在笑声中获得知识,二来又可融洽师生关系,保持课堂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的艺术化需要学生活动的和谐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活动艺术化了,才说明教师活动艺术化取得了成功效。学生活动的艺术化最主要是在教师的感染和引导下,能按要求进入学生角色、交际角色,在艺术心境中学习、运用英语,发挥蕴藏的潜力,产生最高的学习效率。
学生活动的艺术化,需要教师的创造、引导。教师自身的较高艺术修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不仅成为学生的表率,而且会使学生享受到人际关系和谐之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艺术化,又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运用英语之乐,从而发挥学生自己的最大创造性,实现了英语艺术性教学最根本的目标。
一、高考的发展方向
近年英语高考遵循大纲、考纲,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大了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把语言放在尽可能真实的和不同的情景中考查,突出运用,体现人文精神。材料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有较高的信度,较好的区分度和较合理的难度。
听力材料口语体特征强,情景丰富,主题广泛,试题涉及面广,以细节信息题为主。单选部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15个题涵盖了中学阶段的绝大部分词法句法。完形填空着重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文260~280词,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常插有心理描写。阅读理解题材料丰富,体裁广泛,语言地道,试题类型全面,有一定的生词量。短文改错题内容接近学生生活,文字浅显,错误涉及基本句法词法和行文逻辑。书面表达情景真实,要求明确,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提供情景形式多样。总之,试题既重视基础知识,又注重能力的考查。
二、抓好基础
要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英语学科高考涉及的基础知识主要有基础语法和基本词汇。
高考涉及的基础语法包括时态、语态、非谓语、情态动词、动词及动词短语的辨析,代词、冠词、形容词、副词、名词性从句、定词从句和状语从句的运用等。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常用,不偏不怪,重要的是考查常见知识点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对考纲中规定的近个常用词,应掌握它们的拼写形式、基本词义、常见搭配,尤其是在语境中的运用。有同学认为高考不单独考单词拼写就没有必要准确记忆单词的拼写形式,这是非常错误的。单词记忆不准确就会直接影响书面表达,也影响阅读理解的速度和准确度,对于考纲中规定的词必须准确记忆。并且,仅掌握考纲词汇还不够,还应不断扩大词汇量。扩大词汇量一是增强构词法的知识,了解常见的合成词、派生词和词的转化。二是有意识地积累大纲外的常用词。近几年试题中都有一定比例的生词。
对于基础语法和基本词汇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复习和教材的学习复习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学习高三新教材时可复习很多以前的知识。上课时做好必要的笔记,以备以后查阅。还可准备一个错题本,收录重大考试和重要练习中的典型错误。抄录错题,标出错选的选项及正确答案,附简短解释。每隔一段时间温习一遍,逐步减少错误。
三、发展能力
学习语法和词汇不是终极目的,最终目标是利用掌握的知识很好地使用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才是高考的重点。
由知识发展成能力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需要在高三整个阶段不懈努力。听力的训练除了听课文录音之外,还要听一些其他方面的材料,如《新概念》、《疯狂英语》等--上半学年不一定都听高考题型的听力材料,到高三后期就需要逐步听一些高考适应性训练的材料了。注意材料的规范性,如录音应是标准的外籍教师录音,材料的长度适中,总词量在800字左右,平均语速在每分钟150~170词左右,具有鲜明的口语体特征。话题应涉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学习、工作、购物、旅游、新闻报道、人物采访等。
完形填空和阅读是重中之重,必须要有量的积累才会能质的飞跃。从高三第一天起就应抓紧。涉猎的面要广,可坚持读一些课外读物,像听力训练一样,开始时并不一定就做高考模拟训练题,可读一些辅助读物,如引进的原版外语教材和报章杂志等。广泛的阅读可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有利于大大提高阅读能力。读的东西多了,词汇量就扩大了,读速自然会提高,理解力也会增强。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有助于提高英语整体运用的能力。在后期可适量进行高考阅读模式的强化训练,每五篇阅读加一篇完形构成一组,定时专项训练,不断总结得失,不断完善阅读技巧,提高完形阅读的应试能力。
经过五年英语的系统学习,再加上高三集中复习和强化训练,我们的基础知识必将进一步巩固,英语运用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英语语感教学浅析
同所有的语言一样,英语也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统一体,音和义的关系则是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可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对这种由社会 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任意的排列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试比较:
①Ilostmybagonly.(我不过丢了包而已。)
②Ilostonlymybag.(我丢的只是包。)
③OnlyIlostmybag.(只有我丢了包。)
④Ionlylostmybag.(我只丢了包。)
⑤Ilostmyonlybag.(我丢了唯一的包。)
以上句子中只有五个单词,由于位置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强调的部分不同, 表达的情感态度也迥然各异。至于强调哪一部分,则看当时的具体情景。可见, 在交际中,除了上述由词义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外,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语境 补充、确定的。由于语言表达思想的功能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如言不尽意、言内 意外、弦外之音等现象,所以,不同的听话对象或读者因自身的经验、体会、感 受各不相同,对同一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能和说话人或读者的心情相 契合,对语言有一种本能的直觉。这种直觉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 并把感受理解的内容充分准确地表达出来。语感便是这种深刻的直觉。
语感作为对语言的直觉,它是对阅读心理的一种描述。它以感觉为起点,即以对 语言表层意义的感受为起点,将现实现象与音义结合,形成浅层直觉;浅层直觉 通过各种途径(如下所述)得到深化,达到对语言的深层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 经过强化,在言语主体内部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性的语言习惯和心理习惯,使表层 意义立即反映到与之对应的深层意义上,形成语感。这一完整而具体的过程是瞬 间完成的。作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经过感官化了的;而真实思想的注入,又 扬弃了浅薄的感官追求,感官又反过来提升思想,最终在感官上留下最真实的思 想情感内涵。也可以说,浅层直觉是在定势化了的感觉器官中产生的,是发现式 的直觉;而深层直觉是激发出来,并伴随着感觉器官功能的调整过程而产生的, 是顿悟式的直觉。
由于语言符号的组合具有任意性,它不是单向地平面性地展开,而是在时间的线 条上一个个依次出现,构成不同的结构,语言系统内部(包括语音、词义、句法、章法)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彼此之间都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 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语感的深层结构中,这种关系性强化到离开整个语言系统根本无法看懂某个句 子、领略某个词组、品味某种转折的地步。有时,且不说某个句子,即便是整个 段落,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系统就会顿时失去意义,成为一堆要素性的语符材料。 深层语感的这一特性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明显。如济慈的《夜莺之歌》有如下 的句子:
Nowmorethaneverseemsitrichtodie,
Tocleseuponthemidnightwithnopain,
Whilethouartpouringforththesoulabr oad,
Insuchaneastasy.
(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美丽, 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当你正在倾泻你的心怀,发出这般狂喜。)
在这些诗句中,找不到任何对夜莺啼声的摹仿,即使是响亮的“O”在诗中重复 时造成的渐强效果也不是真正的摹仿。而全部诗句组成的结构模式却体现出了鸟 啼的本领。这种深潜的语感并不要求对原型的外在雷同,当许多形象中的每一个 都很自然地为它所包含的共同意义服务时,语感已具有表达抽象的功能。
可见,通过深刻强烈的语感,既能把握相似的语音,又能分清相关词的相似性对 立性以及它们造成的语义效果,抓住语言形式所容括的更多的信息。
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当然,具体到每一 个,语感的素质就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因人而异。在同一 教室里学习的初中学生,女生英语往往比男生学得好,因为女生普遍比男生有较 强的语感,这是语感的敏度有差异。高中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比初中学生强, 这是因为实践与练习机会不等,语感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正如乔姆斯基所说:“后 天经验是决定语感的变量。”那么,在英语语感教学中,这个变量又由哪些因素 决定呢?
一、教师的语言教学
泰戈尔说:教师的语言是表现情绪与情感的语言。通过教师生动的引入,富有情 感的范读,创造一种情境,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利用语言的变化,把喜怒哀乐直 接传递给学生,引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如:问一英美女士“Howoldare you?”回答:Ah,it'sase-crel!教师可通过语调的曲折变 化,来表示拒绝或不悦,引起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注意。
二、教师的非语言教学
非语言在语言教学中起辅助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特W巴克认为,非语 言交流有时能够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它具有如下功能:
①补偿功能:面部表情、手势姿态能添加阐明语言的含义。英美人士总是表情丰 富,并伴随不断的手势讲话,这一点在看教学录相时不难看到。有的甚至连最明 白不过的问题也带着手势。如两人谈话,问:Whowilgothere?答: YouandI.答者就会指一下对方和自己。
②强调功能:对于言语信息中心的特别之处,点到前后时停顿一下,给学生以品 味和理解的机会。
③代替功能: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伴随语言起到补充或 加强语言表达的作用,但某些特定情况下,非语言行为可单独传递信息,如摇头 点头等等。
三、使用教具,强化语感
①根据内容,辅之以多样化的训练手段,如绘制彩图,放映幻灯,引进乐器演奏 等等,通过设置场面,充分挖掘和展现情境,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理解不断得到 深化。
②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培养表现能力,鼓励他们在做动作和表演过程中把握自我 表现的分寸。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调控。
四、设置环境,印证语感
由于词义的组合表现出一定的意义,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环境补充、确定的,因此 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深入理解字里行间所表现的意义。如:Iwonde rwhattimeitis?Themilkmanhasjustcom e.在这种情况下,回答的是言外之意,即时间与听说两人共知的送奶时间相联 系。另外,“环境”还可以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理解,把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也包 括在内。特别是英美cousin,aunt等一些亲属中称谓的关系,以及在 当时的某一地域堂兄弟姊妹可以通婚等等。了解语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民族习惯 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字的意义。
五、学生摹仿
摹仿是一个复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为唤起语感
注意。恩格斯说,重复产生力量。通过摹仿,才能使别人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感受,由陌生到熟练,由模糊到明朗。语感注意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经常不断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日积月累自然 而然形成的,通过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产生对语感的顿悟。正如叶圣陶说:“语感为什么会敏锐,就在于它有深切的生活经验。”
六、阅读
1.朗读。朗读的一个重要益处就是它能够培养学生对声音--符号之间关系的 意识,丰富口语词汇,培养语音语调,掌握句法结构知识,帮助划分意群,加强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朗读使学生既能掌握有关知识,又能增加对英语的听觉 体验。
2.默读。默读过程是一个期待和回味的过程,因为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意向性, 这使读者或多或少能预估下文可能会出现什么,这种“预估”即是语感在阅读中 的表现。如“Whatcolurisit?”,下一句通常是对colour 的具体描述。但由于下一句并不与读者的期待完全一致,它在一定程度上修正、甚至完全改变了读者的期待,迫使读者回味已读过的东西。在这同时,读者会把已读的部分存入记忆中,在以后的阅读中起期待作用。同一篇题目,初读和复读效果不同,因为存在着一个时间序列,它使读者对材料内容审视的角度不同。不同的篇目,读者对它的预估--语感把握更不尽相同。对于内容相似的材料比对 于陌生的材料预估的正确性要可靠得多。学生在做完形填空时语感的作用尤为明显。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想结合几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转变教育观念不应当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应当有具体的内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看,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切实的转变。
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如:你的发音很准确;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你说得非常好;等等。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活动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教BⅢL61被动语态,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有钥匙、小刀、铅笔头、钢笔等物品。师生对话时可一件接一件往外拿,边拿边问:What's this?What's it made of?What's it used for?这种教法和学法,会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BⅡL39时,让学生看图并讨论如何使用电梯,并联系课文进一步深问:Why doesn't John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教师有意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讨论。第三,将英语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参与意识。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新信息的获取。课堂上开展Group work,Team work,Pair work等教学活动,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善于激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如BⅢL78是一篇阐明世界人口的科普文章,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比较枯燥。教师在上课时带来一个挂钟,说:“今天大家看时间,来算一道题。”学生们甚是惊奇:英语课怎么上成数学课了?这时教师让学生静静地注视着秒针走了一圈,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174×60×24=?待学生报出答案:250560,教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字吗?这就是现在全世界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当学生惊讶时,教师接着问:So it goes on,what will the world be in 600 years?学生答:We don't know.教师可趁势打开录音机说: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
五、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开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可知,英语的自学能力由以下几方面组成:A.能根据读音规则拼读、拼写英语单词和朗读课文;B.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英语课文并操练英语;C.能独立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D.能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E.能独立使用学习工具书和使用电化教学设备;F.能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当的课外读物;G.具备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并向教师质疑问难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支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摘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长期来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取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采用语篇教学法,阅读前作有效的导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有效地设问贯穿整个阅读过程,阅读后加强训练以巩固,同时课外扩大阅读量,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习惯,持之以恒。
【关键字】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语篇教学法、教学习惯
一、引言
(一)教学有效性的定义
(二)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三)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上
(二)教学方法上
(三)课程设置上
三、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改变观念,指导阅读技能
(二)语篇教学法,阅读前有效的导入
(三)阅读中采用问题教学模式
(四)阅读后练习巩固,课后扩大阅读量
(五)形成一套科学的习惯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英语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著名学者柯鲁克先生主张把英语的大量阅读当作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新课程中学英语大纲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课是我国英语教学中也一直是主干课,在教材的编排上每个单元以对话引出话题,学习或复习有关日常交际用语,接着阅读同对话题材相同的语篇,训练阅读技能和学习语法和词汇,然后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技能。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好的发挥如上作用呢?
阅读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语言过程。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通过阅读学习,获得外来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卡鲁尔等人提出了“现代图式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阅读教学中,人们将图式区分为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内容图式指读者对一篇课文的熟悉程度,即狭义的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指读者对课文结构排列的熟悉程度,即通常所说的篇章知识。该理论充分揭示了阅读的本质,强调阅读实质是读者及其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所输入的文字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对这种交互作用的两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阅读还受习惯、心理、技能、策略等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对阅读是交际活动这个概念认识不够,因而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不注意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
其二、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地重视语法,把阅读当精读,教学过程就是拼读生词,讲解单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等。有的甚至把阅读当课外阅读上,勾划词组,对对答案,学生自读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即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感到乏味,没有阅读兴趣,很难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其三、教师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课堂听课习惯、课堂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或者是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稍遇到阻力和困难就退步,失去信心,怕影响教学预案、教学进度,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坏习惯一味地迁就,造成学生的坏习惯得不到有效制止。
其四、许多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不够,实践不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五、阅读教学的量不够,阅读仅仅是体现于课堂教学中的一小部分的训练,忽视课本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是用联系代替复习,再就是读过了就算学过了,学过了就等于学好了。还有在师资、课时、组织上得不到保障,没有明确的教学部标、教学计划,没有配套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阅读材料。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第一,必须改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对阅读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师之为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光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教师应避免满堂灌,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阅读的速度、技巧及猜词技巧等作相应的指导。为提高阅读速度,可引导学生进行泛读、速读、略读、寻读等。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设计不同领域的书籍;速读可采用记时方式,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因为记时阅读,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是先记下开始时间,阅读完毕记下停止时间,即可计算出本次阅读的速度。随手记下,长期监场,必定收到明显效果。略读可以运用以下技巧:(1)印刷细节,如书或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字、黑体字、脚注、标点符号等。(2)阅读文章开头的第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3)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特别关注句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转折词和序列词等。寻读可运用下列技巧有效地进行:(1)利用材料的编排形式。有的资料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如词典、索引、邮政编码簿、电话号码簿以及其他参考资料等。有的资料是按日期和时间排列的。不管资料来源怎样,它都是按照某中逻辑方法排列的。(2)利用章节标题和说明。(3)抓关键词或与关键词相近、相反的词。猜词可运用下列技巧进行:(1)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内容猜测;(2)根据语法结构猜测;(3)根据构词法猜测;(4)根据定义、解释猜测;(5)通过对比关系来猜测。
总之,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倡导体验参与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采用语篇教学法。篇章是具有内在逻辑相关性的结构系统。实现了连贯的语句,并不一定能够形成篇章,原因是连贯只能保证语句间能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但不能保证作为一个结构系统所必须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反映在逻辑关系上,就是逻辑的完备性。如果我们把语言基础知识从它的载体(篇章)上剥离下来,鼓励地教学一个个语言点,所理解到的知识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无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无助于阅读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因此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知道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为此,阅读教学时我们采用语篇教学法,通过整句、整段阅读,达到对全篇文章的正确理解,让学生“见之森林”,知其概貌。我们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求学生要先粗读课文,理解总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词句的学习,观点的理解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图中进行,通过关键词、主题句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在阅读前作必要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己的过度到新的内容的教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前的要小到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利用图片、幻灯片、摄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的直观导入法,利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时间或故事导入法,利用自由交谈或讨论的导入法等。课文的导入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技巧,将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导入活动中,同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
第三、在阅读中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各类问题,采用问题教学模式。阅读并非被动的解码过程,而是一个语言心理的猜测过程。读者在对语言层次的词语进行解码的同时,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阅读检验自己的预测、修订自己的预测、进行新的预测……整个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因此,提问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检验预测-再预测的最佳方式。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早在3000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易,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体温正是这种星星之火。实际上,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提问可以唤起学生注意,鼓励学生参与;检查学生对阅读任务的准备情况,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学生对文章基本事实的理解;降低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诊断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但是教师的提问并非无的放失,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问题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对背景知识的提问,对字面理解的提问,对文章内涵的提问和开放式的提问。前两种问题学要学生的低层次阅读技巧,通常的问题如下: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 may be…
Who/where/when/what/why/how…
According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statement?
后两种问题需要学生的高层次的阅读技巧,通常可以提出推断型的问题,如: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author implies that…
第四、阅读后应利用对比、图表等手段再现文章的整体结构,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对语言知识加以巩固,阅读可以结合听、说、写来加强训练。如阅读材料可以作为听力材料,可以改为完型填空,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还可以当作书面表达要求学生进行改写、续写等。同时必须扩大课外阅读。目前,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完成,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常言道:“厚积薄发,熟能生巧。”没有大量的阅读输入,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运用性输出,更谈不上创新运用了,大量的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知识,丰富认知图式。阅读是一种技能,虽然可以通过培训学习一些技巧,但要真正获得技能,最终是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完成。扩大课外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音、电视、报刊、杂志等来达到,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互相阅读自己的作品。
最后,课堂教学要形成习惯。习惯的力量真是大得惊人,一旦形成,想改是相当难的。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习惯的力量,我们总要看眼已经停了摆的钟,似乎他还在走。”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的确如此,我们身为教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去获取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应该看到在争取教育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其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教育习惯能培养出教师良好的教育性格。“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教师的事业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总之,要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采用语篇教学法,阅读前作有效的导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有效地设问贯穿整个阅读过程,阅读后加强训练以巩固,同时课外扩大阅读量,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习惯,持之以恒。
★ 英语教学论文
★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高职英语教学论文
★ 职中英语教学论文
★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