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英语教学研究课的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angguo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层英语教学研究课的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共含12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anggu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分层英语教学研究课的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分层英语教学研究课的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分层英语教学研究课的反思

上个学期在原高二年级文科实验班(现高三)开始实施外语分层授课,我很荣幸的担任了第二层次(B1)的教学工作。经历了半个学期的摸索,对于分层次英语教学有了一些体会和感触,借学校教学处开展对分层班教学研究的机会,我上了一堂外语分层教学研究课,课后对于这堂课整体的构思,内容,效果进行了反思,希望可以对以后进行分层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也希望得到和所有有过分层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更有效地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

首先介绍一下研究课的基本结构框架:

教学目标:在完成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在难度和广度上有所扩展,加强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方面的提高,力求在高中阶段是大多数同学英语达到大学四级水平,为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本堂课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锻炼学生听一些有难度的材料,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老一套的听力理解训练。

教学对象:B1---有一小部分相当于A, 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但须巩固,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内容:本堂课主要内容为新闻听力,取材于原版的VOA/BBC News, 原汁原味的语言,话题贴近现实。

教学方法:B1层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注重基础的巩固,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利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对课外的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材料(尤其是阅读)进行适量的补充。本次课就是针对学生们对于课本听力和普通听力材料已经比较熟悉,掌握得比较好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高水平高难度的听力训练。但是在问题的设计和处理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从而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增强学生听的兴趣和乐趣。

1. 听前熟悉新词,初步掌握含义。

B1的学生普遍基础还可以,但不是太扎实,所以课上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处理基础知识,比如词汇的处理。因此在听之前,先给学生列出生词并给出汉语意思,带着学生读一遍认一遍,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这些生词有初步掌握,能够听后知道意思即可。或者可以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时间快速记忆一下。

2. 课堂问题的设计

主要围绕基础的问题进行提问,检查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适当的增加有难度的问题。

听第一遍后的问题:Listen to the tape and decide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后面给出三个句子让学生判断正误,可检测学生是否对听力文章有基本的认识。基本上所有学生轻松对待这个问题。

基本上所有学生轻松对待这个问题。

听第二遍后的问题: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only one word in each blank)

这个问题的设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能够听懂具体的词,并且写出这个词,属于精听。在这一步进行完以后,由于给出的文章段落已经能够使学生对全文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为下面的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

1)What will Bush do by the chance of the APEC meeting?

2)What caused the curr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以上两个问题属于基础问题,如果学生对所给材料的内容能够完全理解之后就完全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

听第三遍后要求“Recite the last part of the news.”

这个问题对学生对材料的掌握更提高了一步,当堂就要求能够叙述主要意思,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如果学生程度不够好,可以给出一些key words来辅助学生回答。

3. 对口语的训练

平时对书中所给出的口语活动有选择的练习,或进行适当的改编,在阅读课上增加一些复述的题,训练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输出能力。另外针对有些文章补充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训练逻辑思维和论述能力。在听立课上,对学生的口语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问题上,如果能够完整地用自己的话讲出所要求复述的内容,说明学生能力完全理解并掌握了听力文章的精髓,同时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知识点的处理

无论是什么课型,什么教学方式,在注重学生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对于基础知识的处理。因此在这节课的最后我把听力材料中所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了讲解,并举了一些例句让学生巩固练习,力求做到把知识落实,讲练结合。

5.作业的设计

平时对于作业的安排主要是除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以外,还要学生自学课外辅导书中的词汇并完成书后练习,课上对练习中的错题和典型例题进行精讲,还包括额外补充的语法习题。另外每周补充一篇大学英语精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这次研究课

分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遵循,我们比较注重课后和学生的交流,希望能够在教学上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及时改进,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使在这个层次上的学生能够尽快得以提高,克服分层中出现的一些弊端,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真正目的。

8月

篇2:因材施教 主体分层 任务教学 优化课堂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一英语 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方案

一、实验背景

1.我校是一所层次较低的中学,面临着办学条件差、生源差、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跟不上形势等困难,而教师又缺乏教育科研的理论、意识和方法,较多采用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造成学生有厌学情绪,学生学习被动,后进面大。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教学质量提高举步维艰。针对我校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学校在本学期提出了“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方案。本实验配合学校的整体改革,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尝试通过主体分层,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全面发展的主体,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体责任、主体力量、主体需要和主体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主动驾驭学习,驾驭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英语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其宗旨是加强能力培养,尤其是要倡导培养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英语课堂因此而更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任务型教学”以任务为中心,从完成任务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来学习语言,使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达到高度统一。它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任务型教学既符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中用、用中学”的原则,它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 、实验对象及层次划分

高一年级共有472人,9个教学班,全部定为实验班,教改参照为每学期末参加全市统考英语平均分和县其它学校英语平均分的差距比较。采取按班分层的形式,不绝对按分数分层。A层1班,B层2班、3班,C层4-9班,每学期末调整一次,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及英语学习情况,由教师总体平衡分层。

附:高一年级英语上学期末市统考分数段表及分层表

总人数 各分数段人数

472 80分数段 70分数段 60分数段 50分数段 40分数段 30分以下

2 13 32 80 128 217

层次 A层 B层 C层

班级 1班 2班、3班 4-9班 全年级

人数 53 116 303 472

统考平均分 62.6 45.8 34.1 41.1

三、实验原则

1平等性原则:体现民主、平等、合作原则。

2.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差异性原则:因材分层施教。

4.学以致用原则:学中用,用中学,在情景中精讲多练的原则。

5.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素质。

6.发展性原则:在原基础上和谐发展,人人有所提高。

四、实验教学目标

1 短期目标:本学期期末统考平均分与县其他中学的平均分差距缩小3分以上。

2 改变教学目标单一,教学结构和形式单一,教学手段单一的状况。

3 改变学生课堂上被动学习的现状,采用任务型教学,师生互动,精讲多练,每节课教师精讲不超过20分钟。

4 改变扼杀学生个性“一刀切”模式,分类指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5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素质都有所提高,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6. 在认真落实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全部要求的基础上,各层目标又各有侧重。A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B层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C层注重兴趣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实验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做好分工协作。

所有教师要认真学习分层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理论,大胆实践,作好记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完善。规定每周二、四晚上8:00-9:00为集体备课时间,备课前每个老师要自己预先备好三节课的内容及出好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练习,备课时各层有一个主讲,以说课的形式把课堂教学各环节及任务的设计和教法说出来,然后大家一起探讨各层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定各层选用的练习,练习要有针对性、梯度性、适度性、创新性,要体现各层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法、手段、学法指导和能力要求,教师要有创意地设计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每次备课结束前,大家还要一起讨论,统一下次备课的重点、难点。

2.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三个层次的教学进度要保持一致,但各层次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做到保底不封顶。教学进度一致,便于教师集体备课,也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流动。教学侧重点不同,能使不同英语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最大限度的提高。保底,即:C层要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打好坚实的基础。不封顶,即:A层,根据学生的能力,能往前走就往前走,知识铺宽铺厚,转化为能力。允许超纲,补充自选教材。我们打算补充《新概念英语》,第2、3册,《捷进英语》,《大学英语》1、2等作为阅读材料。对A层学生来说,主要是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预习上,要求他们不但学会发现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字典或有关参考书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内容上,让他们回答属推理、归纳与再创造的问题;在作业上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有一定难度的习题。B层学生要求能够掌握教材的语言重点、难点,并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对C层学生来说,主要是小步子,多鼓励,重基础,教方法。使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学习,自己是可以学好的。

3.采用任务型教学,优化课堂。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中的任务设计是多阶段的,但是任务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并服务于某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各种各样真实的教学情景,学生应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使用英语,完成任务后一般要有一个具体的成果。任务型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具体调整,每个教师都要认真研究每个课型的特点,固定每个课型的教学形式,通过布置多样化的任务活动,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空间和时间,使节节课有特色,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要有梯度,相同的任务,增加大量的输入是降低难度的方法,如Unit18的“热身”(Warming up)部分让学生依照地图讲出中国的各个邻国、周围的海岛以及各海域与中国的位置关系,其目的是让学生学读地图,复习描述方位与方向的词汇与句型。在A层,教师只须给出短语:off the coast, in( to ) the north/south/east/west of,学生就可以描述地图上的地理位置,而B层,则先给出几个例子,如:The East China Sea lies to the e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Guangdong lies in the south of China.然后再让学生模仿描述地图,C层的学生再学完例句后,老师写出更多例子,留空让学生填介词,然后在地图中指出位置。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起来,完成任务后结果是一样的。

4.加强学法指导,强化听力训练。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时点拨、鼓励,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配合教改。教师要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教改当中。作业批改要认真,早自习和晚自习下班辅导要到位,辅导要有耐心,有针对性,建立融洽的师生情。规定每周一、三、五早读读英语,每周日、一、三晚7:00-7:20为英语听力训练时间。

5.活化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表演、辩论等,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组织学生收听学校英语广播,观看英文电影《居里夫人》、《卓别林》,利用周末开展英语角、英语晚会等活动。举行各种各样的英语竞赛,如英语单词拼写比赛、短文背诵比赛、英语小品比赛等。

六、评价与测试

我们不能仅看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而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采用课堂表现卡、家庭作业卡、课堂笔记本等作为学生的课堂评价手段。对于测试,我们打算平时不同层次出不同题目,分层测试。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评价更具有科学性有待我们探索。

因材施教 主体分层

任务教学 优化课堂

-------高一英语 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方案

作者 黄丽青

篇3: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一 王鹏

‘协作’(collaboration)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不管是教师之间的协作(team teaching),学习者之间的协作(collaborative learning),还是师生之间的协作”协作以共同任务为目标.以异质分组为前提.以队员或组员的参与度为评价标准。协作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屉大限度的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协作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增强学习者对事物及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将协作原则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实践即适应了高中英语

新教材重视交际和任务型教学的这一要求,叉可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

一.现状

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在注重共性(即: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的对每个人个性的发展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白“与人为乐,与己为乐”的道理,认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运用团队力量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许多国内外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 早在6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提出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等一些理念,并在幕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加以应用和推广 随后,这些理论逐渐被引入我国.国内许多学者和各阶层教育工作者也开始了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和普及工作。近年来.各学科新教学大纲的确立,特别是初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推出,进一步提出了任务型教学和交际型教学这一新目标 本质上讲,两种教学模式都侧重学生之问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仍然忽视或者说没有充分重视这种交流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地强调个人的能力.使得学生总是希望突出自己,而不愿意同他人合作,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理论基础

“协作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方法 ”。协作式学习.既:合作学习.“足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概括说来,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 这是一种全新的任务型学习方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学习的唯一手段是相互协作。在心理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合作学习理论得以建立。有些学者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过程。”合作只是为了满足这种个人心理需要的一种必要方式。自控论和动机理论便应运而生了。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集体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所在,合作是关心集体的一种表现手段,这就是集体动力理论和社会凝聚力理论持有的观点不管采用哪种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只重视对学生个人利益的满足或只一味地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换句话说,只注重奖励优秀个人或只注重奖励目1队.都会有失偏颇。前一种会使 合作学习缺乏团队意识和社交技能 ,后一种会造成“评价群体凸现。个体失落”。这样都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台.才能真正做到即照顾个人,又能充分考虑小组团队,即: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关键.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与必要的奖励。这样才能在学习上兆同进步、共同提高,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高中英语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听、说、读、写),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一)对话角色扮演学生可在小组内分别扮演角色,进行情景口语练习,(二)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或辩论,给学生一个发挥的舞台,即可提高教学质量又可提高学生素质。(三)个人较难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分头查询资料,整理资料,各尽所能,各显其能 ”

英语教学反思

高一 陈凤珍

1.循序渐进。温故知新

任何一门知识,包括英语,都是有系统的。学习新知识就能融会贯通旧知识,组成新的知识结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由易而难顺利地完成一个个学习目标。温故而知新也是以遗忘规律为依据。根据艾宾浩斯的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在学习材料刚刚能记住的一小时后,人们对所学的材料仅仅保持40%左右。第一天,保持仅1/3,到第六天逐渐下降到l/4左右。曲线最初是急剧下降,过一段时间后下降减慢,曲线趋于平稳。所以对信息进行及时和经常合理地复习,才能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具体方法就是学习一复习一再复习。表面看来似乎很繁琐,其实每次复习时间不需太多,只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复习时做到系统性、针对性、综合性,便能事半功倍。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2.教会学生记笔记

记笔记可以深化学习内容,理清思路,增进记忆。尖子生往往善于记笔记,总是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曾让学生把笔记在中间划一条竖线,一分两半。左边记课堂上讲解的要点、词语用法、语法项目等,右边可以记预习时查得的例句、用法之类。引导学生在右半部分记下自己的心得、新看法或是课后提出的疑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在记笔记时采用一套自己惯用的符号规划笔记内容,使笔记更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从而也提高了听课效率。例如,教学生采用“o”符号表示当堂的重点和难点,用“、/”表示需要了解的东西。课下,学生还应对照课本认真整理笔记内容,直到全部弄懂掌握为止,并经常翻看复习,以减少遗忘。

3.在交际中学习运用英语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交际性原则,实现教学过程交际化,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达到能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多练,鼓励他们多开口。例如可以课文为议题、内容、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言语交际活动,包括说话练习,课堂讨论,小辩论,编对话,课文表演,小作文,背景知识介绍,给课文另取题目,就课文内容进行评论,用新词语编故事,故事续讲,角色复述等等,利用课文的这些训练过程就是高效的学习英语过程。老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熟悉、进而掌握英语,使他们离开教师也能高效地学习英语,这就是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在课外指导学生利用今天发达的信息和网络优势为自己的英语学习服务,如鼓励学生观看CCTV一10每天播出的Out Look English Magazine(希望英语杂志),引导学生阅览我校阅览室现有的优秀外语杂志,如:English Digest(英语文摘)、The Knowledge of English(英语知识)、English Corner(英语角)等,推荐学生上一些优秀的指导性学习网站,如北京四中网站,K12网站,中国教育网等。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进一步提高了英语的运用能力。总之,教师要在注意指导“学”的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教”的方法。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同时,英语学习方法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存在学法的渗透,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有意识的学法指导,日积月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逐步形成,这会使学生受益终身,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英语教学反思

高一 柯远萍

反思一、英语教师应有发展意识

一直以来,人们以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如一个take, 我们就可以翻译成多种中文.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算机驱动器)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现代教科书大多以美式发音为准,时尚的流行语亦是。4、口语不断侵入书面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有正式、非正式、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之分。现在的书本里已经出现很多的俚语,像hang out,pants等等。在我们那个年代可以说这些都是从没有出现过的,现在都已成了时尚,并且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多么不符合时代。而教师自己则可能甚至连小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常用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英语教学反思

高一 李明明

(一)对英语教学的重新认识

1、学习外语与情意的关系。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激励情意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包括情意和意志。情意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气质、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过程中伴随着传递情意的活动,学习外语和交流情意相互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整体。情意的产生受学习外语认知活动的影响,学习外语的认知活动能促进情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低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初学外语时,会产生一种好奇心,好奇心不断获得满足,从而又产生了求知欲;求知欲不断获得满足,进而树立了自信心;自信心不断增强,并与崇高远大的理想相联系和强化,可使兴趣发展得更丰富,从而形成认知兴趣。因此,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能力目标的完成,又要重视情意目标的实现。但是,当前有些外语课堂教学还未把情意目标提到教学议事日程上来,或者有意无意地把它忽视了。

2、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的关系。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语言知识的传授不能代替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为交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教学中将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言语技能和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天气预报”这一课后,我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所学句型自由对话外,还找来多期China Daily,让学生参阅天气预报这一版进行对话。学生在自由交谈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扩大吸收了书本外相关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交际活动中还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和语言交际的能力,达到了多元培养目标。

(二)教学理念的反思

面对新教材,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观念没有更新,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对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进行肢解,使其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读”、“勤教”,不以人为本,“应试第一,分数至上”,把学生基本上看成是挣分的机器,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没有开发,英语教学过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

2、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传统教学是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守成性”教育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火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

篇4:英语导入课例谈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吴中区苏苑中学 许 凤

人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教授一个新内容的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将其转变为求知的动力呢?学生一天要上七八节不同的课,很容易疲劳,如何使你的课在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其疲劳感呢?要给这些问题一个满意的答案,必须在课堂的导入方式上花一番功夫。下面就本人这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在英语课导入上的一些做法和一点体会。

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课堂导入方式:

一、图片导入式

所谓图片导入就是通过一张或几张图片直接引入话题,并非总是简单的一句“Today we’ll learn lesson …”。图片导入也可以有许多变化方式,比如在上“No smoking, please!”一课时,教师不必过多解释,因为大家对这一话题太熟悉了,一张简单的禁烟图片就可以引发这个话题的热烈讨论,自然而然地导入课文。再比如上SBII第九单元中的“Saving the earth”一课时,我利用一张漫画,画面上两人钓鱼钓上来一条鱼骨头和一只破旧的鞋,由此可以引出工业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这一话题的讨论,形象直观地导入拯救地球这一课题,效果非常好。上一些名人传记时,先呈现名人肖像,由学生brainstorm对这位名人的已知信息,再引入到学生的未知信息,通过这样的导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英语教材上有很多关于各地风情,特别是对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介绍,例如,“Britain and Ireland”“Canada”及“Australia”等课,我会用能凸现该国地理形状的地图导入课文,或者用其国旗图片导入课文。总之,图片导入形式适用于很多课文。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课文相关的各类图片在网上很容易搜索到。

二、情景导入式

语言教学提倡情景教学,因此有的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情景来导入课文。例如上SBI第二单元“Look carefully and learn”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从实验室借来烧杯和试管,同时准备了文中的三种液体(醋、汽油、蓖麻油),课刚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watch me carefully”,然后照着文中的情景做起了实验,同时叫学生观察仔细;学生平时虽在物理、化学课上经常做实验,但是见到英语教师做起了化学实验,不免觉得好奇又好玩。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顺利推出本课主题:“Look carefully and learn”,同时也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视听导入式

利用收录机或录像机等辅助手段导入课文。例如在上“Earthquake”、“Hurricane”等课文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的学生都没真正体验过地震、飓风等天灾,对其破坏性的了解也比较抽象,因此利用录像机剪辑地震或飓风来时的片断,使学生对它们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再如上“The Olympic Games”和“Gymnastics”这些课时,都可以利用录像片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录像外,音乐也是导入课文的一种有效手段。“Country Music”和“Music”等关于音乐的固然可以通过音乐来导入,其它课文也可能通过音乐来导入,有时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SBII第20单元有一课叫“Disability”,主要讲的是身残志坚的残疾人霍金的故事,用《命运》交响曲导入这篇课文,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首先,《命运》交响曲本身很贴合“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一文章主题;其次,由《命运》交响曲而引出其作者贝多芬--一个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伟大音乐家,从而导入课文。文章结束时还可以重放《命运》交响曲,在音乐声中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名句导入式

即通过名人名言导入课文。例如在学习“Abraham Lincoln”这一课时,除了用前面的图片导入方法外,也可用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讲中所说的“we are trying to build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and by the people”这一体现主人公思想精髓的名言来导入课文。在教黑人解放运动先驱马丁.路德.金时,不妨用其著名演讲词“I have a dream ……”来导入课文。这样的导入不仅仅是单纯的导入课文,同时也为反映人物性格特点作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五、类比导入式

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导入到与此类似的主题上来。在上“Jobs”这一课时,课文讲的是金女士为得到一份工作而女扮男装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由于各种原因而女扮男装的故事:祝英台为读书而女扮男装;花木兰为父从军而女扮男装;孟丽君为救夫君而女扮男装。这些都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学生对此耳熟能详。通过图片或问答导入女扮男装这一情节,然后提问她们分别为什么这么做,最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读的是一个外国女孩女扮男装的故事,看看她是为什么这么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其它像“Rescuing The Temple”可用中国的敦煌古迹受损事件类比,从而推出保护文物这一共同主题。再比如教“American English”和“British English”区别时,我就从大家都熟悉的各地方言导入,体会同一城市不同地区方言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时事导入式

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发生的事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种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例如在上“Australia”这一课时,正巧赶上悉尼奥运会,这段时间全世界都在关注澳洲,由此导入课文是最好的选择了。而SBI中的关于“The Olympic Games”一课,由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导入,既现代又爱国,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课文导入的方式可谓变化无穷,这里所说的几种不过是本人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点比较成功的做法和粗浅体会。是否能有效地导入课文,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一双慧眼去看透教材,挖掘素材,用最合适的方法导入课文,使你的每一课都引人入胜!

篇5:高三英语复习课的几种类型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三年级英语教学的要求是:“要引导学生系统归纳已学语言基础知识,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培养听、说、写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了达到上述大纲规定的要求,将高三英语复习课分成几种类型。通过几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提高复习质量,进一步充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自学能力。

高三英语总复习一般安排在高三学年的第二个学期,这时高中课本已全部学完,离高考只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一阶段要继续进行英语素质教育,使学生有较好的基本功和自学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作好准备。与此同时,还要与高考接轨,让学生了解高考题型的特点、解题技巧和答题规范。根据高三英语复习的任务和要点,可将复习课分为以下六种课型:一、课文复习课;二、语法复习课;三、高考题型训练课;四、听力课;五、测试课;六、试卷分析课。其中第一、二、三种为基本课型,第四、五、六为辅助课型。

一、课文复习课

课文复习一般始于高三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初,历时两个多月,是六种课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课型之一。不但因为它涉及面广--涉及音标、词汇、词组、句型和语法,而且因为它是培养能力的依托。大多数学生也愿意通过复习课文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但课文复习应该避免炒冷饭,要推陈出新,要站在新的高度,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课文复习的形式很多,这要以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来确定。在基础较差的班级宜以教师帮助归纳疏理或以讲解为主,而在基础好的班级,教师则可组织他们搞一些短剧的表演、复述课文或辩论竞赛,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归类法是课文复习中最常见的方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之一。复习课文时可按体裁分类,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剧本分块复习,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1.视角新,避免炒冷饭,易触类旁通。汉语、英语在体裁上大体一致。学生可以将汉语的体裁知识运用在英语上。如记叙文一般都有五个要素:Who,What,When,Where和Why。理解了这五个要素,也就基本读懂了文章。同样,写清了这五个要素,也就具备了写好英语记叙文的基本条件。比较作者阐述这五个要素使用的方法,就可以欣赏文章在构思及语言方面的特色。这样就把阅读、理解、欣赏和写作结合起来。缩写课文是练习写作的好方法。教师可先作示范,先让学生自己找出五个Wh-,然后口头简述,最后用笔头的形式写下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深化了对语言的学习,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要领。这样的写作有趣、有效、不枯燥、不单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易落实基础,提高能力。高考对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求很高,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限时阅读各种体裁的材料,其中有说明文、记叙文、对话、议论文、书信、便条、通知、广告词。只有抓好课本夏习,分类训练,才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以说明文做个例子,首先让学生分析了解高中三册说明文的概况,然后教师分析若干段落的结构,再让学生分析其它段落的结构,从而掌握篇章分析的技巧。一般的篇章都有中心句(Topic Sentence)和发展句(Developing Sentence)(或称为支持句 Supporting Sentence)。分析Topic Sentence和Dcveloping sen-tence就可以从结构到语义,全面把握篇章的内涵。又如书信的阅读和写作,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书信写作的要领,复习时教师可归纳如下:

A、英文书信包括下面六个部分,有时信末有附言,那是第七部分。

①信头(Heading,写信人的地址和写信日期,写在信的右上角)

②信内地址(Inside Address,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写在左上角)

③称呼(Salution,因人而异,称呼后用逗号或冒号,写在信内地址下面)

④信的正文(Body of the Letter,有齐头或缩进式两种)

⑤结束语(Complimentary Close,因人而异,关系不同用语也不同,在正文右下角)

⑥签名(Signature,在结束语和打出的名字之间)

⑦附言(Postscript)/附件(Enclosure)

B、英文书信写给较熟的新朋好友,可以只用信头、称呼、正文、结束语、签名;若写给不大熟悉的人或是事务性信件,必须写上信内地址。

3.真正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复习课文时自己归纳整理。如复习短剧时,可让学生将高中第一、二、三册书中出现的几个剧本进行比较,列入下表,并根据此表准备好英文发言搞。

戏剧的复习可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学、总结、填表,小组交流,集体写好发言稿。第二课时,各组代表用英语发言,教师、学生提问或补充,全班评出本次最佳发言人和最佳发言稿。

二、语法复习课

语法复习课不同于以往新授课。由于在上复习课前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各项语法,大多数难点已基本攻克,因此复习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即教师先归纳讲解某语法项目的重点难点,然后再操练句型。句型操练有各种形式,常见的有造句比赛、改错练习、填空练习、翻译训练等等。

语法复习课的安排要遵循认知规律,应是一个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既系统复习所有中学语法项目,又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没有周密的安排是绝对行不通的。下面是笔者的做法:

将语法项目分成十块:一、名词及主谓一致;二、代词;三、冠词和数词;四、形容词和副词;五、情态动词和助动词;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七、非谓语动词;八、虚拟语气;九、从句;十、倒装句、强调句、否定句和反意疑问句。每一块语法用两个课时复习。第一课时,课前,教师根据本块语法项目的难易程度,准备好讲义(能列表的语法知识尽量表格化,便于学生查阅复习),布置学生根据讲义进行预习,并做讲义后的诊断性练习,做后自己核对答案。上课时,教师针对该块语法的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并组织学生操练。第二课时,教师针对第一课时学生操练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讲解,并再次组织有针对性的操练,然后学生做检测性练习,教师同时巡视,及时了解学情,并作个别辅导。课后,教师布置巩固性练习。

三、高考题型训练课

高考题型训练时间约为半个月(一般为六月份的前半个月)。训练的内容包括了解各题型的特点、答题的要求(特别是单词拼写、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

(一)单项填空 语音题的要求是:正确读出单词,熟练运用音标,掌握拼读规则。语法、习语题覆盖面广,内容跨度大,解题时常用排除法,有时则依靠语感解题。

(二)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是学生的弱项,需要重点训练。我是这样进行训练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本里划出一些重点段落,然后让学生以每隔几个词(常为4或5个)漏一个词的方式将段落工整地抄在练习本上,过一会儿再将漏掉的词重新补上。这样的训练比较有趣,学生喜欢做,训练的效果较好。

(三)阅读理解 可事先将阅读理解材料录制成听力材料,让学生听了以后口头回答教师提的问题,然后再阅读该材料,做后面的阅读理解题。这种听、说、读相结合的形式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

(四)单词拼写 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是:教师读出整个句子,学生写下自己认为该句中最重要的单词,然后教师说参考答案。这样的听写,变被动为主动,既写了单词又听了句子,提高了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能力。

(五)短文改错和(六)书面表达这两大题由于词数相当,又由于作文往往都可以当作改错材料,因此可以结合起来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在给学生布置书面表达训练之前向学生交待清楚,1.他们的作业将被用作其他人的改错材料,改错的学生会千方百计发现错误(明白了这一点,写作时就会想方设法避免或减少错误);2.所有书面表达中的作文在训练结束后装订成册,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参观材料。优秀作文将发给奖品;3.书面表达一般要求打草稿,草稿可请他人修改,但上交的正稿必须字迹清楚端正,无重大修改,要签上名字和时间。修改者进行修改后也签上名字和时间。由于知道自己的写作会被别人评价,学生的习作就会很认真。在写作前教师作些指导和讲解是必要的。写作过程中教师走动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在学生学习修改文章的初期,教师要进行指导,对基础较差的修改者,往往需要一些个别辅导,或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其修改。对于修改后的作文,教师要审查。学生评委评出优秀习作若干篇。优秀习作在班级之间进行交流,交流结束后装订成册存档。

四、听力课

高三第二学期开设听力课,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因为高考对听力已作了要求,因此在最后一个学期一定要安排听力课。听力课如与阅读理解训练相结合,既提高兴趣,又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具体操作如下:(1)介绍生词及故事大意,(2)播放听力材料录音,(3)口头回答问题,(4)阅读,(5)做理解性试题。

五、测试课

测试是反馈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在课文复习和语法各块内容复习完成后安排测试课,对课文内容、语法知识、习惯用语和句型、各种体裁的篇章布局和写作知识,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题型进行测试,便于发现薄弱环节。教师可根据测试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或个别辅导。在高考题型训练结束后,可利用历届高考试题卷进行检查。听力也可采用历年的听力试题进行测试。

六、试卷分析课

试卷分析课是复习时采用最多的课型之一。在高三最后一个学期,上好试卷分析课、听好试卷分析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试卷分析课上最常见的是教师流水帐似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听,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何上好试卷分析课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做法:

1.请学生上讲台试讲,教师坐在学生位置上听课、提问。因有事先准备,学生往往能讲解分析大多数共同性的错误。台下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补充或纠正,通过讲解和提问,试讲者往往受益匪浅。

2.有重点地讲,有选择地讲,千万别面面俱到。教师在试卷分析课之前发一张错误登记表,让学生一一登记。备课时根据学生犯错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上课时有侧重地讲解共同性问题,非共性的问题可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加以解决。

3.讲练结合。教师在分析好试卷上的问题后,并不意味着学生都理解了,更不等于学生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要使学生具备解题能力,还需反复练习。因此在试卷分析后,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安排学生做巩固性练习和矫正性练习。

4.一题多解,一题多用。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句型重做书面表达题,改变单选题的题干使其有不同的答案,将书面表达的习作作为短文改错的材料等等。充分发挥试卷的作用,从而使一卷多用。

总之,高三英语复习应以课文复习、语法复习和高考题型训练为主要课型,辅以听力、测试和试卷分析等课型,灵活安排,互相配合,使高三英语复习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进行,顺利地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高考复习任务。

篇6:英语教师面对新课程需补什么课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文化意识是得体地运用语言的保证。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呈现、相关信息的输入、各类项目的操练及运用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丰富的文化内涵。新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强调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构建认知,因而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即从过去的分解、呈现、传授知识技能改变为引导、观察、参与学习活动。课堂内外浓郁的文化气息可以通过激活认知与元认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师生的语言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变得更为自然。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成功转变角色的前提,因而拓展阅读视野、改善文化知识结构显得十分紧迫。

多学“知识文化”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一般说来,教师对于英语的交际文化(如问候、邀请、称赞、致谢、道歉、求助等)更为熟悉,而对于知识文化(如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则了解不多。《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二级目标中要求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标志物与国旗;五级目标中要求了解常见自然现象、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内涵;八级目标要求理解常用典故、传说,要求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大众传媒情况等。这些目标不仅需要英语教师在课上结合教材内容及所教学生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介绍,而且还应自成体系地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如果教师对相关知识没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则难免会在教学中穷于应付。

加大英语知识文化的摄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新时期英语教师提高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教师应制定阅读计划,从文化历史、习语俚语、文学名篇等多方面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补”。

更新“知识结构”

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新课标修订出版的高中英语教科书,除结构处理与活动设计上进一步体现任务型教学思想外,还增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与素材。如SEFC1A第五单元The silver screen中涉及了《英雄》、《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等热门影片,还重点介绍了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与电影《一个也不能少》,第十二单元Art and Literature中甚至介绍了风靡全球的童话新作《哈利波特》。教材中渗透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环保等多种学科知识,而且大量活动任务需要师生共同结合课内外相关知识来进行。显然,一个兴趣单一、知识面窄、求知欲差的教师决不可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阅读适当的英文报刊来拓宽知识视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尽管缺乏直接定位于中小学教师的英文报刊,但从阅读难度及知识面上考虑,一些以大中学生为读者群的报刊很值得推荐。如英文《21世纪报》是中国日报社利用其丰富的英文编辑资源创办的普及性英文时事周报,以报道时事文化知识和指导英语学习为特色;《英语世界》杂志有“小百科”之誉,使读者能在学习和提高英语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古今中外各方面的新知识,选材品位较高。

不忘“本土文化”

“你们早上通常吃什么?”当一位新来的外籍教师在课上问起这个问题时,学生个个都愣住了,不知道回答什么才好。的确,教科书上何曾出现过“稀饭”、“油条”、“豆浆”、“包子”、“大碗茶”的英译!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素材大都是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与现状,中国文化在课堂上介入的量相当少。这除了教材本身的因素外,英语教师的本土文化意识不强也是主要原因。当教师介绍西方的餐饮文化,教授hamburger、milk、hotdog等词时,似乎很少会想到应当让学生也学习一些更为“生活化”的知识,也就难怪学习了九年英语的高中生无法找到恰当的词汇来描述一些常见的事物--糖葫芦、三轮车、四合院,更不用说准确翻译“下岗”、“乡镇企业”或是“素质教育”了。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自然包含向世界介绍本国文化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应有较好的表达本土文化的水平,学习一些介绍我国国情的英语读物。这类阅读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而且还为丰富教学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篇7:分层教学与RSEFC阅读教学“1+X”模式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四川省大邑中学英语组 董兵(611330)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RSEFC教材阅读教学的现实情况,分层教学是高中英语“1+X”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三个方面阐述一种新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分层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1+X”

RSEFC教材(即现行的修订版高中英语教材)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93版SEFC教材基础上改编而成。与之相比较,RSEFC教材有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尤其注重加大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强化和优化。

一、关于RSEFC教材阅读教学的现实情况

RSEFC教材与93版教材一样,高中三年,共有六册,单元式编排,除第一册12个单元外,其余每册各设10个单元。与93版相比较,其对阅读内容的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 量的扩大。每个单元的学生用书(The Student’s Book)包含至少2篇篇幅从高一的300-400词到高三的700-800词的阅读文章以及同步练习册里1篇篇幅更长的阅读文章。每个单元的总的阅读量可以与一套高考试题的阅读量相当。

2. 质的加深。阅读文章涉及的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科学,心理思想,古今中外等方方面面,力求在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外文化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

3. 形式的更多样化。阅读文章的体裁有人物传记,文学作品节选,新闻,影评,广告,议论文,说明文等等;有完整篇幅的文章,也有开放型的阅读类型。

4. 阅读任务强烈的渗透性及延伸性。RSEFC教材阅读文章,不再像93版教材那样以单独的课呈现,不仅仅承载了该单元有关主题的重要信息,还呈现了其中大部分的词汇与语法结构。教学任务渗透于整个单元,包括学生用书和同步练习册的听、说、写其它三方面,即不再是孤立或单纯的“读”。同时还将阅读教学延伸向课堂之外,以“任务型”模式要求学生学会从网上“阅读”,从其它书、报、刊上阅读等等。

可是,RSEFC教材对阅读的设置以上特点,在传统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和应试要求的双重夹击下,对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引起了许多“供--求”上的矛盾和差异。具体表现为:

首先,大容量的阅读,要求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有足够量的词汇积累为前提或保障。而事实上,通过中考的检验,并非每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都储备了这足够量的词汇。尤其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层次的原毕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或重视程度,都会造成这个词汇量储备的巨大差异。由此产生对教材阅读“吃不饱”或“吃不消”的差异,而绝大多数中学教育又是以半为单位的“批量教育”,从而造成学生个体差异越拉越大。

其次,泛内容的阅读,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面必须尽可能的广泛。而在中考指挥棒下的偏“应试”教学,以及学生自己兴趣差异和范围大小,都会导致具体的阅读内容可能只适合非全体学生甚至少部分学生“口味”。这种“口味”的不同,也同样严重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

第三,阅读体裁的多样也可能成为影响学生阅读的障碍。类似地,学了两三年英语的学生阅读水平,就像小学二三年级的语文阅读水平,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阅读多是记叙文体裁方面的故事性强的,比较幽默的文章。当涉及到议论文,科普说明文等文章体裁时,当前的学生们大多不愿主动去阅读,这也造成很大差异。

最后,每个单元阅读的“渗透性”很强,界限比较模糊,学生不容易清楚把握。阅读任务“延伸性”大,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如上网需要的网络设备,查资料需要的博大规范的图书馆等等)。即使条件具备,要顺利完成阅读的各项任务,耗时较多。高中生迫于高考的压力,不可能将所有或者绝大多数课外时间只用于英语这一个科目的学习,其它科目也同等重要。因此,有条件或基础者“顺理成章”,无条件或基础者只能“囫囵吞枣”,学生个体差异也就产生,而且越拉越大。

那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如何开展,才能既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确保学生个体能“吃饱”“吃好”呢?通过实践,在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尝试提出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教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第二、分层教学是高中英语“1+X”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一个班,一个年级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为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其理论依据有: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伟大教育思想;前苏联教育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

因此,分层教学的理论对于解决上述关于RSEFC教材阅读教学的现实情况中的“供--求”上的矛盾和差异是“对症下药”。笔者在分层教学理论指导下提出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和教学高效益的。

第三、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那么,什么是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具体操作情况:

1.“1”指的是现行的RSEFC教材。从上文总结的特点来看,它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和线索。

首先,它阅读量大,任务型阅读活动多,可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合理的取舍;如学习BOOK1A的Unit 5 The Silver Screen这一单元的阅读包括人物传记关于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创作生涯和一些作品,和在综合技能的一篇关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剧情介绍以及在同步练习册了的一篇关于著名影星成龙的奋斗历程三篇不同体裁的阅读文章。很明显,第一篇和第三篇在体裁上雷同。笔者认为,对于“吃不消”的部分学生而言,则可以将两篇文章中的一篇进行简略的处理,即泛读;对于“吃不饱”的或感兴趣学生而言,则三篇都可以作为精读处理。

其次,它阅读内容覆盖面广,可作为知识范围小或片面的学生进行知识补足的参照,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补充。涉及到学生比较陌生题材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醒他们至少通过精读教材文章来弥补相关知识。如学生很可能对古今中外的一些节日知道不多,通过对教材BOOKIB 的Unit 14 Festivals的学习,帮助学生们更多了解世界各国的传统节日。

第三,每个单元的阅读文章,总有一篇承载了该单元的主要词汇或语法现象,一篇在结构上是该体裁文章写作的标准范文,一段或几段文字优美值得背诵的段落,这些都有助于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对其说,写等能力的培训。如BOOK1A的Unit 1中文章Chuck’s Friend中的最后两段文字优美,既可作为背诵的佳句,又可灵活应用于学生自身的写作中,还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现在完成进行时,虚拟语气等一些英语重难点知识。

所以,“1”即教材,是伴随学生高中英语学习的“纲”运用好了教材,就可以“纲举目张”,为学生能够更好学习英语作好铺垫。

2.“X”则是比较灵活的,也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关键所在。

首先,“X”可以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群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的基础上而进行“额外量”补充的阅读材料。对于,对于“吃不饱”的或感兴趣学生而言,“X”可以是老师补充的,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其它渠道,自主补充的一篇或多篇相关阅读材料,有助于他们对这一块知识进行深入、广泛的探求和学习,使优生更优;对于“吃不消”的部分学生而言,“X”指的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回归到相对应的初中部分阅读(据笔者了解,高中教材中的阅读内容,绝大部分在初中教材里都有涉及,只不过初中的知识内容更为浅显)找出所欠缺的那一块,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行必须的补充,扎实基础,帮助他们至少不落后别人太多,甚至有机会赶上别人。

其次,“X” 可以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群对日常阅读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A层次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而言,对教材阅读放低起点和要求,主抓对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信心,即Read for fun。对于B层次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等)而言,则要注重对教材“1”的运用,即帮助学生对教材文章的阅读,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养成并规范日常阅读习惯,初步形成语篇阅读能力,也就是Read for knowledge。对于C层次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学生而言,则在掌握甚至超前完成教材阅读任务的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通过其它渠道扩大或加深对相关内容的阅读,训练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技能,即Read for soul。

第三,“X”可以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群的实际情况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对于A

层次学生,采用“问题带读法”,即Problem-solving,通过老师事先设计的由浅入深的问题去展开阅读,获取问题的答案即获取了文章信息。对于B层次学生,则通过“结构整理-主旨归纳-意图推理”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Structure rebuilt-Main idea concluded-Intention inferred,训练学生对语篇阅读的把握。对于C层次学生,以开放式的阅读教学形式,通过讨论,深思等方式对阅读文章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走近作者的内心。

第四,“X”还可以指对学生阅读水平进行评估的多样化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取词汇、翻译、复述、改(续)写、听力等诸多方式进行水平和能力的测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群爱读,会读和善读。

总之,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是笔者将分层教学理论与现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尝试。它与其它的阅读教学法并不互相冲突。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良法。

参考文献:

1. 王松美 林继玲《中学英语典型课事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月;

2.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月;

3. 成都市教育学院《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改革研究》 6月;

4.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7月;

5. 《英语教案(从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6月

篇8:定语从句考点和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定语从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语法重点,也是高考热点,现归纳如下。

考点一:考查关系代词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

1.which 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1)Dorothy was always speaking highly of her role in the play ,_____ ,of course ,made the others unhappy.(NMET)

A.who B.which C.this D.what

解:这道题考查which 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从句被插入语of course所割开,答案选B.

2):Whenever I speak to him, _____was fairly often ,he would talk on and on without giving me a chance to speak.

A. which B. what C. that D.when

解:可以把题目还原成Whenever I speak to him, he would talk on and on without giving me a chance to speak, ____ was fairly often.很容易判断这是由which 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答案选A.

注意:which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指代整个句子时,有可能置于句中,将指代的完整的句子分割开。

考点二:考查关系代词as引导的定语从句.

1. as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

例如:These houses are sold at such a low price _____people excepted.(Shanghai 2000 spring)

A. like B. as C .that D. which

解:这道题考查是such -----as 句型在定语从句中的运用,答案选B。

注意:关系代词as在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常运用于句型such -----as 和the same ----as----句型。

2. as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例如:_____is known to everybody, the moon travels around the earth once every month.(NMET )

A.It B.As C.That D.What

解:这道题要求学生搞清楚两个句型It is known to everybody that ------(everybody knows that------)和As is known to everybody ( as指代整个句子the moon travels around the earth once every month) 的区别。答案选B.

思考:which和as作为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有何区别?

(1) as 作为关系代词,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起先行词必须是整个句子,而Which作为关系代词,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其先行词既可以是整个句子也可以是名词

(2) 当as和which都指代整个句子时,as可以置于主句的前、中、后,位置较灵活;但which 不能引导定语从句置于句首。

考点三:考查关系代词whose 的用法。

例如:1)Have you seen the film “Titanic”, ______leading actor is world famous? (Shanghai 2000 spring )

A.its B.it’s C. whose D.which

解: 这道题考查这一考点:whose 在定语从句中充当定语,其先行词为物,(等同于所修饰的名词+of which)。原句可以转化成:Have you seen the film “Titanic”, the leading actor of which is world famous? 答案选C.

2) His parents wouldn’t let him marry anyone ____family was in the country.

A. of whom B. whom C. of whose D. whose

解:这道题考查这一考点:whose 在定语从句中充当定语,其先行词为人,(等同于所修饰的名词+of whom)。原句可以转化成: His parents wouldn’t let him marry anyone, the family of whom was in the country.答案选D.

注意:whose 在定语从句中充当定语时,其先行词既可以为人也可以为物。

考点四:考查关系副词where

例如:He’s got himself into a dangerous situation _____he is likely to lose control over the plane. (Shanghai 2001)

A.where B.which. C.while D.why

解:在这一定语从句中,其先行词不是表示一个具体地点的名词,而是一个抽象名词situation。那么这道题考查where 在从句中表示抽象概念的情况,其常见的先行词有 situation,point, position ,condition 等。

考点五:考查关系副词when

例如:1)The film brought the hours back to me ____I was taken good care of in that far –away village. (NMET 2001)

A. until B. that C. when D. where

解:这道题 when 作为关系副词,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意为“-----的时候”。常用的先行词有moment,day, time ( hour, week, month, year)。

2)It was an exciting moment for these football fans this year, ______ for the first time in years their team won the World Cup.(2000 spring)

A.that B.while C.which D.when

解:从从句的意思“这是他们队多年来第一次赢得世界杯”。可以推知:从句是对表示时间的先行词加已说明,先行词是an exciting moment,所以这道题考查 when 作为关系副词,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意为“在那时”“届时”。

考点六:非谓语动词在定语从句中的运用。

例如:1)The manager discussed the plan that they would like to see ____ the next year.(NMET 2000)

A. carry out B. carrying out C. carried out D. to carry out

解:可以把原句这一复杂句转化为两个简单句

1. The manager discussed the plan.

2. They would like to see the plan carried out the next year.很显然,运用了see sth done 这个结构。所以选C.

2)A-------- The electrical fan she ________in town yesterday works well again.

B-------- Thanks to the repairman ,it does work well again.

A. repaired B. had repaired C. has repaired D. had had repaired

解:这道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句子的成分。A句可以分解为

1) The electrical fan works well again.

2) She had it repaired in the town yesterday. 很显然have sth done 这个词汇运用其中,所以选B.

由此可见,只要学生在平时加以归纳和总结,定语从句这个考点一定会不难攻破。

配套练习[参考答案1]A 2] D 3] B 4] A 5] B 6] C 7] D 8] A 9]C 10] D 11] D 12] B 13] C]

1.______ is known to all ,China has set up good relations with all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A. As B. It C. What D. Which

2.It is better to have someone smoke outside than indoors, ____there is less space for smoke to disappear.

A. which B. at which C. that D. where

3.Please think up a situation ____you can use the daily expression.

A. which B. where C. on which D. there

4.These countries would join one another against terrorism, ____ was agreed to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 as B. it C. that D. what

5.A: Are you familiar with the music?

B: Yes. There was a time ____this kind of music was quiet popular.

A. that B. when C. with which D. about which

6.You are quite right on this point, ______ most of us were lacking understanding.

A . while B. but C. where D. to which

7.We must learn to deal with the condition ______ there is neither weight nor gravity ,neither up nor down.

A. which B. by which C. that D. where

8.He reached London in ,______some time later, he became a famous actor.

A. where B. when C.which D.that

9.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was very good , _____ we hadn’t expected.

A. when B. that C. which D. what

10.Don’t trust such people ____ praise you to your face but speak ill of you behind your back.

A. who B. that C. whoever D. as

11.He has reached the point ____ a change is needed.

A. which B. on which C. that D. where

12. More and more people would like to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________ there is fresher air and lower price of housing.

A. that B. where C. which D. when

13. My father bought an old Chinese painting, _______ was very reasonable.

A. the price of whose B. which price C. the price of which D. its price

(小周)

篇9:说课--跨跃式跳高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说教材

1、教材选择搭配

本课采用跨越式跳高作为主教材,选择上肢力量练习:“推小车”与其搭配教学。跨越式跳高是田径跳跃项目最简单易学的,也是最具实用价值的,对它的学习,有利于掌握跳跃项目中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等基本技术,便于今后学习。而“推小车”,练习即能有效的增强上肢力量,又能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大纲要求: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在原有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为充分体现大纲这一要求,在选择教材时,明确跨越式跳高这一下肢力量、速度为主的前提下,选择上肢力量与之相结合。目的是减轻下肢在本堂课中的负荷,也使学生身体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并通过教学实践,达到提高动作质量、发展力量素质及身体协调性的目的。

2、重点、难点

本次课教材跨越式跳高技术环节较多,上肢力量练习又带一定技巧性,因而教学中要把握教材特点、重点,掌握助跑与踏跳的衔接技术(跳高)及直臂支撑(力量练习),解决课中摆动腿过杆后内旋下压,带动上体内转(跳高)合左右移动重心这两个教学难点。

3、教学目标

① 分析技术动作,使学生明确“提高跳高技术动作”这一大纲要求,促进对技术动作的练习和体会及教学目标的达成。

② 通过多项辅助练习,对各基层目标的逐一认定,正确有效的将学生引入高层目标。、

③ 努力营创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技术练习、掌握技术,以及素质练习过程中积极、主动。

④ 选用适合的教学法,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及空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说教法

为能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较好收效,我采用以下教法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制定系列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练习,深入理解。

2、反馈矫正法:注意观察,收集反馈信息,特别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中,对易犯错误做到心中有数,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评价、补充和矫正。

3、分解程序教学法: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练习合理分解为几个练习,按各部分由浅入深进行分解教学,并注意分解和完整教学的有机结合,加深对技术认识,促进动作定型

三、说学法

跟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选用以下学习方法。

1、共同参与法:根据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师把正确优美、便于模仿的动作用于教学中,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将学生观察、思考、评价活动与技术学习相结合,大力提倡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2、情感意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身教(示范动作),提出新颖、启发性问题,选用学生喜爱的音乐及练习使课堂生动活泼、气氛轻松、愉悦,师生关系融恰,以促进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积极性。

四、说程序

根据教材的基本特点,制定本课组织教学的几个环节

1、由于所授教材技术环节较多,身体局部负荷过大,学习过程较为枯燥,运用健身操作为准备和放松,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习兴趣,并能较好地活动相关部位的关节、韧带,达到热身目的。

2、根据教材及进度需要,安排前期测评,机身与本课相关知识、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促进思考。

3、结合示范、讲解,引入课的目标,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目标体系,确保目标先导。

4、未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学过程采用目标系列,学习过程由易到难,逐一认定。认定过程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具体状况,采用集体和分组练习相结合,以满足教学及身理负荷的需要。

5、根据技术动作学习特点,测评在导学过程中随机安插或统一进行,但要及时反馈、测评、补救,确保教学时效。

五、器材使用及场地布置

1、器材使用:器材的使用要能满足课的设计要求,保证练习的量和强度,且经可能做到一物多用,避免使用器材过于繁多、复杂。

2、场地布置:在保证练习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场地布局紧凑、安全、合理,这样便于观察指导,也避免过多的队伍调动引起的麻烦和实践的浪费。

篇10:英语课上的笑容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谈谈非智力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三小 夏惠红

-12-15 21:23:52 【文章字号选择:大 中 小】【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学期开始了,我带着希望和喜悦走进教室,可是却总有一个座位空着。课后去班主任那了解情况,原来这位叫梁××的学生害怕上学而谎称肚子疼。接下去的一个月中,她断断续续来了加起来不超过一个星期,每次来都哭着进教室,抹着眼泪上课。通过多方了解,才知道她最害怕的是英语。英语课节奏快,又有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内容,她对自己没信心,更害怕老师批评她。根源找到了,就需要对症下药。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得好,是英语教学的内涵。抓住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要达到学好的目的,就必须研究、理解、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

一、尊重是一缕和煦的春风。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爱好。有的英语学得好,有的英语学得差,但他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自尊心强。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允许孩子出差错。不要轻易地指责批评,要多点宽容,多一些像Try again. Don’t worry. Take it easy. I believe you are OK.的安慰,要多看到孩子的努力,用情感保护孩子敏锐的自尊心。因此我上课时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给予每位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课堂上的提问、对话操练等经常采用one by one, pair by pair, row by row, group by group的形式。针对不同的学生,我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有一种成就感,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在他们答对题时,我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Very good! Great! Well down! Hooray! Clever boy. Good girl. 这些赞赏的话语就像一缕春风,温暖着孩子的心灵。

对待梁××我更是特别注意,遇到她来上课,在课前课后故意和她多接触,我每次都先给予她微笑,尽量多地给她开口讲的机会,慢慢地她开始不怕我了。记得第一次提问她时,她回答的声音很低,别的同学却哄堂大笑,她的脸涨得通红。我制止了他们,并叫他们要尊重他人。后来,她上课时能大声回答问题了。有一次我对她说:我知道你近来比以前用功了,别着急,老师相信你能行。她点点头,我在她嘴角边发现了一丝难得一见的笑意。

由此可见,尊重是一缕春风,一颗温暖的舒心丸。教师尊重孩子的需要,孩子就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合作,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将产生。

二、耐心是一泓甘淳的清泉。

在教学过程中,耐心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师良好行为的体现。教师的工作是解决学生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其中除了教学上的,还有心灵上的。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对待形形色色的问题,不计其数的学生,都要用一颗热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听课时的心情也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多给他们参与活动和发言的机会外,特别是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哪怕再浅显也应耐心回答,并予以支持和表扬,这样对消除他们心头的恐惧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

做教师的就要像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她有极大的耐心。在海伦上学的那几年里,她每堂课都坐在海伦的身边。她把老师讲的内容都给海伦拼写出来。由于大多数的书不是用布莱叶盲文印刷的,她就把书上所写的内容写在海伦的手上,这样来亲自读给海伦听。就这样,她把一个又聋又瞎的海伦变成了一个有用的人。正如一句英语谚语所说:“He that can have patience can have what he will.”为了使梁××能赶上班级进度,我放弃休息时间给她补课,遇到难读的单词,我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纠正她的发音,直到她读准、读熟,甚至背出。每当她跟上班级一步,我就给予她肯定:“这次读得真不错!其实你不比别人差。”我又一次看到了她眼中的微笑!

三、兴趣是积极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能促进语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熟练,而且能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如能把兴趣培养成为一种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觉自愿、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

英语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语言要生动、幽默,内容要具有时代感,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强,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能使他们发现新东西,并对其产生热情。还可以借助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我自制了大量的Picture and Word Cards,自编了一首首琅琅上口的英语儿歌,又自创了多种学生喜爱的游戏,让他们在说说唱唱、玩玩乐乐中学习英语。如在学习“The seasons”时,让孩子们画画四季的美景:大自然的山川湖泊,鸟语花香,都走进了孩子们的画幅中,接着再进入Talk about the season you like best.板块,在画画、说说中,孩子们身心获得的巨大快乐是无可比拟的。课前的热身,课堂的调节,课后的巩固都可以借助这些美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梁××后来告诉我,原来英语课并不讨厌。她逐渐喜欢上了英语,不再眼泪汪汪地来上课。我看见了她灿烂的笑容!

四、毅力、勤奋和意志是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学习英语一定要有毅力。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学不好英语。“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不比别人差。”这些话是我在梁××跟上全班进度时对她说的,“毅力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标的意志品质。学习英语必须要有惊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方可学好。若在困难面前退缩,那将永远也学不好英语。没有毅力的人,将一事无成。”

从此,梁××不再缺课,每节课都能听见她清脆的声音和甜美的笑容。是老师的爱心和耐心给了她信心,她也通过自身的勤奋和意志战胜了困难,超越了自我。

安妮沙利文那珍贵的教导将永远值得人们牢记在心:“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坚持从头开始。每一次你失败时,就从头做起。每一次,你就会变得更坚强,直到最后完成你开始要做的事。” 爱迪生曾说,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的良好品质。一个英语学习者不管多么聪明,不勤奋学,他同样学不好英语。一个智力一般的学生,学英语只要勤奋,肯定会学好。英语教师一定要让英语学习者明白,遇到挫折和失败不气馁,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努力,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整,不停地向前进,就这样逐渐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综上所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影响着英语的学习。英语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循循善诱,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尊重学生,和他们达成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默契;耐心地解惑,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兴趣为基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成功地表现自我,用“成功”作为“自我奖励”来强化他们的自尊心,形成“成功--自励--自信”之间的良性循环,把成功的信念变成志趣,实现技能的迁移,就能转化成推动他们自觉前进的意志力,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战胜学英语时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正如一句英语谚语所说:“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篇11: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有感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普通中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赋予崭新的内涵和全新的指导意义。作为中学英语教师应尽快学习、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从而明确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使中学英语教学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课程标准 目标 要求

教育部新近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课程标准的实施,必将推动学校、教师和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受益。下面笔者拟通过学习课程标准,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

一、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目标确定在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以能力为目标。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发性;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利用,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课程标准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用英语做事情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具体内容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目标的确定,改变了英语课程过分注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突出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展现个性。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发展策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学习的价值。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敬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教育个性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人文精神,承担人性化教学角色。所谓人文精神,核心应该是人,是对人的关切,也就是对人的发展与完善,人性的优美和丰富的关切。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是代表人类的发展和命运的人类群体中最富活力的成员。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充分地发展人的个性,充实个性,培养具有独特人格特征和个性特点的社会新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更新教育教学观。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们的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对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输入和语言使用的机会,有利于对已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存储,提高语言活动质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把教学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帮互学,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地多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

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运用心理换位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习过程。在讲授教学中,教师的讲不是直接地、单纯地讲授,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听和学。通过讲,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主动、高效地获得知识,掌握方法。立足于把教师的“讲”自觉地、有意识地转化为学生的“学”,让学生在聆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聆听,把听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能可以在他们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中得以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想学生所想、所疑、所难、所错、所会、所乐,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1]

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师生关系是 “平等条约”,尊重和爱是其基本特征。“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有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创造性的教育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在踏上教师岗位后经多年实践凝聚而生成的教育智慧”[2] 这就是一个新世纪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注释][1]引自余文森:《课堂教学水平与境界》[2]引自叶澜:《重建教师的角色理想》

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小学外语教学》,第11、12期;第1期。2.朱向群:《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有感》,《中小学外语教学》,第8期。3.王啸:《从人文精神看教学方法》,《福建教学与研究》20增刊。4.王永、余文森《课堂教学水平与境界》,《福建教学与研究》,年增刊。

篇12:高一“新教材说课”案例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说教材分析

(一)综合技能课在新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技能课是修订版高中英语教材出现的新课型,是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在新教材中的重要体现, 强调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在听读的基础上写作,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出。综合技能课呈现的语言材料,是各单元主题的拓宽和延伸,一方面可以训练听力和培养阅读技能,一方面为写作提供语言和技能上的示范,因此综合技能课把对写作训练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提供了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实用性强、可操作的写作训练模式,综合技能课的根本要求是在阅读基础上写作。

(二)高中英语第二册(上)第二单元综合技能课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为加大课堂容量,练习册中的语言材料也可以根据需要纳入正课,这样在高中英语第二单元综合技能课中呈现的语言材料有三篇,课文中的一篇AMIRN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练习册中两篇Don`t forget to stay in touch课文中语言材料是单元主题,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拓宽和延伸。

其中,英美语言差异是难点,略读、查读技能培养是重点。练习册中语言材料内容为人与人之间跨国界交往,感受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真实性,同时文中出现的computer online e - mail赋予文章鲜明的时代感,因此Don`t forget to stay in touch可以作为一篇很好的泛听泛读欣赏材料,这篇语言材料的重点是设计情景进行写作训练并培养一些写作微技能如主题句、时态、拼写、大小写、标点、连词使用等。

二、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使用的教法有导入法、情景法、活动法、任务法、竞赛法。其中“活动法”和“任务法”是本课重点使用的两种教法,通过导入法实现单元与单元之间,旧课新课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实现教师的调控和主导作用。本课教学中课前简介英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宝丰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就是一种导入。

“情景法”在本课英语教学中有多处体现,本单元中Warming up和练习册中听力材料可作为一种情景展示给学生,感受英美语言差异,布置学生以新生和家乡奶奶间电话联系(真实情景)为情景写作文和“高一新生和大学三年级的表姐(哥)间电子邮件往来”为情景(半真实情景)写作文,也是“情景法”在综合技能课写作训练中运用。

“任务法”是新教材英语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强调设计符合学生真实兴趣但可以完成的任务,导课中的提问,阅读中设计的大意性和细节性问题,练习册中语言材料后写作微技能训练和在阅读基础上布置写作任务教是“任务法”在本课中重要体现。

“活动法”在本课英语教学中有多处体现,阅读过程中同桌间的合作交流活动,课间安排的分组竞赛活动,写作训练中两人活动和小组活动等,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实现新课标提倡的评价标准多元化,重视自我评价和同位评价(Peer-assessment)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题地位。

三、说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结合课后问题预习,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利用报刊杂志、因特网查阅资料,培养动手能力,扩大文化背景知识。

2.指导学生掌握一种Student-centered vocabulary learning method通过上下文(context)课文线索(clue)和词的形式(form)和自己已有知识(world knowledge)来推测词义的学习策略。

3.指导学生利用略读、查读、研读等阅读技能,掌握一种“独立阅读合作交流,个性构建”阅读模式。

4.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会仿写,重视写作训练中的微技能,重视写作训练中的由浅入深和点滴进步,提倡一练一得。

四、说教学步骤

本课的教学步骤如下:

导入--阅读--活动--泛读欣赏--情景写作

其中阅读又分为三个环节:

Ⅰ. 略读--大意理解

Ⅱ. 查读--细节理解

Ⅲ. 研读--语言点理解

本课的活动为编制英国和美国英语词汇对比表引导学生重视英美两种英语的异同,掌握其差异。

泛读欣赏指的练习册中的语言材料,学习其写作技能并活用其语言。

写作微技能训练可作为课堂练习,作文评价标准可以在课上公布,设计情景仿照语言材料进行写作训练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完成自我评价。同时和同桌交换作文完成同伴评价。

五、说教后反思

修订版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中英语综合技能课这一新课型,综合技能课中写作训练及练习册的正确使用,都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本文仅是作者的一种探索、一种尝试、一种体会。还有待于和广大同行在教改中再探讨,共同为新教材、新课改做贡献。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方向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究论文

英语课上的笑容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的最近变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学英语同时也学生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考英语作文应对措施!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三年级英语英语教学反思

分层英语教学研究课的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分层英语教学研究课的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