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尝试论文(共含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肉团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对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伊健
(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手段和指导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改革方案,并付诸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能力培养;计算机硬件实验
一、引言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正以指数曲线的规律在缩短,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的空前繁荣。形式多样的数字化设备和产品正以各种方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的支柱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倍增器和催化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就成为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1]。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2],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进步和国际间人才的竞争,人们对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对计算机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硬件实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培养实验技能的必修课。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逐步掌握科学实验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的训练,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笔者从这个目的出发,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对计算机硬件实验进行了教学研究和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前预习
服务于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硬件实验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验课程。它们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根基,因此,首先要突出硬件实验的基础性:突出科学实验的思维和基本研究方法,突出能长时期发挥作用的基础性内容、基本原理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要充分的预习,明确实验的要求和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验仪器,或通过必要的理论计算,编写实验程序,预计实验结果,写出预习报告,做到有备而来。如“字符和数据的显示”实验,首先给出实验任务:从FIRST开始的10个单元中存放着一个字符串,结束符是“$”编写一个程序,统计该字符串中字母B的个数,将结果放入COU单元[3]。
学生结合该实验任务分析得出,要完成实验所需的知识点有:比较指令、条件转移指令和数据传送指令。其中,数据传送指令在此实验之前的实验中已经反复使用过,因此学员只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简单的回忆即可,而条件转移指令和数据传送指令,目前还没有在编程实验中应用过,只是在理论课上听老师讲解过,因此,这两个知识点需要学员去详细的复习,明确各指令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此实验的源程序,以便实验课上进行调试运行。加强预习,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加了主动性,减少了盲目性,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和积极吸取知识的习惯[4]。
三、教学环节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前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以传授知识为主方式进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教学。由于学生生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加之实验所需的理论知识在相关课程中已经学习,经过充分的预习,他们对实验原理及实验设计有自己的认识和较好的把握。如果像“走过场”式的讲解实验课,势必会出现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现象,因此对实验教学方法必须有所改变。我们的做法是集思广义,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实验基本原理,给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或画出主要原理图,并简述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也许一个同学的想法并不成熟,但是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补充得以完善。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模拟电路”实验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各种各样的电路。对这些不同的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实验室条件采用相应的实验方案。
这里,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看似由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的任务就减轻了,实则不然。首先,为了鼓励学生发言,要有鼓励性措施,比如对主动发言的学生,在点评时要进行表扬,平时成绩适当加分,同时要照顾到所有学生,根据个体差异性,对害羞胆小的学生提前进行沟通,力争做到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准备发言的预习阶段比较认真,发言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其次,教师要适时引导,在不打断学生思路的前提下对学生考虑欠缺的问题或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疑问,要求学生考虑。例如,在“单片机原理结构设计”的实验中,思考某一个指令代码的放置位置不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一方面带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5],拓展了知识面,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普遍感到收获较大。另一方面,学生的设计方法及表达方式的闪光点,教师也可以借鉴和汲取,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四、实验指导
在实验指导方面,要注重实验过程,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是替他们排除,而是先问清楚情况,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自己解决[6],每做一个实验就吃透一个实验,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精神。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把握细节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加深,培养学生耐心、严谨的实验态度。对试验中发现的一些细节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给出详细说明。有的学生还给出了严格的证明这些细节问题是否影响测量结果,从而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
再者,随着实验课程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让学生进行复杂模型机的设计。这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富有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考核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预习分+操作分+报告分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自评分并附上评析内容,让学生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自己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计入最后考核成绩。这样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自己参与实验及教学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分,分析把握他们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点放在实验测量结果及数据处理过程,将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总结升华,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在实验报告的批阅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术语、图形、文字符号、法定计量单位等的准确使用,并能够正确地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和图表,从方案设计到器件选型,从程序开发到调试等,说明结果,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还要关注学生对实验误差分析及实验感悟,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或设计更好的方案。学生的想法是丰富多彩的,对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教师在评语中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求创新之路,从而拓展硬件实验教学创新的新视界。
六、小结及实践思考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切实可行,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受到学生的欢迎。由于每个实验有限,增加了讨论部分,相对地,就缩短了实验操作时间,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一个学时的讨论课,充分发挥讨论课的优势。另外,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强,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如何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使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展现自己的才华,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再次,对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应想方设法在开放性实验中实现,这确实会起到创新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俊鹏,孟昭林。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2)10:107-109.
[2]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7 )。
[3]吕红,王凤琴。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教程[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4]黄家瑜,李云。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2:111-114.
[5]施德路,孟晨,于洪涛,等。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验研究[J].教育探索,,(7 ):26-27.
[6]贾虎。对当今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与研究体系的全面设计[J].物理与工程,2007,(17)2:50-54.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荆门市东宝区浏河中学 陈志斌
初中化学实验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是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比较头疼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和做法。
一、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初中化学共有演示实验85个,探究性实验22个,家庭小实验9个。这么庞大的实验阵容,应该说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没有问题的,但事实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茫然不知所措,操作方法错得离谱。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对学生的一种能力的培养。因此,有的演示实验不做,探究性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是束之高阁。而中考指挥棒也只是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即使是将化学实验操作记入中考总分,也只是走走过场:考前提供试题,各学校依照试题对学生机械性地强化训练,考试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此,许多教师痛斥为劳民伤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鉴于此,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化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是对学生的一种能力的培养。,它不是一种短期的行为,而是一种长期的行为,它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应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能力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三点:
1、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外,更要注意规范操作,给学生以示范作用。要让学生知道,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次不经意的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或重大的经济损失,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它不是通过几次实验操作考试就能达到目的的。建议取消实验操作考试,而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纳入平常的教学监督中。有的演示实验可以变为学生实验,如第20页实验1-8用10ml的量筒量取2ml的盐酸加入到盛有Na2CO3粉末的试管中,观察现象,然后用滴管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盐酸,并观察现象。让学生亲自操作,参与其中,效果会更好。
2、落实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9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10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27页演示实验2-1的改进),学生兴趣盎然,所有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事实说明,家庭小实验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落实到位。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课题4爱护水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布置学生课后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NaCl溶液和蒸馏水的鉴别为例:学生在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将两种物质鉴别开来,并写出鉴别的方法和结论。学生起初会从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考虑,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蒸发溶剂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从本质上分析二者的差异:饱和NaCl溶液存在Na+、Cl-和水分子,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这些差异导致了二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上的不同。学生通过发散性思考,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1)物理法----称重量法;电池导电法;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测量法。(2)化学法----蒸发溶剂法;溶质溶解法。(3)生物法----品尝法;新鲜蔬菜失水法。
2、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CO2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CO2)逸出。但怎样演示“CO2溶于水”的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3、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 (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 (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
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树立、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而多媒体无法代替,否则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文/舒 伦
摘 要:高中物理实验是对已有科学论断的一个验证,也是为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概念形成的一次实践机会,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途径。物理实验可以为学生的物理学习营造气氛和创设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富有兴趣,帮助学生利用最简洁的途径获得最直接的物理概念和科学规律。
高中物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验证已有的科学论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而在此过程中,物理实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物理实验的质量,对于提高高中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作用。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
一、做好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实验是对已有科学论断的一个验证,也是为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概念形成的一次实践机会,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途径。物理实验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物理实验的质量。高中阶段的物理实验应该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从有利于学生知识概念形成的角度去研究实验的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掌握的理论知识。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展阶段,他们依然喜欢直观的事物,所以物理实验的新奇和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实验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理解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端正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二、做好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1.用实验验证规律,促进教学难点的突破
科学家在发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大量的物理实验中获得的,所以说学习物理、验证已有的科学概念,离不开物理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物理实验要用来验证已有的科学规律和物理概念,要能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科学知识,并形成深刻烙印。物理实验还可以为学生的物理学习营造气氛和创设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富有兴趣,帮助学生利用最简洁的途径获得最直接的物理概念和科学规律。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的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容,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师教学的重点。笔者在教学中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选择了实验的方式,利用实验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在课堂上让学生都有一套仪器,避免以往教师做实验、学生当观众的局面,把教师单一演示实验变成每个学生都参与的的探索性实验。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边教边演示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楞次定律”,既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又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保证了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采取多样化的实验方式
在物理实验活动中,要注意实验方式的变化,让学生随时都有新奇感。多样化的实验会使学生时刻保持好奇心,提高学习的趣味。而且不断变化的实验可以体现基础教育阶段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要转换自身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策划者,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在合作实践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展。教学中的实验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实验设计要创新,要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保证教学的效果有所提高。
每一名教师都在追求一种最佳的教学方式,力图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物理实验的成功开展,无疑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的良好方法,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一定要努力实现创新和突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重庆市江津几江中学校)
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尝试论文
【摘要】
李四光说过“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师常有的一种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此处的“亲身经历”其实就是科学“实验教学”。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不仅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但是我们要明确:实验不等于探究,实验只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式、方法而已。发挥好实验教学的作用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的教材中那些实验探究的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在探究中勇于创新,使“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标得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以“实验”引路,以“探究”护航,演绎精彩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字】实验;探究;课堂;高效
1 提出问题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还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在科学课中根据教材内容涉及相应的实验,让学生在试验中直接获取知识,体验实验的快乐,这是新课标下最常用的,也是时下最流行的教学方式之一。
2 分析问题
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的较多。这种实验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点等详细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连结果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依照要求去做实验,学生的探究被抹杀,学生的创新被扼制。《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大力提倡探究性试验”。可见,我们的实验要以探究为主。
探究性实验教学作为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的殿堂,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卷入科学发现的过程,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能,启发他们像科学家那样探索科学的奥秘。我们过去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几乎都是按“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发现现象──教师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甚至有些教师步步示范,学生被动跟随,依赖性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做以其组织简单、结论统一、秩序井然而被广泛采用,但他却极大束缚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能否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交往、在动中求知、在动中发展、在动中创新。结合近几年的科学课探究性实验教学,我认为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以“实验”引路,以“探究”护航,才能演绎精彩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3 解决问题
3.1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是他们新接触的学科,如果不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没有动力,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兴味索然,味同嚼蜡。而科学实验则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最好的途径。特别是在讲新课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教师在前面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边看,而且坐在后边的学生有的还看不见,看不清,学生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上,没有亲身参与其中,长期下去,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演变为学生探究实验,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准备一些器材并根据需要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动手参与探究,不再作旁观者,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让他们体会和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摩擦力》这一课,可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然后由学生自主讨论出“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把学习的过程真正交给学生,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再如教学《有趣的磁现象》时,我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验教学,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于是我准备好实验材料并分发下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探究。为此,我还为他们准备了一张实验记录表,便于他们记录、分析、思考、验证。变传统的演示实验为新颖的探究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既动手又动脑的实验才是有效的实验。
戏剧的互文性与时代性思考论文
本论文运用互文性理论,认为洪深在《赵阎王》中借鉴了《琼斯皇》表现主义的现代主义艺术创作手法,来创作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再现了中国现实生活;通过对《琼斯皇》的借鉴与疏离,《赵阎王》在创作手法方面与《琼斯皇》戏剧文本有互文关系,在主题思想方面与作者时代的社会历史文本也有互文关系,揭示了中国军阀混战造成民不聊生的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也译作“文本间性”,是一种在解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学理论。1967年,克里斯蒂娃在《巴赫金:词语、对话和小说》的论文中使用了“互文性”术语,认为巴赫金的对话主义思想对互文性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互文性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现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标志性术语。根据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克里斯蒂娃首创并阐释了互文性理论。她指出:“词语(或文本)是众多词语(或文本)的交汇,人们至少可以从中读出另一个词语(文本)来……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拼凑,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因此,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应该取代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概念。”①这里的“另一文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互文本”,用来指涉历时层面上的前人或后人的文学作品,也可指共时层面上的社会历史文本。而“吸收”与“改编”则可以在文本中通过模仿、典故、戏仿、引用、拼贴等互文手法加以确立。
通过创立“互文性”概念,克里斯蒂娃为文本理论注入了社会历史意义,反对形式主义和新批评的封闭作品观和研究方法,弥补了它们忽视历史语境的不足。新历史主义者的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与文化语境、文本与历史背景的关系。新历史主义有句名言:“文本是历史性的,历史是文本性的。”②也就是说新历史主义重视着眼于现代世界,运用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互文性关系来解释过去的文本。在新历史主义批评者看来,文学与历史具有互文性,历史事件转化为历史文本,历史文本转化为社会公众意识,公众意识转化为文学,而文学又影响着历史事件向历史文本转化的结果,形成一个循环过程。
《赵阎王》对《琼斯皇》的借鉴
在《赵阎王》对《琼斯皇》的互文关系中,《赵阎王》是承文本,《琼斯皇》是蓝文本。《赵阎王》对《琼斯皇》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剧情的借鉴:《琼斯皇》叙述了一个名叫布鲁斯特琼斯的美国黑人囚犯变成欺骗压榨土著黑人的皇帝的经历,揭露了黑人奴隶制度给美国黑人造成的灾难。与《琼斯皇》剧情相似,《赵阎王》描写了赵大从一个老实忠厚的农民在乱世参加旧军队后变成邪恶阎王的经历,反映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给普通百姓及下层士兵造成的危害。两部戏剧都讲述了主人公怀揣不义之财,逃往黑树林,夜里迷路,在追兵进逼和恐惧下发生幻觉,开枪驱散幻影,结果暴露行踪,被乱枪打死的故事。两位主人公都是被社会环境一步步推向了罪恶的深渊。
2.表现主义创作手法的借鉴:《琼斯皇》是公认的表现主义名剧。为了表现奴隶制度的罪恶和黑人暴君的精神崩溃,奥尼尔使用了幻象与内心独白,通过潜意识进行心理刻画的表现主义手法。在《赵阎王》中,洪深借鉴了《琼斯皇》表现主义创作方式,通过梦幻、潜意识及内心独白等舞台手段与心理刻画,改进中国现代戏剧,处理中国题材。《现代戏剧导论》指出:“一向中国的优伶,都是用‘妾妇之道’去取悦于人的,那时看惯了‘妾妇之道’的优伶的中国观众,也是习惯如此取悦的';而洪深的《赵阎王》不是用惯常的‘妾妇之道’去取悦观众,而是借用了不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欧美现代戏剧的方式‘,要对社会说一句话’。由于《赵阎王》一剧借用的是欧美现代戏剧的方式,且重点借鉴了奥尼尔《琼斯皇》通过潜意识进行心理刻画的表现主义手法,对于那些看惯了‘妾妇之道’的中国观众而言,上述的一切都是闻所未闻的、完全陌生的,由此所造成的观众对于它的抵触和误解,自然在所难免。”③
3.人物形象刻画的借鉴:就像欧美情节剧中代表美德或邪恶的好人或坏人,在中国早期现代戏剧中,剧中人物具有“单纯化与抽象化”的特征,要么特别好,要么特别坏,缺乏应有的典型性与普遍性。洪深在刻画赵大的人物形象时,没有对主人公做简单化处理,而是借鉴了奥尼尔对琼斯皇的形象刻画方式。琼斯皇性格中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作为一名黑人,他被当做奴隶被白人种植园主买卖,也曾被白人狱吏粗蛮打骂。但作为受害者,他没有同情土著黑人,反而利用他们的迷信无知,迷惑欺诈他们,骗取他们的敬畏与崇拜,搜刮他们钱财。他的形象既让人同情,又让人气愤。同样,洪深把赵大刻画成既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也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好人。赵大做过许多坏事,但他的作恶不是天生的,而是乱世所致。他本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由于田地被土豪和洋人所占被迫从军。他制造过罪恶,自己也是罪恶的牺牲品。剧作家在作品中把好多人的形象集中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使他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在《赵阎王》之前,中国早期的现代戏剧很少有像赵阎王这样性格复杂的典型人物。可以说,《赵阎王》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塑造人物典型的先河。
《赵阎王》对《琼斯皇》的疏离
承文本与蓝文本的关系的本质不是相似性,而是他性,所以《赵阎王》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对《琼斯皇》的借鉴上,更重要的是对《琼斯皇》的疏离,以反映中国军阀混战造成民不聊生的社会问题,表现本土化的现实主义主题,具有鲜明时代性。
1.现实主义戏剧观:《赵阎王》是反映中国军阀混战造成民不聊生的现实主义戏剧。正是在这点上,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者洪深对于奥尼尔表现主义所代表的现代主义的明显疏离。奥尼尔不拥护现实主义艺术观。19,他选择了瑞典现代主义戏剧先驱斯特林堡作为自己创作的精神导师。他指出“:现实主义这个词在舞台上已经用得太滥。其实大部分所谓的现实主义的剧本反映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而真正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所反映的是人物的灵魂。”④奥尼尔杜撰了一个新词“超现实主义”,表示对旧的自然主义(包括现实主义)单纯地记录生活表面事实的超越,专注于对生活背后的反映。奥尼尔竭力创作一种超越传统现实主义对生活表面真实的关注,直指现代人灵魂深处的新型现代戏剧。与奥尼尔不同,洪深谨记哈佛大学戏剧课堂所教授的反映社会人生并能改进社会的现实主义戏剧观。洪深接受了贝克教授的戏剧主张:“一出戏最主要的是中心思想;就是那作者阅历了人生,受了人生的刺激,所发生的对于深化的一个主张一个见解一个哲学;简单地讲就是他对于大众要说的一句话”,而“他要说的这句话,必须是正确的,是能改进社会的,这戏才算有价值”。⑤这种“为人生”的戏剧主张并非贝克教授首创,而是来自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观。易卜生提出了“戏剧应为当代人服务,应深入现实,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等富于现实主义内涵的理论主张,映现了欧美各国的戏剧观念。这种戏剧观念也成了洪深一生谨守的戏剧原则。
2.现实主义主题思想:在“属于一个时代的戏剧”中,洪深谈到了萧伯纳的《圣女贞德》的时代性,认为《圣女贞德》虽是描写15世纪的历史剧,但并不属于贞德时代,而明显属于萧伯纳时代的戏剧。受易卜生和萧伯纳社会问题剧的影响,洪深是坚定的现实主义者,他的作品多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描写中国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在《赵阎王》中,洪深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军阀混战给普通百姓带来灾难性的社会问题,对受害民众给予深切同情。《赵阎王》直接取材于中国社会现实。洪深从美国回国时,奉系的张作霖与直系的吴佩孚对争夺京津地区的控制权展开了军阀混战。为了收集戏剧素材,洪深乘车北上,在火车上听到士兵谈到吴佩孚战胜的军队为掠夺奉军的钱财将长辛店阵线受有微伤而没有生命危险的奉军多数活埋了。洪深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提取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精神,创作了《赵阎王》,旨在反映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社会对于个人的罪恶应负责任。世上没有天生的好人或恶人,好人恶人都是环境造成的。这部反映时代与社会现实的作品发人深思,是一部无愧于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品。
3.戏剧的时代性:在“属于一个时代的戏剧”中,洪深认为戏剧作品应具有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与状态,有特殊的思想人事与背景。所以除非作者偷懒,不会亲自去阅历人生、观察人生、了解人生,直接地记录人生,而只是人云亦云,抄袭了、偷取了、模仿了别人的作品,仅仅写出了有技术而无意义的戏剧而外,凡一切有价值的戏剧,都是富于时代性的。换言之,戏剧必是一个时代的结晶,为一个时代的情形环境所造成,是专对了这个时代而说话,也就是这个时代隐隐的一个缩影。戏剧不能没有时代性,因为人生先是不能不分时代的。”⑥在阐述戏剧的时代性时,他引用了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作为例证。他写道:“易卜生为什么不写希腊式的悲剧呢?为什么他的戏剧题目,是社会内容的黑暗,恶性遗传的残酷,家庭内的不谅解,人类所受虚伪,自私,固执成见的痛苦?……这可见易卜生的时代,造成了易卜生的剧了。”⑦作品有没有价值,须看能否反映作者时代的精神。如果是对时代人生的一种观察,肯定对于这个时代做出了贡献。后来时代的读者,也能增加人生的阅历与智慧。所以,洪深在创作《赵阎王》时注重剧本时代性,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著名戏剧理论家维克多特纳认为:“显见的社会戏剧给舞台戏剧提供了资源;在既定文化、既定时间与地点,社会戏剧的典型形式无意识地,或潜意识地,影响了舞台戏剧的形式与内容。社会戏剧是舞台戏剧积极神奇的镜子。当舞台戏剧的目的不仅仅是娱乐时―――当然娱乐是舞台戏剧的重要目的之一,舞台戏剧是一种对社会语境(战争、革命、谣言和制度变革)的主要社会戏剧的元批评。”⑧舞台戏剧是对社会语境下社会事件的反映,社会戏剧为舞台戏剧提供了素材与营养,舞台戏剧又影响社会戏剧的结构。戏剧能够反映时代现实,发人深思,启发社会的进步。洪深在《赵阎王》中,通过借鉴《琼斯皇》表现主义创作手法,表现本土化的现实主义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各民族的戏剧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世界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民族的戏剧在继承自己戏剧传统的同时,又借鉴其他民族的好营养,以革新与超越传统旧戏,揭示社会问题,反映时代变化趋势。中国现代戏剧是中外戏剧碰撞交流的产物。中国戏剧通过对欧美戏剧的借鉴吸收、改造融合,最终发展了崭新的现代戏剧。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针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更新实验内容,增添仪器设备,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定新的实验考核体系等方面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进,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 者:杨明照 罗梅英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广东・广州,51018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2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 开放实验室 实践能力 团队精神对反思性备课的若干思考
对反思性备课的若干思考王兆斐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对反思性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需要教师对反思性备课进行审慎的探讨和研究。围绕反思性备课,依次对“什么是反思性备课”“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备课”“反思性备课要反思什么”和“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进行思考,对反思性备课的内涵、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反思性备课;内涵;重要性;主要内容;实施方法
随着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会发现,备课作为教学是否合理有效的前提和基础,也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反思性备课?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备课?反思性备课要反思什么?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一番审慎的探讨和研究。
一、什么是反思性备课
什么是反思性备课?这个问题换个角度讲就是对反思性备课内涵的思考。因为反思性备课和反思性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备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一种教学前决策。所以,当我们探讨反思性备课的内涵时,可以参照反思性教学研究者对反思性教学的相关定义。刘庆昌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来“追求教学行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鉴于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反思性备课的内涵,即教师通过对备课活动进行反思来达到备课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目的。在这里,反思性备课目的的合理性指备课目的一方面符合备课活动的相关规律,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反思性备课的有效性指反思性备课要达到备课活动的最优化。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反思性备课是一种立足于教师反思基础上的对备课活动的反思,其对反思性的强调是它和传统备课的.显著不同。
二、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备课
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备课?换句话说就是询问反思性备课有何重要性。或者更进一步,反思性备课对传统备课而言,有哪些优势。毋庸置疑,反思性备课优于传统备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思性备课拒绝拘囿于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始终有一种对备课实践的质疑和探索。反思性备课的教师在备课中将兼具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将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理论和经验,并对与备课活动相关的理念和方法等进行探索和质疑,在备课实践中不断构建新的理念和经验。而在传统的备课活动中,教师将备课理念经验化和程序化,最终造成备课的机械重复。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备课活动,反思性备课将对备课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不断地追问。它并不会像传统备课那样按部就班地备课,而是通过不断追问,及时对备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捕捉,进而对备课目的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不断优化。
三、反思性备课要反思什么
反思性备课要反思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在问反思性备课的内容是什么。具体来看,反思性备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自身备课传统、个人经验、习惯思维和常识的自我反思。因为反思性备课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它是教师主体一种自觉而有目的的行为。如果说教学是教学中的决策行为,那么备课就是教学前的一种决策行为。另一方面,反思性备课包含教师对备课理念、备课过程和备课得失的有效反思。因为备课活动是一种周期性的过程,所以,在进行新的备课之前,教师要对已有的备课理念和经验进行有效反思;在进行备课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反思并及时予以调整;在备课结束之后,教师依然要继续反思备课的整个过程,总结经验得失,使备课活动更加合理有效。
四、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
理解反思性备课的内涵、重要性和主要内容,这些只是对反思性备课有了知识层面的一个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有以实践为归宿,它才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于是,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换句话说,反思性备课的实施方法有哪些?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参照刘庆昌教授在《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一文中提出的教学决策的“三思”原则。他强调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利益、教学的目标、教育的精神”.鉴于此,对于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这一问题,我们也提出以下三种实施方法:(1)教师将学生要求和自身想法进行对照反思。(2)教师将理论要求和自身做法进行对照反思。(3)教师对自身备课活动进行不断质疑、追问和反思。
总之,随着对反思性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思性备课将会更广泛地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因此,教师要及早对反思性备课进行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只有当教师培养起反思性备课的意识,更加自觉主动地对备课活动进行反思时,我们的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刘庆昌。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J].课程・教材・教法,(08):13-17.
互文性分类与翻译
通过对互文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流派和整体面貌作个简单介绍,重点介绍在翻译中有重大运用的理论和各家学派对互文性的`分类.结合互文性的分类在翻译中的应用,我们提出在翻译中应如何对出现互文性进行分类,并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作 者:李妙晴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年,卷(期): 27(1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互文性 分类对开放性实验室和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
结合实验教学工作实际,对传统集中式实验教学和开放性实验室以及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中涉及实验内容,实验方式,实验环境,实验室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作 者:关惠铭 刘海昌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系,河南平顶山,467044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 “”(24) 分类号:N33 关键词:集中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性实验室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对化学教学的人文思考
本文对化学教学与教师人文素养的关系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并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分析.
作 者:吴雪梅 徐峥嵘 作者单位:上海市新中初级中学,上海,36 刊 名:化学教学 英文刊名:EDUCATION IN CHEMISTRY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8 关键词:化学教学 人文素质 人文课堂创新性ERP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开设创新性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实验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我校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创新性ERP实验教学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作 者:喻霞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 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年,卷(期): 23(7)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ERP 创新实验 实验教学对新课标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和独立操作能力.
作 者:魏献金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附中,河南・安阳,4550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3.8 关键词:关于对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论文
本文结合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这类教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良好的科研素质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保证基础性实验操作
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主要是在于培养学生认知一般的有机化学实验的原理和知识、熟悉相应的有机化学实验仪器操作和进行一些简单的有机合成;对于学生方面的要求,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积累实验经验,为以后进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提出的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建立在传统有机化学教学基础上,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需熟悉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原理及特点、实验方案及设计要求、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因此,实验前必须作好预备工作。在选择基础实验项目时,不需要单独开设基本操作实验,而是将实验操作直接融入基础性实验中,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直接体会规范的操作,而且在实验中出现错误也能及时纠正。
二、增加自主设计性实验内容
在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增加自主设计型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由教师有机实验实际情况而给出题目、达到的目标以及主要方法等,同时也要提醒设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选择,不但要重视合成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的思路以及对结果的分析手段,因而学生得到的是对实验项目的全方位理解。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并设计实验方案自己主动查阅文献资料,然后将所查阅到的相关文献和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将乙酸丁酯的制备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与教材不同的合成路线,在该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建议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在自主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同学根据设计好的方案能够完成相应的有机化学实验,但是仍有少数同学未能够合成出目标产物,因此,他们需要对自己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找出相关原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提高了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并对其结果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此外,自主设计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独立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自主设计性实验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环节,也为他们以后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在前面自主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基础上,将教师科研项目融入设计性实验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项目通常是一个交叉学科,往往会涉及多个方向,因此,将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对于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方面可涉及其他学科与有机化学相联系的综合性问题,如核磁共振技术、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等。教师在给出课题方面应对实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该有适度的把握,如果设计的课题太难,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于简单的课题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设计难度适中的课题,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设计,这样也有利于在实验中出现问题后教师给予合理的指导。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要积极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对整个实验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调研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由于有机化学实验通常需要多个步骤来实现,因此学生可以采取团队合作,有效分工的方法。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一起讨论,各抒己见,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实验方案和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还能从中提出新问题,拓宽思维,为今后从事独立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当中,有利于改善教与学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并把学生引入真实的科研环境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切身的体验与思考,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增加合作与讨论部分
当学生参与到教师课题当中后,会遇到各种各样具体的实际问题,比如,实验条件的摸索,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的手段,表征仪器的使用等,这些都是从课本中难以学到的。因此,在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中,学生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多与周围同学和教师探讨实验进展与遇到的难题,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师也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课堂课程,对从事相同项目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及时帮助和督促他们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提出,需要用科研结果对其进行解释,而在科研中遇到问题也需要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支撑解决,最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和促进。以科研模式开展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实验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并将获得的信息反馈到教学中去,另一方面此类教学培养了学生参与科研与科技开发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在将来不论是继续从事科研还是其他工作,都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互文性:网络时代对后结构主义的追思
提要:后结构主义对基于网络的超文本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起过不同凡响的作用。克里丝蒂娃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德里达论述了解构阅读的特点,巴特预言了理想化文本的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后来基本都由科技工作者通过电子超文本网络加以实现。后结构主义以“互文性”为核心的理论主张打破了关于原创性的神话、深化了人们对于文本特性的认识,并启迪人们去探索新的文本空间。“互文性”观念本身也为后人所发展。关键词:互文性 电子超文本 网络
由于光盘技术及万维网(WWW)的广泛应用,电子超文本正在迅速深入我们的生活。它既是一种新技术,又代表了一种新理念。这种理念与后结构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此,超文本理论家公开予以承认。兰道便指出:超文本与晚近文本及批评理论颇多共同之处。超文本重新提出了巴特和德里达关于作者、读者及他们所阅读的文本的早已有之的假设;为超文本提供了标志性特点之一的电子链接,也将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关于互文性的观念具体化了。超文本的观念成型与后结构主义的发展几乎同时,但它们的会聚并非仅属偶然,因为二者都源于对印刷书籍和层系思想这类相关现象的不满。[1]波斯特也认为:“后结构主义的理论价值在于,它非常适合于分析被电子媒介的独特语言特质所浸透的文化。”[2]这种理论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便是关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文本间性”)的主张与实践。
一 “互文性”的背景
“互文性”一词源于拉丁文intertexto,意为在编织时加以混合。在文学理论中,“互文性”是一个专门的术语,意指通过归因发现某一文本(或意义)是从其它文本(或意义)中析取或据以建构的。它着眼于特定文本(或意义)与其它文本(或意义)的联系。互文性是广泛存在的。兼综诸说的教材或旁征博引的史书固然颇富互文性,即使是号称“独创”的文学作品,同样依靠互文性来建构与展示自己的内涵,用典就是诉诸互文性的常见手法之一。当然,互文性并非单指文本之间的关系而言,历史的、社会的条件同样是改变与影响文学实践的重要因素,读者先前的阅读经历、知识储备和在文化环境所处的地位也形成至关紧要的互文性。互文性虽然广泛存在,但学术界公认它作为术语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克里丝蒂娃发明的。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Julia Kristeva,1941-)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语言学教授、符号学家、小说家与修辞学家,欧美学术界知名的学者。她于1964年从保加利亚来到巴黎攻读博士学位,自此定居于法国。1968年,她加入了左翼学生运动。1973年获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于1984年以《诗歌语言中的革命》为题出版。1974年起,她在巴黎大学担任语言学教师,并不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课。她的学术生涯是从语言学开始的。其后,她吸收了弗洛依德与拉康的演说,变成了精神分析学家,但又将这些先驱者的学说与后现代语境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所出版的著作涉及符号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哲学、政治学、神学,以至于半自传体的小说。克里丝蒂娃曾以其学术贡献获法国政府奖励。
在《词语,对话与小说》等论文中,克里丝蒂娃试图打破关于文本系由作者所规定的传统观念,主张一切能指系统都是由它们对先前能指系统的变形方式所界定的。文本并不单纯是某一作者的产品,而是它对其它文本、对语言结构本身的联系的产品。根据她的看法,“任何文本都是作为引文的马赛克被建构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熔铸与变形”,[3]任何文本都受读者已经阅读的其它文本及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影响。在博士论文《诗歌语言中的革命》里,克里丝蒂娃进一步发展了互文性的概念。弗洛依德曾经区分出在无意识中起作用的四种过程,即压缩(condensation)、移置(displacement)、视象(visual images)与润饰(secondary elaboration)。[4]克里丝蒂娃加上了另一种过程,即从一种符号系统向另一种符号系统的变换(transposition)。在上述过程中,旧的系统被解构,新的系统得以产生。新的系统可能运用同样的或不同的能指材料,变化多端的诸多意义彼此交迭,这就是互文性的由来。“互文性”这一范畴表明:每个文本都存在于与其它文本的关系之中。事实上,与文本及其生产者的关系相比,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要得多。既有的文本为其它文?镜拇丛煊氩?吞峁┥舷挛摹4游奶逖У墓鄣憷纯矗??墙?囟ㄎ谋径ㄎ挥谀持治奶澹?拍芏运??星〉钡乃得鳌2还??ノ男圆⒎谴?骋庖迳系奈奶逖Ц拍睢R蛭??从沉宋谋颈呓绲牧鞫?裕??币脖硐至宋奶骞δ艿哪承┗旌稀P词敌∷担faction)可以为例,它是“事实”(fact)与“虚构”(fiction)的融合。
克里丝蒂娃提出“互文性”的概念,所针对的是将文本视为自足的封闭实体的传统。她宣称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变形。这一范畴获得了其它后结构主义者的首肯。巴特探讨了在文学背景中的互文性,得出了任何文本都是过去的引文的新织物的看法。德里达则将互文性确认为文学研究的唯一方式,将文本理解为自我参照的系统。不仅如此,“互文性”是相当宽泛的,不只适用于文本之间、书本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适用于文本与前在的能指系统的关系。所谓“能指系统”,可能包括社会话语的“文本”或主体身分。它因此可以理解为一种不求助于传统作者观念的解释文学与非文学的材料的作用的方式。自足的、密封的、置前景的能指系统被转换成为有所待的、开放的、置后景的能指系统,写作也成了反复再反复、重写再重写的过程。
二 互文性与解构
德里达以对西方从柏拉图以来重语音轻文字的传统的批判树起了迥异于索绪尔所代表的结构主义的旗帜。他不仅着力避免在赋予“所谓时间上的语音实体”以特权的同时排斥“空间上的书写实体”,而且将赋意过程看成一种差异的形式游戏。他说:“差异游戏必须先假定综合和参照,它们在任何时刻或任何意义上,都禁止这样一种单一的要素(自身在场并且仅仅指涉自身)。无论在口头话语还是在文字话语的体系中,每个要素作为符号起作用,就必须具备指涉另一个自身并非简单在场的要素。这一交织的结果就导致了每一个‘要素’(语音素或文字素),都建立在符号链上或系统的其
他要素的踪迹上。这一交织和织品仅仅是在另一个文本的变化中产生出来的‘文本’。在要素之中或系统中,不存在任何简单在场或不在场的东西。只有差异和踪迹、踪迹之踪迹遍布四处。”[5]德里达作为前提加以肯定的.综合和参照,并非发生于文本内部,而是发生于文本之间。作为阅读对象的特定文本是在场的,但它的意义不能由自身的指涉获得,而只能在与不在场的其它要素的联系中赋予。因此,他的理论与克里丝蒂娃关于互文性的主张是同气相求同,同声相应的。
德里达发明了“延异”(differance)这一新词来概括文字以在场和不在场这一对立为基础的运动。根据他的解说,延异是差异、差异之踪迹的系统游戏,也是“间隔”的系统游戏,正是通过“间隔”,要素之间才相互联系起来。这一解释完全可以移用来说明电子超文本的特性。电子超文本的基本要素是一个个的文本单位,这些文本单位因为彼此之间存在间隔(不构成连续文本),才得以组成超文本,就此而言,间隔是积极的,是联想生成的空间。当然,间隔使得这些文本单位彼此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锚地的在场与否成为一种悬念,当我们点击网页上的链接、在经历了需要耐心的等待之后迎来的是浏览器上“此页不存在”的提示之后,完全可以体验到间隔本身的消极性(这是阅读连续文本时体验不到的)。构成文本单位之联系的链接因为这些单位之间的差异而得以延续(从一个页面指向另一个页面);反过来,链接本身又因为上述延续而产生变异(页1与页2的链接并非页2与页3的链接)。这种因异而延、因延而异的运动正是电子超文本所固有的。诚如德里达所言,“作为文字的间隔是主体退席的过程,是主体成为无意识的过程。”[6]因为有间隔,链接才成为必要;因为有链接,间隔才?皇谴咳晃尬锏目瞻祝??且恢痔厥庑问降奈淖帧<涓舫鱿质保??械脑亩粱蛐醋髦卸希?魈宕佣?讼?坏?牵?庵滞讼?肫渌凳侨鍪侄?ィ?共蝗缢凳切碌某鱿?淖急浮<涓粢泊俪闪擞没?睦碛梢馐断蛭抟馐兜淖???庵肿??还?窍喾吹男睦碓硕?那暗肌T诘却??械奈谋就顺 ⑿碌奈谋境龀≈?剩?缱映?谋就?绲挠没Ь】勺ソ羰奔浯邮缕渌?疃?ù蚩?硪桓鲣?榔鞔翱冢?炔璧龋?R虼耍?涓粼黾恿诵畔⒔邮芄?讨械母扇拧5?牵?舛问奔湟嗫杀挥没ё魑?此贾?茫?兄?诖有碌哪谛氖拥闵蟛煜惹颁?赖奈谋荆?虼耍?涓粲衷銮苛诵畔⒔邮芄?讨械睦硇跃?瘛U饩褪浅?谋镜募涓羲???谋缰しā?nbsp; 德里达所铸造的“延异”一词,表明了后结构主义与自己的前身的差别。结构主义看重共时性而非历时性,认为结构的各种要素是同时出现的。相比之下,德里达则注意到要素在时间上的差异。“延异”之延,正是时间性的;“延异”之异,才是空间性的。因此,“延异”恰好是时空的统一。理解“延异”这一概念对把握超文本的特性大有裨益。超文本的多种路径可以通过地图等形式在空间中展示出来,但是,对于这些路径却不能同时加以探寻。因此,超文本的结构本身就包含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当用户选中某一种路径时,其它路径在空间上便由在场转化为不在场,对它们的探寻相应也就被延缓下来。当然,这种延缓并不是结构的破坏,而是超文本的结构魅力之所在:在每次探寻之外总是存在新的探寻的可能性,路外有路,山外有山,峰回路转,奥妙无穷。德里达所谓“延异”实际上是将结构理解成为无限开放的“意指链”(a chain of signification),而超文本则使这种意指链从观念转化为物理存在,从而创造了新的文本空间。
德里达还使用“播撒”来表达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揭示意义的特性和文本的文本性。在德里达看来,意义就像播种时四处分撒的种子一样,没有任何中心,而且不断变化;文本不再是自我完足的结构,而是曲径通幽的解构世界。不存在所谓终极意义,那么,表意活动的游戏就拥有了无限的境地。这个隐喻同样可以移用来概括写作与阅读电子超文本时意义的变化。如果说线性文本强调文本的内部关系、因而强调意义的会聚性(所谓“主题”正是这种会聚性的概括)的话,那么,超文本则更为重视文本的外部关系,因而使意义的发散性显得相当重要。漫游于电子超文本网络之中,我们从一个页面进入另一个页面,也就是从一个语境进入另一个语境,这种运动是随着我们的兴趣而延续的,通过阅读所把握的意义随着上述运动而“播撒”,无所谓中心,也无所谓终极。即使上网时心存中心(例如搜寻特定主题的资料),这种中心也为电子超文本网络的特性所消解;即使上网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为用户的时间和支付能力所决定的间断,但这种间断并不是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亦非对终极意义的领悟,不过是新的漫游的准备。 我国古代治学传统中,早就有“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分别。德里达眼里的读者,同样有着重主观与重客观的分野。重主观的读者自以为有权力随便增添什么东西,重客观的读者则拘谨得不敢投入任何自己的东西。德里达认为这两类人都不懂得阅读,要求超出二者之外而进行解构阅读。解构阅读是文本自身解构而造成的意义播撒(dissemination of meaning),依赖于文本而又不为文本所囿。它不追求思想和表达的连贯性,也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阐释或说明。它强调互文性,企图抹去学科界线,这在精神上与超文本相通。
德里达认为解构是“写作和提出另一个文本的一种方式”。[7]超文本的阅读同时也是写作。网上一位知名作者指出:“众所周知,解构阅读和传统阅读的最大区别在于‘可写’和‘可读’,传统阅读是重复性的可读,解构阅读是批判性的可写。……网络上面的联手小说,正是这么一种解构阅读产生的怪胎:没有刻意安排好的故事线索,没有什么主旨、主旋律之类的群众伦理诉求。每个续写者都只是他对于原来的文章进行解构阅读后的主观观察和本体理解,他没有也不肯去猜想故事是否有着在公认价值体系下的统一所指,在网络联手的过程中,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联手者来自各种不同的社会价值环境。”作者参预发起的网络联手小说《守门》 eway.963.net )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一个虚构的角色参加进去。“角色扮演类型的《守门》让每个人保留的独自的视觉,任何场景和事件都是个体的感受,与他人所知无关,这是一种最为自由的个人精神的张扬。在这样的网络联手小说中,道德、价值观念、文笔、风格都成为了段落性的个别东西,整个情节发展只有能指,没有所指。重复的只是某一个具体生命由于其经历和所思所感在一次叙述中的表露,那不是历史道德的积累,也不需要反映狭隘区域利益的法规。在传统媒体社会中,个体生命感觉的文化表达总是很难拥有最大传播范围的可能,而网络角色扮演小说让这种个人自由叙事伦理得到一个最广阔的相容空间,网络社会环境确实是解构主义的一个最大最好的舞台。”[8]
三 互文性与本文
; 后现代主义强调能指与所指的分裂,巴特就是如此。巴特原来是个结构主义者,在1968年“五月风暴”失败之后倒戈,对结构主义的美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加以批判,从而转向后结构主义。巴特反对结构主义试图从一个故事中抽取模型、从模型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叙事结构、再将这一结构应用于其它故事的做法,主张将“本文”与“作品”加以区别。根据他的看法,“作品”的概念是相对于结构主义而言的。作品中的能指与所指相互统一,存在固定的、对应的象征意义,存在作为最终探索目标的所指或意义的结构。阅读的意义就在于探寻这种结构。“本文”的概念则是巴特新创的。本文是能指的天地。能指与所指相分裂,彼此之间发生了自由的、无目的的意指,这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意义都是随时生灭的,没有中心、没有连贯。对“作品”的阅读仅仅是一种理解、一种文化消费,而对本文的阅读则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实际上是一种游戏。巴特的《S/Z》一书,既为后结构主义树立了阅读范例,又为超文本阅读开了先河。这本书将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萨拉辛》切成561个阅读单元,逐一进行讨论,然后以令人惊讶的错综复杂的方式将这些讨论组织成交叉参考,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出篇幅远过于原作的文本来。
巴特的“本文”观包含了某种网络的观念。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其一,某个语词之存在,都以其它语词的存在为条件,语词的意义是由其它语词所组成的无形词典所规定的;其二,文本之所以成为文本,也以其它文本的存在为条件,文本的意义同样是由其它文本所组成的无形网络所规定的。巴特心目中的理想文本,是一种链接众多、彼此交互的网络,是一个能指的星系,没有所指的结构,没有开头,可以颠倒。读者可从几个不同入口访问它,没有一个入口可以由作者宣布为主要的。这一理想正为万维网所实现。在万维网上,任何一个作者都可以将自己所写的超文本文件链接于其它任何文件,如果这种可能性被所有的作者都加以探索的话,那么,每个文件就将链接到其它所有的文件,从而产生无穷无尽的可能的文本。通过链接,文本分了支,这种分支近于无限,远非任何个别作者或个别读者所能穷尽。万维网既无开端,又无结尾,只是呈现为一个不断膨胀的中部。在理想的超文本中,没有一个节点具备相对于其它节点的优先权,各个要素的顺序可以任意跳跃。 罗兰・巴特的文本观导源于对“作者具有某种君临读者之上的权利”的传统观念的反拨。他将“文”区分为两类,即“能引人写作者”(le scriptible)与“能引人阅读者”(le lisible)。前者是“有可能写作的东西”,后者是“不再可能写作的东西”。罗兰・巴特认为能引人写作者是价值所在,“因为文学工作(将文学看作工作)的目的,在令读者做文的生产者,而非消费者。”相比之下,能引人阅读者充其量仅具有相反的价值,即能够让人阅读,无法引人写作。他将能引人阅读者称为“古典之文”,因它在传统的文学体制下获得肯定。其时,读者陷入一种闲置的境地,不与对象交合,不把自身的功能施展出来,不能完全地体味到能指的狂喜,无法领略及写作的快感,阅读仅仅是行使选择权。他所向往的文学体制,自然是与传统文学体制背道而驰的。它为读者从事写作、实现角色转换提供了高度的自由。传统意义上的作者因此完全丧失了君临读者的权利。很明显,电子超文本就是这种“能引人写作者”,它将作者和读者变成了合-作者(co-writer)。
罗兰・巴特所谓“能引人写作之文”与“能引人阅读之文”,存在一条重要区别:前者是生产,后者是产品。在传统的时代,是产品(亦即“能引人阅读之文”)构成了文学的巨大本体。然而,理想之文不应是产品,而应是生产,亦即“正写作着的我们”,或者说是“无虚构的小说,无韵的韵文,无论述的论文,无风格的写作,无产品的生产,无结构体式的构造活动”,说到底是随意所之。“在这理想之文内,网络系统触目皆是,且交互作用,每一系统,均无等级;这类文乃是能指的银河系,而非所指的结构;无始;可逆;门道纵横,随处可入,无一能昂然而言‘此处大门’;流通的种种符码(codes)蔓衍繁生,幽远惚恍,无以确定(既定法则从来不曾支配过意义,掷骰子的偶然倒是可以);诸意义系统可接收此类绝对复数的文,然其数目,永无结算之时,这是因为它所依据的群体语言无穷尽的缘故。” 在罗兰・巴特看来,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考察角度:一种是“将一切文置于归纳和演绎兼具的往复运动中,以不偏不倚的科学目光,对它们一视同仁,从归纳的方向,强使它们重返总摹本(la Copie),而后一切文都将从这总摹本演绎生发出来”;另一种是“把每篇文都放回到运作过程中”,看它如何无休止地“穿行于无穷无尽的文、群体语言(languages)及系统而呈现出来”。罗兰・巴特显然是倾向于第二种角度的。这种角度事实上就是强调文本的动态过程而非其稳态特征(所谓“独特性”)。[9]
互文性:网络时代对后结构主义的追思
提要:后结构主义对基于网络的超文本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起过不同凡响的作用。克里丝蒂娃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德里达论述了解构阅读的特点,巴特预言了理想化文本的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后来基本都由科技工作者通过电子超文本网络加以实现。后结构主义以“互文性”为核心的理论主张打破了关于原创性的神话、深化了人们对于文本特性的认识,并启迪人们去探索新的文本空间。“互文性”观念本身也为后人所发展。关键词:互文性电子超文本网络
由于光盘技术及万维网(WWW)的广泛应用,电子超文本正在迅速深入我们的生活。它既是一种新技术,又代表了一种新理念。这种理念与后结构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此,超文本理论家公开予以承认。兰道便指出:超文本与晚近文本及批评理论颇多共同之处。超文本重新提出了巴特和德里达关于作者、读者及他们所阅读的文本的早已有之的假设;为超文本提供了标志性特点之一的电子链接,也将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关于互文性的观念具体化了。超文本的观念成型与后结构主义的发展几乎同时,但它们的会聚并非仅属偶然,因为二者都源于对印刷书籍和层系思想这类相关现象的不满。[1]波斯特也认为:“后结构主义的理论价值在于,它非常适合于分析被电子媒介的独特语言特质所浸透的文化。”[2]这种理论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便是关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文本间性”)的主张与实践。
一 “互文性”的背景
“互文性”一词源于拉丁文intertexto,意为在编织时加以混合。在文学理论中,“互文性”是一个专门的术语,意指通过归因发现某一文本(或意义)是从其它文本(或意义)中析取或据以建构的。它着眼于特定文本(或意义)与其它文本(或意义)的联系。互文性是广泛存在的。兼综诸说的教材或旁征博引的史书固然颇富互文性,即使是号称“独创”的文学作品,同样依靠互文性来建构与展示自己的内涵,用典就是诉诸互文性的常见手法之一。当然,互文性并非单指文本之间的关系而言,历史的、社会的条件同样是改变与影响文学实践的重要因素,读者先前的阅读经历、知识储备和在文化环境所处的地位也形成至关紧要的互文性。互文性虽然广泛存在,但学术界公认它作为术语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克里丝蒂娃发明的。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Julia Kristeva,1941-)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语言学教授、符号学家、小说家与修辞学家,欧美学术界知名的学者。她于1964年从保加利亚来到巴黎攻读博士学位,自此定居于法国。1968年,她加入了左翼学生运动。1973年获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于1984年以《诗歌语言中的革命》为题出版。1974年起,她在巴黎大学担任语言学教师,并不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课。她的学术生涯是从语言学开始的。其后,她吸收了弗洛依德与拉康的演说,变成了精神分析学家,但又将这些先驱者的学说与后现代语境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所出版的著作涉及符号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哲学、政治学、神学,以至于半自传体的小说。克里丝蒂娃曾以其学术贡献获法国政府奖励。
在《词语,对话与小说》等论文中,克里丝蒂娃试图打破关于文本系由作者所规定的传统观念,主张一切能指系统都是由它们对先前能指系统的变形方式所界定的。文本并不单纯是某一作者的产品,而是它对其它文本、对语言结构本身的联系的产品。根据她的看法,“任何文本都是作为引文的马赛克被建构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熔铸与变形”,[3]任何文本都受读者已经阅读的其它文本及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影响。在博士论文《诗歌语言中的革命》里,克里丝蒂娃进一步发展了互文性的概念。弗洛依德曾经区分出在无意识中起作用的四种过程,即压缩(condensation)、移置(displacement)、视象(visual images)与润饰(secondary elaboration)。[4]克里丝蒂娃加上了另一种过程,即从一种符号系统向另一种符号系统的变换(transposition)。在上述过程中,旧的系统被解构,新的系统得以产生。新的系统可能运用同样的或不同的能指材料,变化多端的诸多意义彼此交迭,这就是互文性的由来。“互文性”这一范畴表明:每个文本都存在于与其它文本的关系之中。事实上,与文本及其生产者的关系相比,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要得多。既有的文本为其它文本的创造与阐释提供上下文。从文体学的观点来看,正是将特定文本定位于某种文体,才能对它进行恰当的说明。不过,互文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学概念。因为它反映了文本边界的流动性,同时也表现了文体功能的某些混合。写实小说(faction)可以为例,它是“事实”(fact)与“虚构”(fiction)的融合。
克里丝蒂娃提出“互文性”的概念,所针对的是将文本视为自足的封闭实体的传统。她宣称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变形。这一范畴获得了其它后结构主义者的首肯。巴特探讨了在文学背景中的互文性,得出了任何文本都是过去的引文的新织物的看法。德里达则将互文性确认为文学研究的唯一方式,将文本理解为自我参照的系统。不仅如此,“互文性”是相当宽泛的,不只适用于文本之间、书本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适用于文本与前在的能指系统的关系。所谓“能指系统”,可能包括社会话语的“文本”或主体身分。它因此可以理解为一种不求助于传统作者观念的解释文学与非文学的材料的作用的方式。自足的、密封的、置前景的能指系统被转换成为有所待的、开放的、置后景的能指系统,写作也成了反复再反复、重写再重写的过程。
二 互文性与解构
德里达以对西方从柏拉图以来重语音轻文字的传统的批判树起了迥异于索绪尔所代表的结构主义的旗帜。他不仅着力避免在赋予“所谓时间上的语音实体”以特权的同时排斥“空间上的书写实体”,而且将赋意过程看成一种差异的形式游戏。他说:“差异游戏必须先假定综合和参照,它们在任何时刻或任何意义上,都禁止这样一种单一的要素(自身在场并且仅仅指涉自身)。无论在口头话语还是在文字话语的体系中,每个要素作为符号起作用,就必须具备指涉另一个自身并非简单在场的要素。这一交织的结果就导致了每一个‘要素’(语音素或文字素),都建立在符号链上
或系统的其他要素的踪迹上。这一交织和织品仅仅是在另一个文本的变化中产生出来的‘文本’。在要素之中或系统中,不存在任何简单在场或不在场的东西。只有差异和踪迹、踪迹之踪迹遍布四处。”[5]德里达作为前提加以肯定的综合和参照,并非发生于文本内部,而是发生于文本之间。作为阅读对象的特定文本是在场的,但它的意义不能由自身的指涉获得,而只能在与不在场的其它要素的联系中赋予。因此,他的理论与克里丝蒂娃关于互文性的主张是同气相求同,同声相应的。
德里达发明了“延异”(differance)这一新词来概括文字以在场和不在场这一对立为基础的运动。根据他的解说,延异是差异、差异之踪迹的系统游戏,也是“间隔”的系统游戏,正是通过“间隔”,要素之间才相互联系起来。这一解释完全可以移用来说明电子超文本的特性。电子超文本的基本要素是一个个的文本单位,这些文本单位因为彼此之间存在间隔(不构成连续文本),才得以组成超文本,就此而言,间隔是积极的,是联想生成的空间。当然,间隔使得这些文本单位彼此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锚地的在场与否成为一种悬念,当我们点击网页上的链接、在经历了需要耐心的等待之后迎来的是浏览器上“此页不存在”的提示之后,完全可以体验到间隔本身的消极性(这是阅读连续文本时体验不到的)。构成文本单位之联系的链接因为这些单位之间的差异而得以延续(从一个页面指向另一个页面);反过来,链接本身又因为上述延续而产生变异(页1与页2的链接并非页2与页3的链接)。这种因异而延、因延而异的运动正是电子超文本所固有的。诚如德里达所言,“作为文字的间隔是主体退席的过程,是主体成为无意识的过程。”[6]因为有间隔,链接才成为必要;因为有链接,间隔才不是纯然无物的空白,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字。间隔出现时,原有的阅读或写作中断,主体从而退席;但是,这种退席与其说是撒手而去,还不如说是新的出席的准备。间隔也促成了用户心理由意识向无意识的转化,这种转化不过是相反的心理运动的前导。在等待原有的文本退场、新的文本出场之际,电子超文本网络的用户尽可抓紧时间从事其它活动(打开另一个浏览器窗口,喝茶等)。因此,间隔增加了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干扰。但是,这段时间亦可被用户作为反思之用,有助于从新的内心视点审察先前浏览的文本,因此,间隔又增强了信息接受过程中的理性精神。这就是超文本的间隔所包含的辩证法。 德里达所铸造的“延异”一词,表明了后结构主义与自己的前身的差别。结构主义看重共时性而非历时性,认为结构的各种要素是同时出现的。相比之下,德里达则注意到要素在时间上的差异。“延异”之延,正是时间性的;“延异”之异,才是空间性的。因此,“延异”恰好是时空的统一。理解“延异”这一概念对把握超文本的特性大有裨益。超文本的多种路径可以通过地图等形式在空间中展示出来,但是,对于这些路径却不能同时加以探寻。因此,超文本的结构本身就包含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当用户选中某一种路径时,其它路径在空间上便由在场转化为不在场,对它们的探寻相应也就被延缓下来。当然,这种延缓并不是结构的破坏,而是超文本的结构魅力之所在:在每次探寻之外总是存在新的探寻的可能性,路外有路,山外有山,峰回路转,奥妙无穷。德里达所谓“延异”实际上是将结构理解成为无限开放的“意指链”(a chain of signification),而超文本则使这种意指链从观念转化为物理存在,从而创造了新的文本空间。
德里达还使用“播撒”来表达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揭示意义的特性和文本的文本性。在德里达看来,意义就像播种时四处分撒的种子一样,没有任何中心,而且不断变化;文本不再是自我完足的结构,而是曲径通幽的解构世界。不存在所谓终极意义,那么,表意活动的游戏就拥有了无限的境地。这个隐喻同样可以移用来概括写作与阅读电子超文本时意义的变化。如果说线性文本强调文本的内部关系、因而强调意义的会聚性(所谓“主题”正是这种会聚性的概括)的话,那么,超文本则更为重视文本的外部关系,因而使意义的发散性显得相当重要。漫游于电子超文本网络之中,我们从一个页面进入另一个页面,也就是从一个语境进入另一个语境,这种运动是随着我们的兴趣而延续的,通过阅读所把握的意义随着上述运动而“播撒”,无所谓中心,也无所谓终极。即使上网时心存中心(例如搜寻特定主题的资料),这种中心也为电子超文本网络的特性所消解;即使上网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为用户的时间和支付能力所决定的间断,但这种间断并不是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亦非对终极意义的领悟,不过是新的漫游的准备。 我国古代治学传统中,早就有“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分别。德里达眼里的读者,同样有着重主观与重客观的分野。重主观的读者自以为有权力随便增添什么东西,重客观的读者则拘谨得不敢投入任何自己的东西。德里达认为这两类人都不懂得阅读,要求超出二者之外而进行解构阅读。解构阅读是文本自身解构而造成的意义播撒(dissemination of meaning),依赖于文本而又不为文本所囿。它不追求思想和表达的连贯性,也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阐释或说明。它强调互文性,企图抹去学科界线,这在精神上与超文本相通。
德里达认为解构是“写作和提出另一个文本的一种方式”。[7]超文本的阅读同时也是写作。网上一位知名作者指出:“众所周知,解构阅读和传统阅读的最大区别在于‘可写’和‘可读’,传统阅读是重复性的可读,解构阅读是批判性的可写。……网络上面的联手小说,正是这么一种解构阅读产生的怪胎:没有刻意安排好的故事线索,没有什么主旨、主旋律之类的群众伦理诉求。每个续写者都只是他对于原来的文章进行解构阅读后的主观观察和本体理解,他没有也不肯去猜想故事是否有着在公认价值体系下的统一所指,在网络联手的过程中,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联手者来自各种不同的社会价值环境。”作者参预发起的网络联手小说《守门》eway.963.net)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一个虚构的角色参加进去。“角色扮演类型的《守门》让每个人保留的独自的视觉,任何场景和事件都是个体的感受,与他人所知无关,这是一种最为自由的个人精神的张扬。在这样的网络联手小说中,道德、价值观念、文笔、风格都成为了段落性的个别东西,整个情节发展只有能指,没有所指。重复的只是某一个具体生命由于其经历和所思所感在一次叙述中的表露,那不是历史道德的积累,也不需要反映狭隘区域利益的法规。在传统媒体社会中,个体生命感觉的文化表达总是很难拥有最大传播范围的可能,而网络角色扮演小说让这种个人自由叙事伦理得到一个最广阔的相容空间,网络社会环境确实是解构主义的一个最大最好的舞台。”[8]
三 互文性与本文
&n
bsp; 后现代主义强调能指与所指的分裂,巴特就是如此。巴特原来是个结构主义者,在1968年“五月风暴”失败之后倒戈,对结构主义的美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加以批判,从而转向后结构主义。巴特反对结构主义试图从一个故事中抽取模型、从模型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叙事结构、再将这一结构应用于其它故事的做法,主张将“本文”与“作品”加以区别。根据他的看法,“作品”的概念是相对于结构主义而言的。作品中的能指与所指相互统一,存在固定的、对应的象征意义,存在作为最终探索目标的所指或意义的结构。阅读的意义就在于探寻这种结构。“本文”的概念则是巴特新创的。本文是能指的天地。能指与所指相分裂,彼此之间发生了自由的、无目的的意指,这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意义都是随时生灭的,没有中心、没有连贯。对“作品”的阅读仅仅是一种理解、一种文化消费,而对本文的阅读则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实际上是一种游戏。巴特的《S/Z》一书,既为后结构主义树立了阅读范例,又为超文本阅读开了先河。这本书将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萨拉辛》切成561个阅读单元,逐一进行讨论,然后以令人惊讶的错综复杂的方式将这些讨论组织成交叉参考,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出篇幅远过于原作的文本来。
巴特的“本文”观包含了某种网络的观念。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其一,某个语词之存在,都以其它语词的存在为条件,语词的意义是由其它语词所组成的无形词典所规定的;其二,文本之所以成为文本,也以其它文本的存在为条件,文本的意义同样是由其它文本所组成的无形网络所规定的。巴特心目中的理想文本,是一种链接众多、彼此交互的网络,是一个能指的星系,没有所指的结构,没有开头,可以颠倒。读者可从几个不同入口访问它,没有一个入口可以由作者宣布为主要的。这一理想正为万维网所实现。在万维网上,任何一个作者都可以将自己所写的超文本文件链接于其它任何文件,如果这种可能性被所有的作者都加以探索的话,那么,每个文件就将链接到其它所有的文件,从而产生无穷无尽的可能的文本。通过链接,文本分了支,这种分支近于无限,远非任何个别作者或个别读者所能穷尽。万维网既无开端,又无结尾,只是呈现为一个不断膨胀的中部。在理想的超文本中,没有一个节点具备相对于其它节点的优先权,各个要素的顺序可以任意跳跃。 罗兰・巴特的文本观导源于对“作者具有某种君临读者之上的权利”的传统观念的反拨。他将“文”区分为两类,即“能引人写作者”(le scriptible)与“能引人阅读者”(le lisible)。前者是“有可能写作的东西”,后者是“不再可能写作的东西”。罗兰・巴特认为能引人写作者是价值所在,“因为文学工作(将文学看作工作)的目的,在令读者做文的生产者,而非消费者。”相比之下,能引人阅读者充其量仅具有相反的价值,即能够让人阅读,无法引人写作。他将能引人阅读者称为“古典之文”,因它在传统的文学体制下获得肯定。其时,读者陷入一种闲置的境地,不与对象交合,不把自身的功能施展出来,不能完全地体味到能指的狂喜,无法领略及写作的快感,阅读仅仅是行使选择权。他所向往的文学体制,自然是与传统文学体制背道而驰的。它为读者从事写作、实现角色转换提供了高度的自由。传统意义上的作者因此完全丧失了君临读者的权利。很明显,电子超文本就是这种“能引人写作者”,它将作者和读者变成了合-作者(co-writer)。
罗兰・巴特所谓“能引人写作之文”与“能引人阅读之文”,存在一条重要区别:前者是生产,后者是产品。在传统的时代,是产品(亦即“能引人阅读之文”)构成了文学的巨大本体。然而,理想之文不应是产品,而应是生产,亦即“正写作着的我们”,或者说是“无虚构的小说,无韵的韵文,无论述的论文,无风格的写作,无产品的生产,无结构体式的构造活动”,说到底是随意所之。“在这理想之文内,网络系统触目皆是,且交互作用,每一系统,均无等级;这类文乃是能指的银河系,而非所指的结构;无始;可逆;门道纵横,随处可入,无一能昂然而言‘此处大门’;流通的种种符码(codes)蔓衍繁生,幽远惚恍,无以确定(既定法则从来不曾支配过意义,掷骰子的偶然倒是可以);诸意义系统可接收此类绝对复数的文,然其数目,永无结算之时,这是因为它所依据的群体语言无穷尽的缘故。” 在罗兰・巴特看来,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考察角度:一种是“将一切文置于归纳和演绎兼具的往复运动中,以不偏不倚的科学目光,对它们一视同仁,从归纳的方向,强使它们重返总摹本(la Copie),而后一切文都将从这总摹本演绎生发出来”;另一种是“把每篇文都放回到运作过程中”,看它如何无休止地“穿行于无穷无尽的文、群体语言(languages)及系统而呈现出来”。罗兰・巴特显然是倾向于第二种角度的。这种角度事实上就是强调文本的动态过程而非其稳态特征(所谓“独特性”)。[9]
罗兰・巴特的上述观点,实在相当精彩,为后来的超文本理论家所服膺。他所说的“能引人写作之文”的特点,也就是超文本所具备的交互性、交叉性与动态性。他所写的《符号帝国》(1970)一书,将符号学理论糅入自己所观察与思考的日本文化现象中,蕴含着某种超文本的旨趣,诚如夫子自道:“本文和影象交织在一起,力图使身体、面孔、书写这些施指符号得以循环互换;我们可从中阅读到符号的撤退。”[10]据作者自述,《S/Z》一书乃因由高等研究实验学院1968与1969这两个学年的研讨班而形成的工作印迹。其时,电子超文本尚在酝酿中。但是,罗兰・巴特论“理想之文”论述已经接触到了电子超文本在交互参照方面的重要特征:其一,电子超文本自身是网络(内部有节点与链接),同时又和其它超文本相互联系,既无中心,又无边缘,更无所谓等级。其二,电子超文本自身形成了“能指的银河系”,即后人所说的“文本宇宙”。其三,作为网络的电子超文本无所谓“始”,也无所谓“终”,任何一个网页都可以被设定为首页。其四,电子超文本的运作是可逆的,目前许多超文本浏览器都有“前进”、“后退”功能。其五,电子超文本网络的信息资源呈分布式存在,一方面“门道纵横,随处可入”,另一方面没有哪一处算得上传统意义上的“大门”(常言之“门户站点”就有许多家)。其六,对于链接的追踪凭联想而定,与其说遵循既定法则,还不如说是随心所欲。其七,电子超文本网络所能包容的文本数量,在诸网互联条件下,事实上是无止境的。
四 “互文性”的价值
在文本观念的发展史上,互文性这一范畴具有重要价值。对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
打破关于原创性的神话。除了学术写作经常加注解或附上参考文献篇目之外,某种文本对其它文本的依赖关系很少被明示,所谓“文学创作”尤然。久而久之,在社会上形成并扩散了有关作者(特别是作家)的“独创性”的神话。“互文性”却抹去了这些人头上的灵光,揭示了他们对于前人已有作品的依赖性。事实上,从个体的角度看,任何作者都是从读者转化而来的。从来没有读过任何文本的人根本无法从事写作,正如从来没有听过说话的人完全不可能具备言语能力那样。宣示自己对前人作品的取鉴无损于作者的贡献,前提是这种取鉴并未流为抄袭。影片《大话西游》之类作品公开宣示渊源有自、对它的理解有赖于阅读相关作品的经验,这种做法是扩大了自身的影响而非相反。“互文性”这一范畴从而深化了我们对于作者和读者之交互的理解,有助于将文学活动看成写作和阅读递相转化、作者和读者的角色不断转换的过程。虽然克里丝蒂娃本人未曾明言,但互文性看来并非文本自身的一项特性,而是对它的阅读在作者及读者之间制造的某种默契。正因为作者与读者在某种程度上享有共同的知识背景,或者说作者与读者之间并不存在鸿沟天堑,互文性才得以实现。
增进了对于文本特性的认识。“互文性”这一范畴的提出,打破了文本作为自足的`密封整体的观念,代之以文学生产是在其它文本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观念。据此看来,任何文本事实上都是对既有文本的重写。对于克里丝蒂娃来说,任何文本事实上都是互文本,都是一个与不计其数的其它文本(包括未来的文本)互动的站点。这种互动,既包括公开、明显的引用或参考,又包括对已有文本的同化或模仿,还包括对于既定惯例的认同与遵循。不仅如此,肯定“互文性”的存在,每个文本都有其边界的观念便成了问题。任何文本都存在于巨大的、涉及多样文体与媒体的“文本宇宙”中,没有一个文本是独立的孤岛。既然文本通过相互联系形成了硕大无朋的网络,哪儿是它的开端?哪儿又是它的结尾?“‘互文性’的观念戏剧性地混淆了书本的轮廓,将它的整体性形象消解成关系与联系、解释与碎片、文本与上下文的无界、无限的编织品。”[11]“互文性”的观念也使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电视,不是将它看成由离散文本组成的系列,而是视之为绵延的视频流。不论是对于什么媒体而言,文本都是可塑的,其界限可以由读者重划。而且,“互文性”还开拓了文艺批评和文艺研究的思路。既然文本以彼此交织成网络的形态存在,我们便可以将有待评析的特定文本视为网上的纽结,通过比较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处理(或者对不同主题的同一处理)等做法来把握其特征。互文性通常被界定为一个文本间接提到另一个文本之处。但是,既然阐释是个活跃的、个人化的过程,文本可能也包含甚至其作者都未意识到的对其它文本的隐蔽涉及。揭示这种隐蔽涉及也是文艺批评与研究的任务之一。
描绘了新的文本空间。虽然索绪尔强调符号之关系的重要性,但结构主义的缺点之一是将个别文本作为离散的、封闭的实体,将视野集中在文本的内部结构上。相比之下,克里丝蒂娃则更为强调文本之间的关系或其外部结构。她曾经勾勒了由写作主体、接受者(理想读者)和外部文本构成的对话图式,并将文本空间描绘为具有纵、横两轴的交互平台。水平的轴线连结着文本的作者与读者,垂直的轴线连结着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词的状态因此被从纵、横两方面加以界定。就水平轴线而言,文本中的词语既属于写作主体,又属于接受者;就垂直轴线而言,文本中的词语被定向于在前的或同时存在的文丛。”[12]上述两轴创造出二维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上述4种要素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只有作者、读者、文本与互涉文本之间的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延异,只能通过在阐释中获得说明的痕迹加以追踪。复调的虚拟存在被织进文本间的相互关系。在现实主义传统中,观众被说服相信置身于进行中的叙事现实。相比之下,互文性提醒我们: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以媒体为中介的现实之中。我们从现实主义作品得到一种情感卷入的愉悦,而后结构主义则试图给读者批判性解构的愉悦。对于超文本作者与理论家来说,互文性提供了一种有关新的文本空间的适当描述。在电子超文本网络中,每次点击都打开了一个新的文本空间。这些空间可以层叠,可以跳转。只要知道网络上的页面已有数亿之多,而且每时每刻还在增加,便不难知道文本空间构成单元的数量是近于无穷的。我们在网上以冲浪的方式进行浏览,事实上也就是追踪文本意义的播撒、就是证明延异的存在与互文性的重要。
五 “互文性”的发展
后结构主义者所提出的“互文性”观念,为后人所发展。在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从“互文性”到“跨文本性”、从词语到图象、从网络到泛网络的变化。
受“互文性”这一概念的启发,西方学者吉尼特(G.Genette)于1982年提出了包容范围更广的范畴――跨文本性(transtextuality)。他开列了五个子类:其一,互文性。其二,侧互文性(paratextuality),指主要文本与其派生文本(paratext)之间的关系。如果将通常所说的正文当成主要文本的话,那么,派生文本便包括前言、献词、鸣谢、目录、注解、图例、后记等。其三,原互文性(architextuality),指的是将一个文本视为某一(或某些文体)的一部分所形成的关系。其四,元互文性(metatextuality),指的是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外显的或暗含的评论关系。其五,超互文性(hypotextuality),即一个文本与作为其基础但又被变形、修饰、发挥或扩展的文本或文体之间的关系,见于滑稽模仿等场合。其后,斯塔姆(Stam)等人又指出:“互文性”就其原义而言指的是外互文性(extratextuality),即文本的外部关系。与互文性相对而言的另一个范畴可称为内互文性(intratextuality),即同一文本内部各种要素的关系。在以上目录中,还应加上基于计算机的超文本性(hypertextuality),其特点是一个文本能够将读者直接引向另一个文本,不管其作者或位置。[13]
在实践中,互文性的概念不仅应用于文学批评,而且被用以阐释由图象组织的文本。例如,一位学者所作的分析表明:一幅香烟广告将所宣传的产品和白兰地酒、咖啡并置,利用后者在西方消费者心目中所具有的力量、富足及优质的含义,诱导对香烟的相应联想,便是利用了内互文性。由于法规不允许做试图说服公众吸烟的广告,这种暗示性的联想对香烟推销是相当重要的。外互文性同样在香烟广告中得到利用。Benson&Hedges公司在推销Silk &
nbsp;Cut牌子的产品时,打出的广告在画面上只出现一幅紫红色的丝绸(silk),中部沿着对角线加上一条卵形的切割线(代表“cut”)。虽然广告本身没有出现任何与自己的品牌或香烟有关的字样,但附加的规定性说明“政府敬告市民,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已经成为广告的注解。在Silk Cut的牌子广为人知之后,公司做广告甚至不必再亮出丝绸与切割线之类图形。例如,1992年推出的一幅广告只在白底上绘出一只犀牛,犀牛头顶紫色的帽子,帽子中部有个洞,露出犀牛角来。帽子未必是丝绸的,洞虽然和切割或切口有关,但毕竟不那么直接,可是,广告却利用互文性调动了人们的知识背景,使之联想到这是Silk Cut牌子的香烟广告。当然,这种联想是间接而非直接的。不过,倘若观者经过一番玩味才悟出广告的奥秘,那么,这种解开谜底般的快感据信可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因为它在肯定观众的颖悟的同时解除了他们出于自我防御机制对广告之诱导的抵抗。和直言性广告相比,基于互文性的广告更需要接受者知解力的配合,这种配合有些时候会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例如,画面上出现半盛咖啡之杯的广告,本是为了暗寓香烟的可口、优质,却可能会使接受者误认为杯中所盛为牛奶、冰淇淋等,从而和其它类似产品的广告相混淆,结果广告所增加的并非香烟的销量;再如,以丝绸寓意阴柔,加上切口或切割,可能会使人产生性侵犯的联想。相比之下,超文本以物化的形态将所欲引导的联想固定下来,链接本身具有很强的确定性,误解的概率无疑大大降低。[14]不仅词语之间、图象之间存在互文性,词语与图象之间同样存在互文现象。为了说明这一点,罗兰・巴特引入了“锚地”的概念。[15]语言要素可以用来固定或限制一个图象的解读,反过来,一个图像的说明性用法可以固定对于模糊的词语文本的理解。我国古代的题画诗、现代流行一时的连环画,便是图文相互参照的例证。互文现象同样见于音响与其它信号的关系之中,音乐的标题可以为例。由此看来,互文性这一范畴完全可以用来分析结合了多媒体信息的超文本,说明各种因素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于电子超文本网络的建设,昔日仅仅是观念形态的互文性已经借助数码技术获得了新生。媒体(并不只是文本或意义)间的互文性早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例如,同一题材的作品(如《三国演义》)既见于电影,又通过广播传送;既以书本形态被阅读,又在电子游戏中被把玩。不仅如此,我们正在进入电力网、电信网、广电网和电子超文本网络趋于合一的泛网络时代,各种媒体上的信息流动、信息形态转换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处在这样的时代,互文性具备了更为丰富的含义。
应当指出:电子超文本技术不仅展现了互文性的丰采,同时也提供了检验与审视关于互文性的理论的方法。据介绍,曾有位教授引导学生开展这类研究。学生们用的是Macintosh计算机上的超文本软件,教授让他们对德莱顿(J.Dryden,1631-1700)、佩皮斯(S.Pepys,1633-1703)、弥尔顿(J.Milton,1608-1674)和斯普拉特(T.Sprat,1635-1713)这几位大家的作品进行分析,所有选定的文本均写于1667年。学生们用计算机来确定每个文本是否能通过词或概念与其他文本关联起来。实验的条件虽然限制了结果的确定性,但有些学生显然能够发现文本中的一些观念不能追溯到其他文本。而这些观念也许就是原创性的,不受互文性的影响。[16]由此看来,“互文性”这一范畴是增进而非穷尽了对于文本特性的认识。它本身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例如,如何对互文性加以评价呢?互文性是否有强弱之分?若有的话,互文性最强的作品是另一个文本的不可辨别的复制吗?互文性最弱的作品是接近无所依傍的匠心独运吗?前者是否趋向于“无一字无来历”?后者是否趋向于仅仅涉及自身(无一字有来历)这一不可企及的目标?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颇足深思。
--------------------------------------------------------------------------------
[1] Landow, George P. What’s a Critic to Do? Critical Theory in the Age of Hypertext. In Hyper/Text/Theory. Ed.
George P. Landow.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 1994, p.1.
[2] 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第1版,第113页。
[3] Kristeva, Julia. Word, Dialogue, and the Novel. In The KristevaReader. Ed. T.
Mo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1986, p.37.
[4] 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11月版,第129-139页。
[5] 巴里・斯密里斯等《德里达的学位,一个荣誉的问题》,《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76页。
[6] 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克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2月版,97页。
[7] 《一种
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19页。
[8] 笨狸(http;//banly.yeah.net/)《网络联手小说――真正的解构文本》,《网络世界》1999年4月5日,50版。
[9] 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51、56、62、55-56页。
[10] 罗兰・巴特《符号帝国》,孙乃修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2月版,第1页。
[11] Christopher Keep, et al. Intertextuality.
jefferson.village.virginia.edu/elab/hf10226.html.
[12] Kristeva, Julia. Word, Dialogue, and the Novel. In The KristevaReader. Ed. T.
Mo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1986, pp.35-61.
[13] Chandler, Daniel. Semiotics for Beginners.
www.aber.ac/uk/~dgc/semind.html.
[14] Langan, Carherine R.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ements for Silk Cut Cigarettes.
www.aber.ac.uk/~ednwww/Undgrad/ED30610/crl502.html.
[15] Barthes, Roland. Image - Music - Text. Collins: Fontana, 1977, p.37.
[16]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31页。
★ 宋濂尝与客饮翻译
★ 朱自清的人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