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国志 程昱传》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共含12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炸鸡少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国志 程昱传》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名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
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 趣:趋向,奔赴
B.君,民之望也 望:敬仰,此处作名词,敬仰的人
C.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相:帮助,辅助
D.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表:表扬,表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 归而说之,殆可
B.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 吾定绍,将加兵于岱
C.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D.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阿县丞王度叛乱,县令奔逃。程昱派人侦察情况,与薛房用计诱导民众,找回县令,防守县城,最终打败了王度。
B.兖州刺史刘岱遭受公孙瓒的威胁时,程昱劝说刘岱不要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认为刘岱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是舍近求远的危险举措。
C.程昱到范县后,对县令靳允动之以情,晓以大义,分析利害,靳允深受感动,坚定了守城信心。程昱趁此良机,让靳允杀死氾嶷,将军队和守城之权交给了靳允。
D.程昱是三城防守的中流砥柱,其他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靳允听从程昱劝说,冒着亲人被杀的风险,一心守城,东阿县令枣祗率吏民拒城坚守。兖州府从事薛悌也与程昱出谋划策,三城吏民团结一心,共度危机。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C
4.(1)县令翻越城墙逃跑了,官吏和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向东逃奔到渠丘山。程昱派人去观察王度那里的形势,发现王度得到一处空城却无法防御,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处驻扎。
(2)这与违背忠义顺从恶人而导致母子双亡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三国志·程昱传》原文及译文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名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 趣:趋向,奔赴
B.君,民之望也 望:敬仰,此处作名词,敬仰的人
C.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相:帮助,辅助
D.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表:表扬,表彰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 归而说之,殆可
B.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吾定绍,将加兵于岱
C.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D.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10.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阿县丞王度叛乱,县令奔逃。程昱派人侦察情况,与薛房用计诱导民众,找回县令,防守县城,最终打败了王度。
B.兖州刺史刘岱遭受公孙瓒的威胁时,程昱劝说刘岱不要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认为刘岱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是舍近求远的危险举措。
C.程昱到范县后,对县令靳允动之以情,晓以大义,分析利害,靳允深受感动,坚定了守城信心。程昱趁此良机,让靳允杀死氾嶷,将军队和守城之权交给了靳允。
D.程昱是三城防守的中流砥柱,其他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靳允听从程昱劝说,冒着亲人被杀的风险,一心守城,东阿县令枣祗率吏民拒城坚守。兖州府从事薛悌也与程昱出谋划策,三城吏民团结一心,共度危机。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
(2)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
参考答案:
8.D(表,作动词,上表推荐)
9.A(A组都作连词,表顺承,可不译;B组都作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后者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C组前者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后者作介词,表凭借,可译为“用”; D组前者表被动,后者作指示代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
10.C(“让靳允杀死氾嶷,将军队和守城之权交给了靳允”与原文意思不符,应是“靳允杀死氾嶷后,回来部署军队加强了城防”)
11.翻译①县令翻越城墙逃跑了,官吏和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向东逃奔到渠丘山。程昱派人去观察王度那里的形势,发现王度得到一处空城却无法防御,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处驻扎。
(关键词“逾”“走”“东”“止屯”(各1分,通顺1分)
②这与违背忠义顺从恶人而导致母子双亡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关键词“孰与”“唯”“俱”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县人。黄巾起义时,县丞王度反叛响应,焚毁仓库。县令翻越城墙逃跑了,官吏与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向东逃到渠丘山。程昱派人去观察王度那里的形势,发现王度得到一处空城却无法防御,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处驻扎。程昱对县中大户人家薛房等人说:“现在王度虽然得到了城池,却不能据守,他们的情况可想而知,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率领大家返回城中坚守呢?而且城墙高大厚实,城中粮草充足,现在如果回去找到县令,一起坚守,王度肯定不能支撑多久,便可一攻即破了。”薛房等人认为他说得对。但其他官吏和百姓不肯听从,说:“贼兵在西面,我们只有向东去才安全啊!”程昱对薛房说:“愚蠢的百姓不可与他们谋划什么大事。”随后秘密派遣数十骑兵在东山上举着旗帜,让薛房等人看到,大声喊叫“土匪来啦”,随即下山奔向县城,官吏百姓争相跟随,找到县令,就一起守城。王度等来攻城,攻不下,想要离开。程昱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快速出击,王度等人大败而逃。东阿县城因此得到保全。
初平年间,兖州刺史刘岱和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让他的妻儿住在刘岱那里,公孙瓒也派从事范方带骑兵援助刘岱。后来袁绍和公孙瓒出现不合。公孙瓒打败了袁绍的军队,接着派人告诉刘岱,让他遣返袁绍妻儿,与袁绍绝交。另外敕令范方:“如果刘岱不遣返袁绍妻儿,你就带领骑兵返回。待我平定袁绍后,就发兵向刘岱开战。”刘岱连续数日(与谋士商议)没有拿定主意,这时候,别驾王彧对刘岱说:“程昱很有计谋,能决断大事。”刘岱于是召见程昱,向他询问对策,程昱说:“如果放弃袁绍的救援而寻求公孙瓒的远助,就是常说的向越地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啊。公孙瓒不是袁绍的敌手。虽然现在打败了袁绍,但是最终要被袁绍擒住的。如果你只顾一时的权变而不考虑长远谋略,那你终究要失败的。”刘岱听从了他。范方带领他的骑兵返回,还没到达,公孙瓒就被袁绍打得大败。刘岱上表举荐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推辞。
太祖曹操到了兖州,征召程昱,任命他为寿张县令。太祖征讨徐州,让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人投降吕布,各郡县纷纷响应,只有鄄城、范县、东阿没有变动。吕布军中投降过来的人,说陈宫正要带兵攻取东阿,又让氾嶷攻取范县,官吏百姓都很恐慌。荀彧对程昱说:“现在兖州整个反叛,只有这三座城池了。陈宫等人以重兵逼临城下,如果没有结交其心的人,这三座城池也必发生变动。您是百姓敬佩的人,如能回城劝说他们,大概是可以成功的!”程昱于是归返,访问范县,劝说县令靳允说:“听说吕布拘捕了您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这是孝子所绝对不能容忍的!现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定会有著名于当代的有能力平息天下之乱的人出现,这是聪明的人应该审慎选择的。吕布粗鲁而六亲不认,刚愎自用而蛮横无礼,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陈宫等人以势利大小暂时合作,不能帮助您的。他们兵士虽多,最终必定不会成功。曹使君杰出的智慧韬略世所稀有,几乎可以说是上天所授。您一定能固守范县,我将守住东阿,这样,像田单那样的收复失地的功劳就可以建立了。这与违背忠义顺从恶人而导致母子双亡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靳允流着眼泪说:“我不敢有另外的心思。”这时氾嶷已经在县里,靳允于是去见氾嶷,埋伏兵士刺杀了他,回去指挥兵士守城。程昱又派骑兵堵住仓亭渡口,陈宫来到,不能渡河。程昱到了东阿,东阿县令枣祗已经率领官吏民众,拒城坚守。又有兖州从事薛悌与程昱共同谋划,终于保全了三城,等待太祖。太祖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如果不是你的功劳,我就无处可归了。”于是上表推荐程昱担任东平相,驻扎在范县。
程昱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①。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②,其势可知。此不过欲虏掠财物,非有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③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④。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⑤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⑥。夫趣⑦
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顷之,昱迁振威将军。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显,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表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三国志.程昱传》
【注释】
①止屯:驻扎。②居:据守。③幡:旗帜。④隙:矛盾,怨仇。⑤假:借。⑥禽:通“擒”。⑦趣:通“趋”。
【练习】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2.简要概括文章围绕程昱写了哪些事件,并说说这些事件可以看出程昱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1、①县令翻越城墙逃跑了,官吏和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向东逃奔到渠丘山。②程昱和郭嘉劝太祖说:“您前些天没有除去刘备,我等确实没有您这样的度量。现在借兵给他,他一定会生叛离之心。”
2、(1)①献计守城,击败王度。②反对刘岱依附公孙瓒,预言必遭祸患。③力劝曹操,除去刘备。④防守鄄城,不接受增援。(2)程昱有谋略、有胆识,为曹操出谋划策,防守城池,深得曹操信任。
《三国志.诸葛亮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玄①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②,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④三往,乃见。因屏⑤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⑥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⑦猖蹶⑧,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⑨,君谓计将安出?”(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注释:①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②先主:刘备。③屈致:委屈他枉驾来见。④凡:总共。⑤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⑥信:通“伸”,伸张。⑦用,因此。⑧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⑨已:停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亮躬耕陇亩 躬_____________
(2)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_____________
2.下面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谓为信然 欣然起行
B.先主器之 治水之法
C.因屏人曰 因恸绝良久
D.而智术浅短 潭西南而望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时先主屯新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亲自②到,拜访
2.C
3.时╱先主屯新野
4.(1)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5.刘备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看出他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
三国志阅读附答案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①。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道病卒,时年四十五。诏曰:“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如何不遂,吾甚悯之!”赐恢子生爵关内侯。生早卒,爵绝。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郇越:古代的贤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水生而曹仁县军 县军:县里的军队 B.如恢所策 所策:所谋划的
C.文帝践阼 践阼:登上皇位 D.恢有柱石之质 柱石: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 A 解析:县军:即“悬”军,深入敌境的孤军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B.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C.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D.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判断的关键:1、“畏”的'宾语;2、“县”通“悬”,“县军”为“曹仁”的谓语;3、“乘利而进”的主语
【思路点拨】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恢一向乐善好施,家里很是富有,但他把钱财分给了宗族,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B.温恢很有军事谋略。曹操曾经对自己的手下说,遇到事情可以多和温恢商量再做定夺。
C.温恢很有远见。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曹仁将要受到关羽的攻击而提醒兖州刺史,后来果如他所料。
D.温恢能够清楚地知道曹操的用意,所以给裴潜提建议,让他加快行程,裴潜接受了他的建议,所以,没有受到责罚。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温恢不是一向乐善好施,他是看到国家将要发生变乱,认为聚集财富是没有用处的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5分)
(2)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我)非常想让你留在我身边,只不过认为没有扬州的事情重要。
(2)这一定是襄阳的急难,想要让众将前往,不下令让众将紧急前往的原因是不想惊动远方的军队。
解析:(1)采分点:省略(我)、“甚”非常,“亲近” 我身边,“顾”只,“以为”认为。每点1分)
(2)采分点:“必”一定,(襄阳之)“急”急难,赴(使动)、所以(……的原因)、远众(名词)。每点1分。
【思路点拨】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温恢字曼基,是太原郡祁县人。父亲温恕,任涿郡太守,去世的时候,温恢十五岁,送丧回乡,家里十分富有。温恢说:“世上刚刚开始大乱,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一下子把家财全部散出给自己宗族的人,帮助他们振兴家业。州里认为他的作法高尚,把他同州里的先贤郇越相比。温恢被推举为孝廉,作过廪丘县长,鄢陵、广川县的县令,彭城、鲁城的相,所在的地方对他有好评。又入朝作丞相主簿,出任扬州刺史。太祖曹操对他说:“我非常愿意让您在我身边做事,但又认为扬州的事情更为重要。《尚书》上说‘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大臣如果良好,那么诸事都会安宁’。是不是需要让蒋济来担任治中辅助您呢?”当时蒋济正任丹杨太守,于是便下令让他回到扬州。曹操又对将军张辽、乐进等人说:“扬州刺史温恢通晓军事,进退要和他共同商议。”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统兵攻打合肥。那时候各州都屯兵守卫,温恢对兖州刺史裴潜说:“这里虽然有贼兵,但还构不成威胁,所害怕的是曹仁的征南部队遭遇变故。现在洪水已经来了,而曹仁让孤军深入敌境没有防备。关羽骁勇善战,率领精锐部队,借着地利进攻,一定会造成祸害。”后来果然有水淹樊城的事。朝廷下诏书征召裴潜以及豫州刺史吕贡等人,裴潜等人拖延不动。温恢秘密地对裴潜说:“这一定是襄阳危急,要让你们赶去支援。之所以没有大张旗鼓急着让你们聚集,是因为朝廷不愿惊动远处的部队。一两天内一定会有密书催促你们上路,张辽等人也会被召去援助,他们一向知道魏王的心思,一定会后召先到,您可就要受责备了!”裴潜听从了温恢的话,放弃了辎重,让部下改换轻装迅速出发。果然接到了催促进军的命令,张辽等人不久也分别被征召,完全像温恢所预料的那样。魏文帝即位,用温恢为侍中,又出京担任魏郡太守。过了几年,升任凉州刺史,又持着朝廷的节钺领受护羌校尉的职务,赴任途中病死,死时四十五岁。文帝发布诏书说:“温恢有支撑社稷的素质,为先帝做事,劳苦功高;为朕办事,能够忠于王室,所以把万里以外的重任委托给他,让他执掌一个方面的大事。为何不能寿终正寝,我非常悲痛!”文帝赐予他儿子温生关内侯的爵位,温生死得早,爵位便断绝了。
《三国志·司马芝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参考答案: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 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3 .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
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 ,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三国志.先主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公①南征表②,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④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注释】①曹公:指曹操。②表:指刘表,任荆州牧。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③先主:指刘备。曹操南征时,刘备退军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④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遂将其众去 (2)会表卒
24.下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何以拒之
A.卷石底以出 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以塞忠谏之路也
25、后人评价刘备是一位仁主。请从本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3分)
参考答案:
24、(1)带领 (2)正遇上,恰逢(2分)
25、B (2分)
26、刘备不忍心攻打刘琮;在危难之时,刘备不忍心丢弃跟随他的百姓。(3分)
《三国志·关羽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下面是《三国志·关羽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羽传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既而辽以问羽( ) ②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
17.翻译下面句子。(2分)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18.下列与“羽尝为流矢所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百里溪举于市 D.帝感其诚
19.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3分)
【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刘备任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刘备与他们两人同床共寝,亲如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 刘备刺杀徐州刺史车胄后,得到徐州让关羽执行太守之事,自己又回到了沛县.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作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分析】
(16)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并灵活运用.
①句意是:不久张辽询问关羽.既而,不久.
②句意是: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适,正当.
(17)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思路是: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本句重点:禽,通“擒”,活捉;拜,任命;礼,以礼相待.
翻译: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
(18)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例句 羽尝为流矢所中:关羽曾被乱箭射中.“为”被动句.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别人,士卒大多被他所用.被动句.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东坡.判断句.
C.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推举出来.被动句.
D.帝感其诚:玉帝被他的诚心感动.被动句.
故选:B.
(19)此题是对人物性格的考查,需要联系文章情节及人物描写,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作答.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体现了他的忠;不被名利所动,不背弃刘备,知恩图报体现他的义;力斩颜良,刮骨疗伤言笑自若,体现了他的勇.
【参考答案】
(16)①不久②正
(17)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
(18)B
(19)关羽集忠、义、勇于一身:“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体现了他的忠;不被名利所动,不背弃刘备,知恩图报体现他的义;力斩颜良,刮骨疗伤言笑自若,体现了他的勇.
【点评】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1、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
2、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
3、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孔子传》阅读练习附答案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之此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1.解释加粗的'字。
(1)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山有竹,不柔自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岂可及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括而羽之,镞而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
(1)子曰:“汝何好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非之此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
参考答案:
1.(1)只是
(2)通“揉”,弯曲
(3)赶得上
(4)通“刮”;磨
2.(1)孔子说:“你有什么爱好?”
(2)我问的不是这个。
(3)刮过了,并给它安上尾羽,装上铁头并把它磨锋利了,它进得不是更深吗?(意对即可)
3.学习的重要性 比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寀并为沈阳县学生员。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天聪三年,明围我师大安口,文程以火器进攻,围解。太宗自将略永平,留文程守遵化,敌掩至,文程率先力战,敌败走。五年,师围大凌河,降其城,而蒙古降卒有阴戕其将叛去者,上怒甚,文程从容进说,贷死者五百余人。时明别将壁西山之巅独负险坚守未下文程单骑抵其垒谕以利害乃请降。上悦,以降人尽赐文程。
崇德元年,以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文程所典皆机密事,每入对,必漏下数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复召入。上重文程,每议政,必曰:范章京知否?脱有未当,曰:何不与范章京议之?众曰:范亦云尔。上辄署可。文程尝以疾在告,庶务填委,命待范章京病已裁决。抚谕各国书敕,皆文程视草。初,上犹省览,后乃不复详审,曰:汝当无谬也。
世祖即位,命隶镶黄旗。睿亲王多尔衮帅师伐明,文程上书言:中原百姓蹇离丧乱,备极荼毒,思择令主,以图乐业。曩者弃遵化,屠永平,两次深入而复返。彼必以我为无大志,惟金帛子女是图,因怀疑贰。今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宣谕进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贤能,恤无告。大河以北,可传檄定也。顺治二年,江南既定,文程上疏言: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从之。
十一年八月,上加恩辅政诸臣,特加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文程疏谢,因自陈衰病,乞休。九月,上降温谕,进太傅兼太子太师,致仕。上以文程祖宗朝旧臣,有大功于国家,礼遇甚厚:文程疾,尝亲调药饵以赐;遣画工就第图其像,藏之内府;赉御用服物,多不胜纪。圣祖即位,特命祭告太宗山陵,伏地哀恸不能起。
康熙五年八月庚戌,卒,年七十。谥文肃,御书祠额曰元辅高风。
(节选自《清史稿·范文程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掩至,文程率先力战 掩:袭击
B.文程所典皆机密事 典:掌管
C.录贤能,恤无告 恤:忧虑
D.遣画工就第图其像 就:前往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名臣后也 吾其还也
B.文程以火器进攻 奚以知其然也
C.后乃不复详审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士心得,则民心得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文程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太傅兼太子太师,死后加谥文肃,康熙帝亲自为他书写书祠堂匾额,可见他极受清太祖、太宗等多朝帝王的器重。
B.清太宗对范文程用而不疑,尽显王者风范;范文程则极尽人臣之道,运筹帷幄,屡建奇功,是清太宗不可或缺的助手和参谋,两人有深厚的君臣之谊。
C.范文程是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世祖即位,他上言进取中原的策略;江南平定后,他又上疏开科考,广揽人才,提出治理天下在于取得民心的主张。
D.清世祖认为范文程是祖宗朝的旧臣,对国家有大功,所以不仅晋升其官职而且还亲自为其调制药丸,派遣画师为其画像,范文程深受感动,上疏感谢。
19.用∕给文章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时 明 别 将 壁 西 山 之 巅 独 负 险 坚 守 未 下 文 程 单 骑 抵 其 垒 谕 以 利 害 乃 请 降
20.把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蒙古降卒有阴戕其将叛去者,上怒甚,文程从容进说,贷死者五百余人。(4分)
(2)彼必以我为无大志,惟金帛子女是图,因怀疑贰。(3分)
三国志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游学京都,举茂才,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辟为掾,皆称疾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创业,遂委质焉。表为正议校尉,纮与张昭井与参谋。后吕布袭取徐州,因为之牧,不欲令纮与策从事。追举茂才,移书发遣纮,纮心恶布,耻为之屈。策亦重惜纮,欲以自辅,不遣,曰:海产明珠,所在为宝。楚虽有才,晋实用之。英伟君子,所游见珍,何必本州哉?从讨丹杨,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三军之所系命也,主公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初,琅琊赵昱为广陵太守,察纮孝廉,昱后为笮融所杀,纮甚伤愤,而力不能讨。昱门户绝灭,及纮在东部,遣主簿至琅琊设祭,并求亲戚为之后,以书属琅琊相臧宣,宣以赵宗中五岁男奉昱祀,权闻而嘉之。及讨江夏,以东部少事,命纮居守,避领所职。权以纮有镇守之劳,欲论功加赏。纮厚自挹损,不敢蒙宠,权不夺其志。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初,权于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
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合肥城久不拔,纮进计曰:古之围城,开其一面,以疑众心。今围之甚密,攻之又急,诚惧并命戮力。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少宽之,以观其变。议者不同。会救骑至,数至围下,驰骋挑战。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权纳纮言而止。明年将复出军,纮又谏曰:今麾下值困厄之际,有扶危之功,宜广开播殖,任贤使能,务崇宽惠,顺天命以行诛,可不劳而定也。于是遂止不行。
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令还吴迎家,道病卒。临危,授予靖留笺于权,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殷殷。卒时年六十。权省书流涕。
(《三国志吴书》,有删节)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策创业,遂委质焉 委质:呈献礼物
B.权不夺其志 夺:强行改变
C.诚惧并命戮力 戮力:合力
D.权省书流涕 省:反思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纮敢于进谏的一组是( )(3分)
①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②纮厚自挹损,不敢蒙宠
③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 ④宜广开播殖,任贤使能
⑤遣主簿至琅琊设祭,并求亲戚为之后 ⑥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殷殷
A.12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35⑥
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纮才华出众,大将军、司空都征召他做属吏,但他都以身体有病推辞不接受。但是后来避难江东时,在孙策的礼遇下,出山担任正议校尉,和张昭一起辅佐孙策。
B.在曹操想趁孙策去世谋取江东时,张纮以大义劝谏曹操,而曹操也接受了他的建议,并让张纮出任会稽东部都尉,后来孙权就以东部称呼张纮。
C.赵昱被笮融灭门,张纮派人祭奠,还托付琅琊相臧宣为赵昱找宗族中人继承香火。臧宜从赵氏族中找了一个五岁男孩来继承赵昱香火,张纮对此很赞赏。
D.自孙策去世后,张纮多次对孙权进谏。即使是临终时,他还不忘写信嘱咐孙权要从善如流。他还曾建议孙权以秣陵为都城,也得到孙权的认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英伟君子,所游见珍,何必本州哉?(3分)
(2)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3分)
(3)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少宽之,以观其变。(4分)
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D。省:看
6.(3分)B。(②表现他为人谦虚退让;⑤表现他有情有义。)
7.(3分)C。臧宣的做法,得到的是孙权的赞赏嘉奖。
8.(1)(3分)英武伟岸的君子,被他所结交的人珍爱,为什么一定要从本州搜寻人才呢?(游,结交,1分;见珍,1分;何必哉,1分。)
(2)(3分)张纮常常从容自如地在宴席上陪侍,委婉劝谏,暗中指点,经常有办法来规劝孙权。(3分)(侍燕、有以、微言为得分点)
(3)(4分)拼死作战的敌人,本来就难以仓促攻取,趁着救兵未到,可以稍微放松包围,来观察形势的变化。(4分)(死、卒、少各1分,语言通畅1分。)
参考译文:张纮,字子纲,广陵人。他去京城游学,被举荐为茂才。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征召他担任属官,他都称病不去就职。(后来)他去江东避难。孙策创业时,就(登门)献上礼物给张纮。孙策上表让张纮担任正议校尉,张纮与张昭一起为孙策出谋划策。后来吕布偷袭攻取徐州,趁机担任徐州牧,不想让张纮跟着孙策做事。吕布追举张纮为茂才,(派人)传送文书征召张纮。张纮内心讨厌吕布,认为屈身做吕布的属下是很耻辱的事情。孙策也十分看重珍惜张纮,想要用他来辅佐自己,不让张纮去。说:海中出产明珠,所存在的.地方才当作是宝物。楚国有人才,晋国可以任用。英武伟岸的君子,被所结交的人珍爱,为什么一定要从本州搜寻人才呢?张纮跟随孙策讨伐丹杨,孙策亲身上战场,张纮进谏说:主将,是三军性命联系的关键。主公不应该轻率作为,亲自攻击小贼。希望您看重上天授予您的使命,不要让国内上下人等感到危险害怕。
建安四年,孙策派张纮捧着奏章拜表到许都的皇宫。张纮被(曹操)留下来担任侍御史。曹操听说孙策去世,想要趁东吴举丧讨伐。张纮进谏,认为乘人举丧(进攻),已经不符合古代的仁义之道了,如果没能攻下,会成为仇敌放弃友好的关系,不如趁这个机会厚待东吴。曹操想要让张纮辅佐孙权成为(曹家的)附庸,让张纮出任会稽东部都尉。
当初,琅琊赵昱担任广陵太守,考察举荐张纮为孝廉,赵昱后来被笮融杀害,张纮非常悲愤,但是却没有能力讨伐笮融。赵昱门户灭绝(没有后代香火)。等到张纮担任东部都尉时,派主簿到琅琊设置祭礼,并寻找赵昱的亲族做他的后代,张纮写书信嘱托琅琊相臧宣(为赵昱续继香火)。臧宣让赵昱的宗族中的一个五岁男孩承担赵昱的香火祭祀。孙权听说这件事以后嘉奖(赞赏)张纮。
等到孙权讨伐江夏,因为东部很少有事端,孙权命令张纮留守,空封(东部都尉)职位而不到职做事。孙权因为张纮留守的功劳,想要对他论功行赏。张纮深深地作揖谦让贬低自己,不敢承受恩宠,孙权不能强行改变他的意愿。张纮常常悠闲地陪同孙权赴宴,委婉劝说,暗中指点,常有办法来规劝孙权。当初,孙权在众大臣中,大多直呼臣子的字,只有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呼张纮为东部,这是孙权看重他们两个人的表现啊。
后来孙权让张纮担任长史,跟随自己征讨合肥。合肥城久攻不下,张纮进献计策说:古代围城,开启包围圈的一面,来让敌人的心里猜疑。现在包围如此紧密,进攻又急迫,敌人实在害怕才会合力拼命抵抗。拼死作战的敌人,本来就难以仓促攻取,趁着救兵未到,可以稍微放松包围,来观察形势的变化。参与商议的人不赞同。恰逢敌人增援的骑兵到达,多次来到包围圈外,骑马来回奔驰挑战。孙权想率轻骑兵突击敌人,张纮进谏说:这是一个偏将的责任,这不是一个主将应该做的事。孙权采纳张纮的建议然后停止出击。回军以后,第二年将要再次出兵,张纮又进谏说:现在您正值困难重重之时,有匡扶危难的功劳,应该广开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任用贤人能吏,致力于宽缓仁慈的工作,顺应天命诛杀恶人,可以不用劳累就平定天下。于是孙权停止出兵不再出发。
张纮建议,应该以秣陵为都城,孙权听从他的建议。孙权让张纮回到苏州迎接家眷,在半路上张纮就去世了。临死之前,张纮留给他的儿子张靖一封信笺带给孙权,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样的话恳切地劝导孙权。张纮去世时六十岁。孙权看到这封信笺时泪流满面。
《三国志·吕蒙传》阅读理解附答案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小题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小题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小题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
【小题1】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小题1】(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
【小题1】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