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吕蒙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ifa155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吕蒙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鲁肃过①蒙屯下
吕蒙②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③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④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⑤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⑥?”肃造次⑦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⑧五策。肃于是越席就⑨之,拊⑩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释】
①过:经过。
②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③窃:私下,偷偷地,暗中。
④恚:恚,怒也。――《广雅·释诂二》。生气
⑤诣:拜访。
⑥虞:意料,预料。
⑦造次:鲁莽,轻率。
⑧划:筹划
⑨就:走进,靠近。
⑩拊(fǔ):抚摩。
拜:拜望。
【问题】
1、(1)过蒙屯下 (2)遂往诣蒙 (3)肃于是越席就之 (4)遂拜蒙母
2、翻译句子。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鲁肃为什麽和吕蒙“结友”?
5、联系《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
1(1)经过(2)拜访(3)走近(4)拜望
2(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3原先轻视,吕蒙出了五个计谋后转而尊重和亲近。
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5略。
【译文】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让吕蒙去了。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心里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吕蒙传》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①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②。蒙年十五六,窃③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④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⑤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注释】①汝南富陂:今属安徽阜阳。②山越:少数民族政权。③窃:偷偷地。④恚:生气、愤怒。⑤脱误:假如、侥幸。
【小题1】对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窃/随当击贼B.窃随/当击贼C.窃随当/击贼D.窃随当击/贼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顾( ) (2)归( )
【小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吕蒙对母亲说了些什么才免遭母亲的惩罚。(3分)
答:
【小题4】结合选文,说说吕蒙少年时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答案
【小题1】C
【小题2】(1)回头,回头看;(2)回来。(每小题1分,共2分)
【小题3】贫贱的生活难以维持,万一我从军立功,就能得到富贵。再说,不到虎穴里,怎么能得到虎子呢?(3分)
【小题4】略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这句话的意思为“偷偷的跟随邓当讨伐敌人”,所以节奏为“窃随当/击贼 ”。
【小题2】(1)“顾”这个字的意思较为丰富,在此句中是“回头看”的意思;(2)“归”的古今义是一样的,是“回来”的意思。
【小题3】吕蒙和母亲说的'话为“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即要把这句话翻译一下,在翻译时,注意“贫贱、居、致、安”等字的意思。
【小题4】结合吕蒙跟随邓当讨伐敌人以及和母亲交流的语言描写来分析其人物形象即可。示例:志向远大,向往显达;少年英雄,勇敢杀贼;意气用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所学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大意,题目涉及到的部分再精读,然后根据要求或提取或概括,得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三国志·吕蒙传》阅读理解附答案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小题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小题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小题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
【小题1】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小题1】(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
【小题1】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题目。
吕蒙传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14分)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释】①虞:意料,预料。 ②造次:鲁莽,轻率。 ③拊(fǔ):抚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数讨山越 (屡次 )B.窃随当击贼 (私自 C.遂往诣蒙 (拜访 )D.因为肃画五策( 因此 )
【小题2】与“归以告蒙母”中 “以” 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以钱币乞之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仁以为已任D.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小题3】翻译 (4分)
(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小题4】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3分)
【小题5】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⑴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2分)
⑵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2分)
【小题1】(3分)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小题1】(3分)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
解析【小题1】D中“因”是于是的意思。
【小题1】例句与C“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1】总结合理,三点以上即可。
《吕蒙传》文言文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释]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数讨山越:____________
(2)君宜顾之:____________
(3)遂往诣蒙:____________
(4)肃于是越席就之: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屡次(2)拜访(3)到……去(4)接近,靠近
2.(1)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2)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3.原为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4.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
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
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
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
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欲北行。会瑜已到吴,肃具以.状语瑜。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
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益贵.重.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肃见术无纲.纪.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
B.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存放在心里,在意C.以成.功.业成就功绩D.权益贵.重.之价值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肃乃指一囷与周瑜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馀人以
B.肃具以.状语瑜.观天下之衅
C与语甚悦之据而有之.
D.因.密议曰因.其多务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属于影响鲁肃归附孙权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②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
③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④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
⑤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⑥孤承父兄馀业,君既惠顾,何以佐之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瑜与鲁肃的交往始于周瑜向鲁肃借粮,鲁肃毫不犹豫地将家中一半的存粮送给了周瑜,周瑜因此觉得鲁肃是个值得交往的朋友。
B.刘子扬是鲁肃的好朋友,他曾写信给鲁肃,建议他投奔郑宝,他认为郑宝占据了富饶的巢湖,手下拥人万人,是值得依附的主公。
C.周瑜在鲁肃打算归附郑宝之时,与马援一同劝说鲁肃要择良主而投,他列举了孙权据有江东的优势,希望鲁肃与他一同归附孙权。
D.孙权善纳忠言,接受了周瑜的建议接纳了鲁肃,并向鲁肃问计,鲁肃直陈利弊,建议孙权据江东而称霸,由此很得孙权的赏识。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10分)(1)以赈穷弊结士为务。(3分)
(2)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3分)(3)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4分)
参考答案:
5文言实词3D贵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之)为贵重,把(他)视作宝贵的、重要的人物,看重。6文言虚词3A就,副词。B.把,介词/来,连词;C.助词,无实义/代词,代指长江以南的地方;D.副词,于是/介词,趁着。7信息筛选3B②刘子扬对鲁肃的赞美之言;③介绍郑宝的情况;⑥孙权向鲁肃问计。8内容归纳3C周瑜借用马援的话来劝说鲁肃归附孙权,并非与马援一起劝鲁。
9.【断句与翻译】(10分)
(1)把救济贫穷和陷于困境的人、结交士人作为事业。
[4分。以为1分,穷弊1分,务1分,大意1分。]
(2)庐江一带的人大多依附归顺他,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3分。就1分;况1分;大意1分。]
(3)这是有志之士归附贤主追求(功业)的时代。
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
[4分。烈士1分,秋1分,判断句式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人。家庭富有财产,性格颇爱施舍。那时天下已经大乱,鲁肃不管理家事,大量散发家中钱财,出卖田地,把救济贫穷和陷于困境的人、结交士人作为事业,很得当地百姓乡里的欢心。
周瑜担任居巢县县长,率领几百人有意去拜访鲁肃,并请求资助粮食。鲁肃家有两仓米,各三千斛,他于是用手指其中一仓送给了周瑜,周瑜就更加了解到他与众不同的奇特之处,于是与他结为友好。袁术听到鲁肃的名声,笼络(他)任命(他)为东城县长。鲁肃认为袁术治国没有制度法纪,不值得和(他)一起成就大事,于是带着族中老弱之人、率领有侠气的青少年一百多人,往南至居巢投奔周瑜。
刘子扬与鲁肃十分友好,(他)写信对鲁肃说:当今天下豪杰并起,你的资质才干,尤其适宜于当今社会形势。现今郑宝这个人,在巢湖拥有一万多兵众,占据富饶的地区,庐江一带的人大多依附归顺他,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呢?看他的趋势,还会广聚更多的人众,机不可错失,你应该速去那儿。鲁肃听从了他的'劝说,鲁肃就打算北往巢湖。正巧周瑜已抵到吴郡,鲁肃便把打算投奔郑宝的事详细地告诉周瑜。周瑜对鲁肃说:过去马援答复光武帝时说过,当今时势,不仅君主可以选择臣下,臣下也可以选择君主。如今吴主亲信贤人智士,接纳有奇才异能的人,况且我听说古代先哲人的神秘论证,接承天命替代刘氏的人,必定在东南兴起,观察形势,推算历数,最终会造建起帝王基业,与天命相符合(也正在东南)。现在正是有识有志之士归附贤主追求(功业)的时代。我刚刚领悟到这个道理,你不必把刘子扬的话当作一回事。鲁肃听从了他的劝说。
周瑜于是(向孙权)推荐鲁肃有辅佐济时之才,认为应当对这种人广为招致,以成就帝王的功业,而不可让(他们)离去。孙权立即接见了鲁肃,同他谈话后非常欣悦。各位宾客告退后,鲁肃也告辞出来,而(孙权)却单独把他挽留回来,两人坐在一块儿相对共饮。于是孙权与鲁肃秘密商议:当今汉室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不已,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您既然来到我这儿,(请问)有什么良策辅助我成功?鲁肃回答说:我私下这样认为,汉朝廷不可能再回复中兴了,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除掉。(我)替为将军谋划,要像大鼎的其中一只脚那样占据着江东,来观察天下形势变化的征兆。天下形势格局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着这种多事的变局,清剿铲除黄祖,进攻讨伐刘表,极尽长江以南全部地方,尽力占据拥有它们,这样之后建立国号称帝来进而夺取天下,这就是如同汉高祖一样建立大业啊!孙权(听了)更加看重鲁肃。
吕蒙正字圣功文言文阅读答案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父龟图,起居郎。初,龟图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颇沦踬窘乏。及蒙正登仕,迎二亲,同堂异室,奉养备至。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
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
因对,论及征伐,上曰:“朕比来征讨,盖为民除暴,苟好功黩武,则天下之人熸亡尽矣。”蒙正对曰:“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上韪之。
尝灯夕设宴,蒙正侍,上语之曰:“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周太祖自邺南归,士庶皆罹剽掠,下则火灾,上则彗孛,观者恐惧,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
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事廷评、太祝。”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B.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C.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D.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所以古代称十二年为一纪。
B.灯夕是元宵节的别称,旧俗在元宵节那夜张灯游乐,因此称为“灯夕”。
C.乘舆是指专供天子或诸侯乘坐的车子,这个意义在古代始终没有变过。
D.致仕在古代指官员正常退休,年龄一般为七十岁,如患病,也可提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蒙正事亲至孝。作为嫡子,他曾与母亲一起被父亲赶出家门,生活极度困窘,但在他做官后,依然不计前嫌,将父亲接回家中奉侍。
B.吕蒙正敢于坚守正道。他能直言,每次讨论时政大事,有不公平的,一定坚持反对意见,这种不加隐瞒的议政风格,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C.吕蒙正不畏权威。皇上谈到自己治国政绩时颇为自得,吕蒙正却劝他要以城外百姓幸福为念,虽引起皇上不满,但吕蒙正依然从容处之。
D.吕蒙正善于识别人才。第一次见到还未入书院学习、才十几岁的富弼,就认为他以后的名位可与自己相近,富弼后来果然两度出任宰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5分)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5分)
参考答案:
1.C。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2.C。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在文中则是皇帝的代称。
3.C。“城外的百姓”应为“天下苍生”。
4.(1)吕蒙正急忙制止说:“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会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当时人都佩服他的度量。(“遽”“若”“时”各1分,“不若……之为愈”句式1分,句子表达准确、通畅1分。)
(2)皇上想派人出使朔方,命令中书省选择有才能而可以担负重任的人,蒙正退朝后,上奏人选名字,皇上不批准。(“使”“才”“以名上”“不许”各1分,句子表达准确、通畅1分。)
排比知识点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 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三)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胡玉吕传阅读答案》阅读附答案
[清]黄宗羲
距余居数里,有双瀑之胜。荒山穷谷,鲜游人之迹。余幼时见有《游双瀑诗》题于古庙者,其姓氏“胡廷试”,初不知为何许人也。长而习场屋之文①,累见先生《易义》,始知其为名士。丙午岁,陆冰修泛论里中人物,言张元岵有老友胡玉吕者,奇士也,殁时曾以其集授之元岵。因诵其集中一、二奇崛语。问其名,则先生也。丙辰,过海昌,元岵之孙张讱来见,余问先生之集,乱中失去。别出数卷,则自张天生传写之者。讱因请为其传。
先生名廷试,字玉吕,别号敬所。世家余姚,迁而之武林。父贞,字云龙,以《易》名家。先生传其学,为《易》大师。经其指授者,制义即有师法,往往登第去。而先生九入贡院,犹为诸生。一日,学使者第其文,置二等。故事:一等至二等,赏格有差。给赏及先生,先生掷之于地。使者大怒,郡之士大夫为解之,乃已。弇洲②闻其名,聘之为子师。弇洲宾客隐赈③,然每夕必手一卷,与先生对饮。已,又走京师,馆于其族龙山家。胡龙山者,天下之大贾也,入其门者莫不出为富人。先生自束修④以外,不取纤介。同邑许光祚,以字名,尝求先生书法,先生曰:“吾书甚拙,君焉用之?”光祚曰:“字以人重,工拙其次也。”先生曰:“吾之所重者,不欲以只字落人间耳。”光祚一笑而去。其倔强自好,大抵类此。临卒,令家人放炮,终夜不彻,始瞑。
阳刚之气为重阴所锢,郁结不解,则必决裂震动以出之,故为雷电,为怒涛,而炮其小小者也。先生挟其所有,不见知于世,其为郁结也多矣。苟非炮以泄之,则死必啸于梁、触于人,而为物怪。虽然,先生不过场屋之块磊⑤,亦其小小者尔。昔刘元城死时,风雷轰于正寝,又岂假外物以泄其怒哉!
(节选自《南雷集》)
[注]①场屋之文:指八股文,与后文“制义”意同。②弇洲:明代文人王世贞,号“弇洲山人”。③隐赈:众多。④束修:指任教的酬金。⑤块磊:比喻心中郁结不平。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见先生《易义》 累:屡次。
B.迁而之武林 迁:迁移。
C.工拙其次也 工:擅长。
D.又岂假外物以泄其怒哉 假:借助。
3.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胡玉吕“自好”的一组是(3分)
①先生传其学,为《易》大师
②给赏及先生,先生掷之于地
③又走京师,馆于其族龙山家
④先生自束修以外,不取纤介
⑤吾之所重者,不欲以只字落人间耳
⑥郁结不解,则必决裂震动以出之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见其诗,到读其文,再到问询他人,作者逐步了解了胡玉吕这位名士,后来应张讱之请写了这篇传。
B.经胡玉吕指点的人,八股文大都有了章法而应试得中,但胡玉吕九次科考的文章,最高只被评为二等。
C.作者认为胡玉吕临终时让家人彻夜燃放鞭炮,是他的一种情感宣泄,以表达自己对科场失意的不平。
D.本文善用侧面描写刻画胡玉吕形象,如借助陆冰修的评价和王世贞的举动分别突出他的“奇”和“名”。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书甚拙,君焉用之?(3分)
(2)先生挟其所有,不见知于世,其为郁结也多矣。(3分)
2.(3分)
C(工:工巧,精巧。)
3.(3分)
D(①写胡玉吕继承家学及其成就;③写胡玉吕到京城开设学馆;⑥写作者对胡玉吕临终时让家人燃放鞭炮的理解。)
4.(3分)
B(“二等”是督学使者的评定,并非胡玉吕科考文章的等第。)
5.(6分)
(1)(3分)
我的书法很拙劣,您为什么要它呢?(句意对、语言通顺2分,“甚”1分。)
(2)(3分)
先生带着他所拥有的才学,不被世人了解,他积聚的郁结也很多啊。(句意对、语言通顺1分,“挟”“见……于”各1分。)
【胡玉吕传参考译文】
距离我住处几里的地方,有一处双瀑美景。那里是荒山幽谷,很少有游人的踪迹。我幼年时见过有一首《游双瀑诗》题写在古庙,诗作者姓名叫“胡廷试”,起初我不知道他是哪里人。长大后学习八股文,屡次见到先生的《易义》,才知道他是个名士。丙午年,陆冰修广泛评论乡里人物,说到张元岵有一个老朋友叫胡玉吕,是一个奇士,去世前曾经把自己所写的集子交给张元岵。于是诵读了这本集子中一两个独特不凡的句子。我询问他的名字,原来就是胡廷试先生。丙辰年,我经过海昌,张元岵的孙子张讱来见我,我问起先生的集子,才知道在战乱中丢失了。张讱另外拿出几卷,那是从张天生那里传抄来的。张讱于是请我为先生作传。
先生名叫廷试,字玉吕,别号敬所。世代居住在余姚,后来迁移到武林。父亲名贞,字云龙,凭借研究《易》而成为名家。先生继承他的学问,成为《易》学大师。经过他指点教授的学生,八股文就有了章法,往往能应试得中。但先生九次入贡院参加科考,却还是县里的生员。一日,督学使者对他的文章进行鉴别分等,把它放在二等。旧例:一等到二等,奖励的标准有所不同。督学使者分发奖赏给先生,先生把奖赏扔到地上。督学使者大怒,郡里的士大夫替先生调解,才停止冲突。王世贞听说了他的名声,聘请他作为儿子的老师。王世贞宾客众多,但每天晚上必定手持一卷诗书,与先生对坐饮酒。后来,先生又前往京城,在他的同宗胡龙山家里开设学馆。胡龙山,是国内的大商人,进入他门庭的人没有不是富人的。先生除了任教的酬金以外,不拿丝毫财物。同县的许光祚,凭借书法出名,曾经向先生求取书法作品,先生说:“我的'书法很拙劣,您为什么要它呢?”许光祚说:“字凭借写的人而贵重,写得工巧或拙劣是次要的。”先生说:“我所看重的,就是不想让我写的字流落到尘世罢了。”许光祚笑一笑就离开了。他的倔强自爱,大都像这样。临终时,他让家人燃放鞭炮,整夜不停,才合眼死去。
阳刚之气被重大的阴气所禁锢,郁结不能消解,就一定会破裂震动来释放它,所以就会有雷电,有怒涛,而燃放鞭炮只是其中小小的释放方式。先生带着他所拥有的才学,不被世人了解,他积聚的郁结也很多啊。假如不燃放鞭炮来发泄它,那么死后一定会在房梁上呼啸,会触犯别人,而成为怪物。虽然这样,先生不过是因科举不得志而郁结不平,这也只是小小的郁结不平而已。以前刘元城死的时候,风雷在他的正屋轰鸣,又难道是借助外物来发泄他的怒气吗!
★ 吕蒙的成语
★ 关于吕蒙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