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志诸葛亮传》读后感(共含10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qianoeo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志诸葛亮传》读后感
三国志是一本历史书,三国里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读完《诸葛亮传》之后我更佩服他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的丞相,他字孔明号卧龙。记得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因此更加说明了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位。 为什么我那么欣赏诸葛亮呢?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都是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的。如果当年刘备听了他的劝告没有伐吴,也许三国之后不是晋,而是刘备复兴的汉朝。 诸葛亮他又远大的志向,他聪明过人,他爱民如子,他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他忠诚于主,他奖罚分明,他用兵如神,他深得军心、深得民心,深得民心者得天下。 诸葛亮,后人都把它比作榜样,他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他的精神可贵。我也要向他学习,将来做一个回报社会的人。三国志诸葛亮传比较阅读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①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②病笃③,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⑤之力,效⑥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②永安:指白帝城。③笃:重。④嗣子:继承人,指刘禅。⑤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⑥效:奉献。
1.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答案】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夙夜忧叹(2)庶竭驽钝
(3)属以后事(4)若嗣子可辅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中常用词语含义的题。考查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积累。
【答案】(1)夙夜:早晚。(2)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比喻才能平庸)(3)属:通嘱,嘱托、托付。(4)辅:辅助,辅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题时,一是译准句中的重要字词,二是语言表述要通顺完整。
【答案】(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2)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能力。在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诸葛亮的忠心耿耿集中表现在辅佐后主上。先主一去,后主登基,后主毫无一点治国之能,整个蜀国的社稷都压在诸葛亮的身上,而他无怨无悔。为恢复中原,他两次上表后主,决心出师伐魏,其言可谓感人肺腑。
《三国志.诸葛亮传》文言文节选练习题
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
1、选出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
A. 遂许先帝以驱驰∕高可二黍许
B.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常住机芯其中
C. 咨臣以当世之事∕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D.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事∕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2、选出对下列各组加粗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受任于败军之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B. 躬耕于南阳∕先主于永安病笃
C.先帝不以臣卑鄙∕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D.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贤能为之用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他的人格品质也备受世人推崇。谈谈你心中的诸葛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①只求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企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贵。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够使国家安定,最终成就大事业。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5、我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超群智慧,是可钦可敬的。或:我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三国志.诸葛亮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玄①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②,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④三往,乃见。因屏⑤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⑥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⑦猖蹶⑧,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⑨,君谓计将安出?”(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注释:①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②先主:刘备。③屈致:委屈他枉驾来见。④凡:总共。⑤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⑥信:通“伸”,伸张。⑦用,因此。⑧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⑨已:停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亮躬耕陇亩 躬_____________
(2)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_____________
2.下面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谓为信然 欣然起行
B.先主器之 治水之法
C.因屏人曰 因恸绝良久
D.而智术浅短 潭西南而望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时先主屯新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亲自②到,拜访
2.C
3.时╱先主屯新野
4.(1)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5.刘备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看出他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阅读答案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radic;,错误的打times;)(4分)
(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0.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17.(1)radic;(2)times;(3)radic;(4)radic;
18.C
19.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20.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传》读后感
《诸葛亮传》读后感《诸葛亮传》主要写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平生经历,以及魏蜀吴三国的争斗。
在人们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对诸葛亮的称赞。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这几点:
一、他会用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国的'败落是因为诸葛亮不会用人,但事实证明诸葛亮一直是蒙冤受屈的。比如说得到诸葛亮赏识的姜维,原只是一个小官位,但诸葛亮一眼看出姜维的能力,以至于发挥了姜维不但骁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的这块金子。再比如说赵云,诸葛亮同样看到了他的能力,以至于赵云成为诸葛亮今后最好的合作对象。
二、诸葛亮有智慧。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吴国的孙权和大将周瑜、鲁肃等人的疏忽,巧占荆州。周瑜和孙权大怒,周瑜又让孙夫人出嫁,来杀刘备,但诸葛亮派赵云前去,成功避开锋芒。
三、他战斗经验丰富。正是因为诸葛亮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才抵挡得住司马懿的团团进攻,好几次让司马懿吃了败仗。
四、礼贤下士,法道兼济(法律、道德兼用),懂得治国安邦。吴蜀再次联合以后,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期。而这时,诸葛亮减税增收,减少百姓税收,打击贪官,大批生产蜀锦,建设诸葛堰、煮制井盐。短短数月,这些资源已经为蜀国支起了巨大的护盾。之后,诸葛亮又立“宪法”制定“八务”“七诫”“六恐”“五惧”其目的在于使一切制度化,不需要特别努力,大家就能遵从。
诸葛亮的哲学,人们至今还在研究,我们要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成功之道。
(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二)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①写诚②,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③,而备失势众寡④,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⑥,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⑦。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注】①[解带]比喻敞开胸怀。②[写诚]抒发诚意。③[举州委质]献出整个荆州投降。④[众寡]人少。⑤[吴会]吴国。⑥[乘胜克捷]乘胜扩大战果。⑦[军师将军]军事统帅。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C.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行道之人弗受 皆以美于徐公
B.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君有疾在腠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以彰其咎 彰:表明,显扬
B. 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奔走效劳
C. 后备又西取益州 西:西面
D. 江南悉平悉:全,都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翻译:
(2)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翻译:
11.请从选文(二)中找出能表明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的句子,并从选文(一)(二)所叙述的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中任选一点,谈谈你所获得的感悟。(4分)
句子: (1)
感悟: (2)
8. 答案:D (共2分)
9. 答案:C (共2分)
10. 答案示例:(1)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去排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共2分)
(2)在田野上亲自耕种,不求声名显扬。(共2分)
11.答案示例:句子:(1)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以亮有殊量。(共2分。能写出两句中任意一句即可)
感悟:(2)(共2分。能联系诸葛亮的所做所为1分,感悟言之有理1分)
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②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③[股肱ɡōng]比喻辅佐之臣。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由是感激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属以后事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三处)。
若 嗣 子 可 辅 辅 之 如 其 不 才 君 可 自 取
4.结合[甲][乙]两文的具体内容,分析一下诸葛亮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由是(因此,由于这样) ③顾(探望,拜访) ④属(委托,交付。)
2.①只求在乱世之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贵。或:只求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3.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4.答案应围绕忠诚来谈的,同时还要结合文段中诸葛亮事迹加以评说。如不结合课文扣一半分。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布衣 (2)卑鄙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及卒,如其所言。
3、(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 (1分)
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2分)
5、你对诸葛亮不留遗产给儿孙(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有什么评论?(2分)
参考答案
1、
(1)平民百姓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
(1)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2)等到他死后,情况果然像他说的一样
3、三顾茅庐 或 临危受命
4、尽心为国 不谋私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
5、示例:不要让儿孙养成依赖、懒惰的思想,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儿孙有能力要钱干什么,儿孙没有能力又要钱干什么。
译文
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15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他们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没有做其他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 ”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 三国志读后感
★ 最新三国志读后感
★ 鞠躬尽瘁成语故事
★ 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