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刘亮程《木匠》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共含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波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刘亮程《木匠》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赵木匠家弟兄五个,以前都是木匠,现在剩下他一个干木匠活儿。菜籽沟村的老木匠活儿只剩下一件:做棺材。这个活儿一个木匠就够做了,做多少都有数,只少不多。村里七十岁以上的,一人一个,六十岁以上的也一人一个,算好的。也有人一直活到八九十岁,木匠先走了,干不上他的活儿,这个不知道赵木匠想过没有。也有人被儿女接到城里住,但人没了都会接回来。
赵木匠的工棚里,堆了够做几十个寿房的厚松木板,一个寿房五块板,所谓三长两短。我在里面看了好一阵,想选几块做书院的板桌,又觉得不合适,那些板子在赵木匠心里早有了下家,哪五块给哪个人,都定了。做一个寿房多少钱,也都定了,不会有多大出入的。
村里的老人或许不知道赵木匠心里定的事。有时哪家儿子看着老父亲气儿不够可能活不过冬天,就早早地给赵木匠搁下些定金,让把寿房的料备好,到时候很快能装出来。更多时候是赵木匠自己做主,把他想到的那些老人的寿房都定制了。早晚都是他的活儿,人家不急他急,他得趁自己有气力时把活儿先做了,万一几个人凑一起走了,他又没个打下手的,那就麻烦了。
赵木匠心里定了的事,旁人不知道,鬼会知道。鬼半夜里忙活着抬板子,三长两短盖房子,给每人盖一间,盖到天亮前拆了板子抬回原处。我不能买老木匠和鬼都动过心思的板子,看几眼,倒退着出来,临出门弯个腰,算请罪了。
我们的大书架和板桌、木桥,原打算请赵木匠做的,问了下工钱,也不贵,但最后请了英格堡乡打工的外地木匠。也是想着赵木匠二十年来只做寿房,他把菜籽沟的门窗、立柜、橱柜、八仙桌还有木车都做完了,一个老木匠时代的活儿,都叫他干完,我不忍再往他手里递活儿。另一个我就是考虑他脑子里下料、掏卯、刨可能都想的是打寿房的事,我不能让他把这个活儿干成那个活儿。
赵木匠到我们书院串过几次门,他跟我们说着话,眼睛盯着院子里成堆的木头木板,他一定看出这摊木活儿的工程量。
他没问我们要干啥。我也没给他说我们要干啥。赵木匠耳朵背,我怕跟他说不清,我说这个,他听成那个,所以啥都不说。赵木匠是个明白人,他心里一定也清楚,一个木匠一旦干了那个活儿,也就不合适干别的活儿了。对木匠来说,干到可以干那个活儿,就简单了,所有以前学的'花样都不用了,心里只有三长两短的尺寸和选板的厚道。赵木匠是厚道人,我看他备的松木板,一大柞厚,看了踏实。
我们来菜籽沟的头一年,村里走了三个人,外面来的小车一下子摆满村道,仿佛走掉的人都回来了。
冬天的时候我不在村里,方如泉说菜籽沟办了两个葬礼和十几家婚礼,礼钱送了好几千。我交代过,只要村里有宴席,不管婚丧嫁娶,知道了就去随个份子。
村委会姚书记说他一年下来随礼要上万,哪家有事情都请他,他都得去。姚书记一点不心疼随了这么多礼。他的儿子这两年就结婚,送出去再多,一把子全捞回来。
村里出去的孩子,在城里安了家,结婚也都回村里操办,老人在村里,养肥的羊、喂胖的猪在村里,会做流水席的大厨子在村里。再有,家人大半辈子里给人家随的礼账也在村里,要不回村里操办酒席,送出去的礼就永远收不回来了。
也是我们到菜籽沟的这一年,英格堡乡出生了两个孩子。我听到这个数字心里一片荒凉,几千人的乡,一年才生了两个孩子,明年也许是一个,后年也许一个孩子都不出生,到那时候,整个英格堡、菜籽沟,只有去的,没有来的。
相关链接:①刘亮程:作家,新疆沙湾县人。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他说“不管朝哪儿走,这里的村庄景象都能够唤醒我的记忆,那些破土墙、烂猪圈,睡到半夜忽然醒来听到一声狗吠,感觉这个世界还是你的。”
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家的大书架和板桌不让老乡赵木匠做,一是担心赵木匠耳朵背,怕跟他说不清,说这个,他听成那个,一是担心赵木匠的身体。
B.我只要村里有宴席,不管婚丧嫁娶,知道了就去随个份子,因为我知道送出去的礼早晚会收回来,还可以加深与乡人之间的感情,一举两得 。
C.村委会姚书记的儿子这两年就结婚,送出去再多也不心疼,到时一把子全捞回来。一个“捞”字反映出我对基层干部的不满情绪。
D.一年中英格堡乡只出生了两个孩子,我听到这个数字心里一片荒凉,“荒凉”一词传达出我对乡村没落的担忧与恐惧。
【解析】A“担心赵木匠耳朵背,怕跟他说不清,说这个,他听成那个”是指没告诉他“我们”要干啥,这不符合原文,B“我知道送出去的礼早晚会收回来”理解错误,而是我很珍视这种对亲人和家园的情感。C“一个“捞”字反映出我对基层干部的不满情绪”理解错误,这里的“捞”字只是写出了乡人的淳朴。
【答案】D
8.归纳文中描写的菜籽沟的生活状况。(5分)
【答案】(1)人口正在急剧减少,只有去的,没有来的。
(2)地处乡村,民风淳朴,乡情浓厚。
(3)相对闭塞落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物资缺乏。
(每点2分,3点都答对给满分)
9.文中反复提到寿房这一物象,有何用意?(6分)
【答案】“寿房”是人死后备用的东西,这里为全文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分)人死的多,出生的少,只有去的,没有来的,暗示着乡村的没落。(2分)通过“寿房”这一物象,表达内心的荒凉,传达出对故乡没落的一种焦虑情绪。(2分)
刘亮程《远离村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⑴我每天的事:早晨起来望一眼麦垛。总共五大垛,一溜排开。整个白天可以不管它们。到了下午,天黑之前,再朝四野里望一望,看有无可疑的东西朝这边移动。
⑵这片大野隐藏着许多东西。一个人,五垛麦子,也是其中的隐匿者,谁也不愿让谁发现。即使是树,也都蹲着长,躯干一曲再曲,枝桠匐着地伸展。我从没在荒野上看见一棵像杨树一样高扬着头、招摇而长的植物。有一种东西压着万物的头,也压抑着我。
⑶有几个下午我注意到西边的荒野中有一个黑影在不断地变大。我看不清那是什么东西,它孤独地蹲在那里,让我几个晚上没睡好觉。若有个东西在你身旁越变越小最后消失了,你或许一点不会在意。有个东西在你身边突然大起来,变得巨大无比,你便会感到惊慌和恐惧。
⑷早晨天刚亮我便爬起来,看见那个黑影又长大了一些。再看麦垛,似乎一夜间矮了许多。我有点担心,扛着锨小心翼翼地走过去,穿过麦地走了一阵,才看清楚,是一棵树。一棵枯死的老树突然长出许多枝条和叶子。我围着树转了一圈。许多叶子是昨晚上才长出来的,我能感觉到它的枝枝叶叶还在长,而且会长得更加蓬蓬勃勃。我想这棵老树的某一条根,一定扎到了土地深处的一个旺水层。
⑸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往回走时,我暗暗记住了这个地方。那时,我刚刚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我已经放任自己像植物一样去随意生长。我的胳膊太细,腿也不粗,胆子也不大,需要长的东西很多。多少年来我似乎忘记了生长。
⑹随着剩下的活儿一点一点地干完,莫名的空虚感开始笼罩着草棚。活儿干完了,镰刀和铁锨扔到一边。孤单成了一件事情。寂寞和恐惧成了一件大事情。
⑺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而它们——成群的、连片的、成堆的对着我。我的群落在几十里外的太平渠村里。此时此刻,我的村民帮不了我,朋友和亲人帮不了我。
⑻我的寂寞和恐惧是从村里带来的。每个人最后都是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那是他一个人的。
⑼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其他的虫、草不知道。
⑽一棵树枯死了,提前进入了比生更漫长的无花无叶的枯木期。其他的树还活着,枝繁叶茂。阳光照在绿叶上,也照在一棵枯树上。我们看不见一棵枯树在阳光中生长着什么。它埋在地深处的根在向什么地方延伸。死亡以后的事情,我们不知道。
⑾一个人死了,我们把它搁过去——埋掉。我们在坟墓旁边往下活。活着活着,就会觉得不对劲。这条路是谁留下的,那件事谁做过了,这句话谁说过,那个女人谁爱过……
⑿我在村人中生活了几十年,什么事都经过了,再呆下去,也不会有啥新鲜事。剩下的几十年,我想在花草中度过,在虫鸟水土中度过。我不知道这样行不行,或许村里人会把我喊回去,让我娶个女人生养孩子。让我翻地,种下一年的麦子。他们不会让我闲下来,他们必做的事情,也必然是我的事情。他们不会知道,在我心中,这些事情早就结束了。
⒀如果我还有什么剩下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一棵草的事情,一粒虫的事情,一片云的事情。
⒁我在野地上还有十几天时间,也可能更长。我正好远离村人,做点自己的事情。
12.文中两次出现了“一粒虫”“一棵草”,请分别谈谈这组意象在两处的含义。(4分)
13.请赏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6分)
14.请概述本文的情感脉络。(4分)
15.有人称刘亮程的散文体现了“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请探究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
参考答案
12.第一次出现的含义是孤独、恐惧(强调“一粒虫”“一棵草”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第二次出现的含义是放任自己、自由地生长(强调“一粒虫”“一棵草”(植物)随意生长的自由、放任)。(每点2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结合着“一粒虫”“一棵草”所在的语句及语段内容,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写作目的角度理解作答。第一处强调“一粒虫”“一棵草”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第二处强调“一粒虫”“一棵草”(植物)随意生长的'自由、放任。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夸张、对比(2分),突出树的茂密、蓬勃(1分);联想想象(1分),猜测树起死回生的原因,引出下文作者像植物一样自我成长的愿望。(2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语句,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看见那个黑影又长大了一些。再看麦垛,似乎一夜间矮了许多”“一棵枯死的老树突然长出许多枝条和叶子”“我想这棵老树的某一条根,一定扎到了土地深处的一个旺水层”由这些语句可知,采用了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联想想象的手法,将树的茂密、蓬勃、起死回生的原因突出表现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首先写在野外劳动的生存恐惧,其次是一棵老树起死回生的喜悦,然后活干完后感觉到远离村人的恐惧、孤独,最后写打算远离村人的生活方式放任自己自由生活的豁然了悟。(每点1分)
【解析】文章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因为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而作品结构是文章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分析文章思路,首先要把握文章结构,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说通俗点,梳理文章思路就是弄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文章是怎样展开的。可抓关键语(起首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关键词语、提炼整合。本题可根据作者在情感上的变化进行概括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发现:刘亮程在野外的劳动中,从草垛、老树、虫、草、云身上得到启示,发现生活中的哲学。(2分)悲怀: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万物的细致体察、悲悯(同情、悲哀)(2分),乐世:又在这生活中寻找自我成长的乐观积极的力量,体现了摆脱束缚、自由生活的决心。(2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写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这一特色的。例如第5段“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作者通过对草垛、老树的感悟与启示,发现了生活的哲学。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具体语句,从悲怀和乐世的哲学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理解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两条狗
①父亲扔掉过一条杂毛黑狗。父亲不喜欢它,嫌它胆小,不凶猛,咬不过别人家的狗,经常背上少一块毛,滴着血,或瘸着一条腿哭丧着脸从外面跑回来。院子里来了生人,也不敢扑过去咬,站在狗洞前光吠两声,来人若捡个土块、拿根树条举一下,它便哭叫着钻进窝里,再不敢出来。
②这样的狗,连自己都保不住咋能看门呢?
③父亲有一次去50公里以外的柳湖地卖皮子,走时把狗装进麻袋,口子扎住扔到车上。他装了37张皮子,卖了38张的价。狗算了一张,活卖给皮店掌柜了。
④回来后父亲物色了一条小黄狗。我们都很喜欢这条狗,胖乎乎的,却非常机灵活泼。父亲一抱回来便给它剪了耳朵,剪成三角,像狼耳朵一样直立着。不然它的耳朵长大了耷下来会影响听觉。
⑤过了一个多月,我们都快把那条黑狗忘了。一天傍晚,我们正吃晚饭,它突然出现在院门口,瘦得皮包骨头,也不进来,嘴对着院门可怜地哭叫着。我们叫了几声,它才走进来,一头钻进父亲的腿中间,两只前爪抱住父亲的脚,汪汪地叫个不停。叫得人难受。母亲盛了一碗冷面条,倒在盆里给它吃。它已经饿得站立不稳了。
⑥从此我们家有了两条狗。黄狗稍长大些就开始欺负黑狗,它俩共用一个食盆,吃食时黑狗一向让着黄狗,到后来黄狗变得霸道,经常咬开黑狗,自己独吞。黑狗只有委琐地站在一旁,等黄狗走开了,吃点剩食,用舌把食盆添得干干净净。家里只有一个狗窝,被黄狗占了,黑狗夜夜躺在草垛上。进来生人,全是黄狗迎上去咬,没黑狗的份儿。一次院子里来了条野狗,和黄狗咬在一起,黑狗凑上去帮忙,没想到黄狗放开正咬着的野狗,回头反咬了黑狗一口,黑狗哭叫着跑开,黄狗才又和野狗死咬在一起,直到把野狗咬败,逃出院子。
⑦后来我们在院墙边的榆树下面给黑狗另搭了一个窝。喂食时也用一个破铁锨头盛着另给它吃。从那时起黑狗很少出窝。有时我们都把它忘记了,一连数天想不起它。夜里只听见黄狗的吠叫声。黑狗已经不再出声。这样过了两年,也许是三年,黑狗死掉了。死在了窝里。父亲说它老死了。我那时不知道怎样的死是老死。我想它是饿死的,或者寂寞死的。它常不出来,我们一忙起来有时也忘了给它喂食。
⑧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完全体味那条黑狗的晚年心境。我对它的死,尤其是临死前那两年的生活有一种难言的陌生。我想,到我老的时候,我会慢慢知道老是怎么回事,我会离一条老狗的生命更近一些,就像它临死前偶尔的一个黄昏,黑狗和我们同在一个墙根晒最后的太阳,黑狗卧在中间,我们坐在它旁边,背靠着墙。与它享受过同一缕阳光的我们,最后,也会一个一个地领受到同它一样的衰老与死亡,可是,无论怎样,我可能都不会知道我真正想知道的——对于它,一条在我们身边长大老死的`黑狗,在它的眼睛里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是怎样一种情景,我们就这样活着有没有意思。
12.概括文中两条狗的不同之处。(4分)
13.阅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我们叫了几声,它才走进来,一头钻进父亲的腿中间,两只前爪抱住父亲的脚,汪汪地叫个不停。(句中加点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⑵这样过了两年,也许是三年,黑狗死掉了。(“也许”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第⑥段画线处细节与黑狗最后的命运有何关联?请简要阐述。(3分)
15.结尾段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4分)
《两条狗》阅读答案
12.(4分)答案:黑狗:①胆小无用,委琐怯懦(常被欺侮),②被嫌弃忘记;黄狗:①机灵勇猛,霸道强悍,②讨人喜欢(各1分)
13.⑴ “才”知道主人嫌弃,却死活都要回到主人家,“一头钻进”,“叫个不停”表现出它重见主人时的亲热高兴,表现出黑狗的重情义,对主人不离不弃。(2分)
⑵ “也许”一词说明黑狗的存在没有得到大家关注,人们对它的生死漠不关心。(2分)
14.示例:黑狗帮助自家同伴,却被同伴嫌弃,不屑与它同伍,这使得后来我们“在院墙边的榆树下面给黑狗另搭了一个窝”。“喂食时也用一个破铁锨头盛着另给它吃”。两个“另”字也彻底的把黑狗从同类中隔离了出来,孤独寂寞,被人遗忘。这个细节推进了黑狗的悲剧命运。(对细节的理解1分,与下文的联系阐述2分。)
15.按层级给分:A.2分:只写到对黑狗的情感要素。示例:表达了作者对黑狗的同情与怜悯。B.3分:写到狗与人的关系,理解较浅表。示例:由黑狗的命运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衰老。表达了作者对待动物的平等思想和脉脉的温情。C.4分:能抓住关键词语对作者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的审视作解读。示例:尾段“我会离一条老狗的生命更近一些”,作者贴近老狗的生命来关怀生命的状态,体味衰老和孤寂,流露淡淡的哀愁,由狗及人,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文末作者想象从黑狗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表达了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深层思考。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11.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12.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13.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4分)
14.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示例: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2分)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2分)
1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运用鉴赏的能力。该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我的感情变化和感受。
答案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2分)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4分)
13.【解析】本题考查形象的含义、理解文章的能力。柴禾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首先要弄清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柴禾来象征家力;其次要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比如柴禾是生活物资,家的一部分。在其背后隐涵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答案示例:柴禾象征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等。(4分)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探究能力考查。本体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从形象、主题和结构等角度来谈理由。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应从形式和内容上去探究,立足文本,谈出理由较难。
示例:
重在写柴禾。(2分)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4分)
重在写人。(2分)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得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4分)
刘亮程
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 边,便走了。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 粒足够几代老鼠吃。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剩下的事将被搁在一边。
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下下一年还不来。
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 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
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
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终于有一天,再听不见了。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它们 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蛀空。然后房顶塌下来。
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
但要完全抹平这片土房子的痕迹,几乎是不可能。
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功夫;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
除了时间。
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时间再没有时间。
(选自《刘亮程文集》,略有删改)
20.请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3分)
答:
21.文章第3段“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中的“一切”指的`是什么?(2分)
答:
22.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赐文章第8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
23.请说说“时间再没有时间”这句话蕴含的复杂情感。(3分)
答:
24.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最大的事情”的内涵。(6分)
答:
20.(3分)内容上:通过描写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1分),表现出动物们自由鲜活的生存状态(1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不是我们的事情”,同时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做铺垫(1分)。
21.(2分)一切:①人类的活动,人们料理麦地,收割麦子(1分);②动物的活动,老鼠、鸟儿、 野鸡回到野地草棚、地边草垛(1分)。
22.(4分)运用细节(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2分),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将小草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复苏的场景(1分),表现了小草对人类的谨慎,对重回地面的欣喜以及顽强的生命力(1分)。
23.(3分)①拯救自然的急迫之情;②对自然被人类破坏的无奈;③对自然的悲悯与同情;④对自然被伤害而无法弥补的痛惜;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每点 1分,答出三点即可)
24.(6分)①消除人类破坏的痕迹,是自然最大的事情;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③人类破坏自然太久,尽快拯救自然,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④人类留给自然什么样的痕迹,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⑤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最大的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刘亮程《最初的铁匠》阅读答案
①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成家一年多了,有个不到一岁的儿子。吐尔洪说,他的孩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打铁了,教他好好上学,出来干别的去。吐尔洪说他当时就不愿学打铁,父亲却硬逼着他学。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他们家打了十几代铁了,还住在这些破烂房子里,他结婚时都没钱盖一间新房子。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订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的一把锤子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吐迪也是不愿跟父亲学打铁,没干几天就跑掉了。他嫌打铁锤太重,累死累活挥半天才挣几块钱,他想出去做买卖。父亲给了他一点钱,他买了一车西瓜,卸在街边叫卖。结果,西瓜一半是生的,卖不出去。生意做赔了,才又垂头丧气回到父亲的打铁炉旁。
③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我们不干这个干啥去。
④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儿子吐尔洪就没这么专注了,手里打着镰刀,心里不知道想着啥事情,眼睛东张西望。
⑤铁匠炉旁一天到晚围着人,有来买镰刀的,有闲的没事看打镰刀的。天冷了还是烤火的好地方,无家可归的人,冻极了就挨近铁匠炉,手伸进炉火里燎两下,又赶紧塞回袖筒赶路去了。
⑥麦收前常有来修镰刀的乡下人,一坐大半天。一把卖掉的镰刀,三五年后又回到铁匠炉前,用的豁豁牙牙,木把也松动了。铁匠举起镰刀,扫一眼就能认出这把是不是自己打的`。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修一把旧镰刀一两块钱,也有耍赖皮不给钱的,丢下一句好话就走了,三五年不见面,直到镰刀再次用坏。
⑦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过去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他们都能认出自己家族打制的镰刀。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每一代的印记都有所不同,一样的月牙形指甲印,在家族的每一个铁匠手里排出不同的形式。没有具体的图谱记载每一代祖先打出的印记是怎样的形式。这种简单的变化,过去几代人数百年后,肯定会有一个后代打在镰刀弯臂上的印记与某个祖先的完全一致,冥冥中他们叠合在一起。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⑧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工活,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那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架一个打铁炉,掌握火候,把一块铁打成镰刀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打铁人常年累月,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那种心理。通过一把镰刀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到头来真正失传的是这些东西。
⑨吐尔洪·吐迪家的铁匠铺,还会一年一年敲打下去。打到他跟父亲一样的年岁还有几十年时间呢,到那时不知生活变成什么样子。他是否会像父亲一样,虽然自己当初不愿学打铁,却又硬逼着儿子去学这门累人的笨重手艺。在这段漫长的铁匠生涯中,一个人的想法或许会渐渐地变得跟祖先一样古老。不管过去多少年,社会怎样变革,我们总会在一生的某个时期,跟远在时光那头的祖先们,想到一起。
⑩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事了。那片田野还会一年一年地生长麦子,每家每户的一小畦麦地,还要用镰刀去收割。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
(1)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④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①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投入、专注、胸有成竹的特点;同时,比喻也暗合他的工作,十分巧妙。
②“扔进”“烧红”“修刃”“淬火”,一系列动词使用精练、连贯,生动地再现了吐迪家修旧镰刀的过程,表现了吐迪家打铁技艺的纯熟。
(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段文字描写了吐迪家铁匠铺的环境,这里既是打铁、买卖的地方,也是人们休闲、歇脚、取暖的地方,透露出浓浓的人情味。②为下文做铺垫,烘托了本文的主题。
(3)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渐渐过时、褪色、被人淡忘。②但是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所体现出的专注、精细、慢调、有人情味的特点永远不会消失。
(4)文章结尾说“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事了”。你认为吐尔洪会不会把祖传的打铁的手艺再往下传?试作探究。(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会。①吐迪家是一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世家,不会轻易让它失传。②田野里的麦子需要镰刀收割,吐迪家的镰刀最受欢迎。③一代一代的打铁人通过一把镰刀获得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④这种传统手工业和生活方式具有永恒的魅力。
(2)不会。①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②吐尔洪要他的孩子好好上学,坚决不让他长大后再打铁。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打铁手艺渐渐淘汰。④文章的题目是“最后的铁匠”。
木匠刨师傅现代文阅读答案
刨师傅来自江西。时隔20多年了,当年刨师傅巧手建造的木瓦屋早已被钢筋水泥房替代,父辈一代还常常想起他的手艺,想起他的憨笑,想起他在村里修建屋呀仓呀桥呀庙呀时的点点滴滴。
叔公说,刨师傅不姓刨,姓曹,第一次到村里做木工时,才20出头,做工细,手头快,尤其刨得一手好板花。在老家的客家方言里,刨和曹,音相近,于是大家都叫他刨师傅。他也热情地应。
说来遗憾,村里人至今不知道刨师傅究竟是江西哪里人,甚至他的真名是什么,也没人说得出。叫不出名并不意味着感情不深。刨师傅手艺好,人品好,做事从不偷懒,这就让乡亲们感到足够了,压根儿也没有想过去探究人家的确切名字和住址。那时,做木工活儿,2块钱一天,好多个年头后才升到8块一天。随着手头一年年好转,勤快的村里人开始添置谷仓、家具,木工活儿做不完。其间,有不少木匠师傅到村里找活干,大家总觉得比不上刨师傅,宁愿推延些时间,也要等着刨师傅。
刨师傅早睡早起,每天天一亮就起床磨斧修锯磨铁刨,然后利索开工。午饭后,稍稍坐着打个盹儿,又开始干活。村里人过意不去,劝他不要那么卖力,只要按乡亲们下地农作的时间出工就可以了。他说,没事,习惯了。有时下了工,乡亲带着坏了的锄头柄、犁耙柄找他,他也总是一忙就到夜深。尽管如此,第二天,他又早早出工了。
我5岁上小学那年,刨师傅正为我家搭盖牛栏。父亲请他为我做个文具盒。他十分乐意地接了活儿,花整整一天为我做了个用抽屉推拉的精巧木盒。年底结算工钱时,无论父亲如何塞,刨师傅也坚决不收这一天的工钱。他说,他不识字,看到娃子上学就羡慕,能为娃子做点事,花点力气,值。那笔盒,我一直用到读初三那年。
有一年夏天,一个中年人急匆匆翻山越岭进村。那是刨师傅的老乡,刚从江西出来,他带来消息,刨师傅的女儿在家得了重病,要一大笔钱医治,家人急等他回家。刨师傅抱头号啕大哭。那天,他正给我叔公做事。他找到叔公,说这些家具只做到一半,你能找到合适的师傅就叫合适的师傅做,如果等我,可能要搁置些时日,具体要等多长还说不清楚,所做的20多天就不要算工钱了,很对不起。消息传遍小村,村民连夜有钱的借钱,没现金的甚至翻箱倒柜拿出家里值钱的银元、首饰,为刨师傅凑了上千元。
眨眼已是第二年春天。原本刨师傅每年都是过了正月就出来,可他过了3月也还没来。夏天过去了,还没来。心细的叔公给刨师傅放在家里的铁锯,抹了防锈油。次年春天,刨师傅依旧没有出来。有村民说,刨师傅不会来了,把他的工具卖了吧。也有人提议,写封信给他。这时,大家才发现竟不知他的名字和地址。还是叔公有耐心,他劝大家不要门缝里瞧人把人给看扁了,再等等吧。
果真,第三年春天,刨师傅来了,带着因恶性肿瘤截去右肢的6岁宝贝女儿英子。他没有带现金出来还大家。他说,只能慢慢还了,家里欠下的债务不止村里这些。
他继续为叔公做家具,工钱还按两年前的5块钱算。英子吃住在叔公家,每天1块钱伙食费另付。叔公说,工价已涨到8块了,你按8块算吧,我们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为此,刨师傅十分坚决:那时就是5块一天,是我给耽搁的事,你没有怪我,我怎么还能多收你钱呢?几番讨价还价,刨师傅才勉强同意折中算。
到后一年8月,刨师傅借的钱还清了。出村那一天,村中老少都去送他,送了一道又一道山梁。但时至今日,令我们这些后辈依旧不解的是,既然情谊那么深,为什么不问问人家住址呢?
对此,叔公摇摇头,留下意味深长的一丝遗憾:嗨,那时,一年到头去趟小镇都十分难得,村里没有一个人去过一次县城,更别说远在天边的省城了。人家刨师傅是另外一个省的,离我们应该有十万八千里吧,问了也白问。
1.木匠刨师傅是个怎样的人?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村尾艄公庙精美的木雕窗花,村头观音桥没用一钉一铆的丹楹刻桷,村后李氏祖厝气势恢宏的`碧瓦朱甍,无不让人惊叹他的手艺。
(2)到后一年8月,刨师傅借的钱还清了。出村那一天,村中老少都去送他,送了一道又一道山梁。
3.文中多次提到不知道刨师傅究竟是江西哪里人,甚至他的真名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描述。
4.文章结尾叔公说的那句话,作者为什么会认为留下意味深长的一丝遗憾?请联系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课外阅读《木匠刨师傅》练习和答案由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1.刨师傅是个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勤劳肯干、不图钱财、待人热情、勤快的人。
2.(1)通过排比句,把木雕作品写的极其生动侧面写出了刨师傅的手艺高超。
(2)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村中老少送刨师傅,衬托了刨师傅待人好、人缘好的品质。
3.写不知道他是哪里人,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名是什么,作用是突出表现手艺高超是重要的,至于是哪里人、叫什么并不重要。
4.作者之所以留下遗憾,就是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地址是多少最重要的是像这种手艺高强又不图钱财的好人很难找到了。
阅读小说独特答题模式
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说主题:通过__人的__事,歌颂了(批判了)__的精神(社会现象)
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 刘亮程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