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给大家分享太宗教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共含12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enchangshe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太宗教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
太宗教子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教诲晓喻)。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②艰难,皆出人力,不夺③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⑤所言,可以自鉴。”不
注:①世子:即太子。②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③夺:抢占。④黎庶:百姓。⑤傅说:人名,商王时名相。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太宗谓侍臣曰 (2)见其临食将饭
(3)尔方为人主 (4)可以自鉴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其”与“见其乘舟”中“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B.其一犬坐于前
C.其如土石何?D.择其善者而从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
(2)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小题4:太宗教育儿子,从生活的小事设问,引出治国的大道理,避免了空洞说教。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3分)
生活小事情
治国大道理
吃饭
提倡节俭
①
乘舟
②
休息
③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告诉、对……说(2)面对(3)刚刚(4)借鉴(照镜子)
小题1:(2分)D
小题1:(4分)(1)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喻。
(2)做君主的虽然(即使)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言就可以圣明。
小题1:(3分)乘马:提倡休养生息。乘舟:体恤百姓(对百姓施行仁政)。休息:善于纳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D中与例句二者都是“代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太宗教子》阅读答案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教诲晓喻)。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②艰难,皆出人力,不夺③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⑤所言,可以自鉴。”
注:①世子:即太子。②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③夺:抢占。④黎庶:百姓。⑤傅说:人名,商王时名相。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太宗谓侍臣曰 (2)见其临食将饭
(3)尔方为人主 (4)可以自鉴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见其乘舟”中“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如土石何? D.择其善者而从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
(2)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14.太宗教育儿子,从生活的小事设问,引出治国的大道理,避免了空洞说教。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3分)
生活小事情
治国大道理
吃饭
提倡节俭
①
乘舟
②
休息
③
参考答案:请注明:“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11.(4分)告诉、对……说(2)面对(3)刚刚(4)借鉴(照镜子)
12.(2分)D
13.(4分)(1)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喻。
(2)做君主的虽然(即使)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言就可以圣明。14.(3分)乘马:提倡休养生息。乘舟:体恤百姓(对百姓施行仁政)。休息:善于纳谏。
太宗教子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太宗教子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教诲晓喻)。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②艰难,皆出人力,不夺③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⑤所言,可以自鉴。”
注:①世子:即太子。②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③夺:抢占。④黎庶:百姓。⑤傅说:人名,商王时名相。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太宗谓侍臣曰 (2)见其临食将饭
(3)尔方为人主 (4)可以自鉴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见其乘舟”中“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如土石何? D.择其善者而从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
(2)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14.太宗教育儿子,从生活的.小事设问,引出治国的大道理,避免了空洞说教。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3分)
生活小事情
治国大道理
吃饭
提倡节俭
①
乘舟
②
休息
③
参考答案:
11.(4分)告诉、对……说(2)面对(3)刚刚(4)借鉴(照镜子)12.(2分)D13.(4分)(1)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喻。(2)做君主的虽然(即使)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言就可以圣明。14.(3分)乘马:提倡休养生息。乘舟:体恤百姓(对百姓施行仁政)。休息:善于纳谏。
译文: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有胎教世子的说法,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见他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努力务农,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常有这样的饭吃。’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怎样来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是能够替人代劳的东西,要使他既劳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尽气力,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惧!’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作为鉴戒。”
太宗教子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教诲晓喻)。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②艰难,皆出人力,不夺③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⑤所言,可以自鉴。”不
注:①世子:即太子。②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③夺:抢占。④黎庶:百姓。⑤傅说:人名,商王时名相。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太宗谓侍臣曰 (2)见其临食将饭
(3)尔方为人主 (4)可以自鉴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其”与“见其乘舟”中“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B.其一犬坐于前
C.其如土石何?D.择其善者而从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
(2)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小题4:太宗教育儿子,从生活的小事设问,引出治国的大道理,避免了空洞说教。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3分)
生活小事情
治国大道理
吃饭
提倡节俭
①
乘舟
②
休息
③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告诉、对……说(2)面对(3)刚刚(4)借鉴(照镜子)
小题1:(2分)D
小题1:(4分)(1)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喻。
(2)做君主的虽然(即使)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言就可以圣明。
小题1:(3分)乘马:提倡休养生息。乘舟:体恤百姓(对百姓施行仁政)。休息:善于纳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D中与例句二者都是“代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太宗骏马阅读附答案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必轻吾国/尔罪三也。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2.下面几句中的“之”与“皆布衣之士也”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怅恨久之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1) 易:交换
(2) 错:通“措”
(3) 怫然:盛怒的样子
(4) 是:这样
2. C
3.(1)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是小看我吗?
(2)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太宗出征文言文阅读答案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次定州( ) (2)死无所恨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3.选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2分)
4.从太宗对待出征将士的'行为中,你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王?(3分)
参考答案:
1.(2分) (1)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遗憾
2.(3分)因此将士们没有不高兴地愿意跟从的。(或意译: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随驾出征的。) (是以、莫译错一个扣1分)
3. (2分)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2分,答对一点不得分)
4. (3分)宽厚仁爱,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驻扎在定州,只要有士兵到来,太宗都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他们,当时有一个随从的士兵病重,不能进见。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前,询问他的病情,下令州县的医官给他好好治疗。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跟随太宗出征的。等到大军回师驻扎柳城,又诏令收集前后阵亡将士的骸骨,设太牢隆重祭奠。太宗亲临祭祀,为死者哀悼痛哭,全军将士无不落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件事情告诉阵亡者的父母,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丧致哀,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仔细阅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高中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2.找出阅读材料中的“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高中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句子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3、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4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5、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②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③清慎,既就外傅④,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⑤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⑥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①日者:以占侯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 B. 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
C. 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 D. 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嗜读书,束于贫 货恶其弃于地也
D. 仕不足以匡君福民 诚宜开张圣呼,以光先帝遗德
3.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②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4.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D
2.B D
3.①②
4.许衡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且胸有大志。许衡抄书而读,又善于思考提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来源:教改先锋网]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 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委而去之 (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是以善为国者 ( ) ④必先富民 ( )
10.下列句 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
12.理解填空 。(3分)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参考答案:
9.①委:放弃 ②域:限制 ③为:治理 ④富:使 富裕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10.B
评分。选对得2分。
11.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2.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施仁政 富民。
评分:每空1分,共3分。
两篇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
16.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自比于管仲。 采贤俊于岩穴。
B.先主器之。 君吴、楚之士。
C.而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D. 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18.解释句中加点词。
⑴凡三往,乃见。( ) ⑵先主遂诣亮。( )
⑶欲信大义于天下。( )⑷昔武王伐纣。( )
19.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21.刘备为求贤而 (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 。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
,傅说举于 ,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 。
【参考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17分)
16.(2分)汉 室 倾 颓 / 奸 臣 窃 命 / 主 上 蒙 尘
17.(2分)D
18.(4分)(1)总共 (2)拜访 (3)通“伸”,伸张 (4)讨伐,征讨
19.(2分)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20.(2分)B
21.(5分)三顾茅庐 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原文或现代汉语均可) 百里奚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两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每空0.5分,共3分)
(1)略无阙处 ( ) (2)虽乘奔御风 ( )
(3)负势竞上 ( ) (4)望峰息心 ( )
(5)经纶世务 ( ) (6) 猛浪若奔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2分,共6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
【小题3】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每空一分,共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小题4】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感情不一,说说具体有什么不同。 (4分)
【小题5】选取富春江或者三峡之美写一段导游词。(4分 )(不少于50字)
答案
【小题1】(各0.5分,共3分)
(1)同“缺”,缺口或缺失 (2)即使
(3)凭依 (4)使……平息
(5)经营治理 (6)奔马或飞奔的马
【小题2】(每句2分,共6分)
(1)即使乘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江水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乐趣
(3)(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
【小题3】(每空1分,共3分)
清、急 萧瑟凄清
【小题4】(共4分)
《与朱元思书》 中反映出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同时也含有避世归隐的想法。(3分)
《三峡》一文中通过描写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5】(4分)略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阙”这里是通假字现象;“息”为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此处注意“奔”“疾”“良”“轩邈”等重点词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这里学生应理解作者写出山水的怎样特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
试题分析: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选自《三峡》)
【乙】六里, 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隐天蔽日:__ __(2)或王命急宣:__ __ (3)有峰东环而下:__ __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渡一溪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
C.与对崖骈突如门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D.上耸下削 ?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小题5: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遮藏(2)宣布,传达(3)环绕
小题2:B
小题3:(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小题4: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
小题5: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
小题1:
试题分析:“隐天蔽日”的“蔽”是遮藏的意思,“或王命急宣”的“宣”是宣布、传达的意思,“有峰东环而下”的`“环”是环绕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一、之、突、上”的意义和用法,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方法是: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A中“渡一溪”“而或长烟一空”中“一”分别是表数量和全的意思。B“即清碧之下流也”“水陆草木之花”中“之”意思都是的。C“与对崖骈突如门”“隳突乎南北”分别是凸出和横行、骚扰的意思。D“上耸下削”中“上”是上面的意思,“上书谏寡人者”是呈上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自、略、阙、乃、西、入峡”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规律: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小题4:
试题分析: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这些方法,可以划分为: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类题型,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找出原文语句进行回答。寻找原文的方法是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一字一字去寻找。如果考生仔细阅读原文,不难找出,以上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分别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和“溪破其中出”。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恒( ) 谏( ) 轻( ) 益( )
2、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4、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5、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49
1、恒:常常,平常 谏:进谏,规劝 轻:轻视、瞧不起 益:帮助、好处
2、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3、让国君因为马的缘故杀人,百姓听说了这件事,一定会抱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
4、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5、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太宗纳谏真正的用意是让太宗知道杀了养马人会失民心,让诸侯看不起,阻止太宗杀养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