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复习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adakao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中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共含8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adaka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复习

篇1:高中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复习

高中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复习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7、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10、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

四、词类活用

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②今义:尽情)

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②今义:认为)

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篇2:高三文言文复习之《谏太宗十思疏》

高三文言文复习之《谏太宗十思疏》

一有效教学设想:

总原则:力求明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两篇古文系高一第二册第四单元第1、2课,本堂课系高三复习课,为让学生在宝贵的时间里学有所得,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迎考古文复习课设计遵循以下思想: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让学生明确高考要求,复习要有的放失,以提高复习效益,高三文言文复习之《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难点是翻译重要句子和评价文章的主旨。通过对重难点的突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科学的学法,教学中要应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寻找和积累相关知识点,养成自主、质疑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二教具:Powerpoint课件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投影课题、导入新课。

文言文复习有感

钟斌

古圣先贤传美名

文辞歌赋灿如星

明了考纲夯基础

厚积精练任我行

(二):古圣先贤传美名---关于作家作品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三文言文复习之《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2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5、文体特点,

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

亦称“四六文”。

特点:(1).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三):文辞歌赋灿如星-----关于鉴赏评价

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

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前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萧绎《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四):明了考纲夯基础

介绍04考试说明及历年高考试题回放

高考要求:

1.理解B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经过一再简化,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

篇3:文言文复习之《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

文言文复习之《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

一有效教学设想:

总原则:力求明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两篇古文系高一第二册第四单元第1、2课,本堂课系高三复习课,为让学生在宝贵的时间里学有所得,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迎考古文复习课设计遵循以下思想: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让学生明确高考要求,复习要有的放失,以提高复习效益。

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难点是翻译重要句子和评价文章的主旨。通过对重难点的突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科学的学法,教学中要应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寻找和积累相关知识点,养成自主、质疑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二教具:Powerpoint.课件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投影课题、导入新课。

文言文复习有感

钟斌

古圣先贤传美名

文辞歌赋灿如星

明了考纲夯基础

厚积精练任我行

(二):古圣先贤传美名---关于作家作品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5、文体特点,

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

亦称“四六文”。

特点:(1).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三):文辞歌赋灿如星-----关于鉴赏评价

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

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前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萧绎《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四):明了考纲夯基础

介绍04考试说明及历年高考.试题回放

高考要求:

1.理解B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经过一再简化,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另: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高考.试题回放:运筹帷幄之中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参考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2)云销雨霁,。,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一、复习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让学生自主合作,寻找文中有关以上方面的知识点。温故知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

1请找出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1、整理、积累、质疑、解惑。

2、老师选讲“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当堂练习。

一词多义

安1既来之,则安之

2居安思危()

3则思知止以安人

善1择善而从之()2素善留侯张良()3善始者实繁()4善假于物也(

固1必固其根本()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居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3居庙堂之高()4深居简出(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值得贪图的东西

(三)形容词活用:1、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帝王的大位

不念居安思危,借奢以俭.安乐的环境危难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说别人坏话的人奸恶的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

动词的意动用法:乐盘游以……为乐

练习

襟三江而带五湖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川泽纡其骇瞩

屈贾宜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徐儒下陈蕃之榻

俊采星弛

宾主尽东南之美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目吴会于云间

二对联练习(高考新要求)。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分享:

魏征得宠进谏言安危白首忠心感天地王勃失意赋辞忘忧乐青云壮志惊鬼神

(五):厚积精练任我行------授之以渔:学会不如会学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四步文言文复习法”:

①读:重读明大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甚至少读两遍;理解内容,参照提示,把握住文章;研读揣情感,由感知到深入理解。

②说:说意思,能疏通全文之意;说主旨,能把主要内容、中心、情感讲明白;说疑问,不解处一定摆出来,否则不会真明白。③点:.总结知识点。特殊字音、重要词义、重要句式、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学常识、词类活用等等,打破课、单元界限、分门别类列表归纳。

④练:反复背诵练记忆,多遍演题练能力

轻松一刻:欣赏图片

篇4: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望国 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释

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简:选拔。

37、效:献出。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衍生成语

居安思危:居,是处于,处在的意思;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载,承载;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戒奢以俭:戒,戒除;奢,奢侈;俭,节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篇5:《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鉴赏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鉴赏

第一段: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

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注释: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第三段:

原文:君人者,诚能见可欲23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24则思知止以安人25,念高危26则思谦冲而自牧2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28,乐盘游29则思三驱30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31,虑壅蔽32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33则思正身以黜恶3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35,简36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37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38之寿,鸣琴垂拱39,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40之大道哉!

注释: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简:选拔。 37、效:献出。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翻译: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篇6: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唐代: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望国 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赏析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 ,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观止》评价: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德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文章第—段即开宗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并从“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从用人,纳谏,赏罚,多方来讲、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是它的根系牢固;想要河流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多聚积道德仁义。

篇7:《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

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 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 能:有才能的人。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⑤ 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五、句法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六.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七、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篇8:《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试题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试题

一、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浚( )源 塞( )源 载( )舟 壅( )蔽 谬( )赏

二、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1、振之以威怒( ) 2、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形 ( )

三、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

6、凡百元首 古义: 今义: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 )

4、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

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 )

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

7、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

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

10、宏兹九德 ( )

11、居安思危 ( )

13、择善而从之 ( )

14、简 能而任之 ( )

15、鸣琴垂拱 ( )

16、何必劳神苦思 ( )

五、解释下面加点的虚词:

盖: 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3.克终者盖寡 ( ) 4.盖叙事之体,其别有四( )

则: 1.即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2.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 )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 2.必竭诚以待下( )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 4.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

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6.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7.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10.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1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六、读课文,选出正确的选项

(1)解释重点实词:

克终者盖寡 ( ) A克服 B能够 C攻克

善始者实繁 ( ) A多 B繁荣 C茂盛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A作为 B动作 C建造,兴建

人君当神器之重( ) A应当 B当作 C主持,掌握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七、翻译下列句子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2).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4).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5)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译:

(6)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八、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 ,则智者,勇者 , , ,君臣无事

4.,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

5. 忧懈怠,;虑壅蔽,;想谗邪,

6.魏征(580—643),字,唐太宗封之为,文集有疏是的一种专用文体

九、积累与课文有关成语,并释义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垂拱而治 文武并用

知足常乐 恃才傲物

择善而从

《谏太宗十思书》复习学案答案

一、浚(jùn)源 塞(sè)源 载(zài)舟 壅(yōng)蔽 谬(miù)赏

二、1. 通“震”,威吓 2. 通“毋”,不要

三、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部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思 今义:骄傲 尽情

6、凡百元首 古义:帝王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四、词类活用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

4、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

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

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形容词作名词,重要职权; 重要地位 )

7、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形容词用作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人 )

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

9、宏兹九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宏大 )

10、居安思危 (安、危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

11、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

12、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

13、鸣琴垂拱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 )

14、何必劳神苦思 (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劳累, 使……辛苦 )

五、

盖:1.副词,大概(是因为); 2. 连词,表原因

3.副词,大概; 4.句首发语词

则:1.连词,于是,就; 2.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3.连词,那么; 4.连词,转折,却;

5.能,可以,用在对比句中 6.表判断,就是

以:1.连词,表目的,来 2.连词,表目的或修饰(“竭诚”是“待下”的方式

3.介词,用 4.连词,因为 5.动词,行,用

6.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译为“来” 7.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

8.因为 9.以致 10认为 11.按照

六、(1)B A C C (2)B (3) A

七.(1)见到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克制自己

(2)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在百水之下,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

(3)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4)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5)我听说过,想要树木生长得高大,就一定要稳固它的根

(6)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7)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八、1——5略 6. 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九、略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

语文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的原文和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翻译

第二册谏太宗十思书

太宗初即位文言文及翻译

太宗教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高中《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三峡》文言文复习

高中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复习(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复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