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太宗初即位文言文及翻译(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十里长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太宗初即位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①。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②。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注释
①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尧知道儿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所以将帝位传给了舜。舜之子商均亦不肖,舜就将帝位传给了禹。
②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管叔名鲜,蔡叔名度,都是文王的儿子。后因挟商纣之子武庚作乱,周公便杀了管叔,流放了蔡叔。
译文
唐太宗刚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从前诸葛孔明,只是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的心就像秤那样公平,不能因人而轻重有别’。何况我如今治理一个泱泱大国呢?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旧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太宗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学右军②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③,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④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
【注释】
①太宗朝:指宋太宗执政时期。
②右军:王羲之因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人们称他为“王右军”。
③笔札:书法。 ④遽:立刻,马上。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太宗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习书法,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有一次,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太宗规劝的成果。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其实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的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
二、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多余。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要求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中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体现“信”和“达”。
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所写的文章。以下是太宗罢朝的文言文翻译,一起来了解吧。
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上乃悦。
注释
1、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2、会:定要
3、田舍汉:乡巴佬,这里指魏征。
4、太宗:指李世民。
5、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6、触忤:亦作“触迕”,迕,逆;触,触犯
7、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8、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感到难堪(窝火)。
9、具:穿戴
10、是:这样
11、岂:难道
12、过:难道
13、若是:这样
14、故:因此
15、得:能够,可以
16、安:怎么
翻译
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冒犯陛下了?”太宗说:“难道有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让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妾身(因您的恩宠)幸运地掌管后宫,怎么敢不来祝贺你呢?”太宗才转怒为喜。
寓意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魏征和文德皇后十分正直。在我们生活中,就是缺少像魏征一样能够直言不讳的人。所以太宗便在魏征死之时咏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
人物简介
李世民(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1月28日[1]【一说51月23日[2]】-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3]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4]
文德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公元63月15日—公元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1],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母亲高氏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后嫁予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崩,葬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2]。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六月,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3]。尝著有《女则》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4]
魏徵魏征(历史人物)一般指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人(一说邢台市巨鹿县人,一说是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人[1-2]),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魏徵所上 《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太宗试贿文言文翻译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译文
唐太宗担心官吏受贿,秘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贿,以试验其是否受贿。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要杀他。民部尚书裴矩提出:“作为官吏,受贿当死。然而陛下派人送给他,他却接受了,这就是陷害别人,恐怕不符合以德教化、以礼规范行为的准则吧!”唐太宗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对他们说:“裴矩公开力争,不当面服从,倘若每件事情都这样,又怎么会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太宗论盗的字词解释:
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哂:讥笑
不暇:顾不上。
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海内升平:古人认为中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中国境内为海内。升平,太平。
外户:使门向外开,也就是不闭门的意思。户,门。
或:有人。
去:去掉
轻:减轻
安:怎么能,何必
切:逼迫
路不拾遗:路人不捡别人掉落的东西
商旅野宿: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论:议论
为:作为
.故:所以,因此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练习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共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①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②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百姓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③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④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问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释】①处分,安排职务。 ②君:统治,主宰。③被:遍及。 ④堪:胜任。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
B故知君人者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C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D百姓人力已奉于上 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1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译文:
12.太宗认为用人的“至公之道”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太宗纳谏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太宗纳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①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②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③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④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⑤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⑥?“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6)庶事(7)相启沃,极有利益尔。”(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
1:平常
2:从前,以前
3:列举(罪状或过失)
4:轻视;看不起。
5:取消;解除。
6:曾经
7: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阅读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3分)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4分)
(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恒于宫中养饲 恒:常常,平常 B.皇后谏曰 谏:进谏,规劝
C.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轻:轻视、瞧不起 D.极有利益尔 益:增加
(4)请将文章画线句子“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5)这个故事中,太宗和皇后形象特点分别是怎样?(2分)
参考答案
1、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注意。
2、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3 (2分)D【解析:“益”应为“帮助、好处”】
4 (3分)让国君因为马的缘故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会抱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关键词“使”“以”“闻”“之”译对2分,句意通顺1分】
5 (2分)太宗知错即改,善于纳谏;皇后体恤下属,善于进谏。
翻译: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非常生气,要杀那位养马的官人。皇后劝谏说:“以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 我,确实很有益的。”
《太宗出征》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太宗出征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次定州( ) (2)死无所恨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3.选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2分)
4.从太宗对待出征将士的行为中,你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王?(3分)
参考答案:
1.(2分) (1)驻扎(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遗憾
2.(3分)因此将士们没有不高兴地愿意跟从的。(或意译: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随驾出征的。) (“是以”、“莫”译错一个扣1分)
3. (2分)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2分,答对一点不得分)
4. (3分)宽厚仁爱,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驻扎在定州,只要有士兵到来,太宗都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他们,当时有一个随从的.士兵病重,不能进见。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前,询问他的病情,下令州县的医官给他好好治疗。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愿跟随太宗出征的。等到大军回师驻扎柳城,又诏令收集前后阵亡将士的骸骨,设太牢隆重祭奠。太宗亲临祭祀,为死者哀悼痛哭,全军将士无不落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件事情告诉阵亡者的父母,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丧致哀,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太宗亲征辽东,攻打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