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良民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共含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良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篇1:《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1、文体知识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

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 的气势,叫做“文赋”。《赤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 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解读《赤壁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篇2:《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壬戌之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 。少焉, ,徘徊于斗牛之间。 ,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然。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之。 :“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 。”客有吹洞箫者, 。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月明星稀,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东望武昌, ,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 ,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樽以相属。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且夫天地之间, 。苟非吾之所有,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取之无禁,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客喜而笑, 。肴核既尽, 。相与枕藉乎舟中, 。

篇3:《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七月既望, 。清风徐来, 。举酒属客 , ,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于是饮酒乐甚, 。歌曰:“ ,击空明兮溯流光。 ,望美人兮天一方。” ,倚歌而和之。 ,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 。舞幽壑之潜蛟, 。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客曰:“‘ ,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 ,山川相缪,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下江陵,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

苏子曰:“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洗盏更酌。 ,杯盘狼籍。 ,不知东方之既白。

篇4:《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一)给加点字注音

壬戌( , ) 举酒属客( ) 一苇( ) 窈( )窕( ) 冯( )虚御( )风 扣舷( ) 桂棹( ) 溯( ) 嫠( )妇 袅袅( ) 不绝如缕( ) 愀然( ) 潜蛟( , ) 和之( ) 挟( ) 山川相缪( ) 舳舻( , ) 旌旗( )酾酒( ) 横槊( ) 渔樵( ) 江渚( ) 麋鹿( ) 匏尊( ) 蜉蝣( , ) 粟( ) 须臾( ) 愀然( ) 枕藉( ) 洗盏( ) 更酌( ) 肴核( ) 杯盘狼籍(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乘

2、杯盘狼籍 也写作“狼藉”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 这里指劝人喝酒

3、徘徊于斗牛之间 移动

4、纵一苇之所如 纵:任凭;如:往。

5、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驾驭

7、桂棹兮兰桨 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8、击空明兮溯流光 逆流而上

9、倚歌而和之 依循;唱和

10、其声呜呜然 …… 的声音

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12、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

13、正襟危坐 危:正

14、山川相缪 缭绕,盘绕

15、方其破荆州 当

16、下江陵 攻下

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斟酒

18、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江中的小舟

20、举匏樽以相属 酒杯;劝酒

21、哀吾生之须臾 时间短暂

22、知不可乎骤得 数得;屡次得到

2 3、托遗响于悲风 余音,指箫声

24、盈虚者如彼, 满;缺

25、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

26、相与枕藉乎舟中 (互相)枕着垫着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使……起舞,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形容—动,攻破;名—状,向东行进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6、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把……作为伴侣,把……作为朋友

(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句)

苏轼和客人在赤壁山下泛舟游览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定语后置句)

有吹洞箫的宾客,依照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唱和节拍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苏轼容色改变的样子,整理衣襟端坐,询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宾短语后置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6.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而现在在哪里呢?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介宾短语后置句)

在小船中,互相枕着垫着睡着了,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演出白色了。

篇5:高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陈情表》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陈情表》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陈情表》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一、文学常识:

李密(224-287 )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西晋 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李密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愁 )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 的'样 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

三、解释加点词语

1、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 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改变)

4、门衰祚薄(福分)

5、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9、寻蒙国恩(不久)

10、则刘病日笃(病重)

11、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四、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 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9、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0、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1、之: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助词,的。)

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五、词类活用

1、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 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远行)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六、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

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 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 ②今义:身心劳苦)

七、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4、且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篇6: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

《师说》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 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 ) 解惑( ) 愚笨( ) 乐师( ) 阿谀( ) 郯子( ) 苌弘( ) 师襄( ) 老聃( ) 李潘( ) 经传( ) 或不焉( ) 嘉( ) 贻( ) 句读( ) 读书( ) 嗟乎( ) 长幼(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③吾师道也:(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⑤吾从而师之:( )

⑥则耻师:( )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 )

⑵【之】

①择师而教之:( )

②郯子之徒:( )

③古之学者:( )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⑤句读之不知:(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⑶【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⑦其可怪也欤:( )

⑷【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⑸【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

⑹【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

②生乎吾前:( )

③固先乎吾:( )

⑺【于】

①耻学于师:( )

②其皆出于此乎?( )

③于其身也:( )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⑤不拘于时:( )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师者,所以传 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 ,翻译: )

⑵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 ,翻译: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吾从而师之:(活用: 翻译: )

②吾师道也(活用: 翻译: )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 翻译: )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 翻译: )

(活用: 翻译: )

⑤则耻师焉:(活用: 翻译: )

⑥小学而大遗:(活用: 翻译: )

⑦孔子师郯子:(活用: 翻译: )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 今义: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 今义: )

③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 今义: )

④无贵无贱

无(古义: 今义: )

⑤句读之不知

读(古义: 今义: )

⑥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义: 今义: )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义: 今义: )

⑧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古义: 今义: )

⑨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 今义: )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句读之不知(句式类型: )

②惑之不解(句式类型: )

③不拘于时(句式类型: )

④学于余(句式类型: )

⑤耻学于师(句式类型: )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 )

⑦不必贤于弟子(句式类型: )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类型: )

《师说》

(一)给下列词注音:

Shu hu ú uè ú tán cháng xiā ng dān pán zhuàn fǒu  iā í du dú iē zhǎng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名词,老师) ②(名词,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③(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动词,从师) ⑤(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动词 拜师) ⑦(名词 老师) ⑧(名词 军队)

⑵【之】 ①(代词,指代人) ②(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结构助词,不译)  ⑤(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代词,代六艺经传)

⑶【其】  ①(人称代词,他)  ②(指示代词,那些 ) ③(人称代词,他们 )④(人称代词,他的)  ⑤(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⑷【惑】 ①(名词,疑难问题) ②(形容词,糊涂)

⑸【道】 ①(名词,道理) ②(名词,风尚) ③(名词,道路、途径)

⑹【乎】 ①(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介词,相 当于“于”) ③(介词,相当于“于”)

⑺【于】 ①(介词,向) ②(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受:通“授”,教授 )

⑵(不:通“否”,表否定)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 用现象,并解释:

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③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④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⑤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⑥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⑦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④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⑤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⑥小学----古:学习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⑦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⑧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⑨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宾语前置 ②宾语前置 ③被动 ④状语后置 ⑤状语后置 ⑥判断句 ⑦状语后置⑧状语后置

5   O

篇7:高考语文赤壁赋第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赤壁赋第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参考

高一语文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难点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赤壁赋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逍遥游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四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

小学四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