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想吃镜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共含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想吃镜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篇1: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3)菱铁矿(FeCO3)。

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5、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1)升温。

(2)加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

(1)硫酸铜晶体;

(2)氢氧化铜沉淀;

(3)硫酸铜溶液。

1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1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

(3)不尝药品的味道。

初中化学中考必背知识点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

一、化学式的意义: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的意义

【注意】化学式前一旦有数字,就不能表示物质和组成元素,失去了宏观意义,只具有微观意义。

例如:在2H2O中各数字有什么意义?

数字的意义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物质的组成元素。

微观:表示一个原子

二、化学表达式

1)化学反应:盐酸滴入碳酸钙中,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表达式如下:

表达: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化学反应式如下:

反应物:化学反应前的物质。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2)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

3)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沉淀+水

Ca(OH)2+CO2→CaCO3↓+H2O

篇2: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变化和性质的区别:性质中有“能”“可以”“容易”等字眼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选择合适的量程:所测液体不能超过量程,也不能比量程太小为宜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化学称量(称量已知质量的物质),过程中如果出现指针右偏,应该增加药品,而不是减少砝码或移动游码。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篇3: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2020年中考化学知识点之与硝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NO3=2Fe(NO3)3+3H2O 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溶液

CuO+2HNO3=Cu(NO3)2 +H2O 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Cu(OH)2+2HNO3=Cu(NO3)2+2H2O 现象:蓝色沉淀溶解,生成蓝色溶液

NaOH(或KOH)+HNO3=NaNO3+H2O 现象:不明显

Mg(OH)2+2HNO3=Mg(NO3)2+2H2O 现象:白色沉淀溶解

CaCO3+2HNO3=Ca(NO3)2+H2O+CO2↑

Na2CO3+2HNO3=2NaNO3+H2O+CO2↑

NaHCO3+HNO3=NaNO3+H2O+CO2↑ 现象:以上三个反应现象同与盐酸反应现象一致

高二化学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考数学知识点梳理

中考化学知识点

高三化学考试必考知识点梳理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梳理

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知识点细梳理

《劝学》知识点梳理

化学知识点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

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集锦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