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眼角的泪痕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共含5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眼角的泪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

篇1: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李贽:明朝后期思想家,著有《焚书》《藏书》。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B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思想对以后反_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A揭露君主专_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

A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B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C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篇2: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_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_,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篇3: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篇4: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

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篇5:高一历史必考知识点梳理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原因:

①国民党政权性质决定;

②日本诱降的影响;

③中共敌后武装力量的发展。

标志: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的路线。

中共中央的三大口号: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二、皖南事变(1941年初)

经过:

新四军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血战七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害,这就是“皖南事变”。

中共中央的对策:

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认识:

①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政党。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枣宜会战:

1940年5月。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

豫湘桂战役:

1944年。日军为打通中国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它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溃败。这是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政策造成的恶果。

四、治外法权等特权被废除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精选

高一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高一历史知识点苏教版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考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苏教版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梳理

《劝学》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