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梳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unyicheng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梳理(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unyiche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三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梳理

篇1:高三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梳理

《沁园春·长沙》原文

独立寒秋,湘(xiāng)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沁园春·长沙》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沁园春·长沙》段落大意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篇2: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的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的知识点梳理

1字词

百舸(gě)橘(jú)子洲廖(liáo)廓

峥嵘(zhēng róng)挥斥方遒(qiú)遏(è)

2.背景与主题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伟人与词作

《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情洋溢。

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伟人赋自然之景以深刻的哲理,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了在斗争中求生存的自然规律。面对壮阔的景色,联想现实,由“怅”到“问”引导人们从大自然的主宰进而思索人类的主宰,含蓄、深刻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4.词中“看”和“忆”的作用

“看”和“忆”是领字。“看”字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忆”字领起往昔充满革命激情的学习、斗争生活。

领字,又叫一字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

5.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篇3:高三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四.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五.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篇4:高三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通过重点词语的品味,体会词中描绘的鲜明意象。

2、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从而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4、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一切,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2、点拨法;3、讨论法。教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展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让学生初步感知毛泽东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二、研习课文

(一)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本首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主要问题设计:⑴诗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写景和抒情]

前三句分别点明了哪些内容?[(联系写作背景),处境、季节、地点]

⑵上片具体写了怎样的景? 诗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分别从那些视角来写的?[“看”统领的内容]

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总特征: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⑶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怅,问] 其含义是什么?[(联系历史背景),实质为思考革命的领导权的问题]

⑷诗人提出的问题回答了没有?(过渡到下篇的分析)

⑸下片所写的内容在时间与上片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抓住“忆”字),回忆]

①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恰”统领的内容]

②写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精神面貌、斗争生活和志趣?“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意气风发、热情澎湃、才华横溢、以天下为己任、奋笔疾书、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

⑹“到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同学少年”怎样的感情?[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⑺词写到这里,有没有回答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呢?[联系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总结答案―――艺术的回答了问题]

⑻该词的主旨是什么?(小结,见板书设计二)

(二)体会炼字炼意的艺术特征 (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归纳,体会下列词句中划线字的好处)

主要抓住:1、“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三)听朗诵录音,学生再次齐读,深刻领会诗词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征.

三、延伸拓展 (通过选词填空,进一步体会毛泽东诗词十分讲究练字练意的艺术特征)

《清平月·六盘山》

毛泽东(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篇5:高三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

? ?

2、过程与方法

?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教学重点

? ?

1、结合词作意象,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融入课文情景,有激情的朗读词作。

? ?

教学难点

? ?

⒈让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来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⒉领悟伟人的博大情怀以及人格魅力。

? ?

学情分析

? ?

学生为旅游管理专业,语文基础相比较其他专业还是不错的,有一定的语文素养。

? ?

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

? ?

结合语文导学案

? ?

主要学法与教法

? ?

品读法、比较法

? ?

课前准备

? ?

PPT

? ?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 ?

一、单元总括:

? 1、中国新诗简介:中国新诗是相对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的,它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受外国诗歌影响较大。

? 2、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重在品味,鉴赏诗歌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着手,优美的诗篇都是用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新颖的意境,借助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把品位的重点,鉴赏的目标都放聚焦于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四个方面!

二、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这篇词作也经常被人们称为“长沙志”。

三、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四、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五、讨论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以下生字:舸 ?峥嵘 遒 遏

高三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案大全

《沁园春·长沙》相关知识点

沁园春长沙语文教案

《沁园春 ● 长沙》语文教案

沁园春 长沙 课件

沁园春长沙情感

《沁园春?长沙》 2

沁园春 长沙 朗诵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鉴赏

高三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梳理(锦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三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梳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