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可怕同色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共含3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可怕同色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

篇1:赤壁赋高中语文知识点

赤壁赋高中语文知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2)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

(4)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

2、古今异义词

(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内心所思慕的人。今:美貌的人)

(5)况吾与子渔櫵于江渚之上(古: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儿子)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 名词用作动词:①歌窈窕之章(唱歌)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③下江陵(攻占) ④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4、一词多义

①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②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如诉如泣(副词,像)

(3)虚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

(4)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 不知东方之既白(发白,即天亮了)

(5)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介词)

二、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于

(1) 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 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3) 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句式

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①  状语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

②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③主谓倒装: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④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5.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赤壁赋》读后感

这篇文章虽短却写得精彩无比。具体经过是苏轼与朋友驾小舟在江上游玩,并唱起了《诗经》上的歌曲。这时,有一个朋友吹起洞箫,箫声却充满了哀怨。东坡问他为什么这样吹他就说想起曹操当年破荆州时的情形,何其壮观。英雄豪杰,叱咤一时,而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沧海一粟,功名利禄如同过眼云烟,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禁,演绎此悲凉之箫声。苏子讲了水与月的例子来反驳他的观点。他说,人生的长短在于你怎么看,假如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时间也没有停止过运动;假如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尽的。这样想长江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苏轼的世界观是放达而积极的,从而也肯定了人的价值。接着他又说,万物各有属主,惟有“江山之情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宝藏。他把眼光超脱了人本身的局限,去追求、去享用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美,这是发现了生命的本质奥妙和真谛的表现。

这种旷达的胸怀大概可以让那些蝇营狗苟与名利、心胸狭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惭愧吧?!苏轼的朴素的世界观,与我一向尊崇的人生准则不谋而合,假如不是时空相隔,我还真想引之为挚友呢!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此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们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坐思己过。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赤壁赋中心思想

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篇2: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

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赤壁赋读后感

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或曰永恒),如山水与明月,你可以尽情地多看几眼,多呼吸几口,或者说只要你愿意,简直可以岔着搞,这是不会有什么非异的,也不会招致怨恨的。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性、竞争性和有物权的资源了,欣赏是要付费的,而且所费不低;但在宋时,大抵是free的,可以尽情享用。以此看来,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什么宣传的——全面提高啊。以上两点,很有些于世无争、与人方便,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潇洒!

苏子之《赤壁赋》,无论是从文学艺术上,还是从哲学思想上,那都冇得说,前人的分析与夸赞已汗牛充栋了,我也没必要狗尾续貂了,但现实生活里,是欣赏者众,笃行者无(而不是少),即使是佛道,乃至作赋者本人,概莫能外。难道是作为最高级、最智慧动物的人,愚钝而不开化吗?非也。问题的关键恰恰是,除了最高级、最智慧限定语之外,人就一动物(这简直俗不可耐,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是动物就要生存,而生存是要资源的,这些资源除了免费、开放性质的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要钱、甚至要命的稀缺性、竞争性资源啊!明月毕竟只可怡情,而不能饱肚矣。这决定了人往往是“被”型的,而非自我的。更何况,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活得好一点!佛不是还要争一柱香吗?所以,即使象苏子这样美轮美奂之赋,大概也无法智人于既昏、救民于水火啊!

赤壁赋中心思想:

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篇3:后赤壁赋知识点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赤壁赋高中语文知识点

赤壁赋知识点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稿:《赤壁赋》

高中语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劝学知识点

《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参考

高二语文赤壁赋的知识点

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