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arine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共含4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rin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三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篇1:初三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

陈涉世家

一、熏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jiǎ辍chuò耕怅chàng恨zhé戍

度duó已失期以数shuò谏故陈胜王wàng

罾zēng忿恚huì尉笞chī宁nìng有种乎

蕲qízhìcuó柘zhè谯qiáo社稷jì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辍耕之垄上之:去,往。

(2)苟富贵苟:如果。

(3)等死,死国可乎等:同样。

(4)楚人怜之怜:爱戴。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王:称王。

(6)忿恚尉恚:恼怒。

(7)并杀两尉并:一齐。

(8)藉第令毋斩藉:即使,假若。

(9)为坛而盟盟:盟誓。

(10)比至陈比:等到。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谪戍渔阳谪通谪解释为谪戍,强迫去守边

(2)为天下唱唱通倡解释为首发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解释为已经

(4)身被坚执锐被通披解释为穿着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2)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帐恨久之。

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依法都要杀头。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胜)又暗地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晚上用笼罩火,(学)狐狸的叫声喊道:“强大的楚国复兴,陈胜为王。”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朝代)的史学家、文学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这部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课后词

01、《沁园春?雪》

妖娆 风骚 红装素裹 一代天骄

02、《雨说》

田圃 喧嚷 洗礼 襁褓 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

05、《敬业与乐业》

征引 旁骛 亵渎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行相顾 强聒不舍

0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陨落 灵柩 凌驾 睿智 弥留之际 媚上欺下 恪尽职守、

07、《傅雷家书两则》

凭吊 谀词 扶掖 大惊小怪 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 气吞斗牛

08、《致女儿的信》

忐忑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一抔黄土

09、《故乡》

萧索 家景 如许 鄙夷 恣睢

10、《孤独之旅》

厚实 嬉闹 驱除 歇斯底里

11、《我的叔叔于勒》

拮据 栈桥 煞白 十拿九稳

12、《心声》

沙哑 发窘 抽噎 出风头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根深蒂固 持之以恒 轻而易举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15、《短文两篇》

藻饰 狡黠 诘难 伦理 滞碍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玄虚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要点复习资料

鱼我所欲也

一、重点字词

1.注音。

苟(gǒu)得箪(dān)食蹴(cù)

2.解释下面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3)非独贤者有是心是:这样。

(4)蹴尔而与之与:给予。

(5)妻妾之奉奉:侍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解释为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解释为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解释为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解释为语气助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解释为从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然而有人却不采用,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采用。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却不分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4)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叫做丧失了人生下来固有的善的本性。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轻蔑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蹋着给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篇2:初三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

一、诗两首

1、田间(1916-1985),诗人。安徽无为人。1934年参加左联。后主编《每月诗歌》。1938年到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新群众》杂志社社长。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创作部副部长、河北省文联主席。

田间著有长诗《戎冠秀》,诗集《给战斗者》、《马头琴歌集》等。

2、胡昭,满族扈什哈里氏,吉林舒兰人。中共党员。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胡昭著作有:

诗集《光荣的星云》、《小白桦树》、《人生之旅》、《从早霞到晚霞》、《草原夜景》、《生命行旅》,

散文集《绿的记忆》、《怀念与祝福》等。

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只有三十四行,却用了十个分号。这些分号内的副句,时长时短,体现着节奏旋律的变化。

这首诗带有政治色彩,但它不议论,只描绘,也是一个特色。诗中所有的象征和比喻,既质朴,又漂亮,每一个词都与被描绘的景物、形象紧密契合。诗人既用含有自己民族要素的眼睛观察,又以人民能理解的民族语言手段和表达方法,写出人民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的精神实质和典型色调,她感到和说出的也正是同胞所感到和所要说的。

三、我用残损的手掌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两个部分安排来展示这“抚摩”的具体内容:

上半部分是已经遭受日寇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

下半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横向对照。

诗人使用两套笔墨,前后对比,渲染出两种不同的冷暖色调,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四、中国的土地

歌颂祖国,礼赞人民,这是重大题材和古老主题,在一首十二行的抒情小诗中予以容纳,并且翻旧为新,难度极大,需要很高的艺术功力。诗人知难而进,努力创造,不懈耕耘,终于在这片感情的沃土上,培植出一枝独秀的心灵之花。

作品先写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凡是华夏人民,无论久居故土,还是云游他乡,都永远思恋着这块土地。它之所以牵动着炎黄子孙的“相思”,是因为它拥有壮丽的山川、广阔的沃土、悠久的文化、丰富的物产、绵长的海岸线……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发祥之地,也是他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这些细节,可以视之为写实,也可以视之为写意,把中国的东西南北、古往今来全都概括进去。似乎随意拈来,其实经过精心选择,内涵丰富,诱人遐想。正是所谓“信手新诗落珠贝”。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九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

1.记叙文阅读

(1)阅读课内记叙文,课外一般文艺读物,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记叙的特点,分析记叙的要素、了解人称、记叙的顺序。

(2)阅读散文能理解其深刻含义,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线索,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特点;体会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3)能运用记叙文的知识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次意,明确详写、略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根据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中心意思。

(4)能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并加以分析体会。

(5)能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说明文阅读

(1)了解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能分辨文中说明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其它表达方式,并领会它们各自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2)了解说明文的分类,能依据说明对象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3)理解说明的内容,能正确判断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准确地概括中心意思。

(4)能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理清说明的顺序,主要掌握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等)三种,并能领会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

(5)了解说明文总分、并列、层进等结构层次,并能结合文章或段落进行具体分析。

(6)了解说明的方法,主要了解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说明方法,能从文章中找出这些方法并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3.议论文阅读

(1)了解记叙和议论的区别,能分辨文中记叙性的语句和议论性的语句;能分辨以记叙为主和以议论为主的段落;进一步理解记叙是议论的基础,有的段落则是议论引出记叙。

(2)掌握论点知识,能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论点;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会分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了解它们在阐明观点方面的作用。

(4)理解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在阐明观点上的作用。

(5)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和结论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感情色彩。

(7)了解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了解常见的反驳方法。

4.文言文阅读

(1)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按照教材要求背诵重点 篇章。

(3)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4)能够回答课后练习中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

(5)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

篇3:初三语文知识点梳理

威尼斯商人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恻cè隐癖pǐ性簌簌sù

庖páo代中流砥dǐ柱诉讼sòng

变脸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糍粑cíbā睡眼惺忪xīngsōng

打鼾hān徘徊páihuái阴霾mái

枣儿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童(yáo)谣(mò)蓦然

(xiànmù)羡慕(húlún)囫囵吞枣

音乐之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峥嵘zhēngróng山麓lù鳞次栉zhì比

涟漪liányī嬷嬷mómo

弥撒mísa远眺tiào

陈毅市长

一、简介

1.课文

《陈毅市长》是为纪念上海解放三十周年而创作的,上演后反响强烈。人物原型:陈毅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

学生如何学习初三语文

认真疏理一下自己多年来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学习中的得失,是初三开学前后必做的功课。那些平时学得较为牵强的部分,那些至今仍然感觉不甚了了的内容,就应该对之做一番整理,并予简单摘录,以便在初三阶段重点攻克、全面解决。

我们知道,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知识点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的要求,在不同的阶段均呈螺旋形上升的态势。这也就意味着,以往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缺陷,完全可能在新的学习阶段有多次弥补和彻底解决的机会。学生的疏理工作做得越是全面细致,缺陷补救、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般来说,阅读方面那些属于语文基础部分的内容,如文言课文常识、文言实词的理解、文句中别字的辨认改正、修辞方法的识辨、说明方法的理解、文章中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搜寻等等,是大多数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的;而文章中某些环境或情景的理解、文中人物或者作者感情的把握、主题的理解及概括、观点的提炼和表达、对论证或者说明过程的分析等,就不那么容易透彻、深入地予以掌握了。这些,也往往是不少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软肋,需要花大力气去努力掌握的。因此,如果能在事先充分了解好自身的弱点,从而在初三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积累,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是指语文学习重视日积月累。语文知识的丰富、充实,情感的体验和分析水平的提升难以一蹴而就,要靠平时的积累,使这些一点一滴地渗入心中,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积累的东西多了,它们就会反反复复在脑中萦回激荡,进而形成蓄势待发的形态。比如,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块——写作,其材料就只有靠自己时时注重生活中的积累;因为,只有材料的不断丰厚,才能使思想也丰厚起来,才具备了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指积累的面要广一些。对语文学习而言,必需的积累包括课内和课文学习中重要内容的积累,也包括我们补充阅读和课外阅读时对书籍、报章杂志等某些内容所做的积累,甚至可以广义地包括许许多多其他的内容,诸如影视欣赏、广告宣传、同学讨论、家庭闲聊、诗句歌词等等,举凡可能和语文学习相关者,都值得我们去注目、去倾听,并有意地作一些积累。积累的面广一些,理解、分析时心中可以比照的人、事、物就会多一些,你的思路相对也会拓宽一些,联想也会丰富一些。

语文学科又是一门知识性、认知性和社会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它十分重视对观察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一位的教师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这种说法的本质,在于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联的。对社会现象,尤其是那些与中学生的生活有较多联系的事和物,能否做到仔细观察;对社会和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否做到深刻入理,都将会直接关系到你的理解、分析水平;如果把这些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毫无疑问就会直接对你的阅读理解和表达水平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所以,如果生活中勤于观察,善于用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多思考、多分析,并且时刻注意把这一过程转化为语言,有时哪怕这一过程只是口头的,或者仅仅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都将对提高你的语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可见,在思想深处把语文学习和平时勤观察、多主动思考联系起来,乃是非常重要的。

篇4:初三语文知识点梳理

初三上册语文知识点

解释词语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6) 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7) 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8)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9) 荒凉、冷落的意思。萧索

(10)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瑟索

(11)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惘然

(12)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膜

(13) 看不起。鄙夷

(14)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5)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6)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7)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8)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0)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推敲

(21) 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创意

(22)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

(23) 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素材

(24)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5)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6)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7)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8)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9)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0)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31)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2)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3) 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课后词

01、《沁园春?雪》

妖娆 风骚 红装素裹 一代天骄

02、《雨说》

田圃 喧嚷 洗礼 襁褓 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

05、《敬业与乐业》

征引 旁骛 亵渎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行相顾 强聒不舍

0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陨落 灵柩 凌驾 睿智 弥留之际 媚上欺下 恪尽职守、

07、《傅雷家书两则》

凭吊 谀词 扶掖 大惊小怪 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 气吞斗牛

08、《致女儿的信》

忐忑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一抔黄土

09、《故乡》

萧索 家景 如许 鄙夷 恣睢

10、《孤独之旅》

厚实 嬉闹 驱除 歇斯底里

11、《我的叔叔于勒》

拮据 栈桥 煞白 十拿九稳

12、《心声》

沙哑 发窘 抽噎 出风头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根深蒂固 持之以恒 轻而易举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15、《短文两篇》

藻饰 狡黠 诘难 伦理 滞碍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玄虚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那树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佝偻gōu lóu 倒坍tān 紊wěn乱

虬qiú须 砥dǐ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撤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3)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枣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3.解释下面词语。

(1)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2)周道如砥:这里是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2.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那树》的作者王鼎钧是台湾当代作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四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梳理

小学四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高二语文知识点梳理整合

中考语文知识点细梳理

四年级语文考试知识点梳理

二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梳理

初三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三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