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泄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lyzee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泄泻(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lyze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泄泻

篇1: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泄泻

【概 述】

1.定义 小儿泄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临床特点的疾病。

2.发病特点

[发病季节] 夏秋之际为发病高峰。发生于深秋初冬之时的时疫性腹泻称为“秋季腹泻”。

[发病年龄] 2岁以下小儿为高发年龄阶段。

[转归预后] 绝大多数患儿可获痊愈;失治误治,调护失宜可转成变证或发生危象;亦可迁延不愈转化成疳。

【病因病机】

1.病因

⑴ 外感六淫 冬春多为风寒入侵腹部,影响受纳运化,夏秋暑湿入侵,内应脾胃,热在阳明,湿渍大肠,而致协热下利,水泻不止。若热重于湿,可致暴注下迫。

⑵ 内伤乳食 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及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⑶ 脾胃虚弱 是泄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又是产生危重变证的条件。脾胃虚弱有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脏气本亏;有因后天调护失宜。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会反复发作,甚则脾病及肾迁延不愈致脾肾阳虚。

2.病机

【诊 断】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病因 辨轻重 辨虚实

2.治疗原则 实证以祛邪为主,常用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之法。虚证以扶正为主,常用健脾益气,健脾温肾等法。虚中夹实证宜扶正祛邪,或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变证则大补阴液,回阳救逆,或阴阳双补。

3.分型论治

⑴常证(5型)

[伤食泻]

【症状】 脘腹胀痛,痛则欲便,便后痛减;大便稀烂,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不思乳食,嗳气酸馊;夜卧不宁,舌苔厚腻,指纹紫滞。

【治法】 消食化积,升清止泻。

【方药】 保和丸。

[风寒泻]

【症状】 腹痛肠鸣,泻下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或伴鼻流清涕,或恶风寒;舌淡苔白,脉象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温中止泻。

【方药】 藿香正气散。

篇2: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哮喘

【概 述】

1.定义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肺部疾患。哮指喉间哮鸣,喘指呼吸气促。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

2.发病情况

本病四季均可发病,尤好发于春秋两季,秉承遗传或为过敏体质。遇气候骤变,寒温失常而引发。鱼腥发物、花粉、绒毛及特殊气味也可诱发。

3.小儿哮喘较之成人哮喘有其特点

本病在小儿各个年龄阶段皆可发病,婴幼儿及学龄前期最为多见。重视预防,治疗及时,年长后能够痊愈;发作频繁,长期不愈者,则可成为终身痼疾。

【病因病机】

病因

1. 内因:伏痰内蕴。与素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2. 外因:感受外邪,接触异气,嗜食甜、咸、腥、辣等。

病机

小儿时期,肺脾肾三脏常虚。肺虚失于气化,脾虚失于运化,肾虚失于摄纳,水液代谢失常,伏痰留饮内蓄;外邪乘虚而入,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气逆痰动而为哮喘。

【诊 断】

1. 常突然发病,发作之前多有鼻痒、喷嚏、流涕、咳嗽等先兆症状。发时气急、

喘促,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

2. 有诱发因素,如气候骤变,感凉受热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

3. 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呼气延长。如有继发感染可闻及湿性啰音。

4. 可有婴儿时期湿疹病史或者家族哮喘史。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寒热辨虚实

治疗原则 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故以攻邪为先;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则以扶正为要。攻邪有散寒、清热、涤痰、降气之分;扶正有养肺、健脾、益肾之别。临证需审证择之。

分型论治

1.发作期

⑴寒性哮喘

【症状】 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多白沫,形寒无汗,鼻流清涕,面色晦滞,舌淡红,苔白腻,脉浮滑。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药】 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加减。

篇3: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咳嗽

【概 述】

1.定义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肃降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

2.发病情况

⑴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为多。

⑵ 发病年龄:各年龄的儿童均可发病,而以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尤为多见。

⑶ 发病特点:小儿肺常不足,元气虚弱,抵抗外邪侵袭的防御功能尚未健全,外感时邪首先犯肺,最易引起咳嗽。根据临床所见,外感咳嗽多而内伤咳嗽少。

⑷ 预后:本病预后较好。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调护失宜,咳嗽反复迁延不愈,可出现痰多喘满,时轻时重,时犯时止。如旧邪未去,又感新邪,常转为肺炎喘嗽。

3.历史沿革

咳嗽一证,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咳嗽一证,采取脏腑结合病因的分类方法,并指出了小儿咳嗽的致病因素多为外感寒邪。《小儿药证直诀》将咳嗽分为“肺盛”和“脾虚”二类,认识到脾与痰有密切关系,并总结了“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的治疗原则。明代《幼科金针·咳嗽》指出了小儿咳嗽的转归;而张景岳吸取前人之长,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则将小儿咳嗽分为风寒、肺寒、火热、食积等,这种分类方法,在目前儿科临床仍习用,可与景岳的外感和内伤的分类方法互参。

【病因病机】

病 因

外因:感受外邪。

内因:脏腑功能失调。

病 机

1. 感受外邪,肺失清肃;

2. 痰浊内生,贮肺作咳;

3. 素体虚弱,肺脾受损。

【诊 断】

1.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2.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许干啰音。

3.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 病程长短:外感咳嗽,常起病急,病程较短,并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多缓,病程较长,往往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亦可虚实互见,然虚证居多。

2. 咳声轻浊:咳声频频,重浊有力,多属风寒咳嗽;咳声高亢气粗,或咳声嘶哑,多属风热咳嗽;干咳阵阵,气涌作呛,多属燥火伤肺;干咳或咳声短促而哑,午后黄昏为剧,多属肺阴耗伤;咳声高亢有力者为实;咳声低微,气短无力者为虚。

3. 痰涎色量:痰涎稀薄,色白量少或中等易咯出者为寒;痰涎稠厚,色黄量少或中等,咯出不爽或有腥臭味者属热;痰少或成粘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夹以血丝,多属燥;痰涎清稀如水,起泡沫,量多,易咯出,多属痰饮。

治疗原则 以宣通肺气,化痰止咳为主。

篇4: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感冒

【概 述】

1.定义

感冒是由感受外邪而引起的肺系疾病,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为主要症状。

2. 范围

凡是感受外邪,轻浅,在表而无流行者,为普通感冒,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若病情较重,有流行趋势,称为“重伤风”、“时行感冒”,则属今之流行性感冒范畴。

3.发病情况

⑴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和气候变化时发病率最高,夏季暑气行令,感受暑邪也能发病。

⑵ 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年幼体弱的小儿容易罹患。

⑶ 发病特点:婴幼儿发病后,容易变化,常可出现夹惊、夹痰、夹滞等兼证。即患病后容易出现痰多、惊厥和积滞的证候。

【病因病机】

1. 病 因

小儿时期感冒发病率最高,与小儿生理特点有关。 小儿感冒的病因有二:

⑴ 内因:形体稚嫩,卫外功能薄弱。尤其是肺气不足的小儿机体抵抗能力低下,对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差,所以一旦寒温失调,则易为外邪所犯。

⑵ 外因:“风为百病之长”。故主要外因是风邪。可兼有其他病邪的特点。如兼寒、兼热、夹暑、夹湿等。

2. 病 机

⑴ 主要与肺脏关系最为密切。

⑵ 由于风邪致病常兼有寒邪、热邪、暑邪的不同,故出现的病理及临床表现也有区别。

⑶ 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患病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等兼夹证。

【诊 断】

1. 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红为主要症状,多兼咳嗽。如有兼证,可伴呕吐,腹泻,腹胀,或高热惊厥,咳嗽,痰吼 。

2. 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寒热失调而发病。

3. 全身症状较重,呈流行趋势者为流行性感冒。

4. 每月反复感冒2次以上者,多见于虚证感冒。

5. 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6. 对呼吸道分泌物作直接荧光抗体检查,可快速诊断。病毒分离阳性。

篇5: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疳证

【概 述】

1.定义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损伤脾胃,气液耗伤,导致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

2.疳的含义 一疳者甘也,二疳者干也。

3.疳的分类

┌以五脏命名: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

│以病因命名:热疳、冷疳、哺乳疳、食疳、蛔疳。

疳的分类┤以病位命名:内疳、外疳、口疳、鼻疳、脑疳、脊疳。

│以病情命名:疳气、疳虚、疳极、干疳。

└以主证命名:疳泻、疳痢、疳肿胀、疳渴、疳嗽、丁奚疳。

4.预后 大多可以痊愈,预后良好。若胃气衰败,食欲全无,或伴有其它严重兼证者,则预后不良。

【病因病机】

1.病因 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

2.病机 脾胃受损,气阴耗伤,受纳运化功能失调,气血耗伤,津液消亡。

喂养不当 是疳证的最常见的病因,一为太过,二为不及。太过指饮食无节,饥饱无度,过度甘肥厚腻,生冷坚硬,而致食积内停,积久成疳,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不及指乳食喂养不足,如小儿生后缺乳,过早断乳,或哺乳期间未能及时增加辅食,以及因兔唇、腭裂诸先天缺陷而不会吮乳,使营养精微摄取不足,脾胃生化乏源,无以化生气血,溉养全身,日久成疳。

疾病影响 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反复感染,或呕吐泄痢,或时行热病,致使津液大伤,脾胃俱虚,化生不足,阴液消烁,虚火内炽,气血日衰,久而成疳。

禀赋不足 常因早产、双胎、孕期药物损伤胎儿,致使先天肾气虚弱,诸脏皆伤,胎儿发育不良,出生后脾胃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形成疳证。

3.疳证病因病机示意图(略)

疳证病因虽有不同,病变部位都在脾胃,均由脾胃损伤引起,但并不局限于脾胃,即所谓

“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诊 断】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形体干枯羸

瘦,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0%以上。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病史。

5.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都减少。出现肢体水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

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大约在20g/l以下。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形体尚未羸瘦为轻;头大脖细,肝大青筋显露,为典型症状;肌肉瘦削,皮包骨头,腹凹如舟为后期重证。多食多便,胃强脾弱;食欲全无,胃气已败。

2.治疗原则 顾护脾胃为本。临床宗“壮者先去其积而后扶胃气,衰者先扶胃气而后去积。”

3.分证论治 【常证】 【兼证】

【常证】 有疳气、疳积、干疳,它们的症状、治法,方药分别如下:

[疳气]

【症状】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精神欠佳,易发脾气,大便或溏或秘,舌淡,苔薄白或微黄,脉细。

【治法】 和脾健运。

【方药】 资生健脾丸加减。

[疳积]

【症状】 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细数。

【治法】 消积理脾。

【方药】 肥儿丸。

[干疳]

【症状】 极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目无光彩,啼哭无泪,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溏或清稀,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红嫩,苔少,脉沉细。

篇6: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肺炎喘嗽

【概 述】

1.定义 肺炎喘嗽是小儿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特征。

2.发病情况

⑴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最常见;

⑵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婴幼儿多见;

⑶ 一般预后良好。年龄较小、体质差者,患病后容易反复,迁延难愈。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的虚弱患儿及感邪重者病情多重。

3.命名及历史沿革

清朝以前无肺炎喘嗽之命名,但有类似肺炎喘嗽发病及症状的描述。清代谢玉琼著《麻科活人全书》始有肺炎喘嗽这一命名。虽然是就麻疹期中出现肺闭喘嗽症状所立的一个证候名称,但“肺炎喘嗽”这一病名延用至今。

【病因病机】

病因

1. 外因:感受风邪。

2. 内因: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抵抗力差。

病机

肺炎喘嗽的形成,主要由于外邪侵犯于肺,使肺气郁阻,日久生热,肺热熏蒸,将津液变为痰浊,痰阻肺络,壅塞气道,不得宣通,因而上逆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肺气郁闭之演变,痰热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温邪的侵袭,容易伤阴。若正气不足,而致邪毒内陷,更可出现各种危急的证候,以致病情缠绵不愈。

【诊 断】

概括为:热、咳、喘、煽。

1. 发病较急,轻证仅有发热咳嗽,喉间痰鸣;重证则呼吸急促,鼻翼煽动。

2. 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若高热不退,则出现神昏痉厥,狂躁不安诸症。

3. 肺部听诊可闻细湿啰音,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4. 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

5. 实验室检查,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若由病毒引起,则白细胞总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风寒风热 辨痰重热重 后期辨气虚阴虚 辨常证与变证

治疗原则 初期以宣散为主,使邪从表解; 中期以涤痰开闭,清热定喘为主; 后期以益气养阴,扶正祛邪为主; 若出现变证宜清心开窍,或平肝熄风,或回阳固脱。

分型论治

1.常证

⑴ 风邪闭肺

▲风寒闭肺

【主要证候】 发热无汗,呛咳气急,不渴,痰白而稀,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不红,指纹青红,多在风关,脉象浮紧而数。年长儿童常诉恶寒体痛。

【治法】 辛温开肺,化痰止咳。

【方药】 三拗汤合葱豉汤。

临考常见病症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体格发育)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初生儿病证——硬肿症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五脏——肝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

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

八年级语文辅导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风

护士资格考试《儿科护理学》急性呼吸衰竭病症的预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地理辅导知识点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泄泻(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泄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