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五脏——肝(共含10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da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肝的部位与形态
肝脏位于人体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关于肝脏的具体形态,古典医籍也有较多记载,《难经·四十一难》说:“肝独有两叶。”
关于肝脏在人体内的确切解剖位置,历来有些争议,主要是因为《素问·刺禁论》说过:“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实际上,这里的肝左肺右说阐释的是脏腑阴阳的升降理论。古人辨别方位是面南而立,左为东,右为西。东方属木,与肝相应;西方属金,与肺相应。在人体,肝在下,其气以上升为顺,肺在上,其气以下降为和。正如张景岳所说:“肝木旺于东方而主生发,故其气生于左。肺金旺于西方而主收敛,故其气藏于右。”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所谓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实际上主要是指肝脏对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存在于人体的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其基本的形式为升、降、出、入。气的这种运动,维持着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而肝的疏泄功能,对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脉通利,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协调。某种原因导致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可以出现这两方面的病理变化。
2. 通利气血水:人体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而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故与血及津液的运行和代谢密切相关。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血与津液运行通利;如果肝气疏泄的生理功能失常,气机阻滞,则可导致血及津液方面的多种病理变化。
3. 促进脾胃的运化: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但脾胃之间的纳运升降运动是否协调平衡,则又要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一般来说,肝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有如下两方面:
一是促进脾胃的升降。
二是分泌胆汁,以助消化。
4. 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本为心所主持,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人的情志活动,要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气血的正常运行,亦受到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如果肝气疏泄失常,气机不调,气血不和,则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在肝气亢奋和肝气抑郁两方面。这是肝的疏泄功能对情志的影响。反之,在反复的持久的情志异常情况下,亦会影响及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或升泄太过等病理变化。
此外,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亦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肝在志为怒肝在液为泪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
肝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故气上矣。”《素问·脏气法时论》亦说:“肝病者……令人善怒。”
肝的生理特性
1. 肝为刚脏,其气易亢易逆:刚,这里指刚强、躁急之意。古人把肝喻为将军之官,在志为怒,肝又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气主升、主动。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五脏之一,与肾同位于人体下焦,故属阴,二是肝为藏阴血之脏。所谓“用阳”,是说肝为风木之脏,外应春生之气,其气主升、主动。因为在生理上肝主升、主动,所以在病理上,肝气易逆,肝阳易亢。肝病在临床上常可见到眩晕,头胀头痛,甚或抽搐的肝气亢逆之象。因为肝气容易亢逆,故前人有“肝无虚证”之说,虽有些失之偏颇,却也反映了肝的生理、病理特性。
2.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所以暴怒及思虑不解等情志刺激,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暴怒可致肝气亢奋,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心烦易怒等症,思虑过度可导致肝气郁结,出现郁郁寡欢,多疑善虑,甚或悲伤欲哭等。
3. 肝与春气相应:人与天地相参,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则肝应春气,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调畅。但如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而可对肝产生不利影响。
脾的部位与形态
脾位于人体中焦,在横膈之下的腹腔内。关于脾的形态,《类经图翼》说:“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而《难经·四十二难》也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 温五脏。”这里的“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指解剖学中的胰腺组织,今人亦多宗此说。如果此说成立,则中医学藏象中的脾应当包括胰腺在内。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也应注意不能损伤脾胃。
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脾在志为思 脾在液为涎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这本是心主神志功能活动的体现,但是中医学认为,思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正常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气机失调,导致气滞与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因此,思虑过多,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呆滞,运化失常,消化吸收机能障碍,常出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即所谓“思则气结”。日常生活中,由于精神紧张或思虑过度引起消化机能减退和障碍,则是屡见不鲜的。
脾的生理特性
1. 脾喜燥而恶湿: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学说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故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
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脾位于人体中焦,上为心肺,下为肝肾。所以,人体水火、气血、阴阳的升降出入运动,都以脾作为中间枢纽。如《血证论》即说:“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所以,人体气机阻滞,最易导致脾胃升降紊乱,运纳失常,而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脘腹胀闷、大便稀溏等。治疗总以调畅气机、调和脾胃为其枢要。
此外,脾气主升,亦是脾的特性之一,在脾主升清中已经论述过。
3. 脾与长夏相应:中医学认为,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而长夏湿气当令,故脾气应于长夏。因长夏湿气当令,脾又喜燥恶湿,故湿邪易于侵及脾脏,导致运化失常。故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
肺的部
肺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左右各一,上连气道,并通过口鼻与外界直接相通。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居于诸脏之上,故有“华盖”之称。
关于肺的部位与形态,古代医家早有描述。《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类经图翼》对肺的描述更为详尽:“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以上描述,与现代解剖学基本一致。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气而司呼吸 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气而司呼吸:主,即主持,管理之意。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肺主气,即指全身的气均由肺来主持管理。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1. 主呼吸之气。
2. 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医学实在易》亦说:“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气的生成方面,主要是宗气的生成。
二是肺能调节全身的气机。
肺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取决于肺主呼吸之气的功能。肺的呼吸均匀和调,则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反之,呼吸功能失常,亦必然会影响及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一般来说,肺主气的生理功能失常,一方面表现为呼吸功能失常,如肺气不足可见呼吸无力,动则气喘,或因肺气壅塞而致咳喘胸闷,声高息粗等症;另一方面则可表现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宗气的生成、运动障碍,导致全身机能减退,可见身倦乏力,语声低微或血循环不畅及水液代谢障碍等病变。
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肺在志为忧 肺在液为涕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肺在志为忧:以五志分属五脏,则肺在志为忧,若以七情配属五脏,则悲、忧同属于肺。悲哀和忧伤,虽属不良性情志刺激,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都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过度悲伤情况下,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它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故《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反之,在肺虚时,则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从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肺的生理特性
1. 肺为五脏之“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肺位于胸腔,居五脏之高位,并通过口鼻与外界直接相通,可以直接感受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风寒、温热邪气,常直接侵及于肺脏,引起肺卫失宣和肺窍不利等病变,初起可见恶寒发热、咳喘、鼻塞等症,故有“肺多表证”之说。
2. 肺为“娇藏”,不耐寒热:娇,即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不耐寒热,不容异物。肺主皮毛,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自然界寒、热、燥、湿等邪气,常易侵犯到肺脏。人体内的水饮痰湿也常停积于肺,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常影响到肺脏,由于肺体娇嫩,又易受侵害,所以不管是外感或者内伤,常可见到肺脏的病证。
3. 肺与秋气相应:肺气通于秋,在生理上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明润相通应。病理上,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伤害肺津,引起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痰少而粘的肺燥证。
心的部位与形态
心位于胸腔之内,横膈之上,外有心包络裹护,内有孔窍相通。中医学对心的形态结构也有较明确的记载,如《类经图翼·经络》说:“心象尖圆,形如莲蕊。”
在有的中医文献里,已经把心分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主血脉,神明之心主神志。如明代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 心主神志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为“血府”。所谓心主血脉,即指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系统。心脏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例如在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足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心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触摸虚里跳动,有助于对心病的诊断。
人体面部的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望色,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均依赖于心气的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人的心气强健,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心气不足:即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
2. 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导致心脏血液瘀阻。可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 心血亏虚: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以心气强健、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肾的部位与形态
肾位于人体腹腔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关于肾的具体形态,《类经图翼》有较详细的描述:“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两条。”以上描述,与现代解剖学基本一致。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主水液肾主纳气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肾对于精气之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应有效应创造良好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
1. 精的概念、组成及功能:精,是精微、精华之意。中医学中的精,即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含义有两方面。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虽然来源与功能有异,但均同归于肾,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 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肾所藏的精气可以转化为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兹分述之。
肾主生殖:生殖,即生育繁殖,即是人类繁衍后代的保证。中医学认为,生殖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肾的精气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是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基础。人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就逐渐充盛,到了青春期(男子二八,女子二七),肾的精气进一步充盛,体内产生了一种叫“天癸”的物质,这时人的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男子出现排精,女子月事以时下,从而具备了生殖能力并维持到一定的年龄。从中年进入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竭,“天癸”这种物质也逐渐消失,生殖能力即逐渐地丧失。
肾气促进生长发育:人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均和肾中精气的盛衰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可见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如果肾的精气虚衰,必然会给人体带来相应的病理变化。此外,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的理论,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保养肾中精气,是中医防止早衰、延年益寿的核心内容。目前所研制的抗衰老药物,亦以补肾药物为主。
此外,中医学认为,精血互相化生,肾精可以化生为血液,如《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肾精生血理论,对中医临床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 肾中精气与肾阴、肾阳的关系: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阐明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将其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
正是由于肾阴和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根本,故在肾的阴阳失调时,即会因此而导致其他各脏阴阳的失调。反之,其他各脏腑的阴阳失调,日久亦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此即是“久病及肾”的理论根据。
应当指出,由于肾阴和肾阳,均是以肾中精气为其物质基础,故肾的阴虚或阳虚,实质上均是肾中精气不足的表现形式。所以肾阴虚到一定程度,则可累及肾阳,发展成阴阳两虚,称作“阴损及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亦可累及肾阴,发展成阴阳俱虚,称作“阳损及阴”。
此外,还需说明的是,肾中精气亏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条件下,肾中精气虽已亏损,但其阴阳失调的状况,却又不很明显,因而称之为肾中精气亏损,或可分别称为肾精不足和肾气虚损,而很少论及阴阳。
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肾在志为恐 肾在液为唾 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肾在志为恐: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惊与恐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吓;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惊与恐,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惊恐虽然属肾,但总与心主神志相关。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故《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故《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肾的生理特性
1. 肾性潜藏,为固摄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由于肾的封藏、固摄,可以防止精、气、血、津液的过量排泄与亡失,而肾的精气越满盈则人的生机越旺盛,故中医素有“肾无实证”、“无实不可泻”的观点。一旦肾的封藏、固摄功能失常,则可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遗精、小便清长、遗尿、尿失禁、汗出过度、大便滑脱不禁,女子还可见带下、滑胎等。
肾的封藏与肝的疏泄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肝的疏泄可防止精气的过度壅滞,肾的封藏可防止精气的过度亡失。
2. 肾与冬气相应:肾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冬季的阴阳变化相通应,冬季天寒地冻,万物蛰伏,有利于肾的封藏,但冬季亦应注意养肾固精,防止肾的精气过度耗泄。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所谓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实际上主要是指肝脏对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存在于人体的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其基本的形式为升、降、出、入。气的这种运动,维持着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而肝的疏泄功能,对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脉通利,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协调。某种原因导致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可以出现这两方面的病理变化。
2. 通利气血水:人体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网站收集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而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故与血及津液的运行和代谢密切相关。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血与津液运行通利;如果肝气疏泄的生理功能失常,气机阻滞,则可导致血及津液方面的多种病理变化。
3. 促进脾胃的运化: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但脾胃之间的纳运升降运动是否协调平衡,则又要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一般来说,肝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有如下两方面:
一是促进脾胃的升降。
二是分泌胆汁,以助消化。
4. 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本为心所主持,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人的情志活动,要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气血的正常运行,亦受到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如果肝气疏泄失常,气机不调,气血不和,则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在肝气亢奋和肝气抑郁两方面。这是肝的疏泄功能对情志的影响。反之,在反复的持久的情志异常情况下,亦会影响及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或升泄太过等病理变化。
此外,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亦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的病机,即是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肝是人体储藏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组织,由肝脏及其经脉所组成,其经脉络胆,与胆构成表里关系。肝与其他某些组织器官如筋(肝主身之筋膜)、目(肝开窍于目)、爪(肝其华在爪)等,均有密切联系。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气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浊。肝气尚能管司全身筋腱的屈伸及血液的调节。应当指出,在病理上肝阳、肝气具有易亢、易逆、易郁之特性。
肝阴、肝血除能滋养肝脏本身外,并能涵敛肝阳,使其不致偏亢;滋助肝气使其疏泄条达得宜而不郁滞;尚能养目使其视物清晰;营养筋膜使其坚韧有力等。可以看出,肝之生理功能涉及到人体的气、血、津液、筋脉等各方面,而主要仍与疏泄功能的正常与否有关。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不及或障碍,肝血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方面。故肝脏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是,肝阳、肝气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是不足。
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内容亦多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方面。亦常影响及脾胃的功能,使其和降失常,运化失职。
肝气郁结 肝气横逆 肝火上炎
肝气郁结,又称肝郁气滞。系指肝之疏泄功能不及或障碍,以致气机郁滞不畅之病理状态。其形成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郁怒伤肝所致。其病理则表现在气滞于机体的某些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若痰气互结或气血互结,则在其结滞的局部可出现肿块。若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郁结,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及脾胃的纳化及和降功能,则可见胸胁胀痛、脘腹满闷、呃逆嗳气、食欲不振等症。
肝气横逆,系指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累及脾胃功能而言。其形成多由肝郁气滞病证发展而来。其病理表现是:若肝气横逆犯胃,则胃气失于和降,引发胃气上逆,而见嗳气吞酸,或呕吐,甚则胃脘疼痛;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运化功能失调,可发作腹痛泄泻交作,并能随情绪之变化而休作;若大怒伤肝,肝气亢逆或肝火暴张,则可动血,而致烦躁易怒,或吐血、衄血,或暴崩等症。
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逆;或因情志所伤,五志化火,心肝火旺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肝火上炎,肝之阳气升动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症。肝阳亢逆,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络脉,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气火上逆之极,阳气暴张,火随气窜,伤及筋络,则可引发肝风内动,既可上扰巅顶,亦能旁窜四肢,甚则血随气壅而血菀于上,发为薄厥及痉挛抽搐之症。
肝阴、肝血失调
肝的阴血失调病机,均以亏损不足为其特点。阴虚则阳亢,故阳气升动无制所致的肝风内动,亦多与肝之阴血不足有关。因此,肝的阴血失调病机,主要表现在肝血虚亏、肝阳上亢,以及肝风内动等方面。
肝血虚亏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肝血虚亏,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阴血,或脾虚胃弱气血生化无源,以致血液虚亏,肝血不足所致。由于肝为藏血之脏,一般来说,血液虚损则影响及于肝,故其病理表现,多为肝血濡养功能减退或失常。如肝血虚,筋脉失于濡养,则可见肢体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血虚不能上荣头目,则眩晕、目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不清;血虚又易化燥生风,甚则可致虚风内动,则可见皮肤瘙痒、或筋挛、肉 、瘈疭等症。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
1.血液方面:心主血,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肝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量分布。心肝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只有血液充盈才心有所主,肝有所藏。
在病理上,心血与肝血往往互相影响。
此外,肝又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利于气血的运行,若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血运不畅,可导致心血瘀阻,表现为心前区憋闷、刺痛,甚则口唇青紫、脉涩不畅等。
2.精神和情志方面: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精神和情志活动,均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而心肝两脏在血液运行方面关系密切。故心肝两脏共同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心与肝在病理上常互相影响,如心火常可引动肝火,肝火亦常引发心火,心肝火旺,常表现为精神、情志的失常。临床可见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烦不寐,甚则可见哭笑无常,以及狂乱等。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指裹护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心包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关于心包的形态与部位,正如《医学正传》所说:“心包络,实乃裹心之包膜也,包于心外,故曰心包络也。”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亦称为脏。中医学有一传统的观点,即心为君主之官,不能受邪。如果邪气侵及心脏,即由心包代心受邪。如《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网站收集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内经》这一说法,在温病学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如把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高热、神昏、谵语等神志异常的病理变化,称之为“热入心包”。实际上,这与心主神志功能异常是基本一致的。
基本概念 基本特点 基本功能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由于正经有十二条,所以体表皮肤亦相应地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之为“十二皮部”。可以说,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同时,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更有密切的关系。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因此,十二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与经脉和络脉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分布之范围大致上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且比经络更为广泛。
1.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皮部分布于人体的浅表部位,故能最先广泛地接触到病邪,当外邪侵犯时,则皮部与布散于皮部的卫气就能发挥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2.反映内在脏腑、经络之病变:由于十二皮部分属于十二经脉,而十二经脉又“内属于府藏”,所以,脏腑、经络的病变亦能在相应的皮部分区反映出来,故在临床上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即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3.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达到治疗效应:如外感疾病多为六淫邪气侵犯肌表,表邪不解则由表入里,同样里证也可出表。根据皮部理论,邪在表当发汗,以防病邪沿经络传变入里,发展成里证。若邪已入里,则亦可由里达表,使其透过皮部而解。临床上常见的某些皮肤疾患如疹、斑等的“外病内治”,即是皮部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又如针刺治疗,《灵枢·官针》篇亦载有浅刺皮部的“分刺”、“毛刺”等法,现代广泛应用的“皮肤针”、“皮内针”、“滚刺筒”等,亦是取法于古代的“分刺”、“毛刺”发展而成。
此外,根据皮肤通过渗透直接亦能吸收药物的道理,结合经络穴位所形成的敷贴、药浴、温灸、热熨等疗法,亦是通过皮部而与病变发生相应治疗作用的,这些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浅表皮部的刺激和渗透作用,从而达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振奋气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愈疾病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针刺麻醉方法,发现按手术切口部位的皮部循经取穴,则镇痛作用较好。据有关资料报道,在人体的躯干部位,运用各种测痛方法,测定其针刺前后的痛阈变化,发现针麻所选用的数十个穴位,对有关部位的皮肤可产生痛阈提高的特异性,这不仅说明皮部理论对针刺麻醉选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证明十二皮部的理论是有物质基础的。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