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风(共含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成熟期的惊呆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 风的概念: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 春季为多,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中医学认为风邪为外感病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从而产生外风病证。
(2)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风邪的表现是将自然界“风”的现象,来比拟人体在发病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和证候。自然界的风,是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流,来去较快,时有时无,且能使树木枝叶动摇,故中医学认为风邪为病,具有以下性质和临床致病特点。
①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② 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 风性主动。
④ 风为百病之长。
(3) 外感风邪的传变及常见病证:外感风邪侵袭人体的途径及部位,大多在肌表、口鼻、肺系及肺。
(1) 燥的概念:燥为秋季的主气。由于气候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以致出现秋凉、劲急、干燥的气候。故凡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则易发生燥邪为患。燥病有外燥和内燥之分。
(2) 燥邪概念和致病特点:燥与湿相反,是缺少水分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物体干燥,则表面常会起皱折,甚则枯涩、开裂。在自然界,秋季天气干燥少雨,常见生物枯萎。故中医病因学认为,燥邪其性干涸,其气敛肃,易伤肺津。燥邪有如下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② 燥易伤肺。
(3) 外感燥邪传变及常见病证
燥邪外感多从皮毛或口鼻而入,且易内侵犯肺,因此在发病初期亦有营卫不和之病理变化,如可见恶寒发热等症。中医学将外燥证初起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种,初秋气候较温热,所形成之燥病多为温燥;晚秋气候较凉爽,所形成之燥病则为凉燥。温燥、凉燥都具有燥邪的一般特性和致病特点,其区别在于:温燥伤人,多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数;凉燥伤人,多表现为不发热或微发热,恶寒较明显,而脉不数。燥邪入里,易于化火伤津,易使肺津受损,亦可使肺气不足,可出现干咳少痰、或胶痰难咯、鼻燥、口渴、咽干等症。严重者,燥热灼伤脉络,则可出现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状。
(1) 火的概念:火(包括温、热)为阳盛之气所化生,故火热可以混称。但火与热,在中医病因学中则同中有异。
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其他季节中,因火热而致病者亦不少见。温与火热,性质相同,只是在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别而已,故又有“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的说法。正是由于温热同属外感热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故临床亦常温热并称,谓之温热病邪。
火热为病亦有内、外之分。外来火热之邪,除直接感受温热病邪之外,亦可由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此即所谓“五气化火”,五气之中,暑邪即是外来之火,称之为暑热,其余风、寒、湿、燥之所以能够转化,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 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邪气的表现,亦是将自然界中柴火燃烧而出现的火热上腾及红赤明亮现象,来比拟人体感受温热火邪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及证候。中医病因学认为,火热病邪有如下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 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上炎。
② 火易耗气伤津。
③ 火易生风动血。
④ 火热易致肿疡。
(3) 外感火热病邪的传变及常见病证
一般认为,外感温热多属实热病邪,故其为病则成实热(或实火)证候。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其途径与部位亦是由肌表或口鼻而入。其病理变化,首先是使肌表营卫失调,阳气郁阻,不得泄越,机体阳热亢盛,功能亢奋,正邪斗争剧烈,从而出现高热、恶热、喜冷、脉数等一系列火热征象。若热在皮肤,迫津外泄故大汗出;热陷血脉,则血流加速,甚则血行逆乱而妄行,从而可见一系列动血、出血病证。凡感受其他外邪(如风寒湿燥等)而成火热病证者,期间往往须经过一段化热病程,进而热极化火。如外感寒邪入里,从阳而化热,热极而生火;或湿邪郁久化热,湿热郁结,而成痰火。同样,风与燥亦可以从阳而化热化火。
温热、火邪能直接煎灼津液,内伤脏腑而出现一系列阴津亏耗,燥热内生之病证,临床可见口干、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等症。若津液损耗太过,不能濡养筋脉,热极则生风,亦可出现动风抽搐,震颤痉厥等症。
火热之邪,无论是直接侵袭,还是郁久化生,皆可使神明被扰,出现种种精神异常或机能亢奋症状。故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常可见神昏谵语、烦躁不宁、抽搐或狂乱等症,此属热入营血,火扰心神所致。火盛则气行逆上,血随气逆,故热病亦常可见到呕血、衄血等症。
临床上常见的火热病证,多系温病的气分病证、营分病证及血分病证,常可见高热多汗,恶热心烦,口渴喜冷饮,甚则狂躁,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唇焦口干,目赤肿痛,牙痛出血,或衄血、呕血、尿血(量多色鲜势涌),或出现斑疹,舌质红绛少津,舌苔黄燥或生芒刺,脉象洪数等症。
(1) 湿的概念: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季节,故当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2)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表现,亦是以自然界水湿之象,来比拟发病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和证候。所以,中医病因学认为,湿邪与其他几种邪气相对而言,属重浊有质之邪,其性粘滞,而且发病部位弥漫,伤人多隐,缓而不觉。概括起来,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① 湿性重浊而趋下,易袭人之阴位。
② 湿性粘滞、弥漫。
③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3) 外感湿邪传变及常见病证
湿邪外感,多与气候环境有关。外湿侵犯人体,多由肌肤而入,浅则伤人皮肉筋脉,或积于皮下肌膜,或流注关节;深则可侵入体内,影响脏腑生理功能,产生多种病证。
湿邪伤人肌表,阻滞人体气血营卫之循行,营卫失和,阴盛阳郁,故见恶寒,身热不扬,汗出粘滞不畅,热不为汗解;湿性重浊,易阻滞经脉气血之通畅,故见四肢痠困沉重,麻木不仁;水湿之邪,泛溢肌膜,积于皮下,则见足胫浮肿,按之凹陷如泥;湿邪在上则阻滞清阳,故头重如裹;湿邪伤及筋骨关节,或流注关节腔隙,则见关节肿胀闷痛,重着不移,或屈伸不利,为拘为痉。
湿浊之邪可侵犯中焦脾胃,直接影响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而使气机阻塞,升降失司,以致水湿停滞中焦,困脾遏胃,出现胸脘满闷、胃纳呆滞、口腻或甜、泛恶欲呕、小便不利、腹胀便溏不爽等症。
另外,湿邪伤人,亦常与风、寒、暑、热等邪相兼为患,而病风湿、寒湿、暑湿、湿热等病证。而且,湿邪传里,根据人体体质及脏腑盛衰,久之亦每易从寒化或从热化,而发生不同的病证转化。如素体虚寒,则湿邪每从阴化寒,可转化成寒湿病证,如素体阳热壮盛,则湿邪从阳而化热,则多转化成缠绵难愈之湿热证。
临床上,湿热熏蒸,郁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于血脉,泛溢于肌肤,则可见一身面目皆黄,发为黄疸。若湿热之邪浸淫于皮肤,外越于肌表,则可发为疥、癣、疹、疮,且黄水淫溢。湿热蕴结,郁于心经,则口舌生疮糜烂。湿热下注于肠腑,则可病泄泻、痢疾。湿热下注于膀胱,则可病淋浊。湿热注于下焦,损伤冲任带脉,在妇女则可病带下赤白。
外湿所感,临床常见的病证有:伤湿(即表湿证)、停湿(即湿停中焦)、湿热、寒湿及湿痹(又称“着痹”)等病证。
(1) 寒的概念:寒为冬季的主气。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也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寒病有外寒与内寒之分。外寒、内寒虽有区别,但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袭机体,积久不散,则又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内寒病证之产生。
(2)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的表现,也是将自然界寒冷、冰冻、凝结的现象,来比拟人体感受寒邪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和证候。所以,中医病因学认为寒为阴邪,收引而凝滞,易伤阳气。其致病有以下性质和临床致病特点。
①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 寒性凝滞。
③ 寒性收引。
(3) 外感寒邪传变及常见病证
外感寒邪发病,首先伤及浅表肌腠,亦可直中于里,伤及脏腑,亦有表里同病者。因此,外寒侵袭人体之途径与风邪相仿(且多相兼),即由肌表、口鼻而入,伤及肺系及肺。
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可出现一系列寒邪外束与卫气相搏,腠理闭塞,阳气不得正常宣泄,以致营卫失和,肺气失宣,临床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由于寒性收引凝滞,且常滞留于经络、筋肉、关节之间,导致络脉挛缩,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从而易于发生头痛、身痛,或肢节痠痛等症。
寒邪由表传里,易于从阳而化热,而发生病理性质的转化,故为多种发热病证的原因之一。临床可见身热、恶热、口渴引饮,或潮热谵语、便秘不通、腹胀满、舌苔黄厚、脉洪大或沉实等症。若外感寒邪较重,或素体阳虚,则寒邪即可直中于里,伤及脾肾,出现一派寒象深重的症状,如恶寒、战栗、四肢厥冷、腹部冷痛、肠鸣、腹泻等症。
寒邪侵袭人体,每多与风邪或湿邪相兼为患,而成风寒或寒湿等病证。故临床上外感寒邪所常见的病证,有伤寒、中寒、风寒、寒痹等。所谓寒痹,乃由风寒湿邪兼杂而侵袭人体,留着于关节筋膜所致。由于以寒邪为主,阻痹于经络血脉,常产生疼痛,故又称为痛痹。
概说
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在正常情况下,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六气已具有了适应能力,故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冷、暴热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反常的六气便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
① 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一般来说,六淫多为四时主气的淫胜,故容易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所谓居处环境,六淫致病与工作或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② 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夹致病:所谓单独致病,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如寒邪袭表。所谓兼夹致病是指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等。
③ 六淫致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从阳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④ 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由外入,并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基本概念 基本特点 基本功能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由于正经有十二条,所以体表皮肤亦相应地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之为“十二皮部”。可以说,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同时,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更有密切的关系。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因此,十二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与经脉和络脉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分布之范围大致上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且比经络更为广泛。
1.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皮部分布于人体的浅表部位,故能最先广泛地接触到病邪,当外邪侵犯时,则皮部与布散于皮部的卫气就能发挥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2.反映内在脏腑、经络之病变:由于十二皮部分属于十二经脉,而十二经脉又“内属于府藏”,所以,脏腑、经络的病变亦能在相应的皮部分区反映出来,故在临床上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即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3.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达到治疗效应:如外感疾病多为六淫邪气侵犯肌表,表邪不解则由表入里,同样里证也可出表。根据皮部理论,邪在表当发汗,以防病邪沿经络传变入里,发展成里证。若邪已入里,则亦可由里达表,使其透过皮部而解。临床上常见的某些皮肤疾患如疹、斑等的“外病内治”,即是皮部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又如针刺治疗,《灵枢·官针》篇亦载有浅刺皮部的“分刺”、“毛刺”等法,现代广泛应用的“皮肤针”、“皮内针”、“滚刺筒”等,亦是取法于古代的“分刺”、“毛刺”发展而成。
此外,根据皮肤通过渗透直接亦能吸收药物的道理,结合经络穴位所形成的敷贴、药浴、温灸、热熨等疗法,亦是通过皮部而与病变发生相应治疗作用的,这些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浅表皮部的刺激和渗透作用,从而达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振奋气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愈疾病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针刺麻醉方法,发现按手术切口部位的皮部循经取穴,则镇痛作用较好。据有关资料报道,在人体的躯干部位,运用各种测痛方法,测定其针刺前后的痛阈变化,发现针麻所选用的数十个穴位,对有关部位的皮肤可产生痛阈提高的特异性,这不仅说明皮部理论对针刺麻醉选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证明十二皮部的理论是有物质基础的。
基本概念 基本特点 基本功能 循行部位
经别,即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经脉,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支脉。由于其与一般经脉不同,但又包括在正经系统之内,所以称之为别行的正经,简称为“经别”。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进行概括。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而“别出”,称之为“离”;其次是进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之为“入”;然后是浅出于体表,称之为“出”,并上头项、头面部。但是,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的经别在其最后浅出体表时有所区别:阳经的经别从体腔内部浅出于体表到头顶等部位时,仍并入十二经脉中与其同名的经脉中,而阴经的经别则不再归入于同名经脉,而是同与其有表里关系的阳经经别合流,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之为“合”。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同时,阳经的经别在进入胸、腹之后都同其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发生联系,足三阳的经别还都经过心而上循头部;手三阴的经别从腋部进入内脏后,都经过喉咙而上达头面。
十二经别的循行布散部位范围较广,有些部位则是十二经脉所不及之处,因而在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为:
l.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和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1.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一合)
· 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的腘窝部分出,其中一条支脉在骶骨下五寸处别行进入肛门,上行归属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后散布于心脏内;直行的一条支脉,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继续上行,浅出项部,脉气仍注入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经别:从足少阴经脉的腘窝部分出,与足太阳的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归属带脉;直行的一条继续上行,系舌根,再浅出项部,脉气注入足太阳经的经别。
2.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二合)
· 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经脉在大腿外侧循行部位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毛际,同足厥阴的经别会合,上行进入季胁之间,沿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而上达肝脏,通过心脏,挟食道上行,浅出下颌、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当目外眦部,脉气仍注入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经别:从足厥阴经脉的足背上处分出,上行至毛际,与足少阳的经别会合并行。
3.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三合)
· 足阳明经别:从足阳明经脉的大腿前面处分出,进入腹腔里面,归属于胃,散布到脾脏,向上通过心脏,沿食道浅出口腔,上达鼻根及目眶下,返回联系目系,脉气仍注入足阳明本经。
·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的股内侧分出后到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贯通舌中。
4.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四合)
· 手太阳经别:从手太阳经脉的肩关节部分出,向下入于腋窝,行向心脏,联系小肠。
· 手少阴经别:从手少阴经脉的腋窝两筋之间分出后,进入胸腔,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在目内眦与手太阳经相合。
5.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五合)
· 手少阳经别:从手少阳经脉的头顶部分出,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腹中。
· 手厥阴经别;从手厥阴经脉的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分别归属于上、中、下三焦,向上沿着喉咙,浅出于耳后,于乳突下同手少阳经会合。
6.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六合)
· 手阳明经别:从手阳明经脉的肩髃穴分出,进入项后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肠,归属于肺;向上者,沿喉咙,浅出于锁骨上窝,脉气仍归属于手阳明本经。
·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的渊腋处分出,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胸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囊性器官。膀胱上通于肾,下连尿道与外界直接相通。
关于膀胱的形态,古医书亦有描述。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贮尿和排尿,是参与津液代谢的重要器官。摄入到人体内的水液,经过肺、肾、三焦等脏腑的气化作用,敷布周身,濡养脏腑组织,维持全身机能。代谢后的部分水液,又经过这些脏腑的气化作用,下输到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于体外,从而维持着全身津液代谢的平衡。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肾对膀胱贮尿、排尿的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二方面。
此外,由于膀胱通过尿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故湿热毒气易从外直接侵入膀胱,引起膀胱湿热蕴结,气化不利,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甚或可见血尿。中医则诊为“膀胱湿热”证候。
小肠位于腹腔,其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接阑门与大肠相连,迂回叠积于腹腔内。对于小肠的具体形态,古代医家进行了仔细观察并有详细记载。如《灵枢·肠胃》说:“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如下方面:
主受盛与化物泌别清浊
主受盛与化物:受盛(音成),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消化、转化饮食物的意思。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小肠的化物功能,是指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经脾运化转输,以营养周身。在病理上,若小肠的受盛功能失常,则可见腹部胀闷疼痛;如化物功能失常,可致消化、吸收障碍,出现消化不良,腹泻便溏,甚或完谷不化等。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