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醋炙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气泡水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醋炙法(共含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气泡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醋炙法

篇1: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醋炙法

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炒的方法称为醋炙法。

醋的选择及用量

炮制用醋,以米醋为佳,且陈久者良。一般每100公斤药物加米醋20~30公斤,最多不超过50公斤。

醋炙的方法

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可分别选用以下两种方法。

1.先拌醋后炒药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加盖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摊凉或晾干,筛去碎屑。一般药物均采用此法炮制。优点是能使醋渗入药物组织内部。

2.先炒药后加醋 将净选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表面熔化发亮(乳香、没药),或炒至表面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时(五灵脂),喷洒一定量米醋,炒至微干,取出摊开晾凉。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和动物粪便类药物。

注意事项

1.若用醋量较少,不能与药物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匀。

2.醋炙药物多用文火,并应勤加翻动,一般炒至微干显火色时,即可取出摊凉。

3.树脂类药物如乳香、没药,先加醋易粘连,动物粪便类药物如五灵脂先加醋易松散,呈碎块状,故都应采用先炒药后加醋的方法炮制。

4.先炒药后加醋时,宜边喷醋边翻动药物,使之均匀。

醋炙的目的

1.引药入肝,增强疗效。

散瘀止痛类药物,如延胡索、三棱、莪术,醋炙后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五灵脂醋炙增强活血止痛作用外,兼有矫嗅矫味之功。

疏肝理气药如青皮、香附、柴胡、郁金等醋炙可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青皮、香附还能消积化滞。

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等,醋炙后能降低毒性,缓和峻泻作用。

3.矫嗅矫味。具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如动物粪便类和树脂类,醋炙可减少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篇2: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油炙法

1.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称为油炙法。又称酥法。

2.辅料的选择及用量 油炙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常用的有麻油、羊脂油、菜油、酥油亦有应用。

3.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炒 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油炸 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油脂涂酥烘烤 将动物类药物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透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

4.注意事项 油炸药物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易将药物炸焦,导致药效降低或失效。

5.油炙的目的

增强疗效。如淫羊藿,经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利于粉碎。质地坚实的三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

篇3: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蜜炙法

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炼蜜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蜜炙法。《本草纲目》记载:“蜂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辅料选择与用量

蜜炙的液体辅料是经过加热炼制的蜂蜜,即通常所称的炼蜜或熟蜜。生蜜性凉,可清热滑肠,用于肠燥便秘,炼蜜性温,具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矫味作用。用炼蜜炮制润肺止咳和补中益气的药物。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通常用量为每100公斤药物,用炼蜜25公斤。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重的药物用蜜量宜小,如每100公斤药物,百部片蜜炙用炼蜜12.5公斤,百合用炼蜜5公斤,栝楼、桂枝用炼蜜15公斤,麻黄、枇把叶、金樱子用炼蜜20公斤。

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 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与药物拌匀,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基本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密闭储存。一般药物都用此法炮制。

2.先炒药后加蜜 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炒,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密闭储存。此法适宜于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的药物。先炒药使其失去部分水分,质地略变酥脆,则蜜较易被吸收。如百合、槐角等。

注意事项

1.炼蜜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溢出锅外或焦化。

2.炼蜜不可过老,含水量在10%~13%为宜。否则粘性太强,不宜与药物拌匀。

3.炼蜜过于浓稠,可加适量开水稀释,约为蜜量的1/3~1/2,以蜜液能与药物拌匀,又无剩余的蜜液为宜。加水可使蜜液粘稠度降低,易与药物拌匀,易于吸收。水少则润不均匀,水多则不易炒干,易发霉变质。

4.药物拌蜜后宜闷润4~5小时,使蜜液逐渐渗入到饮片内部。

5.炒炙时,火力宜小,因为常时间闷润,使药材质地变软,炒制时火力大,易致外焦内软。炒炙的时间可稍长,尽量将水分除去,避免药物发霉。

6.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储存,以免吸潮发粘或发酵变质。

蜜炙目的

1.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如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蜜炙后甘温,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缓急止痛作用增强。金樱子生用酸涩,固涩止脱力强,多用于遗精遗尿,蜜炙后甘涩,能补中涩肠,用于脾虚久泻、久痢,还可避免腹痛的副作用。

2.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如常用的化痰止咳药紫菀、枇把叶、桑白皮、款冬花、百部、百合等,蜜炙均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3.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生用味苦劣,易致恶心呕吐,蜜炙可缓和苦寒之性,矫味免吐;百部、白前蜜炙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

4.缓和药性。如麻黄,生用发汗作用猛烈,蜜炙后可缓和其发汗作用,并可增强止咳平喘的功效。

炮制研究

传统蜜炙法多以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为质量标准,实际操作中很难掌握一致,影响成品质量。由于远红外干燥箱、电热干燥箱等设备,能设定温度,炮制品质量易于控制,所以,用烘法代替传统炒炙法的工艺研究较多。如对黄芪的研究结果表明,蜜烘黄芪(70℃ 或80℃烘制2小时),其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与蜜炙黄芪相似,无显著差异。

篇4: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姜炙法

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称为姜炙法。此外,还有用姜汁煮者,统称姜制。多用于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药物。

辅料的选择及一般用量

1.生姜的用量一般为100公斤药物,用生姜10公斤。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2.姜汁的制备方法

捣汁生姜洗净,切碎,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

煮汁取净生姜片或干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过滤,合并两次滤液,适当浓缩,取出备用。

操作方法

1.姜汁炒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定量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文火炒干。或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2.姜汤煮 将姜切片煎汤,加入净选后的药物煮至药透汁尽,取出,切片,干燥。

注意事项

1.制备姜汁时,水的用量不宜过多,一般最后所得姜汁与生姜比例为1:1。

2.药物与姜汁拌匀后,需充分闷润,待姜汁完全被吸尽后再文火炒干。

炮制目的

1.消除副作用,增强疗效。如:草果仁生品辛香燥烈,姜炙可缓其燥烈之性,增强温胃止呕之效。厚朴生用辛辣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姜炙后可以消除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

2.抑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姜炙黄连、姜炙竹茹。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其他制法——干馏法

学安全生产法心得体会

化整为零-快快乐乐学拼音法

中药鉴定学辅导:中药的杂质检查

[中药鉴别]常见中药材的水试鉴别法

述学述职述廉述法报告

分组学导法初一作文

述职述廉述学述法报告

中药鉴定学辅导:动物类中药分类概述

述德述职述廉述学述法报告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醋炙法(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醋炙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