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特点(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仙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奇经八脉,又称“奇经”,是指在十二经脉之外“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而言,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在内。奇者,异也。由于奇经八脉在循行上和与内脏的联系上均有别于十二经脉,故称其为“奇经”。
奇经八脉的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其走向和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遍布全身,其走向亦不似十二经脉有上下、内外、顺逆的阴阳表里循行规律。如人体之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其走向,除带脉横行围腰腹一周、冲脉有一分支向下行走外,其余诸脉都是从下肢或少腹部向上行走。
第二,除督脉外,同内在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但与奇恒之腑和部分脏腑有一定的联系,如督脉入属于脑,络肾,贯心;冲、任、督三脉均起于胞中等。
第三,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生理作用:
1.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在其循行的过程中,同十二经脉的某些经脉交叉衔接,从而紧密地沟通了各条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
奇经八脉错综分布,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当十二经脉的气血旺盛而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人体生理功能活动需要或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渗灌和供应于全身组织,予以补充。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将奇经喻为“湖泽”,即指其有调节气血作用而言。《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冲脉上行能“渗诸阳”、“灌诸经”,下行则“渗三阴”、“注诸络”,亦是说明奇经有渗灌、溢蓄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功能。
3.与肝、肾等脏及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其中女子胞和脑髓主要与奇经直接联系,相互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如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都起于胞中,带脉则环腰一周,使它们互相沟通,成为一个相互联络调节的系统,其与肝经相通,又和盆腔内的生殖器官相联系,故与女子的经、带、胎、产等密切相关。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医学入门·经穴起止》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即是说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络。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则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即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经络学说的形成
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已有经络系统的概念出现,如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书籍中,已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经脉学专著。但是,该书所载的十一条经脉,与现在的经络有所区别,它们彼此之间,是各不相干,互不联系的。而且尚未形成内属于脏腑的概念,且无络脉之记载。
《内经》总结了当时经络学说的成就,对于经络的名称、起止、交会、循行部位、经气流注次序,以及各经“是动”病、“所生病”的证候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还指出了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具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的作用。正是由于经络的相互衔接,在周身内外构成了网络周身的经络系统,从而使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经络系统的联系中形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内经》对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完整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以后历代医学研究和探讨经络学说的源泉。
稍后成书的《难经》在继承《内经》有关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上,补其未备,则对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及奇经八脉方面有所补充和发挥,特别是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从而使经络学说更趋系统化和完整化。
晋代医家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元代医家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以及明代医家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不仅总结了当时的针灸学成就,而且对经络学说的发展及针灸临床病证的总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针刺麻醉的成功与推广,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极大兴趣与重视,尤其是对针麻原理及经络实质的研究,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事实说明,经络系统作为人体内客观存在的一种组织结构和联络途径,并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此种观点已普遍地被人们所接受。
l.循行部位: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
2.基本功能: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能约束全身纵行的各条经脉,以调节脉气,使之通畅。带脉并能主司妇女的带下。
l.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起于肾,与足少阴经引支向下从气街部浅出于体表,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又有支脉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足趾。
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2.基本功能:冲,有冲要之意。其主要功能是:
(1) 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行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通受十二经之气血,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当脏腑经络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溢蓄和贮存,而在脏腑经络气血不足时,冲脉则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由于冲脉能调节十二经之气血,故又称其为“十二经脉之海”或“五脏六腑之海”。
(2) 冲为血海:冲脉起于胞中,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故称其为“血海”。
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部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等部位,循行至上唇系带(龈交穴)处。
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来,属肾。
分支:从小腹内部直上,贯脐中央(脐窝),上贯心,到喉部,再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向上至两眼下部的中央。
2.基本功能:督,有总督、督管、统率的含义。其主要功能为:
(1) 调节阳经的气血:督脉行于背部的正中,背为阳,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故对全身之阳经起到调节作用,因其能总督一身阳经之经气,故又称其为“阳脉之海”。
(2) 能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督脉循行于脊里,上行入颅络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肾能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故督脉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l.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2.基本功能:任,有担任、妊养的含义。其主要功能为:
(1) 调节阴经气血:任脉循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阴经之间的相互联系,故对阴经气血起着调节作用。因其能总任一身阴经之脉气,故又称之为“阴脉之海”。
(2) “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与妇女妊娠有关,故为生养之本,称之为“任主胞胎”。
基本概念 基本特点 基本功能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由于正经有十二条,所以体表皮肤亦相应地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之为“十二皮部”。可以说,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同时,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更有密切的关系。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因此,十二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与经脉和络脉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分布之范围大致上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且比经络更为广泛。
1.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皮部分布于人体的浅表部位,故能最先广泛地接触到病邪,当外邪侵犯时,则皮部与布散于皮部的卫气就能发挥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2.反映内在脏腑、经络之病变:由于十二皮部分属于十二经脉,而十二经脉又“内属于府藏”,所以,脏腑、经络的病变亦能在相应的皮部分区反映出来,故在临床上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即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3.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达到治疗效应:如外感疾病多为六淫邪气侵犯肌表,表邪不解则由表入里,同样里证也可出表。根据皮部理论,邪在表当发汗,以防病邪沿经络传变入里,发展成里证。若邪已入里,则亦可由里达表,使其透过皮部而解。临床上常见的某些皮肤疾患如疹、斑等的“外病内治”,即是皮部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又如针刺治疗,《灵枢·官针》篇亦载有浅刺皮部的“分刺”、“毛刺”等法,现代广泛应用的“皮肤针”、“皮内针”、“滚刺筒”等,亦是取法于古代的“分刺”、“毛刺”发展而成。
此外,根据皮肤通过渗透直接亦能吸收药物的道理,结合经络穴位所形成的敷贴、药浴、温灸、热熨等疗法,亦是通过皮部而与病变发生相应治疗作用的,这些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浅表皮部的刺激和渗透作用,从而达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振奋气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愈疾病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针刺麻醉方法,发现按手术切口部位的皮部循经取穴,则镇痛作用较好。据有关资料报道,在人体的躯干部位,运用各种测痛方法,测定其针刺前后的痛阈变化,发现针麻所选用的数十个穴位,对有关部位的皮肤可产生痛阈提高的特异性,这不仅说明皮部理论对针刺麻醉选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证明十二皮部的理论是有物质基础的。
基本概念 基本特点 基本功能 循行部位
经别,即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经脉,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支脉。由于其与一般经脉不同,但又包括在正经系统之内,所以称之为别行的正经,简称为“经别”。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进行概括。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而“别出”,称之为“离”;其次是进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之为“入”;然后是浅出于体表,称之为“出”,并上头项、头面部。但是,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的经别在其最后浅出体表时有所区别:阳经的经别从体腔内部浅出于体表到头顶等部位时,仍并入十二经脉中与其同名的经脉中,而阴经的经别则不再归入于同名经脉,而是同与其有表里关系的阳经经别合流,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之为“合”。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同时,阳经的经别在进入胸、腹之后都同其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发生联系,足三阳的经别还都经过心而上循头部;手三阴的经别从腋部进入内脏后,都经过喉咙而上达头面。
十二经别的循行布散部位范围较广,有些部位则是十二经脉所不及之处,因而在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为:
l.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和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1.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一合)
· 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的腘窝部分出,其中一条支脉在骶骨下五寸处别行进入肛门,上行归属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后散布于心脏内;直行的一条支脉,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继续上行,浅出项部,脉气仍注入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经别:从足少阴经脉的腘窝部分出,与足太阳的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归属带脉;直行的一条继续上行,系舌根,再浅出项部,脉气注入足太阳经的经别。
2.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二合)
· 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经脉在大腿外侧循行部位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毛际,同足厥阴的经别会合,上行进入季胁之间,沿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而上达肝脏,通过心脏,挟食道上行,浅出下颌、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当目外眦部,脉气仍注入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经别:从足厥阴经脉的足背上处分出,上行至毛际,与足少阳的经别会合并行。
3.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三合)
· 足阳明经别:从足阳明经脉的大腿前面处分出,进入腹腔里面,归属于胃,散布到脾脏,向上通过心脏,沿食道浅出口腔,上达鼻根及目眶下,返回联系目系,脉气仍注入足阳明本经。
·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的股内侧分出后到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贯通舌中。
4.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四合)
· 手太阳经别:从手太阳经脉的肩关节部分出,向下入于腋窝,行向心脏,联系小肠。
· 手少阴经别:从手少阴经脉的腋窝两筋之间分出后,进入胸腔,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在目内眦与手太阳经相合。
5.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五合)
· 手少阳经别:从手少阳经脉的头顶部分出,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腹中。
· 手厥阴经别;从手厥阴经脉的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分别归属于上、中、下三焦,向上沿着喉咙,浅出于耳后,于乳突下同手少阳经会合。
6.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六合)
· 手阳明经别:从手阳明经脉的肩髃穴分出,进入项后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肠,归属于肺;向上者,沿喉咙,浅出于锁骨上窝,脉气仍归属于手阳明本经。
· 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脉的渊腋处分出,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胸
★ 求职信概念及
★ 悼词概念及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 求职推荐信概念及
★ 仲裁协议概念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