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中“笙箫”的诗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浮生未歇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再别康桥》中“笙箫”的诗义(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浮生未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再别康桥》中“笙箫”的诗义

篇1:《再别康桥》中“笙箫”的诗义

《再别康桥》中“笙箫”的诗义

《再别康桥》是现代派诗人徐志摩的一首伤别之作,诗共7节。

诗人在第6节中写道: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对于“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句诗,许多读者作了这样的赏析:“想到就要和康桥告别,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在这里,有人显然以为这句诗运用了写实手法,把“笙箫”看作是存在于诗中的客观物象,是“实境”。我认为这样解读诗句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整首诗的意境构成中是突兀的、不和谐的。

从审美的角度讲,在诸般文学样式中,诗歌无疑最具有美学特征。诗人在构成诗的意境时,诗中的一切景与物都必须处于与诗所要表现的意境吻合而协调的状态中,从而在整体上求得一种匀称和谐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效果。在《再别康桥》中,诗人通过种种物象的组合和情景的勾连,诉诸读者一种共同的审美指向:那就是“静”,这也是整首诗的情感氛围。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而诗中的感受却是四个月之前的,他静静地走过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个角落,往事又一幕幕重现,但诗人只想做一次不声不响的静静的离别,他生怕惊动一切,因此他才“轻轻的”、“悄悄的”。特别是在第六节,诗人“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表明诗人所处的环境是沉默的静寂的,诗人“不能放歌”正是怕打破这种宁静。静是诗人为自己的离别而设。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笼罩全篇的寂静的氛围中,诗人幽幽的情怀和绵绵的思念在康桥的夜中滋生,在诗歌的行里流动,也在诗人的心头和我们的心头悄悄地无尽地蔓延,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徐志摩着力刻意营造这种静,并恪守这种静,从而形成一种幽雅闲静、高妙而和谐的艺术境界。这样,在诗人所处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都处于静的状态下,“吹奏笙箫”这个细节显然不符合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合理发展,也破坏了诗的整体情景和氛围的一致性。在诗人主观感觉中和对外部世界产生的客观效果上都已打破了他着力表现的存在于诗中的静。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审美的角度讲,“吹奏笙萧”这一细节在诗歌的意境构成中是不匀称也不和谐的。

再者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第6节中,诗人想象自己撑一枝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游,迎着和风,沐着星辉,真是连缺乏音乐灵感的人也会禁不住放声歌唱,可是诗中的思路随即逆转:“但我不能放歌”,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更是特意将“笙箫”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些无法调和的意象连接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故意将那股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自己去领会,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诗人的沉思默想、满怀的离愁别绪使他渐渐陷入一种沉迷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抑制下,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也会暂时处于一种麻木状态(也许夏虫并没有沉默,但他充耳不闻),从而在诗人的内部世界中又形成一种更深层次的静。

另外,从诗的语言结构来看,“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属倒装结构,“悄悄”是来写笙萧所体现的情景和状态的,换成散文句法,就是别离的笙萧是悄悄的。在这里,“悄悄”显然是作为叙述主语的谓语而存在。如把“悄悄”放在状语的位置对虚设的“吹奏”进行修饰,这违背了语言的逻辑。悄悄,没有声音也,而吹奏笙萧自然要发出声音,这违背了生活的逻辑。

因此无论从美学、心理学还是结构学来看,作出“悄悄地吹我送行吧。

拓展:

《再别康桥》全文

再别康桥

作者: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

篇2:诗《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大家知道康桥在什么地方?

生:英国

师:英国的什么地方?

生:剑桥

师:剑桥大学是英国的学术中心,也是风景优美的地方

师:为什么说再别康桥?(展示图片并讲解)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在1920——1922年游学于此,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二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师:那学习这首诗歌,除了了解这些背景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写这首诗的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

(学生交流)

师补充:生读大屏幕上的介绍:徐志摩,浙江省海宁人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发表诗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创建于1923 年,地点在北京,创始人有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人此诗派也被称之为新格律派,讲求诗的格律此诗派著名的艺术主张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是”三美”原则的充分体现.

为此,我们确定了今天学习的两个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二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初步把握诗歌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 :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下面字音你注意到了了吗?

河 畔( ) 荡 漾( ) 青荇( ) 榆 阴( ) 揉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溯( ) 斑 斓( ) 笙箫( )

生:读

师订正并出示答案

河 畔(pàn ) 荡 漾(yàng) 青 荇( xìng) 榆 阴( yú) 揉 碎( róu)

浮 藻(zǎo) 长 篙(gāo) 漫 溯(sù ) 斑 斓(lán ) 笙 箫( shēng xiāo )

(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

师:读准了字音,有哪个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

生:(举手)读课文

(掌声)

师:(对读书的学生)你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你自己感觉这首诗要读好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生:应该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再就是诗歌有韵律美,读的时候把握好语速

师:非常好,请坐!

(问其他同学)你感觉她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的优点是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有感情的读课文,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但我感觉她有些地方读得快了些

师:那你觉得那些地方应该读得慢一些呢?

生:比如说“寻梦?撑一支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师:不错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她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在我的心头荡漾”她读成“在我的心上荡漾了”

师:很好,听的很认真!要读准,一个字都不能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抒情,应该再读得缠绵一些

(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笑)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这种理解给我们大家读一遍呢?

(生有感情的读诗歌)(掌声)

师:(问一个学生)你点评一下

生: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更让人感觉到一种依恋的情感这点很好!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生:(犹豫)我感觉我还没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

师:哦,这不要紧,我们才刚刚接触这首诗,我相信我们学完这首诗后你会读得很好的,先请坐!同学们,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地模仿

(听录音)

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那你感觉录音和我们自己读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生:他自己都投入其中了,而且不仅声音有起伏变化,感情也在变化

师:感情在变,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先看第一小节,(大屏幕展示)请大家齐读这一节

生:(齐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师:认真看第一小节,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生:用叠词

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是“轻轻地”?

生:我感觉是不是作者怕惊动了康桥,所以用“轻轻地”

师:那我们再思考,为什么又怕惊动了这个地方呢?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如果在一个闹市里,我们是不是还害怕惊动了这个地方?

生:(摇头)不会

师:那说明这里——

生:(齐声)安静

师:是啊,因为如此安静所以作者“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那仅仅因为“安静”吗?是不是还透露出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我感觉还表现作者的万千离愁,

师:他愁什么?

生:“招手”可以看出作者要走但又舍不得走,对这个地方非常的依恋

师:很好,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作者对这里是

生:(齐声)依依不舍

师:板书“依依惜别”

带着这种“依依不舍”之情,请一个同学再读一遍这一部分

生:读

师: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语速上慢下来了,来表达这份深深的依恋之情

那我们比较一下和这一小节相似的最后一节,(大屏幕展示)

生:(齐声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最后一节和第一节都有哪些异同?

生:句式结构上一样,但用词不一样第一节用“轻轻地”而最后一节用“悄悄地”

第一节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而最后一节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那你能说说用词的不一样表达地作者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最后一节是写作者喜欢康桥的一草一木,但他却不会带走什么,他不想打破这里地宁静

师:哦,那这是一种什么情感?换一种说法,作者离开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态度?

生:洒脱

生:潇洒

师:情感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依依不舍”变作“洒脱地走”(板书“洒脱地走”)这种情感是怎么变化的呢?我们研读第二到第六小节,研读地时候我们可以带着这样地问题仔细思考,请看提示

(大屏幕展示)每一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抓住关键字或意象)

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集体研究讨论一个小节

(教师分组,学生讨论,然后交流)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把你们的分析和大家分享

生:我们认为,“新娘”“艳影”“荡漾”是这节的关键词,我们把这幅图概括为“夕阳金柳图”其中“新娘”一词最关键,大家认为新娘是穿红着绿的美丽形象,婀娜的身材也与柳树相照应而“荡漾”一词,表明这金柳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诗人心中激起波澜师:那又为什么是“艳影” 呢?

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激起波澜,让诗人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是啊,而且不仅仅是喜爱,它激起心中不尽的情感,也表达了作者深深地依恋这位同学,你来把这一小节读一下

生:读(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概括说这是一幅“夕阳金柳图”,可以再加一个词,叫“河畔金柳倒影图”

再来看下一幅画面

生: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一幅“青荇招摇图”,是从“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一句得来的“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作者不愿离开康桥的思想感情

师:分析得不够细,“什么是青荇”

生:水草

师:那水草为什么又是“油油的`”?

生:是不是写水草很茂盛呀

师:茂盛?可以,还写出了水草的颜色和生机那又为什么是“招摇”呢?是“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吗?

生:不是,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师:什么态度?

生:他留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对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不愿意离开的感情

师:加上“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来,你领起,你们小组把这一小节齐声读一遍

生:读

师:下一幅图谁来描画?

生:这是一幅“榆阴潭水图”,拜伦潭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榆树,倒影呈现在潭水中,又因潭中生长着许多浮藻,倒影在水中好像“碎了”一样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回忆起了自己往日的美好理想

师:从哪里得知是回忆美好理想?

生:“彩虹似的梦”中“梦”一般喻指美好理想

师:似乎课本也有提示吧?在哪里?

生:注释上

师:恩,这是很好的习惯,别忘了课下注释!

师:是什么样的美好理想呢?

生:我也说不清楚,也可能是学业上的或者感情上的

师:在这里,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19开始徐志摩在这里生活了两年的时间,这里有他的求学之梦,他要在这里求取知识,求取真理;处在**的年代,这里有他求平等、求民主、求和平的爱国之梦;和林徽音女士的相遇,这里还有他美丽的爱情之梦然而作者却说这是“彩虹似的梦”,饱含了一种什么情感呢?

生:“彩虹”是易碎短暂的,这是一些难以实现的梦

师:难以实现也要追寻吗?下一小组的同学,先读一遍第五节,然后分析

生:(读课文)我们小组最初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星夜漫溯寻梦图”,另一种是“撑篙寻梦图”,但经过讨论达成一致,选择了较为详细和浪漫的“星夜漫溯寻梦图”:夜里繁星满天,星辉洒遍小船,诗人撑着长篙,随意地逆流而上,去追求自己的往日的梦,诗人完全沉浸在对往日的美好回忆当中,忘记了自己将要离别康桥,甚至想要放声歌唱,思想感情达到高潮

师:你们小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夜景图,而且说作者的情感到了一种高潮,你能给我们大家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地读)

(掌声)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似乎被感染了,那同学们自己自由地读一下这一节

(生投入地读)但作者歌唱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放歌,这个小组来分析一下第六节

生:我们认为这一节描绘了一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面,一幅黄昏夏虫沉默图,我要离开了,在离开之前,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所以作者选择了沉默,而且也感觉“夏虫”也陪我沉默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说的真好,而且作者不放歌还因为怕打破这里的“宁静”是啊,“悄悄才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你能带着诗人无限的失落和伤感给大家读一下这一节吗?

(生读,掌声)

师:作者从“轻轻地来”到“悄悄地走”,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了对自己生活过的这片土地地无限眷恋,从“挥手作别云彩图”到“招手惜别云彩图”,作者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边出示幻灯片边讲解)“欢喜和眷恋”“对康桥永久的眷恋”“感情达到高潮”“情绪低落,静思默想”到最后“悄悄作别”,我们也被作者的这种情感所感染,那么就让我们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自由地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来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大家都沉浸到其中了下面我来放一段音乐,大家推荐一名同学,再次带我们走进徐志摩的诗歌中,走进康桥

生:(推荐同学!)老师,我们想两个人一起读,可以吗?

师:可以!

(音乐起,学生读!)热烈掌声!

生:老师,我也读一遍(掌声!)

师:当然可以

(学生读)

师:以读开始,以读结束,让诗歌在我们的朗读中展现它无限的张力和魅力

作业:

背诵这优美的诗歌,并在随笔本上写一写你读《再别康桥》的感受

下课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参加青岛市教学能手比赛时上的一节课,课后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回想一下当时课堂上的各个环节,又有了不少的感悟

我自已觉得这节课的主要优点是:

一、诵读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它既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诗歌的钥匙在备课时,我首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再从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指导学生进行再次诵读,自读感悟后让学生听名家的范读,比较后再进行个人感悟读,然后进行展示,先是学生个人读,再是集体读,再进行体会读懂得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之后,再让学生按照这种变化再来诵读诗歌一堂课在琅琅的读书中进行,效果很好

二、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学生的回答非常出色因为时间关系,我让学生分组解读每一诗节的画面、情感,小组合作完成,学生讨论热烈,分析较透彻,尤其在语言的挖掘上较有深度

三、结尾出彩在这节课的最后,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有四个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赢得了全班同学掌声,课堂达到了高潮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譬如,在解读中间五个诗节的时候,用的时间太长,教师分析的过多另外,在课的最后留的时间较少,以致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较少,这都是以后教学应该注意的地方。

篇3:《再别康桥》诗赏析

《再别康桥》诗赏析

《再别康桥》是中国先到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它是作者第三次造访康桥后所作。

这一次的康桥之旅,可以说是一种失意之旅。因为此时,正是徐志摩整个人生的低谷,他是来康桥,寻求心灵的安慰来了。《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其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及独具匠心的押韵使其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并在艺术上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同时,其语言优美华丽、内涵丰富,并且富有歧义,使整首诗极富表现力。

一、诗歌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徐志摩赴美留学,梦想着要做一个理想中的政治家,只可惜最后事与愿违。庆幸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很多名人名流,并与他们有着深入的交流。1920年,徐志摩因追随大哲学家罗素而从美国来到康桥,从此开始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康桥之旅。

在这里,徐志摩逐渐安定下来,每天和老师一起交流,在康河河畔畔流连忘返,他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在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在康桥是遇到了林徽因,,遇到了他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女人。他和她一见钟情,无法自拔。徐志摩是林徽因第一个爱上的男人。徐志摩虽已结婚,但同样是第一次爱上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女人。才子佳人,情定康桥,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倾城之恋,成为了康桥永久的佳话。同时,也使得因包办婚姻给徐志摩带来的痛苦和束缚变得烟消云散。

在康桥的两年,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快乐,最为充实的日子,也是徐志摩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折点的时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康桥是他人生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条在他心目中最美丽的康河,就像母亲河一样,给了他最美的印象,也是他写作的灵感源泉。徐志摩对康桥有种特殊的感情,有种特殊的爱。这种感情,这种爱,我们可以称之为康桥情结。这种情结对他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对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康桥,徐志摩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学习,接受着康桥文化的洗礼,还可以在与罗素、狄更斯、曼斯菲尔德等名士的交往中,汲取自己的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康桥的那绝美的风景也洗涤了徐志摩的心灵,让他的心更加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的灵魂。他把大自然的美,以及自己对大自然,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到写作当中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丰富,语言轻灵,追求自然美,音乐美的写作风格。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一共有三次康桥之旅,第一次是求学之旅,时间最长,经历也最丰富,也是他最快乐之旅。第二次时间最短,犹如惊鸿掠影,除了写下《我所值得的康桥》之外,没有值得纪念的地方。而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却是他的失意之旅,寻求安慰之旅。那时的徐志摩,经历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正是人生最时的时候。这一次归来后,他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从此,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他再也没有去过康桥。再也没有见过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挥一挥衣袖,作别了西天的云彩,作别了梦里的康桥。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之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新月诗派的前身是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创设的新月社,后来因为徐志摩等一大批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的加入,最终形成了新月诗派。新月诗派以严格的格律著称,所以又称格律诗派。在新月诗派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闻一多在理论方面提供了较多的帮助,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徐志摩对闻一多的这种理论相当的推崇,并力行实践。《再别康桥》就充分的`体现了“三美”主张,尤其是那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极富音乐美,也很有感染力。

这首诗一开篇,就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气息悠悠绵长,音节抑扬顿挫,旋律轻灵明快,充分体现了格律的特点。全诗分为七节,开头几句除了应有的变化之外,几乎没什么不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这七节诗,每节又分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在韵格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再加上徐志摩很善于叠字的运用,“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就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整首诗就犹如一首美妙的小曲,极富音乐感染力。

记得胡适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的一生就是这三个字的真实些照。他对爱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对美的努力实践,在他的诗歌写作生涯中一直没有放弃。

真正伟大的名作,是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的,《再别康桥》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或是在语言的运用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不论时间有多久远,不论经历多少风雨,它的光辉和灿烂,都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篇4:《再别康桥》原文及诗评

《再别康桥》原文及诗评

引言:“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 冰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徐志摩诗中的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音乐。此诗是徐志摩旧地重游,诗兴大发所写下的,这首表现出诗人极高的艺术技巧。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篇5:《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篇6:《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诗

励志诗义个性签名

《诗雨巷、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何以笙箫中的默经典台词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

《何以笙箫默》中唯美的句子

再别康桥作文

再别康桥朗诵技巧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读后感

《再别康桥》中“笙箫”的诗义(锦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再别康桥》中“笙箫”的诗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