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attil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摘要: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柳斌同志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座谈会上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 关键词:语感;阅读;积累;感悟;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37-0119-02 提到语感,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不会陌生。语感不仅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学生要“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柳斌同志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座谈会上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全方面、多角度训练学生读书习惯,培养语感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学生在入学前早已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而且整日生活在母语环境中,但他们规范语言的主要途径却是学校里课时量最多的阅读课。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重视朗读,培养语感。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字、词、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2.抓住关键词,揣摩语言。余秋雨曾说过:“当你被一种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动时,其实是语言背后的那个灵魂让你感到有魅力。”例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其中有一句“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我追问:“从‘终于’一词中你还读出了什么?作者为什么把‘三年又九个月’写得这么具体,为什么不写成‘三年多’?”一次次追问,学生自然会悟出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艰辛和付出的心血。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居里夫人献身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便走进了学生的脑海。 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换词比较、增删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如《翠鸟》一课:“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去掉“贴”和“疾”字,语句平淡;而加上这两字,翠鸟动作敏捷的特点一目了然。 二、在阅读中积累感悟语言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中有几千年来人类知识的结晶,有几千年来人类经验的结晶。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增强语文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自觉不自觉地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的能力,感悟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奥妙。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坚持做到每天至少读半小时课外书。低年级时有时会做好词摘抄,进入中年级进行段的积累,升入五年级后随时会让学生写读书小结或心得。班里经常会组织读书交流会,师生互相推荐好书。因为我认为读书如赏花,每种花都有各自的妙处。只有通过多读、大量阅读,才能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加而达到背诵,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也会逐渐加深,从而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境地。 三、在表达运用中强化语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既要重视语言积累,又要强化语言训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引导轻代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使学生语感的生成得益于课外,得法于课内。教师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多写作,多修改,提高感悟能力。低年级主要是口语的规范化训练,其主要途径一是通过朗读课文,用规范的书面语去改造,规范学生的口语;二是通过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听清别人的讲话,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到三年级开始习作时,除了进行句段训练外,还要特别关注学生书面语表达的规范性要求。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写完作文后,从语感训练的角度看,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念自己的作文,教师做及时的点拨。强化语言训练在低年级可进行词语搭配练习、近义词互换、说话造句等训练。进入中高年级学文之后的仿写是学生模拟语言的重要途径。比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可模仿原文对漓江静、清、绿描写的句式写身边景物的特点;学习《匆匆》时,仿照作者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时候的排比结构写句子。教学中除了仿写,还可以续写、改写、缩写、随堂学文写感受。只要教师有训练语言的意识,学生的语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应该说,语感的训练方式、手段很多,以上仅从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堂教学、课后积累、运用语言三方面,谈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语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效果,而是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经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将不难达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倩敏.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J].新课程学习(上),,(11). [2]周家万.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11). [3]李瑾秀.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1,(19).
略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略谈学生语感的培养江西省南康市第二小学 冯 芳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加强语感训练,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一、形象思维引路法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课文配乐录音,美妙的音乐、动听的声音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教师又在投影上出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度佳节的画面,启发学生看着画面想一想,说一说当时的欢乐场面和具体情节。当再读到“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学生已完全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欢愉之情自然流露。
语感和想象是紧密相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情上与作者发生共鸣。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的《月光曲》所体现的情境,配上轻柔的音乐,结合画画,再加以有感情地朗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老师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成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小鹿的玫瑰花》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只黄莺飞来了,他说:“小鹿,我见过你家那些玫瑰花,可好看了!看着那些花,我就想唱歌。”一阵微风吹来,说:“小鹿,我吻过你家的玫瑰花,可香啦!我带着它的香味,吹过森林,大伙儿都夸我玫瑰花香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伙伴们分享花香的快乐。不仅增进了欢乐友谊,更加感受到了为别人带来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二、品词析句比较法
一篇篇课文都是由词和句组成的。因此,抓好词句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不断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抓重点词。在《荷花》一文中,有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对于“冒”这个关键字,可引导学生用其它的字来替换,如“长”“伸”等,用哪一个字更好呢?在对这些词的讨论、比较中,学生体会到: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的”,所以只能从中“冒”出来。(教学论文 )“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之多,还显示了荷花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在《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妙处,可要求学生用“拉”或“飘”等字换“挂”进行比较。为了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一个“挂”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点极其准确、形象、巧妙地描写出来,与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
这样,抓住关键词句比较,学生品出精妙词语的个性色彩,咀嚼出了它的神韵,领悟到了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提高了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在课文中,像这样经过作者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才使用的词句有很多。我们应有针对性地采用换、补、调、丢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细细体味,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促使语感不断增强。
三、感情朗读体验法
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的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安排多种朗读的形式。比如“找个对手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同时也让学生进行表演。维果茨基曾说过:“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因素,它能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的创作意识。”如在教学《比本领》一课时,我分别让学生扮演金丝猴和梅花鹿的角色,除了让他们有感情地读出对话外,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加入一些言语和动作,使学生在表演中充分融入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和再创造。表演后,我还引导学生对金丝猴和梅花鹿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从而揭示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练习,能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深入探索,在读中巩固语感,同时,学生也能自觉记下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将这些语言材料及时地储存到自己的语言库中。
四、生活经验联系法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第一场雪》中有句话这样写道:“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两个叠词,生动具体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情态。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联系平时看到的雪景来理解。对于“蓬松松”的雪球怎么是“沉甸甸”的这个似乎矛盾的问题,更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来理解。如棉球是蓬松松的,拿在手上不会感觉到沉,但将一团棉球放在一张薄薄的纸上,它却是沉甸甸的。联系这个生活经验,学生就能正确而生动地理解到:那雪球是堆积在承载力很小的树叶上的,所以会让人感到沉甸甸的。
语感的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训练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注重了语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论文
摘 要: 语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丈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要积极探索语感培养的新途径,利用有效策略,加强语感培养,发辰学生语文素质。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敦学中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师要正确理解“语感” 的内涵及特点,掌握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及策略,重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将语感培养贯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语感”的内涵及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语感”?夏丐尊和叶 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告诉我们: “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又强调良好的语感表现为对于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受。这是我国教育界对于“语感” 内涵的最早界定。语感具有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体验性特点。学生的领悟不依赖逻辑思维,靠直觉思维把握文本;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意蕴;能迅速形成联想和想象,并具有个性化特征,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验。由此可见,语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这种心智活动是由语言文字引发的,表现为对语言的直官感觉与运用,表现在理解语言、遣词造句、口语和书面语综合运用等方面。
初中语文教学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能忽视语感的iJiI练。要坚持不懈地在阅读、口语交际与写作训练中进行训练与积累。学生只有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才能架起通往作者心灵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谆谆告诫我们,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思维和语言训练的综合体现,语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这种把握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1.通过讲解范读,引发学生的语感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而理解则要依托“语感”才能完成。语感是较为迅捷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讲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范读是通过感情和技巧的示范,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自己无法体验这些情感,而范读则能帮助学生较好地触摸语言文字,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读好,教师首先要读好,要给学生做出好的示范,来展现自身情感的变化,从而“传染语感于学生”,引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取准确、鲜明的感知。
笔者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悟性,融感性与理性为一体,和谐相生、相辅相成。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要切实练好“讲解范读”的功夫,做到讲解有度,训练有方。教师有声有色、入情入境的范读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师和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范读尤其适用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学生欣赏老师的范读之后,要用心模仿,通过自己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有声的语言来传达出自己的理解,从而步入体验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境地。
2.通过朗读诵读,训练学生的语感
“讲解”只能使学生知道,是一种直接的、简单的告诉;而朗读、诵读则能使学生获取真切的感受与体验,有助于促进语感的形成, 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要格外重视朗读和诵读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体验情感、培养语感。“诵读”能够把缄默的语言变得有声有色,将内隐的情感显现出来,将抽象的情景直观化。当然,指导学生朗读或诵读,语调要抑扬顿挫,表情要富于变化,杜绝唱读。朗读的节拍要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朗读充分感知文本遣词造句之妙,联系具体的语境咀嚼品味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作者或文本角色内心复杂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达成训练语感之目标。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要指导学生结合语境,体会句义,升华认识。多朗读、多背诵,方能领略到语言的节奏之美、气势之壮,方能感受到情感之波澜起伏、景色之气象万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通过朗读训练可以积累词汇、丰富语感、提高语用能力。指导学生读书,还要善于瞄准重点词句、精彩语段开展朗读活动,培养学生语感;要善于运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来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通过口诵心惟、字斟句酌,来琢磨、领悟文本中的情取理趣,心智自然会逐渐聪颖起来,思维逐渐会敏锐起来,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就增强了。
3.通过联想和想象,升华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整体直觉,这种直觉是建立在直觉语言知识、已有观念和感情倾向的基础之上的。语感的过程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参与。有了它们的参与,学生才能依据言语的描述,看到栩栩如生的形象、感人肺腑的情怀、启人深思的哲理,学生对言语的感受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入境始于亲”,学生进入了角色,融入了情境,就会感受到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情感之美;就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准确、迅速地呈现有关的表象,展开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将联想和想象与情景交融,形成语感。阅读教学中为使语感培养走向有效,教师务必要做好预设工作。要根据语言文字在内容或形式上存在的特点,有的放矢地作好引导,以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或想象,进入语言文字所营造的境界,领悟文本内涵。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鲜活的语境中去体验、去感悟,敏锐的语感能力才能逐渐形成。教师要通过不同途径,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强化感知的敏锐性,不断积淀语感、丰富语感,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 “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要注意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牵起手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描摹的事物、所抒发的情感、所阐述的哲理,这样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才更深切,才能更进一步地走近文本中的角色,熟悉文本中的事件,领略文本中的情感,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感能力。
三、结语
语感的培养重在抓住语感训练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品析体会,达到精通、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积极探索语感培养的新途径,利用有效策略,开创新的言语教学方法,加强语感培养,发展学生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言习得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它在人类的语言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感训练是语言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试图界定语感的定义,强调语感训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
作 者:张静 高媛 杜渤 作者单位:张静,杜渤(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高媛(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3)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感 英语 语感训练浙江省湖州市环球小学 王建凤
摘要:故事教学对小学生语感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四步故事教学法的四步(倾听故事、朗读故事、演说故事、创编故事)及具体实例来阐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四步故事教学法 语感 听诵演编
一、两个案例的启示:
案例 1:
这是 PEP, Book2, Unit 6 的一节词汇课,共有四个词汇:long, short, big, small 对学习英语时间较短的学生来说,活动课型是非常适易的,下面是授课教师的教学片段:
活动 1:Listen and act 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 2:Quickresponse 掌握所学的四个形容词
活动 3:Chant 在学完所学的单词后自编一首学生熟悉的歌谣:
Ball ball is it big or small? It's small small small.
Pig pig is it big or small? It's big big big.
...
活动 4:Guessing game 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来检测所学的教学成果
三年级学生语言知识量不多,但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方式能使抽象的单词变得易学,在本节课中教师能运用游戏、竞赛、调查和儿歌等多种教学活动,气氛就热烈,学生学习的积极高,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四个形容词,该课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案例 2:
授课教师根据所学的单词,为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四个单词,创编了学生的小故事,从中又增加了生词 shirt,学生在故事环节中感受并更好地掌握所学语言。
故事人物:Bird Bird Dog Zip Zoom (故事前教师戴几个学生熟悉的小动物的头饰)
Bird:(教师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There is a new shirt. It's nice. Whose shirt
is it?(教师作飞行的样子)到 Pig 身边
Bird:(尖尖地、柔柔的声音)Hi! Brother Pig. Is this your shirt?
Pig:(粗粗的声音)Sorry, My shirt is long.
Bird:(表现出很失望) Mr Dog! Is this your shirt?
Dog: (摇摇头)Oh, My shirt is long.
Zoom: (摆摆手)I'm Sorry, My shirt is big.
Zip: (表现出非常高兴,原地跳起舞来)Yes. My shirt is small. It fits me.
三年级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小动物特感兴趣,故事是学生喜爱的形式,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态,模仿各种动物声音的不同语气和动作为学生创编一个故事,使他们更好掌握故事中情节的语言点,既愉悦学生身心,又学习相关的语言点。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案例2不同于案例1那么热闹,但课堂中浓郁着学习英语的气氛,故事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的语音、语调,对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有很大益处。
二、四步故事教学法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在倾听故事中让学生感知
曾有位孩子粼粼幼小喜欢听故事,长时间倾听录音故事令该孩子能模仿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语气、语调,慢慢地他能说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把故事说得惟妙惟肖。可见听故事学英语完全是声音的学习,模仿地道、准确、流利、优美、抑扬顿挫的英语发音,以形成正确的听觉表象,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所说的“故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创作出来的小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The Country Mouse and the City Mouse;Three butterflies 等等,而另外一种就是流传多年,一直被人们传说着的童话类故事,如:Snow White;The fish and the old man 等,这些童话类的故事语言地道,短小精悍,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学生在听故事 Three butterflies 时教师借用肢体语言来让学生熟悉语言;在听故事 The Fox and the Crown 时利用图片、实物、面具和木偶来让学生熟悉故事的内容;在听故事 The Boy who Cried Wolf 时利用多媒体的声音效果及母语与英语相结合来展示故事人物的性格。 学生通过语言声音(包括重音、语调、连读等)的识别、分辨,准确地把握故事中信息。教师通过手势等其他强调做到音、调、意并行,给学生建立一个定向反射的新异刺激物的整体概念,不断增强语感的训练。
(二)在朗读故事中让学生强化语感
朗读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英语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是学生获得语言感受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几种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方法。
1. 情感朗读、强化语感
朗读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通过朗读的语言艺术,使枯燥的视觉文字活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撞击中与故事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从而对故事内容的深刻理解、领悟。
PEP 英语教材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多以生活中的故事为情景,为培养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提供了便利。在教学 PEP, Book 5,Unit 6 故事 Frog and Snake 时学生在了解故事中的 snake, frog 的性格特征后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自以为了不起的 snake 的形象和聪明机智的frog 的形象,从而感受语言。在教学 PEP, Book 8 故事 Three Little pigs 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狼”的语气、语调的变化,粗粗的、低低的,表情是凶的还带有诡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故事中三只小猪的情绪体验,是高兴的、悲伤的还是兴奋的,以及进一步体会、领悟到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所以读这一故事必须指导学生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才能让自己的语言富有内在的感染力,才能让故事讲得更生动,更精彩。
2. 有声朗读、强化语感
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李阳疯狂英语”其实也就印证了有声朗读的巨大功效。在课堂中结合故事教学进行有声朗读被我们推崇,在教学 PEP 故事 Four seasons 这节课中,通过对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语言描述进行大声朗读后,喜欢冬天的学生便进入故事 Snow Day 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冬天最明显的特征是 It's very cold. 同样喜欢春天的学生对语言 “It's spring. The flowers are beautiful. The grass is green.”就有很深的感受.
3. 韵句朗读、强化语感
在故事教学中笔者认为除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表演配音读,朗读比赛等方式外,还可采用韵句进行朗读,韵句是在教学中有意的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可以提高趣味性,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训练学生对意群的理解和朗读技巧,增强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如学生熟悉的故事 Little tadpole looking for mummy,可以把故事的全部内容编成一个熟悉的 chant,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言。
“Are you our mummy?” Mummy duck:“No,no,your mummy has big eyes.”
“Are you our mummy?” Mummy fish:“No, no, your mummy has four legs.”
“Are you our mummy?” Mummy tortoise:“No, no, your mummy has green coat.”
“Are you our mummy?” Little tadpole:“yes, yes, I'm your mummy.”
(三)在演说故事中让学生提高语感
表演故事是对学生学习故事、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后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学生运用新语言进行流利表达及表演才能的展示。任务型教学理论指出: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欲旺、什么都想体验、实践。学生表演的故事越多,词汇和句子的表达也就越丰富,语感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故事表演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语感越好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笔者所教的班级中有两位男孩,一位英语学习非常刻苦,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而另一位学生性格外向,语言表达不好,这两位性格不同的学生在教师的撮合下表演了 A Little Red Riding Hood 的故事,两位学生的生动的表现,滑稽、形象的肢体语言,对故事的表演更惟妙惟肖,充分发挥的自己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使得其他的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故事内容中机智勇敢的小红帽的形象和狡猾的狼的形象,可见故事表演是训练语感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后两位学生经常主动参加班级,学校每年举行的才艺英语故事表演,获得故事大王的光荣称号。他们积极地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更加喜欢读故事、讲故事,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四)在创编故事中让学生提升语感
《新标准》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使用已学语言。教师在故事表演后针对程度一般的学生,提供较简单的故事或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改编故事。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改编故事,创编新故事。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进行语言的内化输出。
如 PEP, Book 3, Unit 3 在学完房间单词后,“study living room bathroom bedroom kitchen”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单词串编一个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而有趣,运用所学的句型,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当然做个示范:“A cat likes fish very much. But, Where is fish? Is it in the study? No. Is it in the living room? No. Is it in the bathroom? No. Is it in the bedroom? No. Is it in the kitchen? Yes. Look, it's in the kitchen. Ha ha I eat you.”笔者在教实践中,惊喜的发现,孩子们能创造出更加动人、有趣的童话故事。有的孩子能编凶狠的老虎在每个房间找兔子吃的故事。有的孩子能编出有趣搞笑的漫画式的故事。两个好朋友在捉迷藏,最后在浴室的浴缸里找到了好朋友,既滑稽又有趣。可见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需要老师去开发。运用短短的小故事将单词,句型灵活的运用起来,从而很好的巩固,整合知识,对学生语感能力有进一步提升。
三、故事创编教学活动教学的示例
下面是授课教师在故事创编活动中的示例 PEP Book 6 Unit 6 故事 Fishing
教学目的: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力、表演力及想象力并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1. 学习故事前的铺垫活动阶段(听故事)
笔者在故事前安排 10 分钟活动,利用图片带领学生熟悉相关单词 fishing, reading, delicious, catching, mosquitoes, amazing 采用“听听指指上述单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句型“What are you reading? Are you playing in the river?”,为故事的学习作语言上的准备。
2.故事学习中的理解和操作活动阶段(读故事)
学习故事时听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听的输入,才能模仿出纯正、地道的语音、语调。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听不同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从而逐渐学会有表情地朗读故事。首先教师出示Zoom和Zip钓鱼前、青蛙被钓上钩、观察青蛙吃害虫以及给青蛙放生四幅图,教师结合图片介绍故事,学生按图片进行编序,让学生通过听输入信息,对故事有大概的了解。
接着教师请学生看故事:读到了什么,读到哪些词汇,哪些句子,目的是训练学生在读的时候通过主要的句子和关键词去理解。教师采用停顿、提问、假装忘记配音,丰富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和感染语言如:当读到“I'm not reading. I'm fishing.”时,Zoom 作轻声说话的手势告诉有鱼马上要上钩。在读到“Oh, it's a frog.”一幅很夸张地不可思议的样子,在读到“Are you playing in the river? No, They are catching mosquitoes.”对观察到青蛙用舌头吃害虫表示惊奇又希奇在,因而在故事教学中采用大小声训练、声音渐强渐弱方法目的让学生读中获取了信息、体会到了乐趣,加深了情感体验,这样学生会更喜欢学习英语。
本故事的主题是保护小动物,教师再提出以下问题:If you were fishing the frog, What would you do?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来回答, “Let the frog go just like the zoom”, “I would write a piece of paper near the river “Don't catch the frog.”...
3.学习故事后的延伸活动阶段(演故事、编故事)
经过课堂教学的有效训练,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语言点都有很好的掌握。教师根据故事情节将教室前面布置成四个相关场景,教师选出三组学生准备表演故事──每组为 2 至 3 人,分别饰演 Zoom, zip, Frog 教师播放故事录音,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学生不需说出对白,只需对口型即可),此活动可让学生精力更集中地关注故事表演,再在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表达对促进学生语感的提高有很大的益处。
接着学生由故事中的池塘边想到了大森林,由青蛙想到了与国家的国宝,由……。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填空: He's . He is . suddenly, Zoom sees _____. Zoom thinks _______ are delicious. But Zip thinks the frogs are _______. Can't eat it. They find the frog is ______ in the river. They're catching mosquitoes with ________. That’s amazing! At last, frog goes away.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既能得到心灵感应,又能得到真知灼见的启发,学习英语的语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训练和发展。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改编这一故事,要求内容要丰富,情节合理,人物台词要有个性,角色自由分配,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型,由潜意识进行意识,由内在的潜能化为外在的行动,使语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如丽,“浅谈故事教学法”,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年第 7 期;
3. 高敏,“讲故事 学英语”--“Big Book”的使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 年第 8 期;
4. 毛凌燕、毛辉,《故事教学的实践探索》,《中小学外语教学 》, 年第 2 期。
原创
谈教学中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论文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有感觉。”显然,语言教学的关键是促使语感的生成、发展和提高,也就是说,培养英语语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关键。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领悟感觉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成的表现,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外语学习的高效率。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呢?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尝试:
一、坚持朗读背诵,培养英语语感
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说过:“我觉得初学外语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背单词,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起敏锐的语感。”这说明了朗读背诵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最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前提。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上课时尽可能让学生多读多背,读出句子的语调、意群、停顿和句子的情感来。课本上的对话、课文、诗歌都要求学生熟读,并能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了激发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我定期在班里举行朗读比赛,评出结果,给予奖励,还把获奖者定为小小英语老师,领读学生英语。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提高了语感。
二、优化听说环境,增强英语语感
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英语语言材料和英语语言环境,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所缺少的就是自然的英语环境。因此,要增强英语语感,必须为学生提供环境、创造环境、优化环境,尤其是英语听说环境,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坚持英语授课,提供英语环境,课堂上我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讲授英语并辅以手势、动作和表情,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鼓励学生模仿老师,大胆使用英语相互交流、提问,扮演角色,使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沉浸在英语之中,促进语感的生成与发展。
开展各种听说活动。
创设英语环境,课堂上除了必要的英语对话以外,我还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英语的海洋中畅游,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运用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创设英语听说情景,幽默地道的原声录音带,生动有趣的'画面,特别是多媒体教室的动态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听说欲望。通过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讨论问题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提高了口语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优化英语环境。要学好外语光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极大地调动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我利用其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创设优化更多的英语环境。为此,课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谈尽量用英语进行,并开展了每周一个话题活动。让学生充分准备后择时在班内演讲,以锻炼其胆量和培养其语感。
除此之外,还提倡他们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接触纯正的地道英语,增强语感。
三、重视高效实践,发展学生语感
重视高效实践,是指让学生在读熟、背诵课文的基础上举一反三,高密度、高效率地进行读、听、说、写课堂实践练习,即多阅读、多读、多听、多写。
多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外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量。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坚持课文整体教学,通过这个环节,我不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感悟力。我让学生速读全文、仔细品读全文、听读全文,复述大意这几步骤,是整篇课文不断在学生头脑中复现,从而使学生由理解、掌握到运用,最终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扩大学生阅读面,我搜集了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更多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习俗。除此之外,还让学生坚持每周看一篇内容新颖的英语文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多读和多听对语感的形成有极大帮助,要想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还得多写。在这提到的多写,除听写外还有用英语进行的写作,即创造性的写。这样的写作具有的好处就是对读、听、说进行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其他练习所代替不了的。英语语感的成熟就是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发展英语思维的能力极有好处。在培养写作开始时,我采用写简单句、看图写话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做到语法正确、句子通顺,渐渐地发展到写日记;除格式外,对内容要求较简单,能写上四五句就行,以后逐渐增多。因为只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终究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并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培养语感在外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英语语感是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核心,获得英语语感是学通英语的标志。只有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并能灵活运用,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提高英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