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境遇的人文关怀-评《人格境界论》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蓝公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境遇的人文关怀-评《人格境界论》(共含5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蓝公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生命境遇的人文关怀-评《人格境界论》

篇1:生命境遇的人文关怀-评《人格境界论》

生命境遇的人文关怀-评《人格境界论》

以商品交换为主要形式的.市场经济运作,在带给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给人生许多煎逼和挤压。近年理论界对人文关怀的呼吁,其现实根由正在于此。近读孙慧玲同志的新作《人格境界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版),深感这是一部回应理论界人文关怀呼吁的力作,不仅立意深远,而且论……

作 者:孙云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刊 名:求是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SEEKING TRUTH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论宗教的人文价值关怀

论宗教的人文价值关怀

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以及道德信仰出现危机的角度,探析基督宗教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关怀.宗教的生命力没有在以科技为巨大推动力的.现代化进程中消失,相反,却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作为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彰显出其内在的精神魅力.

作 者:陈宜轩 刘素民 CHEN Yi-xuan LIU Su-min  作者单位:陈宜轩,CHEN Yi-xuan(华侨大学,阿奎那与中世纪思想研究中心,福建,泉州,36)

刘素民,LIU Su-min(华侨大学,阿奎那与中世纪思想研究中心,福建,泉州,36202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1(9) 分类号:B913 关键词:科技负面效应   道德信仰危机   人文价值关怀  

篇3:论生命的价值和对人的关怀

论生命的价值和对人的关怀

一、人的价值与生命价值 在价值哲学中,人的价值是指作为价值客体的人能够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效用性.通常的`观点认为,价值客体的这种效用性,就是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作 者:林志红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 刊 名:社科与经济信息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篇4:《黄帝内经》人的生命境界论分析

《黄帝内经》人的生命境界论分析

《黄帝内经》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医学领域的经典巨著,但是,《内经》中蕴含的生命哲学,彰显着两汉魏晋时期“个体人”意识的觉醒以及以肉体美、情感美、个性美、自然美为特点的审美意识萌发,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个体人的生命存在是有境界层次之别的,人们对于生存世界乃至宇宙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其对个人生命本身的认知程度,从而决定了其对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及其生命状态。这样不同的人就存在了不同的生命境界,而决定个人生命境界的就是个人对于其宇宙、世界的觉解的多少。《黄帝内经》中所讲的“将从上古合同于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道”,就是一切事物的纲纪,是天地间万物运动变化的总法则、总规律。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灭亡都受“道”的主宰,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谓“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五行不过是道的外在表现,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而本质规律则是“道”。以对“道”的体悟、把握的程度不同,《内经》将人的生命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而对于人类生命境界的划分,是建立在大宇宙生命观的基础上的。

一、《黄帝内经》生命境界论的基础――大生命宇宙观

中国古代的大生命宇宙观,本源确考,我们现在看到的“三《易》”古经中已经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完整大生命宇宙,而《老子》则对中国特有的大生命宇宙观首先作出了哲学表达。所谓大生命宇宙观,其要旨在于作为生命个体,是整个宇宙生命的一环,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人体生命,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是由宇宙天地之气生成的,人的个体生命在本质上是宇宙的生命的一种形式。人不仅是与天地并立,而且能以其灵性认知天地奥秘,揭示天地奥秘,以其创造的具象符号及其体系模拟天地奥秘,显示、预测天地奥秘的唯一者。人在大生命宇宙中,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而是积极、主动的主体。不过,这个“主体”不是西方哲学中与自然、客体对立,甚至规范自然、客体之存在的无限膨胀的“人”甚至“自我”;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来自自然,归于自然,是宇宙大生命中平等的一员,它是有灵性的,有思想、意志的,行为自主的人,但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意志自由”的人,因而也是有责任的“人”。“人”无权从自己的“意志”或“利益”出发,随意地“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而应当尊重自然,尊重万物的,也包括人自己的本真、本性。宇宙大生命流程是自然而然的,无穷无尽的,是非重演性周而复始的。其终极本原与总过程就是“道”。“道”就是一切事物的生化之原与所走道路,即具体过程的总和。万物虽然各有其自身规律,但归根结底都来自同一本原,也都是宇宙大生命总过程中的一个具体过程,也就是“道”的表现。

《内经》就认为人作为生命个体,是整个宇宙生命的一环,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因天地之气化生,因四时环境成长,是宇宙生命的产物。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曰人。”,人体生命,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是由宇宙天地之气生成的,人的个体生命在本质上是宇宙的生命的一种形式。《素问・至真要大论》讲“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宇宙是万物的根本,人作为其中一环其生命规律是与宇宙规律相应的,是对其的复写。《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详尽的论说了“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对人生命状态的影响。“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宇宙变化存在其变化规律,而“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人的生命状态与自然变化息息相关,就需要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总而言之,道是生命的本源,道即生命是宇宙生命。人的生命,也是宇宙生命的一种。《内经》的生命意识,就是这样一种与道同的宇宙生命,故是一种宇宙的大生命意识,就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二、《内经》人类生命四境界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不同,对于生命过程及状态,他是有所了解的,并且自觉地在进行生命过程。正是这种觉解,使他的生命状态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他的各种生命行为,产生着各种状态,各种状态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生命境界。每个人都会对“道”有一定觉解,或显性的或隐性的,人对于宇宙的事物了解的愈多则其生命的境界就越高。以悟“道”的程度为标准将“个体人”的生命境界划分为“真人之境”“至人之境”“圣人之境”“贤人之境”四个层次。

(一)“道”――个体生命境界的根本准则。

《内经》以个体人对“道”的“觉解”程度的差异,将人的生命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内经》中的“道”,是“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实质,是万物变化运动的法则、规律。大而言之,“道”主宰着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的生、长、存、亡。另一方面“道”是又“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素问・征四失论》),“道可道,非常道”,是无法言说的,只能诗性的表达、悟性的把握。而阴阳、四时是“道”的外在显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道”虽然无法言说,却无处、无时不在的,宇宙一切存在为“道”所支配,世间万物皆遵循“道”。掌握了宇宙万物生成变化之“道”,就可发蒙解惑;如果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自然万物变化之“道”,只能是“以明为晦”,迷惑不解。与此同时,《黄帝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另一方面,“道”虽然不可言说,“道无鬼神,独往独来”(《素问・宝命全形论》),且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却可以认识、掌握、利用、遵循、顺应客观规律之道,所以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素问・上古天真论》),“合同于道”的也只有人类才能做到。

总体而言,《内经》之“道”,是宇宙的本体,也是生命的实质。人类生命本身是宇宙大生命的一环,生生息息,因自然变化而变化,以“道”为本源。人类生命、宇宙本身,归根到底在本质上是“道”的存在,生命之美,就是“道”美的显现,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素问・上古天真论》),而得道的人,其生命状态及境界便超越常人。

(二)人的生命境界四层次

(1)真人之境

《上古天真论》中说:“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真人境界”的精神特征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真人能够彻底的把握宇宙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道生”,这也是其作为最高生命境界的原因,可以说是与道同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是真人的身体特征,吐故纳新呼吸天地精华,身体与精神做到了高度的统一。而“真人境界”生命状态就是“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因为真人真正做到了与道同一,其本身就已然是“道”本身,因为“道”无始无终,是宇宙的纲纪本质,所以真人也就可以做到寿敝天地。就是《庄子》所说的庄子所说:“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自由状态。

郭象说:“与造化为一,则无往而非我矣。将何得何失,孰死孰生哉?”。在真人之境中的人,能与宇宙同一,也就是同道化为一体。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讲:理是永恒底,在天地境界中底人觉解一切事物,都不只是事物,而是永恒底理的例证。这些例证,是有生灭的',是无常底。但其所为例证底理,则是永恒底,是超时间底。道既是理,这里的理也就对于《内经》中的道。

(2)至人之境

《上古天真论》中说:“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真人境界”的精神特征是:“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至人能够厚德载物保全道体,配合阴阳之变化,适应四时的变迁,远离世俗的纷扰,从而积聚精神。与真人呼吸精气,与道同体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身体特征就是“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可以浮游天地,视听八极,但也就产生了精神形体的区分。真人的生命状态是“益其寿命而强者也”,能够延长寿命、身体强健,对于道的把握次于真人,关键是不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做到与天地同体化一。因此,但终究还是有毁灭的轮回。

(三)圣人之境

《上古天真论》中说:“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圣人境界”的精神特征是:“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圣在天地之间安于平和,其爱好欲望也在未脱离世俗,但却不会刻意去苟同于俗世规范,所以能够不为外事所累,无思想的负担。其身体特征是”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形体可以长期不衰,精神内守不易耗散。而圣人之境的生命状态是“亦可以百数”,也就是可以达到百余岁的生命长度。所谓圣人之境,又在至人之下,能够不受世俗的困扰,清心寡欲,保养性命。如同《老子》中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行为自然,脱离世俗,却又不离于世俗。

(四)贤人之境

《上古天真论》中说:“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贤人境界”的精神特征是:“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贤人能够效法天地运行之理,取象日月明晰星辰,从而逆从阴阳变化,顺应四时气候,也就是追随上古真人的养生之道。贤人之境的身体特征和生命状态是“益寿而有极时”,贤人由于自身的生命境界的局限,并不能够体悟到天地运化之道,只是努力的按照古人留下的法则去做。因此,贤人只是在表面模仿,而没有深入到天地运化的根本所在,因此终究是有局限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贤人对于道的体悟有限,所以终究只能“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内经》人的生命境界四层次,关键是对于道的把握体悟程度的不同。所以道才是一切的旨归与标准。所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体现了,人对于生命境界的追求及其不同程度,而真人之境所呈现的生命境界之美,也就是《内经》所彰显与最终追求的生命之美。

三、生命的和谐、欢乐与自由――《内经》的人类生命境界美

《内经》中所追求的生命的美好境界,也就是生命的和谐、欢乐的境界、自由的境界。《内经》认为的美就是“生命的和、乐境界、自由境界”,这一“美”的观念形成的“美学”,既不是“知识论”的,也不是“认识论”的,而是“生命境界论美学”。“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素问・四气通神大论》)说明人的生命生成,天赋予其精也就是神,地给予其形也就是肉体,二者调和方能生存,人既是天地和合而化生的结果,人与环境亦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直指人类自身就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所以和谐思想是《黄帝内经》的生命境界美学的基石。《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也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火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同胜竭。”认为万物一体,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产生运动变化。

《黄帝内经》的和谐的生命境界美学,讲求所谓“美”是指人的生命的美好境界――生存得合“道”、生存得和谐、生存得快乐而有益。既是“自由”,这里的“自由”不是西方“自由意志”意义上的“自由”,而是“合道”、“无待”的“自由”。所谓“合道”包括合乎“天道”和“人道”,所谓“和谐”,包括人与天(人与自然)和谐,我与他(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和谐,身与心(肉体与心灵)和谐;甚至宇宙万物的和谐。而“无待”则是超越生命的一切局限。《内经》所彰显的中国古代生命境界美学是以人生为本而又贯通天人、融通物我、总揽宇宙大生命的“大美”,是追求生命的和谐、欢乐的境界、自由的境界的生命境界之美。

篇5:论人文关怀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论文]

摘 要:本文将对中职生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人文关怀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文关怀;中职;班主任

随着全国各大高中的不断扩招,中职生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中职学生基于在初中阶段学习不断受挫,甚至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歧视,自卑感强,加上一些社会、家庭等原因,他们的行为习惯不佳,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同时,他们缺乏社会及家庭、朋友的关爱,自控能力差。解决中职学生的教育问题,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用人文关怀的理念去指导班主任工作,要针对其心理和行为特点,开展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分析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对生源的要求较低。加上高中扩招,如今的中职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学科薄弱,且对自身学习要求过低,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自我辨别能力。而这种现象导致了教师与学生难以沟通、难于管理,以至于学生难以就业。所以,基于这样的事实,中职生往往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自信,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容易迷失自己,这又可能对自身、学校以及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样的风气一旦形成并恶化,将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造成阻碍。作为学生的管理

者,班主任有责任也有义务阻止和改善这种状况。班主任要在日常管理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中职生认清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二、人文关怀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班主任是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以及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力量,班主任往往自身拥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专业知识丰富,在教导学生学习、就业方向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经验。但是,中职班主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由于中职生在初中的学习阶段受挫,对学习往往没有浓厚的兴趣,针对这种现状,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再者,班主任作为中职生的领路人,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学以及日常工作中重视人文精神,更好地引导中职生学习、规划。 此外,基于中职生的心里行为特点,人文关怀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针对中职生自信不够、缺乏勇气和自制力差的情况,人文关怀能够让班主任和学生很好地相处。中职班主任要掌握中职生的心理变化,给予适时的鼓励,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切实做好对学生的服务工作,只有将人文关怀融入平时的管理教学中才能转变中职生的现状,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活环境。

三、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

在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构建适合中职生学习、生活、就业的工作模式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总结,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分析。

1.进行爱的教育。现实中,大多数中职学校普遍使用“高压式”的教学方式,但是效果却不明显。这也是对人文关爱的回避,容易导致学生的精神紧张,并不能很好地接受认可班主任。再者,对学生充满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要时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事物的处理要以理服人,对于有叛逆心理的中职生要充分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以情感人。经常找学生谈心,慢慢改变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重新对生活和学习充满期望,意识到这是属于他们的青春,不能虚度。

2.要尊重学生,发扬民主精神。很多教师往往以学生听不听话来界定他们是不是好学生,但这是错误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班主任要创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的环境,很多时候学生接触到新知识的途径要比教师多,所以很多时候教师要多听学生的意见,和学生达成共识,这样对班级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集体的力量不能忽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无论学生对错,班主任都要进行人性化的引导,同时适时召开班会,集中民意,这样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3.要激发学生的潜能。班主任要积极参与学生活动,通过接触,不断发现学生的潜力。同时通过激励和支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这样的人文关怀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满足和自信,从而能更

加热爱学习和生活。这一过程要求班主任要有一定的耐心,中职生不同于高中生,他们有时会有些偏激,所以要耐心地开导和帮助。 中职生这一学生群体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而人文关怀在日常班主任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不仅关系到中职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友军.用“心”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02).

[2]谭洪波.对中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04).

[3]陈华.浅谈如何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论宗教的人文价值关怀

音乐教学需要人文关怀

护理人文关怀的座右铭

论公民道德人格建设

清明谚语,节气的人文关怀

生命、人文和政治文明

人格与境界的天成的阅读答案

养成读书人格:教师的人文修炼

对人文关怀的理解与体会

给生命关怀的演讲稿

生命境遇的人文关怀-评《人格境界论》(推荐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生命境遇的人文关怀-评《人格境界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