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流浪地球》有感,硬核科幻下的人文关怀(共含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咧咧咩IU佳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流浪地球》有感
ReadingWritingAndThinking
距离上一篇写大刘的读后感已经3年多有余了。那一次是两个短篇为主的集子,各种奇思妙想扑面而来,读后深深的被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现在好像比较流行叫脑洞)所折服,所以以《谁动了我的想象力》为题,吹了大刘一波。
这次借着春节档《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的热度,有缘在图书馆碰到了这本中篇作品集,赶紧借来品读了一番,居然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
大刘绝对是硬核科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宇宙空间的瑰丽想象,超脱于人类的,对高等文明较为合理的解说,还有对时间和空间的相对理性的思考。感觉作家是一个科学至上者,没有什么问题不能从科学的角度予以合理的解释,其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构建在足够硬的科学事实的基础之上,至少从我们看来,这就是最纯正的科幻。
但是在看了这本中篇集子后,个人对之前大刘的一些评判又更丰富了一些。硬核依然是硬核,但在宇宙太空的广袤背景下,你能真切感受到作者浓浓的人文关怀。其实这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三体》这部鸿篇巨制中已经有所体现,但确实被更宏大、刺激的故事所掩盖了。
《中国太阳》、《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流浪地球》和《赡养上帝》这5篇和宇宙太空有关;《带上你的眼睛》和《地球大炮》和地心开发有关;而《镜子》写的是量子力学的因果论问题。
《中国太阳》和《全频带阻塞干扰》的故事架构类似,尽管一个是和平建设年代,一个是描写残酷的战争,一个为了理想而探索太空,一个为了使命而献身太阳。但殊途同归,最后主人公都走向了自我牺牲,水娃的境遇讲做牺牲可能略有牵强,可是考虑到人性的本质上,和米沙也没有什么不同。
《乡村教师》是一个很独特的作品,不要被它热热闹闹的外星高等生命的扫荡行动而误伤太阳系的故事所完全吸引,以为这就是全部。它其实讲的核心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教师。作者借超脱于人类视角的高等文明之口,由衷的赞叹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在文明发展的技术上非常原始低下的物种(尽管我们觉得自己很先进),之所以能独立的进化出文明,原因就是通过教师这个职业,一代代的将文明传承和发展下去。
《流浪地球》尽管立意新颖,但脑洞确实太大。大刘过往作品不是上天,就是入地,还没有动过整个地球的意思(《三体》是有二向箔,但确实没有给地球挪窝啊)。所以这部在科学幻想层面似乎步子有些过大,不过这并不妨碍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如果和电影作品比较的话,那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穿越到这里一探究竟。
《赡养上帝》就像一个喜剧小品,作者实在是揶揄了一把我们熟知的造物主。一方面,造物主确实是高等文明;另一方面,造物主的文明枯竭了,衰退了,需要由培养出的文明来延续自己这个种族。这是一个有那么点笑中带泪的故事,明天地球的文明,难保不是今天上帝的文明,尽管这一“天”可能很漫长很漫长。那么全文最后秋生爹那一句“人啊,该考虑养老的事了”,到底是要人类按上帝说的培植自己的文明种子,给养老留后路,还是不要走上帝文明的老路呢?答案似乎是前者,其实我更相信是后者。
《带上你的眼睛》是一发催泪弹。全篇似乎都在写景物,写大自然最普通不过的东西。但是这个普通在一种不普通的环境下,就变得弥足珍贵起来。正所谓最珍贵的往往是免费的,只有失去它才能体验到珍贵。作者在地心历险,永困黑暗这个意境下,让读者真实的体验了一把这种感情。这篇写出了一种希区柯克的惊悚感,但最后笔锋一转,透明地球,又让人觉得那么的温暖。科学的探索总伴随着牺牲和奉献,作者想告诉读者的就是,要记住那些为科学无畏献身,而又默默无闻的人们。
《地球大炮》在整个集子里是个人感觉比较差的一部,略过不谈吧。不过和上一篇的呼应为它加分不少。故事不在长短,情节和意境,能让读者感受到那些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这就是好的作品。
《镜子》之前看过,再看依然震撼。量子力学的发展,上帝不再掷骰子,上至地球几亿年的演化,下至人类几千年来的各种悬案,都可以在计算机对宇宙大爆炸的模拟中得到完美的再现。这么个NB的技术,粗一看来,简直是人类福音啊。但作者强烈的人文意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过来,水至清则无鱼,一切大白于天下,放在一个大未来的框架下看,必然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而这似乎又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那么对于人类文明来说,这真是一个讽刺。这才是对希区柯克的惊悚风格最好的致敬。所以,还是让上帝继续掷骰子吧。
虽然这不是一部完整的长篇科幻故事,但这些故事中都深深的打上了作者鲜明的烙印,那就是在科幻故事的情境下,直击灵魂的思考人文、人性的本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流浪地球》有那么点反人文关怀的意味)。总说刘慈欣是硬科幻的代表,言下之意就是激光大炮,光速宇宙这些占了其作品的大头。但如果仔细阅读了以这本书为主的作品后,相信会对这个结论有自己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还记得《三体》里罗辑说的那句话吗:我是你的破壁人!
(完)
注:《三体》的读后感可以穿越到这里。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便是《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富有诗意的开头,一段富有旋律的乐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无法释怀的,除了人心,还有小说的内容。
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正如人们不能操纵太阳氦闪随便爆发一样。而这个小说讲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点发酸的问题――太阳爆炸,地球何去何从?全书讲述地球逃亡的过程则近乎疯狂――人类通过岩石,以重元素核聚变的方式将它们转变成燃料,而用无数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来消耗这制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个发动机都堪比甚至超越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这样,人类带着地球上路了。
从能量角度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主意。首先,地球造成的电磁脉冲如果想要推动地球并且快速到达半人马座α星,大约需要消耗五点五四乘上十的三十一次方焦耳的能量。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将会导致地表被掏空,地球的地貌发生变化。
当然,从时间角度上看,这也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主意。首先,别的方法需要的时间十分短,只需要仅仅几十到几百年,而这个方法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可以成功,由此可见这种方法的不易性。另外,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危险性,要是一旦失败,人类便没有了任何活路,别说移民星球,就是在飞船里面苟活也不可能了。但是,这种方法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它没有改变人类的伦理,也没有改变人类的价值观。
在很多小说家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人类逃跑的办法,但是由于品种内容杂乱无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细细看去,才会发现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说里面描写的人类在历经文明灾难的时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说里面,人类不是异化了自己的身体就是异化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流浪地球》里的人类,并没有赋予自己一个无比强大的身体,也没有歪曲各种人性。可以说,这是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一种逃亡方式。
熬夜看完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心里很是触动,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故事背景设定太阳四百年后会发生一次大爆炸从而走向毁灭,爆炸产生的能量会在瞬间将地球蒸发。
人类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时间内逃出太阳系去最近的恒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应该抛弃地球建造宇宙飞船过去,但是问题是最近的恒星周围没有行星,有行星的恒星又太远以人类的技术无法建造足够支撑其到达的生态系统。
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人类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岩浆的不断侵袭,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但是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不少人开始重新观测太阳,发现太阳的数据同四百年前并没有什么区别,愤怒的人民感觉被政府骗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地球却已七零八碎满目疮痍,人民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想要重新回归太阳的怀抱。
当人们处死流浪地球计划的政府人员的时候,太阳却爆炸了,随太阳粉碎的还有人类回归的希望。愤怒的人民变得沉默,带着地球开始继续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却不仅仅是刘慈欣的想象力,也不仅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
文中科幻仅仅是作为背景,人类的感情才是重点。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社会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这是整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
最后还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乱想强行带入的一点想法。
我觉得这本书描述的可以转化成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人成长到某个阶段总会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父母跟前过一辈子,必须要出去闯荡,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那人类只能迈向宇宙。
出发前必须想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是带着父母给予我们的资源、人生经验、做人道理之类的上路还是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在社会上自己闯荡,但是即使你选择了后者,父辈对我们的影响却早已深入骨髓,难以磨灭,我们只有接受父母给予的一切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像人类逃离太阳系也必须带上祖祖辈辈生活的地球。
当我们终于踏上社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可能会在某个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会的打击之后,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怀抱,家的温暖。于是,回家便像一颗种子深深的扎入我们的思想当中,经历的磨难越多,受的委屈越大,这颗种子越是破土发芽茁壮成长,就像逃离太阳系之后的人类遥望仍然安静祥和的太阳一样。
终于有一天我们鼓起勇气想要放下社会上的一切回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回不去了。我们终将一个人孤独的流浪在这大千世界,就像地球流浪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一样,出发了,就再也回不了头了。(林杨)
在短暂的寒假里我看了一部小说,叫《流浪地球》。
这个故事讲述了太阳不断地膨胀,即将吞没地球,人类不得不离开太阳系,这个计划被称为“流浪地球”计划。这个过程中人类遭到了各种危机,但通过全人类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利用木星爆炸的冲击力,把地球推向一个新的文明。
看完之后我想到了海明威先生的小说《老人与海》,他在文中讲道“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觉得这部片子想传达的,不仅是中国式的乡土情怀,更重要的就在于此。
中国人无论在何种境地下,都有同命运抗争的勇气。所以才能延续五千年而依然生生不息,才能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后,依然重振生机。刘慈欣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同命运抗争的人。他在写作这部小说时,还在工厂上班,但他仍然记得抬头看看天空——为中国写出科幻巨著。他在2018年克拉克奖获奖感言中说道:中国是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中国的未来可能充满着挑战和危机……我走出家门仰望星空,那时的中国的天空还没有太多的污染,能看到银河,在我的眼中,星空和过去都不一样了,我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和神秘产生了敬畏感。人生在世,注定艰难,既然如此,何不怀揣希望地活下去,起码没有那么难过。
最后,用韩朵朵的话结尾:“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所以选择希望吧。”
★ 流浪地球观后感
★ 流浪地球影评
★ 流浪地球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