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展物流服务贸易的优势与问题分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盒子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疆发展物流服务贸易的优势与问题分析(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盒子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疆发展物流服务贸易的优势与问题分析

篇1:新疆发展物流服务贸易的优势与问题分析

新疆发展物流服务贸易的优势与问题分析

摘要:新疆物流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日益被各级政府所重视。本文基于对新疆物流服务贸易的优势与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物流服务贸易 新疆 问题 对策 一、新疆发展物流服务贸易的优势 (一)地缘优势 新疆处在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我国与南亚、西亚、中亚及东西欧的重要通道和桥梁。新疆面向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和中亚各国,共开放 29个口岸,新疆既是内地走向中亚市场的桥梁,也是中亚地区能源等原材料流进内地的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成就了新疆的陆桥优势和口岸优势,其地缘特点和外贸发展前景是新疆物流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基础设施优势 交通设施基础与通信设施基础是物流产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新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疆地区已形成了集铁路、公路、管道、航空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运输网络,已形成软交换、光纤传输、宽带数据、3G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信体系。这为新疆发展物流服务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土地资源优势 新疆是全国极少数几个具有成片可开发土地资源的区域之一,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当丰富,全国未开发的可建设用地,也主要集中在新疆。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土地资源有一定的依赖性,是在提供发展物流园区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所需的土地资源上,新疆的优势更加明显,这也为新疆发展物流服务贸易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二、新疆物流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与中亚地区的陆路跨境长途运输整体协调上有困难。虽然我国与沿线中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运输协议,但是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跨越国家较多,物流环节难以协调;中亚国家对于过境货物收费较高,运营成本较高;关税同盟建立后,参与国对货物查验手续增多,标准提高,货物积压情况严重。 中亚国家政策制度不稳定也是一个严重问题。中亚国家总体上市场经济体制还未确立,尚运行着转型期的市场经济,法律不健全,经济政策对外经常变动。中亚许多国家政府法律法规执法部门不能严格按照制度执法,有一定随机性,使物流产业国际化存在困难,管道受阻。 (二)企业运营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物流服务业务经营管理混乱。新疆的物流企业数量较多,但是物流企业间没有形成有序的竞争。物流产业门槛很低,导致了物流业乱象丛生,很多小物流公司之间采用低价竞争策略。此外,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不规范经营和影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超载超限屡禁不止,托运误时问题很普遍,托运单严重不规范,货物丢失、损坏问题十分普遍并且索赔困难。 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也是影响企业运作效率的一大难题。新疆物流服务贸易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货物跟踪、成本处理、数据库管理等方面信息技术渗透少。多数企业采用传统运作方式,有些企业对物流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电话、传真阶段,管理松散,使得物流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三)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物流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新疆的物流产业存在权限分散,统筹管理困难的问题。新疆铁路局负责铁路运输协调、交通厅负责管理公路运输、经贸企业有自己的运输公司,协调统筹无法在一个系统下管理。新疆又存在着兵团的特殊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与兵团在物流管理上各自为营,没有有效的沟通,导致了重复建设,拖累了整体物流的综合效益。 物流业土地利用方式不尽合理。由于城市物流产业项目建设与商业地产授权使用不同步审批,国家城市规划中又无物流专项用地,结果造成有项目无土地、有土地但严重不足的问题。此外,目前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基本采用政府出让土地,企业出资建设的模式,由于物流用地出让价格远远低于房地产用地出让价格,许多企业以建设物流园区名义进行圈地、囤地,但又缺乏对园区中的物流功能的管控,改变物流用地功能的情况比较普遍,致使入驻园区的物流企业搬家频繁。 (四)物流人才匮乏,无法满足产业扩张的需求 物流业务涉列范围广泛,包括运输、商检、海关、贸易、金融等方面,所以更需要能够精通外语、通晓信息、善于管理、熟悉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新疆的物流企业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整体人员素质还不高,影响了物流企业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能力。造成物流专业人员匮乏的主要原因在于新疆缺少吸引物流专业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加上本地物流企业对人才重视程度不足,在专业人才本就不足的情况下,还促使有限的物流专业人才外流。此外,新疆高校、培训机构对物流专业人才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只有少数高校设有物流专业,物流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还没有得到普及。 三、对策 (一)大力开展多式联运 当前国际贸易激烈竞争的形势下,货物运输要求速度快、损失少、费用低,而国际多式联运适应了这些要求[1]。随着新疆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国际多式联运必将蓬勃地发展起来。目前新疆国际多式联运主要以将内地港口的货物采用铁路运输运至新疆境内的各交通枢纽,再经公路运输至各公路口岸出境的公铁联运为主。但由于货源问题和新疆物流业自身的问题,公铁联运线路并没有常态化运营,这都严重阻碍了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说,建设国际多式联运贯通工程,尤其是保证公铁联运的畅通意义重大。 (二)积极推进保税物流体系建设 新疆具有发展国际物流的有利条件,除了提高物流企业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外,保税物流体系建设也是国际物流发展的推进器。新疆的保税物流体系应服务于以中亚、欧洲市场为主攻方向的外向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各个保税物流区域的功能,实现错位发展。发挥保税仓库、国际转口贸易、简单加工、出口拼箱、进口分拨等功能。由于关税、报关手续烦琐以及往返运费成本高,可以利用保税物流的展示服务功能,建展馆展示外商的产品。 (三)培育壮大物流企业 着眼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培育、引进等多种方式,组建一批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等方式,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分离物流业务,推进物流企业托管置换工商企业的物流要素,推动物流企业参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 (四)推进物流服务贸易信息化 推进物流服务贸易信息化,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和电子口岸建设。以口岸服务项目为重点,建立电子口岸,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品牌,加快建成融通关、物流、商务、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通关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企业一个“门户”入网,一次认证登录,“一卡通”缴费和“一站式”服务;推进新疆电子口岸与东中部省份电子口岸对接、与全国电子口岸的联网运行和数据交换[2]。 (五)培养和引进国际物流人才 新疆地处祖国内陆,诸多因素导致新疆人才的匮乏,针对新疆人才不足的情况,因此要通过培训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市场急需人才。建立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委托高校开设现代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等专业,重点培养急需的物流人才;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物流人才的机制,成立物流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通过开展物流企业从业培训,完善物流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体系。优化物流人才发展的环境,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扎根在新疆,进行工作和创业。 参考文献: [1]韩景华.物流运输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的实际运用研究――以扬子巴斯夫一体化项目两台710吨反应器运输为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严谨.港口物流对福建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J]. 亚太经济,(5)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欧亚经济共同体一体化进程对新疆服务贸易发展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26025)阶段性成果〕 (辛萌,新疆大学硕士生)

篇2:跨国投资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跨国投资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一、跨国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理论分析

贸易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最早由Mundell  1957年提出,他建立了一个标准的2X2X2的贸易模型,该模型假定其中一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该国对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设置贸易障碍,从而使该国资本的边际产量上升,引起外国资本流入。根据Rybczynski定理,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资本要素的增加将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该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减少,从而资本流入替代了贸易出口。此后20世纪80年代Markuson和Svenson在标准的2X2X2模型中假设两国存在技术差异,导致要素价格不同,引起要素的国际流动,每个国家都将获得其出口产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根据Rybczynski定理,两国要素禀赋的变化会促使其出口部门的扩张,从而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

传统的国际贸易纯理论是建立在商品贸易基础上的,而服务贸易存在某些与商品贸易不同的特征,第一,国际服务贸易是劳动与货币的交换,而不是物与货币的交换;第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大多同时同地发生,服务不可储藏;第三,统计方式不同,国际服务贸易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统计,而货物贸易由各国海关统计。尽管服务贸易存在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目前主流的经济学观点仍然坚持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国际服务贸易是有效的。Sapir在1981年进行了一系列服务贸易的实证研究,其主要结论是:“传统贸易理论适用于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Deardorf  1985年在标准的H-O模型框架下,通过改变个别的约束条件成功地解释了国际服务贸易如何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目前国际经济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服务贸易领域同样存在比较优势的合理内核”。因此在分析跨国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时,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纯理论方法。

我们分析的起点是假设经济是完全竞争的,在国际市场上每个国家都是小国,每个国家产品产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的变化,而且假设一国由两个经济部门组成,M是制造业或农业部门,S是服务业部门,两部门都以资本K和劳动L作为要素投入,体现消费者效用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是位似的。

外资的流入增加了一国的资本要素禀赋,通常情况下都假定外国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流入后可以在各生产部门间自由配置,但是本文中我们认为跨国投资是与具体的行业相关联的,也就是说,FDI不会在本国的各行业间自由流动,资本流入之后就锁定在特定的行业中,这样的假定对各国生产函数的影响与通常的情况不同。当FDI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时,对两部门的生产能力都造成了影响,而当FDI与具体行业相关联时,只改变该行业的生产能力。

在对跨国投资的特性作出规定之后,我们首先分析外国资本流入发达国家的情形,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在服务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可以用图1的产品空间来表示该国的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情况。在图1中,坐标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该国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品产量,M[,1]S[,1]是其生产可能性曲线,P[,1]P[,1]′是相对价格曲线,在不存在要素变化的情况下,可知该国在A[,1]点生产,在C[,1]点消费,该国的净出口量是B[,1]A[,1]。考虑FDI流入该国,由于其具有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所以流入的FDI中相当大比例的部分投资于服务业,于是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到M[,2]S[,2],其中,服务业增产的比例高于制造业。因为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不变,价格曲线的斜率也保持不变,平行外移到P[,2]P[,2]′,此时,该国将在A[,2]点生产,社会无差异曲线是位似的,所以在C[,2]点消费,服务净出口是B[,2]A[,2],可以看出,该国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都增加了,但是可以证明在此服务生产的增加大于服务消费的增加,所以,服务净出口增加了。也就是说FDI的流入增加了该国的净服务出口,增加了该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附图

图1  FDI流入导致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变化(发达国家)

其次,我们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具有服务业的比较优势,相对而言其比较优势在制造业或初级产品产业,此时可以用图2的产品空间来表示其生产、消费和贸易。在FID流入前,该国的生产和消费点是A[,1]′和C[,1]′,是服务净进口国,服

[1] [2] [3] [4]

篇3:新疆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探讨

关于新疆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探讨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新疆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客源市场、国家政策等方面予以全面的分析,总结出新疆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提出了新疆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新疆;旅游;服务贸易;SWOT

一、新疆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SWOT分析

1.新疆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共同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新疆的天山南北都分布着许多岩画、石人、古墓群、烽火台等历史文化景点,还有冰川、冰塔林、雅丹地貌、冰山湖、高山湖、天鹅湖、沙漠等自然景观,清真寺、圣地、圣墓与麻扎等宗教景观,坎儿井、葡萄沟、喀纳斯等闻名国内外的旅游景点,这些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新疆的旅游体系。

(2)区位优势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400多公里,拥有17个对外开放口岸,这些区位优势为新疆开展周边国家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其中10月在乌鲁木齐举办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部长会议并通过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综合行动计划》,正式将旅游合作列为新的四大合作领域之一,翻开了中国与中亚开展旅游合作崭新的一页。

2.新疆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劣势分析

(1)软硬环境总体表现较差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广人稀,与其它旅游地方不同,交通工具是新疆旅游发展的命脉。但是新疆的交通建设并不完善,一些旅游景区的班车班次有限,铁路和航空运输部门的运力尚无法完全满足游客的要求,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甚至没有直达新疆的飞机,到新疆旅游的机会成本较大,这些都大大制约了新疆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另外,新疆很多景区的基础实施建设不够完善,例如阿拉山口的边境旅游景区内的景区道路等级低,景区内的游乐设施也不够完善。而且能够满足这种旅游服务贸易的导游服务人员以及经营管理人员更是缺乏。例如新疆景区的很多的标志标牌是没有英文的,而且我们的工作人员只懂维吾尔语和汉语,懂英语的非常少,这在和国外游客的交流和沟通上形成了障碍,也影响到了新疆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2)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新疆的旅游宣传促销缺乏统一策划与实施,未能形成合力。而且旅游业整体形象不明确,品牌塑造不到位。宣传促销的市场针对性不强,方法和手段仍较陈旧单一,难以形成高强度的宣传促销攻势。新疆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广泛大量的宣传,许多外国游客向往新疆,又不太了解新疆,这时我们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通过举办各种国际旅游节的形式来宣传新疆,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3.新疆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机遇分析

(1)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援疆政策的倾斜

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并且安排专项资金建设西部省区的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鼓励外商在西部地区投资旅游业,这些政策给新疆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中央提出的援疆政策后,国际旅游局推动和支持以交通运输为主的旅游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以及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推动新疆旅游体制改革,并且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大力推进新疆旅游产业的提升拓展。这给新疆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且能够为更多的人了解新疆、投资新疆提供平台,把新疆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亚欧博览会的举办

9月1日,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这是对乌洽会的继承和升华,新疆可以在这个世界级的平台上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资源优势,形成与中、西、南亚和欧洲各国全方位、多领域的经贸合作。同时,亚欧博览会在合作的'内容上更加丰富,以经贸交流为主线,同时开展科技、文化、交通、旅游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展会为平台,举行由各国首脑、工贸部长、旅游部长出席的不同层次的峰会,商议本区域及次区域经贸、科技、文化、交通、旅游等个领域合作重大问题。新疆的主要的旅游资源集中地的各个地州也制定了相应的推动新疆旅游更好地发展的项目。新疆通过亚欧博览会这个广阔的平台的宣传,不仅能够招商引资,而且能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新疆,向往新疆,来新疆旅游。

篇4:跨国投资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经济论文

跨国投资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经济论文

一、跨国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理论分析

贸易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最早由Mundell 1957年提出,他建立了一个标准的2X2X2的贸易模型,该模型假定其中一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该国对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设置贸易障碍,从而使该国资本的边际产量上升,引起外国资本流入。根据Rybczynski定理,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资本要素的增加将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该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减少,从而资本流入替代了贸易出口。此后20世纪80年代Markuson和Svenson在标准的2X2X2模型中假设两国存在技术差异,导致要素价格不同,引起要素的国际流动,每个国家都将获得其出口产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根据Rybczynski定理,两国要素禀赋的变化会促使其出口部门的扩张,从而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

传统的国际贸易纯理论是建立在商品贸易基础上的,而服务贸易存在某些与商品贸易不同的特征,第一,国际服务贸易是劳动与货币的交换,而不是物与货币的交换;第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大多同时同地发生,服务不可储藏;第三,统计方式不同,国际服务贸易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统计,而货物贸易由各国海关统计。尽管服务贸易存在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目前主流的经济学观点仍然坚持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国际服务贸易是有效的。Sapir在1981年进行了一系列服务贸易的实证研究,其主要结论是:“传统贸易理论适用于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Deardorf 1985年在标准的H-O模型框架下,通过改变个别的约束条件成功地解释了国际服务贸易如何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目前国际经济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服务贸易领域同样存在比较优势的合理内核”。因此在分析跨国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时,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纯理论方法。

我们分析的起点是假设经济是完全竞争的,在国际市场上每个国家都是小国,每个国家产品产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的变化,而且假设一国由两个经济部门组成,M是制造业或农业部门,S是服务业部门,两部门都以资本K和劳动L作为要素投入,体现消费者效用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是位似的。

外资的流入增加了一国的资本要素禀赋,通常情况下都假定外国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流入后可以在各生产部门间自由配置,但是本文中我们认为跨国投资是与具体的行业相关联的,也就是说,FDI不会在本国的各行业间自由流动,资本流入之后就锁定在特定的行业中,这样的假定对各国生产函数的影响与通常的情况不同。当FDI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时,对两部门的生产能力都造成了影响,而当FDI与具体行业相关联时,只改变该行业的生产能力。

在对跨国投资的特性作出规定之后,我们首先分析外国资本流入发达国家的情形,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在服务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可以用图1的产品空间来表示该国的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情况。在图1中,坐标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该国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品产量,M[,1]S[,1]是其生产可能性曲线,P[,1]P[,1]′是相对价格曲线,在不存在要素变化的情况下,可知该国在A[,1]点生产,在C[,1]点消费,该国的净出口量是B[,1]A[,1]。考虑FDI流入该国,由于其具有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所以流入的FDI中相当大比例的部分投资于服务业,于是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到M[,2]S[,2],其中,服务业增产的比例高于制造业。因为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不变,价格曲线的斜率也保持不变,平行外移到P[,2]P[,2]′,此时,该国将在A[,2]点生产,社会无差异曲线是位似的,所以在C[,2]点消费,服务净出口是B[,2]A[,2],可以看出,该国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都增加了,但是可以证明在此服务生产的增加大于服务消费的增加,所以,服务净出口增加了。也就是说FDI的流入增加了该国的净服务出口,增加了该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其次,我们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具有服务业的比较优势,相对而言其比较优势在制造业或初级产品产业,此时可以用图2的产品空间来表示其生产、消费和贸易。在FID流入前,该国的生产和消费点是A[,1]′和C[,1]′,是服务净进口国,服务净进口量是B[,1]′C[,1]′,FDI流入后,因为该国的比较优势在制造业,所以流入的FDI大部分投向制造业,这样,生产可能性曲线从M[,1]′S[,1]′向外移到M[,2]′S[,2]′,而国际市场相对价格不变,FDI流入后生产和消费点分别是A[,2]′和C[,2]′,净进口量变为B[,2]′C[,2]′,我们发现该国的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均增加了,可以证明服务消费的增加要大于服务产出的增加,也就是说服务的净进口增加了,FDI的流入增加了该国的服务净进口量,降低了该国的服务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的结论:在发达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促进了净服务出口,扩大了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顺差,增强了其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而对于发展中国家,FDI流入增加了净服务进口,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逆差,降低了其服务业的比较优势。

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除了模型中所分析的改变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从而改变其服务贸易进出口量和比较优势外,还有别的作用途径。外资企业的建立必然派生出对服务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有明显的国别倾向。由于东道国对外汇的管制、利润税收制度等原因,跨国公司希望将利润转移到其母公司,因此倾向于选择母公司所在国的服务提供者;与东道国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别也促使跨国公司更多地倾向于选择母国的服务供给。但是,这种选择外国的服务供给的倾向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显著的程度差别,发达国家的服务厂商的国际化水平较高,服务质量较好,企业信用较好。因此,在发达国有境内的跨国公司选择其母国服务供给的倾向性相对较小;而在发展中国家,服务业水平低,服务质量不理想,而且在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更大一些,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境内的跨国公司更愿意使用外国特别是其母国的服务。由此我们认为,虽然跨国公司在对服务供给选择上的国别倾向均导致了东道国服务进口的`增加,但是,这种效应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程度很不相同,在发达国家较弱,而在发展中国家较强,因此可以认为对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仍然增加了其净服务出口,增强了其在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而对发展中国有,跨国投资增加净服务进口的效应更强了,其在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更小了。

二、计量检验

1.数据和基本模型

从上一节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外国资本的流入对一国的服务贸易存在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极不相同,由于发达国家多数拥有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外资流入的很大比例投入其服务行业,促进了服务出口,扩大了服务贸易顺差,增强了其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服务业不是其比较优势,流入的外资投向服务业的比例非常小,从而增加了其服务进口,扩大了服务贸易逆差,降低了其在服务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在这里,我们希望使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建立计量模型来检验上述结论。

当然,存在另外一些重要的因素会影响一个国家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在计量模型中我们需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作为控制变量,以准确地估计FDI对服务贸易的作用。

在计量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是各国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度量某一行业比较优势的方法较多,本文选用服务业净出口与服务业进出口总额的比值SeRNX作为该被解释变量,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值均来自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其中Xs是服务贸易出口值,Ms是服务贸易进口值。

对外资流入用各国的FDI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的比值rFDI来度量,FDI数量来自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GDP数据来自历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会影响服务业的发展,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个人对服务的需求在其支出中所占的份额也相应提高,较高的服务需求会带动服务业较快发展,从而建立起在服务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但是另一方面较高的服务需求也意味着对服务进口需求的增加,降低以贸易流通度量的比较优势。这两方面的作用轻重如何,需要用数据来估计,用各国人均GDP值rGDP及rGDP的对数值lnGDP度量,数据也来自历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制政策显然也是对服务贸易产生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服务业部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服务行业中的金融、电信、邮政、运输、教育和研究与开发等部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多数国家对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均采取谨慎态度,发展中国家因为其在服务行业不具有优势,担心在服务业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对开放本国的服务业市场作出了严格的管制,管制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这些国家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制程度是影响服务贸易的另一个重要变量。Hoekmon 1994年在《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协定评估》(注:转引自杨圣明主编:《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中提出了一种度量各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方法,他将服务业开放分为三类:完全自由化、不开放、其他。每一类分别计数为:1;0;0.5。然后,把《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服务业的155项部门的每一项分为4种不同的提供方式:跨境提供、国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存在。每个国家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谈判中对这155个部门的每一种提供方式作出不同的减让承诺,这样总计有620项承诺,根据对每一项减让承诺的程度按三类计分方式打分,然后把620项分数累计加总,得到一国的总分数,这个总分数即为该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度量。我们选用该文中对各国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的估计分数作为变量SeOPEN的数据,这些估计分数是在1994年《服务贸易总协定》谈判结果的基础上计算出的,我们用它度量了每个国家1990年至19的开放程度。

一国的人口素质,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对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显然也有重要的作用,人口素质高,接受的教育程度高,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也就相对较好,有利于建立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但另一方面,人口素质高,对服务的需求也就增大,也可能会导致对服务进口需求的增加,可见人口素质的高低对服务业优势也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孰轻孰重,需要实证检验。本文用各国15岁以上成年人中非文盲人口的比例HR来度量,数据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国教育和识字统计数据库。需要注意的是,多数发达国家教育水平较高,文盲比例非常低,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不再公布文盲人口比例数据,我们用100%来表示这些国家的非文盲人口比例。lnHR是HR的对数值。

另外还有一些变量如文化习俗、自然条件和对研发的投资等也会影响一国的服务业比较优势。但是这些因素大多难以定量,所以在我们计量回归方程中不包含这些控制变量。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建立基本的计量模型如下:

SeRNX[,it]=α[,i]+β[,1]RFDI[,it]+β[,2]RGDP[,it]+β[,3]SeOPEN[,it]+β[,4]HR[,it]+ε[,it] (2)

其中i是国别下标,t是时间下标,□[,i]表示有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效应,在这个效应中包含了一些回归方程中不考虑的因素,如各国的文化差异,自然资源等,□[,it]是随机扰动项。

本文选用12个发达国家和11个发展中国家从1990年至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回归。12个发达国家是: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奥地利和新加坡;11个发展中国家是:阿根廷、巴西、埃及、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墨西哥。

2.回归结果

这是一个跨国的时间系列模型,这类模型对αi的处理有两种方法,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方法把α[,i]视为一组具体的常数,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s)方法把α[,i]视为一组随机变量,当α[,i]与回归变量存在相关性时,使用固定效应方法,应用代理变量的最小二乘回归(LSDV)(注:LSDV(Least Squares Dummy Variable)是用于估计跨地区(跨部门)时间系列数据(Panel Data)的回归方法,在此类模型中假定不同地区(部门)的差别由回归方程的常数项表示,这样相当于对每一个地区(部门)设定了一个代理变量(Dummy Variable),N个地区就有N个代理变量,在估计解释变量系数值的同时,也要估计代理变量的系数值,具体的估计算法参见参考文献[9]。)得到的回归系数是一致有效的。我们用Hausman-test检验了模型,发现α[,i]与回归变量SeRNX具有相关性,所以决定用LSDV方法进行回归。为了消除扰动项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我们选用了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注:FGLS(Feasible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及后面提及的Chow-test具体算法参见参考文献[9]。)。

注:*表示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T检验。**表示通过了显著程度为5%的T检验。#表示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F检验。系数估计值下括号内数值为T统计量值。

注:*表示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T检验。**表示通过了显著程度为5%的T检验。#表示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F检验。系数估计值下括号内数值为T统计量值。

我们用23个国家的数据做了一次总的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发现,rFDI的系数估计值在所有方程中均是正值,比较稳定,也比较显著;而人均GDP的系数估计值也是正的,但不显著;服务业开放程度SeOPEN对SeRNX的作用为正的,比较显著,也比较稳定;人口素质HR对SeRNX的影响是负的,比较显著和稳定。所有方程回归都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F检验,拟合优度不足0.3,拟合的不是太理想。

由此可以判断,总体上来说,FDI流入对一个国家的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人均GDP的影响不是很确定,这与人均GDP水平对服务业比较优势存在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有关;服务业的开放促进其比较优势的效应非常显著;而人口素质对服务业的优势却有很显著的负作用,这是出乎意料的,可能与所用的数据有关,用非文盲人口比例度量人口素质没有能够更细致地刻划各国间劳动力在技能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方面的差距,但是本文主要关注跨国投资与服务贸易的关系,因此不再对人口素质的作用深入研究。

理论分析已经说明,跨国投资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是不同的,可以断定,对这两类国家,揭示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的计量方程有不同的结构,也就是说方程3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系数。我们用Chow-test检验检查了方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确实存在结构变化。因此把这两类国家分开进行回归。

表2是对发达国家数据回归的结果,我们发现rFDI的系数估计值都是正号,都通过了显著程度为5%的T检验,比较稳定;而人均GDP对SeRNX的影响同所有样本回归结果一样,也不显著,但是为正号;SeOPEN对SeRNX作用为正的,比较显著;所有方程都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F检验,而且拟合优度比所有23个国家回归时有明显的提高。

注:*表示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T检验。**表示通过了显著程度为5%的T检验。#表示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F检验。系数估计值下括号内数值为T统计量值。

注:*表示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T检验。**表示通过了显著程度为5%的T检验。#表示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F检验。系数估计值下括号内数值为T统计量值。

对发达国家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确实如我们理论分析中所预测的,跨国投资进入发达国家促进了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而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开放也对其服务业比较优势有正向的影响。

表3是对11个发展中国家数据回归的结果,我们看出,rFDI对SeRNX的作用变成了负的影响,而且不显著了;人均GDP对SeRNX的作用也变成了负的影响,也不显著;而SeOPEN的影响仍然很显著地是正面的作用;所有方程都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F检验,拟合优度也有所提高。

观察我们所使用的数据,我们发现在发展中国家中,埃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的服务贸易出口远远超过了进口,显示出很强的服务业的优势,甚至于超过了多数发达国家。因此我们将埃及的数据从中删除,对余下的10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回归,而且回归方程中rFDI变量用其平方rFDI[2]代替了,结果在表4中显示。

从表4中我们发现,在去掉埃及并用rFDI[2]作为解释变量后,FDI流入对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影响显著性有明显提高,T统计量的数值比表3中有很大提高,而且这种作用仍然是负的影响,与我们理论分析中对发展中国家的预测一致;人均GDP对SeRNX的作用也变得显著了,表现出负的作用,表明在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的提高,对服务进口的需求增加较多,而对服务出口的促进作用不是很重要,这样反而导致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下降;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对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优势的建立与对发达国家一样有促进作用,而且是很显著的。表4中的方程回归都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F检验。

三、结论和政策含义

综合以上理论分析和计量回归的结果,我们发现,跨国投资对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确实有迥然不同的表现。

发达国家一般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多数为服务贸易净出口国,流入发达国家的FDI有很大比例投向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服务业资本要素的相对增加更加增强了发达国家在服务业的比较优势。相反,发展中国家不具有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多数为服务贸易净进口国,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大多投向其有比较优势的初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投入到服务业的比例很小,在初级产业和制造业中资本要素的增加增强了这些行业的比较优势,相对来说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的比较优势。

跨国投资与服务贸易的关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完全不同的表现,被我们的实证检验所证实。而这一结论也启发我们,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会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在发达国家,外资流入自然地就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而对在服务业没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适当的政策干预,大量的外资流入对该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不利的,这些国家的政府应该制定一定的产业政策,引导一定量的外资投向该国的服务行业,以保证在这个重要性日益增强的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这个结论也从一定的角度说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并非越多越好,外资的进入会对某些经济因素造成反面的影响,适当的利用外资水平和正确的外资引导政策是必需的。

各国在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对建立其在服务行业的优势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各国在《服务贸易总协定》谈判中作出的各项服务行业的减让承诺,增强了其在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所以一国服务业的开放并不像通常所想象的那样会使该国的服务业被国外的服务提供者占领,相反,纯粹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对发展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Daniels,P.W.“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BlackWell,Oxford &

Cambridge USA,1993.

[2] Deardorf,A.“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Services”,in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Services:Canada/US Perspectives,edited by

R.Stern,Toronto:Ontario Economic Council,1985.

[3] Hoekman,B.and Brga,C.A.P.“Protection and Trade in Services:A Survey”,Open

Economic Review,vol.8(3),.

[4] Markuson,James R.and Melvin,James R.(1983),“Factor Movements and Commodity Trade as Complem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3(1983).

[5] Markuson,James R.and Svenson,Lars E.O.(1985),“Trade in Goods and Factor with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Vol.26,No.1.

[6] Mundell,R.A.(1957),“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7] Sapir,A.(1982),“Trade in Services:Policy Issues for the Eighties”,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82.

[8] Sapir,A.and Lutz,E.“Trade in Services:Economic Determinants and Development-Related Issues”,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 No.480,1981.

[9] 杨圣明、潘悦:“服务贸易领域的理论研究”,参见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主编的《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

[10] 杨圣明主编:《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版。

[11] 陈宪主编:《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立信会计出版社版。

篇5:美国服务贸易分析

美国服务贸易分析

[摘要] 国际贸易 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服务贸易,西方发达国家服务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大大的超过其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的中心也在逐步的向服务贸易倾斜。由于服务贸易能够带来丰厚的回报,各个国家也在积极的研究发展服务贸易的途径。美国是当今世界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国家,其货物贸易的逆差也可以由服务贸易顺差来弥补一部分。把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服务贸易高速发展的典范进行分析,可以充分的认知美国服务贸易高速发展的原因和推动力。

[关键词]服务贸易 现状 政策

美国是现代服务贸易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其服务贸易的 进出口 额、服务贸易额的增长率还是服务贸易对GDP的贡献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年美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07486亿美元, 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52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4%,服务贸易进口额达到364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10.5%。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业部门中, 美国更是重要的参与者。 年在美国服务出口中, 版权和许可证、保险、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等部门出口额为1725.01 亿美元, 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34.17%。美国在这些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CSI在1月31号的新闻发布中称美国的服务贸易至少从美国政府有详细统计数据以来都是处于贸易顺差,美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具竞争力的服务出口国。

一、美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大、增长快、顺差多。美国服务贸易的 进出口 额基本上在世界的排名都是第一位的,出口额最高已达到4791.5亿美元。(2)美国服务贸易结构合理。美国的众多服务贸易行业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金融、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

第一文库网

和休闲、通讯、建筑、交通运输、旅游和版税和许可证等。(3)政府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美国的服务贸易对于美国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美国国会贸易立法和行政部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减少本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增强出口竞争力,因此服务业出口也成为目前美国政府促进贸易和本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服务贸易方向有多元化发展趋势。以贸易的地理作为考量标准,美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伙伴逐渐趋于多元化。(4)服务贸易均衡发展对经济贡献率高。从20到,美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分别为2959.7亿美元、2830.6亿美元、2887.9亿美元、2993.9亿美元、3409.4亿美元、3767.9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美国的服务贸易基本都是顺差。服务业十分发达,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政府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部门优势得以发挥。美国的服务贸易可以迅速的发展并且对本国的经济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与美国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息息相关的。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为了给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快速形成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为以后能够从服务贸易方面获取更多的利润。在颁布的法令及法案中比较重要的是1994年制定的对 外贸 易法案――《乌拉圭回合协定法》及1994克林顿总统向国会递交了《国家出口战略实施报告》。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时候美国依靠自身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实施多边主义、双边主义和区域主义策略,对他国施压,以满足自身需求。在经过历时8年的谈判后终于在1994年4月15日的摩洛哥正式达成并签署了第一个服务贸易国际规范框架――《服务贸易总协定》,由此美国在服务贸易开辟出了新的空间。

二、现阶段美国的服务贸易政策所体现的主要特点

(1)通过制定政策刺激服务贸易的增长,保持服务贸易全球领先的优势。美国根据本国的自身优势和经济增长需要而制定的支持服务贸易政策,这些服务贸易政策中作用居于首位的是:历年《国家出口战略》报告的所有战略、策略、政策、具体措施。(2)支持服务贸易中的重点产业,保持服务贸易出口的全球竞争力。(3)制定服务贸易统计的法律法规支持服务贸易的发展。19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就是一个重要的起点。现在美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备,最为科学的统计体系,并且还会根据自身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的改进完善统计体系。(4)建立高度发达的出口促进体系及对重大的服务出口项目实施扶持政策。

美国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使得自身的服务贸易高速发展,其中一些优势产业更是远远地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其中美国的旅游收入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的第一

位,20的旅游收入到达了1067.36亿美元。美国在20的金融服务出口额达到398.78亿美元,达到474.39亿美元,2007年达到582.66亿美元保持增长趋势。美国的交通运输业在-2007年间6225.51亿美元上升为 771.72亿美元,成为服务业中出口额较高的产业。

对美国而言高速发展的服务贸易不仅对经济有着卓越的贡献,更对本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及就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仅为产业结构为例:服务贸易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各个服务业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其中一个行业在占据着国内市场直至国内市场饱和后,就会寻求向国外市场发展,在国外市场获得收益后又会回到本国积极的发展更先进的服务产品。国内企业研发新产品或者服务升级后又会投放到国外市场,这样循环上升,就会出现有产品带动行业,而行业又会促使产业结构向着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看出美国在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对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陈宪,程大中.中国服务经济报告Zoos[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56-58.

程大中.服务业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关于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J].世界经济,(11):49-52.

程大中.美国服务贸易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启示[J].经济纵横,2000,(l):55-57.

曹自强.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战略及战略[J]. 国际贸易 ,,(3):19-22.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96-105.

篇6:服务贸易发展试析的论文

服务贸易发展试析的论文

一、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海依托科技、教育、管理、信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运输、金融、保险、邮电、广告、展览、人力资源、信息、咨询、审计、法律等国际服务贸易业。80年代,上海每年的国际服务贸易额为20亿美元左右。进入9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额明显增长。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0亿美元左右。同时,上海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逐步进入银行、保险、交通运输、房地产、信息咨询、设计装潢、广告等领域。到19底,上海服务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1,85亿美元,占比达47.55%。到2005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已达到近324.6亿美元。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

从服务贸易规模看,贸易规模加速增长。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出口额从的36.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1.1亿美元,进口额从2000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3.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79.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24.6亿美元,如表1-1所示。根据计算,2000-2005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7%,出口年均增长35.4%,进口年均增长30.4%,均高于同期上海口岸贸易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20.5%。其中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8%,进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2%。

但是从总体规模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额仍较小,新加坡、中国香港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69亿美元和452亿美元,是上海的4.7倍和7.9倍;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06亿美元和242亿美元,是上海的3.5倍和4.1倍。

(二)各服务行业进出口状况

从行业分类来看,在十四个子项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出现逆差,前三位分别是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和教育医疗保健,其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11.77亿美元、9.15亿美元和2.62亿美元。顺差主要来自于旅游行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广告宣传,20顺差分别为13.02亿美元、4.32亿美元和2.02亿美元,但后两者的顺差额明显偏低。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具有比较优势且一直保持顺差的工程承包项出现逆差,这主要是受“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所致。扣除这一因素,可以看出上海在传统的旅游、工程承包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等新兴服务业的领域,上海企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预示着上海在服务业领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新兴服务业的异军突起将可能成为上海未来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整体能级和规模提升的助推器。br>

(三)服务贸易结构和形态

从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近年来形态相对单一,但贸易结构有所优化。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在近几年维持稳定,但服务贸易类型较少。其中,运输、旅游、咨询所占比重最大,分另0约占出口总额的50%、20%和10%。从进口结构看,运输基本保持在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50%以上;旅游这一项从2000年的19%下降到现在的9%,20因“非典”下降到4%;特许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现在稳定在10%左右。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类型较少,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工程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其贸易额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0%,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而计算机信息、专利权利使用和特许经营、教育医疗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占份额虽较少,但比重持续上升,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四)服务贸易竞争力

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呈缩小趋势,但核心竞争力仍有待提高。表5中TC指数大多呈负数。上海总体竞争力较弱,2005年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同年持平,均为-0.01。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是产生顺差最大的三个项目。而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教育医疗保险一直是产生逆差最大的三个项目,国际竞争力不高,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上海服务贸易发展三大途径

(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关于目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是重点发展服务业还是重点发展制造业,对照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现在有两种观点;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是应该继续维持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还是要大力建设国际服务中心,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1、产业结构两种发展道路之争

香港20世纪80年代后的增长主要依赖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离岸形式。主张上海走此道路的人认为上海发展的瓶颈在于:长期以来,即使在人均GDP增长和产业结构自发演进的转折阶段,仍不断强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不符合产业结构的升级规律。香港正是强调了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才保持其较高的GDP水平,在2004年服务业更是占到GDP的85.7%;世界其他城市的发展也同样显示了这个规律。另一种思路是,上海应认识到今天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就在于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地产业的发展,使整体经济失却了依托,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由金融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鉴此,上海更应强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应削弱它以促成第三产业份额上升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香港近几年一直提出发展高增值服务业以及重振制造业。香港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在追求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额提升的同时,也应加快高增值制造业的发展。

2、本文的观点

我们认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可以互相推动、互补相长,亦即可以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的本质含义是指高科技制造业、科技密集型的制造业。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就要提高其科技、知识的含量,而不是提高资源消耗的比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定会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等等。制造业的发展也必定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上海过多地强调制造业主导地位、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定会丧失很多发展先机和竞争优势。同样,如果一味单纯地依赖服务业,那么整体经济失却依托,产业空心化会削弱经济的增长动力。而新加坡却由于仍然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因此能更快地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增长动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无需对立,而是应该共同发展、协同发展。

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提升,以服务贸易的提升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除破各种不合理的行政性壁垒,加大市场开放程度,积极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人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国际运输、国际物流、国际旅游、国际贸易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对目前不具有优势的服务行业,加大开放力度和深度,以开放促进发展,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

商务成本的适度提高,有利于城市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方向升级。这已经在跨国公司加速将其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向上海转移上体现了出来。对上海而言,人均GDP达5000美元显示出其已经和上世纪80年代时候的香港一样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借鉴后者二十多年来的直接经验,上海应在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轻型化的同时,顺应制造业自身的演进,注重培养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些环节上发挥比较优势并形成集聚,从而增强价值增值。与此同时适当发展部分有优势的高端制造业,避免制造业空心化。

总的来说,就是应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现代服务业,使之具有更准确地发展方向。

(二)加大对外开放度

1、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的必要性

要加快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尽快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贸易倾斜发展,发达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以及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势在必行,它是加速发展服务贸易,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

根据杜珍儿《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估模型》的研究结果,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发展水平。另外还指出,对于整个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度是最重要的,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的行业,它的影响力却是不一样的。WTO前副总干事、印度计划委员会委员安瓦鲁尔·豪达在2005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服务贸易论坛上表示,开放的服务业发展进程要高于低自由度的行业,实现各种服务也对内对外的市场“自由化”有助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做大作强。张蕴如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和竞争力问题。她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服务业的开放度不够,包括服务业对外贸的开放度和外资的开放度都较薄弱。香港服务业高度发达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高度自由化的经济制度,实行低税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

2、上海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现状

近几年上海服务贸易开放的程度有所加大。自浦东开放以来,中央授予浦东和上海各项功能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许多与服务贸易有关,比如允许外商在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投资经营,允许外资在整个上海的范围内开办银*、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外商在外高桥保税区开办贸易机构,批准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批准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

根据WTO公布的《服务贸易分类表》所列的12大类150多个项目,除金融保险部分项目以及新闻、出版、电信等大类外,上海已向全世界开放了大部分的服务贸易项目。

从表6,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跨国公司投资上海服务业领域各行业的现状及需要采取的战略措施:第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其他类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中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和金额都相对较小,需要从数量和金额方面同时加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第二,房地产业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相对较少,但投资总额却相对较大,根据这一特点,今后要重点与更多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力争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上海的房地产业;第三,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较大,但投资总额相对偏小,需要提高项目合作的水平和层次。目前,在服务业领域中还没有利用外资的项目数量和金额都相对较大的、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行业,这也表明上海服务业领域利用跨国公司投资分散度较大,没有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

3、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建议

第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入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谨慎渐进开放。采取渐进的方式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并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开放计划,确定不同的开放深度,尽可能使竞争能力弱的行业有较长的适应和缓冲时间。

(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普遍非常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除了要加大对外开放度之外,其次要考虑的就是服务外包。

1、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必要性

所谓服务外包就是企业将信息系统构架、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发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把部分服务内容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且这一趋势呈愈演愈烈之势。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是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提升服务业的能级和水平;是上海转变外资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外资结构,推动实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是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上海经济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服务全国,带动上海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已成为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一个新增长点。

2、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是要主动承接跨国公司内部的离岸外包,大力吸引、承接全球的服务外包;巩固目前服务市场,加快向高端服务市场转变,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等领域,提升上海服务外包能级;大力培育若干个知名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使之成为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

二是要加快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规章和规定,健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和行政执法机制,推动行业信用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设立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依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信息服务。

四是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国家最新统计标准,结合上海实际,研究建立反映服务外包发展特点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试行服务外包统计制度;加强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分析,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上海服务贸易在初级劳动力、现代化通信设施等生产要素上需求条件和相关产业支持等方面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进出口规模总量偏小、核心竞争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高、结构形态相对单一、服务类型相对较少以及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等是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劣势所在。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服务贸易趋向自由化的背景下,上海应以自身优劣势为基础,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深入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这是比较符合上海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因此,上海应就此思路来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而发展服务贸易的首要方法就是加大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拓宽对内对外开放范围,在服务业内部广泛引入竞争机制,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度将会进一步提升沪上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力和服务外包能力;同时,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放松,应加强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突破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

篇7:浅论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浅论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本文主要论述国际服务贸易迈向自由化,是科技进步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在技术、知识型服务领域和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中各具比较优势,因而是优势互补.实现贸易自由化应是渐进的.开放服务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带来一定的压力.为发展中国的服务贸易,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传统的服务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产业,同时应鼓励我国服务企业走向世界.

作 者:邵望予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刊 名:国际商务研究  PKU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年,卷(期): “”(1) 分类号:F719 关键词:服务贸易   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   WTO   贸易自由化  

篇8: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良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中国服务贸易在全球地位快速上升。中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加大服务贸易的发展步伐,实现中部崛起。本文根据中部六省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策略;国际竞争力。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service trade has become the new trend of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ment.Since the reform andopening up,China's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is good,service trade develops steadily,trade scale expandsconstantly,the status and role of service trade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national economy,Chi-na's service trade status in the world rises sharply.Central region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strengthen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pace to realizethe rise of central region.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of six provinces ofcentral China,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trategic sug-gestions to central region service trade coordinatedevelopment.

Keywords:service trade;strategy;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中央政策,同时也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优化整体产业布局,商务部今后将重点在七个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其中一个方面是支持中部地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支持中部地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中部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中部地区企业积极开展文化产品出口;支持中部地区开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承接服务外包的全球竞争力。2005~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571亿美元增长到2868亿美元,增长了约1.8倍,年均增长16.2%。但是,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仍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出口的比重维持在9%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9年,中部地区六省生产总值增长24.45%,在河南之后,新增湖北、湖南、安徽三个GDP过万亿元的省份;中部六省生产总值占大陆的20.9%,居四大经济板块的第二位,但服务贸易的发展与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1.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较快,但总量偏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小。

2006年,我国中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约15380亿元,占当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18.6%;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46亿元,在全国和中部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中分别占16.8%和47.1%;中部服务业增加值占中部生产总值比重平均约为36.8%,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其中湖南、湖北、安徽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服务业平均增速超过10.6%。2009年,我国中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约25036亿元,占当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17.5%;中部服务业增加值占中部生产总值比重平均约为35.7%,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2.62%),服务业平均增速超过11.05%,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湖南40.82%、湖北39.01%、山西38.92%、安徽36.35%、、江西34.27%、河南29.07%。

2.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

随着改革的深入,外商投资逐渐加大,覆盖面越来越广。2009年湖北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46.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7家在湖南落户,到安徽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48家,江西全年具有世界500强投资背景的企业总数达37家,河南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74个,山西全年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8家。特别是世界500强富士康、中芯国际等大项目相继落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区,相关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外商对科技行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从外商投资的行业看,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仍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也吸引着外商投资的目光。

3.国际旅游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2009年,湖北入境旅游人数由2006年的105.57万人次增长到133.46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2006年的3.2亿美元增长到5.1亿美元;湖南入境旅游人数由2006年的97.08万人次增长到130.87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2006年的5.03亿美元增长到6.73亿美元;河南入境旅游人数由2006年的75.74万人次增长到126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到4.3亿美元;安徽入境旅游人数由2006年的80.4万人次增长到156.2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2006年的3亿美元增长到6.6亿美元;江西入境旅游人数由2006年的49.7万人次增长到106.8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2006年的1.39亿美元增长到2.9亿美元;山西入境旅游人数由2006年的57.4万人次增长到106.8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2006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3.8亿美元。

4.国外经济合作业务稳步发展。

服务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丰硕成果。2006年,中部各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年末在外人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的自然人流动)占全国比重达到8.23%和10.78%,其中最高为河南省,最低为江西省。按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商业服务、建筑服务和通信服务等大类统计的国际服务贸易额,山西、湖北、湖南服务贸易额约为10.9亿美元、5.98亿美元(出口)和5.1亿美元,以山西为例计算,其在全国服务贸易额中的比重仅为0.057%,其地位微乎其微。

5.服务外包领域成绩显著,范围不断扩大。

服务外包企业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多元化的趋势,跨国公司把尽可能多的业务外包出去,并扩大外包的范围,把服务外包分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为中部地区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2009年批准的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中部地区的武汉、合肥、南昌、长沙位列其中,占据全国的1/5。武汉服务外包业务以软件分包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为主,在空间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安全、网络通信等领域的软件技术具有显著特色。2009年湖南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仍逆势增长1.8倍;2010年前4个月,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同比增长3.5倍,在全国排第6位。合肥的软件、动漫、呼叫服务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江西,尤其是南昌市,服务外包产业已经取得不小成绩,特别是“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公共培训服务平台具有相当的前瞻眼光,它将成为紧贴市场的人才集散平台。

二、中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分析。

1.树立“共赢”的战略意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

中部各省必须统一认识,把发展中部经济、振兴服务业作为基本着力点,把共同构建中部地区大型的增长极作为共同利益目标,加强统一规划,形成合力。中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的商贸、运输等行业基础较好,具有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潜力,但未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例如湖北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到全省的37.1%和30.3%。资源过于集中于省会城市,这一特点在中部其它省份也同时存在,服务业基础条件优势发挥不充分。中部地区应立足现有的农业、资源、交通、人力等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吸收外资加快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依托各方资源积极开拓外包市场。

加快中部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和吸收外资步伐,更多地承接国际服务和软件外包,大力促进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升级。一是打造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中部地区服务外包市场主体。

要重点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重点发展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服务外包合作,重点发展以软件和信息、设计研发为龙头的ITO和BPO业务。二是要积极创新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三是依托中部地区外资企业开拓外包市场大力开展境内服务外包,并以境内外包为基础,积极向离岸外包延伸、拓展。四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中部地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牵线搭桥”。

3.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各省要紧密围绕城市圈、城镇区域和资源中心、产业中心统筹规划服务业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发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总包、国际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服务业创新的亮点。

4.培养中高端人才,积极构建完善合理的人才保障体系。

服务贸易领域中的涉外业务、外派劳务与直接面对外国单位长期驻华人员的对外服务,日益需要具备不同层次国际标准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鼓励培训机构和服务贸易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扩大实习、实训规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出台服务贸易高端人才奖励政策,推动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引进高级人才,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服务贸易领域高端人才。应重视引进国际知名服务企业,在引进资本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型业态,促进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的创新,培育一批国际性的服务企业,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形成产业联盟。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在国外开办分公司或设立办事处,鼓励外包企业形成产业联盟合作共赢,扩大接包范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张松涛。呼唤临时协调机制———促进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思考[J]。国际贸易,2001,(11)。

[2]王立杰主编。走向21世纪的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许晶。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视角,2010,(01)。

新疆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现状分析

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分析论文

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

私营企业竞争优势与发展对策

青海高原外向型商品蔬菜发展的优势与前景分析

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问题研究

物流服务方案

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公司优势分析范文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发展策略

新疆发展物流服务贸易的优势与问题分析(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疆发展物流服务贸易的优势与问题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