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翻译研究范畴探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从今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旅游翻译研究范畴探讨(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从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旅游翻译研究范畴探讨

篇1:旅游翻译研究范畴探讨

旅游翻译研究范畴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翻译关系的回顾,发现旅游翻译长期徘徊在解决旅游接待中表面现象的对策性研究层面,这种滞后发展的现状阻碍了旅游翻译增进文化交流和为行业发展提供先进理论的作用,也限制了旅游翻译有系统和有深度的研究。本文借鉴旅游业的内部分类,提出了将旅游翻译划分为旅游接待翻译、旅游管理翻译和旅游研究翻译的研究范畴构建体系。这一顺应旅游发展趋势的旅游翻译研究,将会推动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文体翻译的规范化进程。

关键词:旅游翻译;研究范畴;旅游发展

一、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翻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旅游与旅游业的正确理解和旅游发展趋势的清楚认识,是旅游翻译得以明确研究范畴,确立学科地位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其他研究领域一样,“任何学科要取得独立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要有一个定义清晰的、结构严谨的术语的体系和一个稳定的知识系统” (方梦之,:8)。旅游翻译经过20多年的发展,需要有一个与旅游发展相一致的研究范畴与知识系统。

二、中国旅游发展与旅游翻译关系回顾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正式将旅游业纳入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到如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开始扮演支柱与示范作用,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单纯的接待入境旅游发展到了接待入境旅游、组织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三大市场相互融合的全方位发展格局的阶段,产生了质的变化并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旅游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翻译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一)入境旅游与旅游翻译

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旅游业还未被确定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旅游接待工作的开展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李天元,)。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使得最早的以服务于这一类游客的旅游翻译具有了强烈的对外宣传特点。翻译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宣讲改革开放的成果上。这一时期的旅游翻译主要是以汉译外为主的翻译。有关中国情况的外语书面材料大多是以中文材料为基础直接用外语写成的。这些英文书籍知识新颖而且语言标准,成为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主要窗口,同时又为广大的导游翻译人员提供了为外国游客进行导游讲解的书面材料。

入境旅游虽然由最早的一统中国旅游市场天下的位置逐渐演变到了与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齐头并进的阶段,但由于不可估量的国际影响使其依然保持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服务外国入境游客为对象的汉译外旅游翻译将会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在旅游翻译中的主导地位。

(二)出境旅游与旅游翻译

随着中国公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国人开始了走出国门的旅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国旅游市场经历了从探亲游到自费出国旅游和出国旅游的发展阶段,时间虽短,但发展迅速。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国家正式允许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出境旅游的发展给旅游翻译提供了新的挑战:中国旅游机构和中国的潜在游客迫切需要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国情与文化。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旅游翻译似乎在时间和翻译水平上都没有跟上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对国外文化和旅游资源了解的局限,这一方面有限的一些外译中的翻译材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但值得关注的是,国外旅游部门为了迎接中国游客做出了迅速的反应,纷纷开通了中文网站。有较大影响的包括日本国家旅游局(www.jnto.go.jp/)、英国旅游局(www.visitbritain.com/)、韩国旅游发展局 (www.visitkorea.or.kr)等。其他的一些有中文语言版本的外国旅游局网站在中国欧盟电子商务中心的官方网上(2008)也能查到。这些网站的中文服务满足了部分市场的需求。

(三)国内旅游与旅游翻译

国内旅游虽然不涉及语际之间的翻译问题,但正是由于国内旅游的迅速发展,使旅游景区景点和其他公共场合为国际游客服务的外语说明和标识语引起了国内游客的关注。这些游客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懂外语,但其中不乏精通外语的高手,或者至少能看懂外语的人。正是他们发现了旅游翻译中大量的不可饶恕的翻译错误,并将这种有意或无意的翻译错误以各种方式呈现在了从事翻译的专业人员面前。这种现实的逼迫感促使翻译工作者反思:是到了必须认真对待旅游翻译的时候了。

三、旅游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旅游翻译的研究近几年已引起了翻译界和旅游业界的关注。6月18-20日,首届全国旅游文化翻译研讨会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召开。10月20-22日在首届文化创意与旅游翻译论坛上,翻译界众多学者与业界人士齐聚北京,探讨“全球化视野下的旅游翻译”。大家一致认为旅游翻译在目前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具有很深远的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推广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10月17-19日由中国翻译协会、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和第二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多语种)翻译研讨会在北京召开。4月15-17日,由中国翻译协会和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旅游翻译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这种学术活动必将大力推动旅游翻译的发展。

在旅游翻译的翻译技巧和理论研究上,国内学者也做了有意义的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涉及旅游翻译的众多层面。有研究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张宁,),也有对旅游从业人员之一的导游语言特点的翻译研究(陈刚,),还包括对旅游手册翻译的研究(曾利沙,)。这些研究引起了人们对旅游翻译研究的重视,使旅游翻译渐渐走进了专业翻译的领域。最近几年,对旅游翻译的定义、地位与标准的探讨(吕和发、周剑波,2008),以及以旅游文本翻译为例探求应用翻译理论范畴化拓展的研究(曾利沙,2008),都试图在前期对现象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旅游翻译的系统建设和研究范畴。由此引起的有关旅游翻译是基于实践的研究(陈刚,2008)还是要注重旅游翻译中的“商业伦理”(曾利沙,),此类学术争论与探讨在更深层次上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这种学术争鸣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旅游翻译繁荣时期的到来。

有关旅游翻译的教材与专著也逐渐得以出版。陈刚教授(2004)最早全方位对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进行了研究,他的专著《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是国内第一本有关旅游翻译的论著。另外还有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导游翻译语言进行论述的著作(魏星,2004)。金惠康教授(2006)编写了《跨文化旅游翻译》。最近出版的两部教材《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丁大刚,2008)和《旅游翻译理论与实物》(程尽能、吕和发,2008),分别以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以及旅游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对旅游翻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编写。

虽然旅游翻译已经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与其他应用翻译领域研究相比,目前旅游翻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1.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旅游接待翻译,对于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和旅游研究(tourism research)的翻译研究不够(谢彦君,2009)。2.在译出语和译入语上受80年代入境接待旅游的影响,大多研究的是为国际游客介绍中国国情和文化的汉译英的翻译,缺乏以出境旅游的中国游客为对象对国外旅游资源的英译汉研究(丁大刚,2008)。3.在研究对象的载体上,多集中在旅游指南、景点简介和导游词预制文本的翻译上,对声像资料和旅游口头翻译研究不够。4.在旅游研究方法上,大量的研究题目是基于解决旅游实践中各种翻译问题的对策性研究,缺乏从源头上探讨旅游翻译的指导理论和应用范畴的研究。5. 在理论上缺乏统一的术语界定和研究范畴系统的划分。

四、旅游翻译研究范畴构建

旅游翻译和其他实用文体翻译一样,是到了“呼唤理论指导”的时候了(林克难、籍明文,)。旅游翻译和任何其他学科一样,要有被同行所认可的研究系统,包括相对固定的概念、明确的研究对象、译文的衡量标准、实用的翻译技巧和有指导性的翻译理论。然而,由于旅游业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与其相伴而生的旅游翻译的研究也很难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研究体系。首先,用什么来确立旅游研究的范畴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无论是以旅游的时间段来划分,还是以旅游业所涉及的行业来划分,由此所界定的旅游翻译似乎都无法涵盖旅游翻译的全部内容。另外,若用传统的翻译方法,采用与旅游有关的文本,从词汇到句子再到篇章进行翻译研究,这样可能会提高翻译的能力与水平,但却缺乏对旅游学科一个完整的了解,而这种对学科的缺乏了解就很难创造出为旅游服务的旅游翻译。

解决旅游翻译研究范畴确立的一种新的尝试就是让旅游翻译与旅游业的行业分类相一致,根据旅游业发展的行业内部分工来确立旅游翻译的研究范畴。

旅游业涉及部门的众多造成了对旅游研究的困难。但如果明确这种研究是直接或间接以游客为中心的就可以界定其为旅游研究。旅游从业者现在也被分类为“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者”、“旅游研究者”(吴必虎,2004)。这样就把从事旅游一线的接待工作人员和为了旅游的正常运转的各级市场营销与管理者以及各种旅游研究和高等院校中对旅游进行科学系统研究的人员区分开来。借此分类,旅游翻译的范畴就可以分为旅游接待翻译、旅游管理翻译和旅游研究翻译。

(一)旅游接待翻译(translation for hospitality and travel)

旅游接待翻译指旅游一线接待人员在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各类应用文本翻译。此类翻译包括口头翻译和书面翻译。

旅游接待翻译的研究内容包括各种涉及到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导游解说词、景点介绍、博物馆解说词、旅游指南、旅游地图、旅游宣传册、旅游宣传标语口号、旅游广告、文艺演出节目单、餐厅菜单、景点景区指示说明牌、参观点标语、旅游商品名称与说明、旅游交通术语、旅游饭店说明和各类通知等。

旅游接待翻译的特点是即时性强和灵活多变。在选词上要尽量避免过于专业和生僻的词汇,在语言结构上要尽量简短易懂。比如博物馆的解说词如果陈述冗长、结构复杂、全篇充斥着各种考古或历史术语,这样的文字可能更适合从事学术研究的对象而不适合一般没有多少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普通游客。

旅游接待翻译应该采用以游客为中心的翻译策略,这里的游客也就是目的'语读者,因为所有这些翻译的目的都是为他们服务的。译文应该考虑他们的接受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译文应该多采用第二人称方法,让游客有一种亲切感。对文化缺失现象的部分要做相应的弥补,适当的比拟用法将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翻译目的论与释意理论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此类翻译。近年来专家们提出的“看、译、写”(林克难、籍明文,2003)可能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翻译原则,因为只有在模仿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文本特点的基础上,翻译或改写过的内容才能被游客所乐于接受。

旅游接待翻译要求译者要有对中外两种语言的准确把握、清晰准确的外语发音、流畅适中的语速、足够的旅游活动中的跨文化交流知识、对旅游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主要旅游资源的了解,同时还要具备对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国家的区别与差异的辨识能力和运用能力。

篇2:旅游整合营销内容范畴探讨

旅游整合营销内容范畴探讨

摘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适应了现代营销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指导市场营销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业与旅游市场需求有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旅游整合营销体系不仅包括营销“传播”,而应包含更广泛的内容,至少包括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旅游行业部门优化整合、旅游产品开发整合、旅游品牌形象整合与旅游营销区域整合等。

关键词: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旅游整合营销;内容

一、市场营销观念转变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核心思想

20 世纪50 年代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营销组合(4Ps)理论奠定了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框架,此后,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不断传播、充实与完善这一思想体系。随着市场竞争的愈益激烈,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突出,刺激了企业营销实践的不断创新,拓展了传统营销理论的内涵,并取得突破。由美国唐·E·舒尔兹教授于1993年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被认为是市场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大发展。目前, 就业指导课感想,对整合营销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全美广告业协会的定义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强调整合所带来的附加价值的营销传播理念,这种理念强调通过评价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方式的战略运用,并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完美的整合,从而最终提供明确的、一致的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IMC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4Ps转向4Cs。IMC认为传统营销的4Ps理论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在当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环境里,企业要暂时忘掉自己制造的产品,充分重视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Consumer wants and needs);暂时忘掉定价策略,深入了解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求所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暂时忘记产品的分销策略,系统地研究如何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时更方便(Convenience);暂时忘掉企业的促销策略,考虑如何与消费者进行多层次的双向沟通(Communication)。(2)从由内向外的营销模式转向由外向内的模式。传统的营销模式是企业根据自己制造的产品,确定一定的利润目标,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向消费者进行促销说服,即采用“消费者请注意”的自内向外的模式。整合营销传播则相反,企业系统地研究消费者,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以此为基础整合企业的信息传播渠道,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即采用“请注意消费者”的由外向内的模式。(3)从一般的促销宣传转向控制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在传统营销中,企业希望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的素质不断提高,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意识增强,信息的冲击效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减弱或者并不持久。IMC认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对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管理。企业通过不同的传播通道,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设法求得消费者的反馈,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和传播,达到控制消费者购买心理变化过程的目的。

二、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与整合营销理论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自身的不断成熟,旅游市场由于不同类型需求的出现而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非大规模化”,因而被自然分割成了多样化的微观细分市场,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以其为背景的旅游者消费意识的转化、成熟度的提高,更加剧了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这种变化迫使旅游目的地开始关注需求的差异性,通过提供多样化旅游产品来针对性地满足日趋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而在这种营销战略变革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个问题,旅游目的地为了将众多的旅游产品推销给旅游者,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选取了过多的诉求点,因而不能使旅游产品在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品牌形象效应,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从这个角度上说,如何将这些旅游产品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一致的媒介诉求点使其形成广为人知的旅游形象,从而形成巨大的吸引招徕力量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传统的4Ps营销理论过多的强调由内而外的营销模式,只是一味地寻找自己需要的旅游者,而不去了解旅游者到底需要什么,这显然是与信息社会中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当然也不能解决旅游地的品牌形象问题。IMC理论为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旅游产品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与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营销的特殊重要性。将IMC理论应用到旅游业中,则要求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重组目的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旅游者的双向沟通,更有效地达到旅游地形象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对旅游者的客户关系管理,强调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要求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从各自不同角度与顾客沟通时有统一的口径、统一的品牌个性、统一的顾客利益点和统一的销售创意,形成集中的旅游形象冲击力,及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系统的旅游者信息反馈,进而动态性调整促销策略。IMC理论在 年前后开始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大型企业得到结合中国市场实际的应用,并逐渐渗透到旅游营销研究与实践中,但由于该理论本身发展的时间不长,应用于旅游营销实践的内容与方法等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不断的探索。

三、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内容分析

旅游业与旅游市场需求有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旅游整合营销不仅包括营销“传播”,而且是多种营销传播工具的简单叠加或者是集合运用,应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一)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

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的产品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重大旅游节事活动以及代表性旅游景区等,受益群体具有广泛性和边界模糊性。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活动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营销主体单一,公共投入不足、营销效益低下等现象相当普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必然出现由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如旅游行业协会)以及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整合趋势。因此,必须辨析各主体的自身优势,重新确定政府在多主体系统中的地位以及职能变化,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整合各营销主体的优势,协同开展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活动。

(二)旅游行业部门优化整合

旅游业是具有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包括旅游餐饮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经营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众多行业部门,它们围绕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从而获利的目标运行,存在着分工、合作的互补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同时,旅游目的地政府应通过有效的政策与制度安排,调控、整合旅游各行业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以提高旅游业整体经济效益。要整合区域生产要素与企业资源,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与网络化的企业发展模式,解决我国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等问题,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合作与优化整合。

(三)旅游产品开发整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旅游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层次化与复杂化。为了有效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形成或保持旅游目的地旅游主题与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应重新认识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明确区域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不足,科学甄别、筛选主打(拳头)旅游产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功能定位与层次结构的整合,调控、整合地区间的旅游项目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恶性市场竞争。

(四)旅游品牌形象整合

以统一的旅游营销诉求点,培育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由品牌塑造、包装、传播与管理构成的旅游品牌形象整合体系,取代单纯的旅游产品促销行为,获取最佳、高效的旅游营销传播影响力。旅游品牌塑造要以资源与市场分析为依据,通过旅游形象定位、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来实现。旅游品牌包装的主要手段是设计、导入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的方法主要包括营销与消费过程控制和各类旅游营销方式、手段与媒体整合。旅游品牌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构建目标市场游客关系数据库,实现与旅游者的反馈式沟通,调整、控制旅游整合营销传播过程。

(五)旅游营销区域一体化整合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地区间的旅游竞争日趋激烈。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整合,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应以发展共谋、资源共享、线路对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效益共赢为目标,打破行政区经济格局,在一定区域空间范围内(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整合各类旅游经济要素,促进相关地区间旅游营销的分工与合作,追求资源整合、旅游市场“蛋糕”做大后的区域旅游板块整体利益最大化,促进区域内部旅游业有序、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E.舒尔茨,菲利普.J.凯奇.全球整合营销传播[M].何西军,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

[2] Hutton J G.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marketing though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37 (3).

[3] Don E.Schultz.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Planning in a Converging Marketplace[J].Journal of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2002(2).

[4] K J MacKay,D R Fesenmaier. Pictorial Element of Destination in Image Form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 (3).

[5] 朱孔山.旅游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8).

[6] 高运锋.整合营销传播(IMC):概念及实践特征探析[J].商业研究,2007(7).

篇3:汉语量范畴研究综述

汉语量范畴研究综述

与量范畴相关的问题是近年来汉语法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发表了大量文献,名称层出不穷.综观量范畴的研究,主要论题有量的定义、量的分类、量范畴的性质等,根据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的变化,对量的研究史可分为4个阶段.目前量范畴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量的'定义不明、缺乏对量范畴系统性的重视,而且理论层次的提升、研究方法的创新等仍嫌不够.

作 者:赵国军 ZHAO Guo-jun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33 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H106 关键词:量范畴   综述   论题   阶段   不足  

篇4:汉语时间范畴研究综述

汉语时间范畴研究综述

文章对白话和文言两大系统的时间范畴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其中,白话的时间范畴研究主要集中在时体范畴的理论研究、时体范畴的表达手段研究以及动词的时间语义特征研究三个方面,存在的分歧主要集中于汉语是否存在“时”的'范畴.与白话的相关研究相比,文言的时间范畴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为:在词类的框架中考察时间表达,缺乏总体上的分析与把握;时时间范畴的两个次范畴--“时”“体”的认识不足,没有时时间表达成分作“时”、“体”上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和分类;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单句的时间表达上,对复句和篇章中的时间表达关注不够.

作 者:郑路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2) 分类号:H1-09 关键词:时间范畴   语义范畴   时   体  

篇5:致使概念的原型范畴研究

致使概念的原型范畴研究

致使概念是指致使者通过致使力的传递作用于致使对象使之产生变化的概念.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出发指出了这一概念的原型和非原型,以及由原型向非原型转化的过程中人类所运用的认知机制.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将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并深入地掌握语法层面的.各种致使结构的生成及其所表达的涵义的差异.

作 者:程明霞 CHENG Ming-xia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8 29(1) 分类号:H0-09 关键词:原型   力动能   致使者   致使对象  

篇6:范畴边界的动态构建研究

范畴边界的动态构建研究

范畴理论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都有自己固定清晰的边线.范畴的边界及其位置问题没有引起原型理论家和许多认知语言学家的.足够重视,对范畴边界问题展开系统论述的文献尚不多见.原型理论认为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理论研究出现了新动向,即概念范畴的动态构建论.本文重新审视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问题,认为范畴边界应该采取动态构建的研究方法,即范畴边界是清晰的,同时又是可以移动的.

作 者:李小飞 LI Xiao-fei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H0 关键词:范畴   边界   动态构建研究  

篇7:燕赵旅游文化的功能翻译研究

燕赵旅游文化的功能翻译研究

本文首次将燕赵旅游文化的汉译英作为分析素材,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与燕赵旅游文化的汉译英实践相结合,以探讨燕赵旅游文化汉译英翻译的`有效途径,促进燕赵文化的对外交流.

作 者:吴楚炫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2) 分类号:H0 关键词:旅游资料   燕赵文化   汉译英   功能派翻译理论  

篇8: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的研究范畴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的研究范畴

从文学审美的本质和特征、文学的审美功能和审丑效应、文学美感的传达和接受、文学形式和风格的审美情趣、民族宗教与文学审美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的.研究范畴.旨在建构具有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的文学审美理论,使之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本土走向世界.

作 者:朱堂锦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南,曲靖,655000 刊 名: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UJ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22(4) 分类号:B83-0:I206.2 关键词:古代文学   审美   范畴   本质   接受   风格   宗教  

商务英语考试范畴

工作范畴的范文

中西翻译观对比研究

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论文

社会代价:一个社会学范畴

旅游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旅游饭店创新管理研究的论文

论和谐范畴与矛盾同一性

中国古代自然范畴的审美内涵

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

旅游翻译研究范畴探讨(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旅游翻译研究范畴探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