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西翻译观对比研究(共含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有钱朋友TUK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西翻译观对比研究
文章首先描写和分析杨译本与霍译本语言特征及差异;然后在质疑译学界同仁将这种差异归于诸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对象等见解基础上论证了翻译主体翻译观的差别才是造成两译本语言差异的深层根源;接着对中西译者翻译观的差异、形成及根源从分析中西文化入手予以阐释;最后,以中西思维方式为视角,论述了中西译学的不同发展轨迹.
作 者:司显柱 Si Xianzhu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红楼梦>译本 译本的知识脉络' > 中西译学 对比研究中西隐喻对比研究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隐喻不仅反映汉英的文化特征,而且分别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比研究中西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发现隐喻的文化取象极为丰富,隐喻研究与文化密不可分.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即异形同义的'隐喻.但汉英也使用了许多共同的来源域,这是因为汉英具有某些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作 者:丁毅伟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刊 名:学术交流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EXCHANGE 年,卷(期): “”(12) 分类号:H05 关键词:中西 隐喻 文化 认知中西人名文化对比研究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对比分析中西人名.首先从人名的内部结构上分析二者的'差别,然后进一步说明二者在姓的来源及命名方法上的差别.同时,由于人名又是人类社会所通用的用于区别个体的方法,文章最后分析了其不受文化限制的一些特点.
作 者:张媛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4 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年,卷(期):2004 2(2) 分类号:G03 关键词:人名 文化 姓 名中西语义研究的对比
从对比角度出发,对比中西方语义研究上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提出在21世纪语义研究中应结合中西方的长处,为语义学科的.研究作出贡献.
作 者:于秀珍 YU Xiu-zhen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7(9) 分类号:H03 关键词:相似 差异 对比中西委婉语跨文化现象对比研究
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委婉语的使用上也存在许多差异.本文对中西委婉语跨文化现象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其内在联系.
作 者:殷华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41) 分类号:H3 关键词:委婉语 文化 对比研究中西译论研究基本模式对比论文
摘要:中西译论研究古来有之,两大翻译体系中的研究模式各有特色,各具优势,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区分。本文试对中西译论研究的基本模式进行对比,从历史、特点、展望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主张在研究的方法上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研究的范畴上营造出一个多元共存的和谐的局面。
1.中西译论研究回瞻
中国翻译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有翻译活动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翻译理论的探索,译论研究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阶段。“文”与“质”早在古代佛经翻译时期就是争论的焦点,有的主张直译,有的主张意译,如东晋、前秦时代的释道安和鸠摩罗什。此后一千多年间,虽然有相对的沉寂期,虽然对其理解和定义有相当大的差异,但围绕着直译、意译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的“信达雅”之说一经提出,便在译界引起了长期激烈的争论,但是它在我国翻译界有广泛而巨大影响。实事求是地说,时至今日许多翻译工作者仍然在以“信达雅”这套理论指导他们的翻译实践活动,尽管由于时代不同人们已经赋予其新的阐释和要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神似”的思想,将翻译提高到美学范畴和艺术领域。十二年之后,钱钟书在他的《林纾的翻译》中发表了“化境”的见解。钱氏的这种见解与傅雷的“神似”十分接近,在“神似”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二者都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翻译研究上的延伸。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翻译研究几乎停滞,但是中国翻译工作者并没有停止工作,他们在不被署名的情况下产出大量的内部发行的翻译资料和作品,为随后的新的翻译和翻译研究高潮奠定了基础。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百废具兴,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研究也掀起了史无前例的高潮。传统译论的研究焕发新春,无论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大量的西方的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门,形成了百花齐放,色彩纷呈的局面。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其中有辛勤耕耘数十年的译坛老将,有年富力强中坚力量,也有相当多的新秀。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逐渐成熟起来。虽然引介西方翻译理论,崇尚西方翻译理论仍居强劲势头,但是一些有造诣的学者们开始了冷静的思考。“中国翻译界的学者们已经能够摆脱前期过多模仿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桎梏,不沉溺于简单介绍西方的译学理论,而是立足于民族自身的特定文化历史积淀遗产,有选择地大胆采撷若干西方成果,推陈出新,写出具备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专著。”(辜正坤,)。
西方翻译研究的历史久远,有人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古典译论期、古代译论期、近代译论期和现代译论期。古典译论期包括古代到第四世纪末这段时期,译论以围绕希腊文化翻译为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塞罗等。西塞罗被认为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约在公元前46年他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说:“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从而引发了对于“直译”和“意译”两种基本翻译方法的思考,不仅主导了翻译的实践活动,而且确定了翻译理论探讨的方向。古代译论期始于欧洲的中世纪至十八世纪,以宗教翻译和人文著作翻译为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等。奥古斯丁的理论涉及译者必备的条件,翻译中应注意的风格,与翻译研究有关的语言符号理论,翻译的基本单位和翻译“凭上帝的启示”、“凭灵感”等。他对翻译的理论及对后世的翻译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近代译论期始于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末。这一时期的优秀译品不断涌现,涉及宗教、文学、科技等各个方面。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阿诺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阿诺德与纽曼之间就荷马史诗的翻译问题展开的大争论,不仅涉及荷马史诗的英译问题,而且澄清了许多翻译中的一般性理论和原则问题。尤其是阿诺德所提出的翻译观,甚至在今天仍然影响着西方的翻译研究界。现代译论期始于十九世纪,一直到今天。这个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各国的翻译实践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范围、形式、规模和成果都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翻译理论著作层出不穷,翻译思想不断更新,学派纷呈,人物辈出,是翻译研究百花齐放的时期。
2.中西译论研究的特点
中国译论研究的传统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与翻译实践没有直接联系的理论研究不被多数人重视。因而从古至今,中国翻译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展开的,例如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严复的“信达雅”,傅雷、钱钟书的“神似”与“化境”等。虽然二十世纪末以来,积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们引进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有了占据翻译研究主导地位的趋势,但许多热心于翻译研究的学者们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工作,而且大多数翻译工作者仍然关心的是你的翻译理论是否对他们的实践活动有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西方译论传统并非不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但是其在阐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为重视理论的抽象性、条理性和系统性,竭力透过实际操作层面去挖掘抽象理论。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以来,出现了从现代语言学、社会符号学、文化建设、女性运动、目的论等不同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更富理性、更为抽象的大量著述。
中国译论研究重归纳、重宏观把握、重结论,而西方译论则重分析、重微观阐述、重求证的过程。这就好比中医和西医,“西医善于精确的分析,任何症状和体征都有一个科学的解释,而中医却注重于整体的把握,不见得拿得出清清楚楚可以用数字证明的证据。”(叶子南,)。西方学者往往会用洋洋万言分析一个翻译概念,并不惜篇幅旁征博引、陈述定义,而中国学者则惯于提纲挈领,一言蔽之。例如“信达雅”、“神似”与“化境”、以及诸多的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的著述,都体现出了中国译论的这一特点。一些西方学者甚至中国学者按照西方研究的标准看待中国译论研究,认为中国传统译论谈不上什么翻译研究学说,充其量只不过是经验之谈,这是不公正的。实际上,西方研究方法虽然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有说服力的优势,但并非完美无暇,“其缺陷是往往见树不见林,易犯钻牛角尖式的琐碎毛病或一叶障目的片面性错误,弱于综合概括。”(辜正坤,2001)。就译论研究而言,二者取长补短,互匡不及才是正确的态度和应循的道路。
中国译论研究的传统主要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由于中国翻译相对集中地发生在汉语言文化这个单一的体系之内,翻译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模式易于找到可循的规律,这就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长期以来传统译论研究重视具体的语言结构对比,在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和字词句推敲上下工夫。直译与意译、信与顺、神与形等的探究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基本模式。基于这一基本模式的翻译研究揭示了汉语言文字与其对应的语言文字在字、词、句、篇各个层面的差异及相应的对策,在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的理论成果方面是西方译论所不能比拟的。但与此同时,这一基本模式又制约了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缺乏远瞻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相形之下,西方译论研究则建立在一个多元的翻译体系之上。西方翻译起始于古罗马时期,经历了从同一“母”体系到不同“子”体系发展、演化的过程,即从古代拉丁语言文化体系,向后世欧洲各个民族语言文化体系发展、演化的过程。因此可以说,西方翻译传统是一个“多元的”翻译体系。(谭载喜,)。建立在这种多民族语言文化体系之上的'翻译研究不可能局限于两种语言结构的对比,难以找到一对一的可循规律,于是便更倾向于向更为广阔的领域里去探索,走向具有普遍意义的,跨语言跨文化的层面,拓宽研究的范畴。
3.中西译论研究展望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共存、促进发展将是译论研究的必然走向。纯理论研究制定解释、预测翻译现象的普遍原则,起到宏观指导的作用,为应用理论的研究指示方向。没有纯翻译理论指示方向,应用翻译理论研究将很难开展和深化。另一方面,翻译说到底是一种实践活动,在译论研究里需要有人研究对翻译实践有具体指导意义的应用理论。应用理论研究应当在纯理论研究的指引下不断开阔视野,在“新”字上做文章,拓宽研究的范围,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中国译论研究长期局限于实践应用或微观操作层面,只是在上个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才开始引进和了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成果,逐步放开了视野。因而,我们以往从未涉足的理论研究课题将会在中国译论研究领域占居重要的地位。将翻译研究的领域扩大到文本之外,从文化碰撞的角度,从社会、历史的角度,从意识形态、政策的角度,从委托人――译者――读者地位的角度,乃至结合后殖民主义、全球化、女性运动等来进行研究,将会为译论研究开拓出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围绕着如何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而展开的翻译研究,即解决“怎么译”的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势必会继续下去。有人说“怎么译”的问题,西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已基本解决了,我国至迟在六、七十年代前也已基本解决。这种说法未免欠妥。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指导翻译实践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语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以及上述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差异反映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十分复杂,不是仅靠主观拟想或宏观理论就能解决问题的。深入细致、持之以恒的微观研究不可或缺。事实上,许多中国译论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仍然在这个领域里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探索。西方学者和翻译工作者也不例外,他们在积极从事纯理论研究的同时,并没有轻视应用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在为数众多的各种层次的翻译期刊杂志里。围绕着应用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与纯理论研究齐头并进,并没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分。而且,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应用理论的研究甚至有上升的势头。以美国为例,许多高等院校翻译系部和翻译研究中心在进一步深化纯理论研究的同时纷纷开设双语课程,积极从事应用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位于号称世界语言之都的蒙特雷的国际研究学院翻译研究生院涵括的双语教学和研究竟达七个语种之多,包括汉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俄语和西班牙语。
就译论研究的方法而言,中西各具优势不言而喻。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是我们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者们积极引进西方理论,利用西方理论提供的研究方法结合汉语言文化的特点,写出了不少翻译研究的文章和专著,其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地进步,但我们的研究方法仍然有待于完善。中国译论研究善于归纳和宏观把握,弱于量化分析和微观阐述。我们应当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吸纳西方翻译研究的长处,培养和发挥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现象进行理性、抽象研究的创新精神。与此同时,引进学习西方译论和研究方法应当有所选择,应抱有健康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以冷静成熟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在中西译论及其研究方法上均颇有造诣的知名学者,但是其数量与我国庞大的翻译及翻译研究队伍极不相称,扶植培养新人、补充新鲜血液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总之,中西传统译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特点或差异不能简单地用优劣来判定。我们不应当拒绝接受或排斥西方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妄自菲薄,轻视中国传统译论和研究方法。那种认为凡是西方的一定就好就先进,凡是中国的一定就差就落后的理念是不正确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我们应当沿着百花齐放的道路不断进取,营造出一个相互包涵、多元共存的和谐的局面。
中西礼貌称谓对比初探
礼貌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礼貌系统在任何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礼貌系统包含的内容十分宽泛,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它包含了所有的礼貌用语.礼貌用语范围相当丰富,有的专用于称谓,有的专用于寒暄,但仅从礼貌这一特殊角度切入,则可分为尊称和谦称两大类,尊称和谦称构成了礼貌称谓系统的全部内容.本文仅就中西(英语)尊称系列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 者:周锦良 作者单位:和田师专汉教部,新疆和田,848000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T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8(5) 分类号:H3 关键词:礼貌称谓 尊称系列 宗法观念 等级观念 人文中西餐桌礼仪对比
餐桌礼仪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吃饭用餐时在餐桌上的礼仪常识,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为大家分享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对比,欢迎借鉴!
入席
西式:女士优先
中式:辈分优先
加入一个饭局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入席了,正式的饭局当然不是随便坐的,是有座次安排的,这种安排也决定了你在这次饭局中的社交模式。
在西式礼仪中,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比如《唐顿庄园》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在用餐时,Cora是坐在正中间的,而且不管是哪一个时间段用餐,都是按照一男一女的顺序就座,方便男士照顾到身边的女士。
而且在座位安排上,已婚夫妇会被分开,而已订婚的夫妇会被安排坐在一起,他们可以在监护人的陪同下彼此交谈。
在中式礼仪中,座位的安排就有点复杂了。有桌次礼、座次礼,有圆桌、八仙桌,还有家宴和宴请的区别等,总的来说,面向大门的为尊就对了。
如果是每张桌子上只有一个主位,以右为尊,主宾就在主人的右侧就坐,形成一个谈话中心。如果是有两个主位的话,那么男主人是第一主人,女主人是第二主人。所以这时候男主宾和女主宾就分别坐在男女主人右侧。
中式是以辈分为主的,有客人的话,那就是客人优先。所以首席还没坐下的话,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在入座时,要请客人或者长者先入座。并且从椅子的左边进入。
坐姿
西式:不要靠椅背
中式:端正最重要
在西式餐桌礼仪中,吃饭时背部不能靠到椅背上。只有在喝汤的时候,可以稍微向前倾。既然不能靠椅背,那么椅背是干什么用的呢?只是起到装饰的作用,并且方便于服务员拉动椅子。
在中式的礼仪中,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话语体系,就是端正就行了。身子要坐直,两腿并拢,身体与桌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正式晚宴用餐过程中,最好不要把胳膊肘放在桌上,特别是不要端着碗伏在桌子上。
特别注意的是,在餐桌上抖脚或跷二郎腿是比较容易让人生厌的,尤其是碰触到他人,会引起不小的尴尬。另外,小佰还建议,坐椅子的二分之一就好了,这样坐比起坐满整个椅子,是不是感觉更加精神些呢?
餐具的使用礼仪
中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 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的放在饭碗的右侧, 用餐后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 都不要去舔; 和人交谈时, 要暂时放下筷子; 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 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用来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
(2)勺子。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 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时, 不要过满, 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后, 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里, 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 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 千万不要用嘴去吹, 也不要把勺子塞进嘴里, 或反复吮吸。
(3)盘子。盘子主要用来盛食物的, 根据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状不同而大小形状各异。稍微小一点的盘子为食碟, 一般放在碗的左边, 是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用食碟时, 一次不要取过多的菜肴, 不要把多种菜肴放在一起, 以防它们相互串味。不吃的残渣、骨、刺应放在食盘的前端, 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 要用筷子加放到碟子旁边。
(4)水杯。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 一般放在碟子的左上方。不要用它来盛酒, 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 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在用餐前, 比较讲究的餐厅或主人, 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 它只是用来擦手的, 擦手后, 由服务员或主人拿走。有时候, 在正式宴会结束前, 会上一块湿毛巾, 它是用来擦嘴的, 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剔牙时, 应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 剔出来的东西, 不要当众欣赏或再次入口, 也不要随手乱弹, 随口乱吐。剔牙后, 不要长时间的'叼着牙签。
西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1)餐具摆放和取用原则。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 左叉右刀, 刀尖向上, 刀口向内, 盘前横匙, 主食靠左, 餐具靠右, 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 摆法是从左到右, 依次摆烈性酒杯, 葡萄酒杯, 香槟酒杯, 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 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 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 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 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边切边用; 也可用英美式, 即右手拿刀, 左手拿叉, 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汤匙和杯子, 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里, 而不要把盘碗端起来。
(2)餐具的使用方法。刀叉的使用原则: 使用刀叉进餐时, 刀用来切割食物, 叉用来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时, 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 另一端放在桌子上; 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 应摆成# 八.字型, 分别放置餐盘边上, 刀刃朝向自己, 表示还要继续吃; 用餐结束后, 将叉子的背面向上, 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息放置于餐盘上, 表示用餐结束。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 应将刀叉放下, 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动。用完刀叉后, 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 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 放置方式为刀口朝着自己, 叉口朝左, 以便于取走时的安全性。 餐匙的使用原则: 通常, 餐匙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汤匙, 个头比较大, 被摆放在右侧最外端, 与刀并齐摆放; 一种是甜品匙, 个头比较小, 被横摆在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正上方。当用汤匙合调味料时, 需右手拿汤匙, 左手拿叉。食物切好后, 在盘中上将食物与酱料一同舀起食用; 喝完汤之后, 应该把汤匙放在餐盘对面的一方。要注意餐匙绝对不能直接用来舀取任何主食或者菜肴, 已经开始使用的餐匙不能放回原处。. 酒杯的使用原则: 在西餐中, 吃不同的菜需要搭配不同的酒, 通常不同的酒杯用来喝不同的酒。在每位用餐者右边餐刀的上方, 会摆着三四只酒水杯。可一次由外侧向内侧使用, 一般香槟酒杯、红葡萄酒杯、白葡萄酒杯以及水杯是不可缺少的。
西餐上菜顺序的差异
中餐上菜顺序是: 先上凉菜、饮料及酒, 后上热菜, 然后上主食, 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 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 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 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 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 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是把大盘菜端上, 由各人自取; 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 三是用小碟盛放, 每人一份。在正式宴席上, 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 每一次一道菜。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 面包黄油+ 凉菜+ 汤+ 海鲜+ 主菜+ 甜点心+ 咖啡和水果。冷菜、汤, 同时就着面包吃。凉菜也叫开胃小菜, 作为第一道菜, 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
用餐过程中应注意的礼仪
(1)餐桌上取食的礼仪。
中餐的取食原则: 菜品需由主宾先取; 取菜时, 不要取得太多; 邻座的男士可以替服务。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务高低、宾主身份为序, 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应注意的事项: 取菜时不要左顾右盼, 在公用的菜盘里挑挑拣拣; 多人一桌用餐, 取菜应注意相互礼让, 依次而行, 取用适量; 够不着的菜, 可以请人帮忙盛取, 切忌起身甚至离座去取; 进餐时不要打嗝, 吃面喝汤时也不要发出# 呼噜声.; 假如打了喷嚏、肠鸣、咳嗽, 应说一声# 对不起.之类的话以示歉意。西餐的取食原则: 进餐时尽量不要发出餐刀刮盘子的声音; 就餐时尽量少说话, 饭后吃甜点时才是聊天时间; 喝汤时, 用汤勺从里向外舀, 不要发出声; 吃面包时, 先用刀将其切成两半, 然后用手撕成块吃; 吃意大利面时应用叉子慢慢将面条卷起来送入口中, 如果不是条形面, 直接用叉匙舀起来即可; 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 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几瓣, 再用刀去掉皮、核, 用叉子叉着吃。应注意的事项: 不要用自己的餐具为他人夹菜; 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右手拿叉子吃; 骨头或者不吃的食物, 不能扔在地上或放在台布上, 而应当放在盘子的一角。
(2)餐桌上交谈的礼仪。
中餐讲究热闹, 喜欢边吃边聊。交谈时注意几点: 讲话要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不宜深谈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 交谈中要神态专注, 用词委婉, 礼让对方。西方餐桌上以静为主, 进餐时与左右客人交谈, 但应避免高声谈笑。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 左右客人如不认识, 可选自我介绍, 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
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中餐在宴会结束时, 只能由主人来示意宴会结束; 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 其它宾客才能散席; 主人应在门口为宾客送行; 客人应向主人致谢; 如果中途道别只需和主人打个招呼或向左右宾客点头示意即可。西餐在宴会结束时, 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 随意叠好, 再把餐巾放在餐桌的左侧, 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 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 其他宾客方可离席。离席时, 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告别时应向主人致谢, 更为慎重时, 还可再以电话或谢卡致谢。
中西礼貌概念对比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礼貌行为和语言是成功地实现有效而得体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和策略.礼貌语言行为是长期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并与该文化的其他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历史渊源、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决定着礼貌原则的合适性.礼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表达方式取决于语境.但是不论是礼貌还是不礼貌,都是相对概念,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作 者:曲晶 QU Jing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6) 分类号:H03 关键词:礼貌概念 准则 差异 价值观 合适性中西自由观比较
道德自律是自由人的最高精神境界,这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所蕴涵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人之所以能够最终达致这一境界,是因为人的天性不仅自由,而且善良。性善论是儒家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石。在儒家看来,“仁”源乎人的生命的内在要求,而非人为构造出来再强加于人的某种外部规范;亲情是人最天然最本真的感情,只要用它来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理想的大同世界就能够实现。人性原本善良,只是因为受到了污世流俗的习染才逐渐丢失了自己的真性情。儒家的救世,就是要通过教化众生来重塑自我,回归真我。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故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第六章)。他还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救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第十一章)。这就是说,仁义礼智是人心所固有的本性,如今人失却了自己的本性而全然不觉,这是很可悲的。求学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找回人的本真之我。儒家十分强调自我修养必须发乎本心,人格完善是人的自觉追求,这完全是超功利的,既不是为了求得大众的赞赏,更不是为了追名逐利。因此,儒士修身的第一要义就是:正心诚意,毋自欺。《礼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明确表征了儒家的这一立场:“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弃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为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篇》)。儒家倡导人格的凛然尊严和浩然气节,哪怕处在政治权势的重压之下也绝不卖身求荣;即便贫困潦倒,生活无着,也要保全自己的名节。这种特行独立的人格气象足以令那些择利者、求荣者、卖身者汗颜。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子罕》)。一个牢牢保持住自己的本心和道德理性,而不为功名利禄所惑、不为一己得失所虑的人,就是一个超越了各种束缚的、拥有最高自由的人。
儒学的理想人格上如此的高尚,它的道德理念是如此的完善,不由人不心向往之。然而,我们恰恰认为,儒学最大的缺憾就在于对人性作了过于乐观的估价。因此,它怎么也走不出这样的逻辑怪圈:如果每一个人都天性善良,那么后天的恶习从何而来?倘若人心如青天白日,又何来乌云蔽日?乌云蔽日既是事实,又怎么能指望将其彻底驱散?其实,人是极端矛盾的动物,他永远不能挣脱生命的有限性,因而生存焦虑会一生一世伴随着他;可正是这种焦虑使他渴望超越,去触及那深不可恻的无限和永恒。人之为人,就是因为他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无论他行善还是作恶,这种情欲都是他行为的最大驱动力(如果不是唯一动力的话)。有情欲就会生恶念,就会私欲膨胀,就想损人利己。然而人又是一个理性动物,处在社会教化之中,他也厌恶自己的俗不可耐,向往那至纯至善的完美境界。人既逃脱不了尘世的诸多诱惑,又消除不了自己对完美界域的憧憬,这本身就是人类无奈的宿命。的确,因为人有善的愿望,我们并不否定儒家道德教化的引导作用,也乐于承认在儒家理想人格感召下,中国历史上确有少数高洁卓越之士以其孤往直前的道德大勇和独立挺拔的人格魅力为世人作出了表率。然而,少数圣贤的生命成长历程并不具有普遍的范型意义。就绝大部分普通人而言,世俗世界的诱惑太多太大,实在难以抵御。因此人世间邪恶和伪善的行为远远多于高尚道德的.行为,甚至圣贤的垂范对普通人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儒学基于性善论的德治礼教的空疏无力就尽显出来。这就是说,儒家相信人天性善良,相信道德教化对于人心的向上和社会的安定具有主要的甚至根本的作用,因此,它对于社会的恶行缺少防范的考虑,更缺少防范的措施。有人反驳说,儒学对人的恶念和恶行也不乏冷峻的分析,它同样主张用法律等制度性措施对人的行为进行遏制和惩治。然而在这一方面,孔子对自己的学说亦有过明确的定位,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就是说,用政法来诱导人民,用刑罚来整顿人民,他们只是暂时的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人民,用礼教来规范人民,那么他们就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口服心服。可见在孔子眼中,德治才是最根本的手段。尤其重要的是,道德教化是要靠人来实行的,教化别人的人必是修正“正果”的人,他们的人品德行具有先验的确定
[1] [2] [3] [4]
★ 英汉谚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