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Unicorn

下面给大家分享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共含8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Unicor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篇1: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概述近来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现状,包括体育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队伍状况、课外体育活动与训练情况、体育经费及场地设施情况等,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作 者:黎霞芳 应露晨 卢英 LI Xia-fang YING Lu-chen LU Ying  作者单位:黎霞芳,卢英,LI Xia-fang,LU Ying(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7)

应露晨,YING Lu-chen(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刊 名: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PORT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17(12) 分类号:G80 关键词:中部地区   农村   中小学体育   综述  

篇2: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领域156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概括,总结并评述了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的重点以及理论研究和业务工作研究的内容,同时对未来地方文献研究进行了展望。

地方文献是一种比较全面地反映地方自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情况的文献资源。地方文献研究包括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地方文献业务工作研究两部分。从1949年到1989年,有关地方文献研究的论文总量为105篇[1];笔者查阅从1990年到1995年间国内四十余种期刊,统计出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论文总量为156篇[2],超过了前四十年总和,这些文章对地方文献工作近年来的新情况,新经验作了总结,也提出了我们今后工作中必须在理论和业务上重视和加强的新问题,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很好的指引。

篇3:近年来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1. 1地方文献研究重点

地方文献研究重点从重视实际工作和重视文献收集、整理转为理论研究和开发利用研究占主要,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和“藏用兼重”的观点。近年来(1990一1995年)地方文献理论研究文章共有20篇,开发、利用方面的文章为23篇,相比于前四十年的8篇和9篇[3]都有很大增加。这是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加强和实际业务工作不断深入的结果。

在地方文献的研究中,以地方志文献研究最为突出,近年来地方志研究论文共28篇。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志文献总量为各类文献之首。以1949.10-1992.12时间段为例,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和内部印发的地方志及专业志共9,500余种[4](其中不包括台湾省的数字),这极大丰富了地方文献的收藏内容;而新方志随“盛世修志”的热潮不断涌现,我国历代所修志又保存较多,从数量优势上保证了新、旧志的研究。

同时,地方志研究随专业刊物《中国地方志》的创办和方志学的产生和发展更为火热。这一时期,地方志研究涉及领域宽泛,包括地方志收藏、检索、利用、地方志工作现代技术应用,地方志编纂以及地方志事业等,既有专论性文章,又有总论性文章。比较突出的有中科院图书馆集体撰写的《稀见中国地方志的文献价值》,黄晓芹、邓小川的《中国地方志工具书及方志文献检索》,张振中《也谈地方志》,周迅《服务当代 有益后世――新中国的地方志事业》等。

除对地方志研究外,其它各类地方文献的研究也得到了加强。尤小明的《发挥音像制品优势 充实广西地方文献》一文对音像制品类地方文献提出了重视。杨锐明《试论家谱的特征与搜集利用》,朱积孝的《说谱录》,李凤棠的《地图的基本特征及其著录问题》等涉及了谱录、地图等文献类型。随着实际工作中利用的需要和开发的深入,各类地方文献研究得到重视和加强是必然的。

近年来还出现了对我国地方文献研究和工作各阶段各时期进行总结的总论性文章。如刘子明、赵善桂《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刘子明《新中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经验和思考》,桔佩瑜《浅谈地方文献――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思考之一》,张武耕《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发展概述》等。

1.2地方文献理论研究

首先,在地方文献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产生了争鸣。在地方文献的概念及特点方面存在争议。黄友铎定义地方文献为“反映人类群体在某一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的活动方式的记录以及在内容上反映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精神产品”,[5]强调了地域性、资料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陶晖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研究》中则比较趋同于地域性和资料性这两点;骆伟在《试论地方文献的特点》一文中提出了“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广泛性、翔实性”五大特点;柯平随后在《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划分》一文中提出了“本质特征是地域性和资料性”这一观点。在地区性资料性这两点上是广泛认同的,而其它特点仍有争议。

在地方文献的范围划分上,陶晖在其论文中提出的“内容上的地域性”[6]作为划分标准,理论上是科学的,然而实际中仍需详细界定。易雪梅、吴喜峰在《地方文献刍议》中进一步对地域性作了阐述,含有“行政与自然划分”的区域范围标准。更多的文章则结合业务工作特别强调对内容上反映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和艺术作品的重视。此外,地方文献中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出版物等也被要求反映地方内容才收。

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方面。柯平提出了“内容划分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划分的主要标准”[7]这一观点,以形式划分为主要标准,以内容划分为次要标准。陶晖也提出了“以知识性内容,内容载体,以及两者结合的记录手段构成的要素决定地方文献划分的不同标准”[8].在类型划分上更深入了。

其次,对地方文献事业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柯平在《试论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几个问题》中对地方文献事业形成的依据,即“社会化、目标化、系统化”进行分析,对地方文献事业构造原理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我国地方文献的建设道路提出了很有特色的看法。

第三,地方文献理论研究专门人才出现。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现为信息管理系)招收了“地方文献研究”方向的硕士生。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相近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撰写了地方文献研究方面的论文,如张晓华《近现代安徽地方文献研究》,黄鹤凌《当代湖北地方文献研究》等。

1.3地方文献业务研究

近年来,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仍是重头,1990~1995年,这方面的文章共有51篇。其中大多数是论文作者对自己多年从事实际工作、采访、收集、整理、保存等经验的总结,或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包括对收藏整理的特点、原则进行的初步探讨,如张勤《简论市县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等文章,还有对地方文献的采访收集方式,途径以及收藏的范围、价值进行的。总结、重点是对地方文献收集方法的讨论,如朱积孝《谈谈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管》,盂银贤《地方文献收藏初探》,单国玲《浅谈我国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裴文翰《浅说图书馆地方文献发掘整理的理论及其重要意义》等;再者是对现代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重视,杨锐明在《浅谈现代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中提出要重视“现代地方人物著述和现代地方出版物的搜集和整理”,针对现代地方文献分散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兼顾类型多、品种杂,提出了一些实用性强的措施。

另外,1990 ~1995年间对地方文献的利用、开发进行讨论的文章共23篇,文献的功用日渐受到重视。大部分文章介绍了作者实际工作情况,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和工作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光窑《黔西南州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之我见》,王才《提高县馆文献利用率的途径》,李诚《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包和平《也谈地方文献情报资源的开发》,王晋卿《地方文献整序研究)等。

2 未来地方文献研究之展望

2. 1地方文献研究之不足

近年来地方文献研究一方面有长足进展,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文献研究队伍分散,学术上缺乏必要的交流和研讨。地方文献研究自发性强,出于教学需要或具体工作的临时要求,研究队伍稳定性差,进行合作研究的条件不理想。研究者的实际工作地点,研究领域分散,全国范围内又缺乏地方文献的协调组织机构,学术交流研讨不易进行。六年中合著文献仅8篇,研讨会论文和地方性协调工作的论文仅3篇。另外,地方文献研究吸收各种研究成果方面做得不够,论文自引率和他引率都很低;论文引文的论著为多,期刊论文较少,外文文献则更少,导致研究缺乏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争鸣。

研究内容的结构失衡明显。虽然论文数是较前四十年有较大增加,但是研究广度和深度的.论文所占比例大小。从宏观而言,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方面的论文极为缺乏,这类指导性文献的缺乏导致了地方文献研究论文内容单一的不合理循环;基础理论研究仍然很冷,缺乏对地方文献整体和宏观的把握,对各类文献的总体工作和地方文献事业研究缺乏。就微观而言,各类型地方文献研究失衡,非书资料中视听文献,光盘文献等新类型文献研究少;对现当代地方文献的搜集、开发和利用仍然没有很重视。

地方文献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地方文献工作中关于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少,在将电子计算机、通讯、缩微技术和光盘贮存、检索以及利用网络相结合这一工作途径上我们的研究非常缺乏,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际需要。缺乏对地方文献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和开发利用效果的反馈研究,加重了地方文献工作和实际需求的脱节。主要是对用户需求了解不够,导致开发的盲目性和工作低效率,投资效益不好;缺少对用户跟踪调查和利用反馈研究,无法准确细致评估工作成效,改进工作,导致地方文献业务工作停滞。第三是地方文献的检索和报道体系研究少。我国地方文献书目以手工编制为主,各种类型文献宣传、报道,检索体系不健全,研究论文少。除了对地方文献知识单元揭示的现代化检索工具缺乏外。各单位、各部门的开发研究分散,成果推广不力也是一大缺陷。1990年湖北省馆研究的“湖北省地方志全文计算机检索系统”虽已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鉴定,但其应用、推广仍有后期工作。

2. 2地方文献研究世纪末之方向

通过阅读近年来有关地方文献论文,笔者认为地方文献研究在世纪末会有以下发展:

重视地方文献学学科建设。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加强地方文献基础理论研究,确定地方文献领域中一系列学科概念范畴和基本术语,以及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讨论学科性质、评估学科地位;进一步完善地方文献研究体系,拓宽研究的宽度和加深深度;广泛吸收国外地方文献研究成果,综合评价国内研究水平,认清本学科发展态势。

加强学术交流机构建设。在目前条件下,尽可能建立起地方文献研究的全国性协调组织,可归属中国图书馆学会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将国内现有各省、市地方性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协调组织,形成地方文献工作网络,制订地方文献发展规划,协调地方文献研究;在发展中根据长远利益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地方文献研究和业务工作;组织地方文献研究和业务交流活动,促进理论和实务共同发展等。同时,还可借鉴国外建设经验来建立某些专类地方文献研究机构,扶持并指导其工作。

地方文献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地方文献研究从工作经验型向理论指导型转化。加强理论研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功能,要求理论研究者多深入实际,务实求真,业务工作者多思考,互相交流。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体系研究。引导地方文献业务研究和业务工作走向深化和完善。

重视地方文献的开发研究。加大力度对知识单元型地方文献的开发,不断拓展对地方文献多层次、全方位地报道,揭示,走联合开发,网络化开发之路。加强对现当代地方文献各领域的系列研究,形成开发产品,发挥其现实功效,注重开发成果形式的多样化和适应性。

重点加强现代技术的应用。在地方文献工作的各环节进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实践中对现代化工作问题进行探讨,而非纸上谈兵或退避畏难,以此来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速度和效率、收益,使地方文献工作和信息化进程更快地与社会合拍。 重视用户培训。在培养用户开发利用意识的同时,培育用户独立检索、利用能力。所以采取普通用户和特定用户不同的培训方式,以拓宽地方文献工作服务范围,提高服务的“含金量”。

主动进行用户需求研究。根据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结合本地实际,引导并规范地方社会需求,使地方文献工作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之路,主要通过细化需求研究,采取个案服务和跟踪预测服务等工作方式。

加强地方文献专业队伍的建设。当前需要的地方文献工作者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外,外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都是很重要的。加强地方文献研究队伍中高学历,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培养,并在实际中摸索一套实用的培养方案;加强对实际工作者的业务教育和进修再教育,使之制度化。同时。要大力加强地方文献理论研究者和业务队伍的交流,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注释

1刘子明,赵善桂. 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图书情报论坛,1994.(3)

2 数字来源.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资料室暨武汉大学图书馆藏以下资料统计所得,以后数字未注明者均同。

1990~199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系资料室编《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题录》

1992~1993年中国社科院文献中心《中国社科文献题录》

1990~1995.8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

1995年全年各主要图书馆学专业期刊

3 同1

4 全国地方文献工作协作组编,中国新方志目录、前言,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5 黄友锋 论地方文献 图书馆员,1992.157

6 陶晖 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资料室藏,1991.5

7 柯平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其划分 图书情报论坛, 1990,(4)

8 同5

参考文献

1 朱积孝 谈谈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管 图书馆学刊 1990,(2)

2 韩朴 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诹议 图书馆学刊 1990,(2)

3 骆伟 试论地方文献的类型 广东图书馆学刊 1990,(2)

4 骆伟 试论地方文献的特点 图书情报论坛 1990,(1)

5 阳剑宏 建设地方文献专题讲座 图书馆界 1990,(3)

6 柯平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其划分 图书情报论坛 1990(4)

7 刘子明 论地方文献的概念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1,(3)

8 柯平试论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几个问题 图书情报知识 1992.(2)

9 杨锐明 浅谈现代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2,(4)

10 黄友译 论地方文献 图书馆员 1992,(5)

11 刘子明 新中国地方文献工作的经验和思考 图书情报论坛 1993,(4)

12 王普卿 地方文献整序研究 图书馆 1993,(1)

13 易雪梅、吴喜峰 地方文献刍议 图书与情报 1993,(2)

14 刘子明、赵善桂 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图书情报论坛 1994,(3)

15 诸佩瑜 浅谈地方文献: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思考之一 图书情报论坛 1994,(4)

16 李诚 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诹议 图书馆学刊 1995,(4)

17 吴春来、谭荣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简论 图书馆学刊 1995,(3)

18 陶晖 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武大图书情报学院资料室藏 1991,(5)

〔出处〕 河南图书馆学刊 (2)

篇4: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如果以本世纪40年代杜定友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广东地方文献工作为起点,那么发展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作为反映地方文献事业发展轨迹的学术论文,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五十多年来地方文献事业所经历的发展过程,勾勒出地方文献初创发展,事业低谷和兴旺发达不同阶段的发展景象。

世纪之交,为了对本世纪的地方文献事业有个了解,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以山西省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的《图书馆学文摘》和南京图书馆编辑出版的《全国图书馆论文索引1949-1982》为主,收集了自1949年至以来有关地方文献的科学论文和专著170余篇,编纂了《图书馆地方文献论文汇纂》。

我们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试图对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与研究事业作一个综合描述。

1 论文基本情况

1.1 发表论文统计

表一:论文发表年代与数量表

年份 数量(篇) 年份 数量(篇) 年份 数量(篇) 年份 数量(篇)

1957 1 1980 7 1986 11 1993 6

1959 2 1981 3 1988 5 1994 15

1960 2 1982 7 1989 12 1995 24

1962 1 1983 9 1990 16 17

1963 1 1984 13 1991 6 14

1979 4 1985 13 1992 3

论文发表年代与数量比较图

注:横坐标是年代,从1949年-19。纵坐标为论文篇数。

1.2 核心刊物统计

表二:

发表论文数 期 刊 名 称

18 图书馆学刊

13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1 山东图书馆季刊

10 福建图书馆学刊

9 黑龙江图书馆、图书馆学通讯

8 河南图书馆学刊

7 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界

1.3 作者分布地域统计

表三:

发表论文篇数 作 者 所 在 地 区

20 广东

14 辽宁、浙江

12 福建

11 北京

10 甘肃、河南、江苏

9 山东

6 黑龙江

5 江西、青海、广西、贵州

4 山西

3 新疆

2 吉林、云南、宁夏、安徽

1 河北、西藏、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湖南

1.4 核心作者统计

表四:

发表论文数 作者人数 作者

4 4 韩朴、骆伟、杨锐明、李诚

3 2 柯平、程光雄

2 12 略

1 176 略

1.5 引文率统计

表五:

论 文 名 称 引用次数 著 者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18 韩朴

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

14 沈继武

论地方文献

8 骆伟

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7 马澄宇

县馆对地方文献的收藏、管理和利用

5 官立中

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

5 杜定友

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

5 韩朴

文献、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学论考

5 雷树德

表六:

著 者 引 用 总 次 数 引 文 率%

韩朴

28 9.76%

骆伟

14 4.88%

杜定友

8 2.79%

马澄宇

8 2.79%

雷树德

6 2.09%

刘子明

6 2.09%

沈继武

6 2.09%

邹华享

6 2.09%

官立中

5 1.74%

柯平

5 1.74%

易雪梅

5 1.74%

引文率的统计依据是1949年至1997年以来有关地方文献的科学论文及专著172篇和第一次全国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115篇,合计287篇论文。

表一统计内容:为单篇论文被引用5次以上(含5次)。

表二统计内容:为著者的多篇论文合计被引用5次以上(含5次)。

2 论文内容综述

2.1 地方文献的概念和范因

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进行描述的是杜定友先生。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此后,关于地方文献概念,几乎有一篇文章,就有一个概念。据统计目前约有50余种。北大信息管理系的王锦贵和张春红在《我国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一文中认为,至今在概念本质上已达成共识,即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域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

关于地方文献的范围,基本形成两大看法。

一是广义的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浙江省文化厅依照这种看法签发的《关于加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尽可能收齐有关本地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的文献资料,本地的出版物和本地人的著作。”

二是狭义的地方文献,即依文献资料内容是否记载地方情况为衡量地方文献的基本标准。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出版物和地方文献是两个局部交叉的不同概念,其主要内容与本地方无涉者,一般不应收入。其收集任务应由母馆来承担,地方文献部门没有必要扩大这一范围。需要在地方文献系统中反映地方出版事业水平和地方文化水平时,可以通过地方出版目录和地方人士著述书录的形式予以反映。

2.2 地方文献的特征

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的骆伟先生认为,地方文献具有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广泛性和翔实性的特点。

郑州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柯平先生在《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其划分》一文中,不同意骆伟先生所提的翔实性和民族性。他认为地区性和资料性是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除此以外,还具有非本质特征,即时代性和多样性。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书则认为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是地域性和重复使用性。其余特征还包括:广泛性、连续性和相对客观性。

2.3 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

柯平先生在《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划分》一文中认为,地方文献的划分一般以著作形式作为主要标准。包括:地方志、家谱、地图、地方史料、年鉴、资料汇编、地方辞书、目录索引、文告、档案、笔记、碑刻、拓片等。次要标准可按地方文献的内容及载体形式划分。

韩朴先生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书认为,除了以著作形式划分外,文献类型还可以从载体类型、出版方式和信息密度等角度划分。

2.4 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

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涉及到地方文献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应纳入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其狭义范围则只包括地方文献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就是属于狭义的范围,它是通过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典藏、流通、校勘、纂集以及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适用的地方社会情报和地方史料。

2.5 地方文献采访

杜定友先生对于地方文献的采访订下了“要在精选,以切实用”的方针,提出“宁滥勿缺”的思想。

地方文献采访工作首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地方文献生产与传布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收集有关文献:,地方文献书目控制除常规的书目信息系统外,还包括采访人员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系统。采访工作的收集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挑选、选辑、采购、征求、复制、交换、接收、寄存、代借等方式。

地方文献采访工作需要两种保障制度:一是社会保障制度,这指的是地方文献呈缴制;二是馆内保障制度,或是建立地方文献专藏,或是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的书目系统。

2.6 地方文献分类方法

目前国内各家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对于地方文献的分类方法很不统一。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基本上采用现行的某种分类表。只是在分编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局部的调整。如开封市图书馆的目录体系大致是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作为分类依据。只是在《中图法》类目不足以反映文献的现实面貌时,适当的增添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类目名称。

②对现有的某种分类表进行较大的修改,以适应地方文献分编工作的特殊要求。如广东省馆据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的说法,在《中小型图书分类表草案》基础上加冠号号、列细类,制定出自己的分类表。甘肃省馆的分类是在刘国钧先生的《中图法》基础上加“西资”字样以示区别。另外.泉州图书馆、潍坊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是在书次号上加特殊标记以示区别。

③参照通用的分类表,根据地方文献分类编目工作的特点,编制出地方文献专用的分类表。如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在60年代前期编制的《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

2.7 地方文献的典藏

地方文献典藏问题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设立专藏库。内蒙古的马晋英先生认为,不需要设立专藏库,只需要增设一套地方文献目录,地方文献就能集中反映出来。黄明先生认为,地方文献工作不一定非要搞特藏、专库,如果过分强调地方文献工作的典藏职能,将会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都图书馆的韩朴先生则认为省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建立地方文献专藏库,将地方文献的补充、整理、典藏,阅览等工作统一起来,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

在地方文献专藏库的典藏方式上,广东中山图书馆的方法是:先将入藏的文献资料按其各种不同形式分别排架,分书籍、杂志、报纸、舆图、碑拓、图片、传单、布告等。碑拓、传单、布告等按历史时期的先后次序排列。报纸、杂志则按入藏的先后顺序排列.不按性质分类,必要时可通过字顺目录来解决。

“地方文献的藏书的保护与管理与普通图书无大区别。但是,由于地方文献载体形式多样而造成多种排架方式集于一库的特殊局面。图书多采用分类排架,以便于直接按类排检,报纸平放排架,期刊竖立排架,照片、拓片、缩微品等特种文献由于受典藏设施和条件的限制,一般采用形式排架的方式。”

2.8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建立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有1986年建立的《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有1988年建立的《青海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建立的《北京地方文献数据库》和《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

2.9 地方文献工作组织

对于不同级别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机构组织与岗位设置也不尽相同。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全省地方文献工作的中心,应组织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与省级公共图书馆相比,地、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背景和依据是独立的地方文化体系,是否设置专业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和地方文献专藏,要因地制宜进行统筹安排。

3 结论

3.1 统计数据反映的问题

从表一和“论文发表年代坐标图”中可以看出,、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前期,地方文献事业属于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地方文献事业已成为某些省、市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国范围内尚不普及。“文革”前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是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萧条时期,地方文献事业也处于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的间,图书馆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地方文献事业也经历一个空前发展阶段,地方文献的论文发表篇数逐年递增。其中1995年是地方文献事业发展的一个高峰,年度发表论文达24篇之多。

从表二中可以得出结论,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是《图书馆学刊》、《黑龙江图书馆》和《图书馆通讯》,出版地分别是辽宁、黑龙江和杭州。

根据表三统计情况,在地方文献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是广东籍作者,其次为辽宁、北京,甘肃等地。这实际也反映了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在上述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无论从文章的数量及文章的水平看,都高于其它地区。同时广东、北京、甘肃等地也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得较早的地区。结合表四情况,我们统计出的核心作者所在地区与表三也基本相符。但在发表论文少的作者中,水平相对较高者亦不乏其人。

论文作者绝大多数为从事地方文献实际工作的图书馆工作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者仅占总数的5%以下。从论文的内容看,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多出自大学或研究机构;介绍具体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者,占全部论文的70%,而且文章内容大多雷同。

3.2 论文内容反映的问题

地方文献事业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曾有过两个发展高潮。一个是1957年南京会议后部分省区的地方文献建设高潮,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范围的地方文献建设高潮。后者的起因固然在于1982年12月文化部图书馆司颁布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有关地方文献建设的规定,另一方面则在于国家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对于自身的再定位。

由于起步有先后,认识有高低,因而事业发展的水平也极不平衡。这一现象在论文的内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早期发展起来的地方文献机构在业务上日趋专业化,对于地方文献基础概念的认识也逐步趋同。但多数论文的内容仍处在对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操作型问题的尝试与认识阶段。实践结果则是各地地方文献工作五花八门的非规范化局面。

在170余篇文章中,有一些是专门论述地方文献采访、分类、编目、书目索引、参考咨询的工作理论与方法,以及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的,这说明有一些地区的地方文献事业已开展得・十分深入。但这些文章的数量很少,由此也反映出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总体专业化程度还不高。地方文献研究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地方文献事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即便从1957年算起也有40年以上了。对于一门学科,甚至是一门分支学科来说, 170余篇论文绝不是一个大数目。

建国以来有关地方文献的专著有两部。一部是1957年杜定友先生在南京图书馆举办的省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上的讲稿《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讲稿中第一次对地方文献的范围、收集、分类、编目和使用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虽仅万余字,却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地方文献工作的较为系统的著作。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图书馆学目录学资料汇编》所收录。

另一部是1992年由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书、,本书是华北五省图书馆协会联合编纂的岗位培训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首都图书馆的韩朴先生。本书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地方文献的理论和工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论证。全书14万字,是现今有关地方文献方面最系统全面的著作。由于本书是内部发行,因而没有大范围的流通起来。时至今日,其中的某些论点己略显陈旧。

因而,我们同意王锦贵先生的意见:“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尚处于经验描述阶段,只是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及一些实践工作进行了探讨,未能达到科学的深入的理论研究水平,未能形成理论体系”。

但是也应看到,自1994年到1997年的4年间。有关地方文献的论文就发表了70篇,年均17.5篇,大大高于历年的地方文献论文8. 35篇的平均数。这固然说明了这一时期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蓬勃发展,从文章的整体水平看,与此前各期相比,也有了质的变化。如果说1979年于乃义先生提出建立“地方文献学”的时候条件尚不具备, 1988年骆伟先生对“地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的论述。则表现了地方文献研究的渐趋成熟。

5月,在湖南韶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图书馆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大会共收到地方文献论文200余篇,全国各公共图书馆和院校图书馆约1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与会代表就地方文献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地方文献概念、方法和理论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是对地方文献事业半个多世纪的一次历史性的总结。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国家图书馆,表明党和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重视。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为资源共享铺就了坚实的基础,也给地方文献这一独特信息源服务社会走向世界展示出更为宽广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杜定友. 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印,1957

2、刘子明. 论地方文献的概念.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1,(3)

3、韩朴.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诹议. 图书馆学刊,1990,(2)

4、韩朴.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 图书馆学刊,1989,(2)

5、柯平. 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其划分. 图书情报论坛,1990,(4)

6、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10)

7、刘毅. 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3)

8、马晋英. 地方文献的收集与保管.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85,(2~3)

〔出处〕 图书馆研究(1)

篇5:我国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

我国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

地方文献是与经济建设具有直接联系的一种资源,地方文献工作直接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动力。很多人将地方志研究与地方文献的研究混为一谈,将地方志研究上的一些成就加在地方文献领域,使很多人误以为在地方文献方面已经没有多少作为,这就大错而特错了。正是基于上述两种原因,笔者希望就前面提到过的地方文献领域的一些发表文章来探讨一下我国近几年来地方文献研究的现状、问题和趋势,以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对于经济建设的作用,也使更多人来关注地方文献事业。

一、研究概况

根据笔者的统计,从1988年到1994年,在图书馆学各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地方文献研究的文章共有44篇。其中以整体地方文献为对象进行理论研究的,有25篇;结合某一地区或某一具体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进行实践研究的,有19篇。下面就以这25篇较有理论价值的文章为主,就其作者、发表及内容情况等分析一下地方文献的研究现状。

(一)论文发表年代

表1

年 份

发表论文数(篇)

1988

1

1989

2

1990

11

1991

5

1992

5

1994

1

这里可见,地方文献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90年代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高峰时期。地方文献研究自兴起之时起,论文发表数量逐年稳定增长,说明这是一门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引起人们的重视,且必将不断深入下去。

(二) 核心作者与核心期刊

表2

发表论文数(篇)

作者人数(人)

3

2

2

2

1

16

我们不难发现,地方文献领域的核心作者很少,大多数都只是初入这一领域,拿出一二篇文章发表各自的见解及观点;作者较为分散,文章各执一词。这些都说明地方文献研究只处于初始阶段,理论研究远未成熟,还只是在探讨中。这不仅表明了该领域的现状,期待着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而且提供了一个文献学领域的空白点,指引人们在该领域进行钻研,以期有所收获。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山大学图书馆系副教授骆伟先生先后发表了《论地方文献的特点》等较有价值的文章,堪称是地方文献领域的核心人物,他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的水平。

结合前面提过的另外19篇实践性较强的地方文献研究的论文,可知《图书馆员》、《图书馆学刊》和《图书情报论坛》可算作是地方文献领域的核心期刊;结合论文作者情况,更可发现核心期刊中发表了一些重要作者的较有价值的文章。这些期刊也标志着地方文献研究的水平和发展,借助这些期刊,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现状。

表3

发表论文(篇)

发表相应论文数的期刊数及期刊名

4

3

2

1

1 《图书馆员》

2 《图书馆学刊》《图书情报论坛》

3 《广东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四川图书馆学报》《云南图书馆》

5 《陕西图书馆》《图书馆界》《青海图书馆》

《图书情报知识》《江西图书馆学刊》

(三)论文内容的信息量

尽管上面提到了大批作者的大量文章,但这些文章的内容是很有局限性的,涉及的范围大多只是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类型、对象、特点等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地方文献的收集利用等基本工作方法。25篇文献所提供的信息量大体只相当于其中一、二篇重要文章的信息量,内容局限于同一论题的争论、辩驳中,未能取得一致或有所扩展,这也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的明证。

另外,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之一的朱积孝先生虽曾前后发表过3篇文章,但3篇的内容几乎雷同,只有个别非实质性的删节或变动,这显然是同一信息的重复使用,这也同样说明了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成熟、不完善和混乱,这种情形大大阻碍了读者和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信息量的摄取。

二、研究内容综述

前面已经提到,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内容局限于几个方面,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非常的不成熟、不完善。这些方面包括:

1.基本理论研究:地方文献的概念、类型、特点、作用、研究方法及其历史的发展等;

2.收集、管理及利用:收集的途径、方法、搜集方案、搜集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如何进行分编、管理及提供利用的问题;

3.地方文献学和地方文献工作;

4.民族地方文献及现代地方文献;

5.地方文献工作实践:具体地方、具体馆地方文献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情况。

下面将就上述各方面内容分别加以归纳。

(一)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就是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问题。据刘子明统计,目前有50多种概念提法,几乎有一篇文章、就有一个概念。但在地方文献的本质上仍有共识――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

然后是地方文献的分类,更是众说纷坛,各种分类方案及结果纷纷出台,令人眼花缭乱。 这里较能接受的提法是应按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其中最通用的一种标准即是按著作形式划分,可得出地方志、家谱和族谱、地方地图和图片、地方史论论著、地方年谱、地方资料汇编、地方辞书、地方索引目录、地方年鉴概况、地方文告传单、地方档案、地方笔记、地方墓志、碑刻和拓本、地方传记、地方印章、票据和表格、地方信札、地方文物介绍、地方丛书、地方讲话录音、地方纪录电视电影等20类。

地方文献的特性是区域性、保存价值和实用价值、广泛性。

地方文献的作用是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咨询和决策服务,为修志提供史料和为专业史研究服务。

地方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是哲学方法、数学方法和情报学方法。

对地方文献工作者的业务专长要求是应系统掌握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应了解文献概况和服务对象的专业。

地方文献的历史发展(略)。

上述五方面内容或是名家达成共识,或由笔者权衡各家、综合互补而得出,基本描述了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概貌。

(二)收集、管理和利用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应从三方面着手,即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深入调查访求,与档案馆、博物馆分工收集;指出地方文献工作者应注意学习有关知识。

地方文献收集应首先确定详尽周密的收集方案;确定适当的收集方法:筛选、缴送、征集、访求、采购、复制、复印、摘抄、剪辑和寄托等;然后还要动员社会力量,确保收集资金。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下列几方面: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宽与严的关系、主体与参考的关系、分工与协调的关系、藏与用的关系。

地方文献收集的原则是地方性原则、史料性原则、兼收并藏的原则和适用性原则。

建立地方文献的意义是:是图书馆藏书建设发展的自然趋势,是突出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是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需要,是建立地方文献的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关于地方文献的分类,可行的办法是采用集中归类。为解决地方文献分类“难”和“乱”的问题,则应对其进行单独归类,然后增设一套地方文献目录,既可分散于各类查找,也可集中查找。

地方文献管理实行分散收藏,即按内容分藏于各类,但可按集中归类目录快速查找。

地方文献的利用率极低,针对其原因,应改进管理办法:加强收集工作,增加馆藏,转变重藏轻用的思想,加强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宣传报导和横向联系,发挥读者积极性,注重信息反馈和加强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

(三)地方文献工作和地方文献学

地方文献工作就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方针和任务,对地方文献进行系统地开发、科学地整理和有效地利用的一种过程。

地方文献学是研究区域文献的形成发展及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以区域文献和文献工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学、目录学和情报学的原理为基础,探讨区域文献如何系统地开发、科学地整理和有效地利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地方文献要成为一门科学,需对它的概念、范围、特点、作用、类型和整理利用规律等,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去研究,只有深刻认识和高度的理论升华,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构筑一门学科。

(四)民族地方文献和现代地方文献

民族地方文献是指不受载体、形式、出版方式限制的、能反映一个民族历史、地理、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文教卫生等方面,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历史和现代文献。收集民族地方文献应注意处理民族地区图书馆与博物馆、文物馆及档案馆之间的矛盾,注意处理收藏者个人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现代地方文献包括本地和籍贯属本地的现当代文化人士著述;近年来本地著者及文化人士著作、作品;公开发表的各种译著、小说、散文、剧本、诗歌、杂文、美术作品、摄影书画作品等;各种学、协会及史志机构编辑出版的各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现代地方文献收集中应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应密切与出版部门的联系,掌握最新出版动态;要抓住时机,及时收集;要制订与收集相应的配套措施;要制订有利的对策。

三、关于地方文献领域的几点看法

从上述总结我们不难看出,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尚处于经验描述阶段,只是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及一些实践工作进行探讨,未能达到进行科学的深入的理论研究的水平,未能形成理论体系,是远不成熟和不完善的。

关于地方文献的最基本问题,如其定义及分类,众口不一,各执己见,不能形成共识,也没有一种有力的说法统率各家。这种争论说明这一领域的不成熟,甚至说明它还刚刚起步,需要一点一滴地进行努力和深入的研究,使其不断发展完善。

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从作者、成果以及影响程度来看,是较为分散、较为薄弱的,未能形成强有力的核心作者群,未能有成形的理论成果;从研究内容看,只限于低浅层次、限于基本理论和基本工作的探讨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

该领域中只提出了建立地方文献学的建设和设想,提出其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方法,指出形成学科的条件和途径。缺乏强有力的学科理论基础,没有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没有较强的专门研究队伍,没有集中统一的领导或指导,缺乏形成学科的基础。

上述提及的是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现状和问题,地方文献研究的发展有待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地方文献是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它直接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文献情报服务,它为经济建设提供咨询与决策。地方文献研究不仅在当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效益意义,也有着极大的迫切性。这一领域是大有作为的。

要发展地方文献事业,需要建立起核心机构,统一指导和从事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工作,汇集各方面的成果,达成协调共识;组织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来,不断深入地探索研究和填充空白,不断扩展研究范围;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学科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各参与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早日建立起一门成熟的地方文献学学科。

参考文献:

1.骆伟.论地方文献.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13-21

2.韩朴.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图书馆学刊,1989(2):3-37

3.黄明.地方文献工作管见.图书馆,1989(4):22-26

4.张炎林.谈县市馆地方文献工作.图书情报论坛,1990(1):60-62

5.骆伟.论地方文献的类型.广东图书馆学刊,1990(1):48-51

6.骆伟.试论地方文献的特点.图书情报论坛,1990(1):34-36

7.朱积孝.地方文献工作概论.陕西图书馆,1990(2): 6一12

8.杨锐明.对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几点看法.云南图书馆,1990(2):26-29

9. 韩朴.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诹议.图书馆学刊,1990(2):13-15

〔出处〕 《山西图书馆学报》,1994年第4期

篇6:二十年来我国文献保护学综述研究

二十年来我国文献保护学综述研究

二十年来我国文献保护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来,研究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还存在着对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问题为研究重点,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图书情报领域与档案学领域研究成果的互通不够等问题.

作 者:舒宝淇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刊 名:云南档案 英文刊名:YUNNAN ARCHIVE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7 关键词:文献保护   综述   统计分析  

篇7: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关于学前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备受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从幼儿发展评价、教师工作评价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三个方面的研究来看,我国近十年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成果颇丰,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总体特点为:注重理论研究,忽略实证研究;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方面的研究较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缺少对评价指标的再评价.

作 者:蒲汝玲 PU Ruling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1(4) 分类号:G610 关键词:幼儿发展评价   教师评价   托幼机构评价  

篇8: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综述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对近20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杜团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为我国当前学生体育社团的开发、建设、改造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作 者:张勇智 王莹莹  作者单位:张勇智(沈阳化工学院,辽宁沈阳,110142)

王莹莹(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   体育社团   综述  

研究文献范文

中小学体育课件

中小学体育工作计划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研究

我国财政风险研究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

2023中小学体育工作计划

关于中小学体育工作计划

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论文

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