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陇南茶马文明简述散文(共含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袋袋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陇南茶马文明简述散文
陇南茶马古道、陇南茶马古市、陇南茶马古肆、陇南茶马古店,等等,以“茶”和“马”两个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把古代陇南与大西南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高度浓缩,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因为,围绕以“茶”“马”为代表的古代一切商贸活动,远非“茶”和“马”能够概括,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已经由民间的商贸行为,上升到了文化层面的交融,蕴含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传播、民俗影响、民族融合等等十分复杂的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秦人,就是依靠在陇南养马起家的,西汉水流域是他们建国创业的始发地。据《史记》记载,秦人远祖名叫伯益,擅长畜马、驯马、用马,秦人是马文化传统较为久远的部族。大约到商朝后期,秦人后裔中就已经“在西戎,保西垂”,西垂就是今天以陇南礼县大堡子山及周边为中心的西汉水流域。当时,这里的山原、河谷,水草肥美,气候温润,特别是域内盐官地区盛产井盐,“城内卤池,广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饮马于此,立见肥壮”(《西和县志》)。由于马能从水草中不断补充必需的盐分,秦人的养马特长在此得到尽情发挥。到西周中期,秦人非子更擅长畜牧,是出色的养马专家。周孝王闻听后,把他提拔到F渭之间(今陕西宝鸡以西F河、渭河与陇南交接的区域)负责给周王朝繁殖培育马匹。非子干得风生水起,他养殖的马匹体格强健,耐力持久,非子深受周王室器重,封为“附庸”。按理来说附庸应附于诸侯,但非子却直接附于周天子,专门为周王室养马,至此秦人真正走上崛起之路,到秦襄公时成为诸侯国。此后秦人苦心经营三百余年,直到后来东进关中一统六国,西汉水流域始终是他们的祖地和战略后方之一。
如果说,商末进入西汉水流域养马的秦人属于外来族群,而世居陇南的土著民氐羌人也在畜牧业上颇有建树。《魏略?西戎传》记载氐人“俗能织布,善种田,畜养豕、牛、马、驴、骡”,大多数氐族部落以白马为图腾。而古代羌人也是由多个不同族群组成的游牧民族,其中生活于陇南的宕昌羌,在南北朝时建立过宕昌国,他们和生活在今文县的氐人培育的西垂马成为两宋朝廷用于抗金战场的`“秘密武器”。《宋史?兵志》载:“马分为二:一曰战马,生于西垂,来自宕昌、峰迭峡(今甘南舟曲)、文州(今陇南文县);二曰羁縻马,产西南,短小不及格。”
清康熙四十四年(1746年),因清军不喜欢用西北马而解除了民间骡马交易的禁令,之后,在陇南礼县盐官迅速形成闻名遐迩的西北骡马交易市场。从清朝中后期到上世纪80年代末,盐官一直充当西北地区骡马集散地的重要角色。据《礼县志》(版)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陇南一带战事频仍,经济凋敝,有关盐官骡马交易数据方面的记载比较少。从1952年开始,盐官每年都召开以骡马交易为主的物资交流会(当地又叫骡马会),交易畜远销陕青宁及晋鲁豫皖等地。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牲口交易盛极一时。1979年至1983年,盐官骡马市场每年大致要提供4万余头商品畜,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基于此盐官一度被列为甘肃大家畜繁殖基地。
盐官能成为“名震西北”的民间骡马交易市场,究其原因,一是这里适宜发展畜牧业,是养马的最佳区域之一,秦人在此起家使得养马优势天下悉知。一直以来,在盐官周边一带喂养的骡马体型好、毛色亮、耐力强、能拉善驮,既是冷兵器时期的“国之大宝”,也是农耕时代人们青睐的“劳作工具”,在优势资源富集地形成交易市场完全符合经济规律。其次,盐官盛产井盐,因运盐而形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和经过长期积淀营造的商贸氛围,使骡马商贩能降低成本,减少经营风险。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茶叶交换马匹为主要内容的商贸通道,它是亚洲大陆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之一。一说起茶马古道,人们总是先想到西南地区,滇藏道、川滇道、川藏道、岷山道这些很容易进入专家学者视域的地区。其实,陇南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分布区域,史料多有记载,境内也发现大量记录茶马互市内容的碑刻。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唐贞元末,朝廷为扩充军队巩固边防,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番地又急需茶叶,鉴于这种互补需求,朝廷适时设立边贸市场,用茶叶换取番地的马匹,开茶马交易之先河。番地对茶叶的需求量极大,“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明史?茶课》),所以唐宋以来,朝廷实行以茶换马的法律制度,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官营茶马交易终止,但民间茶马互换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宋明茶马交易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陇南在历史上是川茶北上后换取马匹的必经之地,在当时全国茶马交易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朝廷设在陇南的茶马场、卖茶场、批验所和巡检司等场所和机构,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居全国前列。研究蜀道的学者程文徽先生认为,川茶一般从成都启运,北上集中到汉中与当地的陕茶分别进行加工后再运到陕西略阳,然后进入徽县,要么运至秦州,以此为集散地分运到陇右、内蒙古以及关中各地,要么直抵陇南各茶马场。陇蜀茶马道承担了四川、陕西、湖南等地同甘肃、宁夏、青海及内蒙古等地茶马交易的主要任务。
陇蜀道在宋代茶马交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代是我国历史上茶马互市的黄金时期,也是陇蜀道最兴盛、最繁荣的时期,陇蜀道承担了运送茶叶和输送马匹的主要任务,是当时最重要的茶马商道。两宋时期的战马主要通过陇蜀道供给,最高纪录是一次向前方军队供给三万匹马。为此朝廷在阶州(今陇南武都区)、成州(今陇南成县)、文州(今陇南文县)、宕州(今陇南宕昌县)、西和州(今陇南西和县)设有茶马场,由国家直接管理进行大规模的茶马交易。据现存成县的宋《世功保蜀忠德碑》记载,“置互市于宕昌,故多得奇骏。辛巳(公元1161年)之战,西路骑兵甲天下”。南宋朝廷曾一度下令停止茶马交易,致使军中无战马,负责陇南防务的吴挺多次上书:“马者,兵之用也,吾守罢去,不忍一旦误国军事”。最后,朝廷下令恢复茶马交易,大量战马又源源不断输送到南宋军队中。
位于秦州与徽州之间的火钻镇(今徽县高桥乡火钻村)为明代巡茶御史的官署之地,这里常年居住的运茶脚户有百余名,是当时全国茶马交易的管理中心。巡茶御史是朝廷直派的官员,负责监管全国养马苑圉和茶马交易。陇蜀道不但是历代重要的一条茶马道,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由官方监督管理的“以茶易马”的茶马道,保证了两宋、明朝战马的供给,其他地方的茶马道只是贸易道路。而宋、明两代对茶马交易管理非常严格,官府在道路沿线设立有各类管理机构,向茶叶商人颁发类似于营业执照的“茶引”才能进行茶叶贩运。为了防止私茶流入番地,对犯法者严惩不贷。
目前,在陇南发现的与古代交通有关的摩崖石刻和碑刻很多,如《西狭颂》摩崖石刻,《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已发现的碑刻中也不乏直接记载茶马贸易内容的文化遗产,如成县的《吴挺神道碑》、礼县《大潭长道二八分科后碑》、徽县《新修巡茶察院行台记》《重修庙学记》《徽州调停驿站碑记》、康县《察院明文》等,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发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流传至今。西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得知茶有解毒的功效。饮茶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饮”。
据《文县志》记载,碧口地区栽培茶树已有千年历史,碧口地区的李子坝、马家山、店房山的云雾炒青茶,色泽苍绿,冲泡后清香爽口,饮之能消油腻,增食欲,除疲倦。陇南属长江流域,境内文县碧口、康县阳坝和武都裕河气候温润、光热丰富、降水充沛,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目前,陇南已发展茶园近30万亩,所产茶叶茶芽鲜嫩、条索紧细、色泽绿润、滋味鲜醇、经久耐泡。
陇南制茶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传统手工技艺有五个流程。一是采摘。采摘茶叶的手和装茶叶的容器要洗干净无异味,采茶时间最好是上午,采摘的茶叶一般是一芽,最多一芽一叶,不能多。二是摊晾。采回来的鲜叶,一定要及时摊开晾在竹席或茶箕里,不能堆放在一起,否则,茶叶会发热沤坏。三是炒制。先将铁锅烧至温度很高,在锅内均匀地抹一层茶油,将摊晾后的茶叶一次取约七至八两放在锅中,用手慢慢地翻炒。炒茶有拿、翻、掇、抖、匀、旋、揉、撺、压、磨等多种手法,手掌手指自然伸开,用力要均匀,速度不紧不慢,控制好温度。等茶叶变干变色,渐渐成扁平状,散发出香熟的味道后,用棕刷和棉垫把茶叶从锅里扫到茶箕里,再晾约一小时。四是回锅。把晾好的茶叶取大约四至五两,重新回锅再炒,这次锅的温度要控制低,用力要更慢更轻匀,着重在于整形、磨光,大约炒制10多分钟,然后出锅,在茶箕里晾一天。五是存放。选用合适的包装,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不能与有异味的物品一起存放,因为茶叶有极强的吸附作用,容易串味。制茶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技艺,不仅要掌握好温度、火候、色泽,还要把握好水分、力量、时效、香气,按茶叶的叶芽、内质、含水量,根据听、嗅、触等感觉不断调整操作,才能加工出品质上乘的茶叶。
陇南有丰富有趣的茶俗。除了泡茶之外,陇南北部几县流行喝罐罐茶,中部地区以康县为中心的面茶在全国也算独树一帜。
喝罐罐茶的习俗在我国西北与西南多省均有分布,汉、回、藏、彝、苗、佤等多个民族深爱此道。罐罐茶不是简单煮茶而喝,而是在器具、煮茶、饮法等环节有一整套独特的文化体系,这在陇南表现得尤为显明。
陇南罐罐茶的器具与其他地方基本一样,一盆火,一茶壶水,一只烧茶罐,一支茶筚棍,一撮茶叶和一只茶盅即可。火生在火盆里,火盆放在热炕上,烧茶罐煨在火边,边煮边喝。烧茶罐是当地用土烧制出来的浅黑色无釉陶器,六七厘米高,单耳,圆底,鼓腹,有嘴,底面直径不足三厘米。茶筚棍一般是从竹质筷子上截取八九厘米长,茶壶用于往烧茶罐儿中加水,茶盅为鸡蛋大小。最简朴的煮茶法是先把烧茶罐烤热,放入一撮茶叶,倒水至七八成满,煮至茶水沸溢即可倾入茶盅饮用。然后又将开水倒入烧茶罐里,煮开后倒入茶盅再饮,一直煮到茶叶烂了茶的苦味全榨出来了为止。喝罐罐茶时必须先吃茶点,一般为馍馍或饼子,也有精工制作的点心、麻花等。
在礼俗文化层面,罐罐茶是农村各种活动所不可缺少之物,农民们将罐罐茶摆上供桌,可以获得劳作的信心与生活的勇气。喝罐罐茶也是陇南人迎宾接客不可缺少的礼俗,煮罐罐茶的茶叶是馈赠亲戚朋友、孝敬老人的首选礼品。
面茶介乎美食和饮品之间,可饮可食,老幼皆宜。烧制面茶首先要炒调料,即用炒勺以清油、精盐、葱花依次炒鸡蛋、豆腐、核桃仁,熬小麦面粉。鸡蛋要炒嫩、豆腐丁要炒至金黄色、核桃仁要炒脆、麦面要熬熟。炒好的调料及熬熟的麦面需置入容器中分别存放备用,不能混合。其次以清油、盐将茶叶炒熟后加水,再放入红葱皮、花椒叶、茴香秆、生姜片煮沸。最后依次将备好的豆腐丁、核桃仁、鸡蛋等调料混合搅拌即可。面茶味美酥香,且解渴充饥,当地人以茶为点,招待客人,每逢佳节,街坊邻居还互敬面茶,以示和睦与祝福。
诗意茶马古道散文
生活是一场盛大的远行,感谢上天给了我一段空白的时光,让我有机会邂逅这古老的风韵茶马古道。第一次与它相遇,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第一次吗?怎么感觉有种亲切,熟悉的感觉。曾经多次在梦中与它相遇。今天终于可以一睹它的风采了,可以走进它,见到它清晰的容颜,古朴,淡雅。早晨的它特别迷人,它悄悄的沉寂在隐秘中,日出东方,天地融为一体。几缕朝霞携着金色的云彩,在蓝天幕布下飘游。
看着红日一点点地向上升起,优美的弧度,似一场无言的浪漫漫过柔软的心灵,古老的石阶长满了墨绿的青苔。有些干枯,估计是好久没下雨的缘故吧,远远看上去像极了通往隐士住处的小道。慢慢地,慢慢地,霞光万丈,整个古道都沐浴在温馨的金黄之中,柔和,舒适,惬意。
随着步子的移动,一个个古典的亭子出现在你眼前,它的整个构造都是用黄色的木板造成。在加上茅草,诗意十足。它的身上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凝发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书香的韵味弥漫在它的周围,散发着光芒。你走近它就像穿越回到了过去,找回了丢失已久的文化气息和底蕴。
闲步信游,树缝隙间的阳光轻轻敲打着尘埃,把周围的尘埃都沉淀在山里。厚厚的落叶,在阳光下,风干了记忆,闪闪发光,像顽皮的孩子,期待你给她讲有趣的故事。沉睡的蝴蝶,经不起春光的诱惑,展开翅膀,感受醉人的芬芳,一路上有玉蝶相伴,热闹了不少。生活中总有一些精彩在你不经意间向你袭来,淡淡的花香还掺杂着泥土的气息,一呼气,把心里的`不快呼出,一吸,把幸福饱饱地吸进去。满满的绿意都是自然的赏赐。一眼望去,一幅幅美丽的春天锦绣图展现你的眼前,万亩茶园,不仅点缀了这条古道,也点亮了这条古道前行的道路。
金黄的松毛铺盖了石板,一不小心就会滑到,这些凋零的树叶都是季节更迭留下来的痕迹,一边承载着过去,一边开创着未来。古道的中央是一片花海,洁白的野花,落了一地的繁华,有种无从收拾的荒芜,又有一种世无争的淡然,对这些动人心弦的美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沉醉。因为过度的清醒会让人觉得淡漠薄凉,过度沉醉有失去了下次再来观赏的兴致。路旁修长的竹子别有一番韵味。它用清新将尘埃洗净。将禅意凝聚。诗意悠悠。
心意阑珊,情意绵延,风景只为懂得人而生,但古道的风景是为每一个来看它的人而生的。无论你是否懂得它的诗意,古道都以它丰富的内涵和阅历展示了它的风采,给你带来一次美妙的享受。这次旅行带着些许温暖,些许朦胧,些许恬淡。带不走的是它古韵和它从骨子里透露出的诗意,带走的是关于它的美好记忆。
茶马古道守望人散文
仲春三月,大理古城内外花事正酣、繁丽如梦。古街老屋、石路溪畔飘来的缕缕清香,让你猜不透来自哪种花类。是静洁的梨花?还是热烈的杜鹃?是娇羞的桃花?还是矜持的玫瑰?蔓藤上攀援的蔷薇花、老院里伸出的木瓜花,更像是春姑娘婚礼的伴娘――随风摇曳、不争不竞,也就避开游人“花开堪折”的念头。
大理的街巷,仍保留悠悠古韵。偶尔进入耳畔的白族民歌,偶尔看到的老号银器店……让你淡化新景、深怀过往。由此想到金庸笔下大理段氏的聚集地,想到令人肝肠寸断的断情谷……由此萌发寻访金大侠小说中的名景胜地。于是,以采风名义,辗转找到当地文化学者。谁知,藏书室一隅,那位戴着厚瓶底般眼镜教授笑了,说金庸在内陆游览之地屈指可数,直到如今,还没有来过大理,又何谈段氏旧地、黑木崖、思过崖、烟雨楼……
一片茫然感向我扑来。于是,如痴如醉地、毫无定向地走入巍山县。
在边陲山城的宾馆入眠,静夜如止水。原本该沉眠到晓,然而,耳畔总隐约听到渐行渐近、随后又渐行渐远的马铃声,致使多次梦回千里。是幻听?还是真的有马帮经过?
第二天清早,我在古城内的月华街饭馆吃早餐时,与古宅前闲坐的老人谈论夜间那神秘的声响。老人指着县城东山方向说,千百年来,古城周边一条古道,靠贩运为生的马帮不停过往。大小不一的马群驮着丝绸、茶叶、中药、工艺品等珍贵物件,从西北而来,向西南而去,在国与国之间持续着贸易往来。近年马帮少见了。
他看我失望的样子,向街心一指,笑着告知:水坝街上还留着一处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马店,。当年,马帮的伙计和现代过往的游人,只要到巍山,都愿意在那里歇脚!
我踏着隐现着马蹄印的青石古路来到水坝街。几经打听,终于在众多古旧宅院之间,找到了李家老马店。
我拉开老店的两扇木门,一条避免走马滑蹄的鹅卵石甬道,向老园深处延伸。尽管我的脚步很轻,仍然惊动了老马店的主人。一位满头白发、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太太健步走来,招呼着远来的客人。那笑声、那语气、那动作、那表情,让我想到电视剧《新龙门客栈》中那位精明、泼辣的年轻女主人。我敢打赌,半个世纪前的她,无论就相貌、经营谋略而言,还是从待人接物的技巧来讲,都能“红透”整个水坝街。
老人家叫米德润,是云南边陲、巍山古城最后一家老马店的忠实守望者。老人尽管年过八旬,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老人说,她婆家性李,所以这里叫李记世生客店。这家客店从清代就开始经营,已历经5代人掌店。老店主要接待南来北往的“马帮客”,故此也被人们呼作“老马店”。她从14岁嫁到李家,20岁独掌客店的“经营大权”,屈指算来,已有60余年了。
米老太太在我不断提问下,眯着双眼遥望天际,追忆起马帮往来的繁盛时期。她说,那段时日,络绎不绝的马帮不断进出他家的大门,院内有时聚集一、二百匹健马。年轻貌美、心灵手巧的米德润既要照顾客人的吃住起居,又要看护好马厩里的马匹。作为马店的当家人,首先要懂得识马。看一眼马的“头旋儿”和眼神,就能知道它是否能远行千里而不倒架。在老人娓娓道来之时,我恍然看到旧时光景――远行丝绸之路的马帮客人住店,想与短途客人换一匹千里良驹。于是,米家媳妇亮相在二人之间,笑声朗朗、论语香脆,在品鉴“龙驹”与“劣驹”之间秉持公正、议价精准。马客们纷纷拥戴老店的“商务代表”。由此,马店多年来总是笑语欢颜、一团和气。没有发生过马客以劣马换走好马的事。
米老太太的'老伴早已亡故,儿子在外打工,她独自坚守着这座李记世生客店。老人说,现在虽然很少见到马帮的老客户入住了,但当年许多“马客”还是陆续来这里追怀旧时岁月,把这里当作南诏故地的一景。每当见到当年的老客户,老人与他们会大笑一场、大醉一场,挥泪忆往事,谈笑到天明。按说,老人现今有儿子赡养,又早过了古稀之年,该享享清福了。但是米德润老人情系老马店,已经把这里的老屋、老井、老门楼以及过往的老客户当作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我扫视老店的院落,登上历经数百年风霜雪雨、构架明显老化却顽强支撑百余年的木楼客房,见下面是敞开的马厩,上面是阁楼,是马帮客人休息的地方。老人笑声不断,一把拉住我,走向更为破旧的阁楼。随着木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随着老人爬了上去。但见一排排地铺占用了大半个房间,除了墙角有简单的洗漱用品外,没有任何摆设。老人站在地铺前,双手把被褥一扬,用力一抖、挥舞几下,一床被褥就整整齐齐地铺展在眼前。看到年逾八十的老人身手矫健、不减当年。我兴奋地为她鼓起掌来。
当我向“老马店的守望者”问起现今的客房价格,又是大吃一惊。老人说,不管是老客还是新客,住一天一律2元。当然,吃饭还是由客人自行解决。老人说,做饭的炊具、厨具以及热水一一免费提供,就像当年一样。
2元!在北京城买不了一根雪糕。可是,在李记世生客店就能踏踏实实、亲亲热热住上一天一夜!令人真的难以想象。老人见我诧异的样子,又是一阵大笑,她表示,2元是很多年前议定的房价。在物价上涨的时日,也曾想到过提价,但总怕老客户寒心。老客户都是冲着往日的情感来的,总不能让老熟人说老马店变味儿了吧?
多么纯朴的老人!多么深情的守望者!
临别,老人从院中的古井里提上一桶清水,请我品尝一下。她说,只要进老马店的人,都是与这里有缘的人。总不能连水都不让客人喝一口吧!
一股清凉、甜润的井水慢慢渗入我的喉咙。向老人挥手道别时,看着老人被风吹起的一缕缕白发,看着老人依依不舍的样子,我的眼角湿润了……
时光如梭、岁月无情,恍惚间与大理的巍山古城一别!每每介入有关丝路的话题,我总是仰望天际自问:世情渐薄、人情已淡。云之南、山城内、古街一隅,老马店守望者还在吗?
4
滇藏古道,起点在普洱,具体地址则在那柯里。
那柯里,是一处千年古驿站,也是滇藏茶马古道起始的第一站。至今,这儿仍古楼高耸,飞檐如画,显示着那个岁月的繁华。荣发马店,如一个沧桑老者,阅尽历史,波澜不惊;风雨桥,仍在风雨中一派古朴,如大写意里的风景,淡出淡入。村里的水车、木楼,虽老,却给人一种田园牧歌的感觉。
村子的砖墁铺地上,有一巨石,上刻“那柯里茶马古道驿站”,旁边一石为“大茶马古道示意图”,图上,以普洱为起点,红色线头,如血脉四处流通,其终点东南西北都有,尼泊尔、缅甸、越南皆在其覆盖范围,北方直到北京。
这,是茶马古道创造的历史奇迹。
没有一种开拓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马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走遍千山万水的;没有博大胸怀,马队也不可能踏遍四方的。
那时,马队来到那柯里,这儿一定铃声一片,货积如山吧;那时,那柯里的街道上一定客栈、马店林立,人来人往吧;那时,天刚亮,蹄声得得,一队队马队大概就踏过千年桥,急急上路了吧。
那柯里,是普洱的缩影。
这儿,千年之后,一派祥和之中仍不失包容,不失团结。
小小那柯里,六十六户人家二百六十余人里,就有汉、彝族、白族等六个民族。去河边洗菜洗衣的女子,有戴头巾,有围围裙的,也有汉人着装的。大家相视一笑,其乐融融。
站在那柯里,远处有歌声响起:“阿妹哟你等着,阿哥放马啰,等着太阳快快落,再把那情话说……”歌,是著名的《马帮情歌》,带着游人又一次走入历史,走向遥远的茶马古道。
1
那柯里是一个村子。
在这儿,画梁雕栋,古桥横河,一切都如千年前的唐装女子,典雅高贵,稳重大方。阳光下,燕子来去,叽叽喳喳,谈着旧时岁月,声音压着平仄,清亮如露。
它们,可是在谈论着那柯里的千年往事。
千年那柯里,时光已老,可雍容依旧。
人,走到这儿,走在千年桥上,或走在小巷子中,面对亭廊木楼,面对客店牌匾,一时,又仿佛走入了千年前,走入那一段马铃叮当的岁月。
雨是新的。
阳光是新的。
可是,历史却一如当初,墨香习习,沁人肺腑。
2
那柯里在普洱市城郊二十五里,脚步一滑,就到了这儿。这儿,有点像普洱市的后花园。来普洱,不来这儿,是一种损失。
普洱,古称思茅。这儿的普洱茶是名物,当年是贡品,进过皇宫,供皇帝饮用的。古人言:“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这么多人制茶,当地喝不完,得向外销。
我想,茶马古道,最开始是出于这个目的产生的。当时,为了销茶,有人用马驮了普洱茶,一路铃声叮当,走向远方,走向雪域高原,进入拉萨城。
拉萨,也仅仅是个中转站。
然后,他们翻越喜马拉雅山口,进入尼泊尔,甚至更远的地方。
开始,他们走的地方可能近一点儿,人也可以少一点儿。但是,随着越走路就越长,货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已不限于茶叶,还有其他货物。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起来。
这条商道,就是滇藏茶马古道。
它的起点,就是思茅。
3
茶马古道上,一群汉子在走着,带着他们长长的马队,还有他们的影子。一路上,马铃叮当,在高山陡崖间回荡,在寒风野谷中回荡,在雪域高崖间回荡。他们感到孤单了,会扯着嗓子吼几句民歌:“赶马的小阿哥,阿妹来等着,阿哥你要快快来,妹妹把情话说……”
这声音,康定山水听见过。
这声音,拉萨经幡听见过。
这声音,喜马拉雅山雪坡的崖鹰听到过。
马队的人走过这样的险山恶水,一定要千人同心,相互帮衬,不然,是难以走向目的地的。他们一路走去,过驿路,经小镇,入庐帐,眼界也一天天阔大起来。
他们能和任何人拉得上关系。
他们能和任何人做生意。
他们也能和任何人交朋友。
茶马古道,本就是一条商道。商人,必须和气,因为和气才能生财。
他们到了遥远的地方,卸下驮子,卖掉货物,购买了需要的东西,再一次结队返回,一直回到思茅。他们带回来的,一定是思茅没有的稀罕货物,甚至是云南左近没有的东西。当然,还带回一些外地的习俗。
甚至,还有尼泊尔、老挝、越南的商人,跟着马队一块儿来此做生意。
久而久之,思茅,也就接受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思茅人,将这些文化习俗融入自己的生活中,甚至一言一行中。思茅文化,本就是一种混合文化。
这种文化,有本地的,有中原的,有藏族,还有印度的`。
这,是毋庸置疑的。
思茅,有点与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三十六国相似。当年的西域诸国,有中原丝绸,有欧洲葡萄,有本地的龟兹舞。
茶马古道上的永恒散文
茶秋
端起一小杯碧爽的龙井茶,茶香温润地袅绕心头。不禁微笑――这茶,正如清秋的天色。透清的水,茶叶细绿的裙摆在此中舒展着,轻舞着,曼妙而自由。暖热的茶面上,缓缓浮起缕缕轻烟,似乎在向我诠释茶的芬芳,诠释茶素淡而深邃的生命。
饮一小口,甘润而微香盈口。
茶的清新,足以清心――让品尝它的人洗去烦恼,滤净急躁。每片茶叶都曾是一个生命,茶以沉默的植物浆汁来灌洗出一缕缕安然而娴静的`气韵。千百年来,茶就这样润泽着人们,润泽着历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便是茶全部的生命底蕴。
茶永远清淡平和,任是妙玉的梅花雪水,任是乾隆皇帝的碧螺春。茶不言语,只是让细细品读它的人感悟,感悟着自然的纯粹和君子般的谦和;让细细品味它的人回味,回味茶与自身的生命,回味出无穷无尽的哲学。
旗袍
阳光摩挲着珍珠色的旗袍,优雅的浅蓝色滚边流动着天空的淡彩。旗袍诉说着古典的传说,诉说着“人比黄花瘦”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共同美丽。
刹那间,穿旗袍的女子从一个个时光的空间里浮现。
北京,古老的宫墙苍凉的天,萧瑟的西门安然的胡同四合院,旗袍严冷方正,却仍淡淡地散发着国花的清芬;上海,十里洋场夜夜笙歌,外滩繁华烟梦纸醉金迷,华丽的丝绣旗袍裹住名媛影星姣柔的欢歌笑语,却终于零落一地檀香似的轻魂。
江南,温婉的天,温婉的水乡,温婉的桥,温婉的人,秀美娇羞的女子穿着素净的蓝布旗袍,到小河边洗菜、捣衣,“采莲南塘秋”时摇舟的采莲女,皓腕搅乱明净幽亮的河水……那散发着时代樟脑香的旗袍,也在散发着一些永恒,一些灵性……
江南
江南,是某位心灵手巧的女子织出的丝绸,细滑润泽地漾开。丝绸上,偶尔有一两朵绣上去的嫩花,清雅婉妙。
梦不尽的细雨杏花、杨柳雨巷,梦不尽的小桥流水、素墙黛瓦,梦不尽的清江月意、乌篷船歌,梦不尽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江南永远是梦,永远是文人雅客心头的宁静和悠然,无论是否到达,是否停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江南以其清丽的山水、安适的人文接纳了多少失意的灵魂,并融入自身的生命,成为满纸灵动生辉的诗词,成为中国人心头的一帧温柔安详的故乡缩影。
盛茶,江南是一只精致的紫砂壶;
贮梦,江南是一幅湿淋淋的水彩……
Tea-horse Ancient Road 茶马古道双语散文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是西南的“丝绸之路”。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nly humans and horses treaded the mountains of Southwest China as they followed an ancient pathway through the Chinese hinterlands and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long the unpaved and rugged pathway that was formed, commodities like tea, salt and sugar flowed into Tibet. Meanwhile, horses, cows, furs, musk and other local products made their way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road was called the tea-horse ancient road, and it stretched across more than 4,000 kilometers, mainly through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and the Tibetan Autonomous Region.
The ancient commercial passage first appeared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It also experienced the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or a period of more than 1,200 years. The road promoted exchanges in culture and religion, and saw ethnic migration that closely resembled what was experienced on the well-known Silk Road.
Along the ancient road lived more than 20 minorities. Concentrations of beautiful and mysterious natural landscap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developed in various sites, including Dali old city, Lijiang old city, Shangrila, Yarlung Zangbo River Grand Canyon, Potala Palace. The road features temples, rock paintings, post houses, ancient bridges and plank roads. It is also home to many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heir dances and folk customs.
Two major routes
Roughly speak- ing, there were two main routes:
Route One: Begins in Ya’an in Sichuan Province to Qamdo via Luding, Kangd- ing, Litang and Batang before mer- ging with Route One into Lhasa.
Route Two: Begins in Xishuangbanna and Simao, home of Pu’er tea (via Dali, Lijiang, Zhongdian, Benzilan and Deqeng) in Yunnan Province to Zugong, Bamda, Rewoqe, Zayu or Qamdo, Lholung, Benba, Jiali, Gongbogyangda, Lhasa, Gyangze and Yadong in Tibet, before continuing into Myanmar, Nepal and India.
Tens of thousands of traveling horses and yaks created a definite pathway with their hooves on the once-indiscernible road. Today, although even such traces of the ancient road are fading away, its cultural and historic values remain.
The Eternal Road
No matter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world, three types of things in the tea-horse ancient road will continue to exist: the beautiful and rustic nature scene, inviolable religion and simple Tibetan people.
This ancient road features the imposing scenery and a soul-stirring quiet. Some- times, things seem static and the sur- rounding mountains stand silent. There is a kind of beauty in the desolation that may easily lead people to believe they are experienced a prehistoric place when they visit.
The distant mountains reveal strong and exquisite ridges while rain and snow melt together, rushing down from the mountains and rapidly gathering before flowing into innumerable rivers.
If the mountains could form a skeleton of Tibet, the resulting rivers and streams might form their vessels, which pour vigor and vitality into the plateau.
Besides mountain and rivers, there are also many peculiar stones, incomparably marvelous clouds, as well as unusual light illuminating the sky as one travels the road.
Walking the tea-horse ancient road might allow one to see reverent pilgrims heading to holy city Lhasa. They walk slowly along the rugged road, some of them even crawling, butting heads as they move toward their sacred destination. Their arms and legs fester - foreheads dripping blood - but with eyes still full of light, granted comfort from their beliefs.
When you walk the road of Tibet in a cloudless dawn or under the glow of a sunset, the sights can stir the senses and seem an awakening experience.
Caravans on the Way
From ancient times, mabang (caravans) have been the main vehicles used for transportation.
Year after year, thousands of cara- vans traveled the rough road while the hoof beats and the sounds of clear bells broke the tranquility of the canyon. The road opened a vital pathway for economics and trad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n World War II, the tea-horse ancient road became the only transportation line for the southwest of China. Caravans trans- ported large quantities of international as- sistance from India, which greatly supported China’s Sino-Japanese War.
After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Dian- Zang Highway and the Chengdu-Lhasa Highway, automobiles replaced the cara- vans, and the tea-horse ancient road be- came a part of history. But in the outlying mountainous area of Yunnan Province, caravans remain the main source of trans- portation today.
The tea-horse ancient road - from ancient times through its present history -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represents continuity as an eternal monu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Culture Treaded by Feet
The tea- horse ancient road is hard and dange- rous, yet the natural land- scape along it stimulates people’s un- derlying courage, strength and endurance while helping to provide meaning to life.
In addition, Tibetan Buddhism has provided widespread doctrine on the tea-horse ancient road, further promoting economic dialogue, cultural exchanges, along with unity and friend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ities of Naxi, Bai, Tibetan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Some reverent artists have drawn and carved massive images of Buddha, Bodhisattva, eminent monks, God animals, conch, and other heavenly bodies on rocks along the roadside. These have increased a kind of sacred dignity for the ancient roadway.
With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behind it, the tea-horse ancient road - like a big corridor connecting various nationa- lities - has developed the local economy, stimulated the commodity markets in co- mmunities,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 ment of border trade as well. It has pro- moted agriculture and the raising of animal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ing a source of enjoyment for local art, religion, culture, and ideologies. It has helped many in the nation obtain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mportant Towns along the Tea- horse Ancient Road
Pu’er: hometown of Pu’er tea with a long history.
Xiaguan (Dali): a main processing and collection center for tea.
Jianchuan: bazaar on the tea and horse ancient road.
Shaxi Sideng: the only surviving bazaar.
Lijiang: the most famous distribution center on the road.
Deqin: The last road station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Yunnan.
几千年来,在中国内地与青藏高原的群山之间,只有人类和他们的马匹循着这条古道穿梭于西南部的群山峻岭之间。
顺着这条行人走出来的崎岖不平的道路,一些商品像茶叶、盐和糖流入到了西藏。与此同时,马、牛、皮毛、麝香等当地产品也走向了外面的世界。这条道被称为茶马古道,绵延纵横4,000多公里,主要途径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和云南省,以及西藏自治区。
在唐朝(618-907)首次出现了古代的商业通道,宋、元、明、清年间也出现了商业通道,时间长达1,200多年。这条古道促进了地区和文化交流,也像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样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这条古道两边,生活着20多个少数民族。不同的地方有着各自美丽而神奇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比如:大理和丽江古城,香格里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布达拉宫。古道的两旁有庙宇、岩石壁画、驿站、古桥和木板路,还有少数民族舞蹈和民族服装。
两大路线
大致而言,有两大路线:
路线一:从四川雅安出发到昌都,然后途经泸定、康定、理塘和巴塘,最后到达拉萨。
路线二:从西双版纳和普洱茶的思茅出发,途经云南大理、丽江、中甸、奔子栏和德钦,然后到达西藏Zugong,Bamda,Rewoqe,Zayu or Qamdo,Lholung,Benba,Jiali, Gong- bogyangda,拉萨,Gyangze 和Yadong,之后到达缅甸、尼泊尔和印度。
成千上万匹马和牦牛用它们的蹄子走出了一条清晰可见的道路,时至今天,虽然这条古道的踪迹都消失了,但它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仍然存在。
永恒的道路
不管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这条茶马古道的三样东西却会依然存在:美丽原始的自然风景,神圣的宗教,和淳朴的藏族人民。
茶马古道风景迷人,幽静僻远。有时,万物皆静,四面的群山寂静无语,这种荒凉寂静之美很容易把游人带进一个空灵的远古地带。
雨雪在一起融化,远山就呈现出一派刚强与精致的山脊。雪水从山上冲到山下,又迅速汇聚在一起,然后流入千万条河流之内。
如果把群山看作是西藏的骨架的`话,那么那些河流与小溪便是西藏的血管,而河流又给平原带来了能量和生机。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大量的奇石异云,有时候,游客在路上还会遇到罕见的闪电照亮整个天空的壮景。
日落时分,天空万里无云,太阳的余辉闪耀,你行走在西藏的一条大路上,此时,风景无限,触动你的灵感,这颇是一次让人为之一惊的体验。
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你或许能够看到一些去往圣城拉萨的虔诚朝圣者,他们在崎岖不平的路上行走,步行缓慢,有的甚至屈膝爬行,磕着头前往圣地。即使他们的双腿与胳膊化脓--额头滴血--但他们的眼神依然闪烁着光芒,是信仰给了他们安慰。
途中的大篷车
自古以来,大篷车就一直是运输的主要工具。
每年都有无数辆大篷车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蹄子当当地响,清脆的铃声在山谷里回荡,这条古道开辟了一条重要的对外经贸之路。
二战时期,茶马古道成为中国西南部唯一一条交通路线。当时,印度大力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因此大篷车也装载着大量印度给中国的国际援助物资。
行走完滇藏公路和成都到拉萨的公路后,接下来就要乘汽车了。茶马古道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了,但是至今,在云南的偏远山区,大篷车仍然是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
时至今日,茶马古道已为中华民族的整个民族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它仍将是中国历史上的永恒纪念碑。
文化的足迹
茶马古道这条古路难走而且充满危险,可是它美丽的自然风景却刺激人们鼓足勇气,使出力量,拼足耐力去认识和领悟生命的意义。
此外,茶马古道也促进了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加强了纳西族、白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一些受人崇敬的艺术家曾在路边的岩壁上画下和刻下了大量佛像、菩萨像,僧侣和神仙像,以及贝壳与天体的图像。这些遗迹都增加了这条古道的神圣色彩,以及人们对这里的崇敬。
几千年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茶马古道--就像一个连结着各个少数民族的大走廊,使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刺激了民族间商品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饲养动物的产生,同时,还为当地的艺术、宗教、文化和思想意识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它更加促进了民族在多个领域内的史无前例的发展与繁荣。
茶马古道周边的重要城镇
普洱:历史悠久的普洱茶的故乡。
下关(大理):茶叶的主要加工与收集中心。
剑川: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集市。
沙溪寺登: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丽江:茶马古道上最有名的集散地。
德钦:云南边界内的最后一个路站。
★ 诗意茶马古道散文
★ 茶香飘散文
★ 鸡蛋茶散文
★ 茶宠散文
★ 晚茶散文
★ 《蔽乡茶》散文
★ 习茶心情散文
★ 茶瘾茶伴散文
★ 茶东方仙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