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马荡之行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ce_过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苏马荡之行散文(共含3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ce_过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苏马荡之行散文

篇1:苏马荡之行散文

苏马荡之行散文

去年就听说过利川的苏马荡是避暑的好地方。我爱人的侄女花了十六万,在这儿买了一套小户型的房子,是在什么小区,我沒有问。听她说,这个镇有二百多个大小楼盘,购房的多为离这儿300公里的重庆人;和坐动车需要四个半小时到利川的武汉人;以及离这儿最近的万州(过去叫万县,约60公里)人,不太多。听说还有为数极少的北京、上海、深圳人——两年前有几个江苏人来这儿游玩,一眼看中了绿岛印象?氧生谷B区第一期临峽谷的小洋房,当即买下了——付了二十来万,刷的银行卡(这儿的楼盘都不按揭。不然,销售更火爆了)——这是售楼部的置业顾问姚姚,昨天上午在售楼部的大厅告诉我的。她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我们这个小区挨着老虎山森林公园这个天然的氧仓,他们每年至少会来一次,住一段时间;这不,前不久刚回去。”

我这次到苏马荡,是陪弟弟过来办理收房相关的事宜的。原以为这儿是随意圈一块地方,砌一个围墙,盖几幢楼房就是一个小区。附近会有古老的小镇,乡民三五一小集,十天半月一大集。到此一看,与我的想象相去甚远——我低估了这个距利川市四十八公里的深山老林中,充滿朝气和活力的苏马荡的谋道镇了。

弟弟的房子正好也在绿岛印象?氧生谷B区。这儿是该镇八公里的景观大道的终端;也就是说,这儿是山巔小镇最未尾的小区;再往前又是深山老林了。避暑人常说的苏马荡,其实就是这个地方。

来之前,弟弟根据五一节前来过的经验,提醒我多带一点衣服。火车进入巴东以后,山越来越高;隧洞也越来越多。极目峡谷的村庄、小镇,却越来越低了。这时,我的耳朵嗡嗡地响了起来。我知道,这是海拔高度超过了一千多公尺的生理反应。身上也明显地感到了寒意,我不时地添上一件衣服;到利川时,裹上身的衣,足以挡寒了。等我们到了售楼部时,看见有的工作人员羽绒服还未脱下;麻将室、小卖部、炊事员的休息室都开着取暖的电扇,这才知道山上冷多了;当然,也不排除山里人有偎火取暖的传统习惯(像北方的老者,春秋时也喜欢把手放在袖中一样)。不巧碰上了阴雨天气,愈感阴冷。我暗自庆幸衣物备得足。晚上,又加盖了一床被子,才算睡了一个安稳的觉。

印象中,大山里的公路都是盘旋上下的。我曾去九畹溪、杨家溪漂流。行驶在婉延曲折的盘山公路上的大巴车,感觉是环绕进山的。而苏马荡,却不是这样的。从利川市出来以后,绿岛印象接送业主的中巴,在平坦的山路上,感觉是在起伏前行。也就是说,这儿的山大小差不多,无须盘旋绕过的。途中除有一座齐岳山稍高、隧道有三干多公尺长(若是徒步翻山,少不了二三小时)以外;还有一座谋道山,也是穿隧道通过的,但不长。前行不久,便是苏马荡的谋道镇了。以前利川来的中巴只到镇口,需转乘镇上的公交,才能到沿途的小区;现在延长到了最后一个小区。无须转乘,方便多了。

前天来时,这儿是阴天,从利川市出来后,沿途的山岭云雾飘浮;山峦叠翠,滿目生机。半山腰,或山脚下,偶尔可见二三层高的新楼,和江汉平原公路两旁村庄中的楼房别无二致。可见山民现在的生活水平已经不低了。也有老式的吊脚楼,也有遗弃的破旧房,这恰好说明这儿起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陶醉在连绵起伏的青山碧水,流云飞渡的景色中时,车进了谋道镇。突然,我的眼前一亮,一个充滿现代化气息的山中小镇,兀地出现了。入口巨石垒立的造型上,镌写着欢迎远方游客的问候语,好亲切的。景观大道两边,都是商铺、餐馆和酒店什么的。风格各异、布局美观的小区、错落有致、夾杂其间——好一个小山镇独特、别致的街景。

苏马荡是四A级的风景区,占地二十平方公里。这里有后河秀色、峽谷云海、苏马日出等多处景点;这里每年都举办杜鹃节。所以,大道两旁的假日酒店等,都是为前来旅游的人们提供服务的。而今,这儿每年可接待二十万的游客。当地人告诉我们,若是炎热的夏天,凉风习习的夜晚,这儿到处是夜游纳凉的人。街边的夜市、大排档、饮食摊可热闹呢!俏皮的武汉话,醉人的重庆话,伴随着吆三喝四的劝酒令的嘈杂声,仿佛置身在山城和江城的夜市之中。身处清凉寨,真有点流连忘返、乐不思蜀的味道了。

正因为这海拔一干五百公尺的群山,最炎热时的气温,也只是二十度左右,所以,是身处火炉的武汉人和重庆人避暑度夏的天堂。人们邀伴结伙(部队战友、同窗知青、广场舞伴、麻协雀友等),索性在这儿买下房子,像候鸟一样每年夏天飞过来,扎堆消暑纳凉、休闲疗养。许多喜好清静的、无牵绊的老夫妻,亦有住到秋后的——生活在这片含硒的土地上,说不定延年益寿呢!

两天的行程,弟弟安排得很紧。办理了开通水、电、天然气、宽带等手续;购置了家具等。这儿的生意人很淳朴、热情、厚道。尽管小区有专人供货、安装等,但并不霸道欺市;价格公道,服务到位。山里纯朴的民风,不能不让人感动。他们热爱自己的家园,引以为荣,引以为豪。送家具的师傅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这儿的前世今生。随着交通的便利,各种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昔日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从二零一二年开始,像山里的雨后春笋一样,一幢一幢的楼房拔地而起;几年的光景,沒想到变成了有模有样的、大山中最美的小城镇了。

人们不会忘记二零零八年,这儿来了几个做生意的重庆人。原本是游玩的,他们被这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炎夏凉爽的风光和气候所吸引,率先在这儿投资建设公寓似的避暑山庄。不经意间的举动,终因商人捕捉商机的敏锐眼光,成就了今日的辉煌。由于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地方经济,过去年收入二干元的村民,现在达到了三万元,走上了小康之路。这是返程回利川时,随行的工作人员小杨对我说的,他是本地人。

谋道镇的街市,有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景观大道的两边,小区售楼部的大门大多临街,而旁边都有家具、窗帘、家用电器等商店。原来,这都是为小区的业主提供配套的生活用品的。镇上的人,做生意不吆喝,更不见拉客促销什么的。市场的繁华,和山村的宁静极为和谐,逛街购物也愈发显得轻松、闲适了。

山区的天气,变幻无常。昨天清晨,浓浓的雾气弥漫在山中,二三十米开外是看不清景物的——似雨、似露、似云、似雾。我仿佛置身在云山雾海中,飘飘欲仙了。上午闲着无事,我和弟弟拾级而上,从小区登上了老虎山。漫步在山上的栈桥上,望着云雾从峡谷升腾、飘荡的仙境,真是心旷神怡。悬崖边有一个小亭,石桌、石凳、石栏杆。弈棋也罢,看书也罢;喜好杯中之物小坐独酌也罢……实在是十分惬意的事。从另一处下山时,正是小区酒店(一楼为售楼部)的旁边。山脚下有一幢木质结构的小别墅。弟弟对我说:“有人八十万买走了。”临屋有一个大池塘,从窗户伸出的钓鱼杆,是可以伸到水中的.。下山的出口,正经过小庭院旁。院门上虚挂着一把金色的锁,抬头一看,房屋的墙上有一个木牌子,上面有几个醒目的大字:私宅。闲人莫入!果然有主。池塘边上立着一块牌子:业主每斤十元;其他人每斤二十元。看样子,这个远离小区的漂亮池塘,风景好像是被卖给别墅的主人,池中的鱼却不是的。

离酒店不远的山坡下,有几幢四五层楼高的民房。离午饭时间还早,濛濛的细雨中,我撑着大伞,慢慢地闲荡过去了。一楼是一个较大的小卖部,一个七十八的老奶奶在守店子。与老人家闲扯了几句,语言障碍,无果。但双方都面带微笑,丝毫沒有不自在的神情。不一会,对面楼房中走过来一位老叟。能听能说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这么多的房子,显然是出租的。我问了一下租房子的情况,老人家一一作了个绍:“两室一厅一厨一卫,起步价月六百元(我想是指的夏天),加楼加价;预订也可以。”边说边往房间里让,同时掏出了一张名片递给我:“有事联系。”老人还告诉我,不光夏天,春秋也有人租房住的。离开这儿时,一辆小面包车开过来了,车上的电动喇叭不时地发出“买菜,买……”的吆喝声。原来,这儿村村通了公路,山乡小货郎也开车做买卖了。

出于好奇心,我又沿着S型的水泥山路,走到了半山腰。沿途的山坡上零零碎碎地有一点散在的田,有结了果实的蚕豆、油菜;有土豆、大蒜什么的;最多的是玉米了。边边角角,很不起眼的地方也种上了庄稼,山里田少,惜田!

正当我站在一棵很大的树下欣赏古老的吊脚楼时,门里走出一位老太婆。她看见我盯着屋檐下挂满的一串串褪衣的裸包谷,对我说:“去年的,喂鸡喂猪的。”我指着门口的微型面包车,问是谁的。老太婆告诉我,儿子的车。儿子在外面上班,住镇上,偶尔回一下。这儿两老住;田也是老人种的。我又问:“这儿怎么听不到狗叫。”老太婆说,狗咬了人,要赔(医药费)的,不养。难怪来了两天,沒见一条狗。和老太婆告别时,她说了一声:“拜拜!”我笑起来了。

时间真快,下午一时,我们要走了。我们坐上了中巴,绿岛印象的蓉蓉对我们说:“告诉你们,土家族人说‘苏马’是老虎;‘荡’是水荡;老虎喝水的地方——苏马荡!记住了吧!”

车开动了,我向这两天为我们服务的工作人员挥了挥手:再见了,绿岛印象?氧生谷;再见了,苏马荡!

篇2:苏马荡绿岛印象氧生谷掠影的散文

苏马荡绿岛印象氧生谷掠影的散文

去年五月六日,我陪弟弟去苏马荡的绿岛印象氧生谷收房,去回一共三天。因不是候鸟迁徒期,街面上许多店铺仍在歇业,路上的行人也很少,办理相关的手续及买家具什么的,仅花了一天时间。空闲时,我们在这个小区及附近的山村转了一下。回武汉后,我在江山文学上发表了一篇《苏马荡之行》的散文一一也就是谋道在线上的“一位武汉业主的‘苏马荡之行’的配图文章”;但图片不是我拍的,美篇也不是我制作的。我无意中在百度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被人移花接木,不禁哑然失笑。

前几天,我送姐姐和她的外孙女去苏马荡的弟弟家避暑,二度入川。入伏的前四天,正是中国大山中最美丽的小凉都度夏客最多的时候,未从武汉出发就听到传过去的消息,说苏马荡的街上人似江水川流不息,车如龟爬绵延数里。虽说江城人不惧司空见惯的堵车,但外出旅游什么的,遇到路上不顺是很扫兴的。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出利川火车站,忽然看见为私载、住宿、售楼等揽客的人群中,夾杂着背上有“苏马荡”字样的黄马褂人,他们为去汽车站的人热情指路。约百把米的距离,两个左拐就到了。候车场也有工作人员疏导,排队等候,秩序井然。谋道镇上循环往返的中巴车很快就来了,坐满了人就走,车上不让站人的。广场上没有看见滞留的人群,看样子加强了运力。听说去年盛夏呼地涌入了二十万人,措手不及。因车辆有限,饱尝候车之苦的旅游人少不了抱怨;又因路窄堵塞,强忍蚁行之熬的消暑客免不了生烦迁怒;真是大煞风景!今年不用担心受困于车站,可路上如何呢?

从火车站到谋道镇有四十六公里,中巴车在途中穿过了几座长短不一的隧道,一路上还算顺畅,大约四十几分钟就看见了老镇。不过路上碰到一个小插曲:车在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口停留了几分钟,那是因有小车疏忽大意误入电子收费站,退出来时折腾了一会造成的。我以为塞车,紧张出了一身冷汗。

立在路口有“谋道镇”三个大字的造型巨石映入了我的眼帘,目的地快到了。放眼望去,苏马荡大道两边的电线杆子上,挂着像灯罩的小小红灯笼,我顿时感觉有一股欢迎远道宾朋好友到来的暖流涌入心田,经年又到此地,“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心境油然而生。

正值暑期,武汉、重庆邀朋约友、携老带幼的消暑客蜂涌而至。虽说这儿又辟了新路,但尚未拓展的主干道,仍然应付不了陡然增加的车流。好在中巴司机灵活,穿过老镇后与乘客打了改道的招呼,往右一甩方向盘,驶进了一条山村小道。镇上的车子,比利川市的大巴车熟悉路况,且又轻灵,避开了车辆拥挤的大道,尤其是瓶颈似的陈家湾一带,直接开到了终点站一一绿岛印象氧生谷的公交停车场。好在运气不错,车上都是远端的乘客,如途中有人下车,那是无法改道的。后来我回武汉时,走走停停,一个多小时才走出镇囗。汽车进苏马荡以后,性急的弟弟在电话中追问了几次,生怕路上受阻。不算从家中出门在途中和等候火车的时间,仅从十点二十动车出发到下午四点半到达目的地,就用了六个多小时,缺乏耐心的人多少有点嫌远的。

从谋道镇口到末端挨着老虎山森林公园的最后一个小区一一绿岛印象氧生谷,八公里的苏馬荡大道两边的楼盘有二百多个,尽管目前尚未连成一条线。但依山而建,随山峦起伏隐现在林海中风格各异的洋房,看上去依然颇为壮观。繁华地段的街面上,店铺摊点更是犬牙交错,街上车水马龙,像当年的汉正街一样。然而,远离喧嚣闹市的绿岛印象氧生谷,则像藏在深闺的少女。去岁初现花园洋房时,兀见端倪令人眼前一亮;今年撩开了山上观景高楼神秘的面纱,却疑为天外飞来之物,让人惊叹不已一一一幢幢置身云山雾海的异域瑞士风格的大厦一一立柱上的卷发壮汉,肩上托起高楼;像瞭望塔似的尖尖楼顶;镶嵌的岩石般的墙砖;临街墙体上开着鲜花的半圆型花盆;老欧式的庭院灯;树下铸花图案的条椅……无不彰显设计者道法天然、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真可谓匠心独运,神来之笔。

弟弟住的这个地方,中间有一个小巧玲珑的广场,周遭的楼房依山势而矗立,远远看去像错落有致的圆型天柱一一四面透光,八面来风。家家临窗能揽山景,户户开门可纳清风;庭院阶边有花草点缀,池中有红鱼戏游;山坡下闻弹琴蛙尽情歌唱;老树上听山知了柔声轻鸣。这哪里像盛夏哟,分明是寒蝉失声的深秋。来这儿的人,有的.是为了避暑,也有的是为了养生。人们之所以没有选择商业闹市居住,是看中了这儿不嘈杂的原生态;看中的是售楼部通往小区大门的路边,别致的立石柱上龙飞鳳舞的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氧生谷!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不正是养生益寿者孜孜追求深山中的蓬莱仙境吗?看看夕阳西下时,售楼部门前偌大的广场上,人们不约而同地汇聚在这儿进行的养生运动,就明白绿岛印象为什么受人追捧的原因了。

吃罢晚饭,我们出门散步。吹着山风,信步走出小区的大门,来到了售楼部前的广场。六点多钟,这儿的人已不少了。这儿有一个抬高脚可上去的舞台,正中央的墙上有一个巨大的屏幕,正在播放《小苹果》的歌曲……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屏幕上身着白色运动服,戴着运动帽的运动员,不时地变换着队型作示范表演。广场上有许多参加健身运动的人,大多为中老年女性;男人极少。不讲队型,都面对着舞台;不讲时间,随进随出;不讲整齐,伸手抬足;不讲规范,比划随心……但,场面肃静壮观,一般人不会穿插借道。后来参加者,有容一人伸开手脚的地方,即可钻补位;但多数人在队伍旁边和后面顺延;也有不想凑热闹在马路另一边舞动手脚。围观纳凉者甚多,推着童车的闲散之人亦不少。我在这儿碰到一个欧洲人,其女是重庆人,她一边照顾童车中的孩子,一边告诉我们他是瑞士人,鼓励我们与他交谈。我姐姐的外孙女读初二,因怯场只打了个招呼便退下了。瑞士人天天这个时候来广场,表情淡然,看来养生健身运动看懂了。若是跳广场舞,他说不定神情会异样或耸耸肩摊开双手,表示莫名其妙的。

这套养生健生运动至少一个半小时。三个黄昏我都来了,因迟到没看到开始,也只有一次看到散场。我用心观察了一下,选择的歌曲都是很欢快的,但又不像凤凰传奇的摇滚曲那么疯癫,毕竟不是广场舞。有《想不通》《草原春光美》《火火的姑娘》等。也有《印度之夜》,那是为“合掌拉手、摇摆转身、拍手外扬”等动作特选的,优美动听,舞姿活泼奔放。与音乐协调的无非是手脚和腰颈部运动什么的,我看像广播体操,不过更细致一些罢了。夜幕降临了,广场运动结束了,人们散去了。令我奇怪的是,时间尚早,没有人留下来、也没有人来跳广场舞。这么好的场子弃之不用,这在江城是不可能的。

弟弟今年四月份就来这儿了,也是收房。去年买的是一组小房,就一个房间,加上可利用的阳台,人一多就拘束了。后来又买了一套大户型的,有点长住养生的意思。他每天早上去山上站桩,练的什么功我没问。第二天早上他练功回来,又陪我们上老虎山森林公园。这个公园说起来是苏马荡的,因紧挨着小区,有点像这儿的后花园。其实,山上的楼盘哪一处不是公园?哪一处不在云山雾海之中?只是这一处因在末端,保留了原始森林的野趣。

和所有游客一样,观山景是少不了的。不打算看日出,我们四人才不慌不忙出门。大约百十来步,上坡就到了。森林公园没有大门,看见往上的石梯就是入口处(从另一边过来又算出口)。这儿上山不叫爬山,也不叫登山,信步拾级而上。途中不时地可见柱杖独行者和搀扶伴走之人。长廊道上,隔不远有歇息的大小亭子,亭中间一般有石桌石凳,四周亦有与亭一体的条凳。走走停停,随处可观山景的。刚上坡时,听见林中传来女人唱京戏的声音。我们旁边还有一个不停地移步换景,正在拍照的老者,弟弟指着他说,他们是一起的,从重庆过来的票友。为一个什么活动到这儿来排练,我没听清。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又不似空谷回音,别有一番韵味。较之汉口中山公园假山上的晨昏练友,这儿清新的空气,怕是吐纳无忌,更敢放开嗓门了。这些人,一般不转山的。遗憾的是我不会欣赏京剧,不好意思往跟前凑的。正好弟弟每天早晨练站桩的地方,也在这儿。听他说与人有缘,被人收为关门弟子。他的发型变了,看似往脑后偏耸的一束(未系之)花白的头发,有点道家人的味道。不定几年,在氧生谷修练成了仙风道骨,那也说不准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上山四个月,他的小腹肚消失,身体强健了,不时出现在微群上的晨语,也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看来远离繁华的都市,抛开名利物欲,沉心于山中不失为别样的人生。

这条观景长廊我去年走过,姐姐的外孙女也来过。姐姐才来,我们陪她转了一圈。走在道上,远去的山山岭岭;山谷中的低矮农舍;半山腰隐约可见的零碎苞谷地;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泉水,半坡上汇入小水池,穿过小坝后又形成的潺潺流水,最后流进了山脚下独体别墅下的池塘。去年弟弟对我说过这幢洋房,价格五十万人民币,今年恐怕远远高出了。这个池塘的另一边挨着售楼部,不在小区内。池塘边立着牌子,可以垂钓的。听说业主钓鱼,十元一斤,非业主则十五元一斤,优惠很明显的。

来这儿过夏天的,有不少放了暑假的中小学生,也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区的大门内有儿童活动场,玩的东西很有几样,早晚玩的人不少。大人玩的也多,麻将班子是不用担心的,不管买房的,还是租房的,来这儿之前早搭好了班子,凑齐了角(麻友)。也有喝茶的班子,品茶谈茶,交流茶道茶经。小区物业办公室旁边,正好是一个观赏无限风光的豁口。栏杆边常有人围在桌边神仙似地喝茶,聊侃。

这儿的人白天都不关大门,隔着纱门看风景。一会儿,对门的重庆人家里闹得水响,原来又来了客人;一会儿有人在门口打招呼,原来是隔壁武汉老乡送过来几片西瓜;一会儿窗户外有人大声喊“刘总”(朋友戏称)在不在家,原来是相约去老虎山的农家买土鸡子……

篇3:苏马荡游记作文

苏马荡游记作文

苏马荡的美,妙不可言,难以形容。

荡里绿风荡漾,叶间泛着绿波。森林里,松涛阵阵,林浪滚滚,恰似海上起伏的波浪。古人曰: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不错,这里的确山青水秀,也即将变成一片红海,即将转入阵阵秋风的秋季。

走在林间道上,可以看见“清泉石上流”,可以听见“雨泉叮咚响”,可以闻到芬芳扑鼻的花香。花儿们在阳光的衬托下分外娇艳,小草们也不甘示弱,它们在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那里的河流你追我赶,一条比一条窄,一条比一条急,好像在争先恐后地跑马拉松,准备破世界记录呢!山内空气清新,凉爽无比,也得到了众人的赞叹。(原创投稿 )

苏马荡的雨更为传神。随时随地,天空都可能变得灰朦朦的,响几声闷雷,雨点从天而降,像子弹一样打在地上,“啪啦啦,啪啦啦……”,晶莹的雨珠落在地上,宛如轻捷的手指落在琴键上,弹奏出一个又一个美妙的音符,一首又一首优美的歌曲。但没过多久,雨,便自然而然地停了。这里的雨就是这样,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杜甫写过一句千古名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在我眼里,苏马荡的雨不比这场春夜喜雨差。雨后,森林里的空气变得更加清新,远远望见一片片白茫茫的雾,花草上的露珠映着明媚的.阳光,显得格外耀眼,人们在森林中悠闲地散着步,细细回味,仿佛到了人间天堂。

苏马荡的风也是“嗖嗖不绝声”,阵阵微风给人带来一丝凉爽,让人精神抖擞,神清气爽,与此同时,“树叶悠悠舞”。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人们都不禁放慢步子,尽情享受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仿佛身临其境,自己是一片正在空中飘舞着的树叶,正准备换装旅行。

写着,写着,不知不觉的,放下笔墨,回忆其中的精华。一风,一雨,一林,一海,构成了这美丽的苏马荡。

普吉之行散文

代县之行散文

北京之行经典散文

黄坪之行散文

贵州之行-记事散文

关于七夕的散文:七夕之行

滇北之行的散文

港澳之行只为路过你散文

金厂河之行的散文

芦花荡读后感

苏马荡之行散文(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苏马荡之行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