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阅读提升练习题(共含6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正漂浮于海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6分)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善回人主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中辍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皆严装已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尝得佳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小题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善于、擅长 (2)停止 (3)完成、结束 (4)曾
小题1:(3分)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小题1:(3分)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析。
阅读文言文及练习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
【乙】初,权谓①吕蒙曰:“卿今当涂②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③为博士邪!但当涉猎④,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⑤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注释】①谓:告诉;②当涂:当道、当权;③治经:研究经典;④涉猎:粗略地阅读。⑤士:读书人。
1.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1)普少习吏事( )
(2)及为相 ( )
(3)家人发箧视之( )
(4)肃遂拜蒙母( )
2.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常劝以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与“太祖常劝以读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自以为大有所益
C.跪而拾之以归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仔细研读两文,说说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熟悉 (2)等到 (3)打开 (4)于是
2.(1)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或者:太祖常用多读书来劝告他。)
(2)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3)我难道是要你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学问精深的人)吗?
3.A
4.示例:两人的成就都很大,但读书太少,限制了水平的发挥;两人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读书后他们的处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意思对即可)
三句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欹(qī):倾斜。②宥(y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与________应该相结合。
4、思考。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论语》中的经典名言都是孔子的语录,你认为这一看法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教诲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2、一个人要谦虚,不能自满。
3、态度 学 思
4、(1)孔子要想检验宥座器的特点。
(2)有必要。因为孔子听说过,但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都能确认。(提示:也可答没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了守庙人的证实,没有必要这么麻烦。)
5、不对。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在课文中就有两段曾子的名言,这不是孔子的语录,只能是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以上主观题,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迁南京工部主事,历右通政使。二十二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初,总兵官李成梁破杀泰宁速把亥,其子把兔儿弟炒花据旧辽阳以北,居两河之中,益结土蛮为患。其年四月,把兔儿围辽阳,朵颜小歹青、福余伯言儿分犯锦、义,掠清细河,巡抚韩取善坐免。化龙受事甫两月,把兔儿与伯言儿等寇镇武,又约土蛮子卜言台周犯右屯。把兔儿先至吴家坟。化龙与总兵官董一元定计先击把兔、伯言儿,伯言儿中流矢死,把兔被伤。卜言台周至,攻右屯不利,亦解去。于是把兔、小歹青、卜言台周益相结,谋复前耻。化龙与一元严备之。一元又出塞:捣巢有功,而把兔伤重竟死,边塞袭服。化龙进兵部右侍郎。三十一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以忧母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①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又上屯政十二事,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数万,九门昼闭。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一品秩满,加柱国、少傅兼太子太保。卒官,年七十。谥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京营:明代京军编制,分设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龙受事甫两月 甫:才
B.以忧母去,未代 代:代理
C.胥吏易之 易:轻视
D.巡抚韩取善坐免 坐:被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化龙勤政的一组是
①悉召置之法 ②破杀泰宁速把亥
③定计先击把兔、伯言儿④奏开淤河
⑤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⑥请停税课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化龙担任工部右侍郎时,疏通由直河人洳口到夏镇二百六十里的河道,避免了黄河吕梁那样的.险阻,李化龙因功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少保。
B.任戎政尚书期间,李化龙立足京营,向皇帝上疏提出很多兴利除弊的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七十岁死于官任,谥号襄毅。 ,
C.李化龙二十岁就担任嵩县知县,明察秋毫,处置了那些奸吏,一时嵩县政治修明,局势安定。
D.二十二年夏,李化龙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与总兵官董一元合力,先后消灭了勾结作乱的伯言儿、把兔儿,边塞安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元又出塞,捣巢有功,而把兔伤重竟死,边塞袭服
(2)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数万
文言文阅读提升题
余①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②。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耑③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潨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孤④负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情以送远,诗宁阙乎!
【注】①作者当时年已五十有余,正在江南一带漫游。 ②十年:指作者25岁出蜀,至安陆,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 ③耑:作者的堂侄。 ④孤:同辜。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 ) (2) 耑乃稚子( )
(3) 恨丹液未就( ) (4) 孤负夙愿( )
18.下列文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人 B.私心 C.蹉跎 D.后来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2) 情以送远,诗宁阙乎!
20.由作者对庐山大江的.描写,可知他的写作风格是什么?请说明理由。(3分)
2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作者深蕴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㈤(17分)17.(4分)(1)贬官,降职 (2)是,本来是 (3)完成,准备好 (4)过去的,早有的 18.(2分)C 19.(6分)(1)我见到你感到安慰,诉说着别后之悲慨和当时之旧事,最后停止哭泣,蹈出 笑容。(3分)(慰1分,破涕1分,意思连贯1分) (2)表达上述感情来送你远行,怎么能缺少诗歌呢!(3分) (远1分,阙1分,意思连贯1分)
20.(3分)豪放飘逸(1分) 由作者以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想象写庐山大江,尤其是瀑布,加上注释的提示,可推知作者就是李白(2分) 21.(2分)在追昔抚今、话旧送别之际,作者有不胜孤负夙愿之悲,向往山水之情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如果是议论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2、划分层次、结构
很多同学觉得划分层次比较麻烦,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古文都是“一边看文章、一边看译文”其实这样很不利于考试答题,因为,一旦到了考场同学们很容易失去答题信心,总觉得自己答的不对,所以,在平时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我们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5、围绕核心思想作答
在做主观题时通常会用这三种方式来回答: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目的就是要围绕核心思想来回答,即使有一些瑕疵,也不会影响总体得分,但是,如果撇开核心思想,就会离题万里,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得不到高分。
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析结构。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文言文翻译的易错点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翻译。有些考生对此强行翻译,从而“画蛇添足”。
2、文白掺杂,该译不译。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有些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3、脱离语境,误译词语。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考生翻译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4、当删不删,成分赘余。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只是语气词,或者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考生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
5、当补不补,漏掉得分点。成分残缺的句子或省略句,翻译时必须添加其残缺或省略的成分,将句子补充完整。
6、句式不明,不合规则。比如,文言文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考生应将其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而有很多考生弄不懂句式特点,从而使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文言文阅读虚词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