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字师》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共含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acki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字师》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郑谷在袁州,齐已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齐已不觉下拜。自是士林①以郑谷为一字师。
①士林:在这里可理解为“文艺界”。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 齐已携诗诣之( )
(2) 未若一枝( )
2.翻译句子。
自是士林①以郑谷为一字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一枝”比“数枝”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 到或拜访 (2) 比不上
2.从此文艺界把郑谷当作一字诗。(意思对即可)
3.“略”,言之成理即可。
【原文】:一字师
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⑦膜拜⑧。自是⑨士林⑩以谷为齐已“一字之师”。(选自《五代史补》〕
【注释】:
①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②齐己:唐朝诗僧,本姓胡,名得生。
③谒焉:拜见他。谒,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焉:他,代郑谷。
④矍(jué)然:惊讶的样子
⑤兼:提起,整理。
⑥三衣:佛教僧尼的大衣、上衣、内衣三种法衣合称三衣,指衣服。
⑦叩地:头触地。
⑧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及其恭敬的行礼方式。
⑨自是:从此。
⑩士林:旧时称读书人叫学士;士林,即指众多读书人。
【译文】: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更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起三衣,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这以后,读书人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启示】: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精心推敲字句,能让句子更加生动传神。另外,要像齐己一样虚心听取接受别人的建议。
知识拓展
杨万里,字亭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人称南宋四大家。其诗善为“杨诚斋体”,不堆砌典故,构思新巧,语言平易自然,自成风格,有《诚斋集》传世。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以上二例为有一字误读而经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为有一字运用欠妥而经他人改良者。
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采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为此,学识渊博的郭沫若还特意地写下一篇短文附在剧本后面。
一字师两篇文言文翻译
甲
郑谷①在袁州,齐已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已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⑦膜拜⑧。自是⑨士林⑩以谷为齐已“一字之师”。(选自《五代史补》〕
注释
①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②齐已:唐朝诗僧,本姓胡,名得生。
③谒: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焉:他,代郑谷。
④矍(jué)然::吃惊注视的样子,含有“敬佩”的意思。
⑤兼:提起,撩起。
⑥三衣:佛教僧尼的大衣、上衣、内衣三种法衣合称三衣,指衣服。
⑦叩地:头触地
⑧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及其恭敬的行礼方式。
⑨自是:从此。
⑩士林:旧时称读书人叫学士;士林,即指众多读书人。
译文
郑谷住在袁州,齐已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已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双手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已的一字之师。
乙
大居守李相读《春秋》①,误呼叔孙婼②为婼。日读一卷,有小吏侍侧,常有不怿③之色。公怪而问曰:“尔常读此书耶?”曰:“然。”“胡为④闻我读至此而数⑤色沮⑥耶?”吏再拜言曰:“缘⑦某师授,误呼文字;今闻相公呼婼为婼方悟耳。”公曰:“不然。吾未之师也,自检《释文》⑧而读,必误在我,非尔也。”因以释文示之。小吏因委曲⑨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⑩,号为“一字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①《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所编。
②叔孙婼(chuò):阅读材料春秋时鲁国大夫。“婼”字有二种读音,作人名时应读chuò(音同“绰”),而李相误读为ruò(音同“若”)。
③怿(yì):喜悦。
④胡为:为什么。胡,何。
⑤数(shuò):屡次,多次。
⑥沮(jǔ):沮丧,灰心失望,不愉快。
⑦缘:因为。
⑧《释文》:指《经典释文》之类解释儒家典籍音义的'工具书。
⑨委曲:委婉,宛转。
⑩北面之礼:此处指拜师的礼节。古代学生初见老师,老师面南而坐,学生面北而拜。习题1.选出加点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译文
唐代有个名叫李相的官员,十分好学,一有空闲就捧起《春秋》来读。他经常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若”字音。长期在他身边的一个侍从,老是听他把这个字读错,便很不满意,但对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说,只有憋在心里。后来,侍从的不满情绪还是被李相觉察到了,李相就问这个侍从:“我每次读到这里,你就流露一股不满的情绪,这是什么原因呢?”侍从怕直说了于己不利。可不说又不行,正在这为难之际,他忽然灵机一动,便婉转地答道:“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若’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所以对自己不满意。”李相一听,知道是自己读音有误,忙说:“哦,那一定是我读错了!我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你肯定是对的。”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李相连忙站起来,把侍从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从为“一字之师”。
阅读启示
甲: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精心推敲字句,能让句子更加生动传神。另外,要像齐已一样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乙:一字之差,就不能使句子更生动;一字之差,就能让词语改变意思;一字之差,也就还能酿成大祸!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写字,千万不要马虎!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青州刺史。属以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上嘉其能,下诏褒美。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
注:1.解褐:入仕做官。2.毁痛:衰伤过度而消瘦3.奏课:向朝廷交的赋税。4.彼:邪恶不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彦光忧瘁 瘁:劳苦,憔悴
B.母忧去职 忧:父母的.丧事
C.未几,起令视事 视事:治事,任职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 将:将要
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是 ( )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②合境大安,奏课连最
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封赏,历任秘书郎、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才能,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但却毫不退缩。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5分)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5分)
参考答案:
4. D (将:带领)
5. C (④和⑤不属于梁彦光的治理效果.》
6. B (梁彦光未上任青州刺史)
7. (1)彦光一到任.就揭发奸邪之人及隐藏的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震惊)。(下车发摘奸隐合的解释各l分,句子通顺、句意准确I分)
(2)有一个滏阳人叫焦通,喜次酗洒,侍奉父母欠缺礼数, 被堂弟告上公堂(亲 阙从弟被动句式各l分,句子通顺,句意准确1分)
文言文练习题及其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3题。
文同,字与可,蜀人,与苏子瞻为中表兄弟,相厚。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善画墨竹,作诗骚亦过人。熙宁初,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出为杭州通判,同送行诗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之句。及黄州之谪,正坐杭州诗语,人以为知言。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 撄:纠缠 B.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 数:多次
C.同极以为不然 然:这样 D.每苦口力戒之 每:经常
12.把第Ⅰ卷中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
译:
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
译:
13.从以上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文与可和苏轼不同的处世态度,试分别加以概括。(4分)
文与可:
苏 轼:
参考答案:
11 C
12 ⑴当时的政论已经很不统一,士大夫们的倾向也各不相同,文同在馆舍中,从未表达出自己赞同或否定的意见。
⑵(苏轼)退朝回来与宾客们谈论,也经常把时政当作话题来谈论讽刺,文同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13文与可:明哲保身,远离时事纷扰,不与之纠缠。
苏 轼:关心时政,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政见
文言文节选练习题及其答案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来源:ZXXK]
“今王治齐,非左右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释】①縠(hú):绉纱一类的丝织品。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⑵吾谁与归( )
⑶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 ⑷于是举士五人任官( )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4分)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⑵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译文:
21.【乙】文中王斗向齐宣王进谏,这种“忧国忧君”的做法,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2分)
答:
【答案】
19.(1)探求 (2)归依(3)因此,所以 (4)任用,选拔(每个1分,共4分)
20.(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大王关心国家、爱护百姓,比不上大王喜爱(一块)绉纱(尺縠)。(2分)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后半句即得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