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口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日三餐喝奶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口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
《口技》节选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赏析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只听见屏障里的抚尺响了一下,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2)各种声音同时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各种妙处都具备)。
2、这个句子通过宾客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听众对口技所表现的场面中各种声音的`品味和对场面的想象,反映了声音的逼真动人,侧面表现了口技技艺水平高超。
3、妙在道具简单,表演逼真,听其声,似感觉到其情景就在眼前。
《口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文言文阅读。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会宾客大宴(举行宴会,动词) 几欲先走(逃跑)
B.侧目(用眼看,动词) 宾客意少舒(不多)
C.指其一端(一种) 奋袖出臂(扬起,举起)
D.几欲先走(音jī,几乎) 一抚尺而已(罢了)。
2.理解填空。
文段中描写火烧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众人灭火之声音是_____________。
3.对无所不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能够模仿的,这里都有。
B.凡是别处有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C.一切应该有的声音,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D.凡是应该有的,这里都有。
4.翻译下列句子。不能名其一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比较画线句子和加粗句子两处对声音的`描写,看看特点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 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3.C
4.
(1)不能指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情况)。
(2)不能说清其中的一个地方。
5.划线句子描写的声音较单一,加粗的句子描写得复杂逼真。这种从开始单一到后来复杂的声音的模拟,符合失火救火的实际,也与后来听众的反应相吻合,能突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把表演推向一个高潮。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1)是: (2)一时:
(3)欠伸 (4) 毕备:
小题2: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小题3:口技表演者构思非常巧妙,请以“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为例予以说明其妙处何在。(3分)
小题4:文中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属什么描写?其目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 这(2)同时(3)起身 (4)全有
小题2:(1)同时发出,各种妙处都有了。(2)所有在座的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斜着眼,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十分奇妙。
小题3:由远及进的手法写的。答案接近即可。
小题4: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说书人技艺的高超。
试题分析:
小题1:“是”在文言文中多为代词用法。“欠伸”需高度重视,“欠”为打呵欠,“伸”为伸懒腰。“一时”即同一时间,同时。“毕备”中的“毕”是都的意思。
小题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无不”“伸颈、侧目”, “无不”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译为“全,都”。“伸颈、侧目”描写了听众中听得入神时的神情,译为“伸长脖子,斜着眼”。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是口技表演的开始,也是下面表演中“一家人由睡到醒”的原因,并且还运用了由远到近模拟声音的方法,体现了口技表演者构思的严密、巧妙。
小题4:文中除正面描写口技者的表演外,还运用了侧面描写,听众的反应即查侧面描写,其作用在于,用听众的反应烘托出口技表演者表演技艺的高超。
初中文言文《口技》练习题
一、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1.屏障( ) 2.呓语( ) 3.齁声( )
4.曳屋许许声( )( ) 5.几欲先走( )
三、解释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 2、 施八尺屏障( ) 3、众妙毕备( )4、会宾客大宴( ) 5、众宾团坐( ) 6、夫叱大儿声( )
7、宾客意少舒 ( ) 8、虽人有百手( ) 9、妇抚儿乳( )10、奋袖出臂( ) 11、但闻屏障( ) 12、其夫呓语( )
四、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 俄而 少顷 一时 未几)
1.(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 ) ,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 齐发,众妙毕备。
4.( ) 夫齁声起,妇拍儿变渐拍渐止。
5.( )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五、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六、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虞初新志》 清 张潮 清 林嗣环
二、píng yì hōu yè hǔ jī
三、(1)擅长 (2)设置 安放 (3)全、都 (4)适逢 正赶上 (5)围绕
(6)呵斥 (7)心情 (8)即使 (9)喂奶 (10)扬起 举起
(11)只 (12)说梦话
四、1少顷 2既而 3一时 4未几 5俄而
五、1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
2 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具备了。
3 其中夹杂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4 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
5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6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7 于是宾客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颜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8 忽然醒目一拍,各种声音都消失
六、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⑷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中间 曳()屋
2.对“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理解恰当的`是()
A.所有能够模仿的,这里都有。
B.凡是别处有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c.一切应该有的声音,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D.凡是应该有的,这里都有。
3.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理解正确的是()
A.中间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的声音。
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参考答案:
1.jiàn、yè
2.C
3.C
《口技》文言文精细阅读
一、文章内容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本文的作者是林嗣环,清代人。
3、《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三、语音
呓(yi)语 叱(chì) 齁(hōu) 中间(jiàn)力拉崩到之声 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jī)欲先走
四、通假字
1、满坐寂然 坐通座
五、古今异义词
1、两股战战 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2、虽人有百手 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3、稍稍正坐。 稍稍: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今义:稍微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古义:当中夹杂 今义:当中
六、词类活用
1、妇抚儿乳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3、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七、一词多义
1、坐:(1)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2)通“座”,座位(满坐寂然) (3)犯罪(何坐?坐盗)
2、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毕:(1)尽(毕力平险) (2)全部(群响毕绝)
4、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3)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4)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5)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6)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4)极高的,陡峭的
6、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
八、重点词语解释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 2、施八尺屏障 施:设置,安放
3、众宾团坐 团:聚集,集合 4、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6、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睡醒
7、众妙毕备 毕:全,都 8、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9、不能指其一端 一端:一头,这里指“一种”
10、两股战战 战战:哆嗦的样子 11、几欲先走 几:几乎,差点儿
九、特殊句式
1、会宾客大宴 宾语前置:会大宴宾客
十、朗读节奏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十一、理解性默写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众妙毕备。 *各种妙处都具备(或“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和“凡所应有。虽人有百手,手有千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两处对声音的记叙描写,试比较一下,看看特点有何不同,并对写法加以评析。
*前句记叙描写的声音较单一,后句记叙描写复杂、逼真。这种从开始单一到后来复杂的声音的模拟,符合失火救火的'实际,也与后来观众的反应相吻合。能突出表演以假乱真的高超技艺。(能谈出一些特点、作用即可)
2、课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请简析其作用。
*两次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构上首尾呼应,起落分明;道具的简单,反衬其口技技艺的高超,突出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3、这篇课文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你用“善在 ,它写出了 ”说一句话。
善在众妙毕备、百千齐作、应有尽有,它写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文中提到的口技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案举例:剪纸、踩高蹄等。(理由略)。
文言文阅读之口技
读(16分)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小题1】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B.其夫呓语(yì)C.许许声(hǔ)D.几欲先走 (jǐ)【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会( )宾客大宴②但( )闻
③众妙毕( )备④两股( )战战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小题4】文章中二、三、四自然段各有一处描写听众的反应,这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文章的首尾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1】①适逢,正赶上②只③全、都。④大腿。
【小题1】①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②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小题1】侧面描写。衬托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小题1】首尾呼应,交待舞台道具的简单,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解析【小题1】D中应是几欲先走 (jī)
【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股”古义为“大腿”。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意稍舒、走”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1】了解侧面描写的特点,明确侧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此处衬托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小题1】从结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首尾照应技巧,使结构更加的紧密;从对文章内容的作用来看,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口技文言文比较阅读练习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中(清康熙十九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晚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宰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爝(xún)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卖肉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新志.郭猫儿》)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4分)
①虽人有百手( ) ②几欲先走( )
③一友挟猫儿同至寓( ) ④俄闻父呼其子曰(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4分)
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小题3:【甲】文节选语段中口技表演者模拟了 的场面,【乙】文郭猫儿表演的口技的'主要内容是 。(4分)
小题4:【甲】【乙】两选段都采用了 的手法,以此来表现 (主旨)。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即使 ②逃跑 ③邀请,偕同 ④不久,一会儿(每小题1分,共4分)
小题2: ①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②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都互不相同,各有差别。(每小题2分,共4分)
小题3:失火、救火 屠户杀猪卖肉的景象 (意对即可,每空2分,共4分)
小题4:正面描写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每空2分,共4分)
小题1:试题分析:“虽”是一种假设,译为“即使”。“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译为“跑”。“ 挟、俄”根据语境亦可推断出来,译为“邀请”“不久”。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中间”“力拉”等。“中间”古今异义词,应译为“中间夹杂着”。“力拉”是拟声词,不可译为“用力拉”。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通读两文,理解其大意可知,甲文口技表演者模拟了深夜失火、救火的全过程,而乙文口技表演者模拟了屠户家天明前杀猪,天明后卖肉的全过程。
小题4:试题分析:“甲乙两文都”可知,甲文中的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乙文中也有就可写出来。乙文中的“其声之种种各别、历历不爽也”即为侧面描写,评价其表演效果。因此,第一个空可填“侧面描写”,这样可与后面的“以此来表现”相照应。主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应该都能写出,即“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 口技练习题
★ 口技翻译
★ 口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