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共含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itochondri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若云兴霞蔚 (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
11.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参考答案:
8、(1)好像、(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 9、A
10、 (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
11、(2分)画绝 痴绝(每点1分)
文言文翻译: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人们问他会稽山水的状貌。顾恺之说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好像云兴霞蔚。顾恺之经常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先吃直到根部。有人感到奇怪,他说:渐入佳境。
顾恺之特别擅长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曾经绘出裴楷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
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就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 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
因此世上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其答案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
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 ④帝:指唐高祖。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17.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18.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4分)
王曰:“善。”乃下令……
大悦,即诏……
参考答案
14.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3分,每处1分。多断一处倒扣1 分,扣完为止)
15. D (2 分)
16. ⑴一年以后(过了一年),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⑵周、隋两朝的晚期 (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5分,(1)2分,⑵3分]
17. 王之蔽甚矣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4分,各2分)
18. “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4分,由字义引发理解2分,人物形象2分)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8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 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犹蒙矜育 矜:怜悯
B. 不矜名节 矜:夸耀
C. 听臣微志 听:听见
D. 日薄西山 薄:迫近
10.比较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谨拜表以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②与③相同,①与④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②与③相同,①与④相同
1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2. 《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下列不能体现“孝心”的一项是
A.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B. 区区不能废远
C.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D.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译文:
⑵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参考答案:
9.C
10.B
11.B
12.A
13.⑴我受到过分的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
⑵我(将来只要)活着就愿意献出生命(为国出力),死了也愿意报答陛下的恩惠。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墨子·公输》)
【课后练习题】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入侵。
7.下面各项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挺剑而起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子墨之闻,起于鲁
8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迫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20一22题。(6分)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节选自《三国志o司马芝传》
9.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11.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2分)(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理解答案】
6.B 7.A 8.B9 D
10.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11 .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 ,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文言文阅读比较练习题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比较
(一)自护其短
《雪涛小说》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二)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1、解释加粗字。
席上啖菱 ( )( )
并壳入口 ( )
啖菱须去壳 ( )
欲以清热也 ( )
何地不有 (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舟已行矣 ( )
2、解释句中的`“于”字。
仕于南方(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3、选出句中加粗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其人自护其短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遽契其舟
D、其人自护其短
4、翻译句子。
①北土亦有此物否?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5、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宴席;吃;一起;去除掉;用来;什么;落;寻找;已经
2、到、在; 到
3、A
4、①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②船已经开动了,但剑却没有移动(位置)。
5、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知道就说知道,要实事求是。(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举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B.其孰能讥之乎?及其所之既倦C.然力不足者何为其然也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侣鱼虾而友麋鹿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段中王安石关于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条件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3分)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志”“力”、“物”。
“志”是前提,“力”是实现 “志”的主观条件,“物”是实现 “志”的客观条件
小题1: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选取的缘故(原因)。
小题1:B.景象
小题2:A.连词,表并列,译为:并且。B.难道,表反问/代词,他们。C.转折连词,但是/代词,这样。D.转折连词,却/连词,表并列。
小题3: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三者之间是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
小题4: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所以:表示“……的原因”;慎取:谨慎取舍;判断句式(各一分)
文言文练习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新唐书 卷二零二》
注:1.任侠:以“侠义” 自认。 2.谪仙人:指受到处罚而降到人间的神仙。3.乐章:这里指可以配乐演唱的诗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遁:隐藏
B.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擿:挑剔
C.永王璘辟为府僚佐 辟:征召
D.还寻阳,坐事下狱 坐:因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知章见其文,叹曰/问之人以穷其短
C.帝赐食,亲为调羹/为仲卿母所遣
D.白犹与饮徒醉于市/以勇气闻于诸侯
11.下面材料全能说明李白狂放不羁性情的一项是( )
①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②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
③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④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⑤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⑥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唐代诗人李白充满沉浮荣辱的人生经历,突出地表现了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B.李白天资聪颖,通晓诗书,年轻时就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李白却不去应试。
C.作为文人的李白是孤傲和狂放不羁的,本文就体现出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
D.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反叛而被判死刑,但因逢天下大赦被流放夜郎,后又被宋若思征召为参谋。
(1)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 【解析】选A。“遁”应释为“逃走”。
10.【解析】选C。C组前一个“为”,介词,引进省略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之”,可译为“给”、“替”;后一个“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A组两个“因”均为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译为“于是”、“就”。B组两个“其”均为代词,代称第三者,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D组两个“于”均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11. 【解析】选C。①陈述对象是李白的先人,⑤是指高力士有意陷害李白。
12.【解析】选D。“因逢天下大赦被流放夜郎”有误,实际上是郭子仪请求用自己的官职赎的李白的罪。
13.(1) 答案:这个青年天生英才,聪慧出众,只要用学问进一步加以雕琢,便可以赶得上司马相如。(2) 答案: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驯,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3)(4)略
译文: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父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
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给他取字叫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苏廷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看见李白,觉得非常惊奇诧异,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稍加努力,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后来,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来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在长安,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您,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且常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并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突然之间意识有些感慨,想要听演奏歌唱李白的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馀思。玄宗爱他的才华,好几次召见并设宴招待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还替李白脱鞋,把这深深地当作耻辱,于是他就挑剔他诗中的行病,并加以附会,用以把杨贵妃激怒。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老是一直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群,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中八仙人”。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把金锦赏赐于他,让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在夜色之间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古矶至金陵(今江苏南京),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普安禄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今属安徽)和匡庐(今江西庐山)之间。永王李嶙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今属江西);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说来应当被处斩。当初,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太原)曾见郭子仪,郭偷偷地称他奇特。当时郭子仪犯法,应受处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以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浔阳(今江西九江),因为某一件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今河南洛阳),道经浔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有过多久,李白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白去投奔。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死了,终年六十多岁。
初三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练习题与答案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7、本文作者 是我国 代的政治家、文学家。(1分)
2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谪守巴陵郡 ( ) ②百废具兴 ( )
③朝晖夕阴 ( ) ④去国怀乡 ( )
29、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30、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31、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27、范仲淹 宋(北宋)
28、(1)古代官员降职或远调(被贬) (2)同“俱” (3)日光 (4)离开
29、(共2分)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或为写法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
30、(“内容和写法”写一方面即可,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要求面面俱到。)
第三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感伤之情。
第三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与下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四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第四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借代);与上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31、《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任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岳阳楼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完成小题(8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朝代)欧阳修。(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写太守只是因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乐。B.第②段生动展现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C.第③段以禽鸟、游人衬托太守以众人之乐为乐。D.全篇充分表现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 宋
【小题2】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3分)
【小题3】A(3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醉翁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篇,其作者和作者的生活朝代一般是不会不知道的,但要注意把字写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文言文课文,不但要知道字词句意,还要能知道大致内容和主题以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觥筹交错交错” “者 也 ”等。“觥筹交错”中的“交错”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即“交互、错杂” ,故应译为“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者 也”表示判断。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第①段写太守只是因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乐”的说法是错误的。文中的任何语段都不是孤立的,要把它放到全篇中去理解。第一段中的太守因景美而乐,但不能说“只是”,因为根据下文太守的“乐”更在于“乐民之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言文的大致内容、主题等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学的诗歌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去衡量。
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名之者谁 名:_____________
(2)云归而岩穴暝 归:_____________
(3)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_____________
(4)杂然而前陈者 陈: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第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2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4、在欧阳修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3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60字左右,不得翻译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命名;(2)聚拢;(3)背;(4)摆
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或: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或: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3、D
4、示例: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游客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答案不唯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昔吾举进士,试于礼部,欧阳文忠公见吾文曰:“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今吾衰老废学,自视缺然,而天下士不吾弃,以为可以与于斯文者,犹以文忠公之故也。张文潜、秦少游,此两人者,士之超逸绝尘者也,非独吾云尔。二三子亦自以为莫及也。士骇于所未闻不能无异同故纷纷之言常及吾与二子吾策之审矣士如良金美 玉 市 有 定 价,岂可以爱憎口舌贵贱之欤?
(选自《苏轼文集?太息送秦少章》)
1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0.秦少游(秦观)、张文潜(张耒)与哪两位北宋文学家并称“苏门四学士”?(2分)
21. 结合文段,概括苏轼与欧阳修相似的对待后辈做法。(2分)
参考答案:
19.士骇于所未闻/不能无异同/故纷纷之言/常及吾与二子/吾策之审矣/士如良金美玉/市有定价(6分)
20.黄庭坚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2分)
21.勉励、奖掖后进。(2分)